中國三大家指的哪三大家?他們各自有著咋樣的文化和價值觀?

農娃行走鄉村


儒,釋,道。

儒為孔孟學說。

釋為釋跏莫尼,

道為老子道德經為其主要學說。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至今尊重自然規律思想。保護環境。仍為今用!千年不朽!


石匠秦人


我現在不大關心中國三大家四大家了,我是老中共黨人,關心的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其中就有印度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孔子、荀子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家(毛澤東思想實踐家),只有這三大家變為中國人的終身科學信仰,那麼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魯卡爾


儒家,道家,法家。

很多人都說有佛家,但是佛家是漢朝傳入中國的,不算本土產物。

儒家,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賴以生存的行為規範和道德體系的標準。

道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清靜無為。

漢朝的蕭規曹隨,還有現代提倡的和諧社會都有道家的內核。

法家,講究法制公平,是法制社會的核心要義。


陽明山下青藤狗


中國三大家自古以來分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文化是一種進取文化,它講究的做人標準是;仁,義,禮,智,信。它追求的人生觀是:積極進取,建功立業。它們也有著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價值觀:在創造物質財富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儒家的哲學傾向是入世哲學

物質糧食對精神糧食的比喻:主食,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是種規律文化,它也有自己的做人標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它的人生觀是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世界觀: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他的價值觀: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社會

它的哲學傾向於出世哲學

用物質糧食對精神糧食的比喻就是:副食,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是種奉獻文化,做人標準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人在觀: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世界觀: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

價值觀: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哲學傾向: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農娃行走鄉村


中國三大家是指:一、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氏家族——父親班彪,兒子班固、班超,女兒班昭。

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在父親的影響下研究史學。居喪在家時,著手整理父親的《史記後傳》,並開始撰寫《漢書》,班固沒有完成《漢書》的全部,於是漢和帝詔班固之妹班昭來續寫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

班昭是第一位提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婦道三從四德的中國歷史上的女性。

班超出使西域:史學家班彪的次子、班固的弟弟,是東漢傑出的外交家。他經營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的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建安三曹:是指漢末建安時期曹氏家族三父子,父親曹操,兒子曹丕、曹植。

父親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新風氣、風骨的先河。

曹丕擅長詩文、辭賦,代表作《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曹植是“建安文學”中最高的成就。《詩品》稱之為“建安之傑”,其代表作《白馬篇》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和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還有代表作《雜詩》、《贈白馬王彪》、《與吳季重書》、《箜篌引》、《七哀詩》等。曹植的《詩品》被鍾嶸稱為:“骨氣奇高、詩採華茂”。《洛神賦》表現出了曹植散文和辭賦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把文人五言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的高峰,他的五言詩作品是我國五言詩成熟的標誌。

三、三蘇:是指北宋蘇氏家族三父子。

父親蘇洵,兒子蘇試、蘇轍。

父親蘇洵是北宋散文家。

蘇試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蘇試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他的詞意境深遠,豪邁奔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對後世影響很大。

蘇試的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試還開創了湖州畫派,並且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

蘇試擅長寫議論文,他早年寫的史論富有啟發性,見解新穎而深刻,有較濃的縱橫家的習氣。

蘇試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才。

蘇轍:是北宋較著名的散文家。

蘇試22歲時與弟弟蘇轍高中同榜進士,深得歐陽修賞識。“三蘇”之名,震動京師。

綜述以上三氏家庭:三班、三曹、三蘇,均在中國政治史、史學史、更為突出重要、重大的文學史、文化史等都作出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和成就。


袁聰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簡直是百花齊放,文化的發展一浪接著一浪,從大到治理國家到小到生活瑣事無不飽含在裡面,而最著名,影響最深的三大家分別是:道家,儒家,佛家。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儒學文化、道學文化、佛學文化三者融合在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三者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

儒家學說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創立的學術派別,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儒家的特徵是宗師孔子,尊奉六經,崇尚禮樂仁義,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教”,重視倫理道德等。儒家學說一度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此後至清末一直佔據中國統治思想地位。二千多年來,歷代儒者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又有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之流變。在漫長的歷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幹,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學派,道家之名,始見於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老子是公認的道家創始人,他提倡以“道”為宇宙萬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萬物產生於道而又復歸於道。道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發揚人原有的樸素的自然本性,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躁進,提出“無為而治”和柔弱勝剛強等策略;嚮往回覆“純樸”的至德之世。道家文化是僅次於儒家的重要學派,對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漢初,文、景兩帝尊崇黃老道家,休養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學說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納,其思想多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傳承。道家思想包含較多的樸素辯證法,對中華文化尤其是美學思想產生過十分深刻的影響。

佛教以“佛”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為基本特徵,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在公元67年,傳入中國後其流傳。佛家學說講出世,強調萬物皆空,排除煩惱,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成為過去中國知識分子的修行處世之道。中國佛教學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歲月,在中國封建社會各階層中曾有過廣泛影響,對中國人的思想、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致知55


你好筆者我是顛強時代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問題:

在我們得中華五千年文化文明中,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色就像筆者所說有了儒家、道家、法家得三大家學派學說。

儒家得代表人物是孔子這個是我們耳熟能詳得人物並且還流傳到了海外。儒家主張仁的學說,提倡以仁義治國百姓之間以禮相待。他的學說把中國得歷史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

道家得代表人物是老子對於他我們也是很熟悉得,可以說在中國得歷史上可以和孔子齊名得。甚至有野史說老子就是太上老君。老子主張德得學說以德治理天下並且還著有《道德經》一書。他的存在又把中國歷史推向了另一個高潮造成了學派上得分支從而使中國文化欣欣向榮。

法家得代表人物是韓非子這個人有的讀者可能不瞭解。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華就是採納科他的學說主張以武治國。不過他這個學派沒有很大得發展只是給秦朝形成發展。

各位讀者有什麼好想法可以互相評論!





顛強時代


中國三大家指儒、釋、道。

儒家中正做事、釋家超脫修心、道家機敏做人。

儒家講究持重、勤謹、正氣、擔當以及自省、中庸的為人之道,體現了中正做事的學問。以圓融通達的心態,可使人變得有影響力和號召力而成為社會精英。

釋家也稱佛家,以慈悲寬大、忍讓包容、不怨天尤人、視世間萬物為無物、從自然、呈本性,體現了超脫修心的學問。有了這種心境,人就會變得豁達而堅強,遠離仇恨、避免災難,獲得人生的成功。

道家以機敏的做人學問,用智慧和謀略而不是陰謀詭計,更不是圓滑世故,既防止別人傷害自己,同時也能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廣交人脈、左右逢源、以達到事事暢通無阻。

學習三家智慧哲學,密切結合現實生活,可解決現代人關注的諸多問題,例如事業管理、婚姻家庭、為人處世、結交人脈、職場進退、修心及養生等許多方面,用最經典、最實用的哲學指導我們日常的一切,會順利地成就事業和人生的輝煌。


奇堯最棒


儒,道,釋,也就是孔孟(儒),老丹(道),釋迦摩尼(佛),儒以孔孟詩書禮樂,忠君愛國,家族地位,階級分化,三綱五常為理論基礎:道家最開始是法從自然,無為而治,與世無爭為理論,後來經過張角三鬥米教運動,張天師演變變成一種宗教追求休道養生,長生不老:釋(佛)講究唸經悟道佛法,樂善好施行善積德修行福報,隱忍贖罪,世道輪迴,因果報應,今生一切都是命裡註定,接受現實修煉來世。


非鳥非魚


縱觀中國歷史,雖說有過百家爭鳴,但其中對中國文化以及歷史發展影響比較大的學說,無非三家:儒家、道家以及佛家。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仁政’為核心,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更強調君臣都加要強自我修養,做到‘內聖外王’,加強自我修養的途徑就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主要思想體現在四書中。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認為‘道法自然’,‘道’是世間的終極真理,大家只要遵‘道’而行,便可無為而治。這個‘道’指的是事物運行的規律,無為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只不過遵循客觀規律而已。其思想體現在《老子》、《莊子》裡。

以祖師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家,強調心性的和諧,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修行上強調智慧解脫。中國佛學強調止觀並重,定慧雙修,突出禪定與智慧的相輔相成!國內比較有影響的佛經是《金剛經》、《六祖壇經》以及《心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