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兩類四種“過”可別犯。

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歷來有“以和為貴”之說。這個“和”字看似簡單,其實可謂包羅萬象。什麼是“和”?不偏不倚謂之和,不堅不柔謂之和,不過不欠也謂之和。而對於養生來說,也可以指不陰不陽、不寒不熱、無過也無不及。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說到“無過也無不及”,我們有一句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意思是說,雖然“不足、虛證”對身體不好,但“過了”卻比“不及”的危害更大一些。這個精神,在《黃帝內經》裡也早被提出來:

《素問.經脈別論》: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內經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過用”。可是,“過用”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任何超越機體自身承受能力的,都可以算作“過用”。比如四時天氣的變化無常,超出身體的適應機制,可以叫做過用;飲食起居,超過了機體自身所需之度,也可以叫做過用;七情變化,影響臟腑氣血順逆盛衰,同樣也應該歸納入過用。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但是,每個機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個體差異的存在。所以,任何一種“過用”,都不應該是一種絕對的指標,而應該根據機體自身的情況而定。簡而言之,所謂“過用”,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大類、四種過”:

一、過逸:

1、機能過於安逸:所謂“過逸”,也就是過於安逸。我們民族歷來講究勤勞,排斥懶惰。也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不朽名言。從養生的角度說,一個正常充滿活力的機體,應該是經常被運用的。機體的臟腑、經絡、氣血,它們的功能與狀態,應該是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這就是機能。

如果機能過於“靜”,也就有違“生命在於運動”的宗旨,臟腑經絡之機能有“不用則廢”之勢,氣血周流也可能澀滯不暢。而這些情況,都有可能讓機體出現異常而“生病”,而這一切,都是“過逸”引起的。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二、過勞:

上面說到的過逸,如果簡單理解為“缺乏運動”,或許也無不可。那麼,過勞就可理解成“運動過度”了。《素問宣明五氣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雖然說的是“視、臥、坐、立、行”,其實,歸納起來,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常犯的三種“過”:

2、長期重複單一動作:這個比較常見,最簡單的例子,如很多遊戲愛好者,長期盯著電腦手機屏幕,首先影響到的就是大腦,眼睛,頭昏腦脹、視力減退是最明顯的。此外,因為長期低頭或者姿勢不變的緣故,頸椎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情況,從根源上看,其實都是“過用”,也就是長期重複單一的動作,經絡氣血阻滯而成;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3、情緒變化大起大落:情緒變化,對機體的氣血周流也有很大影響,“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思則氣結”等等,都可以屬於這類“過用”。范進中舉的例子,就足以說明一切。因此,保持心理情緒的平和,養生先養心,從來就是中醫養生所提倡的;

4、飲食宜忌厚味偏嗜:為什麼將“吃”也算在“過用”裡面呢?大家先別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也常說“病從口入”,可見,飲食和健康,確實是息息相關的。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現代科學也認為,飲食方面,食譜要儘量的寬,葷素搭配合理,不挑食不偏嗜,定時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等等。這些,其實都和我們傳統飲食文化觀點相符。此外,同樣一種食物,某些時候適合吃,某些時候吃了有損健康,這些都屬於飲食宜忌,歸根究底還是“過用”。

總之,內經所說的“生病起於過用”,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只要我們認真品讀、細心挖掘其內涵,並結合現代科學常識,大致可以將其歸納為“過逸、過勞”兩大類,以及“機能、身體、心理、飲食”四種“過”。

《黃帝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生活中,四種“過”可別犯

實際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儘量避免,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所謂“形神具備、動靜結合”,才算合適的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