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裡有息肉怎麼辦?

中國龍76875081


胃息肉是胃粘膜表面的一種隆起性病變,相對於胃癌,胃息肉大多數是良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只有少數是惡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一般較小時沒有明顯的症狀,通常通過胃鏡檢查或消化道x線檢查發現。



胃裡有息肉該怎麼辦?

胃息肉大多數是良性,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只有腺瘤性息肉有可能出現癌變,但是僅憑肉眼觀察是看不出來是惡性還是良性。需要胃鏡下取組織活檢送病理檢查,有時候為了避免二次手術,做胃鏡檢查時直接進行內鏡下切除胃息肉。



對於有胃息肉的患者生活方式也要調整,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運動,飲食方面要規律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菸酒,如果合併有慢性胃炎需要積極治療。檢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話需要根治處理。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胃息肉病一般情況下沒有不適症狀,常常在胃息肉增大的情況下引起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反酸、腹脹、消化不良、食慾減退等症狀進行胃鏡檢查時被發現的。

胃息肉的發病原因主要與家族遺傳因素、胃部慢性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飲食成分(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等因素有關。

胃息肉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多長在胃竇部,有些人也會發生在胃體上部、賁門和胃底部。

胃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或腫瘤性息肉,其中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異位性息肉等)的惡變機會不高,而腫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和乳頭狀腺瘤)有很高的惡變傾向,所以息肉摘除後仍需要每年做胃鏡檢查有重要的意義。

胃息肉的治療要根據息肉的病理檢查結果等具體情況選擇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1.胃鏡切除息肉的治療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一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在胃鏡複查的時候發現息肉復發,可以及時治療以防止癌變。常用高頻電凝切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尼龍絲及橡皮圈結紮法、氬離子凝固術、冷凍法、射頻法 、無水酒精注射法進行治療。

2.對於未能明確為良性病變的直徑大於2cm的有蒂息肉;直徑大於2cm的粗蒂或無蒂息肉;息肉伴周圍胃壁增厚;不能用內鏡圈套器或燒灼法全部安全切除的息肉;內鏡切除後病理檢查為侵襲性惡性腫瘤時需要胃大部切除手術治療。

3.對於胃息肉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的增生性胃息肉患者,在應用四聯療法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後,根據息肉的消退情況再做相應的處理。

謝謝閱讀!


小克大夫


  胃裡有息肉即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一般來說,胃息肉為侷限性良性隆起病變,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出現症狀一般為腹瀉、嘔吐、胃酸等。如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如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生長於賁門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嚥困難。

  胃息肉分為兩種: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之後效果較好;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即可確診。

  那麼,胃裡有息肉怎麼辦?簡單的說,一是內鏡治療,二是抗Hp治療,再就是手術。

  1.內鏡治療。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紮法及氬離子凝固法等。

  2.抗Hp治療。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Hp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後,其中約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另據臨床經驗,可直接通過"細胞凋亡平衡療法"進行根除。消除體內致息因子,清除久積胃部的毒素,改變適合胃息肉生存的環境,從根本上杜絕胃息肉的再次生長。

  3.手術治療。手術適應證為:大於2釐米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息肉進行性增大者;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可疑癌變和癌變者。上述適應證確診後不可拖延,需要儘快切除。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作為一個消化科醫生每天都在做胃腸鏡幾乎每天都在跟胃腸息肉打交道,來簡單科普通俗的科普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臨床上做胃鏡發現息肉怎麼辦?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同樣是車,車還具體分為汽車、火車、自行車、摩托車等。

胃裡面息肉也一樣,雖然胃鏡報告都說是胃息肉,但胃裡面的息肉還可以分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樣息肉,胃底腺息肉、比較少見的還有幼年性息肉、以為胰腺、淋巴瘤、間質腫瘤、神經內分泌瘤等等。

同樣是小車:小車還分為具體品牌:比如奔馳、寶馬、法拉利、勞斯萊斯等等。

同樣是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根據其形態、是否有蒂還分為:無蒂、邊界不清晰,無蒂、邊界清晰、亞蒂息肉,有蒂息肉等等。

所以最後回到我們上面的問題?胃裡發現有息肉怎麼辦?

其實息肉不可怕,因為息肉大部分沒有症狀,我們主要就是預防哪些息肉會發展成胃癌,哪些息肉不會癌變僅定期複查就可以了。

當然這裡面情況就非常複雜了。比如炎症性息肉就幾乎沒有癌變,比如同樣是胃底腺息肉,癌變率也非常低,有些胃鏡醫生做了一輩子胃鏡都沒發現胃底腺息肉有癌變過。再比如增生性息肉,大部分是不會癌變的,但有些增生性息肉長大到2cm 以上就會明顯增加癌變的概率,各個醫院報道的不一樣,有點醫院統計3%、有點統計是8%的癌變率。

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體來說,小的息肉比如2-3mm大小的息肉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的可以1-2年複查一下,大的息肉、表面長的非常難看的息肉建議胃鏡下切除送病理。

以下圖片都是胃鏡下發現的息肉:

下面這張小息肉大部分是增生性息肉,部分是胃腺息肉,好好清淡飲食、不抽菸、喝酒、熬夜好好保養定期複查就可以了。


下面這個息肉是胃底腺息肉,這張息肉可切可不切,如果剛好在條件比較好的醫院做胃鏡有能力切除這種息肉就把它切除掉,如果沒有半年到一年到大醫院複查一次有繼續長大就切除。當然避免夜長夢多馬上覆查馬上切除也可以。


下面這種大息肉必須馬上切除,因為有可能已經基因突變變成癌性息肉了。

如果胃鏡發現胃裡面有息肉飲食上就要注意了。

常規建議是清淡飲食,戒菸限酒,最好也不要喝酒了,長期喝劣質酒的人有增加息肉發生概率。最好不要暴飲暴食,不要搞膽固醇、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儘量少吃用辛辣、刺激、油膩、過酸、過鹼的食物,比如醃製的食物、燒烤等。


消化內科葉醫生


目前來講,腸息肉到底它是怎麼形成的,研究表明息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體內熱體內溼氣重導致腸胃排洩不暢毒素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從而產生腸胃息肉的生長。從我們臨床經驗來看,息肉的發病率比前些年是越來越高了,所以我們考慮是不是跟人的飲食結構的改善(我們現在肉食越來越多)有一定的關係。

有一些地區的人到我們這來就診,腸息肉發病率比較高,其病因大部分是食肉引起的,肉類食物容易導致內熱如不能順利排出體外會導致體內溼氣加重,從而導致排洩不順,使體內毒素加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息肉,所以我們適當吃些蔬菜水果或吃些祛溼排毒的食品 ,個人推薦諾碧康多味清片, 諾碧康多味清片 包含了配以含有砂仁,藿香,金銀花,赤小豆,茯苓,甘草,荷葉,薄荷,鏈子,人參,顯脈旋覆花,雪蓮培養物,佛手等多味中藥成分,其中每一種材料都非常珍貴,值得推薦


芯已經忘了什麼是感覺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息肉”這一名稱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觀察到的隆起物。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不需治療。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一般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之後效果較好。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活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即宜手術治療。

(1)高頻電凝切除法 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而達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極性分子振動產生熱效應的原理從而使組織凝固氣化進行息肉灼除,同時具有止血作用,適用於直徑小於2釐米的無蒂息肉,對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較大者則需多次治療。
(3)激光法 將激光器產生的高能量激光,經內鏡活檢孔導入的光導纖維照射病變部位,通過光能轉變的熱能,使其組織蛋白凝固、變性破壞而達到治療目的。多用於寬蒂或無蒂息肉的治療。
(4)尼龍絲及橡皮圈結紮法 通過結紮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結紮後第1周內息肉脫落並形成淺潰瘍,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癒合。
(5)氬離子凝固術 氬氣可通過離子化傳導由鎢電極產生的高頻電能,使組織發生凝固效應,近年來應用於內鏡治療收到較好的療效。主要適用於廣基無蒂、直徑小於1.5釐米的息肉。
(6)冷凍法 將致冷氣體經特製導管通過內鏡活檢孔直接噴灑在息肉表面,或用特製的冷凍杆對病灶進行接觸冷凍,使組織壞死脫落。
(7)射頻法 射頻為一種200~750kHz的電磁波,進入病變組織後,局部產熱使其水分蒸發、乾燥而組織壞死達到治療目的。
(8)酒精注射法 內鏡下用無水酒精圍繞息肉基底部一圈作點式注射,一般只用於廣基息肉的治療。


家和堂經絡儀


首先要確定息肉的類型,如果是腺瘤性息肉要警惕,它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再次,要積極治療。可採用中醫治療,中醫治療胃息肉的優勢是可以標本兼治,在消除胃息肉這個標的同時,消除胃息肉的本,可避免手術切除反覆生長復發。


中醫內科馮春祥


1.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紮法及氬離子凝固法等。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1 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通過內鏡定期隨訪,還可發現息肉復發,並給予及時治療以防止癌變。 2.抗Hp 治療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Hp 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 感染後,其中約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對於增生性息肉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時應行Hp 檢測,若陽性則應行根除Hp 治療,然後根據息肉的消退情況再作相應的處理。

(1)大於2cm 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2)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3)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可疑癌變和癌變者。 

預後: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勿需治療。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效果較好。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即手術治療。  

預防: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小番健康


1胃裡有息肉一定要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當病人查出了胃裡有息肉的時候,一定要採取針對性的治療來控制病情,一般的胃息肉沒有多大,可以中藥進行治療,中藥治療對病情的好轉有很大的幫助。

2胃裡有息肉一定要堅持治療。首先要檢查是惡性息肉還是良性息肉。如果是惡性息肉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了,一定要及時治療,千萬不要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否則就會導致病情惡化,還可能會有惡變的現象發生。

3胃裡有息肉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還是要採取手術治療。趁息肉還沒惡變的時候一定要採取手術切除,這樣就能阻止病情惡化,也能避免惡變的情況的發生。所以一定要根據病情來選擇治療方式。

注意事項:

病人在平時生活裡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學會放鬆自己,一定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和治療,這樣病情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農地圈問答團隊:董金平


農地圈


為什麼會長胃息肉?

1、遺傳因素:基因變異與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關,具體機制未明;

2、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能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及細胞因子,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刺激胃上皮細胞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

3、膽汁反流:十二指腸液含有膽酸、胰酶,反流入胃內,可損害胃黏膜,並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同時,大量反流液使胃內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導致增生性息肉產生;

4、抑酸藥:長期服用抑酸藥可導致高胃泌素血癥,可促進胃腺體囊狀擴張,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與服用該藥密切相關,部分該類患者停用抑酸藥後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5、吸菸:吸菸會增生胃息肉的發病風險,可能與吸菸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菸草煙霧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可結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擾細胞複製,影響DNA修復,使胃黏膜發生不可逆轉的基因改變,促進息肉的形成;

6、飲酒:可損傷胃黏膜,慢性胃發生率明顯增加,細菌繁殖增加,促進亞硝胺類致癌物質合成,從而增加胃息肉發生的風險;

另外,有研究認為較多肉類(尤其是牛肉、羊肉之類的紅肉)、醃製食物、油炸食物,較少進食蔬菜類,高脂血症、肥胖等會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風險。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為什麼會長大腸息肉?

1、遺傳因素:基因變異同樣與大息肉的形成有關,具體機制未明;

2、果蔬攝入少:果蔬中含有大量葉酸及食物纖維等有益物質。葉酸在蔬菜及水果中廣泛存在,具有保持DNA的穩定性,葉酸攝入不足易促進腸道息肉發生;另外,食物纖維不能被降解,使糞便量增多,稀釋腸道內致癌物,促進致癌物排出體外;尚能吸附對腸道有害的膽汁酸鹽,食物纖維攝入不足,不利於有害物質的排洩;

3、高脂飲食:高脂飲食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膽汁在腸道菌叢的作用下轉化成次級膽酸,該物質對結腸隱窩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造成不可修復的細胞DNA損傷,這些細胞逐步演變成息肉;

4、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鈣離子可與脂質結合形成不溶性鈣皂,抑制脂肪酸和膽酸,對腸道上皮起保護作用;硒可抑制細胞增殖,抑制促瘤因素的作用;抗氧化維生素可抑制自由基反應而防止DNA的氧化劑損傷,保護腸道黏膜;

5、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其他可導致腸道炎症的疾病,均可能引起腸道黏膜的過度增生,形成息肉;

6、便秘:便秘患者可使腸道內致癌物存留時間延長;另外,便秘患者多有服用市場上賣的通便藥(如排毒養顏膠囊、蘆薈膠囊、腸潤茶等),該類藥物多含有蒽醌類成分,該物質可增強細胞增殖活性,抑制細胞凋亡,還可能導致DNA變異,促進腸道息肉形成;

7、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促進腸道息肉形成可能育胃泌素、環氧合酶-2有關。Hp感染可促進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可刺激腸道黏膜增生;Hp尚可影響環氧合酶-2的高表達,通過某種途徑促進腸道息肉發生;

8、吸菸:菸草煙霧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可結合DNA形成加和物,促使黏膜發生不可逆轉的基因該變,促進息肉的形成;

9、飲酒: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促進亞硝胺類致癌物質合成,從而增加腸息肉發生的風險;

同樣地,進食較多肉類(尤其是牛肉、羊肉之類的紅肉)、醃製食物、油炸食物,高脂血症、肥胖等會增加罹患大腸息肉的風險。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大腸息肉;

腸道息肉以大腸最為多見,隨著年齡增加腸息肉的發病也逐漸增加,常常為多發性,男性多於女性,並且息肉的惡變率也是隨著息肉的變大而增加的。多數人沒有症狀,部分可有大便習慣和性狀的改變,較大的腸道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鮮血便、腹痛等表現,嚴重者甚至引起腸梗阻、腸套疊。

這些在胃腸鏡下看上去大小形態不同的息肉,根據病理檢測的結果分為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等。有經驗的內鏡醫生可以通過外觀、大小、形態及顏色等大概判斷它的性質、有沒有惡變傾向。其中腺瘤型息肉是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見類型,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因為有一定的惡變幾率,因此在明確了息肉的病理類型為腺瘤尤其是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後,建議病人早期進行內鏡下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現在,內鏡下治療的水平有著很快的提高,通常直徑不超過3cm大小的良性帶蒂息肉可以通過胃鏡或腸鏡進行切除。內鏡下切除的優勢在於如果病人是高齡患者或者身體一般狀況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術,部分已經發生早期癌變的胃腸道息肉也可以在內鏡下進行切除治療。醫生建議治療前可以通過超聲胃鏡或腸鏡檢查,瞭解息肉病變浸潤的深度,以便決定治療時進行內鏡黏膜切除術(簡稱EMR術)還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簡稱ESD術)。治療順利者一般術後住院觀察24小時到48小時即可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