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結果會怎麼樣?

墨雲說歷史


大清之亡皆因腐朽不堪封關鎖國之故,因此在末期倍受世界列強的欺壓,強迫簽下各種割讓領土的條約。後來鬧起辛亥革命一舉把清朝推翻,建立了民國。那麼辛亥革命之後,如果晚清政府不投降不認輸的話,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清朝的滅亡符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其部分原因是當朝執權者是滿族,而天下大部分是漢人,清朝在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時期裡,施行的政策大多數都針對漢族跟其他少數民族,這明顯不符合社會共產主義精神。後來晚清政府積弱無能,使得國家倍受其他強國欺辱,國人們忍辱負重,終於爆發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

革命成功,代表清廷的大勢已去,此時的清朝如果不願投降無疑有以下的情況發生。第一:革命派肯定會親手搗毀滿清政權,從而逐一剩下收拾滿人。第二:清廷以殘餘力量去對抗革命派,並且退守長江,以爭取跟革命派劃江而治,這樣就有可能形成新一輪的南北朝。第三:當時的兵權掌握在軍閥袁世凱手裡,所以他的立場能左右革命派跟清廷的命運。

但是袁世凱本身是漢人,藏著自己的野心,好不容易看革命鬧成自然不會去幫清朝。所以清廷若是不投降,選擇負隅頑抗的話,最大的可能就是遭遇軍閥的武裝襲擊,接著滿清皇族權貴們被抄家,把全部財產充公,接著還被逐一處死,其餘的滿族宗親家人則可能被關入監獄或流放邊疆。而身為皇帝溥儀更是名節不保直接趕出紫禁城或者被囚禁起來,如果事態繼續惡化,那麼滿族將成為國家的罪人,全部氏族將被驅逐出中國。所以清廷就算再迂腐也不至於不考慮這種嚴重的後果。

按照當時局勢,整個中國已邁入軍閥混戰時代,根本由不得清朝來掌控。南方的小諸葛跟李宗仁坐鎮兩廣形成南北對立,東北的張作霖雄起獨佔一方,還有山西的閻錫山、西北軍閥馮玉祥等等,這些有兵有槍的軍閥頭子割據一方都想著怎樣擴展自己地盤。此時的大清要人無人要兵沒兵,根本沒能力跟革命派與袁世凱對抗,所以清廷最終只剩下溥儀跟一群忠誠的滿族宗親。而這群滿清人在當時選擇不抵抗革命,但是後來又了建立偽滿州國,此處可看出他們是不甘服輸的。

為什麼說清朝最後只有滿清遺老在支持,因為滿朝文武百官早料到大清大勢已去,均自尋出路去了。特別是首輔大臣李鴻章擁有先見之明特地去會見了孫中山先生,兩人相談融洽,李鴻章還差點當上兩廣總督。辛亥革命之後,滿族八旗軍早就不堪一擊,當初鎮江農民起義,約有義軍7000餘人,而當地駐守的八旗兵有20000多,還配備了大炮,當起義軍殺將過來時,這些八旗官兵紛紛嚇得不敢去反抗,負責指揮的鑲藍旗將領愛新覺羅·載穆連續下了數道命令攻擊,結果這群被嚇慫的八旗軍都無動於衷,最後愛新覺羅·載穆也心灰意冷,才答應士兵去投降。

所以說,辛亥革命之氣勢不可逆轉,清廷根本無能招架,滿人可能見大局不保,於是持著“留青山不怕無柴燒”的想法選擇了投降,以圖日後謀劃東山再起。事實也證明,清廷歸順民國之後,溥儀依舊能保留帝位,並且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其他滿族人一律獲得政策的優厚對待,如果他們當初不投降的話,估計下場會十分悲慘。


貓眼觀史


對於這個問題,當年隆裕在答應讓溥儀退位之前,她很可能也這麼問過袁世凱。

隆裕:袁大人,咱們清朝真的撐不下去了嗎?

袁世凱:是的,太后,如今革命黨遍佈,他們已成破竹之勢,臣也快擋不住了。

隆裕:這......這讓哀家該怎麼辦呀!

袁世凱:太后,您也別急,臣已經和他們商量好了,為皇上和皇室爭取到了一個優待條件,他們已經答應臣了,只要皇上能夠退位,他們不僅每年支付皇室400萬元,還會保留皇上的尊號,即便退位了,皇上也還是皇上。

隆裕:讓哀家想想,是否要和攝政王商量商量?

袁世凱:王爺如今辭職在家,已經不理朝事了,況且革命黨那邊也逼得緊,若錯過了這次時機,恐怕他們也不會答應了,屆時他們若是打過來了,別說優待條件了,皇上恐怕也會性命堪憂呀!所以,臣還望太后能夠早做決斷。

隆裕被袁世凱這麼一嚇,頓時不知所措,只知道一邊哭一邊拿手絹擦眼淚,過了好一會兒緩過來了,這才同意了袁世凱的提議,讓溥儀退位,爭取優待條件。

當時的局勢雖然沒有袁世凱說得這麼誇張,但對清政府而言卻也差不了多少,因為一切的主動權並沒有掌控在革命黨手裡,也沒有掌控在清政府手裡,而是掌控在袁世凱一人之手。

這也就是說,清朝能不能繼續苟延殘喘下去,辛亥革命能不能成功推翻清朝,實際上是由袁世凱說了算。

但是,這時候的袁世凱早已經不和清朝一條心了,他是看人下菜碟,誰給的好處多,他就站到誰那一邊。

對於袁世凱來說,他在清朝這邊已經是內閣總理大臣了,已經到了人臣巔峰,說白了就是已經到頭了,他的身份根本不允許他像載灃一樣坐上攝政王的位置。更何況,即便他真能破例當攝政王,也不如革命黨給的價高。

革命黨給他什麼價呢?一句話,“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袁世凱只要幫忙推翻了清政府,那麼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就由他來坐!

對於清、革雙方所給出的價,袁世凱會選擇站哪一邊還用得著考慮?在清朝這邊當到頭也還是“打工仔”,可到了革命黨那邊卻能當“老闆”,所以他必然會選擇投入革命陣營以獲取更多的利益,這一點毋庸置疑。

袁世凱既然會選擇投入革命陣營,那麼局勢也就明瞭了,清廷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從當時清政府對於地方各省的控制力來看,只要袁世凱率先背叛清朝,起到帶頭作用的話,則必然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各省督撫或實際掌權者必然或是響應袁世凱,或是獨立,或是觀望形勢。

所以,如果清政府真敢繼續負隅頑抗的話,確實很可能到了最後不僅撈不到優待條件,溥儀、隆裕等人還會有性命之憂。

不過,也有可能會像元朝那樣北遁回老巢,但此時奉天卻在張作霖、馮德麟等人的手上,恐怕清廷想退回老巢也不容易。


勾勒史觀



這裡我先糾正一下,辛亥革命後清政府沒有“投降”,是經過協商後自行退位的。


其次,我這裡想說明一下,清朝皇室在辛亥年並不是完全沒有實力,也不是隻有滿人武裝,事實上之所以答應清朝優厚的退位條件就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還掌握著非常可觀的軍隊,為了避免玉石俱焚,所以才給了清朝皇室非常優厚的退位條件。


關外張作霖辛亥年曾通電全國,表示要“入關勤王”


首先就是關外,當時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和東三省軍事首領張作霖、馮德麟是忠於清朝皇室的。


張作霖曾經一度準備“入關勤王”,還曾聯合馮德麟、馬龍潭、吳俊升等三十三名武將,給袁世凱拍電,表示要武裝“勤王”。張作霖甚至已經擬定了與民軍作戰的作戰方案。


東三省巡防營與練軍加起來也有三萬人左右,而且絕對服從張作霖與馮德麟指揮。


西北馬家軍在陝甘總督升允帶領下,要“收復西安”


然後就是西北方面。


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義軍響應,當時的陝甘總督升允逃到了大西北。雖然他是孤身一人逃到西北,但是當時在西北的甘軍領袖馬安良等人對升允表示了無條件服從。


(辛亥年甘軍)


當升允提出要帶甘軍“收復西安”時,馬安良立刻表示支持,並會同張行志的壯凱軍、陸洪濤的振武軍共計馬步十四個營從甘肅進攻西安。


而西北甘軍、壯凱軍、振武軍合計兩萬人左右。


更為關鍵的是北洋軍內部同情和支持清朝皇室的勢力並不小。


北洋馮國璋、曹錕支持清皇室,北洋六鎮裡有兩個半鎮支持清朝皇室


比如北洋第三鎮(師)統制曹錕,他手裡的第三鎮一直是北洋諸鎮裡戰鬥力最強的,辛亥年閻錫山在山西通電反清,袁世凱就是派曹錕西進山西,閻錫山率領的山西新軍完全被第三鎮摧毀了,閻錫山自己也逃出太原,曹錕完全“收復”山西,山西被迫再次通電取消“反清電”。


在張勳復辟時,曹錕就多次公開說過“一個國家沒有皇上還行?自打沒有皇上,南也亂,北也亂。”


如果不是當時張勳捨不得“直隸總督”的職務,只願意封曹錕為“直隸巡撫”,曹錕就帶著北洋第三鎮和張勳合兵一處進京城了。


再加上本來就由滿人組成的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北洋內部至少有兩鎮是鐵桿保皇黨,他們只需要一個領頭人。


而北洋大佬裡有傾向於清朝皇室的人嗎?


(馮國璋)


答案是有的,這個人就是馮國璋。


馮國璋對清朝是有真感情的,當他從武漢前線被調回京城時,得知段祺瑞等十幾名北洋將領通電要求清室退位時都準備和段祺瑞翻臉,準備單獨通電錶示自己不同意清室退位,結果被幕僚勸住。


而當清室退位消息傳來的時候,馮國璋還沮喪的說“皇族甘願退位,我們今兒還給誰打。這樣看來,大清國的江山就算完啦。”


所以,假如清室表現強硬,馮國璋以禁衛軍、北洋第一鎮以及第三鎮為班底,是真敢和袁世凱攤牌的。


事實上大家也把袁世凱對北洋的控制力想得太高,即使完全由袁世凱老家人以及親信組成的北洋第六鎮,當吳祿貞這個空降師長宣佈要和閻錫山組成聯軍反清時,袁世凱這個北洋當家人也不得不拿出2萬兩銀子,收買第六鎮軍官暗殺吳祿貞。


第六鎮可以說是袁世凱最親最親的武裝了,除掉一個空降師長都要袁世凱花2萬兩銀子,更別說北洋其他幾支武裝了。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假設清朝皇室堅決強硬到底,那麼很有可能袁世凱會得到“英式虛君”承諾後調轉槍頭攻擊同盟會,畢竟袁世凱也不想北洋分裂,而“英式虛君”也算是達到了袁世凱獨攬大權的目的。


而只要袁世凱承諾清帝國國體不變,那麼馮國璋也好,張作霖也罷,也沒有理由與袁世凱敵對。


所以最大可能是辛亥革命成為同盟會又一次不成功的起義。


蘭臺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是帶著主觀意願和歷史觀點來回答的,好在還是有少數幾個人保持了明智的觀點。

首先,我想糾正一下提法,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是投降,而是在“內有袁世凱外有革命軍”的情況下,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等人多方斟酌,最終痛苦地選擇了順應民意清帝讓步退位,因為清朝一直沒有投降,是在袁世凱的提議下(也有威脅的成分),與革命派簽訂了條約,清帝退位後可以享有故宮這一“永久自留地”,由民國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經費資助,清帝可以在故宮設立小朝廷,可以皇帝死後繼續推選新皇帝繼位等等(如果這一條約後來不被尊敬的馮玉祥先生代表的“民國政府”所破壞,那麼如今的故宮可能就是清朝廷的私人領土,清廷就是類似於現在的羅馬城內的梵蒂岡之類的小國家)。

其次,我來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假如清政府堅持不讓步退位,那麼,肯定不會像一些人所認為的清朝一定會被消滅,而有很大可能是中國一定會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即民國政府與清朝,類似於南北朝時期;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北中南三個國家,即清朝、袁世凱政府與南方民國政府,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無論是哪種情況,清朝肯定都是存在的,只是其統治地域可能會退出河北和北京,只擁有現在的東北三省、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西藏、新疆、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以及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即俗稱的外蒙古,當然還包括後來成為飛地後不得不被蘇聯吞併的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因為根據史料可以充分證明,當時的東三省、蒙古以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小官員仍是忠於清朝的,且西北和蒙古的當地少數統治者多是清廷封的一些王爺,只對清帝效忠。即使是在袁世凱所控制的北洋五鎮中(共六鎮即六個師,其中第一鎮為滿族軍隊,是無條件忠於清朝的,二至六鎮為袁世凱控制,又其中第六鎮因統制即師長是革命黨人吳祿貞,差點被南方革命黨控制),也有將近一半的軍官受到大清的優待,至少對清朝是不忍心徹底打擊的,所以清朝和袁世凱控制的清朝政府雙方基本會以和平的方式相處,即清朝退出北京,控制東北、北方和西北地區,袁世凱政府控制現在的河北、山西大部分以及陝西、河南、山東等地,而南方革命政府則控制南方各省,假如南方革命政府不承認袁世凱政府的統一,那麼袁世凱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雙方可能會在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一線展開拉鋸戰,按照革命軍的實力不足北洋軍隊,肯定會退出長江以北,只能控制長江以南地帶,而袁世凱軍隊雖然戰鬥力極強,但因新佔領的地方必須實行有效統治,且軍隊人數不足南方(南方會黨加入軍隊者較多,至少四川各縣軍政府多為袍哥首領掌控,所以總體軍隊素質相對較弱,但人數優勢明顯),對深入長江以南擴大戰果也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便極有可能形成“三國”。假如孫中山代表的南方革命政府承認讓位,只要袁世凱承認共和國,那麼,也可能形成清朝和民國政府“南北朝”時期。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認清形勢,激流勇退,使辛亥革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流血最少、擾民最輕的政權變革形式(第一是北宋代後周的陳橋驛兵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其實我們大家都在糾結外蒙古為什麼會獨立?有的說是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也有的說是蘇聯陰謀利用二戰中國困難時期導演了外蒙古獨立,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也是存在的事實,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清朝皇帝宣統退位後,關係較內蒙古疏遠的外蒙古少數王公便以失去效忠對象企圖獨立,特別是清朝這個小朝廷被馮玉祥先生攆出故宮後,外蒙古認為民國政府不講信用未履行民國政府與清廷的友好協議,加上清朝已經滅亡,沒有效忠對象,一些原先仍效忠清帝的外蒙古王公大臣也同意“獨立”,導致最初的獨立派更有了藉口和名義,在蘇聯的慫恿下開始蠢蠢欲動,經過長期的衝突和二戰末期蘇聯的要挾,才最終釀成了事實上獨立。

最後,在清朝滅亡的非常時期,有一些地方的革命黨人過於極端,主要體現在武漢與西安、廣州三地,對滿人十分仇恨,西安甚至存在圍攻滿城並將滿城內多數居民無論男女老幼屠城的殘酷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明末清初清軍在江南實施“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因果報應,其實我真的想說,歷史的仇恨不應該在後來清算,每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有特殊的原因,我們強烈譴責明末清初清軍在江南的暴行,但同時,我們也應強烈譴責少數革命黨人在民國初年對滿城人民的暴行——因為無論是哪個民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叫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希望中華民族和諧團結,親如兄弟姐妹,一起在祖國的大地上幸福快樂地生活。


三少爺的鑑


袁世凱最大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兩條,一,過於仁慈;二,天賜良機時年齡偏大。

以當時的革命黨的力量,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以及民眾基礎,都不可能推翻滿清,更何況革命黨內部分歧重重。軍事指揮者和軍人有點不滿孫理論來搶奪軍事果實,要不是黃興退讓,革命黨就此分裂了。而此時,北洋軍坐鎮武漢,隨時可消滅革命軍,而此時,袁世凱仁慈的一面出來了,竟然與革命黨暗中議和逼滿清!這是袁的仁慈,也是袁的一著臭棋!袁世凱的正確做法是,榨乾滿清的最後能量和金錢,學曾剃頭剿太平天國,一舉南下消滅革命黨,然後回師北上,再學趙匡胤,逼清帝退位,一統江山建中華帝國!袁世凱在朝鮮時即表現出了軍事外交才能(軍事上幹贏了日本),在山東時,辦學(山東大學)辦實業,後來當總理表現出他的政治才能。所以,袁世凱當政,辦學發展科技辦實業定能強國富民!如此,國內沒有了干擾,經過二十多年(到三十年代)的發展,國家一統強大,哪還有後來的小日本侵華!還可能袁世凱會延壽十年,對列寧的歸還土地,袁定能抓住天賜良機,至少收回部分甚至大部分領土(袁在朝鮮即建議滿清將朝鮮納入版圖以利管理防日本,可惜上層不聽),可見袁世凱的領土意識也相當的強烈!

如果慈禧早死8~10年,袁世凱剛好正當四十壯年,精力好的袁世凱肯定會另有想法。可惜歷史就以後來發生的形式發生了!


風雨天下67


清帝不退位,可能會被團滅,就像當年蒙元團滅女真人一樣。而北洋系也會分裂,內戰必然是少不了的。

清朝其實並不是被革命黨推翻的,辛亥革命的真正幕後推手是立憲派

。因為在當時,不管是革命黨還是保皇黨,他們的實力都很弱小。不足以推翻清政府或維持清政府。

當時真正支撐清朝,扛著清朝苟活了幾十年的人,是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同意繼續守舊的改革派,也就是以袁世凱和張之洞所代表的立憲派漢人精英官僚集團。

清朝之所以能死而不僵,就是這幫立憲派人士在幕後苦苦支持。而清朝最後的滅亡,就是因為清廷得罪了漢人精英官僚。失去了廣泛的統治基礎。

那麼,清政府是得罪漢人精英官僚的呢?這個還要從頭說起。

太平天國之前,漢人都是奴才,沒有顛覆清政府的實力,就連叫板的實力都沒有。然而經過太平天國戰爭後,漢人突然就有這個叫板的實力了。因為統治天下的三樣法寶:軍隊、財源和輿論控制,有兩樣都落到了漢人的手上。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部歇菜,全國能打的軍隊全部都是地方團練武裝。這就意味著,清政府的槍桿子被漢人掌控了。


起先,清政府中央還想努把力,再把兵權奪回來。但是從太平天國到八國聯軍,清政府努力了四十年,兵權不僅沒奪回來,反倒還徹底喪失了對軍隊的掌控。

沒辦法,全國旗人就那麼幾十萬人,清政府單純靠旗人就想組建一支近代化勁旅,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槍把子丟失的背後,就是清政府對財源失去掌控。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的財源分別交給了地方勢力和英國人,清中央政府只是一個甩手掌櫃。

接連丟槍桿子和錢袋子,換做別的王朝,必然是死翹翹。不過慈禧有點本事,她依靠當時唯一還掌控在中央手中的輿論,搞“以滿制漢、互相制衡”的套路,籠絡漢人精英官員為她賣命,硬是又給清政府續了將近四十年的命。(輿論就是科舉制度)


然而,在庚子國難的前後,由於慈禧的舉措失當,直接把制衡策略玩砸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南十省督撫搞互保運動,根本不聽慈禧的調度。

八國聯軍事件平息後,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為了拉攏地方實力派,慈禧只能搞新政,也就是當年戊戌變法的那一套。由於是新政,所以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止。結果這一廢止,清政府中央原本還能掌控的輿論控制也丟了。

不過輿論丟了就丟了,這沒所謂。科舉那種老套的籠絡人心之法本來就已經過時,不可能支持清政府長久存活下去。清政府能否存活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貫徹新政,繼續給漢人精英官僚放權。

也就是說,只要清政府能認真落實它宣稱的立憲政策,不得罪漢人精英官員,它必定還能繼續苟活下去

然而慈禧死後,上臺執政的載灃那幫人,都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貨。

他們以為奪回軍隊和財源就能繼續維護專制統治,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漢人官僚集團的底線。結果徹底觸怒了漢人官僚集團。

載灃先是逼袁世凱交兵權,袁世凱交了,載灃志得意滿,以為自己操控了北洋軍,手裡就有了槍桿子。豈不料北洋軍對清政府早已經是心懷鬼胎。

緊接著,載灃又搞皇族內閣,十三名閣員當中有九人都是滿人,這讓對新政改革抱有很大期望的漢人官員大失所望。

在當時,心存顛覆清政府統治想法的官員不在少數。大家之所以都不敢動,是因為缺一個領頭造反的人。後來武昌新軍一鬧,南方的漢人官員就全起誓了。

面對這種漢人官員全造反的情況,清政府當時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趕緊立憲,儘可能的挽回人心;二是派兵鎮壓。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載灃那幫人選擇了武力鎮壓,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當時清政府的三大戰力(北洋新軍,各省的新軍,各省的巡防營),新軍大部分都支持革命黨,北洋新軍雖不支持國民黨,但也不願意為清政府賣命,屢屢臨陣要挾清中央政府。巡防營比較特殊,南方的巡防營普遍支持革命,即便不支持革命,也不願意給清政府賣命。比如湖北巡防營就陣前倒戈加入了武昌起義軍;廣西巡防營長官陸榮廷趕跑廣西巡撫沈秉坤,宣佈廣西獨立。

北方的巡防營普遍都在觀望,他們雖然都不造反,但也不給清政府賣命。比如奉天巡防營長官張作霖,清政府讓他出兵,他就故意找藉口不出兵。最後看袁世凱勢大,就甩了清廷,加入了北洋系。

這等於說,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的三大戰力全部都在反對清政府。即便不反,也不願意給清政府賣命。


後來洋人表態了。表示支持袁世凱,不再支持清政府。袁世凱見此情形,就在是1912年1月26日,暗中授意段祺瑞,讓他聯合北洋軍40多位主要統兵將領,聯名致電清廷,宣佈擁護共和、“勸說”清帝儘早退位,並“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注意啊,此時的段祺瑞,是清政府派往南方的湖北、江蘇等地,鎮壓武昌起義民軍的清朝北洋軍前敵統帥。就連他這個前敵總指揮這個節骨眼上聯名屬下發電報,勸皇上趕緊退位,這意思太明確了:先客客氣氣的跪地磕個頭,再起身冷冷的威脅,我既然能鎮壓革命黨,也可以調轉槍口逼你就範,你小丫的別不識時務!

並且在這份聯名通電中,還有兩個人也署名錶態了,一個是武衛左軍統帥薑桂題,一個是江南巡防營長官張勳。他們都是保皇派將領,可此情此景,他們也開始支持袁世凱逼宮了。

試想一下,新軍反清,北洋新軍逼宮,巡防營和毅軍也參與逼宮。此情此情,載灃和他的皇族內閣還有什麼信心讓溥儀這個小娃娃繼續賴在皇位上坐著不走呢?


如若不退位,北洋新軍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就在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第一次聯名通電擁護共和,逼清帝退位後僅一週,他又聯名通電,給清中央政府發去了第二份逼宮電文。

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

段祺瑞的這話說的很直白了:你們要是再不識相,我們就帶兵進京,把皇帝、太后、諸王公大臣全部抓起來

事態發展到這裡,形勢再明瞭不過了。清室若是識相,北洋系給予優厚待遇。清室若是不識相,北洋系就要大開殺戒。所以清室那幫人若是還賴著不退位,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被北洋系團滅。


不過,由於北洋系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馮國璋、張勳這些人都有保皇思想。因此如果北洋系敢殺清室,想必北洋系內部也必然有一場內戰吧。


Mer86


投降不投降,都是個滅亡,只不過滅亡的更慘烈些。

當時大清朝廷的兵權在袁世凱手中,其力量完全能壓制住南方起義軍,其力量也決定著大清的生死存亡,這使得袁世凱成為當時局勢走向的關鍵力量。袁世凱向著誰,誰就成功,袁世凱反對誰,誰就倒黴。

辛亥之後,清廷調兵南下鎮壓,但是調不動在,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北洋軍這才南下平叛。不過在戰事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袁世凱竟然按兵不動了。他要看看誰開價高,清廷當然不會給他個皇上當當,而且萬一鎮壓成功,估計又是個飛鳥盡良弓藏,自己沒個好下場。而南方就不一樣了,說老袁要是擁護共和,那就給個大總統噹噹。這玩意雖然不是皇上,但是上面再也沒別人了,豈不快哉?

於是乎,袁世凱果斷擁護南方,對自己有利,還博得了擁護天下大勢的好名聲,於是乎回清廷逼著皇上退位。如果清廷不投降,想跑回東北再立山頭?對不起,走不了,京師也都是袁世凱的人。不投降只有一條路,清皇室被袁世凱殺掉,直接走向共和,而沒有什麼優待,當然你也就看不見溥儀那本他的前半生了。


北玄武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在袁世凱等北洋軍閥的脅迫之下,接受清廷優待條例,宣佈退位,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覆滅。可以說清帝退位的根本原因是革命事業如火如荼的開展,衝擊著封建王朝最後的支柱。直接原因便是北洋軍閥的脅迫。因此,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也就名正言順的落入了袁世凱手中,袁世凱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竊國大盜”。

筆者順著題主的意思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當時的隆裕皇后與溥儀堅持不退位,那麼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不好意思,這個命題無法成立。

很如責任的說:清帝已經別無選擇,退位是他的唯一出路!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掀起了全國性的獨立風潮,一共有十五個省份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此時的清廷只有北方半壁江山。但是,此時的滿清八旗部隊早已經成為了一灘爛泥,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屬於北洋新軍。北洋新軍首領袁世凱在載灃攝政之後被免去職務。晚期後期,面對全國性的起義,清廷根本難以調動北洋新軍,不得不啟用袁世凱。

袁世凱是何等人物,一個能在慈禧、光緒、李鴻章、榮祿之間反覆斡旋之人,根本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袁世凱的意圖也很明確,不願意在為搖搖欲墜的清廷賣命,但是也不願意將整個中國拱手讓給革命黨。於是,袁世凱利用了革命黨與清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空前提高自己的政治資本。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屬於德式訓練新制式軍隊,屬於中國軍隊之精英。革命軍的部隊大多是由學生軍、預備軍組成,兩者戰鬥力根本不是一個檔次。袁世凱被啟用之後,現脅迫隆裕太后將攝政王載灃罷免,從此刻開始,清廷世紀掌握在了袁世凱手中,大有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感覺。

袁世凱一面命令北洋軍猛攻漢口,革命軍在面對清兵時能夠秋風掃落葉,但是面對北洋軍確是寸步難行。袁世凱一邊消極對抗革命軍,一邊與革命軍談條件。孫中山認為,中華民國之革命在於推翻封建統治,至於什麼人當總統,那是微不足道的。於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宣佈答應袁世凱的條件,讓他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作為條件,袁世凱必須讓清帝退位。

袁世凱答應條件之後,立刻讓前線將士不自進攻,並且讓自己的手下“為民請願”,入京逼宮,宣稱不再願意為內戰而流血,支持共和政體。隆裕太后明白,是袁世凱出賣了自己母子兩人,但時至今日,隆裕太后已經無力迴天。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宣佈退位詔書:“......今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宣佈退位,與此同時,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不久之後,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亦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清廷除了退位,還有選擇的權力嘛?我想如果隆裕皇后執意不退位,那麼面臨她的將會是一條見不得光的“不歸路”。退位詔書終究會從皇室手中籤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可以說,辛亥革命中,袁世凱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他不僅背叛了清廷,最後也背叛了革命,甚至是背叛了天下民眾,復辟稱帝。袁世凱聰明一世,到最後卻還是輸了,他的一意孤行導致自己的部下都不服他。終了的袁世凱只能在舉國的聲討中鬱鬱而終。

“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政治家、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其實這句話已經很徹底的解答了題主的問題。清廷是不能不退位的,它已經回天乏術,事件的結果也終究與歷史相同,中國進入共和時代。

結束語: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話來講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袁世凱權傾天下,能夠成功脅迫清廷退位,歸根結底是他掌握了清廷的有生軍事力量,在這樣的壞境下,孫中山都不得不妥協,更不用說是岌岌可危的清廷,怎麼會在覆巢之下保有完卵?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看了幾個回答,都不靠譜啊!

看來還是老夫出馬吧,就當掃盲了

北洋軍是很強大,但不能把滿清當傻子

事實上,當時滿清已經覺得,北洋軍不可靠

早就開始練它的旗兵了,別忘了,同志們,北洋第一師就是旗兵啊,北京的御林軍,陝甘總督的西北軍,東北老家的老部隊,其實滿清的實力也很雄厚

但是老袁是何等人物?晚清的活曹操

欺負孤兒寡母,那是相當有兩下子

隆裕一個婦道人家,他懂什麼?只想過個安穩日子,

老袁也很講究,每年400萬大洋,可保榮華富貴啊!

有些跑題了,滿清不投降怎麼辦?

那勢必有一場南北大戰?

老袁會坐鎮北洋大本營,天津,坐山觀虎鬥

那可真是生靈塗炭啊,百姓遭殃

考慮到滿清已經日薄西山了,勝利的概率很小

滿清權貴肯定要全部消滅了,隆玉也是死無葬身之地呀,考慮到300年世仇,滿族能不能存在還兩說呢?這就是滿清不投降的結果

隆裕是沒有經驗,但是他應該能看出會是這樣的結果


用戶54590015070


導語: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正是因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才能被趕下了臺,沒了清政府,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下線,而緊隨其後的就是一個新的時代,民國時期。

那麼,如果當初清政府不顧一切,就算是他們最終失敗了,他們也堅決不投降,最終結果會怎麼樣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糾正一下問題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是投降,而是在“內有袁世凱外有革命軍”的情況下,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等人多方斟酌,最終痛苦地選擇了順應民意清帝讓步退位,因為清朝一直沒有投降,是在袁世凱的提議下(也有威脅的成分),與革命派簽訂了條約,清帝退位後可以享有故宮這一“永久自留地”,由民國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經費資助,清帝可以在故宮設立小朝廷,可以皇帝死後繼續推選新皇帝繼位等等(如果這一條約後來不被尊敬的馮玉祥先生代表的“民國政府”所破壞,那麼如今的故宮可能就是清朝廷的私人領土,清廷就是類似於現在的羅馬城內的梵蒂岡之類的小國家)。

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結果會怎麼樣?

如果滿清政府不投降無非就三種情況

一是革命黨徹底推翻滿清政府,

二是滿清迅速平定武昌起義。革命黨只有等待十幾年。

第三種革命黨和滿清劃江而治,重現南北朝。

而這三種情況都取決於袁世凱。也就是說,袁世凱個人的政治傾向著滿清的前途。

袁世凱最大的貢獻、莫過於通過南北議和、迫使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國兩千年的帝制,實現了中華民國的共和。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離不開袁世凱的,如果沒有袁世凱、或者說袁世凱不接受南北議和,那麼辛亥革命多半要夭折,而到那個時候南北之間少不了一番折騰。到最後,到底是共和還是繼續帝制,或者讓清政府繼續苟延殘喘下去的“君主立憲”其實都不好說。

所以,在命運的緊急關頭,你肯定不會想到,滿清皇室的一念之間,沙皇滅門的慘劇瞬間“擦身而過”,他們或許感受到了死神臨近的腳步,但他們卻是幸運的,滅頂之災,呼嘯而過——他們毫髮無損!若干年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還心有餘悸,表達出無奈和暗自慶幸。

最大的可能性:滿清滅亡!

如果當時滿清拒絕投降和袁世凱硬拼,以袁世凱的狡詐,很可能聯手革命黨,直接窩裡反將滿清政府武力推翻,宣稱參加革命。當時滿清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完蛋。而革命黨實力比袁世凱差很多,一旦推翻滿清掌握實權以後,袁世凱對付革命黨還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滿清興兵抵抗,必遭報復。以袁世凱的狠毒,至少會把主張對付他的滿清權貴全部幹掉,以絕後患。甚至會連帶誅殺敢於抵抗的滿清部隊。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一倒戈,清政府就沒有跟革命黨較量的資本了,再不投降滿清皇室可能只有死於亂刀之下這一條路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清朝末期,朝廷精英都知道大清滅亡已成定局,就留李鴻章也在跟孫中山接觸,還差點做了兩廣總理。慈禧在世的時候,還能勉強撐住局面。慈禧一閉眼,也就人走曲散了。

辛亥革命時,滿清八旗兵已沒啥戰鬥力了,也根本聞不得火藥味了。比如鎮江新軍起義時,新軍人數不過5個營7500人,而載穆領導的駐防八旗軍有2萬多人,還有不少山炮。

結果還沒開打,八旗官兵紛紛私下找新軍表示投降,載穆下達攻擊命令,也根本沒人聽了。最後不得已載穆同意了投降,不過他自己寫了一封請罪奏摺後,自縊身亡。鎮江事件也基本代表了當時八旗兵的現狀。

清廷唯一可以依靠北洋新軍,清政府也掌控不了。武昌起義時,袁世凱被貶正隱居在河南。攝政王載灃下令陸軍大臣蔭昌率新軍南下鎮壓起義,結果根本調動不了部隊,後不得不再度啟用袁世凱。

就當時的革命形勢而言,袁世凱如果再維護清廷的封建統治,他可能也玩不下去了。很簡單,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就是新軍陸軍第八鎮,可見清廷的統治在新軍中也是不得人心的。袁世凱再執迷不悟,還有多少個第八鎮是很難說的。

另外,武昌起義後,一個月時間就有15個省宣佈獨立,清政府頓時塌掉了半壁江山。可見革命形勢已不可阻擋。

總結:袁世凱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心裡很清楚大清的統治已走到盡頭,所以他才以高待遇相誘,同時脅迫清政府投降。總之,清政府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剩下的事情只不過是怎麼瓜分蛋糕。滿清皇室如果再負隅頑抗,那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