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易經》為何選擇“易”來命名

謳陽讀《易》心得(二)

最能“變”的字

三千多年前的《易經》為何選擇“易”來命名,想必始創者有其周到的考慮。說法有幾種,皆存其理。從字造字本身來說,原始人多因圖象而設字。但“易”非“昜”字。“昜”,上部為“日”,下為神話傳說中住在太陽上的“三足烏”,後因“隸化”寫成“昜”字。古來也有說法,意思是伏羲作八卦,遠取諸物,“易”字是鳥的形象,從象形看,此說有一定道理。但“易”“昜”形近,並非一回事,我們常說“木易楊”,實則錯訛。比如楊四郎兵敗流落北國,將姓氏拆開改名“木易”。其實讀音不一樣,以“易”為旁的字多讀“易”音,惕、踢、錫是也;以“昜”為部的字多讀“昂”音,楊、陽、湯、蕩等便是。“易”最初的含甲骨文和金文所留存的字形來看,確實很像蜥蜴。東漢許慎“說文”曰: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是言“易”為“蜴”的初字。清代段玉裁有說文解字,言蜥為蜥蜴,說蝘在壁為壁虎,在草為蜥蜴。也就是說,“易”得本意為蜥蜴。上部是首,下部為四足,象形也。但古代的秘書做了拆字,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即日上易下。上從日象為陽,下從月象為陰,恰剛柔相當,陰陽適配。秘書就是緯書,緯書是讖緯之文字,附著儒學經典,適應於天人感應的思想而應運而生,實則多為預言、應驗和讖兆,與神學有關,也有不少天文地理知識,但迷信色彩不乏。僅易經的緯書就有八種,緯書實為偽書,因是古代書籍,多少還是有一些價值的。緯書解字多言其形,而非其義,日月之說近其理,然“易”下半部也非月字,更不符合六書造字法的本義。蜥蜴說是合乎文字發展規律的。蜥蜴明顯的一個特點是能隨著周圍環境變化而改變體色,其次是能夠自截斷尾,斷處細胞終身保持坯胎組織的生長特性,所以斷了尾巴還可以長出來。由此可知,蜥蜴的特徵在於變,這樣的變,是適應於環境和生命延續的。其實每一類生命都會變,只是變得程度不同而已。萬事萬物皆變,蜥蜴便是一種哲學符號,它無疑揭示了宇宙觀的本原。其實佛教禪學、老子道德經等,都汲取、繼承了這樣的精血。因為蜥蜴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字典《說文》記錄的,有書為證,應視為可信。至於後來引申義,諸如交換、更改、替代、蔓延、容易、簡易、平易等等,自毋庸多言。而成為易經的代名詞是有其特殊的文化意義的,甚至成為神農氏、軒轅氏、周文王所創《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的總稱,有如天賜,足以佐證華族的先賢所具有的大智慧。老表朱熹在煌煌大序《周易本義序》中說:“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朱熹微言大義,取易名之,而理於其中明矣。易字的飛鳥說,也是說鳥的生命運行,依託於動,亦即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必須適應所有的處境,其妙訣在一“變”字。蜥蜴說,更是在於蜥蜴的色變,適應環境和生存,以如是之不斷變化,取名為易,亦可象徵森如萬象的大千世界之運行至道。即便日月之說,也言及世界兩個矛盾物體,正好適應易經陰陽二元論的文化哲學。東漢末年的大儒學家、經學大師高密人鄭玄著有《易贊》,說:“易”有三義,一是簡易,二是變易,三是不易。所謂易字的含義,更為豐富。大道至簡,易經則把大宇宙與人生小宇宙是萬千氣象的變與化,這是不變的,是為不易。不易自有不易的規律,宇宙與人事的往復變化、秩序和法則是有軌跡可尋的,所有這些可以簡化為一個字“易”,這就是簡易。易經用簡單的符號表示萬事萬物,並把規律性的因果關係示之與人,產生占卜的效果,應該說它是經驗性的預測,並非迷信。鄭玄說對的易則不易,雖有淵源,甚至易經本身也有此類箴言。禪宗入住中國後,很多公案和經典,都是以動為不動,以靜為不靜,其實一切在心,心動萬物在動,心靜萬物皆靜,心空萬物都空。這樣主客體換位的思維,亦即易經絕對辯證法的文化思想。這樣的文化與思想,自然是一種哲學智慧的濃縮。如是我聞,我們還是洗碗去,喝茶去,為什麼,易經會告訴你。

三千多年前的《易經》為何選擇“易”來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