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或者私企的员工在年龄大了之后都有什么打算?外企和私企会帮助养老吗?

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无论是外企也好私企也罢,企业永远都是盈利的组织,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注定不是慈善会,同时也不是养老院,并不会完全帮你解决养老的问题。想要让自己的后半生能够更加的安稳,还需要靠自己前半生努力的打拼。

比如说在我的老家东北,很多人就是喜欢比较稳定的稳定的工作,他们更倾向于考公务员,虽然说有些岗位待遇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好在变动不大,压力也不大,生活也算比较幸福,不会像北上广那样天天的挤地铁就要花去两三个小时。

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最后选择去了外企和私企,真是应了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外企的优点是相对很多私企来说更加职业化,待遇也比较优厚,但是相对应的里面真的是压力特别的大,经常要面临着随时出差不说,业绩指标也经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优厚的工资背后,是数不尽的无数日夜的风雨兼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越来越不如以前,很多人最终在外企混得了中层左右的位置之后,就会选择到私企去任高管,相对来说待遇虽然低了一点,但是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也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但是就算是到了私企,你也依然开不了被淘汰的风险,年龄越大越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身体慢慢的在走下坡路,但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却是与日俱增。说实话,尽管我现在还没有到30岁,但是一想想未来可能会没有保障的生活,也常常处在恐惧之中,哎,只能埋头苦干向前拼了!


夜泊痕


为什么要让公司帮助养老?别说私企外企了,国企也没几家说给你养老的吧。企业都社保了。在外企呆到年纪大了,怎么也三十大几四十出头,工作也一二十年了,五险一金也交了一二十年了,到法定年龄就可以拿社保退休金了,和在国企一样。再说只要企业经营的不错,你自己做的也还行,公司也不会随便裁你。就算公司干不下去或就是要裁掉你,你也能拿一二十万的补偿。我身边好几个同事公司呆了十几二十年了,四十多的大有人在,五十多岁的也有。都是老油条了,就算公司想挤兑也毫无用处,反而每次公司有点动荡就有想着能不能要个裁员名额,拿个二三十万走人。话又说回来,不管在哪,还得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有竞争力,有后路能进退,离开现有企业也能创造自己的价值,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底气。这样才能应对任何突发状况,人生也会更从容。


石头3046


这个想法很天真,私企或外企怎么会帮你养老,等你35岁之后,不裁你员就万幸了。

这几年,裁员事件越演越烈,特别是年纪越大,越有被裁风险。同时,大龄的人投简历找工作,接到的面试电话都很少,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吧。

说起养老,就要说到五险一金,只要我们在规定的年限缴纳完,退休后就能按月领取退休金。

我爷爷是名中学教师,现在有八十多岁,自从退休后就一直靠养老金生活,薪资在当地还挺高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啥就穿啥,几个子女也没怎么给过钱,还是蛮幸福的。

但,也有很多人退休金不够生活,特别是在大城市。所以年纪越大,越要为以后养老做打算。

一、合理的金钱规划,每月储蓄养老钱

年纪大了,就会以后着想,很多人会对金钱做个规划,比如定期存储养老钱,日积月累也会有一笔丰厚的养老费,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二、开始创业,走上第二人生

在职场越久,如果有心积累人脉和强化自己的核心技能,很多人在四五十岁会不再给别人打工,反而开始创业。

借着风口,很多人转型自媒体,做的越来越好,公司人员也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人,会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干点小生意,比如开个餐厅或奶茶店,安安稳稳度过余生。

三、退休后,再寻找一份工作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有个日本农业科学家,退休后,受聘中国某县,教受当地人种植。

如果拥有某方面的技能,再退休后依然能找到工作,如被聘为顾问,体面又轻松。

四、回归生活,逗孙怡乐

有些人,辛苦了一辈子,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会选择好好养老,日常看看孙子,养养花,喂喂鱼,开开心心度过余生。

以上,希望对题主有帮助。看完了,点个赞,再走吧。

秋冬时节,吃苹果的好时机,给大家推荐大凉山的丑苹果,脆甜爽口,值得买。需要的可以点下图。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0111709825225589"} --}

海格进阶


我身边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朋友,四十多岁以后,开始做到了总监以上的公司中高层职位,此时,大多数人都是选择激流勇退,选择离开外企,进入到行业前景较好的民企或私企,担任高层管理岗位的工作。

按理说,外企的薪资待遇水平都很高,为什么他们不在原来的单位更上一层楼,却选择去管理水平相对差的私企?经我了解,主要原因是以下两个方面:

  • 外企的高薪伴随着高压力

虽然说外企的薪水都比较高,但同时工作压力也是相当大的。最明显的就是人人都有很明确工作硬指标,以及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一旦个人的业绩指标没有达成,就直接面临着降级或解雇的结局,且没有一点人情可言。

所以虽然福利待遇好,但员工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旦手头有工作没做完,哪怕是工作日加班加点,也要硬着头皮做好,有时候真是喘气的时间都没有。

  • 外企的风险更大

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存在前提,这一点在外企身上体现得更为直接,一旦投资地的各种成本增加,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不理想,外企就会考虑撤资或转移投资地。所以,在外企,对成本的管控都会很严格,这其中,对人力成本的控制尤为突出。员工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和职位的晋升,薪水也逐年升高,一旦公司认为对员工薪水的支出与员工的贡献不成正比,第一考虑的就是裁员。

此外,外企的职场政治异常复杂,相比民企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轮换有时候跟走马灯似的。今天可能还在好好上班,明天也许就直接通知你不用来公司了,直接结算薪水走人。

所以说,外企的员工,年龄大了之后,都会考虑去民企和私企发展,是一种基于现实的不得已选择,想在外企养老,不存在的。反倒是私企,也许待遇没有外企那么高,管理也没有外企那么到位,但只要这家企业不倒闭,一直存在下去,想在里面养老绝对没问题。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职享营


必须要说句很无情的话:外企或私企的员工不要等到年龄大了才做打算,那只有被裁员减掉的命运,外企和私企更不会帮助员工养老买单!现实社会除了社保养老之外,就只能靠自助养老了,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

我们都知道在外企或者私企,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很多人在35岁左右以后,就很难再继续留下来工作了。当然那一些技术特别牛的专家级人物,或者是企业公司的高管,通常会可以长期工作直到退休。

可事实上,我们很多的职场人在工作中是很难达到专家级或者高管的层次水平,自然也不可能长期工作,很难摆脱被裁员的命运。

所以那些在私企或者外企工作的员工,不能等到年龄大了之后再考虑做什么,而是应该提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安排与计划。

1、提前做好自己的职场发展规划,给自已一条清晰的职业轨迹。

每个人的职场发展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这需要我们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因此,我们在制订自我职场发展规划的时侯,应该做好中短期和长期的规划。通过自已的中短期职场目标的实现,来一步步实现自已的长期目标。

如果,在自已的职场发展规划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改变自的职场工作,避免自已走入职场绝境。

简单来说,我们在35岁以前必须要规划好被裁员后的职业选择,并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包括相关行业的前景考查,所需的能力素质的储备,相关市场的调研等等,都要提前做好,以备自己失业之后,能更好的平稳过渡,不至于让自己迷茫恐慌,陷入到生活的困境之中,影响自己的家庭生活。

2、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已的新职业,来渡过“35”职场危机。

①、如果自己有着较好的经济条件,能够找到比较理想的经济项目,自己具备相关的能力与素质,那么我们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创业有风险”,因此我们在选择自主创业的时候,要追求稳健的项目,避免盲目的冒进行为,量力而行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②、可以根据我们自身技术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样能够确保我们快速上手,走上工作正轨。

另辟蹊径去开荒拓疆,通常是我们这部分职场人的一大忌。不论从个人的精力,还是思维的创新程度,我们都不具备优势。

这往往会导致我们择业失败,甚至还会在这种不断挫折之中迷失自我,陷入到悲观绝望之中。

③、降低自己择业标准和要求,转向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对于这类工作来说,薪资待遇较低,工作的强度并不大。

所以有不少人可能无法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面子,根本就不愿意去干这样一些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毕竟由于我们自身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摆在那里,想要去干其他的工作,根本无法与年轻人形成竞争。

3、至于养老的问题,必须要两手准备,不能去奢望私企外企能够给予帮助养老。

①、及时为自己购买社保,这一点每个职场人都应该高度的重视。毕竟现在社会的发展,想要靠传统的养老模式,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我们可以简单的计算一下,现在一个家庭差不多都是一个小孩。如果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那么下一代年轻人将会赡养的老人最少是4人,多的可能达到8个人。

这对于下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养老的问题,更多的只有寄望于社保来兜底。

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为自己购买社保,也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那我们将来的养老将会成大问题。

②、学会投资理财,为我们以后养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商业保险、国债投资、炒股票、银行储蓄等等一些投资理财,都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养老,提供一份较好的保障。

因此要学会将我们的财富放到不同的篮子里。“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我们很多人都已经习惯的说法!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并不多。

很多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也很容易忽视若干年我们老后的现实。这种“顾头不顾臀”的做法,必将为我们以后的养老埋下危机。

所以对于那些在外企和私企工作的人,必须应该提前做好自己失业后的安排与打算,及时为自己缴纳社保,或者做好投资理财,才能给自己的养老留下一份保障。

好了,我就简单的分析到这里,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帮助。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一点帮助。若有兴趣,可以关注【视职场】,将会带给你更多的职场知识,帮助你解决职场困惑。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与观点!

【视职场】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职场创作者,一个有着20年职场生涯的老司机,专注分享职场知识,解决职场困惑,建构职场关系!

~~分享职场知识,快乐职场人生,感谢你点、评、分、转、收!


视职场


首先说说外企和私企会帮助养老么?我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关于养老保险

首先,外企/私企为员工缴纳的养老保险,是否足够员工退休后的生活?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就是外企和私企给员工缴纳的保险公积金都很低,说什么“你们退休后就知道了”,吓得我赶紧找了个退休工资计算器算了一下,如果保持现在的工资水平和每年5%的增长速度,我退休后可以拿到一万四,不过考虑到二三十年的通货膨胀,估计这点儿钱确实不够我的生活;不知道公务员和国企员工退休后能拿多少(什么保险双轨制,我一直没搞清楚啥意思)。

关于“养老模式”

第二,如果一个员工想在外企私企开启“养老模式”,一直混到退休,是否有可能?个人认为几乎没有可能。我曾经作为外包公司人员,外派到国企、央企工作过,那里的部分员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养老模式”,每天上班就是上上网,聊聊天,工作交给我们这些“苦逼”的外包人员来做,工资还是我们的好几倍(可以把我们看做临时工)。如果在外企和私企中,是不可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一直到退休的,所以在外企私企压力会大很多,优胜劣汰。

关于未来的打算,我是这样想的:

  • 三四年前我有机会进入央企,但是时间上错过了;不过国企和央企现在已经基本没有编制这个说法了,所有员工都是和公司签合同,而且国企央企也会有人员流动;

  • 有些国企央企的工资是很高的,虽然是合同制,也比私企外企稳定的多,但是进入这样的单位(我是指工资很高的国企央企),你要么是有关系,你要么学历高、学校好;至少都需要一本,也有不少要求985/211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 现在所在的单位还算不错,周围也有不少四五十岁的同事,说明在公司超过35岁不会被开除,先争取能在职位和薪水上更进一步吧;当然外面如果有好机会的话,也会考虑跳槽;

  • 努力增加副业的收入,现在我发现,如果只有工资的收入,对于家庭来说还是太危险的;希望我的副业收入早日能赶上工资收入...的一半;


  • 如果有机会进入国企或央企的话,我也不排斥,但是我不会有“进了公司就能养老”的想法。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会点代码的大叔


想起上半年,甲骨文背景公司大范围裁员,许多大龄程序员都失业了!

有网友戏称:北京最大的养老院倒了!

大家觉得这讽刺吗?

包括前不久西门子公司全球万人大裁员也是一样,这个年头,再大、再光鲜的平台也都不是稳定的,即便平台稳定,你的岗位也不稳定。

所以“帮助养老”这回事就别再想了!

下面,就这个话题,我说说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都讲利益,所以别谈什么“帮你养老”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无论私企还是外企,老板都以营利为导向,你作为员工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那就会留用你下去,如果你想在企业里混日子,一旦危机来了,恐怕第一个裁的就是这类员工。

我有个朋友,今年40多岁了,在一家民企工作了十多年。

最近他的公司经营惨淡,资金链都快断掉了,不得不进行裁员。我朋友当时觉得,自己一个老员工,一直兢兢业业,总不会先对他动刀。

谁知道老板第一批就找他谈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你年纪大了,干活也不像年轻人那么卖力,效率不高。

朋友非常郁闷,一个劲地骂老板和公司无情无义!可自己又没啥办法,公司也答应了给他按照劳动法发补偿金。

这件事虽然公司看起来有些不厚道,但毕竟这个企业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没法再考虑要保护谁或者“养”谁的问题,哪些员工能创造价值大的肯定优先留用了。

这就是职场最残酷的地方,你以为去企业上班就好像两个人婚姻一样,时代抛弃你时,给你打声招呼就不错了!

二、职场大龄员工,也可以有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职场上年纪过了35或者40,就只能混日子养老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你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精英里面,都有大龄的员工。

比如我经常接触的培训讲师,不少就是40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的,对这个职业来说,越老越吃香,起码授课的技巧更成熟,知识储备更多。

又比如公司里的管理岗位,大多都是职场中年人,尤其是高管,基本上都是35周岁以上。一方面管理岗位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沉淀,没有在基层历练过,做到管理了也难以服众;另一方面,做管理的人需要比较高的情商和社会阅历,所以年轻人往往还欠缺火候。

还比如说公司里一些关键岗位上,领导会安排老员工来负责,因为他们最值得信赖,比如仓库管理员、企业的会计等等。

大龄员工尽管年纪不饶人,各方面体力精力都下滑了,但在经验上、为人处世上显然更有优势,只要发挥好自己的长处,我觉得依然可以立足。

三、想要年龄大了后更稳定,年轻时就要奋力拼搏!

职场有句话,叫做“50岁的幸福藏在你20多岁的努力中”,我深以为然。

但凡50岁在领导岗位上非常稳定的那些成功者,你觉得他们是幸运,实际上却不知他们20多岁开始奋斗了多少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有这些事情你必须记得要做:

第一,做好职业规划的设计,职业规划好像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指明灯一般,有了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目标,你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不会跑偏。

毕竟,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才更有意义。

第二,加强学习,多储备一些知识,最好是培养自己复合型的技能。比如我自己是做人力资源的,但很早也开始学习法律的、财务的相关知识,多学习一点技能,对职场发展肯定大有帮助!

第三,保持专注与毅力,很多人也想着要学习要努力工作,但往往两天打渔三天晒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你进步的就比别人要慢,比如我一个朋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坚持看半小时的书,几年下来真的学识渊博很多,后来这些知识也帮助她做到了公司的总经理助理。

第四,适当开展一些副业,这年头,任何主业也许都不稳定,时代变化太快,一旦某个行业陷入衰退,你的主业可能就没法给你需要的收入。所以业余时间可以做点小副业也是一种人生保险,运气好,有一天副业都可以转正为主业成为你自己的事业都说不定!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头条职场教育领域自媒体营销号TOP5,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培训师,资深职业规划师,多家头部平台签约作者,码字很辛苦,欢迎点击关注我。


丁路遥知事


外企和私企会帮助养老吗?

如果想那种深居高位、啥也不干就整天喝茶聊天的,一些退居二线的国家干部还有一点可能,私企和外企?就别做梦了,人家是资本家,不是慈善家!

华为老总任正非评论“清退34岁以上老员工”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华为没有退休金,华为是没有资金的,大家不奋斗那他就快垮了。”

当然这是华为的一家之言,按照劳动法,每个企业都必须为雇佣的员工缴纳养老保险,临近五年退休的员工法律上都会保护,一般不允许解雇。所以大家应该感谢《劳动法》而不是老板!

不成文的规矩

在企业里面,35岁确实是一个红线,在招聘员工时有一些公司就直接限制应聘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企业高管的招聘要求也是年龄在50岁以下。

这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换句话来说:

  • 基层员工年龄35岁以下,年轻有活力,能吃苦耐劳,不怕加班;35岁以上的基层员工,拖家带口,身体健康也下降,薪资待遇要求高,放在一线没冲劲;

  • 高层员工年龄50岁以下,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50岁以上的高管精力下降,开始有各种老年性慢性病,身体成为负担;

我们再看看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就更夸张了:

惠普公司:惠普公司员工平均年龄约为39岁。

IBM公司:IBM员工评价年龄为38岁左右。

戴尔公司:戴尔员工平均年龄约为37岁。

思科公司:思科员工平均年龄约为35岁。

英特尔公司:Intel员工平均年龄为34岁左右。

微软公司:微软员工的平均年龄约为33岁。

特斯拉:特斯拉员工的平均年龄约为31岁。

谷歌:谷歌员工平均年龄约为30岁。

Facebook团队平均年龄为28岁。

平均年龄最大的惠普、IBM和戴尔,相比于下面的谷歌、Facebook,谁更强,谁的市值更高不言而喻。

马克·扎克伯格只有22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人铭记的话——年轻人就是更聪明。这位打造了Facebook的神童在2007年于斯坦福大学举办的YC大会上对于听众直言不讳自己对于年轻人的偏爱。

“漫步于任何一个热门的科技公司当中,你都会发现年轻的白人男性与亚裔男性不成比例的多,”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家Ed Lazowska如此感慨。

年纪大了去哪里?

我工作了快20年,一路职场上也遇到了不少老前辈,这些人里面各种情况的都有,我说几个例子给大家分享以下:


高管Edward:

2007年的时候我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中国区的CFO叫Edward,年级很大,快六十岁了,老头身体不好,开会有时候都能睡着。但就是这样还宁死不退,说是家里有三个小孩要供他们读书,开销太大。做了三年CFO之后,公司还是给他面子,让他转成战略顾问,又聘用了一两年,之后就不知道了;

高管Fiona:

2012年我的上司,家底很厚实的女强人,天天身上不是香奈儿就是范思哲,一年近百万薪水都是她自己花了(老公赚钱更多),因故离开外企后走上了创业之路,几年以后失去联系了,linkedin上的状态停留在2014年,看样子已经和我们打工族彻底不在一条跑道上了;

返聘的供应链总监:

前一家公司的同事,55岁以上了,按道理已经退休。但是由于在公司工作了快30年,业务非常熟悉,所以公司予以返聘,待遇还不错;

这都是记得上来名字的人,还有更多的年纪大了的同事们,要么就光荣退休了,要么就因为各种原因(裁员、生病)最终离开了奋斗过的岗位。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就是所有职场人的归宿!


谈者无语


在这个时代,想生活过的好,要始终牢记一句话:

“”靠人人跑,靠山山倒,唯有靠自己最靠谱。”

只要把这个思维融入进已经骨髓,你会发现你能掌握生活主动权。

一、外企、私企会帮助养老吗?

一般情况下,你只要工作时间久,一直稳定交五险一金,那多少就有点保障。

比如说,你在一家私企或者外企,工作了20多年,那你五险一金也交了20多年。那到了法定年纪,自然可以拿到退休金。

二、但想过退休好生活,能单纯依靠退休金吗?

退休金更多来说只是一份保障,不能成为你的唯一的依赖。

而且退休金也不会太多,整体来说不到3000元。

在发展快速的这个时代,3000元其实并不多啦。所以只能把退休金当成了其中一份收入来源,这样你生活会过的更好。

好比,现在很多上班族,有一份正职工作后,还依然为自己找一份靠谱的副业。这种行为就很好了。

有一份副业,除了多挣钱,还能多接触到更多商机,知道现在市场上流行什么,保持不让自己落伍。

如果你现在年龄到了一定程度,除了稳住自己工作外,还要多为未来谋划下。

我身边就有很多40多岁的职场人士,他们每天还得上班,不过还做着行业自媒体,录录音频、学短视频等等。


这些方法学会了,就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分享经验。你可以挣收益,也可以卖货,也可以打造个人品牌。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业余时间来做。

当你想做,项目、方法会很多。所以,行动起来,那对自己未来自然就更有保障了。

总结:

职场人士,忧患意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缺少,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让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多变的环境。

关注@华迪说,每天与你分享职场、销售思维与方法论。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华迪说


在深圳,外企私企职工年龄大了,40出头的话,一般都在2007年左右入手了房子,有点小钱,他们大部分闲钱都被套在了理财和股市上面,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被裁员。至于企业帮助养老,如果是外企,比如普成华等,都有给员工缴纳商业养老金,也算是厚道,私企养老情况并不容乐观。

工作原因,我以前为大公司设计商业保险计划,少来也有几千家了,为计算保费,我需要了解公司员工的年龄占比,整体下来,外企员工年龄偏大,多为32岁以上,而私企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员工很年轻,26岁左右。近几年来,外企平均年龄有下降趋势,通过了解,外企正在进行一系列手段,开除38岁以上中层管理员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当然,这种现象也会在私企中发生。

某跨国保险公司,在去年经历过一轮业务重组,原本20个人的财务部门,被裁的只剩下6个人,而被裁的,就是大龄职工,都是40岁以上的,而且是中层主管。其中有几个是跟公司签订了永久合同的,最后被逼N+5走人。

外企、私企员工年龄大了,不想被裁,应早做打算,做如下安排:

1、关注长期投资,用常年积累的资本投入到股权或者债券产品,前提是比较懂行

2、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把握公司重要资源,避免被优化

3、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行业内、新领域内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适应力

4、加强体育锻炼,远离不健康饮食,延长工作工龄寿命

5、与猎头长期保持联系,保证被裁员后,有其他工作机会

至于养老,总结来说,部分外企会通过商业养老金,帮助员工养老,私企,几乎没有帮助员工养老的意愿。从我的观察,深圳房地产设计、商业咨询等行业的知名外企都会给员工买商业养老金,公司员工共摊费用,员工离职或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以后,可以足额领取,如果员工中途离职,也可以领取部分养老金。而私企,很少有买养老金计划的,他们大多只采购重大疾病和意外身故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