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電池技術為什麼停滯不前?

445-1


停滯不前的原因很簡單。在安全性無法保障的前提下。現有的能量儲存技術,使能量越高的電池(能量密度),越像炸彈。

所以在儲能方式、材料製作沒有大的進步下,科研成員只能在現有的情況下縫縫補補,做有限的提升。以至於在外人看來。現有的電池技術有點停滯不前。其實進步是有點,也勉強跟上了芯片和發動機的需要。但是沒有出現電池技術突破引領其他技術發展的情況。即便是特斯拉,也是電池應用技術的提高,而不是電池儲能技術的突破。

之前我們聽說過的石墨烯電池。就是安全性可以保障電池儲能的提高。但是它只解決了安全性,還是沒有解決材料製作的商業應用。因為生產的成本太高了。無法進行普及。

因此石墨烯電池,可能不是未來電池的發展方向。

要解決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反比關係。同時材料還要經濟適用。整個世界都在努力的進行研究。這種研究的附屬品就是快充技術和無限充電的發展。就像包子不夠大,那就多吃幾個的解決辦法。

並且電池技術的發展,會讓人類能源使用的來源(如石油)和使用的方式(如內燃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會影響世界的格局。所以國家鼓勵新能源的研發和使用。就是在生物化學能沒有辦法領先的情況下。進行換道超車。

因此電池的發展,各國既要進行大規模的前沿科研。又對電池的使用謹慎小心。可能在實驗室裡已經取得突破,但是如何安全的進行商用。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比方說中國5G方面的領先帶來的貿易戰、政治戰。一個小小的5G,居然讓世界各國選邊站隊的情況,在實驗室裡是想不到的。

作為普通的人。還是是期待著電池技術有重大的突破,讓人類的發展更加綠色環保。飛向星辰大海。


下鄉知中


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人類電池技術為什麼停滯不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電池了,現在人最擔心的就是手機沒電了。談到停滯不前,十年前手機裡的鋰電池和現在的鋰電池肯定沒法比,可十年前手機用的是小的黑白屏,現在手機是5寸以上的大彩屏,以前手機只需要打電話或發短信,現在都是重度依賴,通訊,遊戲,社交,娛樂統統在手機上,一天機不離手。

不是電池技術停滯不前,只是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大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不是電池技術停滯不前了,而本質上是電池技術的進步沒跟上電子產品發展的速度,相比現在的電子產品,以智能手機為例,是三個月一小變,大半年就能來個大變,而電池容量呢?始終是那麼點電容量,也始終是鋰離子電池,所以給了我們電池技術停滯不前的假象。

電池技術的相比幾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最大變化是內置的材料發生了根本改變,首先在十年前電池普遍是鎳鎘電池,這種電池有個不好地方就是記憶效應,長期不徹底充、放電,會在電池內留下痕跡,降低電池容量。而現在改用的鋰電池則是沒有這個記憶效應,所以鋰電池是可以做到隨充隨用的。

其次,存儲壽命、耐熱性、能量比大的都是鋰電池的特點,這幾年鋰電池的電量都在逐漸進步,使得智能手機的續航在逐漸增加。另外,我們現在的純電動車所用的電池就是鋰電池,像特斯拉的純電動車是能實現400公里的續航的。

如果想要現在的電池技術發生巨大提升,那麼鋰電池的電池材料就得更換了,近些年來鋰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在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而現在新興材料應用到電池上都還在實驗室中,只有著安全性、成本平衡後生產。

但同時新材料的出現又要靠計算機去做各種處理運算,好在現在計算機進步速度還是很快的,依舊按照摩爾定律,再加上量子計算機的加入,更好用的電池材料就會被發現的。

總結

現在有一些石墨烯電池的研究和報道,但更多的是對石墨烯的概念炒作,他們也只是把石墨烯這種明星材料少量的添加到鋰離子電池中去,算是摻雜了石墨烯的鋰離子電池。石墨烯在電池裡或者增加電解液的導電性用,或者直接摻在負電極材料中,有很多高性能的類似報道,然而綜合性能也難以實現突破,受限於石墨烯材料的價格和製備工藝,短期也沒法實現純石墨烯電極的應用。

比如現在華為手機採用的石墨烯散熱,雖然不是應用於電池方面,但是這也算是研究的成果,據說華為很早之前就開始了石墨烯研究方面的工作啦!希望可以儘快突破技術的瓶頸,讓我們用上密度更高的電池來應用於各個領域。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和建議,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


回答完畢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和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也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到正在看問題的你

科技數碼隨時答


的確,如你所言,在電池方面,目前研究的大有人在,但是能帶來鋰電池革命性進步的,恐怕幾年內很難有人做到,鋰電池恐怕還將陪伴人類走很長一段時間。在消費電子領域,以手機為例,現在提高電池的使用時長的方法,還只能是解決CPU、屏幕等耗電上。

為什麼呢?

目前,應用於消費電子的鋰電池,在負極材料方面大多采用石墨材料,正極方面多是鈷酸鋰。

鋰電池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正極、負極依賴於氧化還原反應,帶電的鋰離子在電解液中來回穿梭。目前,在消費電子領域,鋰電池的正極用料是鈷酸鋰,負極用料也一直都是石墨。雖然在負極材料方面,石墨烯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無法商業化,因為石墨烯太太太貴了。

所以,要實現電池的革命,就要從正負極的用料上做文章,要找到比石墨和鈷酸鋰更好、更便宜的搭檔才行。而這一過程,需要不斷的嘗試,就像當初愛迪生髮明燈泡一樣,需要的不是智慧,更多的是運氣了。

所以,目前業內人士對鋰電池的進步也都持有比較悲觀的態度。

當然,既然鋰電池的處境這麼尷尬,人類也在想如何跳過鋰電池,尋求一種全新的電源解決方案。

現在比較熱門的一個是無線充電,一個就是超級電容,還有一個是核電池(就跟鋼鐵一樣滴)。

先說核電池,現在已經不是什麼黑科技了,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早在2006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討院就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鈈238同位素電池,給探月工程準備的。

還有,核動力心臟其實也都研究出來了,但是呢,很遺憾的是,核能電池雖然技術已經日漸成熟,但還是太太太貴了。

再說超級電容。超級電容器,是介於傳統電容器和電池之間的一種電化學儲能裝置功率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安全又可靠,現已廣泛應用於混合電動汽車、大功率輸出設備等多個領域。但缺點就是,超級電容本身能量密度低,體積都比較大,什麼時候能迷你化,那電池的革命也就來到了。

還有無線充電,其實它的普及也許就在一夜之間。畢竟,它所耗費的電能並不多,只是這個商業模式如何建立,目前還不確定。蘋果已經開始採用這一技術,總體來說,無線充電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項技術了。


科學重口味


電池技術是有進步的只不過非常小,想要發生革命性改變並普及,目前來說是不可能的。

拿手機舉例,目前市面上的手機電池基本都是鋰電池,因為鋰是所有金屬中電位最低的金屬,用鋰作負極產生的額定電壓較高,鋰離子電池能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單位重量的情況下鋰電池的能量是鉛蓄電池的5倍以上,並且鋰元素不是重金屬,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非常小,自身逃電率低、重量輕和使用壽命長,都是其它電池無法比擬的,目前也沒有找到比鋰電池更適合大面積使用的電池。

想要增加手機的續航能力,那就要想辦法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但能量密度和鋰元素本身有很大的關係,在鋰元素不變的基礎上,科研人員只有不斷更換電解液和正級材料才能勉強將電池的續航能力提高一點點,每年的進步只有3%左右。照理來說,每年進步3%,

這十幾年應該也有很大進步了,但實際上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快。芯片裡的晶體管都是納米級的,晶體管越做越小,芯片的處理能力一直在提高,芯片的運算能力一直在變強,那麼耗電量就更大了。所以看起來好像是電池技術沒有什麼進步,但其實已經進步不少了,只不過芯片進步更快,將電池技術的進步抹平了。

之前有報道石墨烯電池是未來最具有潛力的電池,它的能夠承受上至100攝氏度,下至零下50攝氏度的溫度環境,穩定的充放電次數也比鋰電池要多,放置在火中也不會爆炸,續航能力比鋰電池更強等。 現實情況是,石墨烯是沒辦法量產的,而且生產製造難度較大,成本也較高,不少學者認為石墨烯的報道都是出於某種目的,誇大虛假的宣傳,泡沫太大了。網上的很多黑科技電池,號稱幾秒鐘充滿電,或者比鋰電池更牛的電池,這類電池都是非常不安全的,容易爆炸,無法量產。


科學薛定諤的貓


人類電池技術一直在發展,但發展速度趕不上新科技對電量消耗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電池了,現在人最擔心的就是手機沒電了。談到停滯不前,十年前手機裡的鋰電池和現在的鋰電池肯定沒法比,可十年前手機用的是小的黑白屏,現在手機是5寸以上的大彩屏,以前手機只需要打電話或發短信,現在都是重度依賴,通訊,遊戲,社交,娛樂統統在手機上,一天機不離手。

現在常用的鋰電池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

鋰離子電池都已經應用了20年了,靠鋰離子通過電解液在鈷酸鋰正極和碳負極間運動來實現充放電,基本原理很清楚,電池性能的進步空間有限了。最新的研究也都是開發出新型的正負電極材料,實現穩定的充放電循環,但科研進展報道的很多,但涉及到商業化應用,最大的問題就是製備成本過高。

當前也有一些石墨烯電池的研究和報道,更多的是炒作石墨烯的概念

例如,現在有一些石墨烯電池的研究和報道,但更多的是對石墨烯的概念炒作,他們也只是把石墨烯這種明星材料少量的添加到鋰離子電池中去,算是摻雜了石墨烯的鋰離子電池。石墨烯在電池裡或者增加電解液的導電性用,或者直接摻在負電極材料中,有很多高性能的類似報道,然而綜合性能也難以實現突破,受限於石墨烯材料的價格和製備工藝,短期也沒法實現純石墨烯電極的應用。

電池技術肯定一直在進步,期待有新鮮的技術能把電池技術突破,至於有些回答談到核電池,這目前還不是民用的選擇了。

量子實驗室,專注科學問題,歡迎評論和關注。


量子實驗室


其實電池技術沒有停滯不前, 只是進步不夠明顯。

最近40年,芯片技術瘋狂發展,數據顯示18個月就能翻一翻,電子計算機從最初的5000次/秒進步到現在太湖之光12.5億億次/秒。而便攜式設備的發展同樣讓人興奮,手機、智能手錶、遊戲主機、藍牙耳機……哪一個不是需要電池加持。

相較之下,鋰電池發展就顯得有些慢了。使用量最大的鋰電池——18650圓柱形電池——10年前最大容量僅有2.6Ah,現在進步到3.6Ah,進步幅度在30%,平均每年3%。

材料不斷更替,也讓鋰電池不斷進步,電壓經歷了4.10/4.20/4.35三個階段,碳性乾電池也變成了鹼性電池,放電得到改善;鉛酸蓄電池換作鉛鈣電池,不需要定期加水;鎳鎘電池換作了鎳氫電池,容量20年內翻了2番,500mAh漲到了2000mAh。

更主要的是,這些改進讓鋰電池的安全性能不斷提高,爆炸事故日趨減少(但也不是沒有)。

這些進步按道理算不得緩慢,只是比起電子設備這些時代產物,還是稍遜一籌罷了。

圖:廣州舊時電池廠
為了改進電池,材料更替自然是一大方向(後文補充)。但也有其他的技術手段。

例如近年手機充電的潮流,快充,從10W提升到18W,用充電速度彌補電量問題。一些我們不曾注意到,例如手機在變薄、功能在提高,相對的屏幕就越來越大了,電池才能跟著變大,電容量才能提高。

又或是無線充電技術、wifi充電技術,或者智能省電程序,這些都算是另闢蹊徑。

本質上,鋰電池還是鋰電池,對於電池研發的工作人員而言,確實是一件揪心的事,試想難得一項成果出來,電池效率提高7%~8%,不錯了吧?呵,隔壁CPU性能翻了一倍。

材料更替方向上,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貴了吧。

不管是核電池還是石墨烯電池,價格都不適合民用,還有一些像空氣電池這樣的烏托邦技術,也算是一種希望吧。

總之現在的電池技術確實是科技的絆腳石,但實話說,更多是侷限了民用級別的發展。

反正現在充電頻繁也不是壞事,不是嗎?


SME科技故事


一樓說到了無線充電技術,恰好我在這方面有一些瞭解,無線充電技術看似技術比較成熟,但是實際上還是無法解決一個問題:能量損失與充電效率的問題。

理論上,能量在傳播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損失,其中,固體的傳播損失最小、液體其次,空氣最差。所以所謂的無線充電從根本上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即使技術有所突破和提高,只不過是損失多少的問題,但是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加,損失將會越發增加。這是能量守恆的定理所決定的,所以無線充電只不過是看似具有前景,實際上不過是海市蜃樓罷了。

但是,如果同時滿足以下兩種情況,會使得無線充電不再是海市蜃樓:

1)充電速度的提升;

2)電的價格變得非常低;

實際上,當充電速度變得非常快的時候,無線充電本身的價值也就不高了(所以,直接解決充電速度的問題才是未來電池技術發展的關鍵)。

再來說說題目:人類的電池技術為什麼停滯不前?

首先我得否決你這個問題,試想20年前與10年前的電池技術。與現在相比?沒有進步?顯然是不客觀的,只是電池的進步沒有跟上發展的需要,20年前,200MA的電池可以用好幾天,但是2000MA的電池卻用不了一天。

針對你的幾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未來什麼會取代鋰電池?

鋰電池的功能是什麼?當然是蓄電與充電,有一些情況會使得鋰電池被替代:

A 電池技術的發展(材料學的發展),如樓上說的石墨烯,如果能解決成本問題,自然是一個替代;

B 能源技術的發展,如果用能量棒直接替代電池,那麼是否還需要電池本身?如果人類的能源不再以電力為主,那麼還需要電池麼?鋰電池自然也不需要了,當然,這不是短時間能夠發生的事情。但也不要小看歷史的偶然性,與科學技術的累積式爆發增長。

2)電池技術是否已經進步?

這是顯然地,多年來,電池技術已經明顯有所提升,就拿鋰電池替代傳統地化學電池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而一項新技術的發明還需要一段成熟的時間。鋰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未來,只要需求足夠大,技術不應當是太大的問題,在既有的科學體系框架內,只要足夠的時間,問題遲早會得到解決。

3 )電池技術有何種進步?

A 單位體積蓄能的增加

B 充電時間與效率的增加


以股易金


實際上,目前的電池應用領域,手機等終端設備的電池市場已經不再是最主要的板塊了,隨著電動汽車的迅速崛起,車用動力電池領域也同樣值得關注。而且,這個領域對於電池的容量、壽命、安全性等要素的要求更為嚴格,也就催生了除鋰電池之外的多種新型電池技術。

1、固態電池,這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液的電池,憑藉著功率密度較低、能量密度較高等優點,它成為電動汽車很理想的動力來源。根據市場調查公司的預計,2020年固態電池技術研發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成本、能量密度和生產過程等方面進一步趕超鋰離子電池技術。

2、鋰空氣電池,憑藉著陰極(以多孔碳為主)較輕,且氧氣從環境中獲取而不用保存在電池裡的優勢,鋰空氣電池比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科學家認為,鋰空氣電池的性能是鋰離子電池的10倍,可以提供與汽油同等的能量。鋰空氣電池從空氣中吸收氧氣充電,因此這種電池可以更小、更輕,目前全球不少實驗室都在研究這種技術。

3、Li-S電池,Li-S電池是後鋰離子電池時代的核心電池技術之一。S正極材料具有超高的能量密度,加之S的廉價易得、質量較輕等優點,使得其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進一步實用化。

4、鋰離子電池,實際上,面對著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鋰離子電池自身也在不斷的改型進化之中。改良型鋰離子充電電池打算將正負極換成更高容量的材料來實現,充放電次數可在3萬次以上。實現目前約2倍能量密度、即200~300Wh/kg的改良型鋰離子充電電池正在推進開發。


DeepTech深科技


準確地說,電池技術並非停滯不前,而是相對其他技術的日新月異來說,進步不是很明顯。

一、鋰電池本身的進步空間有限

鋰電池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被髮明出來,直到90年代,索尼才生產出第一塊能被商用的鋰電池;到了21世紀初,鋰電池才被大規模用於手機、筆記本等智能設備。

大家可以看到,電池發展到鋰電池後,核心理論和原理30年來都沒有大的突破。這是為什麼呢?

鋰電池是化學電池,其構成為正極、負極、電解質。通用的鋰電池,正極材料是鈷酸鋰,負極材料是石墨。經過反覆的試驗研究發現,鈷酸鋰和石墨這兩者的配合是最默契穩定的。

而且鋰電池具有相當的優勢:

1.環境友好,沒有記憶效應。相比鋰電池之前的鎳氫電池等,否則每次充電都要充到100%,那可真的太麻煩了。

2.能量密度比較高,單位體積內能儲存更多的電量。其他材料,要麼根本喂不飽現在的智能設備,要麼就要體積太大,不符合輕薄化的趨勢。

3.鋰電池的性價比是最高的。當下,關於電池最新的研究也都是開發出新型的正負電極材料,但涉及到商業化應用,最大的問題就是製備成本過高。

所以,要實現電池的革命,就要從正負極的用料上做文章,要找到比石墨和鈷酸鋰更限、更便宜的搭檔才行,但這並不容易。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電池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真不是什麼壞事,電池按兵不動,反而倒逼著其他硬件工藝、技術飛速發展。比如快充技術和無線充電就是最典型的。

二、未來最具潛力的鋰電池新材料

鋰電池的發展正處於一個瓶頸期,能量密度已經接近其物理極限。我們需要新的材料或者技術去實現鋰電池的突破,以下幾種電池材料被業內人士一直看好,或將成為打破鋰電池障礙的突破口。

1、硅碳複合負極材料

數碼終端產品的大屏幕化、功能多樣化後,對電池的續航提出了新的要求。硅碳複合材料作為未來負極材料的一種,其理論克容量約為4200mAh/g以上,比石墨類負極的372mAh/g高出了10倍有餘,其產業化後,將大大提升電池的容量。

2、鈦酸鋰

近年來,國內對鈦酸鋰的研發熱情較高,鈦酸鋰的優勢主要有:循環壽命長(可達10000次以上),屬於零應變材料(體積變化小於1%),不生成傳統意義的SEI膜;安全性高。其插鋰電位高,不生成枝晶,且在充放電時,熱穩定性極高;可快速充電。

3、石墨烯

石墨烯自2010年獲得諾獎以來,廣受全球關注,特別在中國。國內掀起了一股石墨烯研發熱潮,其具諸多優良性能,如透光性好,導電性能優異、導熱性較高,機械強度高。

鑑於石墨烯當前的批量生產工藝不成熟、價格高昂、性能不穩定,石墨烯將率先作為正負極添加劑在鋰離子電池中使用。

4、碳納米管

碳納米管是一種石墨化結構的碳材料,自身具有優良的導電性能,同時由於其脫嵌鋰時深度小、行程短,作為負極材料在大倍率充放電時極化作用較小,可提高電池的大倍率充放電性能。

5、富鋰錳基正極材料

高容量是鋰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但當前的正極材料中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為580Wh/kg,鎳鈷錳酸鋰的能量密度為750Wh/kg,都偏低。富鋰錳基的理論能量密度可達到900Wh/kg,成為研發熱點。富鋰錳基雖然克容量優勢明顯,潛力巨大,但限於技術進展較慢,其大批量上市還需時間。

6、動力型鎳鈷錳酸鋰材料

一直以來,動力電池的路線存在很大爭議,因此磷酸鐵鋰、錳酸鋰、三元材料等路線都有被採用。磷酸鐵鋰雖然安全性高,但其能量密度偏低軟肋無法克服,而新能源汽車要求更長的續航里程,因此長期來看,克容量更高的材料將取代磷酸鐵鋰成為下一代主流技術路線。

7、塗覆隔膜

塗覆隔膜是指在基膜上塗布PVDF等膠黏劑或陶瓷氧化鋁。塗覆隔膜的作用是:1、提高隔膜耐熱收縮性,防止隔膜收縮造成大面積短路;2、塗覆材料熱傳導率低,防止電池中的某些熱失控點擴大形成整體熱失控。

8、陶瓷氧化鋁

在塗覆隔膜中,陶瓷塗覆隔膜主要針對動力電池體系,因此其市場成長空間較塗膠隔膜更大,其核心材料陶瓷氧化鋁的市場需求將隨著三元動力電池的興起而大幅提升。

用於塗覆隔膜的陶瓷氧化鋁的純度、粒徑、形貌都有很高要求,日本、韓國的產品較成熟,但價格比國產的貴一倍以上。

9、高電壓電解液

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乃鋰電池的趨勢之一,目前提高能量密度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提高傳統正極材料的充電截止電壓,如將鈷酸鋰的充電電壓提升至4.35V、4.4V。但靠提升充電截止電壓的方法是有限的,進一步提升電壓會導致鈷酸鋰結構坍塌,性質不穩定;另一種方法則是開發充放電平臺更高的新型正極材料,如富鋰錳基、鎳鈷酸鋰等。

正極材料的電壓提升後,需要與之配套的高電壓電解液,添加劑對電解液的高電壓性能起到關鍵性作用,其成為近年來的研發重點。


品勝


電池技術停滯不前?從大家的直觀感受來說,似乎如此。但這只是一個假象,電池技術在發展,一直在發展。

電池技術停滯不前這個印象是怎麼形成的?因為,大家都有親身體會,手機性能越來越強大,但是電池續航能力似乎沒有明顯改善。

但是,這種看似直觀的印象是非常片面的。從本身來說,手機電池也在不斷髮展,電池技術的發展沒有處理器等配件的發展那麼令人矚目罷了。其次,電池技術進步不僅僅表現在續航能力這一個指標上。大家說的“電池技術停滯不前”主要就是“手機鋰電池容量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意思。就手機電池而言,可以認為電池技術是在發展的,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形成了“停滯不前”的印象。如果時間稍微拉長一點,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電池技術的進步非常大!

1. 電池容量有了明顯提高(漸進式的提高)

雖然在智能手機時代,手機電池的容量沒有繼續出現顛覆人類認知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在智能手機沒有普及之前,大家應該對“超長續航手機”有點印象,那分明就是手機性能沒有突破之前,電池技術進步帶來的性能過剩嘛。但是在智能手機爆發之後,手機用電需求徹底改變,為了實現各種功能,耗電大大增加。手機電池的容量依然保持著穩定的增長態勢,但是手機性能是爆炸式增長,所以顯得黯淡無光。實際上,我們的智能手機電池容量一直還是有小幅提高的,時間拉長一點看,容量提升就很明顯了。但要出現爆炸式增長,只有等到下一種具有革命意義的電池材料出現。我們可以看一下歷代蘋果手機的電池容量變化可以發現,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電池容量在新一代會比上一代有小幅度提升。

2. 容量之外的性能

手機技術不僅僅有電池容量這麼一個指標。大家比較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們現在的手機充電速度比以前要更快,這種變化是離不開電池技術的進步作為支撐的。其次,無線充電等技術實現,也是需要有一定的電池技術作為基礎的。電池的衰減得到控制,穩定性得到提高,都是電池技術的進步。想當年,萬能充是人手必備的工具,現在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就是電池技術進步帶來最直觀的感受。有些變化是悄無聲息的。

電池不僅僅有手機電池,像一次性電池從碳性乾電池到鹼性電池,大電流放電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常用的充電電池,鎳氫電池取代了鎳鎘電池,容量暴漲。這些都是最近一二十年內的事情。你不能要求技術的進步一直是爆炸式的,在絕大多數時候,技術進步都是漸進式的。

除此之外,在大家比較關注的電動車領域,電池技術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特斯拉在去年表示,採用最近技術的電池經過1200次循環後電池容量依舊可以達到出廠容量的95%。而特斯拉在控制電池組發熱等方面的表現也是非常出色的。電池技術的進步是電動車得以實現的重要推動力。

因此,電池技術沒有停滯不前。只不過,電池技術的進步不那麼驚天動地而已。但是,帶來的改變卻是實實在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