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些有名氣的藝術家畫出來的畫總是給人“畫不像”的感覺呢?

影影圈圈


為什麼那些有名氣的藝術家畫出來的畫總是給人一種“畫不像”的感覺?我怎麼覺得這題問得有些不大符合邏輯呢?是哪些有名氣的藝術家呢?又是怎麼個“畫不像”呢?



如果這題說得是國畫,顯然這出題者要麼是對國畫不大瞭解,要麼是明知故問。因為國畫是筆墨線條的藝術,從古至今始終貫穿的是“寫意”的創作原則,追求畫的“在似與不似之間,”以達到突出意境的效果。這是國畫的創作理念使然。即使是國畫中的工筆畫,也只是注重繪畫主體的神似,而並不太在意形似,這也正合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只能讓人看出畫得是什麼,畫中人的身份和氣質,而“不能讓人看出畫得是誰”。


如果這題說得是油畫,顯然就更不對了。油畫特別是寫實類油畫,不僅畫得像,而且非常逼真,惟妙惟肖,如超寫實油畫,完全可以和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媲美。印象主義油畫雖然不像寫實油畫那樣追求造型的精準,但跟真實的客觀物象也是比較相像的。至於抽象主義油畫,那肯定是“畫不像”了,但這也正是抽象主義的表現手法,不然怎麼叫抽象呢?

所以我覺得這道題立意含糊,邏輯不清,是不能成立的。


燈影書畫


欣賞有名氣的藝術家的畫作後,得出“畫不像”這樣的結論,通常是由欣賞者的主觀臆斷造成的。

如果欣賞完一位初學者的畫作,說:“畫得不像!”,也許是由繪畫者的水平低、技藝差造成的;但這個問題前面加了兩個修飾詞:“有名氣的藝術家”,則另當別論了。因為,有名氣的藝術家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攀上藝術高峰的,並非浪得虛名。說他們的繪畫作品“畫不像”,一般都是由欣賞者的主觀侷限性決定的。

即欣賞者先入為主、專業知識儲備不足、不瞭解繪畫作品的歷史背景等主觀因素。

一、先入為主。

有人在讀完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後,提出質疑:白嘉軒是個地主,怎麼能做善事呢?這不是在為地主翻案嗎?其實,發出這樣質疑的人,一般與他小時候所受的教育有關。小時候,我們在課本里認識的地主,皆是周扒皮、黃世仁那樣的惡人;今天,陳忠實突然這樣人性化地表現白嘉軒的多面性,你便會覺得不可信!

同樣的道理,你天天看到的美女都是身材窈窕,面白如玉,氣質如蘭……;有一天,你突然看到一幅西方油畫,油畫的裡女人豐滿肥碩,且臉上還有幾個祛斑。而畫家卻告訴你這就是美女。你一定會反駁,美在哪裡?然後就搖頭說:“畫得不像!”得出這樣的結論,先入為主是主要原因。

二、專業知識儲備不夠。

繪畫是藝術,藝術的靈感來源於生活,就是西方的寫實主義油畫也不是照搬生活中的原型;而國畫講究神韻,講究意境,講究留白。如果不掌握一些基本的繪畫常識,欣賞繪畫作品時,便會常常得出“畫得不像”的結論。

三、不瞭解繪畫作品的歷史背景。

看到布格羅的名畫《寧芙與薩堤爾》時,如果不去了解這幅畫作的歷史背景和神話傳說,你一定會去質疑,那個被仙女拉著的男人的腿,怎麼像獸腿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布格羅的這幅名畫)

綜上所述,說有名氣的藝術家的繪畫作品“畫得不像”,通常都是欣賞者從主觀出發得出的印象。


老梅尋夢


畫不像我們分三種情況來進行分析:

第一種,相對於參照物或人物模特來講,絕對一模一樣的一種像而言;第二種,相對超然物外的一種像而言;第三種,功力有限而畫不像。

1.相對於參照物,絕對一模一樣:

這樣的一種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發生的。例如畫人物,畫家畫畫參照於模特,這等同於把人物模特通過眼睛過一遍之後再創造畫面,而無論藝術家造型多麼高超,出於手繪的原因畫出來的作品,在一些形體上也是不可能與現實中原模特的每一個形狀都完全吻合。

即使畫家按一比一的比例畫也不可能,因為藝術家不等同於打印機,只要出於手繪就不會達到一模一樣的標準。

而即使是打印機複製出來的照片與現實中的模特也會有區別。現實中的人物處在一個三維立體空間裡,而照片是將三維空間二維化,將三維空間進行了壓縮,所以照片也不可能與現實中原模特的形象一樣,而且還會有色差。有時候會讓觀者發覺照片根本不像原人,即使是自拍也會發生同樣不像的情況。

當然照片能做到一模一樣還是有一個情況的。將同一張照片重複按一定的標準,在同一模塊中複製,這樣相對於首版照片來講,一定會一模一樣,但相對於現實中的原模特還是不會完全一樣。

2.超然物外的一種像,損失一部分形而突出了神韻:

這種像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活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之佳境。藝術家功力與修養到達一定的高度後,那麼他便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藝術造詣,觀察到模特的內心狀態,甚至是模特外在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這便是神。

藝術家會強化對於神韻的表現,將一些形體適度誇張放大,把形體的塑造不侷限於眼睛所看到的表面,而是脫離框架之外,以自己的主觀思想進行的形體的改造,甚至故意把形體畫出錯位的感覺也都有可能,從而讓畫面達到了脫離形體而居其之上的超然佳境。而且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就像齊白石所說“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期世”貴在這模模糊糊,像又不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這便是中庸之美,誰說做人才能中庸,藝術依然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會表現出更傳神的境界,損失了一部分的形但卻超然了,更突出了神,而細看又還是像原模特的,可謂絕妙。這便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之美。

3.功力有限,因此畫不像。

我們有時候不能過於迷信名家。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很多人的名氣,實際是跟其自身的成就與功底是不相匹配的,因此有些所謂的名家也因為其自身的功力不足的原因,畫畫因此會畫不像,趨於對於問題進行嚴謹的解答,我們也不能排除這樣的情況發生。有可能畫家已經很努力在畫了,但就是不像。

而有的名家之所以有名氣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名家擁有很強的藝術功底,但因為畫面需要,所以故意設計出不像原模特形象的畫面,也未嘗不可。

所以,如何辨認這兩者之間的差距與區別,還是需要觀者具備一定藝術素養的。






博天音畫


如果按時間來推算,那些有名氣的藝術家都應該在古代才有,離我們現在最近的時間,至少都是現代,也就是20世紀初,當代的藝術家幾乎稱不上有名氣的,況且這些“名氣”也有水分,所以不談論當代的藝術家,為什麼那些有名氣的藝術家畫出來的畫總是給人“畫不像”的感覺呢?


畫出來的畫,總是給人“畫不像”的感覺

首先可以先肯定一點的是,古代那些有名氣的藝術家畫出來的畫總是給人“畫不像”的感覺,這並不是藝術家的繪畫技巧不熟練,而是“畫得像”沒有多大的意義,沒必要浪費這時間,或許有人會疑惑,將人物畫的形象逼真不是更能體現藝術家精湛的技法嗎?何樂而不為

之所以“畫得像”沒有多大意義,那是因為過去的時代,社會身份和地位遠遠比個人的特徵更重要,因此藝術家在給那些王權貴族畫畫時,就忽略了人物的相貌,把人物氣質描繪出來就可以了,深刻點,就是像倫勃朗那樣將人物的靈魂淋漓盡致暴露出來,在藝術家眼裡,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外貌更為重要,

從繪畫中的國畫來看,人物形象也是給人“畫不像”的感覺,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通常把它理解為是國畫注重“寫意”的效果,也是隻要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身份地位描繪出來就可以了,人物外貌特徵如何,這都無所謂,然而,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身份地位要比描繪人物的外貌困難的多,



對於現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藝術家更沒有必要將人物“畫得像”,因為現在有了攝影技術,幾秒鐘就可以完成一張形象逼真的照片,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只是專注於做好一件事情,國畫藝術家就著重“寫意”,油畫藝術家就強調“寫實”,“寫意寫實”是藝術的情感,而不是形象特徵,這些都不是依靠技巧就可以達到的效果,所以就沒必要花心思在技巧上描繪人物外在形象。


詩夜城主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來長話短說。

         畫的不像,主要是針對國畫而言吧。就我們的中國畫和西方畫來說,各有千秋,各有各的追求。西方畫的基礎是素描,以寫實為主,注重實物的點,線,面。明暗對比,空間結構等,常常以高光部位彰顯實物的立體感。水彩油畫在這些基礎上又增加了色彩的渲染,使得實物更加逼真。有些西方畫以追求逼真為主,畫出來的作品甚至能和照片比美,這都是寫實主義的做法。

        而中國畫和西方畫最不同的一點就是中國畫是在宣紙上作畫,在宣紙上作畫比較謹慎,有些寫意畫一筆下去可能毀了整張畫,前功盡棄,但卻能洇染出更多的意境和趣味。寫意畫不要求畫的像,要的是意境,看的是用筆用墨,尤其有些大寫意畫,在潑墨和意境上很難達到一致,這是對畫者從技法和思想上的一大考驗。眾所周知,中國大寫意是從書法中來的,梁凱的潑墨仙人圖就極具代表性。國畫的高境界融合著書法,詩詞,古典文學,繪畫技法,個人創意等等,一幅完美的寫意作品具備這麼多要素,你覺得像不像還是關鍵嗎?當然,本人所說的不像也不是亂筆塗鴉,一塌糊塗。

        生宣紙上作畫無法修改,西方畫大多在布上板子上作畫,一筆錯了可以修改也可以數次塗抹修改,追求像是比較容易達到的事情。當然西方畫也有追求不像的,他們追求的是用顏色和空間的魅力讓你去展開想象,也算是一種意境。綜上所述,不論中國畫還得西方畫畫的不像的一些成名作品大都是追求的意境。這種意境對作畫有極高的要求,不是哪個人有思想就能用筆表達的。

        關於寫實和寫意,本人更注重寫意,寫實無非就是苦練基本功和技法,追求像,一按快門很容易得到。畫件衣服,畫顆白菜,真像,也就是展現了你高超的畫工,但意義大嗎,美在哪裡?寫意就不同,有些意境不是相機能拍攝的,思想上的東西機器是永遠追蹤不上的。

        畫的不像,但意境功力都到了也不失為一幅好作品,畫的像,但沒有韻味也不見得成為藝術品,藝術品本身就是帶有思想的東西。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寫意和寫實的感受就不同,當你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的時候,你就體會到那種畫不像的感覺真是韻味無窮。

         本人拙見,不對之處,請見諒。








東風破春菩石


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繪畫是用圖像記錄時代的工具,像我國宋代以前的院體畫和宮廷畫,西方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前期的油畫,都是如此。這些畫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以寫實為主,雖然在具體技法上,國畫是平面的,油畫是立體的,但它們都沒有脫離對寫實的追求,把“應物象形”看作繪畫藝術的第一要素。

(明代寫實,黃濟·勵劍圖)

自宋代以後,我國文人畫迅猛發展起來,繪畫理念從描繪客觀現實,逐漸轉變為抒發畫家個人的人生理想,在造型和色彩上都開始弱化,有的畫家直接以水墨畫裡的黑、灰、白的對比,作為探索對象,旨在展現一種有韻致的筆情墨趣,雖然形象失真了,但在趣味和格調上,卻開拓出了另一番風景。這種畫法,逐漸成為國畫的主流。從宋代之後的許多國畫大師,作品都是以寫意為主。

(塞尚作品)

油畫的發展歷程跟國畫基本類似。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到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形成之前,這500餘年時間,油畫一直追求寫實,是因為油畫的創作技法完全模仿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雕塑,追求立體感,注重形體的結構比例,整體的造型感完全是按照現實生活中的比例結構來刻畫的。

(蒙克·青春期)

因此,這個時期的油畫,觀者第一眼看到會覺得十分震撼,非常有視覺衝擊力。

另一方面,西方人一直有畫像的傳統,尤其一些貴族女性,喜歡邀請畫家來繪製自己不同年齡段的形貌,從少女時代一直到中老年時代,一直畫下去,看作是對自己生命歷程的記錄。

(莫迪裡阿尼·喬治斯夫人像)

照相機是在1839年由法國人美術家達蓋爾發明出來的,從這個層面來講,油畫在照相機沒有被髮明出來之前,一直擔當著留存影像的功能。當照相機發明出來後,引起了一場強烈的視覺藝術革命,普通大眾不再需要繪畫來畫像,而是直接採用相機,能拍攝出比繪畫更為逼真的影像。

(畢加索·黃金繆斯)

自此,西方繪畫的寫實意義基本消失了,在創作上,藝術家從理性思維逐漸轉向感性思維和抽象思維。為了延續繪畫的生命力,畫家們不得不自尋出路,刻意避開了寫實,開始把油畫向寫意性和抽象性開始推進。

(達利作品)

所以,我們能看到,從塞尚、梵高、高更為首的“後印象派”畫家開始,油畫的寫實性一步步喪失,畫得越來越不像。他們之後的馬蒂斯,波納爾,蒙克,埃貢席勒,一直到畢加索,達利,油畫經歷了許多變革,到達利手裡,完全變成了概念化的抽象藝術,是對內在生命激情和哲學命題的另類解讀,沒有相關美學知識,則是很難看懂的。


鴻鵠迎罡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在西方美術史上,印象派之前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畫派,那時候還沒有相機出現,所以繪畫有記錄歷史,記錄人物,記錄社會現狀,文學故事的相機功能

所以印象派之前的繪畫流派,由於有記錄場景,故事,人物,事件的相機功能,必須客觀寫實地再現,通俗地說必須畫像一個人物,一個場景,一個故事

印象派時期,相機出現,藝術家們開始探索相機不能表達的藝術效果

莫奈的豐富色彩,梵高的主觀色彩和筆觸,修拉的點彩,都是相機不能表現的藝術效果



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思想開放了,社會發展迅速,科技發達了

許多畫家的抽象畫,根本畫得不像,觀眾也看不懂畫的什麼

比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繪畫,馬蒂斯晚年的剪紙藝術,康定斯基的抽象畫,波洛克的滴灑表演繪畫,米羅,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繪畫



當今的藝術,許多畫家的畫大家根本看不懂的,許多畫家的作品,根本不是畫像一個人物,一個場景

比如趙無極的東方抽象畫,靳春岱的飛天意象油畫,歐洋,劉文進,任傳文的意象油畫,你能看出畫家畫得是什麼,但是你卻不明白,畫家為什麼不畫像一處風景,一個人物


畫家劉文進的意象油畫,你能看出他畫的是一個美女,但是他是用油畫刀的大膽運刀,大膽簡筆,一揮而就,一氣呵成的筆法運筆出了一個美女的神韻和氣質

畫家為什麼不以逼真,寫實,客觀的手法畫像一個人物?為什麼不如同中國寫實畫家,李貴君,謝楚餘,楊飛雲,艾軒,郭潤文那般寫實?

甚至如同冷軍那般極端的寫實?

因為意象油畫,表達中國東方藝術的精神,本土民族化的藝術風格

把中國畫之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髓融入到油畫中,給觀眾遐想,聯想的餘地

意象油畫,表達一種中國藝術文化的精神,神韻,而不是客觀再現一個人物,一處風景


現在社會科技發達,許多照片,經過ps處理,都可以搖身一變成油畫效果,漫畫效果,水彩效果的照片,寫實油畫漸漸地不佔優勢,所以許多畫家都開始探索自己的藝術特色,藝術語言,探索照片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所以湧現了許多許多畫得不像的抽象畫,意象油畫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頭條朋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呢?


藝術狂人2


很多有名的畫家,不是畫不像,這跟他們的風格有關係。有抽象派還有寫實派。

你像齊白石,畫蝦最有名,他畫的蝦像嗎?肯定是覺得不像真的蝦,但為什麼所有人一看都知道那是蝦呢,這就是神似啊。

還有冷軍,畫🉐像不像?連一個人身上的毛衣拿放大鏡放大了看,都能清晰地看出毛毛,比相機拍的像素還清晰,這就是純寫實派了。

還有畢加索和達利,一般人還真看不懂他們畫的是什麼,但人家可以從他畫裡讀到畫家想表達什麼,也許是是一種思想,也許是一種情感,也許是對審美的一種顛覆。

所以說,存在即合理,有什麼樣的藝術家,就有什麼樣懂他的觀眾。





Susan大嬸


畫的像與不像這個問題議論了很多年了,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是什麼繪畫,漫畫、國畫、水彩、油畫、抽象畫等?如果從寫實繪畫講畫不像就只能說基礎不過關、結構不準確、水品有限!如果從國畫寫意或抽象畫講,這些繪畫講究的是意境、感覺的表現,以前的國畫人物大多數為意和感覺,所以大多數沒有準確的形,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國畫人物形體也走上正確、精準。在繪畫藝術中形體的準確是十分重要的,這是目前繪畫中都普遍認同的,沒有紮實的結構表現力、畫不準形體、胡柺上幾筆就成為作品、就成為大師的時代以經過去!柺上幾筆就被吹捧為名家的時代也已經成為過去!😁中國水墨表現力很強悍,能寫意、能工筆、能寫實,變化莫測。世界繪畫藝術中寫實是極其重要的,它體現了繪畫者的功底、能力、態度等等!中國墨素描(中國水墨素描)為中國國畫的寫實與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中國墨素描(中國水墨素描)克服以往素描和西方草稿與色彩實際應用中脫節現象和很多弊端,是油畫、水彩、色粉等繪畫新時代最為科學的基礎,中國墨素描(中國水墨素描)是中國國畫中極其重要的一大流派,中國墨素描在形體、材質、重量感、光澤度等方面表現力很強悍,將中國🇨🇳水墨和中國毛筆發揮到極致,展示出中國繪畫藝術巨大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繪畫走向世界奠定了紮實的一步,是中國繪畫藝術對世界繪畫藝術的又一貢獻。😁





墨素描創始人


藝術為什麼要像?為什麼又可以不像?先得弄得藝術表現方法的概念。齊白石老先生有一句經典名言: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藝術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看白石老人的話多有哲理,道出了“像”與“不像”的藝術真諦。

畫家畫畫像與不像,或者說有名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像與不像,得根據藝術創作的目的來取法,畫什麼,表達什麼,傳遞什麼,藝術家自己先弄明白。

繪畫裡的中國畫講境界,講氣韻生動,有氣才有韻,一筆一劃間,無不透露出藝術家的風格特徵。寫意和寫實都是為藝術作品服務的手段,只要滿滿傳達出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像與不像,怎麼畫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