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王昆立


戴梓出生于公元1649年,按照南明历是永历三年,按照清朝历史是顺治六年,史书记载他出生于官吏之家,很显然他的祖辈在明朝为官。


戴梓生来聪慧,上懂天文星宿,下通治河之道,浪漫时吟诗作赋。“喜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就喜欢上机械制造,偏好于火器研究。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不注重火炮技术的发展,而一味的强调骑射为根本,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清朝统治者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就是倚重先进的火器,打败了明军,说清军不懂火器,那是纯粹的扯淡。

清朝统治者强调骑射为根本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放在今天,武器如此先进,部队在训练士兵的时候强调最多的还是体能训练,而不是枪械射击。

三藩之乱的时候,耿精忠从福建进犯浙江,当时在浙江的戴梓参军,随兵出征,在行军的时候,戴梓曾向大将军康亲王献"连珠火铳"。

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亲自召见了戴梓,认为其实一个有才华的人,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并命他参预纂修《律吕正义》,很快成为精钻工科的“国家重点培养型人才”。

戴梓献给康亲王的连珠火铳就是被现在人说的28发机关枪的火器,关于这款火器,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形容: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大概也就是类似于战争时期的长柄机关枪的模样,比起来装置弹药处更加笨拙,如同琵琶肚的大小。

这样可以连续射出28发的先进武器固然轰动一时,戴梓也理所应当成为现代机关枪的始祖。作为第一位发明连续发射弹药的专家,在后人的考察研究中,“发明”二字在逐步瓦解。

近些年通过成东专家对故宫中藏有的康熙年间昂利亚国关于火枪文物的的考证发现,其实戴梓造的连珠火铳不是机关枪,而是仿照昂利亚国枪制成的。这类枪在西方并不用与实战,反而成为皇宫贵族们把玩的物什。

虽然这样的小尴尬让气氛突然微妙起来,但是戴梓的枪仍具有与众不同之处:他运用来自西方的“粒状火药”代替了“粉状药”,避免了射程小,爆发力弱等弱点,照样可以用于实战演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 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并没有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据说是戴梓做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不要将这样的杀器应用于战争,否则将断子绝孙。

这就不得而知,关于戴梓发明连珠火铳而没有被康熙重用这个事,一直被当作清朝统治者不注重火器研发的罪证,用来讽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其实我更认为,要么是火器不中用,要么是压根就没有进献。

实际上戴梓记载于史册的内容是,戴梓曾奉命仿造鸟枪以及佛郎机,后来康熙曾让戴梓监造“冲天炮”,据《耕烟先生传》记载:冲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其威力可见一斑,清廷征讨远疆,仅仅用了三个冲天炮就“坠其营,遂大捷”。康熙十分开心,将冲天炮封为“威远将军”。

戴梓作为一名汉人,很可能是明朝官吏的后代,因为火器技术而被清朝统治者重视,恰恰说明清朝统治者对火器研发的重视。

在受到康熙嘉奖的同时,戴梓却因为太受清廷重视,反而被当时为清廷卖命的比利时工匠南怀仁嫉恨,随后向康熙弹劾戴梓,诬陷戴梓与张献忠养子陈红勋一次摩擦作势,污蔑戴梓与东洋人暗通,要除去朝廷“祸患”。

至于戴梓到底够没勾结就不得而知,是否忠于清朝又是一个未知数,康熙三十年的时候将戴梓全家流放盛京。

晚年的戴梓生活贫苦,靠卖画维生。通过《七十自寿》我们可以窥见戴梓的生活状态:雪窖病中怀贯酒,冰天梦里役回轮。愁肠纵令今宵断,已占人间七十春。

戴梓流放的主要地点就是在盛京(今沈阳)和铁岭,流放时间长达三十五年,由曾经深受皇帝恩宠,到发配东北,心理落差自然是极大的。

戴梓被发配,并不能说明清朝统治者对火器不重视,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内部斗争太过厉害,导致国家没有精力去持续搞研发。

最后要说一点,戴梓并没有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距离辽宁还是有很远的路程的。有些人对东北不了解,认为出了山海关,东北都一样,这是错误的。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可笑的要死。

戴梓这个自来火枪,根本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而是仿制昂立亚国进贡的琵琶鞘燧发枪,就是下面这货。

这是故宫收藏的琵琶鞘燧发枪,昂立亚国其实就是英格兰,所以说这种火枪的专利是属于英国的。当然,这种枪的特点就是在枪托开两个空间,一个空间作为贮存弹丸的弹仓,一个是贮存发射药的药仓。弹仓和药仓由机轮和枪膛连接,由扩机将弹丸和发射药推入枪膛,再扣动扳机燧发发火。


弹仓和药仓

机轮
再补一张图,连珠火铳内部结构

这种枪的优点很明显,只要一次性将弹仓和药仓贮满,就可以省却装填时间,提高了射击效率。这是因为当时的火绳枪和燧发枪都要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枪膛,再用通条捣实,然后将弹丸从枪口送入,再瞄准射击。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第一,发射药无法捣实,导致火药不能充分燃烧;第二,气密性存在问题,容易漏气。这就导致弹丸的射程和杀伤力打了折扣,而且这种火枪制造工艺复杂,不适合大规模装备,所以虽然东西方都在同一时间接触了这种火枪,但是都在同一时间抛弃了这种鸡肋,继续将前装枪使用了两百多年。所以,这种东西只能作为君主、贵族猎奇的玩具而不会成为制式装备。戴梓的纺织品相比于原厂货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把枪托拉长让其能够贮存28发弹丸罢了。


至于这货是机关枪吗?当然不是,这货严格来说就是一种后装燧发枪,其发火原理和现代机步枪大相径庭,而且弹药也是分装的,根本不是现代的定装弹。

《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机枪是带有两脚架、抢架或是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定义是步兵射击用自动武器。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定义是一种扣引扳机不放时能够连发,同时又可进行单发的口径11毫米以下的自动武器。可见各国对于机枪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机枪是自动武器。自动武器是指靠发射时形成的火药气体的能量自行退壳装弹和连发射击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枪械的扳机不放,就可连续射击,直至弹仓的弹药全部耗尽为止。

另外再附上英文枪支分类

火绳枪:Arquebus;滑膛步枪:Musket;线膛步枪、来复枪:rifle ;连珠步枪:repeating-rifle;半自动步枪:a semi-automatic rifle;、a self-loading rifle;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突击步枪: Assault rifle;冲锋枪:submachine gun;机枪:machine gun

这个琵琶鞘自来火枪以及戴梓的纺织品顶多属于repeating-rifle,不可能是machine gun,甚至连步枪都算不上。


至于戴梓为何被流放,是这样的,根据《清史稿》记载:

梓通天文算法,预纂修律吕正义,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梓索诈,互殴构讼。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戴梓情商不高,和康熙的大红人南怀仁结了梁子;同时又命犯小人,导致被南怀仁给摆了一道,才被流放关东,最后成为铁岭人。呵呵,根本不是某些二傻说的康熙防汉,而且康熙对火器的兴趣远高于明朝,清朝也逐渐成为全火器军队。

最后说一下,拜托各位二傻无知就要点脸,少张嘴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首先,戴梓的28连发机枪,没有任何的实战能力。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所谓28连发机枪,就是28个装好弹药的子铳,安装在琵琶型枪身内部,使用一个枪管对外射击。由于这是单兵武器,因此采用的子铳都非常小,可以装填的弹药非常有限,而且枪管很短。

这种武器的射程威力都非常有限,从身管和子铳长度来看,真正射程不会达到鸟枪的三分之一。也不具备重新装填能力。毕竟在战场上,为28个子铳重新安装火药和铁子,需要的时间起码在20分钟。

同时,这还是一支火绳枪击武器,这种武器实际战斗能力,还不如清军从准噶尔获得的土耳其技术赞巴拉火绳枪,装药多,身管长,可以在远距离打穿铁甲,直接导致了铁甲在我国大面积被淘汰。在火绳枪,抬枪排枪射击下,这种所谓的28连发机枪,根本就是自杀武器。

如果是火炮,所谓的28连发机枪,又威力太小,在红夷大炮和子母炮面前,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相差不是几十个档次的问题。

到了1870年在高性能炸药,金属子弹,全新冶金技术和机械技术出现以后。法国才出现了37管机枪,但是都是使用定装金属子弹,使用摇动手柄转动。完全不是戴梓那种,28个小火铳绑在一起,使用一根枪管的多管火绳枪可以比较的。

但是就是这样这种蒙蒂格尼式机枪,也因为不适合实战而被淘汰。至于,戴梓那种多管火绳枪,其实在明朝就有,各种10管火绳枪,早就证明在实战当中没有任何用处,就连射程只有16米的骑射都可以轻松碾压。

比戴梓那种武器还要神奇的各种火绳武器,在明朝数不胜数。一个比一个神奇,就是都没有实战能力。什么28连发机枪,没有上弹,闭锁,击针击发,退弹等等能力,也没有金属子弹。就是把一堆小火铳绑在一起而已,明朝把100支火箭绑在一起的一窝蜂都有,就更不要说这个28管小手铳了。


深度军事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小编首先分析一下标题再回答问题,首先戴梓不是流放宁古塔,而是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其次,标题显示戴梓是因为发明“机关枪”才被流放,其实不是这样的,背后的隐情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戴梓其人和他的机枪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清早期著名的画家,代表作《看竹图》,在父亲的影响下,戴梓从小就喜爱读书,简直是无所不读,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艺,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诗画、会治水,最厉害的是擅长机械、兵器制造,最不喜欢的是争权夺利,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

那一年,吴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响应,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奉旨讨伐,戴梓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他长期以来对军事很有研究,很快崭露头角,受到康亲王重视,两个人的计谋经常不谋而合。

平叛胜利后,康亲王把他推荐给康熙,康熙亲自召见,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侍讲的职务,到南书房编史书去了。

专业不对口呀,戴梓老郁闷了,于是就在家里捣鼓,最终他发明了一种叫做“连珠火铳”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储藏了28发火药铅丸,有两个铳机,实现了连续射击,这可不得了,简直就是机关枪的前身,具体实物见下图。

这是电视剧中倪大红扮演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太雷人了,你以为观众都瞎呀,这明明就是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真正的“连珠火铳”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和下面这个故宫收藏的17世纪末荷兰的燧发枪倒是有几分相似,可以参考一下。

有点像现代的猎枪,还是没有机枪的形态,但是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它比麦德森机枪早了200多年。

网友会想,如果清朝军队全部配发这种武器,是不是可以横扫全球了,最起码不至于被列强围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戴梓并没有将这种大杀器交给部队,而是“藏器于家”,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到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责备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要是把这件武器流落人间,你就会断子绝孙”,于是“连珠火铳”成了戴梓的私人收藏品了。

戴梓和南怀仁,要命的火炮

“连珠火铳”虽然比较牛,但是在戴梓一生的军工创造力,这只是一个小玩意。

1686年,荷兰使者送给康熙一杆“蟠肠鸟枪”,康熙送给戴梓研究,戴梓很快就给山寨了,造出来10枝赠送给荷兰使者,把对方吓了一大跳。

后来康熙让他仿造西班牙、葡萄牙造的“佛郎机”,戴梓5天时间就给造出来了,威力更猛,康熙对他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深感诧异。

其实,戴梓最厉害的大杀器是“冲天炮”,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向康熙炫耀他们国家的“冲天炮”多么多么厉害,康熙就命令南怀仁负责建造,他折腾了一年也没有结果,康熙非常失望,就命令戴梓负责建造,从下命令到拉出来试炮,只用了8天时间。

这门火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目标造成极大的杀伤,还能调整射角,来改变射程。

经过实射,此炮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赐名“威远大将军”炮,还把戴梓的名字刻在炮上,并用来对付准噶尔叛乱,成为清军的一个秘密武器,立下了大功劳。

戴梓成也“冲天炮”,死也“冲天炮”,造炮本来是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的任务,结果让戴梓给摘下头筹,南怀仁丢了脸,伺机暗中报复。

戴梓冤案

戴梓这个技术男,不善于当官,他刚正不阿,敢讲敢说,在朝廷得罪了一些人,造“冲天炮”更是让康熙的红人南怀仁丢脸,这都给他埋下了祸根。

张献忠的养子陈宏勋投降清朝后,封了一个官职,他向戴梓索贿,戴梓根本不吃这一套,南怀仁知道此事后,立即找到陈宏勋,让他出面,诬告戴梓“私通东洋”,康熙不辨真假,立即逮捕戴梓,最终判流放,举家流放到盛京。

到盛京后,天寒地冻,败絮冷炕,一家人过得非常艰辛,只能到山里捡榛子充饥,幸亏除了造武器,戴梓还有一个看家本事——画画,他的画在当地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虽然不能大富贵,温饱是解决了。

让一个技术男不玩技术玩书画,戴梓在盛京过得非常郁闷,闲暇之余写诗抒发心情,由于他经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满满都是抒发农民的苦难生活。

戴梓在盛京和铁岭流放了35年,没有一天不盼望着皇恩浩荡,赦免回京,但是他始终没有盼到康熙的赦免令,最终于雍正四年(1726年)在铁岭抑郁而死,终年78岁。而排挤他的南怀仁于1688年去世,终年65岁。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其实自行车也是戴梓发明的,这不是胡说。

据说,戴梓所设计的连珠火铳类似于近代的机关枪,而他设计的威远将军炮则更为逆天,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康熙年间戴梓所研究出来的这些技术,着眼世界也没有类似的火器出现,这么优秀的发明,这么优秀的人才,为何被流放到了辽东明珠铁岭了呢?

戴梓其人

早在康熙十三年,因为戴梓的特殊才能,就受到了康亲王杰书的礼聘,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崭露头角,那时候他的年纪才仅仅26岁,能被亲王级别的人物看重,证明他的才干绝非一般。

戴梓自小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尤其喜欢军事方面的著作,而在这其中又尤为喜好在战场上使用的进攻和防守器具,钻研之下,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并且对兵器的理解和参悟能力超高,自己制造的火铳能打到百步之外,其威力和距离都很优秀,所以他这个天才在未被挖掘的时候,水平就已经达到自行改造火器的地步,并且经验丰富。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戴梓的伯乐-杰书于转年被任命为大将军,人数上吴三桂占优,所以杰书想在武器上压制三藩,所以听说了戴梓的特殊才能之后,亲自到杭州礼聘戴梓,而戴梓不单能够在火器上给予技术支持,天下大事如数家珍,在军事上还能运筹帷幄,为杰书提供帮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平定郑经的部队,戴梓再次被“征用”,并且在短时间内改造出冲天炮提供给部队使用。

杰书的使命结束,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对戴梓的看重就“敝帚自珍”,为了人尽其用,进一步挖掘戴梓的潜力,杰书将戴梓推荐给了康熙帝。

对戴梓,康熙帝也十分重视,直接任命其在翰林院做侍讲,主要从事戴梓所擅长的西洋火器方面的研发、仿制。

本来身处高位,还能专心从事自己心爱的专业,可以说戴梓已经攀登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但是这条坦途却突然出现了偏差。

戴梓自小无书不读,对天文算法也非常精通,所以被调往钦天监,在这里他受到了领导南怀仁的妒恨。

南怀仁对康熙帝吹牛说冲天炮是他们国家(现比利时)发明的,即便给一年时间也造不出来,一是吹,二是推诿,见困难就让,三是确实水平不够,而戴梓呢?别说设计、仿制了,成品八天就造出来了,让南怀仁老脸丢尽。康熙帝高兴到什么程度,南怀仁就生气到什么程度。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自小专攻术业的戴梓情商较低,在工作中始终和领导处于顶牛状态,在技术上争强好胜,总要盖过南怀仁一头,南怀仁愈发难以忍受戴梓,而他们也是有小团体的,康熙年间,康熙帝养了一群传教士,这些人与康熙亦师亦友亦奴,这关系还真是比较复杂,比如微积分、解剖学什么的,康熙帝都是和他们学的,这些人虽然内部也有问题,但是对外很抱团,知道南怀仁的“遭遇”后,都为他鸣不平,并以戴梓为敌。

事实证明不光明朝的皇帝讨厌日本人,比如朱元璋。清朝的皇帝也是如此,所以南怀仁安排了些人相互串供,给戴梓下套,他被构陷里通他国,这个他国就是日本,相当于卖国贼、汉奸的成分,康熙帝查都没查,直接给了洋老师面子法办戴梓。

以康熙帝的头脑,他不可能判断不出来,连必要的查实过程都没有,这是怕打了洋老师的脸。

这一年是康熙三十年,戴梓受到宫中侍卫和西洋人南怀仁的陷害后,被流放到关外,那时候也才43岁,按现在的话讲,经验、精力体力具足,正是年富力强出成绩的时候,可惜一朝被贬,便永决家乡与事业,最终在沈阳郁郁终老,直至77岁病逝。

28连发火铳是否属于机枪范畴

什么是机枪?首先机枪的定义是步兵射击用自动武器,请注意自动二字,并且要达到“扣动扳机不放的时候能够连发”,“同时”又可以进行单发射击的自动武器,它的特性是自动退壳、自动装弹、连发射击,直至弹仓为空。

以机枪的构造和特性,康熙时期的技术是无法达到这种程度的,那么这种枪是否是戴梓发明的呢?未必。

戴梓的二十八发连珠火铳

戴梓77岁过世,纪晓岚只能与其后人交谈略知连珠火铳的基本资料:

“······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弹皆储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口说无凭,纪晓岚想见识一下实物,而据戴梓的后人讲,离家在户部学习的时候,五弟的儿子偷走换了钱花,已经追查不到了。

也就是说,戴梓的二十八发连珠火铳,谁也没见过,见过的人也没有凭据证明此枪的存在,还有一点,戴梓是枪械设计、仿制专家,但是他无法解决当时的金属加工工艺问题,而这在那个年代是无法解决的。

真的是戴梓发明并领先于世界么?

很可能不是,因为这种枪在康熙初年,就有外国人进献给康熙帝,无论是琵琶状的外形还是装填弹药的方式,击火方式,储弹方式等等几乎完全一模一样,这种枪叫做昂里哑国枪。

上文讲过两点:

①昂里哑国枪是康熙初年的他国贡品。

②戴梓是康熙十九年才接到的仿制任务,既然要仿制,当值南书房的戴梓绝对是研究过此枪的构造的,所以说,无论火铳还是火炮,戴梓只是仿制高手中的高手,但却不是设计者。

为什么没有大批制造呢?

戴梓虽然模仿了昂里哑国枪,而且青出于蓝,他的改进已经超越了样板,并且简化了很多动作,这在战场上非常重要,但是因为一个缺陷,让这种枪沦为鸡肋,那就是火药无法捣实,从而威力大减,往往是越靠后的弹药越无法夯实。

戴梓仿制方面的造诣,即便到了现代的今天,我们也始终未曾落后^_^,不得不说,虽然当时的火器还是西方制造的比较精良,但是在制作工艺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能在技术上赶超洋人已经非常不错了。

无论当时,还是就清末而言,连发枪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大家也无需遗憾

大家看完此文后不要抱有遗憾心理,无论明朝还是清朝,也无论是汉族统治还是满洲族统治,两大王朝的灭亡,其根本原因都源于内部的瓦解而导致分崩离析。

两雷,也就是地雷和水雷都是明朝发明的,那又怎样,明末风雨飘摇的那种状态没有任何人能扭转过来,除非理论家和键盘侠,又或者是老朱再生,朱棣转世,哪怕崇祯朝仅仅17年而已,只要·也只有比刘宗敏更狠,才能让东林党和文臣们明白,用刑具的话,头颅真的可以被夹爆,比如崇祯帝的老岳父。才能让东林党和文臣们明白,一家老小真的会死光的,比如吴三桂一家,铁血铁腕也有扭转的机会。

最后大明王朝的覆灭,不过是三百年的积弊以最严重的形式爆发出来而已,再把目光投向我们所要关注的康熙朝连珠火铳,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火器并不能抵挡历史的车轮,让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强悍起来,事实上,清末的武器其实并不差······

况且那个时代哪有什么知识产权,戴梓能够“偷师”洋人,洋人自然也能偷师戴梓,这种技术一旦批量制造并投入使用,以西方的工业水平很快就能模仿甚至超越连珠火铳,所以大家不要遗憾,仿佛一切都是定数,单只先进的火铳和火炮,并不能避免百年国耻。

关于戴梓的结局,他是否冤枉,康熙帝心里也有数,一个皇帝如果耳根这么软,那朝里就没活人了,肯定是有其他政治方面的考量,比如连拉带打,捡重要的安抚一下等等,戴梓虽然被丢到辽东,但没过多久就被赦免了,原因都心照不宣,那种蹩脚的借口实在是没法骗人,康熙帝心里,至少有一部分对戴梓的才能是认可的。

参考文献:

成东; 胡建中.戴梓的连珠火铳是机枪吗?[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2


古今通史



哎,这问题问得,真是逻辑混乱、颠三倒四!

不明就里的人,看了问题,就会认为戴梓惨遭流放,就是因为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

但是,他下面又问“为何”反被流放,这可不是前面都已经给出答案了,紧接着又问“为何”,真不知为何还要问“为何”?

事实的真相是:戴梓遭受流放,并非因发明28连发的“机关枪”获罪,被流放的地点也不是宁古塔。

先简单说一下戴梓其人。

戴梓是很有些来头的,其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清代早期的画家,擅长画肖像、人物以及山水、竹石。题材以《看竹图》最多,代表作却是《烟云归耕图》。本世纪初,戴苍的一幅《看竹图》在香港嘉士德拍卖,以39.8万元的价格成交,即其绘画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

也因为父亲有代表作《烟云归耕图》,戴梓晚年在辽东曾自号“耕烟老人”,著有《耕烟草堂诗钞》传世。

戴梓自幼聪颖,喜爱机械制造,少年时代,就“自制火器,能击百步之外”。

现在看“能击百步之外”的武器,并不会感到特别惊奇。

但对比一下以后差不多一百年,即在乾隆三十年,清军在新疆作战鸟统的射程,不过只有三十多步而已。

由此可知戴梓的跨越时代性。

当然,戴梓跨越时代性最大的就是制作出“连珠火铣”。

《清史稿》记,清康熙十三年(1674),戴梓从军赴浙闽征耿精忠时,曾献上该“连珠火铣”。

“连珠火铣”配备了两个相互衔接的铳机,铳背装有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当扳动第一个机轮,随着火药和子弹落于机膛,第二个机轮即跟着开始扣动,如此循环,可连续射击28发子弹,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铣。

中国古代战争器械研究的专家、同济大学机械系研究员陆敬严先生认为,戴梓的“二十八连珠火铣”就是现代机关枪的前身,设计巧妙,不仅去掉了旧式火铣用火绳点火的原始操作,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够连续射击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比欧洲人发明使用机关枪早200多年,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

兵器专家王锦光先生说:“这种连珠铣非但在我国算是首创,就是当时在世界上也可算是新颖的武器。”

韦镇福在《中国军事史.兵器》中也说:“这种类似近代机关枪的火器,在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

李少一等在《干戈春秋》上干脆认为连珠火铣就是机枪,称“戴梓的发明比西方人早了一个多世纪。”

可惜的是,康熙、以及后来的众多清朝统治者头脑里固守着“骑射乃满洲根本”的思想,一直以刀、矛、弓、箭这类冷兵器为主,未对戴梓的发明制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终使中国武器史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从而造就了悲惨而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戴梓获祸,主要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诬告陷害。

戴梓原先在编纂《吕律正义》时,就和南怀仁产生过分歧;后来康熙命令南怀仁造冲天炮,南怀仁“造之一年而不成”,而戴梓仅用八天就造出来了,这使南怀仁“惭且愤”,脸上挂不住,有了加害之心。

另外,有一个名叫陈弘勋的人,原是张献忠的养子,投靠清廷得居高官,曾向戴梓索贿不得,他和南怀仁相勾结,诬陷戴梓私通日本。

康熙不由分说,把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

戴梓在盛京活得很累、很惨、很狼狈,靠卖字画为生,过了差不多过了三十年才获赦,但已垂垂老矣,回不了乡,留居铁岭(今辽宁铁岭), 改年病逝,享年78岁。


覃仕勇说史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提问里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机关枪”,严格来说,根本不是机关枪。而且晚年凄凉的戴梓,也没有“流放宁古塔”。

它的学名叫“连珠铳”,是一种琵琶形状的新型火枪,其枪脊上储存火药弹丸,以机轮来操纵装填,开火时一口气能连发28发。这种当时的新颖火器,属于一款升级版的燧发枪。与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7世纪末荷兰燧发枪性能相似。虽然属于当时领先全球的枪械,但与近代机关枪真心不搭。研发成功后也没装备军队,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虽然如此,这构思精密的“连珠铳”,依然是清初军工强人戴梓的实力见证。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军工创造里,“连珠铳”也只是个小意思。

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年轻时就不爱四书五经,却偏爱读书人鄙薄的火器军工技术。三藩之乱时,一腔热血的他放弃安逸生活从军,亲手开发的火器,从此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后来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书房翰林院侍讲,其炉火纯青的研发能力,这时起更是大爆发。要论贡献最大的,却是他的一项独家成果:冲天炮。

冲天炮,又名“威远大将军”炮,这种戴梓研发的野战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敌人形成覆盖杀伤,且能够通过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来操纵射程的远近。即使对面是高速凶悍的骑兵,也保证能以汹涌火力大杀一片。后来清王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里,戴梓的冲天炮更成了清军战场的神奇,多次把拥有沙俄火器的准噶尔骑兵瞄准了暴锤,杀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夸张的说,在康熙年间半个世纪的征战里,
以其奇特创意不停升级火器装备的戴梓,几乎是亲手把清军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进位置。而且这位康熙年间的幕后英雄,还写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册》,是近代中国黄河治理工作的绝对宝典。对四书五经无感的他,诗文却写的独具一格,其针砭时弊的诗歌,堪称清代中前期里的独一号。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态民情?体会康熙年间的苦难民生?读戴梓的诗,经常就是秒懂。

可以说,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如戴梓这般多才多艺的强人,也是相当罕见。能够如此人物,能够主动请缨,半生为国家呕心沥血,真堪称“天赐大清”。

但无奈的是,当时的康熙皇帝,还是特别宠信外国传教士南怀仁之流,多次以强大军工发明抢了南怀仁风头的戴梓,当然也就招了恨,终于给戴梓编造了“私通东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惨遭康熙帝流放。虽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宁古塔,却也被赶到了盛京(今沈阳),度过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后才得到赦免,却也已年老体衰。雍正四年(1726),这位不世出的军工强人,黯然病故在铁岭。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后,鸦片战争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英国侵略者,清军的火器装备,竟破烂到连康熙年间都不如的地步。猴急着要造火炮的清王朝,连当年的造炮图纸都找不到。这耻辱的景象,真辜负了当年戴梓,那一腔报国的热血。

参考资料:《清朝文献通考》、《皇朝礼器图式》


我们爱历史


首先定义是错的,戴梓的连珠枪相当先进,但决不能叫“机关枪”,大致应叫做“半自动步枪”。

而且,戴梓流放地是铁岭,不是什么宁古塔。

关于戴梓的连珠枪,首先记载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戴氏连珠枪的三大先进之处

按照《阅微草堂笔记》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戴梓的连珠枪有三大先进之处:

第一,戴氏连珠枪是燧发枪。“石激火出而铳发矣”。

第二,戴氏连珠枪可能是半自动击发。“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毕杜,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

世界公认的第一支半自动步枪,于1907年才发明。此前所谓的连珠枪,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所用的“斯宾塞”连珠枪还需要手动上膛,“连珠”指的是一次可装填多发子弹,免去了每次只能单发装填的弱点。由此可见,戴氏连珠枪自动上膛的技术是非常超前的。

第三,戴氏连珠枪具备极大的容弹量。“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计二十八发”,容弹量的优势也是超前的。

我们同样举“斯宾塞”的例子,这款美国造连珠枪采用供弹管方式,供弹管插于枪托内,容弹一共是七发,后期可以增加到10-13发。与戴氏连珠枪相比,两者差距很大。

戴氏连珠枪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戴梓的连珠枪绝对不是机关枪。机关枪不仅能自动上膛,还有自动击发功能,这不是燧发枪能做到的。自动上膛的半自动燧发枪已经非常先进了,拿“机关枪”来形容戴氏枪,其实是某些历史写作者的无知。

其次,尽管戴氏连珠枪可能具备了自动上膛功能,但燧发枪的特点决定了弹药气密性不可能很好,射程不可能超过单发燧发枪甚至火绳枪。

第三,戴氏连珠枪虽然名义上具备了“半自动”功能,但不可能解决燧发枪连续上膛的可靠性。卡弹、炸膛等故障肯定特别严重。

戴梓被流放的原因

至于戴梓被流放的原因。《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是“习惯与西洋人争胜,故得罪了南怀仁”,因此被流放铁岭,戴氏的子孙后代于是扎根此地。

从戴氏的发明看来,戴梓的技术水准已大大超越了清朝招募的这些西洋教士,而且戴梓有明显的“为国争先”的精神,事事要压洋人一头。由此看来,南怀仁等西洋教士出于嫉妒,或出于政治斗争以诬陷戴梓,是说得通的。

还有一个特别要指出的。戴氏“半自动燧发枪”根本没公之于众,所以说康熙皇帝根本不可能知道世界存在这种东西。所以,戴梓发明了这么先进的宝贝,跟他流放的原因,真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说到戴梓的公开制造的产品,有红衣大炮,有佛朗机,有威远炮,有蟠肠鸟枪,其中不少还是仿制西洋的产品。在朝廷看来,戴梓只能算是出色的工匠,还没有显露出卓越的发明天才。

事实上,戴氏“半自动燧发枪”很可能发明于戴梓流放之后,是在流放地铁岭的家中自制的。“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是戴亨小时候在家中所见,武器也是家中所藏。要知道,戴梓是被流放30多年后才去世的。(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戴梓算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了,他懂兵法,还知天文,书画也画的比较好。除此之外呢?他还是火器专家,这就十分厉害了。


在康熙年间,由于耿精忠和吴三桂叛乱,这才给了戴梓在历史上出场的机会,他在战争初期应征入伍,后来因为有功,被授予道员。后来战乱平定了之后呢?康熙也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皇帝,知道他能文善武,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讲。

后来到了康熙二十六年,他又发明了冲天炮,这个大炮后来被皇帝称之为威远大将军,他算是又立功一件。

据说在昭莫多战役中,这个威远大将军炮可算是大显神威,这一次是康熙第二次亲征,他们当时面对着葛尔丹的强兵,康熙这边摆好了威远大将军,好不威风,在战争开始之后,仅仅三炮,就将葛尔丹吓得转身就逃。也为康熙挣足了面子。

当然,除了威远大将军,戴梓还发明了一种连珠火统,而且还可以连发二十八珠铅弹,这个也是对火统的一大改进。但是这个武器却没有敬献给皇帝,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

戴梓才能出众,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所以他也算是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吧。但是大清朝嘛,还有那些封建官员,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最看不得别人居功了,尤其这个戴梓还是一个汉人。而且戴梓也是敢言人过,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暗中去中伤他也是不足为奇。

南怀仁就是其中一个,南怀仁是比利时人,他也是研究大炮的。当年在威武大将军炮上,戴梓算是给了南怀仁一个难堪,于是他也是一直都在憋着报复。后来就诬陷他,说他私通东洋,没想到康熙就这么信了,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所以戴梓就被流放了。

戴梓被流放之后,日子也是十分的难过,只得以卖字画为生,不过他倒是活得挺长,一直到雍正四年才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众森淼


回答:并不是,史学界随着对史料的进一步研究,认为戴梓在康熙年间制造的“连珠火铳”并不是现代机关枪的始祖,而是仿造了英国进贡的自来火枪。

这种枪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只能成为皇室的玩物。


实际上我们平时说清朝火器技术停滞,是从雍正到乾隆时期的事,在康熙年间由于战争不息,清朝军队是相当重视火器技术的,如果戴梓真的制造出那么先进的”机关枪“,没理由不被用到战争中。


比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葛尔丹叛乱,康熙当时动用精锐的京城八旗,其中的火器营是主力部队,昭莫多之战成为清朝火器运用的极致的经典战例。


清军所用武器装备也皆为当时最新技术革新下的火器, 既有南怀仁等传教士铸造之" 轻便以利蹬涉" 的火器, 又有戴梓等本国科学家铸造的威力巨大的" 冲天炮"。(大概是一种臼炮)

戴梓所造冲天炮更是在决战中”三堕其营, 遂大捷" 而居功甚伟。


所以你看,其实戴梓发明的武器很受重用。并不存在埋没的问题。


真正让清朝火器技术开始停滞的,恰恰是很多网民们喜欢的雍正皇帝,他在任时着手削减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推行“国语骑射”政策,从而间接的让清朝的火器技术停滞更新。


那么回过头来说,戴梓在康熙年间制造的“连珠火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连珠火铳”是怎么出名的。

它被今天人所知,是因为乾隆时期的著名大文人-纪晓岚在他的那个记述清朝段子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提过一笔:


据戴梓的三儿子戴亨说,自己父亲心思巧密,喜欢和西洋传教士争胜负,在钦天监任职时,戴梓与 当时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南怀仁关系不好。于是被打击迫害,送到辽宁铁岭安家。


戴亨讲,自己曾见父亲在家造出一把鸟铳,长得像琵琶。能连射28发铅丸子弹,本来打算献给军队,但是梦中遇到有人责备: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让这种武器流传于世,岂不会贻害子孙? 戴梓醒过来很恐惧,于是隐瞒了这件武器,没有交给朝廷。


这件连珠火铳后来被戴梓的孙子偷去卖了钱,从此不知所终。


据历史学家成东等考证,在今天故宫里有这样一件文物,全长108厘米,枪管长66厘米,口径1.6厘米,为燧发型火枪,枪上有一木牌,写了满汉文字“康熙年间库储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鞘枪一杠,系昂里亚国枪(英国)”。

这把枪可自动完成上弹和装药操作,点火将弹丸射出,再转动扳手,可以继续发射共20枚弹丸。


这把枪的特点,除了能射20发,而不是28发以外,和纪晓岚的记载完全一致。


而且历史学家还找到了第二个证据:戴亨本人还跟辽东文人金兆燕讲过一件事,在《耕烟先生传》中明确记载,有外国使节献火枪,康熙命令戴梓仿造了10把,回送给外国使节。以示国力之强大。


从以上的证据来看,戴梓的“连珠火铳”其实是仿造了英国人送的火枪,不过有所改进,把原来的连射20发,改为了28发而已。
而戴梓受迫害,也是因为“反动学术权威”南怀仁所为,而非像现在网络传说的:被清廷迫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