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

王昆立


戴梓出生於公元1649年,按照南明歷是永曆三年,按照清朝歷史是順治六年,史書記載他出生於官吏之家,很顯然他的祖輩在明朝為官。


戴梓生來聰慧,上懂天文星宿,下通治河之道,浪漫時吟詩作賦。“喜於書,無所不讀,尤好兵家言”,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的戴梓就喜歡上機械製造,偏好於火器研究。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不注重火炮技術的發展,而一味的強調騎射為根本,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清朝統治者能夠入關,很大程度上就是倚重先進的火器,打敗了明軍,說清軍不懂火器,那是純粹的扯淡。

清朝統治者強調騎射為根本實際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放在今天,武器如此先進,部隊在訓練士兵的時候強調最多的還是體能訓練,而不是槍械射擊。

三藩之亂的時候,耿精忠從福建進犯浙江,當時在浙江的戴梓參軍,隨兵出征,在行軍的時候,戴梓曾向大將軍康親王獻"連珠火銃"。

大概是由於這個緣故,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帝親自召見了戴梓,認為其實一個有才華的人,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並命他參預纂修《律呂正義》,很快成為精鑽工科的“國家重點培養型人才”。

戴梓獻給康親王的連珠火銃就是被現在人說的28發機關槍的火器,關於這款火器,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這樣形容:言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大概也就是類似於戰爭時期的長柄機關槍的模樣,比起來裝置彈藥處更加笨拙,如同琵琶肚的大小。

這樣可以連續射出28發的先進武器固然轟動一時,戴梓也理所應當成為現代機關槍的始祖。作為第一位發明連續發射彈藥的專家,在後人的考察研究中,“發明”二字在逐步瓦解。

近些年通過成東專家對故宮中藏有的康熙年間昂利亞國關於火槍文物的的考證發現,其實戴梓造的連珠火銃不是機關槍,而是仿照昂利亞國槍製成的。這類槍在西方並不用與實戰,反而成為皇宮貴族們把玩的物什。

雖然這樣的小尷尬讓氣氛突然微妙起來,但是戴梓的槍仍具有與眾不同之處:他運用來自西方的“粒狀火藥”代替了“粉狀藥”,避免了射程小,爆發力弱等弱點,照樣可以用於實戰演練。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 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並沒有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據說是戴梓做夢的時候有人告訴他,不要將這樣的殺器應用於戰爭,否則將斷子絕孫。

這就不得而知,關於戴梓發明連珠火銃而沒有被康熙重用這個事,一直被當作清朝統治者不注重火器研發的罪證,用來諷刺清朝統治者的愚昧無知,其實我更認為,要麼是火器不中用,要麼是壓根就沒有進獻。

實際上戴梓記載於史冊的內容是,戴梓曾奉命仿造鳥槍以及佛郎機,後來康熙曾讓戴梓監造“沖天炮”,據《耕煙先生傳》記載: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

其威力可見一斑,清廷征討遠疆,僅僅用了三個沖天炮就“墜其營,遂大捷”。康熙十分開心,將沖天炮封為“威遠將軍”。

戴梓作為一名漢人,很可能是明朝官吏的後代,因為火器技術而被清朝統治者重視,恰恰說明清朝統治者對火器研發的重視。

在受到康熙嘉獎的同時,戴梓卻因為太受清廷重視,反而被當時為清廷賣命的比利時工匠南懷仁嫉恨,隨後向康熙彈劾戴梓,誣陷戴梓與張獻忠養子陳紅勳一次摩擦作勢,汙衊戴梓與東洋人暗通,要除去朝廷“禍患”。

至於戴梓到底夠沒勾結就不得而知,是否忠於清朝又是一個未知數,康熙三十年的時候將戴梓全家流放盛京。

晚年的戴梓生活貧苦,靠賣畫維生。通過《七十自壽》我們可以窺見戴梓的生活狀態:雪窖病中懷貫酒,冰天夢裡役回輪。愁腸縱令今宵斷,已佔人間七十春。

戴梓流放的主要地點就是在盛京(今瀋陽)和鐵嶺,流放時間長達三十五年,由曾經深受皇帝恩寵,到發配東北,心理落差自然是極大的。

戴梓被髮配,並不能說明清朝統治者對火器不重視,而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內部鬥爭太過厲害,導致國家沒有精力去持續搞研發。

最後要說一點,戴梓並沒有流放到寧古塔,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距離遼寧還是有很遠的路程的。有些人對東北不瞭解,認為出了山海關,東北都一樣,這是錯誤的。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可笑的要死。

戴梓這個自來火槍,根本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而是仿製昂立亞國進貢的琵琶鞘燧發槍,就是下面這貨。

這是故宮收藏的琵琶鞘燧發槍,昂立亞國其實就是英格蘭,所以說這種火槍的專利是屬於英國的。當然,這種槍的特點就是在槍托開兩個空間,一個空間作為貯存彈丸的彈倉,一個是貯存發射藥的藥倉。彈倉和藥倉由機輪和槍膛連接,由擴機將彈丸和發射藥推入槍膛,再扣動扳機燧發發火。


彈倉和藥倉

機輪
再補一張圖,連珠火銃內部結構

這種槍的優點很明顯,只要一次性將彈倉和藥倉貯滿,就可以省卻裝填時間,提高了射擊效率。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都要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槍膛,再用通條搗實,然後將彈丸從槍口送入,再瞄準射擊。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發射藥無法搗實,導致火藥不能充分燃燒;第二,氣密性存在問題,容易漏氣。這就導致彈丸的射程和殺傷力打了折扣,而且這種火槍製造工藝複雜,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所以雖然東西方都在同一時間接觸了這種火槍,但是都在同一時間拋棄了這種雞肋,繼續將前裝槍使用了兩百多年。所以,這種東西只能作為君主、貴族獵奇的玩具而不會成為制式裝備。戴梓的紡織品相比於原廠貨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把槍托拉長讓其能夠貯存28發彈丸罷了。


至於這貨是機關槍嗎?當然不是,這貨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後裝燧發槍,其發火原理和現代機步槍大相徑庭,而且彈藥也是分裝的,根本不是現代的定裝彈。

《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機槍是帶有兩腳架、搶架或是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定義是步兵射擊用自動武器。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定義是一種扣引扳機不放時能夠連發,同時又可進行單發的口徑11毫米以下的自動武器。可見各國對於機槍的定義有一個共同點,即機槍是自動武器。自動武器是指靠發射時形成的火藥氣體的能量自行退殼裝彈和連發射擊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槍械的扳機不放,就可連續射擊,直至彈倉的彈藥全部耗盡為止。

另外再附上英文槍支分類

火繩槍:Arquebus;滑膛步槍:Musket;線膛步槍、來復槍:rifle ;連珠步槍:repeating-rifle;半自動步槍:a semi-automatic rifle;、a self-loading rifle;自動步槍:automatic rifle;突擊步槍: Assault rifle;衝鋒槍:submachine gun;機槍:machine gun

這個琵琶鞘自來火槍以及戴梓的紡織品頂多屬於repeating-rifle,不可能是machine gun,甚至連步槍都算不上。


至於戴梓為何被流放,是這樣的,根據《清史稿》記載:

梓通天文算法,預纂修律呂正義,與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鹹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戴梓情商不高,和康熙的大紅人南懷仁結了樑子;同時又命犯小人,導致被南懷仁給擺了一道,才被流放關東,最後成為鐵嶺人。呵呵,根本不是某些二傻說的康熙防漢,而且康熙對火器的興趣遠高於明朝,清朝也逐漸成為全火器軍隊。

最後說一下,拜託各位二傻無知就要點臉,少張嘴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首先,戴梓的28連發機槍,沒有任何的實戰能力。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所謂28連發機槍,就是28個裝好彈藥的子銃,安裝在琵琶型槍身內部,使用一個槍管對外射擊。由於這是單兵武器,因此採用的子銃都非常小,可以裝填的彈藥非常有限,而且槍管很短。

這種武器的射程威力都非常有限,從身管和子銃長度來看,真正射程不會達到鳥槍的三分之一。也不具備重新裝填能力。畢竟在戰場上,為28個子銃重新安裝火藥和鐵子,需要的時間起碼在20分鐘。

同時,這還是一支火繩槍擊武器,這種武器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清軍從準噶爾獲得的土耳其技術贊巴拉火繩槍,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直接導致了鐵甲在我國大面積被淘汰。在火繩槍,抬槍排槍射擊下,這種所謂的28連發機槍,根本就是自殺武器。

如果是火炮,所謂的28連發機槍,又威力太小,在紅夷大炮和子母炮面前,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都相差不是幾十個檔次的問題。

到了1870年在高性能炸藥,金屬子彈,全新冶金技術和機械技術出現以後。法國才出現了37管機槍,但是都是使用定裝金屬子彈,使用搖動手柄轉動。完全不是戴梓那種,28個小火銃綁在一起,使用一根槍管的多管火繩槍可以比較的。

但是就是這樣這種蒙蒂格尼式機槍,也因為不適合實戰而被淘汰。至於,戴梓那種多管火繩槍,其實在明朝就有,各種10管火繩槍,早就證明在實戰當中沒有任何用處,就連射程只有16米的騎射都可以輕鬆碾壓。

比戴梓那種武器還要神奇的各種火繩武器,在明朝數不勝數。一個比一個神奇,就是都沒有實戰能力。什麼28連發機槍,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退彈等等能力,也沒有金屬子彈。就是把一堆小火銃綁在一起而已,明朝把100支火箭綁在一起的一窩蜂都有,就更不要說這個28管小手銃了。


深度軍事


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小編首先分析一下標題再回答問題,首先戴梓不是流放寧古塔,而是盛京,就是現在的瀋陽,其次,標題顯示戴梓是因為發明“機關槍”才被流放,其實不是這樣的,背後的隱情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戴梓其人和他的機槍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早期著名的畫家,代表作《看竹圖》,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從小就喜愛讀書,簡直是無所不讀,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藝,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詩畫、會治水,最厲害的是擅長機械、兵器製造,最不喜歡的是爭權奪利,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男。

那一年,吳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響應,進犯浙江,康親王傑書奉旨討伐,戴梓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於他長期以來對軍事很有研究,很快嶄露頭角,受到康親王重視,兩個人的計謀經常不謀而合。

平叛勝利後,康親王把他推薦給康熙,康熙親自召見,給了他一個翰林院侍講的職務,到南書房編史書去了。

專業不對口呀,戴梓老鬱悶了,於是就在家裡搗鼓,最終他發明了一種叫做“連珠火銃”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儲藏了28發火藥鉛丸,有兩個銃機,實現了連續射擊,這可不得了,簡直就是機關槍的前身,具體實物見下圖。

這是電視劇中倪大紅扮演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太雷人了,你以為觀眾都瞎呀,這明明就是丹麥生產的麥德森機槍。真正的“連珠火銃”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和下面這個故宮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的燧發槍倒是有幾分相似,可以參考一下。

有點像現代的獵槍,還是沒有機槍的形態,但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它比麥德森機槍早了200多年。

網友會想,如果清朝軍隊全部配發這種武器,是不是可以橫掃全球了,最起碼不至於被列強圍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戴梓並沒有將這種大殺器交給部隊,而是“藏器於家”,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到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責備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要是把這件武器流落人間,你就會斷子絕孫”,於是“連珠火銃”成了戴梓的私人收藏品了。

戴梓和南懷仁,要命的火炮

“連珠火銃”雖然比較牛,但是在戴梓一生的軍工創造力,這只是一個小玩意。

1686年,荷蘭使者送給康熙一杆“蟠腸鳥槍”,康熙送給戴梓研究,戴梓很快就給山寨了,造出來10枝贈送給荷蘭使者,把對方嚇了一大跳。

後來康熙讓他仿造西班牙、葡萄牙造的“佛郎機”,戴梓5天時間就給造出來了,威力更猛,康熙對他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深感詫異。

其實,戴梓最厲害的大殺器是“沖天炮”,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的“沖天炮”多麼多麼厲害,康熙就命令南懷仁負責建造,他折騰了一年也沒有結果,康熙非常失望,就命令戴梓負責建造,從下命令到拉出來試炮,只用了8天時間。

這門火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目標造成極大的殺傷,還能調整射角,來改變射程。

經過實射,此炮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大加讚賞,賜名“威遠大將軍”炮,還把戴梓的名字刻在炮上,並用來對付準噶爾叛亂,成為清軍的一個秘密武器,立下了大功勞。

戴梓成也“沖天炮”,死也“沖天炮”,造炮本來是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南懷仁的任務,結果讓戴梓給摘下頭籌,南懷仁丟了臉,伺機暗中報復。

戴梓冤案

戴梓這個技術男,不善於當官,他剛正不阿,敢講敢說,在朝廷得罪了一些人,造“沖天炮”更是讓康熙的紅人南懷仁丟臉,這都給他埋下了禍根。

張獻忠的養子陳宏勳投降清朝後,封了一個官職,他向戴梓索賄,戴梓根本不吃這一套,南懷仁知道此事後,立即找到陳宏勳,讓他出面,誣告戴梓“私通東洋”,康熙不辨真假,立即逮捕戴梓,最終判流放,舉家流放到盛京。

到盛京後,天寒地凍,敗絮冷炕,一家人過得非常艱辛,只能到山裡撿榛子充飢,幸虧除了造武器,戴梓還有一個看家本事——畫畫,他的畫在當地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雖然不能大富貴,溫飽是解決了。

讓一個技術男不玩技術玩書畫,戴梓在盛京過得非常鬱悶,閒暇之餘寫詩抒發心情,由於他經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滿滿都是抒發農民的苦難生活。

戴梓在盛京和鐵嶺流放了35年,沒有一天不盼望著皇恩浩蕩,赦免回京,但是他始終沒有盼到康熙的赦免令,最終於雍正四年(1726年)在鐵嶺抑鬱而死,終年78歲。而排擠他的南懷仁於1688年去世,終年65歲。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其實自行車也是戴梓發明的,這不是胡說。

據說,戴梓所設計的連珠火銃類似於近代的機關槍,而他設計的威遠將軍炮則更為逆天,類似現代的榴彈炮,康熙年間戴梓所研究出來的這些技術,著眼世界也沒有類似的火器出現,這麼優秀的發明,這麼優秀的人才,為何被流放到了遼東明珠鐵嶺了呢?

戴梓其人

早在康熙十三年,因為戴梓的特殊才能,就受到了康親王傑書的禮聘,在平三藩的過程中嶄露頭角,那時候他的年紀才僅僅26歲,能被親王級別的人物看重,證明他的才幹絕非一般。

戴梓自小喜歡讀書,什麼書都讀,尤其喜歡軍事方面的著作,而在這其中又尤為喜好在戰場上使用的進攻和防守器具,鑽研之下,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並且對兵器的理解和參悟能力超高,自己製造的火銃能打到百步之外,其威力和距離都很優秀,所以他這個天才在未被挖掘的時候,水平就已經達到自行改造火器的地步,並且經驗豐富。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戴梓的伯樂-傑書於轉年被任命為大將軍,人數上吳三桂佔優,所以傑書想在武器上壓制三藩,所以聽說了戴梓的特殊才能之後,親自到杭州禮聘戴梓,而戴梓不單能夠在火器上給予技術支持,天下大事如數家珍,在軍事上還能運籌帷幄,為傑書提供幫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平定鄭經的部隊,戴梓再次被“徵用”,並且在短時間內改造出沖天炮提供給部隊使用。

傑書的使命結束,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對戴梓的看重就“敝帚自珍”,為了人盡其用,進一步挖掘戴梓的潛力,傑書將戴梓推薦給了康熙帝。

對戴梓,康熙帝也十分重視,直接任命其在翰林院做侍講,主要從事戴梓所擅長的西洋火器方面的研發、仿製。

本來身處高位,還能專心從事自己心愛的專業,可以說戴梓已經攀登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但是這條坦途卻突然出現了偏差。

戴梓自小無書不讀,對天文算法也非常精通,所以被調往欽天監,在這裡他受到了領導南懷仁的妒恨。

南懷仁對康熙帝吹牛說沖天炮是他們國家(現比利時)發明的,即便給一年時間也造不出來,一是吹,二是推諉,見困難就讓,三是確實水平不夠,而戴梓呢?別說設計、仿製了,成品八天就造出來了,讓南懷仁老臉丟盡。康熙帝高興到什麼程度,南懷仁就生氣到什麼程度。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罷了,自小專攻術業的戴梓情商較低,在工作中始終和領導處於頂牛狀態,在技術上爭強好勝,總要蓋過南懷仁一頭,南懷仁愈發難以忍受戴梓,而他們也是有小團體的,康熙年間,康熙帝養了一群傳教士,這些人與康熙亦師亦友亦奴,這關係還真是比較複雜,比如微積分、解剖學什麼的,康熙帝都是和他們學的,這些人雖然內部也有問題,但是對外很抱團,知道南懷仁的“遭遇”後,都為他鳴不平,並以戴梓為敵。

事實證明不光明朝的皇帝討厭日本人,比如朱元璋。清朝的皇帝也是如此,所以南懷仁安排了些人相互串供,給戴梓下套,他被構陷裡通他國,這個他國就是日本,相當於賣國賊、漢奸的成分,康熙帝查都沒查,直接給了洋老師面子法辦戴梓。

以康熙帝的頭腦,他不可能判斷不出來,連必要的查實過程都沒有,這是怕打了洋老師的臉。

這一年是康熙三十年,戴梓受到宮中侍衛和西洋人南懷仁的陷害後,被流放到關外,那時候也才43歲,按現在的話講,經驗、精力體力具足,正是年富力強出成績的時候,可惜一朝被貶,便永決家鄉與事業,最終在瀋陽鬱郁終老,直至77歲病逝。

28連發火銃是否屬於機槍範疇

什麼是機槍?首先機槍的定義是步兵射擊用自動武器,請注意自動二字,並且要達到“扣動扳機不放的時候能夠連發”,“同時”又可以進行單發射擊的自動武器,它的特性是自動退殼、自動裝彈、連發射擊,直至彈倉為空。

以機槍的構造和特性,康熙時期的技術是無法達到這種程度的,那麼這種槍是否是戴梓發明的呢?未必。

戴梓的二十八發連珠火銃

戴梓77歲過世,紀曉嵐只能與其後人交談略知連珠火銃的基本資料:

“······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彈皆儲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口說無憑,紀曉嵐想見識一下實物,而據戴梓的後人講,離家在戶部學習的時候,五弟的兒子偷走換了錢花,已經追查不到了。

也就是說,戴梓的二十八發連珠火銃,誰也沒見過,見過的人也沒有憑據證明此槍的存在,還有一點,戴梓是槍械設計、仿製專家,但是他無法解決當時的金屬加工工藝問題,而這在那個年代是無法解決的。

真的是戴梓發明並領先於世界麼?

很可能不是,因為這種槍在康熙初年,就有外國人進獻給康熙帝,無論是琵琶狀的外形還是裝填彈藥的方式,擊火方式,儲彈方式等等幾乎完全一模一樣,這種槍叫做昂裡啞國槍。

上文講過兩點:

①昂裡啞國槍是康熙初年的他國貢品。

②戴梓是康熙十九年才接到的仿製任務,既然要仿製,當值南書房的戴梓絕對是研究過此槍的構造的,所以說,無論火銃還是火炮,戴梓只是仿製高手中的高手,但卻不是設計者。

為什麼沒有大批製造呢?

戴梓雖然模仿了昂裡啞國槍,而且青出於藍,他的改進已經超越了樣板,並且簡化了很多動作,這在戰場上非常重要,但是因為一個缺陷,讓這種槍淪為雞肋,那就是火藥無法搗實,從而威力大減,往往是越靠後的彈藥越無法夯實。

戴梓仿製方面的造詣,即便到了現代的今天,我們也始終未曾落後^_^,不得不說,雖然當時的火器還是西方製造的比較精良,但是在製作工藝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我們能在技術上趕超洋人已經非常不錯了。

無論當時,還是就清末而言,連發槍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所以大家也無需遺憾

大家看完此文後不要抱有遺憾心理,無論明朝還是清朝,也無論是漢族統治還是滿洲族統治,兩大王朝的滅亡,其根本原因都源於內部的瓦解而導致分崩離析。

兩雷,也就是地雷和水雷都是明朝發明的,那又怎樣,明末風雨飄搖的那種狀態沒有任何人能扭轉過來,除非理論家和鍵盤俠,又或者是老朱再生,朱棣轉世,哪怕崇禎朝僅僅17年而已,只要·也只有比劉宗敏更狠,才能讓東林黨和文臣們明白,用刑具的話,頭顱真的可以被夾爆,比如崇禎帝的老岳父。才能讓東林黨和文臣們明白,一家老小真的會死光的,比如吳三桂一家,鐵血鐵腕也有扭轉的機會。

最後大明王朝的覆滅,不過是三百年的積弊以最嚴重的形式爆發出來而已,再把目光投向我們所要關注的康熙朝連珠火銃,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火器並不能抵擋歷史的車輪,讓行將就木的封建王朝強悍起來,事實上,清末的武器其實並不差······

況且那個時代哪有什麼知識產權,戴梓能夠“偷師”洋人,洋人自然也能偷師戴梓,這種技術一旦批量製造並投入使用,以西方的工業水平很快就能模仿甚至超越連珠火銃,所以大家不要遺憾,彷彿一切都是定數,單隻先進的火銃和火炮,並不能避免百年國恥。

關於戴梓的結局,他是否冤枉,康熙帝心裡也有數,一個皇帝如果耳根這麼軟,那朝裡就沒活人了,肯定是有其他政治方面的考量,比如連拉帶打,撿重要的安撫一下等等,戴梓雖然被丟到遼東,但沒過多久就被赦免了,原因都心照不宣,那種蹩腳的藉口實在是沒法騙人,康熙帝心裡,至少有一部分對戴梓的才能是認可的。

參考文獻:

成東; 胡建中.戴梓的連珠火銃是機槍嗎?[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8,12


古今通史



哎,這問題問得,真是邏輯混亂、顛三倒四!

不明就裡的人,看了問題,就會認為戴梓慘遭流放,就是因為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

但是,他下面又問“為何”反被流放,這可不是前面都已經給出答案了,緊接著又問“為何”,真不知為何還要問“為何”?

事實的真相是:戴梓遭受流放,並非因發明28連發的“機關槍”獲罪,被流放的地點也不是寧古塔。

先簡單說一下戴梓其人。

戴梓是很有些來頭的,其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代早期的畫家,擅長畫肖像、人物以及山水、竹石。題材以《看竹圖》最多,代表作卻是《煙雲歸耕圖》。本世紀初,戴蒼的一幅《看竹圖》在香港嘉士德拍賣,以39.8萬元的價格成交,即其繪畫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

也因為父親有代表作《煙雲歸耕圖》,戴梓晚年在遼東曾自號“耕煙老人”,著有《耕菸草堂詩鈔》傳世。

戴梓自幼聰穎,喜愛機械製造,少年時代,就“自制火器,能擊百步之外”。

現在看“能擊百步之外”的武器,並不會感到特別驚奇。

但對比一下以後差不多一百年,即在乾隆三十年,清軍在新疆作戰鳥統的射程,不過只有三十多步而已。

由此可知戴梓的跨越時代性。

當然,戴梓跨越時代性最大的就是製作出“連珠火銑”。

《清史稿》記,清康熙十三年(1674),戴梓從軍赴浙閩徵耿精忠時,曾獻上該“連珠火銑”。

“連珠火銑”配備了兩個相互銜接的銃機,銃背裝有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當扳動第一個機輪,隨著火藥和子彈落於機膛,第二個機輪即跟著開始扣動,如此循環,可連續射擊28發子彈,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銑。

中國古代戰爭器械研究的專家、同濟大學機械系研究員陸敬嚴先生認為,戴梓的“二十八連珠火銑”就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設計巧妙,不僅去掉了舊式火銑用火繩點火的原始操作,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兵器專家王錦光先生說:“這種連珠銑非但在我國算是首創,就是當時在世界上也可算是新穎的武器。”

韋鎮福在《中國軍事史.兵器》中也說:“這種類似近代機關槍的火器,在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

李少一等在《干戈春秋》上乾脆認為連珠火銑就是機槍,稱“戴梓的發明比西方人早了一個多世紀。”

可惜的是,康熙、以及後來的眾多清朝統治者頭腦裡固守著“騎射乃滿洲根本”的思想,一直以刀、矛、弓、箭這類冷兵器為主,未對戴梓的發明製作予以足夠的重視,終使中國武器史大大落後於西方世界,從而造就了悲慘而屈辱的中國近代史。

戴梓獲禍,主要是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誣告陷害。

戴梓原先在編纂《呂律正義》時,就和南懷仁產生過分歧;後來康熙命令南懷仁造沖天炮,南懷仁“造之一年而不成”,而戴梓僅用八天就造出來了,這使南懷仁“慚且憤”,臉上掛不住,有了加害之心。

另外,有一個名叫陳弘勳的人,原是張獻忠的養子,投靠清廷得居高官,曾向戴梓索賄不得,他和南懷仁相勾結,誣陷戴梓私通日本。

康熙不由分說,把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

戴梓在盛京活得很累、很慘、很狼狽,靠賣字畫為生,過了差不多過了三十年才獲赦,但已垂垂老矣,回不了鄉,留居鐵嶺(今遼寧鐵嶺), 改年病逝,享年78歲。


覃仕勇說史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提問裡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機關槍”,嚴格來說,根本不是機關槍。而且晚年淒涼的戴梓,也沒有“流放寧古塔”。

它的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其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28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與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燧發槍性能相似。雖然屬於當時領先全球的槍械,但與近代機關槍真心不搭。研發成功後也沒裝備軍隊,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雖然如此,這構思精密的“連珠銃”,依然是清初軍工強人戴梓的實力見證。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軍工創造裡,“連珠銃”也只是個小意思。

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讀書人,年輕時就不愛四書五經,卻偏愛讀書人鄙薄的火器軍工技術。三藩之亂時,一腔熱血的他放棄安逸生活從軍,親手開發的火器,從此在戰場上初露鋒芒。後來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書房翰林院侍講,其爐火純青的研發能力,這時起更是大爆發。要論貢獻最大的,卻是他的一項獨家成果:沖天炮。

沖天炮,又名“威遠大將軍”炮,這種戴梓研發的野戰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且能夠通過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即使對面是高速兇悍的騎兵,也保證能以洶湧火力大殺一片。後來清王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裡,戴梓的沖天炮更成了清軍戰場的神奇,多次把擁有沙俄火器的準噶爾騎兵瞄準了暴錘,殺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誇張的說,在康熙年間半個世紀的征戰裡,
以其奇特創意不停升級火器裝備的戴梓,幾乎是親手把清軍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進位置。而且這位康熙年間的幕後英雄,還寫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冊》,是近代中國黃河治理工作的絕對寶典。對四書五經無感的他,詩文卻寫的獨具一格,其針砭時弊的詩歌,堪稱清代中前期裡的獨一號。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態民情?體會康熙年間的苦難民生?讀戴梓的詩,經常就是秒懂。

可以說,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如戴梓這般多才多藝的強人,也是相當罕見。能夠如此人物,能夠主動請纓,半生為國家嘔心瀝血,真堪稱“天賜大清”。

但無奈的是,當時的康熙皇帝,還是特別寵信外國傳教士南懷仁之流,多次以強大軍工發明搶了南懷仁風頭的戴梓,當然也就招了恨,終於給戴梓編造了“私通東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慘遭康熙帝流放。雖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寧古塔,卻也被趕到了盛京(今瀋陽),度過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後才得到赦免,卻也已年老體衰。雍正四年(1726),這位不世出的軍工強人,黯然病故在鐵嶺。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後,鴉片戰爭戰場上,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英國侵略者,清軍的火器裝備,竟破爛到連康熙年間都不如的地步。猴急著要造火炮的清王朝,連當年的造炮圖紙都找不到。這恥辱的景象,真辜負了當年戴梓,那一腔報國的熱血。

參考資料:《清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


我們愛歷史


首先定義是錯的,戴梓的連珠槍相當先進,但決不能叫“機關槍”,大致應叫做“半自動步槍”。

而且,戴梓流放地是鐵嶺,不是什麼寧古塔。

關於戴梓的連珠槍,首先記載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戴氏連珠槍的三大先進之處

按照《閱微草堂筆記》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出,戴梓的連珠槍有三大先進之處:

第一,戴氏連珠槍是燧發槍。“石激火出而銃發矣”。

第二,戴氏連珠槍可能是半自動擊發。“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畢杜,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

世界公認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於1907年才發明。此前所謂的連珠槍,比如美國南北戰爭所用的“斯賓塞”連珠槍還需要手動上膛,“連珠”指的是一次可裝填多發子彈,免去了每次只能單發裝填的弱點。由此可見,戴氏連珠槍自動上膛的技術是非常超前的。

第三,戴氏連珠槍具備極大的容彈量。“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計二十八發”,容彈量的優勢也是超前的。

我們同樣舉“斯賓塞”的例子,這款美國造連珠槍採用供彈管方式,供彈管插於槍托內,容彈一共是七發,後期可以增加到10-13發。與戴氏連珠槍相比,兩者差距很大。

戴氏連珠槍可能存在的問題

首先,戴梓的連珠槍絕對不是機關槍。機關槍不僅能自動上膛,還有自動擊發功能,這不是燧發槍能做到的。自動上膛的半自動燧發槍已經非常先進了,拿“機關槍”來形容戴氏槍,其實是某些歷史寫作者的無知。

其次,儘管戴氏連珠槍可能具備了自動上膛功能,但燧發槍的特點決定了彈藥氣密性不可能很好,射程不可能超過單發燧發槍甚至火繩槍。

第三,戴氏連珠槍雖然名義上具備了“半自動”功能,但不可能解決燧發槍連續上膛的可靠性。卡彈、炸膛等故障肯定特別嚴重。

戴梓被流放的原因

至於戴梓被流放的原因。《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是“習慣與西洋人爭勝,故得罪了南懷仁”,因此被流放鐵嶺,戴氏的子孫後代於是紮根此地。

從戴氏的發明看來,戴梓的技術水準已大大超越了清朝招募的這些西洋教士,而且戴梓有明顯的“為國爭先”的精神,事事要壓洋人一頭。由此看來,南懷仁等西洋教士出於嫉妒,或出於政治鬥爭以誣陷戴梓,是說得通的。

還有一個特別要指出的。戴氏“半自動燧發槍”根本沒公之於眾,所以說康熙皇帝根本不可能知道世界存在這種東西。所以,戴梓發明了這麼先進的寶貝,跟他流放的原因,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說到戴梓的公開製造的產品,有紅衣大炮,有佛朗機,有威遠炮,有蟠腸鳥槍,其中不少還是仿製西洋的產品。在朝廷看來,戴梓只能算是出色的工匠,還沒有顯露出卓越的發明天才。

事實上,戴氏“半自動燧發槍”很可能發明於戴梓流放之後,是在流放地鐵嶺的家中自制的。“言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是戴亨小時候在家中所見,武器也是家中所藏。要知道,戴梓是被流放30多年後才去世的。(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戴梓算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了,他懂兵法,還知天文,書畫也畫的比較好。除此之外呢?他還是火器專家,這就十分厲害了。


在康熙年間,由於耿精忠和吳三桂叛亂,這才給了戴梓在歷史上出場的機會,他在戰爭初期應徵入伍,後來因為有功,被授予道員。後來戰亂平定了之後呢?康熙也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皇帝,知道他能文善武,就任命他為翰林侍講。

後來到了康熙二十六年,他又發明了沖天炮,這個大炮後來被皇帝稱之為威遠大將軍,他算是又立功一件。

據說在昭莫多戰役中,這個威遠大將軍炮可算是大顯神威,這一次是康熙第二次親征,他們當時面對著葛爾丹的強兵,康熙這邊擺好了威遠大將軍,好不威風,在戰爭開始之後,僅僅三炮,就將葛爾丹嚇得轉身就逃。也為康熙掙足了面子。

當然,除了威遠大將軍,戴梓還發明瞭一種連珠火統,而且還可以連發二十八珠鉛彈,這個也是對火統的一大改進。但是這個武器卻沒有敬獻給皇帝,所以並沒有得到推廣。

戴梓才能出眾,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所以他也算是得到了皇帝的寵信吧。但是大清朝嘛,還有那些封建官員,大家都知道,他們是最看不得別人居功了,尤其這個戴梓還是一個漢人。而且戴梓也是敢言人過,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暗中去中傷他也是不足為奇。

南懷仁就是其中一個,南懷仁是比利時人,他也是研究大炮的。當年在威武大將軍炮上,戴梓算是給了南懷仁一個難堪,於是他也是一直都在憋著報復。後來就誣陷他,說他私通東洋,沒想到康熙就這麼信了,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所以戴梓就被流放了。

戴梓被流放之後,日子也是十分的難過,只得以賣字畫為生,不過他倒是活得挺長,一直到雍正四年才因病去世,享年78歲。


眾森淼


回答:並不是,史學界隨著對史料的進一步研究,認為戴梓在康熙年間製造的“連珠火銃”並不是現代機關槍的始祖,而是仿造了英國進貢的自來火槍。

這種槍沒有多大實用價值,只能成為皇室的玩物。


實際上我們平時說清朝火器技術停滯,是從雍正到乾隆時期的事,在康熙年間由於戰爭不息,清朝軍隊是相當重視火器技術的,如果戴梓真的製造出那麼先進的”機關槍“,沒理由不被用到戰爭中。


比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葛爾丹叛亂,康熙當時動用精銳的京城八旗,其中的火器營是主力部隊,昭莫多之戰成為清朝火器運用的極致的經典戰例。


清軍所用武器裝備也皆為當時最新技術革新下的火器, 既有南懷仁等傳教士鑄造之" 輕便以利蹬涉" 的火器, 又有戴梓等本國科學家鑄造的威力巨大的" 沖天炮"。(大概是一種臼炮)

戴梓所造沖天炮更是在決戰中”三墮其營, 遂大捷" 而居功甚偉。


所以你看,其實戴梓發明的武器很受重用。並不存在埋沒的問題。


真正讓清朝火器技術開始停滯的,恰恰是很多網民們喜歡的雍正皇帝,他在任時著手削減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推行“國語騎射”政策,從而間接的讓清朝的火器技術停滯更新。


那麼回過頭來說,戴梓在康熙年間製造的“連珠火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連珠火銃”是怎麼出名的。

它被今天人所知,是因為乾隆時期的著名大文人-紀曉嵐在他的那個記述清朝段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提過一筆:


據戴梓的三兒子戴亨說,自己父親心思巧密,喜歡和西洋傳教士爭勝負,在欽天監任職時,戴梓與 當時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南懷仁關係不好。於是被打擊迫害,送到遼寧鐵嶺安家。


戴亨講,自己曾見父親在家造出一把鳥銃,長得像琵琶。能連射28發鉛丸子彈,本來打算獻給軍隊,但是夢中遇到有人責備: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讓這種武器流傳於世,豈不會貽害子孫? 戴梓醒過來很恐懼,於是隱瞞了這件武器,沒有交給朝廷。


這件連珠火銃後來被戴梓的孫子偷去賣了錢,從此不知所終。


據歷史學家成東等考證,在今天故宮裡有這樣一件文物,全長108釐米,槍管長66釐米,口徑1.6釐米,為燧髮型火槍,槍上有一木牌,寫了滿漢文字“康熙年間庫儲二等自來火二十出琵琶鞘槍一槓,系昂里亞國槍(英國)”。

這把槍可自動完成上彈和裝藥操作,點火將彈丸射出,再轉動扳手,可以繼續發射共20枚彈丸。


這把槍的特點,除了能射20發,而不是28發以外,和紀曉嵐的記載完全一致。


而且歷史學家還找到了第二個證據:戴亨本人還跟遼東文人金兆燕講過一件事,在《耕煙先生傳》中明確記載,有外國使節獻火槍,康熙命令戴梓仿造了10把,回送給外國使節。以示國力之強大。


從以上的證據來看,戴梓的“連珠火銃”其實是仿造了英國人送的火槍,不過有所改進,把原來的連射20發,改為了28發而已。
而戴梓受迫害,也是因為“反動學術權威”南懷仁所為,而非像現在網絡傳說的:被清廷迫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