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会战,如果希特勒同意生产300万套棉衣给士兵,结局会如何?

倾心独恋7603


根本没有用,莫斯科的冷并不是棉衣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冬天只能关进屋子的地方,有三个月是无法进行军事作战的,所以即便是把棉衣投送到德军手里,他们也得休战三个月,这对德国来说才是致命的地方,当闪电战没有闪电的时候,德国人也只是人,而不是神。

德军从6月底开始进攻苏联到9月底堪堪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消灭了240万的苏军,摧毁战机1.2万架,坦克1.4万辆。这是因为德军的体系战争,空地协同,步炮协同,装甲协同等等都是堪称世界一流,打起仗来行云流水,苏联仓促迎战肯定是兵败如山倒。而天气迟滞了德军3个月时间这便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苏联在莫斯科的冬天掩护下,扩编了650万人的部队,不仅弥补了被德军消灭的那200多万人,还多冒出了400万人,这也是当时的德军主帅龙德斯泰跟希特勒抱怨苏联人越打越多的主因。所以呢,当德军没法在入冬以前占领莫斯科,德军的闪电奇迹就已经消失,他们只能被迫陷入苏联的节奏,跟苏联拼人力,拼资源,这些恰恰是德军的短板。

其次,当时德军的优势是空军,掌握制空权的德军空军会向苏联后方挺进,不断摧毁轰炸苏联的工业城市,让苏联的工业陷入瘫痪。但是由于莫斯科守住了阵地,这使得德军空军受限于航程问题无法继续轰炸苏联的工业中心,苏联利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开建了好多生产线,这些军用物资最后都用在卫国战争上面。


优己


德国的棉衣不是没有生产出来,而是根本没办法全部运到前线需要他们的官兵手中去。

作为最高负责人的希特勒对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会话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装的情况时,希特勒的第一反应是听完后突然大喊——“这完全不对,军需总监向我报告说,冬装早就发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说——“下发自然是下发了,可是并没送到我们那里。我一直十分关注着冬装的运输情况,由于缺少机车以及铁路线的堵塞,这些东西现在还在华沙的车站,已经在那里停了好几个星期了,我们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过补充冬装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绝了,现在已经没法挽回了。”

后来希特勒喊来了军需总监和古德里安对峙,证明后者所说的完全属实。

事实的确是这样,苏联人的铁路车轨要比德国人的标准宽,而且他们也把符合苏联轨道标准的车厢都炸毁了,同时也把桥梁炸毁了很多,道路两旁布置了地雷,同时雨雪天气下泥泞的道路更使得部队难以通行了,也就是说火车和卡车运输都是很困难的。


普鲁士之魂


希特勒前一阶段战争,可为太顺利了。

几乎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程度。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进展顺利。

攻至离莫斯科仅数百公里之遥。

当面苏军力量并不强悍。

德军一鼓作气,可以拿下莫斯科。

但是希特勒鬼迷心窍。

被基辅战役的良好形势吸引鼓舞。

力将古德里安装甲集团,由中央集团军群,调往北方集团军群。

参与围歼基辅百万苏军的盛宴。

古德里安据理力争,谋求先攻莫斯科。

希特勒大发淫威。

迫使古德里安装甲集团投入基辅战场。

德军实现了对苏基辅方面军的围歼。

仅俘获的苏军就超过六十万人。

希特勒兴高彩烈,喜上眉梢。

随后下令古德安装甲集团重回中央集团军群。

但是担搁了数周的时候。

让苏军得以调整布局。

各路援军奔往莫斯科。

更可怕的是。

此时上苍眷顾苏联。

淫雨霏霏连日不息。

苏联的公路质量,远差于德国。

道路泥泞不堪,车辆行驶艰难。

已丧失了快速突击的能力。

老天继续催残德军。

大雨结束后,寒潮随即提前赶热闹。

二十四小时,降温竟达三十度。

刚才还湿泥缠脚。

转眼四野冰封。

昨天困难前进,今日油料冻结寸步难行。

只有秋服,何来棉衣。

众多士兵被冻死在前行的路上。

德军好不容易远望到克里母林宫尖顶的红五星。

可惜,其势己不能穿鲁缟也。

终成德军的绝唱。

苍天开眼,狠狠地惩罚了德军。

故,获罪于天,岂能成事。

希特勒赢得一场局部的显赫胜利。

输掉了整个侵苏战争。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在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发动策划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对全苏联进行了全面侵略战争;德国及仆从国军队大约550万、坦克4300辆、火炮47200门、飞机5000架,兵分三路;北方集团军进攻苏联城市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进攻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团军进攻前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在战争初期,苏联由于防御不足、军备松懈,根本没有认识到纳粹德国狼子野心,那战争打的是惨不忍睹,军队一溃千里;

在发动希特勒计划之前,当时德国的气象专家就多次提醒过他,“在一九四一年莫斯科的冬季可能会提前到来,那对我们非常不利。”

也有很多高级将领提醒希特勒,说道:“ 我们要提前做好后勤军需安排,为前线的将士准备好御冬的军备,在武器装备 上使用防冬的特殊燃料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但是希特勒颇有信心,”我们会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苏联的首都,要相信我们的实力,要相信德国英勇的将士们。”希特勒说道 。实际上到了当年的九月底莫斯科的冬天就提前来临了,纳粹德国至到十月二号才推进莫斯科的郊外,正式发动了莫斯科战争。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像魔鬼一样的寒冷天气悄悄地来临了,纳粹的丧钟敲响了,希特勒还在梦想着能够占领前莫斯科。

进攻莫斯科的战争打的异常凶悍,但也是前苏联抑抗的更加坚决,更加不畏生死,让德军步步为艰;即使德国装备了300万套棉衣给士兵,也是无法打赢这场战争,这是外在的原因,是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纳粹进军莫斯科,激发苏联保卫首都的决心,民众更加团结

在德国已经打到莫斯的郊外时,前苏联国家主席斯大林还在莫斯科广场进行阅兵,向苏联所有国民表示,“国家主席还在、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还在,所在政府机构还在、我们与所在市民都在,向国民表明态度我们一定会誓死保卫首都。”政治宣传道:“前苏联很大,但莫斯科后面已对无路可退。我们坚信会打败纳粹德国的侵略,国家危亡、民族危亡。“极大的鼓舞了苏联民众,全民众志城诚。

当德国打到莫斯的郊外,已对可以看到飘扬在上空的苏联国旗,但此时的德国却无法再前进一步了;

二、后勤供应不上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相信这个道理希特勒及他的那些高级将领肯定会懂得,但就是所有人都懂得的事情,却彻底的搞砸了。闪电战争,尤其是在战争前期坦克部队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军用物资根本供应不足,不至在战争中出现了用马来运送飞机坦克的燃料,路途远、损耗之在,不难相像。中央集团军打到莫斯的时候,连最起码的食物都没有吃的,武器的燃料都没有、军队士气逐渐低落;将士饥饿难忍,坦克动不了,飞机飞不了,大炮也动不了,每天部队饿死冻死病死不计其数,试问能打赢这场战争吗?

三、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潜力

希特勒及他的高级将领都认为苏联红军力量比较弱小,要是德军加上匈牙利、芬兰等仆从国的话,对付苏联红军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实际战争中,苏联军队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希特勒的预估。苏联红军预备队却是十分充足,战前征召的士兵在前线阵亡后,预备军立马上前线作战。以至德国将领总是感觉人越打越多,实际上也是如此的。斯大林发明了预补士官制度,就是任何部队都是正副军事将领,一旦战事需要,就可以立马再组建另外一支部队;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拼的就是国家潜力,人口、资源、纵深的地域、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科研等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纳粹德国都是无法与前苏联相比的。

所以说即使希特勒同意生产300万套棉衣给士兵,这场战争也是无法打赢的。任何一场战争的走向,最终还是内因决定,我们不能以表象来看问题。


欢乐哈哈笑


几套棉衣就能解决问题么?德军是因为冷而输了莫斯科战役的么?明显不是。西方很多国家,为了抹杀苏联在战争期间的攻陷,利用天气原因,为德军找借口,而德国人同样用天气去掩盖自己的不足。这个要客观的去看,不能单纯看棉衣。

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不是没生产棉衣,棉衣有,但是很多没能送到前线德军手里,这个实在就是没办法,也不是希特勒不给,都给了。送不上去,原因很多方面,一方面是苏联的铁路,德军想大量运输,必须用火车,然而,德国的火车在苏联压根没法跑,苏联自己火车数量还不足。而德军在东线有三个重型汽车团负责运输,6000多辆运输汽车,差不多每个时刻都有1/5处于维修状态,根本不够用,顶多能满足二三十个师的后勤补给,而这些后勤补给,最重要的却不是棉衣,而是武器弹药、汽油、食物等。德军一个师里面的后勤运输,都是需要用马车来进行的。而棉衣这个问题呢,前线德军也不是完全没有,有不少棉衣,其实苏联也没好哪去,苏联士兵有时候还穿着德军的棉衣,总的来说,苏军稍微好点,而且更适应苏联的气温。人冻死这方面呢, 并不是有棉衣就不会冻死冻伤了。往往,人在休息的时候,一不留神睡着了就被冻死了,这和有没有棉衣没关系,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亲眼见过,喝醉了冻死的一堆。

德军输,是输在后勤,输在援军方面。苏联在后勤方面虽然艰难,但是要好于德军,而且,援军是源源不断的开赴莫斯科。苏联反攻之前,斯大林调动了远东的18个师的兵力,1700辆坦克、1500架飞机。而苏军12月5日反攻,12月6日莫斯科气温骤降,开始了极寒模式。后来气温回升,到月底,又来了一次气温骤降,对于德军来说,是雪上加霜。如果,单纯从气温和棉衣看,这些对于德军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苏联是赢在他们的动员能力、后勤能力,德军恰恰在这两方面都是一个完败的局面,打了败仗,情理之中。单纯送300万件棉衣,没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军武文斋


德国不是热带国家,德国的冬天没有棉衣一样会冻死人,不管德国是不是进攻苏联,到了季节棉衣是必须生产的,这个不用希特勒同意。

德国的纬度在北纬50度左右,象柏林是北纬51度,这个纬度相当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冬装是每年的必备之物,用不着说生产不生产。

德国的冬装不是没做,而是没有送到前线。

在苏联前线,在物资运输方面,火车运输占有决定性地位,而苏联的轨距和德国的不同,要么是在两国边境换车,要么是把铁轨改轨距。应该说幸亏古德里安南下给了中央集团军群一个月的时间,德军把已经占领地区的铁轨改成标准轨距而不是俄国的宽轨,火车能够直接从德国开到俄国前线附近,否则台风战役能不能发动都是个巨大的问题。
180万人,每天光吃饭就要吃掉多少东西。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缺乏棉衣,不是生产的原因,是运输的原因,大量的棉衣是到了华沙,但是再向前就由于道路和德军运输的原因没有再能进一步的进一步送到前线德军的手中,并不是希特勒没有让生产的原因,这个锅希特勒不背,是德军自己糟糕的后勤保障工作和混乱的官僚体系完成的。


卡车只能是解决100-300公里内的运输问题,而且汽车要加油,本身德国的油就不富裕,汽车无法取代火车,而且那么远的距离,在地面上只有火车能够迅速大量的输送补给品。

德军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

德军进攻苏联之初,的确是势如破竹,苏军基本上是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军后勤上的问题就表现了出来,一个是管理的混乱,同时还有德军高级将领对于后勤工作的极度不重视。德军将领普遍认为,后勤部门就是仆人,你必须把我需要的东西送过来。但是,从一战开始,后勤工作就已经变成了一门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专业,影响后勤工作的条件太多,包括工厂生产,运输,储存等等各种因素,后勤军官已经绝对不再是指挥军官的仆人了。对于这一点,隆美尔的那句作战的胜负是由双方的军需官决定的。就是隆美尔自身经验的总结。

而在苏德战场的德军将领由于是有效保障,体会不到隆美尔的艰辛,对于后勤工作没有摆到正确的位置,只知道一个劲的埋怨后勤部门不得力,使他们失去的诸多战机,殊不知越是机械化部队越是要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否则别说打仗,自己能不能把坦克开走都是一个大问题。

同时,在冬季作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棉衣,车辆的防冻液防滑链都是一大项,还有在冬季人需要比在夏天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是保证有足够热量御寒,德国人根本没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是真的,但是这个责任根本推不到希特勒的头上,只能是由德国军官团自己来背。


有痰


希特勒通过闪电战横扫西欧,挟雷霆之势扬言3个月内灭亡苏联。然而由于苏联的顽强抵抗和秋季的多雨天气,德军的进攻陷入了停滞状态。以致于德军在零下40度的寒冬被冻死11万人,冻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需要澄清的是,希特勒在德军陷入战争泥淖时,就已经命令军需部生产棉衣,而且还动员德国民众捐献棉衣给前线战士,有史料记载,在苏联前线的德军还曾穿过女人的棉衣,这些棉衣都是来自德国本土。

然而由于西欧的铁路轨道的轨距和苏联采用的轨距是不相同的,在保证优先运输德军的弹药和石油后,导致大量棉衣在波兰拥堵,只有1/3的棉衣发放到了德军的手里。

假设300万套棉衣都送到士兵手上,最多只能挽回因寒冷被冻死的德国士兵,德军在在苏联的失败,不能只凭借300万套棉衣能够解决。

德军在二战时期太过依赖闪电战的战术,依靠集中坦克和空军的机动火力优势,出其不意突破防线后切割合围歼灭对方。这套战术思想能否成功,是建立在是否能短期内将对方击溃。

苏联依靠广大的战略纵深,可以有效消化闪电战初期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德军在前三个星期在苏联境内推进400到600公里,但是随着不断的深入腹地,要么造成补给线拉长,后勤补给跟不上;要么孤军深入对方腹地后,如果对方也拥有一支同样强大的装甲机械化兵团,就很容易在包围对方后被反包围。

1941年11月30日,德军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距离占领莫斯科只有一步之遥。此时苏军总兵力100万,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驾飞机;德国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从账面上看德军实力强于苏军,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德军兵力分散,有限的兵力并不能在苏联的城市中实现有效占领。而苏军的工业区已经搬迁到了乌拉尔地区和中亚,并没有受补给不力而造成军需物资短缺的困扰,退一万步讲,即使莫斯科沦陷,战争也没那么快结束。

1941年12月5日,德军闪电战的边际效应已经出现,进攻能力已经衰竭,苏军的反攻时机已经成熟。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不得不向克林方向撤退。苏联的西方面军在南北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在1941年12月6日被从莫斯科击退。

不管进行多少次沙盘推演, 德军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一种战术都有缺陷和临界点,一招鲜吃遍天的神话是不存在的。即使德军拥有棉衣可以抵抗严寒,只能改变微观层面,而宏观层面是必须得承受的,只要苏联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德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不解决,很难有质的改变。


梓蕤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可以归咎于许多原因,但和严冬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古德里安把莫斯科的失败归因于苏联的严冬。他认为如果没有严冬的阻拦,德军11月份就能在克里姆林宫内庆功了。正是由于严冬,德军坦克深陷雪地,火炮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士兵由于严冬战斗力大打折扣。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10月莫斯科因为多雨,土地泥泞不堪。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气温仅零下7度,8日气温零度。虽然11至13日,气温曾下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因此这样的天气算不上“严寒”。

真正的“严寒”来临是苏联反攻时期,气温为零下40度。因此严冬只为苏联反攻起到一定作用,但残酷的莫斯科阻击战没有在严冬下进行。


五味社


肯定好点,也不至于垮掉士兵的精神,另一个问题来了,由于战地泥泞过湿,重型武器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很矛盾的,部队打仗要靠它,它却由于路面气候不争气,反倒成了部队的累赘,希特勒以出其不意的闪电战术著称,由于季节选错大大削弱了士兵斗志,对对方估计更不足,人家苏联人常年生活在高寒地区,如果杠上了,你也耗不过它的,那能一下子就结束战斗的可能啊。


guanshanyhhy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伙伴们肯定知道,在苏德战争期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很多的德国的将领和士兵被冻死,希特勒如果同意生产300万套棉衣给士兵的话,结局的话会不会改变?

事实上棉衣不是没有生产出来,而是根本没有办法运输到前线的官兵手里,作为最高统帅的希特勒对此都是一知半解,当时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少棉衣的时候,希特勒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喊道:这完全不对,军需总监向我报告,所有的棉衣早就已经发下去了。古德里安说到:下发是下发了,可是并没有送到我们这里,由于运输机车的缺少和铁路线的堵塞,这些棉衣的话还是一直在华沙的车站,而且已经在那里好几个星期了,我们9月和10月就提出了补充军装的要求,但是都被粗暴地回绝,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苏联的铁路车轨比德国的铁路车轨要宽,而且德军把苏联的很多的车厢和桥梁都炸毁了很多,道路的两旁还有很多布满的地雷,同时雨雪天气使得道路泥泞不堪,很难通行,所以铁路运输和汽车运输都很困难。而且在当时的话德国的机械化并不是很高,大部分的补给还是依靠马车,所以德军就很依赖铁路运输,补给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随着德军的深入,战线拉的太长,后勤保障的问题就更加的突出,莫斯科战争中,德国士兵就一直抱怨弹药和油料供应不上,就更不要说棉衣了。

总的来说,德国军队在后勤保障上出了问题,运输能力有限,加之战线拉的太长,战争从原来预想的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为了战争早点结束,只能优先运输弹药和粮食,结果就因为准备不足冻死了大量的士兵,最终也兵败莫斯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