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行走在大路上


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在淞沪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 。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大决战》电影中,用了二分多钟时间拍摄了黄维兵团的行军状态,展示了黄维兵团各型火炮和坦克机械化及步兵行军状态,是在刻意告诉观众黄维兵团很强大,似乎不可战胜,但最后还是被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歼灭并俘虏了黄维。

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就是告诉我们,凡于人民为敌的,再强大最后都逃不出全军覆灭的下场。


壹佰高


那年我17岁,冬天,村上住满了当兵的,电线拉的全村都是,因为我们村逢阴历的二、四、七、九赶集,每到赶集的时候,当兵的三三两两的到处都是,买菜的,闲逛的。

村上几乎每家每户都住了几个当兵的,好像住了一个多月吧。

人民解放军真的和老百姓心连心,最后部队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把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住在谁家就把谁家水缸里的水挑满,院子也打扫干净,把木头劈好留着烧锅用。

这个长镜头的戏在村子北面有二里路的地方拍的,靠着家乡的一条名叫浍河的河岸。

部队行进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过了河就往北走了。当时和我们村上的小伙伴们站在队伍往北行进的东面。

所以每次看到这个镜头就回忆起那个青葱岁月里的我。

特意把淮海战役这部电影下载下来,没事的时候就找到这个镜头看看。











用户94051605523


这可以算得上是国产战争片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长镜头,据说动用一个整师进行拍摄,而电影中设定的对象也相当巧妙,把这次宏大的行军放在了淮海战役国民党黄维兵团的头上,有意思的是,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序列的军队中恐怕也就只有这个兵团能够走出如此气势恢宏的行军。

由于这部电影拍摄于80年代,在缺乏技术合成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中的大场面通常直接用人来堆积,虽然耗费巨大动用资源过多,但真正的实景拍摄,视觉效果却远胜于合成效果,更能彰显出一支军队的恢弘场面,当年实际拍摄时只动用了万人左右的规模,但在真实的淮海战役上,黄维兵团整整12万人,上万人的景象都让观众感受到了震撼,又更何况12万人!我们也更能想象的到,那场汇聚了140万军队,500多万民工的大战,当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大场面并不是中国独有,光是当年的前苏联在拍摄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保卫战、解放等大型战争电影中,所呈现的大兵团场面要远比我们大决战系列要大得多,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否认,但至少对于我们国家的国产电影来说,大决战系列中所呈现的场面,已然让我们感到震撼了!这就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把这场行军的戏放到了黄维兵团的头上?恐怕也不是没有理由,因为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也许是为数不多的,在大部分时间段没有呈现狼狈局面的国民党兵团,所以也特意把这个特效效果加到了这个兵团的头上,也可能提前出黄维兵团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的作用。



淮海战役发生初期,我解放军就集中优势兵力向孤军在外的黄百韬兵团首先发起围歼,黄百韬兵团仓皇逃跑,却仍然在碾庄被解放军堵截,最终全军覆没,而在碾庄战役期间,黄维兵团是唯一一支昂首前进、拼死向碾庄发起救援的部队,而同一时间当黄维兵团拼死深入最终陷入到解放军的包围圈后,杜聿明兵团30余万人也再一次选择败逃南下,因此从国民党各参战兵团的状态来说,也就只有黄维兵团能配得上这个气势恢宏的行军设定,毕竟总不能在黄百韬兵团、杜聿明兵团败逃的时候,弄出这么一段戏吧?



在很多影视剧作品,甚至很多历史资料中,经常将黄维兵团称作机械化兵团,著名的连续剧亮剑中更强调黄维兵团的失败是由于他自身的机械化,到了淮海战役的黄泛区中造成难以移动,进而遭到围歼,但实际上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黄维兵团远远达不到机械化水平,各类汽车数量不过800台(一说500台),对于一支12万人的兵团来说,按专业评定来看远远达不到机械化的水平,毕竟几百台汽车根本装不满12万人,更别提还有大量的武器和后勤物资。但考虑到那个年代中国军队的技术性普遍偏弱,很多水准评定也要按最低的标准,也许在那个时候,能做到将重量最重的武器重装备和部队携带的战略物资保持汽车化运输,就已然成了最大的机械化,黄维兵团虽然只有数百辆汽车,但基本可以保持将所有物资实现机械化运输,这也算的上是另一类的机械化!所以至少在那个年代来看待的话,把黄维兵团称为机械化兵团也勉强可以理解。

从整个兵团的技术性到淮海战役黄维兵团的实际表现力,黄维兵团也有资格配上这段宏大的行军戏!


辽宁资深球迷


《大决战》系列电影,是我国在1991年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而拍摄的三部战争题材影片。因为这三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这三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群众演员数量,在国产影片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拍摄《淮海战役》影片中黄维军团行军画面的时候,更是直接调动了解放军战士参演。影片中的黄维兵团,实际上是由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来扮演的。



电影中的黄维兵团行军的画面,已经令人十分的震撼,而在历史上黄维兵团的总人数高达12万,在行军的时候,要比影视剧中显示的人数多得多。不过历史上的黄维兵团在我军的攻击下根本不堪一击,肯定没有影视剧中解放军整齐的步伐和英姿飒爽的军姿。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发动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55.5万人,是三大战役中消灭国民党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而黄维兵团就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兵团。黄维兵团下辖国民党4个军,12万人的兵力,指挥官黄维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深受蒋介石的喜爱。黄维在国民党军中素来有“书呆子”的称号,他打仗指挥死板,崇尚硬碰硬的打法。在淞沪会战中黄维指挥的一个师,打到最后连一个团都没能剩下,虽然在事后国民党当局嘉奖了黄维勇敢作战的作风,然而黄维也因此落下了“书呆子”的绰号。


在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维奉命带领军队向徐州地区靠拢,在运动作战中被我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在包围黄维兵团后,我军通过土工作业等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圈。由于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黄维兵团内部早已人心惶惶,在几次突围失败后,黄维兵团最终被我军全歼,黄维本人也被我军俘虏。
歼灭黄维兵团一战,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军团纷纷仓皇逃窜,大多在我军的运动包围中被歼灭。在黄维军团被全歼20天后,淮海战役正式结束。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彻底控制了长江以北的战局,为以后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出场的时候非常的华丽,战败的时候也非常的狼狈。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中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击败,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军武小咖


从张灵甫的整编74师覆灭之后到淮海战役之前,这一阶段华野在中原战场有两股劲敌,一是邱清泉兵团,二是胡琏兵团,注意这是两个没有番号的临时兵团,分别以整编第5师和整编第11师为基干加强配属部队组成,在一年多的中原逐鹿中,粟裕数次试图捕拿这两支部队予以歼灭,均未能成功。



黄百韬也很善战,但在第七兵团成立之前,单单一个整编25师给解放军所带来的麻烦,程度上只能屈居第三。到1948年夏,国军战场形势日趋恶劣,一二个军(整编师已恢复军的番号)根本不敢单独活动,于是在几大战场组建了22个机动兵团,各辖三到四个军。

淮海战役打响之初,国民党“徐州剿总”能够动用的有四个机动兵团和四个绥靖区约60万人马,主力是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黄百韬被围碾庄后,邱清泉、李弥前往增援,孙元良接防徐州,华野主力16个纵队42万人已基本用于围歼和打援。



中原野战军利用这个空档,突然攻取了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重镇宿县,切断了国军的铁路补给线,顾祝同和刘峙迅速调动由绥靖区升格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自南向北反扑,李兵团四个军稍强,刘兵团两个军最弱,由此国军会战兵力增加到70万,这俩兵团的番号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正是刚刚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卢俊泉第6兵团(锦州)和周福成第8兵团(沈阳)的番号,要说蒋介石也真是的,这兆头就不好。



在大别山消耗很大的中野,淮海战役共参战7个纵队约15万人,正准备收拾这两个相对较弱的兵团时,1948年11月6日,增援的“华中剿总”第12兵团到达安徽阜阳,“书呆子”黄维来了。

黄埔一期的土木系重将黄维,率领由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组成的第12兵团开来了,全兵团12万人马且大部装备美械,配属的第4快速纵队还有几十辆坦克和榴弹炮团,这几乎是可以左右战场局势的一支强大部队,国军会战兵力自此达到80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对黄维兵团的浩浩荡荡开进给予长镜头特写,也是在突出这个王牌兵团的危险性。



华野和中野的60万人马(加地方部队)已经与70万国军开打,此时黄百韬正困兽犹斗,华野已全部投入战斗,如果黄维兵团推进迅速、攻击方向准确,突破中野拦截,将是左右战场形势天平的重要砝码,电影里搞点航拍很是应该,这可是陈诚攒了近20年的老本,兹当是气势汹汹的遗照吧。

黄维兵团的首要任务是夺回宿县,汇合李延年、刘汝明后击破中野,而后投入徐东战场,七个兵团联手一举打败华野。然而黄维在老同学陈赓的引诱下,一步步钻进中野设计好的包围圈,还没有看见宿县的城墙,就被困在了双堆集,从此以后再没有动过窝,一个机械化兵团成为一枚死子,我始终无法理解的是,在华野没有解决完黄百韬的情况下,黄维12万人是怎么被中野15人包围的,这几乎是对等兵力!



然后是黄百韬兵败身亡,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放弃徐州南逃,就快逃出生天了又被命令来搭救12兵团,终被华野追上包围。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黄维和他的精锐部队只能在包围圈里眼巴巴地看着,直到华野援兵到达,围他个水泄不通。

如果是胡琏指挥这个绝杀兵团,要么临机变更路线,要么及早与李延年合兵一处,断不会轻易上套。最搞笑的是廖运周以打头突围的借口起义时,黄维司令官大加赞赏,吩咐第110师需要什么尽管开口,结果廖运周带走了兵团一半的重炮,黄维再组织突围时火力都不足了。



白崇禧讨厌胡琏,偏不许他当这个本属于他的司令官,何应钦跟着起哄,蒋介石和陈诚真就无可奈何,有人说过,国民党之败,非战之罪,而是败在战场之外,我看靠谱。

1948年12月15日,两大野战军发起总攻,第12兵团灰飞烟灭,胡琏只身逃跑,黄维兵败被俘。


度度狼gg


看《大决战》时,我感觉很震撼。

直到后来我看了苏联人在1972年拍的《解放》。

回头再看大决战,那场面完全就成了小儿科。

《解放》里那个几十公里纵深战场的长镜头,估计到现在也只有好莱坞动用特效才能山寨出来,一个长镜头里出现了数千辆坦克大炮和三万多名士兵,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纵深战场而不仅仅是行军场面,航拍飞机是从前沿阵地一直拍到后勤基地。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这个镜头可以说是近现代战争题材的军事电影中的经典了。在片中,黄维兵团的排着几条整齐的“一字长蛇阵”、在坦克和火炮的伴随下向战场行进,在视觉上非常有冲击力,浩浩荡荡的队伍也营造出了黄维兵团规模庞大且训练有素的氛围,这给了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由于碰上了这样的一个对手,中原野战军接下来的这场仗并不好打。

而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来看,当时以中野和华野为主力的60万人民解放军正与70万国民党军打得不可开交,毫无疑问部队规模和装备水平都非常可观饿的黄维兵团投入作战,会让解放军遭遇多大的阻力,从这一角度来说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更能凸显这支部队来势汹汹、对左右战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质,可以说既从视觉效果上给观众以压迫感,又与剧情中的时代背景暗合,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经典的镜头设计。

而从其后的战争形势来看,黄维兵团投入作战后非但没有扭转国民党军困兽犹斗的窘境,反而在兵力与中野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被后者包围并歼灭、连黄维本人都遭到俘虏,这就又与长镜头中黄维兵团给观众留下的纪律验证、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的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使剧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戏剧性和讽刺效果,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

因此,《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列队行军的长镜头堪称神来之笔,在国内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属于很突出的亮点。


军机图


淮海战役的长镜头,其实是用90年代解放军的一个整师拍摄的。

《大决战》三部曲,包含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部曲,是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这三部影片中各大军区所有部队都有所参与,据说前后总共有上百万解放军士兵参与拍摄。到这里,你就能想象,90年代中国商业片尚未启程时,为何会有如此气势磅礴的大场面了。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大场面,就想到印度的史诗片《巴霍巴利王》,其实《巴霍巴利王》的编导团队,根本不懂战争,各种脑洞大开的军事装备纯属胡闹。反倒是十几年前的《英雄》,高度还原秦国黑甲军团,第一次用弩阵、箭雨,那才是牛。

可是,这些比起《淮海战役》来,还是距离太大了。

让我们十分瞧不起的黄百韬兵团,居然没有在运河上搭建浮桥,以至于秩序井然的国军到了运河边就乱作一团(只能说解放军当群演当的好,不管是有秩序行军还是有限度混乱,都有条有理)


黄百韬被围困,徐州南下的要冲宿县(今宿州)也被中野拦腰斩断,从华中战场开过来的黄维兵团12万精锐成了整个大会战的胜负手。

于是,长达2分钟的黄维兵团行军开始了。

从坦克底部开始,给人一种重兵压境的压力感。

然后时五路纵队快速行军,坦克和汽车在人群中速度并不慢,还有马匹在飞驰。

队伍过河,五路纵队汇合,自动成为二路纵队,还是车辆在中步兵在左右。如此快速的行军,绝非一个所谓的大导演带着几十个副导演能够指挥调度完成。

这完全就是一场解放军的例行军事演习!

军迷们看完这个长镜头,纷纷表示,解放战争中的国军绝无可能走出这样的阵型,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也不能,甚至抗美援朝时期的解放军也不能。即便到现在,恐怕也只有解放军等少数军队能够完成。

那么,有人要问了,作为一个两小时的电影,有必要耗巨资打造这样一个长镜头吗?

我告诉你!当然有必要!

因为,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力消灭的的一个重兵集团。

一个一个来说。

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

黄维兵团,由陈诚土木系发展而来。土木系,就是以十一师为基础的十八军。十八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一度达到了8个师,后来这八个师,扩展为十个军,都是陈诚的心腹充任军长师长和团长。到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包含了由十八军、 十军、 十四军、 八十五军及(个快速纵队组成, 骨干力量是十八军, 共12万人。

事实上,对于黄维兵团,刘邓大军丝毫不敢怠慢。从蒙城开始,黄维就遭到了第一、 二、 六纵队的顽强阻击。第十八军强渡涡河, 进攻蒙城,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 二纵驻守的阵地黄家, 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两天两夜的激战,黄家一带片瓦无存, 土地都被炮弹翻耕了一遍。最终,中野推出了主阵地,后撤。

接下来就是南坪集,中野方面是陈赓的中野四纵,十八军的118师主攻,快速纵队20两坦克掩护,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督阵。仅仅一天时间,中野又丢了阵地。黄维正高兴着,却没想到已经被中野七个纵队包围了。

可是,问题是,中野在挺进大别山时丢了所有重武器,兵力也只有十几万。这样的兵力,这样的装备,怎么可能围歼黄维兵团,甚至极有可能造成南麻、临朐、帝丘店等战役的“中央突破”!

于是,中野祭出了大杀器“飞雷炮”,用汽油桶抛射炸药包,所过之处人人都是七窍流血而死,无一处伤口。国军管这个叫做“没良心炮”。然而事实,却是飞雷炮射程只有一二百米,如果与黄维兵团对轰,根本够不到对方,甚至有可能自爆。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射程更远的华野特种兵纵队支援的炮团,尤其是榴弹炮,射程超过1000米,被称为“老太爷”。

当时华野向双堆集调去了了特种兵纵队炮兵 第1 、 第3团和 山东兵团炮兵团 。每次攻击开始,解放军以榴弹炮、野炮和山炮轰击,然后土工作业让飞雷炮阵地前移,飞雷炮轰完,就剩下步兵收割残余兵力了。

黄维兵团是中野主力歼灭的唯一兵团。

淮海战役中,国军总共有五个兵团被全歼,分别是黄百韬兵团14万人,黄维兵团12万人,杜聿明率领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各10万人。其中,只有围歼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是中野的功劳,其余的四个兵团44万人,则是华野的功劳。

所以,黄维兵团有多厉害,围歼黄维兵团的中野就有多厉害。

为了让中野三大领导邓、刘、陈戏份多一点,华野粟裕戏份少一点,黄维必须比杜聿明和黄百韬厉害地多很多!

当然,这个电影还浓墨重彩介绍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书记邓主席(当时是军委主席)。邓主席在冬日的寒风里洗冷水澡,指挥华野和中野两大军队协同作战,相当厉害。

可是,真实历史却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好像并没有起到统筹全局,指挥整个淮海战役的作用。

总前委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仅仅开过一次会,那时候黄维兵团已经被全歼,杜聿明集团也跑不掉了,基本胜局已定。所以,淮海战役总前委开的唯一一次全体会议,并没有讨论淮海战役问题,反而时为渡江战役做准备。倒是渡江战役,确实是这个总前委指挥的。

淮海战役由华野的饶漱石、粟裕、谭震林提出时,中央不仅同意了,还电令中野同时动作,配合华野行动。当粟裕提出“陈邓统一指挥”时(一贯的让帅举动),中央表态同意,但仅是在电报中要求陈邓以中野主力配合华野作战。甚至,中野都没有电台,只能借用陈赓四纵的电台对外沟通,即使是想指挥华野,也没条件啊。

中央军委的电报中,25封给中野,29封给华野,没有一封给总前委。华野中野给中央的电报,也都没有以总前委名义发出。中野华野互相之间的电报,也没有总前委给委员的电报,没有所谓的上下级关系。所以总前委没有机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指挥整个淮海战役。

讲这么多,就想告诉你,黄维兵团的强大,既有历史真实,也有宣传因素。


历史知事


大决战《淮海战役》电影看过多次,笔者对黄维兵团这个长镜头印象深刻,以致每次看《淮海战役》时,都要多看几眼这个特写镜头。

诚如有朋友说了,电影《淮海战役》是献礼片,有部队参加演出,所以长镜头不仅体现了当年黄维兵团的军容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参演部队的队列形象与行军风采。喜欢看军事片的朋友自然应该多看看这个长镜头。


长镜头也体现了黄维治军之严格。部伍整齐,井然有序,不慌不忙,特别是渡河这一段,更显得安排合理,井井有条,这与黄伯涛兵团渡运河时的秩序大乱,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黄维这个书呆子虽然打仗不够灵活,但治军确有一套。

顺便说一声。黄维被俘后,关在功德林改造。组织上让黄维当缝纫组质检员。黄维认真负责,工作一丝不苟,检查产品严格细致,连一点小毛病也不放过,弄得有些人很不高兴
,做的衣服多次返工,对黄维意见很大。

当时拍电影,再现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主要体现黄维兵团战斗力的强悍,武器的精良,以及对淮海战场我军的压力。黄维兵团的出现,加剧了淮海战场我军的紧张程度,同时也说明当时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很不容易,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

在淮海战场,国民党的斗志己经崩溃,许多部队可以用一个“跑"字来概括。

黄伯涛向徐州跑的过程中被华野逮住吃掉,杜聿明率徐州邱,李,孙三兵团也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华野围住吃掉。只有黄维兵团不但没跑,而且主动迎战。这个长镜头就是黄维主动求战的具体表现。

战后,在功德林监狱,有人问,当解放军四面包围过来时,为什么黄维不掉头逃跑。黄维说,我还想打吗?对于还没展开战斗队形,就被解放军四面包围时,黄维很不服气。他说,要么各自后退三十里,摆开阵式打一场,还不见得谁输谁赢。

由此可见,在1948年蒋光头的所有学生中,只有黄维是个主动求战的好学生,好忠臣!

阳城导航


胡琏堪称国民党军的“灭火队队长”,由于胡琏所部战斗力极强,毛泽东曾批示“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

1948年,国民党军采取重点防御,并集中兵力固守战略要点,由白崇禧出任华中“剿总”,并以胡琏的第十八军为基础,组建了第十二兵团。胡琏满以为第十二兵团非他莫属,但由于资历问题,黄埔一期的黄维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胡琏以生病为由,去了上海。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时,解放军将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包围在了碾庄地区,为了救援黄伯韬,蒋介石急调隶属于华中“剿总”序列的黄维第十二兵团前往救援。第十二兵团下辖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第十八军等部队,该兵团属于嫡系部队,武器装备精良,是一支机械化快速兵团,拥有榴弹炮营、汽车营和大量胶轮大车。电影《大决战》中黄维兵团长长的行军镜头正是突出了人数比较多的宏观场面。


第十二兵团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第十八军,胡琏任军长时,刘伯承和陈毅都吃过他的亏。黄维兵团虽然是机械化部队,但是沿途要经过多条河流,加上解放军的拦截、追踪、袭击和阻击,造成行动迟缓,直到11月18日才到达蒙城地区。

第十二兵团被解放军包围,兵团副司令胡琏直接空降淮海战场协助黄维率部突围。黄维和胡琏分别乘两辆坦克突围,黄维的坦克在途中发生故障而被解放军俘虏,胡琏则得以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