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上梁山後,為何和武松關係好,和林沖反倒疏遠了?

手機用戶64053014451


在下紅塵君,喜歡另類深度聽水滸的客官們,還請關注哦,若是能夠點贊評論轉發一下就更好了,鞠躬感謝

其實並非如此,魯智深上梁山來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林沖,書裡寫的非常清楚:

魯智深動問道:“灑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後, 曾知阿嫂信息否?”

可見魯智深絕沒有和林沖疏遠的意思,但是為何會給人這種錯覺呢?

且聽紅塵君細細道來:

首先,性格使然,魯智深和武松都是豪放好酒,林沖謹慎小心

大家都知道魯智深是個性直的人,有話就說,從不遮遮掩掩,更加沒有什麼城府,該出手時就出手,毫不含糊,而林沖恰恰相反,為人謹慎,能忍,除非逼到絕境不會輕易反抗。

而武松介於兩者之間,有城府,也很精明,但是絕不主動耍心眼兒,再加上也喜歡喝酒,所以自然和魯智深相聚的多些。

單從性格來說,魯智深急了點,林沖慢了點,武松剛剛好,不偏不倚,方為中庸

其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但是這三人雖然性格迥異,但都是堂堂正正的君子,也都是光明磊落的真爺們。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君子的三觀相合,心意相投,但未必非要整天吃吃喝喝的膩在一起,相反小人都是每天混在一處,但是心思各異,一旦出事絕對各自飛遠。

所以林沖就像是如今許多不抽菸不喝酒的白領,而魯智深和武松則更像豪邁爽快的市井男兒,平常可能不一起喝酒什麼的,但是一旦有事,沒啥說的,絕對都是兩肋插刀,互相幫助,這一點無需置疑。

結論

所以,若友情只是用平常一起吃飯喝酒抽菸打牌來衡量的話,魯智深確實是和武松近,和林沖遠;但若只說兄弟交心,關鍵時刻互相幫助的話,那魯智深和武松,林沖都是兄弟,輕重一樣

好了,紅塵君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紅塵如鏡


首先要看這三個人是哪一個類型的人。

林沖的父親和岳父是老同事,都是京城禁軍教頭。這種家庭出身的背景類似現在的教師家庭,從小過的就是平淡的日子,長大後也沒有大的夢想,依舊是想過安穩日子。京城的官多,教頭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低級官職。和現在一樣,隨便丟一塊磚頭,就能砸死幾個高級官員,而林沖則不過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官職。

魯智深在軍中任職提轄一職,何謂提轄?“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也就是說平時訓練士兵,維持地方治安,督捕盜賊。魯智深任職的地方,基本上北宋的邊境,平時做的打打殺殺的活。這種地方,一般正經人是不肯來的,實在不是什麼好地方。大宋明將狄青就是因為犯罪才被流放於此,後因建功立業,才最終成一方大員。從上可以看出魯智深不過是一個粗魯漢子,草莽人物,沒有多少文化。

武松則是另外一個類型,從小家貧,父母雙亡,從小被哥哥帶大,又入少林寺學藝,後因回家時打傷人而流亡江湖。經過景陽崗打虎、殺死西門慶、醉打蔣門神、火燒鴛鴦樓之後加盟二龍山,與魯智深楊志結識。整體經歷和魯智深比較接近,沒有文化,出身草莽,都是武藝高強,沒有什麼心眼的漢子。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林沖和其它二人不是一類人。

林沖從小在京城長大,有文化,又見過世面,從小結交大概都是差不多經歷的文人或武人。從內心深處,他應該是看不上魯智深這種沒文化沒修養的人的。不僅是魯智深,就算在梁山之上,林沖的朋友也基本上沒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象林沖這樣的人,不管是梁山,還是其它小地方,是找不到朋友的。出身不一樣,經歷也不同,說話也說不到一起,彼此之間容易出隔閡,最後慢慢關係也就遠了,感情也就淡了。

在林沖心中,最好的地方就是京城的家中,有嬌妻,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有許多從小一起長大做差不多工作的朋友,平時可以切磋武功,說說詩文。這才是最好的生活,奈何心比天高命比低薄,老天把他送上一群江湖禽獸聚集的梁山。他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又沒有膽量自己幹一番事業。家破人亡後,他就和死了沒有區別了,只有混日子,勉強活一條命而已。

而在梁山之上,能和魯智深聊得來的人就比較多了,反正整體上梁山上都是這樣的人。大家平時用粗話相互聊天罵人,大碗喝酒吃肉,再比比武藝,就是他們最幸福的生活。而林沖的心中卻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其它人不過是眼前的苟且罷了。

林沖和魯智深兩個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社會認知不同。

就象現在的互聯網運營的人和傳統行業從業者在一起,相互之間是根本 談不來的。都認為自己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把對方視為另類,不要說做朋友了,沒有打起來就不借了。

我們在生活交往也是如此,不要和認知能力低的人交往。這裡邊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彼此無法在同一水平上對話。

同樣的一個意思,在林沖心中和魯智深心中想出來的東西就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話中的深意也是不同的。兩種類型的人強行呆在一起反而不是什麼好事,有可能起更大的衝突。

因此魯智深和武松關係好,和林沖反倒疏遠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反而是比較正常的事。


新知傳習閣


不請自來~

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決定人和人之間關係遠近的最直接因素是是否有相互吸引的地方,而性格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林沖,八十萬禁教頭,擁有一身好武藝,在梁山可謂是首屈一指。而林沖的性格,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點:

忠,隱忍,悲觀!



林沖早期在朝廷盡忠職守,無造反之心,即使被奸人陷害而發配,在野豬林差點遇害,也只是接受了結果。而在王倫手下也曾有過一段忍氣吞聲,後期上梁山也可以視為一個高效率的命令執行者,從而也側面反映出林沖性格中的大忠以及隱忍的性格色彩。



另外,林沖性格中有很多悲觀因素,放不下太多事情,喜歡將煩惱藏在心中,借酒消愁,從不與人分享內心真實情感。



這些性格因素和魯智深是有一定衝突的。魯智深在我的印象中是嫉惡如仇,性格豪邁,瀟灑自由不喜愛約束的性格特點,而這些和武松又恰恰不謀而合。所以,我認為這也是魯智深和林沖有疏遠的本質原因!


小哥愛看電視


大家都被林沖和魯智深騙了!

林、魯二人的生疏,是環境使然,也是宋江樂於看到的。


第一,我們要看到林沖在梁山那尷尬的地位

首先,林沖曾經火併過王倫,在綱常上有逆上的陰影,幹掉自己的老大,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讓人覺得此人不可靠。


其次,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是把梁山的頭把交椅讓給給晁蓋的。林沖有自知之明,無論是自身勢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都無法與晁蓋相比,他心甘情願。


但是,在宋江眼裡面,難免會覺得林沖是晁蓋一派的。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而死,疑點甚多!所以,宋江難免猜忌晁蓋。


再者,林沖個人的武力,在梁山屬於超一流武將。而宋江的嫡系心腹,高手不多,一流高手幾乎沒有,在以武力為尊的亂世,誰能真正地拿捏得住豹子頭林沖?


所以,林沖在梁山的位置是相當尷尬的。以林沖的武藝,職務、排名太靠後了。


第二,我們得看看二龍山集團的人員構成

二龍山集團,分別是魯智深、楊志、武松以及操刀鬼曹正,包括金眼彪施恩。

曹正是林沖的徒弟。有勇有謀。魯智深是林沖的師兄、救命恩人,武功、名望均是一流。

武松更是能力過人、單挑幾無對手,江湖之上從來沒有吃過大虧。而孟州孫二孃、張青與武松是結拜兄弟。

楊志更是可與林沖匹敵的一流高手。此外,再算上當年林沖的同事、王進的徒弟史進,更別說史進和魯智深還有過一段。


在那個年代,結拜兄弟義重如山,而師兄弟關係更是牢不可破。二龍山集團的武力和人脈,已經異常驚人了。

那麼,如果再加上一個林沖,敢問梁山能與二龍山集團抗衡的還有幾人?

林沖若是成天與二龍山的兄弟們在一起稱兄道弟,難道那黑廝沒點想法?

難道他不怕二龍山火併了及時雨?

第三,林沖心思之細膩、歷事之豐富,非常人可比

林沖父輩即為軍職,武藝過人,林沖等於是接了父親的班,屬於專業技術人員,但是這並不代表林沖不通世務。

傻子是無法成為絕頂高手的。


林沖遭逢鉅變,歷經了朋友背叛、親人被害、家破人亡,一顆心早已經不動如山、細膩如絲。他早已經看透了宋江的為人,隱忍不發而已。

魯智深,外表粗豪,內心之機變,實不下於林沖。楊志,著名的倒黴蛋,所有倒黴的事都碰上了,早被鍛煉出來了。


所以,在有些事情上,大家心照不宣,早已經達到了默契。

表面上維持著這樣不遠不近的關係,挺好。

既是做給別人看,也讓宋江放心。


拉幫結夥,不僅僅是因為兄弟義氣,更是因為利益相關、身家性命。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風波險惡,稍一不慎便是生死相見啊!


我們可以想象的是,在某一次執行任務期間,二龍山集團的核心曾經有過密談,並結下了生死同盟、共同進退、守望相助。


別看他們表面疏遠,真要是有大事發生需要站隊了,你再看看!


脂肪故事


魯智深上梁山後,為何和武松關係好,和林沖反倒疏遠了?我覺得最大的原因還是性格不同吧,魯智深性格真爽和武松是同類人,而林沖和他完全不是一路人。

魯智深其實與林沖的接觸並不多,林沖對他並無幫助,反倒是他一直在幫林沖。

不過是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被林沖撞見,林沖欣賞他武藝高強,他也傾慕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威名。英雄初見相惜,卻也正常。之後林娘子被高衙內調戲,魯智深古道熱腸前去相幫,林沖自己反倒退縮了,還怕魯智深魯莽連累自己,由此可見兩人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

林沖雖然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但也是個有文化的人,影視劇裡的林沖也多是以文人的形象出現。他性格懦弱,不願惹事,老婆都要被人搶走了他還一再忍氣吞聲。後來被高衙內陷害刺配滄洲,差點被押送的公差所害,也是魯智深趕來半道相救。

其實,他們之間並無深交,只是這幾次的接觸,魯智深已經知道他和林沖並不是一路人。

武松與魯智深才算得上是性格相近,智趣相投。

武松與魯智深一樣都是性格直爽、嫉惡如仇的性格,從武松殺西門慶、潘金蓮為兄報仇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恩怨分明的性格。雖然他也是被髮配了,但他可不是像林沖那樣窩窩囊囊被人陷害,而是正大光明的報了仇之後向官府自首。

後來武松醉打了蔣門神幫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之後他被張都監設計陷害誣為盜賊再次被髮配,在飛雲浦得知真相殺死公差後,他不是遠逃他鄉,而是直接殺回去報仇,才有了血濺鴛鴦樓的快意。

二龍山聚義是武松主動的選擇,不像林沖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投了梁山,而且被一個白衣秀士逼得沒有立足之地。這要是換了武松和魯智深,早就打了出去另立山頭,誰還會在那裡受那個鳥氣。

武松和魯智深都是性格直爽、恩怨分明的人,所以他們關係更好是必然的。

很多人說魯智深與林沖關係疏遠是因為林沖出賣了他,我卻不這樣認為。

一是因為林沖並不是故意要出賣他,只是無意中提及了他的身份,最多不過是無心之失。二是魯智深並不是這麼小肚雞腸的人,不會因為朋友的無心之舉而怪罪他,那樣也是小瞧了他魯達,何況他們後來都是梁山的兄弟,又怎麼會再去計較這些。

他和林沖疏遠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性格不同而已。


瘋小鳥


魯智深、武松、林沖雖然都是好兄弟,可是魯智深和武松的性格有些相似,都是行俠仗義,敢作敢當的江湖豪傑。而且二人都是嗜酒如命、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可林沖儘管也是俠義之人,可是相對而言,照比魯智深、武松還是要遜色一些。因此,此三人落草水泊梁山之後,魯智深與武松走的比較近,但是這絕不是冷落了林教頭,只不過林沖的性格跟這二位有所差異,所以魯智深與武松相處的機會要多一些。



其實三個人關係都一樣,我覺得魯智深對武松、林沖都是一樣。我們從三個人彼此之間的默契就能感覺得到。

魯智深和武松屬於快人快語那種人,林沖呢則心思太重,而且遇事優柔寡斷的,缺少男子漢大丈夫氣概。武松和魯智深沒事喜歡喝兩口,而林沖喜歡獨處,公共場合很少見到他出頭露面,由於自己好好的一個家庭被高俅父子陷害,搞的家破人亡,所以林教頭變得特別抑鬱,家仇不能如願,你說林沖心裡能不憋屈嗎?他不像武松、魯智深性格急躁,有仇必報,無論刀山火海只要欺負到自己頭上了,那必須幹到底。



林沖就不一樣了,他考慮的事情太多,瞻前顧後的,寧可委曲求全,所以最終只能放縱了別人,憋屈了自己。林沖家仇未報,鬱鬱而終。

逼上梁山之後的林沖性格孤僻,很少與人相處,因此,看似魯智深與林沖疏遠了很多,可是實際上他們依然是好兄弟。


魯智深在六合寺圓寂無疾而終後,林沖知道消息後一股火便臥床不起,不久便風癱而死,林沖癱瘓期間一直是武松在精心照顧,由此可見三人的感情頗深,所以說魯智深、武松、林沖的關係一直很鐵,魯智深也並沒有疏遠林沖。


任馳贏天下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性格相似的人才容易聚在一起生活,那麼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魯智深先認識的林沖,但卻漸漸疏遠和武松好上了。

首先魯智深和武松都屬於性格豪爽性,看不慣欺軟怕硬的人,眼裡也容不得半粒沙子,做事純靠性子,大碗吃酒、大聲說話,從不考慮後果。但林沖做事卻畏首畏尾的,一路上被高俅迫害但不敢抵抗,只能屈服任命。

所以這兩種人從性格上來看完全是矛盾的,所以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那我們從細節上來分析一下魯智深和林沖是如何漸行漸遠的。魯智深和林沖認識是在大相國寺的菜園子裡,林沖被髮配充軍,而此時魯智深天天和一群潑皮無賴呆在那裡鬱鬱寡歡的,好久沒有遇到了林沖這樣的好漢高手,自然激動。後來又得知林沖是自己的師兄更是激動得不行。

所以幫林沖安頓好家室後,魯智深怕林沖被害追著林沖去了,果真救了林沖一命,但魯智深想殺了想害林沖的兩衙役,林沖心慈,止住了魯智深,這讓魯智深十分不爽。

更不爽的是林沖倒反責怪起魯智深為何不照顧自己的妻兒來追她,你說人家救你你還怪人家,誰不生氣?不僅如此,一路上林沖還一直趕魯智深走,讓魯智深特別不爽。所以最後把林沖送到目的地後有個鏡頭描寫特別值得注意,就是魯智深一路跑著離開,並站到了山崖上怒吼三聲,魯智深將自己的怨氣都散了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上了梁山後,為什麼一直以兄弟相稱的二人見面時豪不激動,而魯智深只是禮貌性的和林沖說了一句“灑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後,曾知阿嫂信息否”的原因了,從此二人幾乎再沒有過多的交集。


正商參閱


簡單的說,魯智深和林沖不是一類人;而魯智深和武松的性格、背景都比較類似,從相識到相知,經過對彼此的互相瞭解,自然有了遠近親疏。

工作背景

先從職位上來說,林沖是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文中有段買寶刀的情節,曾提到:

林沖把這口刀翻來覆去看了一回,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寶刀,胡亂不肯教人看。我幾番借看,也不肯將出來。今日我也買了 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試。”

京城衛戍部隊的教官,又與太尉相識,相當於京城高級公務員;魯達在老種經略府當提轄官,類似縣級武裝部部長的職務;武松作過陽穀縣都頭,相當於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從職務上來看,魯智深與武松的官銜更加接近,工作性質也比較類似

性格比較

林沖第一次與魯智深相遇,有如下對話:

林教頭便問道:“師兄何處人氏?法諱喚做甚麼”智深道:“酒家是關西魯達的便是。只為殺得人多,情願為僧。年幼時也曾到東京,認得令尊林轄。”林沖大喜,就當結義智深為兄。

智深道:“教頭今日緣何到此?”林沖答道:“恰才與拙荊一同來間壁岳廟裡還香願,林沖聽得使棒,看得入眼,著女錦兒自和荊婦去廟裡燒香, 林沖就只此間相等,不想得遇兄。”...

這說明林沖的父親也是京官(林沖也算是個官二代),說話文縐縐的語氣也能看出林沖受教育程度較高,也可以說成長氛圍比較好。

文中對魯智深和林沖開場是這樣寫的:

史進道:“小人大膽,敢問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酒家是經略府提轄,姓魯,諱個達字。敢問阿哥,你姓什麼”史進道......

話說宋江因躲一杯酒,去淨手了,轉出廊下來,襤了火鍁柄,引得那漢焦燥,跳將起來就欲要打宋江。柴進趕將出來,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來。那大漢聽得是宋江,跪在地下,那裡肯起,說道:“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

魯智深說話直白豪放,武松出場同樣是剛烈直爽,這兩位開篇是能用拳頭的絕不多費口舌,性格相近,處事風格也比較相似。

兩個生活環境不同、閱歷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人生觀和價值觀自然也不會相同。這將直接導致處理問題的方式存在明顯差異。這兩類人共享樂沒問題,一旦遇到事情產生分歧,很容易分崩離析,事實上,這兩類人是很難作成朋友的。所以嘛,魯智深上梁山後,和武松關係好,和林沖疏遠也算正常。


浪里爾


其實為什麼魯智深到後期跟林沖疏遠了,主要原因還是林沖出賣了魯智深!

楊角風最近接連推出四期楊角風的視野看《水滸》,反響不錯,今天再接再厲,推出第五篇。

前情回顧:1、武松打不過老虎、2、魯智深拔不動柳樹、3、高衙內得到了善終、4、丫鬟害苦了林沖。(超鏈接見文章尾部)

縱使罵我千百遍,我待大家如初戀,寫這樣的文章最容易被人罵,希望大家理想的看待,分析的有道理,點贊,沒道理請勿怪!

5、林沖出賣魯智深:

前面講到,林沖被丫鬟錦兒和高太尉等人算計了,最終犯罪被刺配滄州。而魯智深作為林沖的好朋友、好哥們,好兄弟,不可能見死不救,於是一路暗中追隨。但是為什麼水滸後期魯智深卻疏遠了林沖,只因為他好心在野豬林救了林沖的命,而最後林沖卻無意中出賣了他,最終導致他在相國寺的逃亡!

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細細道來!

水滸傳原著中,自從魯智深與林沖在離滄州還有70裡的地方一別後,再次見面就到了“三山聚義打青州”那一章了。

(梁山泊中大擺筵席為)呼延灼、魯智深、楊志、武松等共十二位新上山頭領(慶賀)。坐間,林沖說起相謝魯智深相救一事,魯智深動問道:“灑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後,曾知阿嫂信息否。”

這裡有個疑問,林沖是繼史進、李忠、周通之後,魯智深結實的第四個好漢,並且一見如故,很快就拜了把子兄弟。平常兩人稱呼都是兄弟相乘,而這裡卻直呼教頭!而且按照前面劇情發展的套路和魯智深的性格,好不容易見面,魯智深應該特別熱情的首先打招呼,而不是被動的被林沖先相謝!

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出,魯智深心裡面有一條梗,過不去的梗,這條梗是什麼,再往下看!

押送林沖的衙役,董超、薛霸被高俅收買,準備在野豬林結果了林沖性命。這時候魯智深出現,救了林沖的性命!後來又一路護送到滄州附近70裡處。原著中是有對話的,其中董超、薛霸問魯智深:“不敢拜問師父在哪個寺裡住持?”

魯智深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什麼?莫不叫高俅做什麼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灑家若撞著那廝,叫他吃三百禪杖。”

這裡可以看到魯智深雖然口口聲聲說不怕高俅,但是最終也沒有說出自己的來歷,說明他還是有點忌憚高俅的,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而董超、薛霸也不知道這個野地裡冒出來的大和尚是誰,不然不會問。而且魯智深非常聰明的是現身的地點離東京已經非常遠了。

最後離開時展現了一把武藝,把一棵松樹直接砍斷,並警告他們,如果敢對林沖不敬,你們的腦袋就跟這棵樹一樣。

再看看林沖是怎麼沒腦子說的話:

魯智深走後,董、薛二人尚且餘驚未定。林沖見狀,道:“這個值得什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

果然,董、薛二人回到東京把上面的事情告訴了高俅,魯智深也因此不得不離開大相國寺,漂泊江湖。就像後來他對楊志說的那樣:“不想那兩個防送公人回來,對高俅那廝說道:‘正要在野豬林裡結果林沖,卻被大相國寺魯智深救了。那和尚直送到滄州,因此害他不得。’這直娘賊恨殺灑家,吩咐寺里長老不許俺掛搭;又差人來捉灑家……(因此)逃走在江湖上。”

從後面的對話中,可以得知,魯智深是非常震驚的,他用了“不想”二字,說明他非常謹慎的隱瞞自己的身份,而最終身份卻還是洩露了,他又不傻,只能想到一個原因,就是:可能是林沖“出賣”了他!

當然林沖絕對不是故意的,他也是好心,想在兩個衙役面前誇讚一下自己的好兄弟魯智深,卻不知不小心洩露了他的行蹤,導致魯智深再也無法在大相國寺停留,而逃路。

所以後面魯智深跟林沖在梁山遇見後,林沖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但仍然向魯智深表示感謝,魯智深雖然心裡面有一條梗,但最終念及兄弟情義,而沒有說破!畢竟自己沒有親耳聽到,只能算懷疑吧!

所以林沖真的好心的無意識的就把屢次救他性命的魯智深“出賣了”!

前情回顧:1、武松打不過老虎、2、魯智深拔不動柳樹、3、高衙內得到了善終、4、丫鬟害苦了林沖。(直通車)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另外只是個人觀點,請大家指正!


楊角風發作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魯智深本來是一個非常有男子漢氣概的人,所以他在交朋友的時候也十分看重這一點,正所謂人以類聚。本來林沖在魯智深心目中的形象還是不錯的。魯智深也十分喜歡林沖,因為林沖曾為了自己的娘子放棄八十萬禁軍教頭,果斷投奔梁山。

正是由於這一點,魯智深非常敬佩林沖的為人,覺得林沖是一位有情有義的漢子。這就是所謂的“我敬你是條漢子。”至於為何魯智深會疏遠林沖?

主要是因為後來林沖有機會殺死高太尉為自己的娘子報仇,但林沖卻沒有選擇這麼做。在宋江等人的勸說下,林沖放棄了報仇,這讓魯智深覺得林沖太過於懦弱,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魯智深開始瞧不起林沖,才會逐漸疏遠了林沖。

相比林沖,武松的性格更適合魯智深的胃口。武松為了給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報仇,不計一切後果的殺死了潘金蓮和西門慶,還有武松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這些事例讓魯智深覺得武松才是真正的漢子,這樣的人才值得自己結交。所以在上梁山之後才會和武松親近。

在梁山的108位好漢中,魯智深是唯一沒有負面新聞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覺得魯智深是真正的英雄好漢,並非宋江這類人面獸心的小人。

各位看官如果贊同在下的觀點,請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