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YjhonG


明朝晚期,整个大明风雨飘摇,大明内部党的腐败,加之旱灾、蝗灾、水灾、冰期、瘟疫,最终压垮了大明。大明的灭亡,瘟疫是其中一个不可不说的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场瘟疫,让整个大明彻底的跌倒无法爬起了。

在看闯王攻陷北京这段历史的时候,你有没有疑惑过,一个王朝的都城,经过了两百余年的建设加固,却在五十万农民军的进攻下,两天即宣告沦陷,大明灭亡,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但如果你知道此前北京已经在鼠疫中挺了一年多,你就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了。

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爆发了一次鼠疫,光绪《顺天府志》卷六九《灾祥》中载:“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通州、东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头瘟症,死者枕藉,苦传染,虽至亲不敢问吊。”《新乐县志》中载:“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

万历年间的瘟疫就已经十分严重,但在仅仅半个世纪之后,鼠疫再次卷土重来,而这一次,也成为了直接压垮大明的原因之一。而这次的鼠疫,除了依旧在山西爆发之外,也更加的来势汹汹。“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与此同时着从山西逃跑出来的灾民,鼠疫开始向华北地区蔓延。崇祯十三年,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均发生大规模鼠疫,并且传播快,致死率高,“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鼠疫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发展。

在大名府, 夏四月,旱,麦尽枯。大疫。五月,蝗。时斗米千钱,人相食,命官赈济。“春无雨,蝗蝙食麦尽,癌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河北地区已经沦陷,并进一步向北京蔓延,崇祯十六年,北京也被京城所笼罩。

在通州, "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日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而北京城中的疫情更为严重:“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足见这次瘟疫给北京地区带来的巨大破坏。


《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记载下的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已然成为了一座鬼城

这次鼠疫华北地区死亡人数超过千万,直接导致京师地区空虚,明朝面对大顺军无力防守。而大顺军进入北京城后北京城内的人口密度再次上升,刚刚要平息下去的瘟疫再次再军中蔓延。大顺军入城号称五十万,山海关迎战吴清联军,却只有十万部队。其中原因,除了守城的部队,想必也猜到去了哪里。

清军入关时,满蒙八旗5万有余,加之汉八旗以及其他各类部队,有十二万左右。李自成明明对其有兵力优势,却拿不出足够的兵力迎战,全是瘟疫惹的祸。可以说,明末的瘟疫,是明朝的剥削政策引起,灭亡了明朝,也顺带灭亡的李自成,最后让满清捡了落儿。

而清军入关之后,大量部队未做停留,这虽然使南方又遭了殃,但是由于京师一代人口密度降低,使鼠疫疫情得以减弱。而且清军刚刚入关,采取满汉分居的政策,使得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再加之气候变化,这场明末大鼠疫才宣告结束。

所以说,明末这场鼠疫,其恐怖程度不仅仅在于杀死了鼠疫千万计的人,还在于推动了一个王朝,的更迭,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一场瘟疫亡了一个国家,或者说使两个政权先后败北,退出对华北的争夺,也退出了对整个中国的争夺。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前言:明朝末年,天似乎在作变,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算的上是一个好皇帝,他每天很努力的工作,废寝忘食,想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在他手里传承下去,但是现实是那么的残酷,关内义军四起,关外后金虎视眈眈,朝廷国库空虚,兵源虚岗空饷严重,各地自然灾害不断,更让崇祯头疼不已的是,自万历年后不断爆发的鼠疫,居然在这个时期,又到处肆虐,尤其是华北北京等地,鼠疫的肆虐,给本来心情就糟糕的崇祯更加的忧虑,要知道,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社会,鼠疫,细菌的爆发就代表着成千上万人感染死亡。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大的疫情发生过好几起,对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记载。各种疫病在古代缺医少药的年代就是一个催命符。

第一,明末的鼠疫危害有多大:

据《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百姓本来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蝗灾搞的粮食颗粒无收,偏偏这个时候又闹上了鼠疫,病死的饿死的百姓无数,户部给事中左懋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余全部沦为流民,物价飞涨局势不稳。


如果说大名府闹的鼠疫是一个开始的话(鼠疫的传播性相信不用多说,很多人都知道),接着蔓延到了华北大地,最后居然闹到了北京,据说此瘟疫来势汹汹,有些百姓上午染病,晚上就一命呜呼,到了崇祯十六年,疫情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周边地区同时大爆发,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数超过万人,这场鼠疫的爆发,导致明朝人口急剧下降,军队战斗力进一步衰弱,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北京,百姓死亡人数就达二十万之多,鼠疫的横行,彻底击溃了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


勤奋的崇祯皇帝,目光呆滞,想着他那岌岌可危的江山,内有义军外有后金,蝗灾旱灾瘟疫横行,崇祯感觉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或许即便是老祖宗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来了也解不了现在的危局,虽然说明朝的灭亡是有多方面造成的,但是鼠疫的横行肯定是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唯恋无名


崇祯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带突然出现一种“疙瘩病”,迅速传染,有的家庭全家无一幸免,以至于无人收尸。这种烈性传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为患者身上会长出疙瘩一样的肿块,而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肿大症状。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于瘟疫太过恐怖,民间连凭吊死者的基本礼节都废除了。

这段文字我们得以一窥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缩影。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H.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说:

某个地区之所以会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之前的环境稳态被破坏了,病原体与人畜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瘟疫就会爆发,感染并且杀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环境形成新的稳态为止。

在各种文献的记载中,古代人们总是把烈性传染病笼统地称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应该不是特指某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的统称。从各种细节来推断,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很可能是鼠疫。

1.鼠疫传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一些啮齿类动物的身体中,这些小动物身上往往会有诸如跳蚤一类的寄生虫。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后,鼠疫杆菌会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这一效应被称为菌栓。有菌栓的跳蚤由于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难进入胃里被消化,这让跳蚤始终处于饥饿之中,于是更加疯狂地吸血。当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类的血液时,血液会在跳蚤体内与鼠疫杆菌混合,之后再回到宿主血管里,造成新的宿主感染,这就是鼠疫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来说,各类啮齿动物和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往往距人类生活区域较远,如中国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带,在这些地方,鼠疫杆菌会局限在特定范围内传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随着农耕区人口压力的增大,粮食越来越匮乏,为了填饱肚子,一些农业人口迫于匮乏的压力而被挤压到新的环境里开荒,这种行为便无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2.鼠疫扩散途径

鼠疫向人类社会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家鼠的,家鼠和开荒的人类一起迁移到新地之后,会和当地啮齿类动物接触,这些家鼠也就会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家鼠和人类的关系一向密切,当它们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带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类,人类聚居区内的广泛传播也就开始了。

联系明朝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得自由流动,“如鸟之在笼,兽之在柙,虽欲放逸了,有不可得”。但是这些周密的牢笼在明末大灾难下被瞬间冲破,原本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的百姓,对局部地区的微生物环境已经产生了适应性,在旱灾和蝗灾接连洗礼下逃到其他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会搅动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为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第二种传播途径是关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会有一些啮齿类动物在巢穴里贮藏一些诸如谷物和草籽之类的食物,如果当地发生了饥荒的话,粮食的匮乏会把一些灾民逼入绝境,他们就会去挖掘啮齿类动物的贮粮以填饱肚子,在挖掘巢穴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

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全境内共计发生各类天灾1 011次,平均每年发生3.7次,尤其是明朝后期,天灾之密集、惨烈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大明万千黎民连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从万历末年开始,山东、陕西、河南等地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深陷饥荒的人们不得不拓宽自己的食谱以求活命,将一些平时不会食用的东西变成食物,比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其中染了病的动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捡食。原本已经因为饥饿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触这些病菌的载体,便很容易被感染。加上蝗灾不断,“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许多地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地步

,如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山东“子女贩若牛羊,死者枕藉于野”,又如崇祯二年(1629年)陕西延安府草木焦枯,人人以蓬草、树皮、石头为食,更有甚者抓小孩、单行的人烹煮而食,而由于人肉燥热,这些食人者过几日也相继死去,县城外数个死人大坑都无法容纳数不胜数的尸体。

此外,四处征战的军队进入疫区,那横扫全国多个省份的鼠疫疫情就会随之而起,明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清军入侵,彻底击垮了本就腐朽不堪的农业帝国,造成了鼠疫大规模爆发。

据推测,明清更迭之际,华北三省死于鼠疫的人数不低于500万人,明末全国1亿人口到了顺治八年,只剩下6000万左右,消失了40%之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总督骆养性奏称,八月天津遭遇一场严重的疫情,大多数患者感染后迅速死亡,致死率很高,传染性极强(这就是鼠疫的典型特征)每天病死的有数百人之多,被传染病灭门的家庭多到“排门逐户”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号满路”,街上摆满了棺材和裹尸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亲人者的哀号。而这场恐怖的传染病是由李自成的军队带来的。

据《怀来县志》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闯贼入怀来,十六日移营东去,是年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

疫情于北京、河北一带四处蔓延之际,李自成的军队一头扎进疫区,四处抢掠,不仅给病原体带去了无数的宿主,不断行进的军队更是将疫情扩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发。

3.鼠疫与眀亡清兴

“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鼠疫给明朝末年的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深重如地狱的,而对国家的打击也是一样,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至北京,仅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短短四个月,京城死亡人数竟高达五分之一,鼠疫不分对象,无论平民、商人,亦或是帝国的京军,亦遭此浩劫,“大疫军死者众”,守城的五万明军“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在鼠疫肆虐京城三年后,闯贼陷京师。而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由大量流民构成的闯军同样深受鼠疫困扰,而由于鼠疫传播的媒介—跳蚤讨厌马匹的气味,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幸运地免疫,顺手击溃了羸弱的李自成和腐朽的南明政府,最终夺得天下。


春秋正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写过论文,指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最可怕的东西。

未治疗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六十。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时期,欧洲社会几乎解体。农村的农民大量死去,导致农田无人耕种,粮食大量减产,引起了可怕的饥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团,居住环境恶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欧洲很多城市实际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岭。

欧洲的战争也由此停止,因为士兵还没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样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万历和崇祯时期,出现过2次大规模的鼠疫。

一般认为,常年的干旱是导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无法生存,被迫携带着鼠疫向四面高速扩张。

学者认为,万历和崇祯年间的鼠疫,造成华北3省高达1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中国人口2亿,其中北方人口不过几千万。

鼠疫造成1000万以上死亡,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当时的资料记载: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

鼠疫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解体,造成明朝北方社会的崩溃。

《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开始,大名府就没下过一滴雨,地里的麦苗被蝗虫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饿死人无数。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体就北京来说,鼠疫帮助李自成拿下来北京。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崇祯十六年,上天降灾,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军杀来时,北京城军民遭遇无心抵抗。

大明官方文件写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一般认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这种情况下,北京其实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军民们已经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终日,谁还有心情再去战斗?


萨沙


导言:

鼠疫,又称"黑死病",曾使14世纪的欧洲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鼠疫分为两种,一种是腺鼠疫,其死亡率约为30%,一种为肺鼠疫,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此外,还有败血型鼠疫,病死率高达100%。而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呢?

现在和阿康同学一起来看看吧。

明末大鼠疫的死亡率高

明末大鼠疫的死亡率是非常的高,据史料记载,因为鼠疫致使“死者大半”、“人户死绝”、"城中尸积如山"。虽然古代的文献记录可能会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依然可以根据这些来推测当时的高死亡率。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看,在万历六年的时候,两湖地区的人口数为4398785,在顺治十六年的时候,两湖地区的人数为3232772,人口大幅度减少。

虽然当时发生的人口减少,不仅仅是鼠疫导致的,还有自然灾害、社会动乱的发生,但是也不能忽视鼠疫导致的高死亡率。

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

因为流民、老鼠、天灾、人祸,所有的因素凑在一起,终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爆发在了大明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大同。

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山西通志》

瘟疫爆发以后,再加上当时大同处于战争的前线,所以当地百姓纷纷逃难,流民数量进一步增加。大量逃亡的流民,由于饥饿的困扰,他们开始挖掘老鼠洞里的粮食来吃,吃完老鼠的粮食之后,他们又开始捉老鼠。由此瘟疫成为了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

崇祯初年,鼠疫传至兴县,兴县百姓迅速逃亡一空。由于兴县紧邻黄河,所以鼠疫传播至陕西榆林和延安一带,这其中就包括了李自成的老家米脂。

鼠疫给米脂带来的惨状,并不亚于任何地区,史载“米脂城中死者枕藉”

总结

明末的大鼠疫的发生直接导致了明朝华北和江南人口的锐减,税银和粮食收入锐减,军队非战斗损失巨大,人民体质十分得虚弱,因此也让仅有的十万披甲的满清征服了中国关内地区。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自顺治皇帝进入北京,清朝建立。令人惊奇的是,席卷肆虐全国的干旱和鼠疫,在清顺治元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阿康同学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死亡率极高的病,因人死后全身发黑,又被称为“黑死病”,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都爆发过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千万计。

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鼠疫是在公元5世纪,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在传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数5000-10000人,当时欧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丧命,总死亡人数达到20万之多。

这场疫情在地中海地区漫延了两个世纪之久,人们将这场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累计死亡人数越过1个亿。

第二次,发生在1348-1351年的欧洲,这一场鼠疫造成6200万人死亡,欧洲人口减少了1/4,威尼斯死亡70%,英国死亡58%,法国死亡3/4。


14世纪,欧洲的人均平均寿命从30岁缩短到20岁。

中世纪的欧洲一直笼罩在黑死病的阴影之下,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鼠疫,鼠疫成了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

黑死病为什么能在欧洲肆虐几个世纪之久,造成的死亡人数越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口总和,而中国的鼠疫直接导致了一个王朝的结束?

1644年,北京城的皇宫城墙上,一年内王旗几次变换,龙椅上换了三位主人,而后来的学者专家对那一年的北京的讨论经久不衰。

14世纪40年代的恶劣气候影响了整个北半球,当时的蒙古部落出现了不安定因素,于是他们向中国进发,将扩大的鼠疫的传播,当时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国西部,而这就成了中国爆发大规模鼠疫的源头。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明朝边境与蒙古边境摩擦加剧,许多汉人被俘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导致草原鼠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人逐步侵入草原鼠的领地,这样也接触了一直存在于野生啮齿类中的鼠疫,万历年山西开始流行鼠疫。

从万历年间开始,北方各省遭遇持续性旱灾,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 门不起者"。

崇祯六年,山西开始大规模爆发疫情,崇祯14年河北爆发疫情,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全国各地死伤无数、物价飞涨。

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

崇祯14年,鼠疫传到北京,北京每天死亡越过万人,总体死亡人数越过20万。

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
《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1644年闯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全城的人早已在病毒折磨之下,身体虚弱,毫无抵抗能力,明知道守望不住,于是城门各守城官兵纷纷打开城门,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如此轻易的进入了北京城,而更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梦里繁华的京城现在如同鬼域。  

明朝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细菌,尽管细菌的历史远比人类长许多,只知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传播,只知道和老鼠有关,所以被称为“鼠疫”。

直接20世纪初,中国东北流行鼠疫的时候,一代名医伍连德找到答案,证明鼠疫有两种。

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通过跳蚤传播。

在中国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呼吸道传播,有效预防的方式是戴口罩。

而在当时,人们哪里有口罩呢?

直到2001年,北京才做到全城带口罩,这一次传染的病毒SARS。

1644年,明朝就在这肉眼看不见的病毒中,走向了灭亡。


雨霁视角


明末时期发生的鼠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压倒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使得李自成的大军几乎是毫无阻力就攻破了北京城,随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亡国。

先来说说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而且病死率极高,对于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明末时期的鼠疫是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使得明朝连年遭遇灾害。极端的天气导致了粮食的大幅度减产,百姓为了填报肚子,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从老鼠洞里的粮食到路边饿死的老鼠,都成为了人民口中的食物,而寄生于老鼠体内的病毒从而得到快速的传播。



崇祯年间的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从山西开始并迅速向周边城市蔓延。而到了崇祯七年至八年,当地的百姓为了躲避鼠疫都纷纷出逃,这也使得鼠疫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从山西开始,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传播到陕西、河北然后天津,京师。

而且鼠疫病毒发病极快,曾有朝染夕死者,而且日不下百人。

《明通鉴》:“京师大疫,死者无算”。

“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这场鼠疫发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北京每天死亡上万人,以至于城门口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小贩几乎尽死,而且连士兵都有大批的死去。

而此时的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号称拥兵百万,但大多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李自成在碰到官军之时,多次被打败,以至于李自成多次向朝廷请封异姓王,连发三道檄文,企图“还陕图后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并没有覆灭明王朝的决心。

但是由于朝廷刚烈,崇祯刚烈都拒绝了李自成,李自成所幸举兵北上京师,如果此时京城有兵丁还好,但是由于鼠疫霍乱以至于凑不出一支香烟的兵丁,所以京城几乎是不攻自破。

明朝的灭亡肯定不是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鼠疫仅仅是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这个历史很正


明朝末年 ,全国人口大概有一亿,经过这场大鼠疫,死亡人口高达四、五千万。因鼠疫导致村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粮食收成更低;官兵因鼠疫影响,身体虚弱,不敌李自成的五十万起义军,不敌十万满清披甲兵。有专家称,鼠疫是造成明朝直接灭亡的原因。

明末大鼠疫,史上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它是指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大鼠疫发生的原因

一、自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起,明朝经常远征蒙古,长年的边境战争,使很多汉人不堪战乱,直接逃到蒙古草原生活。这些人在蒙古草原将牧场开垦成农田,破坏了牧场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草原的老鼠生存空间受到压缩,人与老鼠接触的机率大幅度增加

二、明朝末年旱灾连连。在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期间,已发生三次大瘟疫,到了崇祯登基不久,又遭遇四年大旱。旱灾导致粮食奇缺,难民四逃,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大量的老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

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四处逃荒,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区,华北地区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天灾人祸并至。

三、寒不择衣,饥不择食,难民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老鼠身上的病毒直接传到人的身上,于是横扫明朝天下的鼠疫大爆发终于开始了。

大鼠疫爆发的过程。

史料记载,崇祯十四年开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

大鼠疫发生时,患者会出现肢疲软,头昏目眩,呕吐时,会有如西瓜肉汁的东西出来。而且,一般是一人感染,波及全家。甚至,人死了之后,亲戚朋友不敢去吊唁。

大鼠疫爆发期间,明朝都城北京出现了每天卖出上万棺材的惨状。大鼠疫最恐怖之处还在于人一旦患病,来不及诊治便死去。据统计,当时北京人口是八十到一百万之间,而因鼠疫死去的人口达二十万。

大鼠疫对明朝的军队的打击也是致命,它使军队失去野战能力。据统计,北京的15.4万个城墙垛口,仅能由5万名羸弱士兵据守,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们衣装狼狈,如同乞丐。

鼠疫所到之处,如死神来临。在北京城的一名福建人,发现了一种刺血法能够治疗鼠疫。所谓的刺血法,其实就是放血疗法,它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它通过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实这种放血治疗法,很巧合的在当时的欧洲也盛行,但它的办法与中国的不同。当时找这位福建人治疗的人数,史料记载每天达上万人,可惜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这位福建人也被李自成的士兵杀死了。

大鼠疫的恐怖后果

大鼠疫、旱灾、蝗灾,导致明朝军队战斗力减弱,清兵南下,顺治皇帝称帝,历史上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也许是明朝气数已尽,满清政权建立后的第一年,大鼠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明末大鼠疫发生期间,导致华北与江南人口都锐减,土地荒芜,流民增加,导致生产力下降和社会的极不稳定型。当时一连串的天灾人祸,死亡人数达四五千万,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

有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是李自成的起义,满清趁机打劫,但更多的人认为是这场鼠疫架空了明朝上下。有时历史就是这么充满诡异,我们能理性分析明朝的灭亡是“腐败”“宦官”,但谁能忽视这场“天意”鼠疫呢?


我就是竹韵


非洲猪瘟有多恐怖,明末的鼠疫就有多恐怖!不过猪瘟死的是猪,而明末的鼠疫感染的却是人。

老鼠自古以来就是传播病毒最快的一种动物,包括现代流行的非洲猪瘟,罪魁祸首自然是老鼠。由于老鼠繁殖力强大,生命力顽强,所以老鼠遍布天下,传播病毒非常迅速!


鼠疫亡明

有很多多人都说是鼠疫亡明。由于明末天灾严重,所以很多农民都是到处迁徙以求活路,同时由于饥荒严重,草原很多荒地都被汉人开垦,因此人和老鼠接触越来越多,而染上鼠疫老鼠把瘟疫传给了百姓。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播越来越广,死亡的人越来越多。

本身明军的战斗力都是很强胜的,经常把农民起义军杀的溃不成军,但是后来李自成却轻易攻破京都,很多人都说当时的明军很多都染上鼠疫,死伤无数,活着的也极大的丧失了战斗力。因此很多人认为是鼠疫亡明!

鼠疫无药可救

当时的医学非常不发达,所以遭遇瘟疫必定会使一个国家人口锐减,而明末也是这样的。明末的鼠疫就和现在的猪瘟非常类似,现代这么发达的科学尚且不能有效治疗猪瘟,当时的明朝更是无力治疗鼠疫了。据说当时明朝人口减少了一半左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鼠疫对人类的灾难远胜于天灾和战争。

清军士兵没有感染鼠疫

清朝区区几万铁骑就把明朝军队和李自成的百万雄师迅速打败,谣传就是因为明朝军队和农民军感染鼠疫严重而造成的。由于清朝铁骑都是骑马而行,传说鼠疫主要有老鼠身上的跳蚤对人类进行传播,而老鼠身上的跳蚤厌恶马身上的味道,因此清军并没有怎么感染鼠疫。

至于明末是不是亡于鼠疫这个很难说,但是鼠疫对人类造成的伤亡肯定是真实的,区区一场鼠疫就让明朝损失了几千万口人,可见鼠疫的威力!


唐朝的长老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旱獭等啮齿类动物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则是鼠疫耶尔森菌的传播媒介。鼠疫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鼠疫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恶性传染病。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大规模鼠疫爆发于公元5世纪的东罗马帝国。这场鼠疫导致君士坦丁堡40%的居民死亡,此后它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于鼠疫。据估计这场鼠疫导致全世界1亿人丧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这次鼠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彻底粉碎了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一罗马帝国的雄心,也使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成为了拜占庭帝国在西亚、北非的领土被阿拉伯帝国征服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内欧洲有近3千万人因鼠疫而失去生命。3年里鼠疫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并一直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欧洲其他地区也因为这次肆虐的鼠疫而出现人口大量死亡的现象:威尼斯人口锐减70%,英国死亡58%,法国死亡3/4。整个14世纪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从30岁缩短到20岁。在此后300年的数次鼠疫暴发中欧洲有近一半人因此丧生,全球有近3亿人失去生命。成为这场肆虐全球长达300余年的鼠疫最后受害者的就是中国明朝——这场鼠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明王朝灭亡的诱因之一。小小的老鼠能灭亡一个庞大的帝国吗?在动力系统中有一个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究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微弱气流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显然我们不能说美国的龙卷风就是由南美洲一只小小的蝴蝶直接引起的,只能说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综合在一起诱发了龙卷风。同样我们也不能将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完全归结于老鼠,只能说鼠疫在明王朝灭亡的过程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传统的史书在记载王朝兴亡时多着眼于王朝政治形势的变迁,然而实际上一个王朝的兴衰沉浮背后其实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我们不妨就用蝴蝶效应来解释明朝的灭亡:事实上鼠疫也不过是宏观效应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效应的真正源头其实是气候环境的变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历史上夏、商、周这几个早期王朝都发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直到秦始皇混一天下时后来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仍是山越民族出没的蛮荒之地。三国时期东吴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在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五胡乱华导致大量中原士民南迁,南迁的中原士民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到了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时南北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已然大幅缩小,所以隋炀帝才需要开凿运河沟通南北。不过直到隋唐时期北方在人口经济上仍占有相对优势:当时以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人口与南方人口之比差不多是三比二。不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这支趋势并未就此终结,南北方之间的差距仍在持续缩小,到了安史之乱前夕中国南北方人口之比已达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安史之乱的爆发骤然间打破了这种平衡,从此中国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到了宋代由于靖康之变后中原士民再次大量南迁就使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例逆转为二比三。

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背后其实是有着深刻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而最关键的恐怕要数气候的改变。这一因素往往为传统史学家所忽略,直到二十世纪科学家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推测发现唐代的气候比我们今天要高且更加湿润。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冷迹象,这一气候变化因素成为了影响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博弈的”上帝之手“。众所周知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现在我们很多人一提起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不过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其实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而秦汉时期的长城比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要往北推进很多。东汉末年的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也就是说在当时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以定居农耕作为生活模式的汉人聚居的地区。然而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开始逐渐南移,于是明代的长城就压缩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位置上,基本上北京就已处于农牧分界线附近了,而在秦汉时期乃至更早的春秋战国时代北京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地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还定都于此。为什么唐代以后游牧民族开始强势崛起?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比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更有力量。

明朝同样面临气候变化的影响。事实上从唐末宋初开始的气候变化一直持续到了明末清初,而明末清初恰好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峰值。现在一般推测明末的气候特征应该是比较寒冷干燥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崇祯皇帝登基后华北地区遭遇了持续四年的大旱,整个华北地区在那些年里几乎就是颗粒无收。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既然老百姓找不着吃的,那么他们就只有到处逃亡,看看其他地方能不能找到吃的。还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明朝与蒙古大体上就以如今的长城一线作为持续博弈交锋的战线。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明末这一特定时期不提,那么实际上整个有明一代两百余年最大的外患不是女真而是蒙古。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双方边境就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状态,现在既然在老家找不到吃的,那么自然也就有一部分华北地区的灾民涌入到与蒙古交界的地带讨生活。这些逃荒的难民在草原上将牧场开垦成农田,这就破坏了牧场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草原的老鼠生存空间受到压缩,人与老鼠接触的机率随之大幅增加。据当地的地方志记载:崇祯六年山西兴县爆发鼠疫。当时的人不知道细菌学、病毒学,他们只是看到有人患病身亡。他们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死的,恐慌的人群为躲避瘟疫开始逃亡,而这恰恰导致了瘟疫的进一步扩散。

难民们面对着瘟疫与饥荒的双重折磨:他们一路走来遇到的几乎全是灾民,他们找不到任何吃的。灾民们在饥饿的折磨下开始饥不择食:他们挖掘老鼠藏在洞中的粮食为食,甚至直接捉住老鼠将其当成食物吃掉。这样做的结果毫无疑问只会使鼠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那个年代一则人们对这种病不了解,二则当时明王朝本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西北的李自成起义军和关外的后金虎视眈眈,朝廷内部党争持续不断。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在面对饥荒和瘟疫时反应相当迟缓。到了崇祯十四年鼠疫已蔓延到了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此后瘟疫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七年。在瘟疫蔓延的十一年间当地的地方志记载道“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杀食。”崇祯十六年鼠疫蔓延到北京:这年4月北京城每天死亡的人数已达到了上万人。据统计这场鼠疫导致20多万北京人死亡,而当时北京城一共也就只有80到100万人口。当时北京城的驻军中也有几乎一半染病身亡,而京城驻军的3万匹战马中在扛过瘟疫后还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不足一千匹,这直接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仅仅一年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这时等待李自成的北京城已是一座被鼠疫肆虐的“死城”。

与此同时地方上的情况也丝毫不比京城乐观:根据当时的地方志记载称“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感染了鼠疫的人先是在胳膊下面和大腿之间长出一个很硬的大包,然后就开始吐血,吃什么药都没有用,一直到身亡。一家人里面只要有一个人感染了鼠疫,这家人基本上就会全部死去,甚至连一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各地到处都被死尸堆满,而这些无人处理的尸体又成为了新的传染源。甚至有找不到食物果腹的饥民开始吃这些尸体,毫无疑问这些行为都加剧了疫情的蔓延。当时的医生用传统的伤寒法医治鼠疫却始终难以见效,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江苏吴县的吴有性研究出刺血法给病人治病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所谓刺血法其实就是放血疗法,它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它通过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达到治疗目的。当时这种放血治疗法在欧洲也盛行,但它的办法与中国的略有不同。后来吴有性根据自己治疗鼠疫的经验撰写了《瘟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