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本书应该怎么读?

沈庭吕


我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在1998年。以前虽然也读过,但只是粗略的看一遍,了解一下情节而已。1998年的时候是个巧合,我工作的地方什么也没有,没有电视也没有书,回家去拿吧又太远了。正好我有个同事,是个开车的,他有一本手掌版的《三国演义》,扔在车里他也不看,我就跟他借,他到大方,就说给你了。这样我天天晚上没事,光看这本《三国演义》达六个月之久。

那么怎样读这本书呢?根据我自己读这本书的体会,应该分为几个阶段去读。第一个阶段就读情节,把全书的情节穿成一串,从开始的汉末天下大乱到最后的天下一统,所有的情节都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者在开头和诸葛亮死了以后的情节,写的都比如简略,特别是后面一些情节,读起来很痛苦,需要很大的耐心去读。作者着重刻画的几个情节写的很细致,比如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写的都比较细致。诸葛亮是作者刻画的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情节写的也都很细致。姜维可是九伐中原,而作者写的并不是太详细。读情节的好处是,通过情节的展示,能够看出一个人形象来。

第二个阶段,读人物。这一阶段要详细的读,比如曹操他异常爱惜人才,长板坡一战,赵云刺杀了他五十余名战将,他居然不让放箭,如果放箭,赵云早就被射死了。还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堵截他。所以曹操手下战将如云,反观诸葛亮,嫉贤妒能,最后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地步。《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每一个人物出场都要掌握他的来龙去脉,比如孙权,孙策,鲁肃,周瑜,黄盖,马谡,马超,吕布,刘备,张飞,魏延,黄忠等等。

第三个阶段,读语言和文章,《三国演义》里的语言非常有意思,特别是两军对阵。比如骂刘备是织席卖履之辈,骂诸葛亮是诸葛小儿,特别是曹将骂刘备部将,说你们跟刘备乃是孤魂随鬼也。每每看到这个地方我就想笑,作者是咋想出来的,还有诸葛亮骂王朗这段更精彩,生生把王朗给骂死了。里边的文章也非常精美,比如袁绍讨伐曹操时写的檄文,曹操看了都出汗,把曹操的祖宗都给揪出来了。还有《铜雀台赋》,《出师表》,《致后主刘禅》等。

最后再通读一遍后,这才算把《三国演义》读熟了。





寂语堂斋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不要轻易的说话,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后果,并需你为此而承担这个后果。

我以前认识的一个领导,曾经告诉我:对我尊敬并对我客气的下属,即便是实际工作能力稍微有点欠缺,我也愿意给他机会而提拔他。相反,对于那些目中无人的自命不凡者,除非他没有过错,只要有过错之处,就不会饶过他。

整部三国所述人物故事,为人处世让人沉思之处颇多。且不谈大家皆知的杨修之死。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就讲了一个在特定的场合,言语不当被致死的故事。悲剧的主人公名字叫刘馥,官任扬州刺史。曹操兴之所至,吟诗一首,内有我喜欢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刘馥认为其中的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四句为不吉之言。曹操大怒,一句:汝安敢败吾兴?结果悲剧了,手起一槊,刺死刘馥。

人家领导在开心的时候,你下属一边说些脑残的话扫人家的兴,这就是典型的情商低,智商低。一个人保持必要的沉默,就是一个人的睿智。

因言获罪,因言致死,古今中外,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循环往复展现,比比皆是。

世事洞察,人情练达,这是一个人一生不能错过的成长功课。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那里说的就是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在这个世界上,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样的悲情,在一个人从幼时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想必每一个人都遇到过的。更何况在巨大的利益与生死关头,那些背叛与出卖呢?

三国这部书,你没有经历过一些事,你不会读懂。你没有经历过一些人,你也不会读懂。你觉着你懂了,其实你还是不懂。


易公子256766995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是身为小女子的我,十三岁少年时便读了三国。《三国演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卷《临江仙》,这词里有很深的禅意,告诉我们顿悟,是需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各种名利纠纷;我们作为后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春风笑谈中。

读三国,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个谋略家,还是个纵横天下的口才家。在舌战群儒时,他口若悬河,将他的口才发挥得酣畅淋漓。面对东吴的谋士们潮水般地发难,诸葛亮镇定自如,反驳得他们有口难辨 。诸葛亮真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口才家。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也这么做了,他用尽一生去回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一片忠心两袖清风乃良臣典范。


心中的莲花XZdlh


读三国,必须要了解作者罗贯中先生创作《三国》的背景!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

此时,天下大乱,诸侯割据!

北有张士诚,东有方国珍,中有朱元璋,西有陈友谅。其中,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势力最大!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元朝末年,与东汉末年非常像!东汉末年,同样是诸侯割据,三个最大的诸侯就是魏蜀吴!

东汉末年,曹操居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元末时期,张士诚居北方,称王,与元朝眉来眼去。

东吴孙权,割据江东;朱元璋同样占据江南,自立“吴王”(建国后改为大明)!

刘备占据西川,自立蜀汉;陈友谅占据华中地区,自立陈汉!

看到这里,朋友们就明白一个大概了!“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罗贯中确实在写《三国演义》,但是,他将元朝末年,诸侯割据的精髓加入到了《三国》里面!也可以说,罗贯中是借助写《三国》,来间接描写元末明初!

(刘伯温与诸葛亮)

再说《三国演义》,很多人都认为罗贯中先生是在“尊刘贬曹”,结合现实情况,张士诚自立称王的时候,罗贯中和施耐庵一批谋士反对张士诚过早称王,可惜,张士诚不听。直接导致罗贯中与施耐庵辞职不干!但是,但是,罗贯中和施耐庵曾经得罪过朱元璋,而且,朱元璋是一个记仇的人,罗贯中与施耐庵不可能转投朱元璋的麾下。

放眼天下,继续跟着张士诚,会被冷落,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投靠朱元璋,也不现实。所以,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陈友谅的身上!希望陈友谅能够夺取天下,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活路!

故而,罗贯中将自己对陈友谅的希望,写进了《三国演义》,像“借尸还魂”一样,附在了刘备身上。所以,很多人都感觉《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

然而,刘备的蜀汉是最先灭亡的一个,陈友谅的陈汉也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最后总结:读《三国演义》,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将元末明初那段历史加进去,会更加有意思!


历史小教主


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类文章,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种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后人一直追寻,解读的对象的上选。三国演义包含着各种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体现出一些十分明显的道理。说三国演义是野史,没错,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体小说,自然和正史《三国志》等无法同等而语。也有很多学者曾细致的寻找出过三国演义里明显是错误历史描述的地方,但是,错误那有怎样呢,作为一部给民间文化水平较低下的百姓阅读的小说,能做到这种程度已是奇迹。

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那样勇武为上,不像红楼梦那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它只是用简明的言语说出故事,阐明经过,并暗藏道理。演义起初,一个故事便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不能挥散——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张飞性情大胆洒脱,督邮欲要收受贿赂被张飞发现,张飞自然大发雷霆,怒鞭督邮。张飞此举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之昏暗,地方官员之不作为。何国舅名何进,是何太后的兄长,手握大权。宦官专政,十常侍兴风作浪,何进破此局亦是对昏暗社会的一次抨击。

白门楼吕布殒命,没错,吕布是三国时期出名的战将,个人实力近乎无人能敌,但是,再怎么强势的吕布,击杀过董卓的吕布,还是会兵败白门楼。吕布输在哪儿呢?输在太过张扬,输在太过急进。在三国这个烽乱时期,急进的自然不会只有吕布这一个。张飞,周瑜,颜良等,究其根本都是死在了自己太过急进的原因上。

有些文臣武将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且说蜀汉,先主刘备,字玄德,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本书是从刘备角度写的,是作者对乱世中忠义仁德的倡导和感慨。在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中,先生提到,在某种角度上讲,刘备并非是一个真正的仁德君主。首先,刘备是否为中山靖王之后还有待商榷,中山靖王之后就算混的再差也不至于去卖草鞋度生。其次,刘备野心也不小,从其儿子名字可见一斑,一为刘封,一为刘禅。封禅封禅,大有自立之意。再次,刘备对献帝也并非真意。本有机会攻取许昌夺回献帝的刘备却并没有这么做。要知道在当时,对于真正忠心之人,国家可以破,主公必须要安全。主公永远是忠贞之人的第一要义。有时刘备会为了几个小乞丐啜泣,有时刘备能为了百万百姓放缓军步,有时刘备也能为了一己安全,抛妻弃子,远逃他乡。说刘备对兄弟情谊十分看重,从演义里可以很简单就看出来,但是易先生并不这么认为,就以夷陵之战来讲,演义里说是刘备为给兄弟报仇才挥军大举进攻陆逊。而易先生却认为刘备只是以此为借口,乘机大举进军,只为了稳定蜀汉的东南势力。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州人。五虎上将之首,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被奉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关羽给后世人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忠义之上。忠义勇乎,关圣大义,当为万民之楷模。后世众多帝王都选择尊立关羽,甚至后来被追封为帝,根据易中天品三国记载,多为希望稳固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但依旧体现出了关羽忠义之被人认同的一面。张飞字翼德,涿郡人,燕颔虎须,豹头环眼。有诗云:“长坂坡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猛将张飞,可以说我对张飞留下的印象有“勇猛”、“敏锐”。长坂坡可以说成就了张飞和赵云,张飞之猛,足以使曹军胆怯不前,后张飞义释严颜,所用智谋之精妙为后世传诵。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笑谈大势,隆中有奇对。道破古今成神算,江河天机心了然,禀神州之大智,通往来之得失。宁神识破山河,静心观透古今!”“状诸葛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说的并没有错,在演义里诸葛亮又是观星又是通神又是长命灯,可以说近妖了。诸葛孔明,的确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物,他也是我在一众文臣中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说曹魏,自古以来就是奸臣的代表的曹操,也是可以被平反的。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说曹操谋权篡位,那是不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天子幽禁在许昌,晚年还想着自封,但一个事实是,他并没有称帝,就算是自封的时候也只是想自封为异姓王。虽然这也是一件很大逆不道的事,但说到底他并没有要自封为帝的想法,反倒是他的儿子曹丕坐了帝位。抛开他的行政事迹,他的性格问题也值得深究。乱世之奸雄,没错,他性格奸诈多疑。梦中杀人,割发代首,斩杀杨修等一系列的事都能看出他奸雄的一面。然而他也是一个十分爱才之人。赤足吐脯见许攸,三哭郭嘉等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典故可以看出这些。曹魏谋士与武将可以说在魏蜀吴中稳居第一,前期文有奉孝定辽东,武有虎痴护左右;后期文有文若安军机,武有士季定军心。

谈及孙吴,可以说孙吴的君主是三国最贤能的君主。从长沙桓王孙策开始,孙策年幼入军,追随其父孙坚参加剿灭董卓之战,战功显著,盛极一时,后狩猎遭刺客刺杀,二十六岁便身陨,可以说天妒英才。孙策统一江东,威名显著,用人精明,用计精妙。孙策卒后,其弟孙权接位。孙策死时,孙权只有十九岁,尚未弱冠。但就是这么年轻气盛的孙权,在张昭,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协助下,整治东吴,建立了不可摧毁的防御,抵住了曹魏蜀汉的进攻。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演员片场的那些事


我叫涂哥,法学经济双专业,从事法律服务和新闻媒体服务工作;对于历史地理文学法律媒体都有些研究和探讨,创作过经济及论文诗词散文作品等等。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本着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员的故事,但是与历史是有些相冲突的。

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人物形象特色的描述,是作者手笔业务的之强。

初读三国演义,是在小学三年级之时,同学邓勇华带着三国演义的小人书,而且他会画十八武艺,刀枪剑戟,棒予你斧锤,扑克到的经典是战长沙,败麦城,刮骨疗毒,七闯七进,七抓孟获,王司徒,战马超,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等等。

中学时,小说诗词歌赋举起,又看小说版三国演义,文学描述生动形象,金庸古龙梁羽生三大宗师笔下飞过南天门,灵宵宝殿前欢腾。


涂哥958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是怕一个个愣头青的小青年拉帮结派的天天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整天想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打家劫舍,劫富济贫。

老不读三国,是怕一个个糟老头越老越精明,太精明了就会变的很阴险,古时候为啥太监都很阴险歹毒,因为他们没什么可娱乐的项目了。。这个道理跟糟老头是一个道理。

青年人初看三国,看的是兴趣,很多青少年根本不喜欢冷兵器的古书,喜欢青春偶像剧,喜欢你爱我,我却爱着她,她他娘的不知道爱着谁,这样。。培养年轻人看三国的兴趣最方便的就是游戏,实不相瞒,本人就是小时候玩卡带三国,才开始对三国感兴趣的,因为全是日文,看不懂#_@。后面看了三国才能跟游戏里的人物对上号。

年轻人再读三国,读的是故事,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而且十分经典的故事,偶尔在同辈面前卖弄一段三国的故事感觉很有面子,“怎么样?别看爷年龄不大,四大名著咱也读了四分之一,有学问吧?”

年轻人三读三国,读的是知识,知识这个词就比较泛泛了,知识是需要理解的,理解三国的故事,人物。从理解中领悟文学方面的知识,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领悟一些韬略小计。

年轻人N读三国,读了N遍了。。理解的应该更多了吧,不过谁也别想全部理解完了


羽墨讲收藏


《三国演义》

刘备有关的桃园三结义、黄巾起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董卓挟汉帝火烧洛阳、王允巧用连环计、刘备三让徐州、煮酒论英雄、袁曹之战、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刘备借荆州、联吴抗曹、入主西川、汉中之战、关羽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南征南蛮、七出岐山、出师表(比较出名的文章)、诸葛之死、姜维伐魏、邓艾破蜀、三国归晋。

与曹操有关的:曹操刺董卓、曹操起家、煮酒论英雄、三伐张绣、斩杀吕布、官渡之战、杀董重、汉献帝忧汉、刘崇献荆州、横槊赋诗、赤壁之战、汉中之战、潼关之战、曹操之死、曹丕篡汉、七步诗(曹植)、司马懿抵抗诸葛亮、空城计、司马篡曹、三国归晋

与孙权有关的:孙坚之死、孙策起家、孙策之死、赤壁之战、美人计(刘备娶孙夫人)、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吴宫内乱、王俊楼层下益州、三国归晋。

与诸葛亮有关的都要特别注意

还有历史比较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


洒家看看


第一步,翻开书本,或站或坐,用眼睛看着读。但是前提是认字。哦,对了,如果眼睛花了或者近视,还需要戴合适的眼镜。

呵呵,开个玩笑。

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要理解作者的意思才行。他要表达什么,用何种方式来表达,你只有顺着作者的思路往下看,才能领悟作者的用意所在。

当然了,这需要作者的文笔功夫了得,才能吸引读者继续下去。至于故事情节,倒在次要。

三国里人物众多,我个人虽然粗略读了几遍,但绝大多数是连名字也说不出来的。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之外,很多人名都记不住。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名著的风采。

个人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读几遍,然后再读三国志和一些前人的评论,熟读之后才会有自己的感悟。


乱眼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