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追求、孤獨與殉道(一)

追求、孤獨與殉道(一)

士人的理想追求

《論語·子路》篇中,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士人",既要知道禮義廉恥,加強自身修養,又要忠君愛國,為社稷分憂。

宋江的追求、孤獨與殉道(一)

歷史記載中的宋江為三十六人之首,"勇悍狂俠",完全是江湖好漢的風範。但經"書林"、"儒流"寫入《水滸傳》以後,這個人物變成了彬彬有儒者風的士人。

這表現在書中寫他"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第三十九回)、"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習愛槍棒,學得武藝多般"(第十八回),符合孔子所說"推十合一為士",士人要有多種能力的要求:"於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每每排難解紛,只是賙全人性命。

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賙人之急,扶人之困"(第十八回)、"仁義禮智信皆備"(第二十一回),符合士人講究修身的道德規範;"中心願"始終是"平虜保民安國"(第七十一回),有著不同常人的宗教般的救世情懷,符合士人"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的政治情操。因此,宋江完全符合士人的標準。

宋江的追求、孤獨與殉道(一)

作為典型士人的宋江始終以道自任,把拯時救世、恢復良好社會秩序當作自己一生的追求。

張仲平也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說:"勝利大廈一旦落成,一定成為城市標誌性建築,左達的名字將被這座城市永遠記住,而現在,對他來說,情況真的很糟糕,勝利大廈已經成為了一個爛尾樓,左達負債累累,東躲西藏,連正常人的生活都過不上。哎,就算人生莫測、世事無常,這也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吧?你說呢?""可他到底是怎麼染上賭癮的?你們男人內心裡是不是都藏著一個賭神呀?"

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選擇上,宋江主要希望封建體制內的機遇能夠降臨,從而依附於朝廷實現自己的理想,最終做到"封妻廕子"(第十二回)、"青史上留名"(第八十五回),所以發自內心地不想上梁山。宋江殺閻婆惜後想到的是到柴進、孔太公、花榮三處躲避,並沒有想到梁山;在發配途中,宋江為了拒絕梁山好漢上梁山的邀請有時不得不以死相拒;即使上了梁山,宋江滿腦子想的也是招安,正如杜貴晨先生所言:"他一面率眾與山下的敵對勢力鬥爭,一面在做內部的'整頓'……隨時隨地向部下灌輸招安路線。宋江是一步一步地把梁山上人的思想整頓、引導到'忠義'的路上來,引向招安之路。"

為了促成招安,宋江上走殿前太尉宿元景,下走京城妓女李師師的門路,儘管對奸臣高俅非常痛恨,但第八十回高俅被張順等人活捉到梁山後,宋江還希望通過高俅促成招安。

宋江的追求、孤獨與殉道(一)

等到招安成功,在政權體制內可以實現自己的追求時,宋江便積極地投入到"平虜保民安國"(第七十一回)的鬥爭中。

因此,宋江對宿太尉能為梁山爭取到徵遼的機會十分感激,認為:"某等眾人,正欲如此與國家出力,立功立業,以為忠臣。今得太尉恩相力賜保奏,恩同父母。"(第八十三回)出征方臘則是宋江主動請求宿太尉在皇帝面前奏請。宋江積極地投入到消除外患、平定內亂的鬥爭中,實現著他拯時救世、爭取國家和平與安定的理想追求。

當然,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為了逃命,宋江還是上了梁山,表面上看與朝廷構成了對立,但作為梁山首領的宋江仍然堅持士人的理想追求,拯時救世、爭取國家和平與安定的理想並沒有改變。

例如,宋江命令梁山軍隊"不劫來往客人"、"不殺害人性命"(第六十五回),專門打擊豪強,消滅奸邪,替天行道;在受招安的過程中,與政府軍作戰只是點到為止,這是因為他素懷歸順之心,所以"不肯盡情追殺"(第七十七回),不以攻城略地為主要目的;宋江一夥雖然也消滅了祝朝奉、曾長者等全家,殺死了慕容彥達等朝廷命官,但這些都是貪官汙吏、害群之馬,殺了這些人,既可以解除廣大人民一定的痛苦,又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宋江的追求、孤獨與殉道(一)

宋江在梁山的所作所為,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是"在天子恩澤不能到達的地方儘自己所能以救朝廷之失"。可見,即使上了梁山,宋江仍是以人間秩序的整體為最大關懷,儘自己最大能力,拯時救世,重整社會秩序。

宋江始終以道自任,而道作為士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其對士人必須通過政治權力行道的道路規劃,就決定了宋江"忠"的內在品質及其在政治體制內實現理想的主導性,這就不免與宋江所處的環境時常發生矛盾,加之宋江對道的原則過於迂直與執著,自然造成了宋江不為朝廷、梁山好漢理解的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