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5e4680


《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为我们熟知的体现道家世界观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名著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对老子作《道德经》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在尹喜的恳求下,老子结合在当时衰微的周王朝战乱不断的社会大环境下、民不聊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自身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未能得偿所愿的政治抱负,慨然写下五千言而去。

作为道家的经典巨著,虽然全文不过寥寥数千字,即便是在当时文章语言普遍精炼概要的春秋时期也并不多见,但是历朝历代的学者却对之研究了上千年。老子的学说看似粗浅,行文语言远没有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那般晦涩,可是由于他的思想太高、太深,且富于浓郁的乌托邦主义色彩,因而有着很多的争议和见解。

笔者在这里仅展示个人薄见,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是这样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仁”的意思。

仁者,从人从二,“从人”容易理解,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从二”,其一是表示数量,仁的体现是相互的,是基于另外的对象而具象出来的,个体的独立行为不能说仁;汉字“二”分为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三”则表示天地人三才。“仁”要求人们在道德修行的过程中化去人的私欲和贪念,存天地心,行良善、忠厚之事,自然就会培养出博爱宽仁的品行。

在长达千百年的封建时期里,中国社会素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文化导向,时至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一个“仁”字,据《论语·颜渊》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由此可见,这里孔子所强调要通过“克己”去追求的仁,与前文所说的“化人心”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第一句话“天地不仁”时,便已经出现了困惑——既然是要存天地心,为什么又说天地是无所谓仁的呢?

其实,这是儒家和道家学说的根本理论各异所导致的。孔子认为人民的“性相近”,相比天地无私崇高的品德而言,普通人在德行方面必然是有缺陷的,而这种人性的缺陷只能通过仁来补足,最终达到“人伦之至”、道德完足的圣人境界。

相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则认为,天和地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也就不存在化去人心、彰显仁爱的概念,因为万事万物在天地的眼中都等同于刍狗。

什么是刍狗呢?

古时候人们将狗作为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既可以助益狩猎活动,也能够作为食物储备,在祭祀活动中就成为了献祭神明的贡品;随着文明的演进,社会的物质资料逐渐丰富,狗已经被其它家畜替代,不再作为食物需要,同时狗在生活中也能起到护卫和狩猎的作用。所以,祭祀用的狗便换成了草扎的狗——刍狗,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以青黄色文饰妆扮,蒙上绮绣,缠着红线。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

刍狗在祭祀的时候很受重视,但祭祀完成之后就会被弃置。天地看待万物也正是如此——即使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天地面前都像是没有灵魂的刍狗一般普通,与别的生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自然也不会有仁爱的存在;百姓倘若蒙昧缺乏思想,甘愿顺着世事的变迁而随波逐流,即便是圣人也没有施行仁的办法。

“橐籥”也就是风箱

老子用风箱作比喻,说天地之间的空隙,好像风箱在不断地运动着,内部空无一物,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一旦运作起来便永不枯竭。这就与前文构成了呼应,天地虽然不存在仁,却为一切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万物都如同刍狗一般,自由地走完从新兴、繁荣逐渐过渡到衰败的历程。

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过多地夸耀只会加速自身的灭亡,还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平和,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着误解,认为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过于消极,甚至揣测老子是想要推行某种愚民政策。

事实上,老子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说确实并不适宜,迫切想要建立新型统治的封建阶级不可能会接受这样一套清净无为的学说。

换言之,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政治模型过于高,高到即便物质与精神文明都极大发达的今天仍旧没有丝毫实现的可能性,以至于最多只能运用于小国寡民的农耕社会里。

在网络上有许多小说一直在滥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说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只是冷血无情地把万物当作生杀予夺的刍狗来对待,这是不符合《道德经》的核心理念的。“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这是王弼在《道德经》中的注释。这部哲学著作以抽象的“道”为主题,既体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治世理论,也蕴含其独特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上很多君主也曾利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如西汉初期安定民生的政策,唐太宗对“君舟民水”的践行……

鲁迅先生赞叹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封建统治的以前,还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不断完善的当下,《道德经》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专研的著作。


文来现实


喜欢看修仙小说的朋友,常常会被神奇的修仙功法所吸引,甚至会幻想如果我能拥有这一身飞天遁地旳本事才好,可你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修行者是怎么样的吗?我,算是半个修行者,在没有人引领的情况下,摸索着练了几十年,直到五六年前才知明白所谓的功法,其实是两层意思,功靠练,法靠悟。筋骨皮肉练的再好,如果不“明道",终究只能是一个没有境界的武夫,《道德经》在我多年的研读过程中,结合修行获得了一点有别书本上的理解,在我与朋友们分享的同时,也希望能得方家的指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5章,说实在的对于这段话的解释,从古至今的各种版本加在一起,都可以出版一本超1OO万字的书了。但是,不管哪种解读,我个人以为都背离老子的原意,或者说,我们所见过的解读只是望文生意的表象,我这样说可能会遭人唾骂,如果我今天要不说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只怕都要遭广大网友口诛笔伐了。

首先,要解读《道德经》的真正奥义,我们不能把自己当作凡人,我所说的凡人,就是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需要每天吃喝拉撒的普通人,也就是《道德经》说的“下士”,要读懂《道德经》,我不能平视或仰慕,是要站在云端之上向下俯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为什么要加一个“鹏之背“呢?不要这三个字似乎也便不影响文章的意境,对吧。其意义何在呢?其实,在这两句话中,庄子告诉了我们三个含义,一个就是“怒而飞”的气势;再就是鲲鹏不管有多大,飞多高,我庄子都在上面俯看。是不是有点孙悟空了逃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味道呢?而在《逍遥游》中的鲲鹏再大,也逃不过庄子的法眼去,三,庄子是一个旁观者。这就是我要说的《道德经》解读之法。

人们常说,人所处的高度和地位不一样,他的眼界也就不一样。就像人们交际的圈子,如果只读了小学,你交往的圈子大都是小学时的同学;读了中学圈子就大都限于中学;如果你是大学甚至于是研究生或者是博士毕业,你的交往中还存在小学和中学这样圈子吗?道德经开篇不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吗?不是说“天大,地大,人亦大"吗!因此,我们在读《道德经》时要敢于脑洞大开。如果结合列子和庄子读道德经,收获则会更大。

其次,我们读《道德经》要从儒家思维里面跳出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旁观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真髓。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将《道德经》断章取义了。了解一点《道德经》源流的朋友应该知道,《道德经》原来的书名叫《德道经》,德在前道在后。同时大家也知道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就衰落了,董仲舒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大家应该知道孔子曾数次问道于老子,然而我们在读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道德经》中《德》这一部分的敦敦教言。老子的本意是让平凡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悟道的存在,而儒家却将其变成统治者统治人们的道德枷锁,这不是断章取义是什么?因此,我在此有必要给朋友提示一下,读《道德经》先读《德》后读《道》,这样去理解去解读《道德经》就容易多了。

第三,对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解读,“不仁"和"刍狗“这两个词是重点,如果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就真应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天地不仁",我们能看到三种不同的解读:一是否定句,即天地很不仁爱,或者干脆是仁爱的反面;二是反问句,天地如果不仁爱。 三是排除句,天地无所谓仁爱。

然而,我认为这三个解读都偏离了老子的本意,生活中我们人最能体会“道味"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病,另一种就是男女交欢。也许你会说我是不是疯了,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一个人的病痛除了患者,男女之事除了经办人,别人是无法体会得到个中"痛、快“的。“病“就如同“悟道“一样,你懂了就懂了,悟了就是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局外人根本感受不到,所以中医才会有“不仁“这个词——麻木不仁。我们常把道家称之为"黄老之学”,有点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道是从巫分离出来,而医则更是如如此。我们常说了解事件的最好办法是把“根子“挖出来,因此,“不仁"的解读应该中医的角度去解读。麻木不仁这个成语,是从中医借用过来的。这里仁指的是感觉或知觉。而绝不能解释为“仁爱"。

刍狗:现在对“刍狗"这词解读,百分之百分都说成是:祭祀所用草扎的狗。这,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嘛,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在老子那个年代,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不用人去殉葬就已经很难得了,会用草狗去敷衍天地神灵和先祖?就算是现在,逢年过节祭祀去世的先人都还要摆点酒肉,何况几千前的人呢?古人认为,祭祀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并置有专门的机构——礼部,周朝的时候分得更具体,而且每次祭祀的事情还要录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周礼》也因此而名,不然孔子为什么要复礼?复的又是什么礼呢?如果真是用草扎的东西祭祀,为什么没有传下来的痕迹?牛羊猪这"三牲祭礼"一词又从何而来呢?这也是我前面什么说要跳出儒家思想的原因,因为这是仕大夫们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说给老百姓听的。你们这些个刁民有什么好怨的?为了祈求你们能过得好一点,连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祭品都用草狗代替了,难道你们不知道狗肉上不了席桌?不规规矩矩的做顺民,想造反是不是?

那么“刍狗”是什么东西呢?刍狗是一种虫,或者说是蝼蚁。你也许会问我证据呢?证据得从苏轼给改王安石诗说起,说,苏轼去拜会王安石时,他看老王在纸上写着:明月当空叫,黄狗伏花间。小苏心想老王是不是老年痴呆了?明月能叫吗?花朵能趴得了狗吗?于是就将老王的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阴“,小苏办完事在回家的路上,偶听几个小孩说到黄狗是一种虫时,才知道自已把老王的诗改错了。而且现在许多地方都还有把蛄蝼、地蚕叫做"狗"的习惯。好了闲扯淡这么多,下面我来把正文给解读出来。看着是不是通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呀是没有感知力的(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过是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作蝼蚁罢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的圣人,不是那些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人。文中的圣人指是“王",即统治阶级。在《道德经》中“王,邦、国"等字出现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我才认为应当把“圣人"解读为“王“。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重点在“不屈"一词,一直以来“屈“都被解释为“枯竭“,但我认为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亏“,繁写体的“虧"。亏,气不足为亏。与月亮盈亏之意同。不亏:圆满,充实。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感觉它是虚无的,但实际上却是圆满充实的,不去拉动风箱则罢,只要去拉动风杆不管进出,就都能感觉这种“虚中有实"的存在。

修行悟语:中国人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不信鬼神不信天,在面对天灾和挫折的时候,还会喊出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因此,道家提出了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的修行理论,即“天人合一"学说。而道家修行者更是认为“我即是天“,除"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刍狗"。

圣人。我在前面说过,文中的"圣人"应该解读为“王",修行者认为能主宰自已的"王",只能是自已的意识,即修行者的元神。除此之外所有可能影响到自已的色、声、意、触等感觉都是“刍狗",都应该对其"不仁“。

橐龠。人的橐龠即肺,意指呼吸。普通人最能体会到修行者行为的就是呼吸,因为呼吸是人的本能反应,沒有人会时刻注意呼吸,所以人人都能做到"忘息”。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影响、或者干扰自已的因素像呼吸一样忘掉,那么他就可以说是一个有道行的修行者了。修行者对"刍狗”不是摒弃,也不是“不仁"而是“忘“。忘形,忘情,忘神,只有忘记一切才能入静(入定),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道"。才能体会“虚而不屈“。怎么去实行这目标呢?答案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偏不倚为"中”,即自已的真意。“守中“即守住自已的真意。借用《岳阳楼记》文中之语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是也。

(在我的头条空间里,有更多的修练体会和对《道德经》的领悟,感兴趣的朋友尽可一观,若能提出不同见解,本人万分感谢!)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多言数穷怎么解读,我本来已经回复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没看到,就重新编辑发出来。

多言数穷:说了很多的话(或理由)数(这里应该读shǔ音)罗列,穷:穷尽。这是一个倒装句。解读:说再多的话,罗列再多理由(有什么用?),还不如守自已的真意。

这句的含义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四宝斋


老子其人与《道德经》

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出生在春秋末期,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儒、道、释”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所以老子同样被奉为圣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求他著书传道,老子于是留下五千言,过关而去。老子著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书中体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指的是效仿。老子所倡导的道是一种自然之道,天地万事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特意生长一种事物,也不存在故意毁灭一种事物,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在自然界任其发展,充满自由,天地不会横加干涉,这种自由自在的生长和消亡现象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老子道的本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必须首先了解两个核心关键词——“刍狗”和“仁”。

什么是“刍狗”?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最初饲养狗也是作为食物来储备的,在祭祀活动中狗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祭品。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品,作为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物质,都具有虔诚、礼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所尊重,当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往往被丢弃,视同废物。《庄子·天运》有一段具体生动的描写: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说,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

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仁”是什么意思?

“仁”通常理解为“仁爱”,本来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儒家被定义成一种道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境界,直接发展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政。但是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仁”一开始的提出者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 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俗称风箱。老子用风箱做比喻,来说明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一静一动中发展的,像风箱一样,动则生风,静而藏之,从而进一步说明仁爱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能这么解释。

老子说的仁,当然指仁爱。但老子说的不仁,就指残忍吗?显然,仁爱的对立面是残忍,但在仁爱与残忍之间,却存在着一个冷漠无情的中间地带,而这才是老子说的不仁。

比如说,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妻儿、亲戚朋友都是仁爱的,对于冤家仇人则是冷酷的,但对于没有关系的路人,则是冷漠待之,不会特别亲近,也不会特意疏远,这就是《道德经》中的“不仁”。

古人认为,天地之上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之神,他是仁慈的,用阳光雨露养育万物,特别是他偏爱人类。但是老子却指出:这样的主宰者是不存在的,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他们自己发育,并不加以干涉。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地,而天地的不仁又是效法道的“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那些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也像天地一样不仁,圣人对百姓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百姓自由发展。所以“不仁”也就是《道德经》中一直论述的“无为而治”。

其实,“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十八世纪西方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政府是最懒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对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领先了西方一两千年。现代的市场经济同样主张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市场,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样是一种“无为而治”。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5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前面两句,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对这两句误解的人也非常多。我看楼下的很多朋友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我在这里就不想再“炒冷饭”进行详细的重复了。

我不妨更深一步,来谈谈这句话在整个《老子》文本里的地位和意义。

《老子》其实脱胎于兵家 都是教君王打仗和治理天下的

虽然前两句话知道的人比较多,但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这句话,而是从“圣人不仁”到“不如守中”。

李泽厚先生曾经认为,《老子》这本书脱胎于“兵家”,也就是类似于《孙子兵法》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都是“正言若反”,比如老子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孙子兵法》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你看,本来是要说打仗的,却告诉你,不打仗是最厉害的。

电视剧《老子传奇》中的老子形象

这种思维,我们后来叫做朴素的辩证法。

因此,李泽厚认为,《老子》这部书的本质其实也是讲军事斗争和君王治理天下之道的。比如《老子》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句话是说打仗的方法,和《孙子兵法》很像。还有,“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典型的君王治国之道。

所以,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思维去考虑老子的文字。

那么,其实老子前面讲天和圣人,其目的是一种类比说明。告诉君王,作为圣人,要符合天道,要仿照上天行事。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整体看这句话了。

“刍狗”没有贬低的意思 其实是褒义词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它对于万物是没有什么看法的,可以任凭它们生长。请注意,这里的“刍狗”可不是骂人。所谓“刍狗”,其实是祭祀所用的,用稻草编的狗。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于祭祀是非常注重的,只有贵族才能作为牺牲品(

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古代,人们出于原始的信仰,很多人觉得被当作祭祀品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证明你可以与上天相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会把万物当回事,当祭祀品,老天爷不会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后面“圣人不仁”,其实是告诫人们或者君王,你作为“圣人”,就要让老百姓自然发展,不要去管他们。天地犹如风箱,“橐籥”音坨月,意思是风箱。天地犹如风箱,虽然空虚但不会停止。因此,请注意,老子类比了很多自然现象之后说,作为君王,不要颁布那么多政令,这只会让你的国家加速灭亡。

由此,我们就可以之道,老子其实是在说治理百姓之道。当然,现在很多人把《老子》这部书吹得神乎其神。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就是《老子》是“反智”的,也就是说它宣扬的是愚民政策。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老子》里面的百姓永远都处在被动地位。

最早的《老子》版本并没有这句话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老子》版本,被称作通行本。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出土过马王堆《老子》。上世纪90年代,又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过郭店《老子》。

郭店《老子》被称为最原始的版本,里面一共才1086个字。根据学者的推测,这应该是最早的《老子》版本。里面的文字也与现在有着巨大的不同。

现在通行的版本应该是被后人不断传抄、添加形成的。在郭店版本中,根本没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直接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那么,前面的类比就很有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并非老子原意。


兮兮说事儿


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往大了看要了解老子个人的思想主张,往小了看也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书里面话的意思,不能单独片面的理解。

而天下者众,最不喜欢的就是埋头苦读,最喜欢的就是想当然并且拿来就用。所以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江湖好汉要对抗朝廷或地仙反抗天界的时候最喜欢用。意思就是你们上面管事的啊,不拿老百姓当人,只当做狗!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老子的韵文念起来掷地有声,声壮气粗,就显得特别有道理,所以没有读过《道德经》的老百姓还真以为这是老子说的意思,就是该反!

老子冤枉得很。我们来看这句话的出处,不能通读全文,至少知道这一章说的什么,这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先看几个古词的意思。“刍狗”,就是古代祭祀的时候要来代替活祭品的草扎的狗,摆个样子,糊弄上天,用完就扔的东西。“橐龠”,橐(tuó)龠(yuè),这个东西呢,就是咱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打铁的用的风箱,橐是口袋,龠就是节奏感。

我们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的宇宙观中最本源的是什么?“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遵从“道”来自生自灭,不用“有为”来横加干涉。你的“有为”只会违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并没有好坏善恶忠奸,只有遵“道”无为和逆“道”有为。

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刍狗有没有区别?并没有。天和地又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不过都是遵循自然之道运转的机器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万物,并不自以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生万物而平等视之,任你自生自灭。“圣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管理百姓,也没有偏颇轻重,一视同仁,任百姓休养生息。

个人见解,《道德经》,包括诸子百家的作品,其实都是国策建言,都是思考如何管理国家,管理百姓的道理文章。至于后世的演义,与本身文字无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大道啊,就像个大风箱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看上去里面什么都没有,却一直都在生息着万物。越是活动折腾,越是产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大智若愚,大德若虚,越是外露的人越是底子浅,不如安守内心虚静。

通篇解读下来,你就会知道“刍狗”在这里毫无贬义,老子也并没有对天地、苍生、刍狗投射任何感情。他只是告诉你,宇宙万物都是遵循自然之道生息往复,“无为”也不是啥都不做,要守中抱一,顺应“大道”,就能得到最合乎自然的结果。

生死,也不过自然之道。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意译:天地有所仁或者有所不仁,天地之间生长了万物,并没有索取回报或再降恩惠的意思。孕含的道理是:天地对万物平等,不会厚彼薄此,一切遵循规律,自然发展。我个人认为,他在强调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有其自身因果和规律,与天地仁慈、恩惠没有丝毫关系!


开辟鸿朦:天地没有仁恩,把世间万物当作成祭祀的礼品:“刍狗”是无生命迹象的,祭祀时作摆设是唯一功用,热闹过后将其丢弃。引申义是说:事物失去了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了价值,都会成为抛弃的对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宣扬众生平等,即人出生后都不会受到上天的垂青,个体是穷困潦倒或者富甲一方,是一介草民还是达官显贵完全在于自我选择的道路与生活方式,强调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天地悠悠,爱憎不显,无欲无求。万物生机盎然,活力充沛并非受到天地的亲睐。万物萧条冷落、黯然失色也并不是因为上天憎恨打击它们。人的生命有无价值和价值高低取决于个人的智慧与行为,你彰显了自身价值就能得到利用, 被利用完了,其肩负的使命也结束了。

这话启发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与使命,人要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责任奋斗!不要奢望上天会施以援手来照顾你!你的是非成败,你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根本微不足道,引起不了上天的悲悯与亲睐,要关注自我优劣,扬长避短,自建功名利禄!!


希望星晨58298869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据传,他活了100岁,传世作品是5000余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字,但其广博、深奥、浩渺的思想,对文化、哲学、宗教、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

(老子)

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上,《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巨著。西方近代不少哲学大师,如,斯宾诺莎、黑格尔、尼采等人,在建立个人哲学体系时,都从《道德经》里吸取了不少思想学说,可见,老子思想早已超出了国界和民族,完全称得上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宝藏。

有一句俗语这样说:老子天下第一。实际上指老子是人类历史上10大作家第一人,所以这样称之。这句话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上个世纪末美国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评选出来的结果。

《道德经》里每一句话都有深刻内涵,如果抽丝剥茧地解析,几乎每句话都可以衍生为一篇长篇大论,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一样,同样是浓缩后的精华。

这句话字面意思为:天地之间如果没有了仁,是因为万物都丧失了灵魂,形如枯草扎成的狗。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刍狗”。刍狗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做祭祀活动时,用草扎成的形同狗一样的祭品。

(孔子拜见老子)

原始人对祭祀非常重视,为了祈求平安和五谷丰登,为了向上苍表明自己的诚心和敬意,往往要事先精心制作许多道具,刍狗就是常用的一款道具,用作祭奠神灵。

当把刍狗制作好之后,会把它装进精致华贵的箱子,并给箱子披上用兽皮做成的精美华丽的饰物,然后就虔诚地等待祭祀主持人在约定时日来取走它。

当祭祀活动做完,刍狗即刻失去利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会被人们捡去当柴烧。

可以这么说,在祭祀活动前,刍狗是高贵的神圣之物,也是有灵魂的祭品,但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它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遭人厌弃。

老子用“刍狗”做比喻,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认为它一文不值。

(刍狗)

引申来讲,世上每一个人,对待所有人、事、物,都要一视同仁,不爱不憎,不悲不喜,就像天地对待刍狗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它有没有价值,而爱它或恨它,要像大海那样,能容纳下万事万物生和灭,用“无为”的态度审视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拥有如此胸怀和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圣人。


鸿鹄迎罡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连同随后一句:"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句话,引起天大误解,引发太多讨论,很多人断章取义,曲解老子的本意,把太多人引入字面表义的曲途之中,让老子无端背锅,让老子被莫名摸黑。

因此,为全面了解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需要通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因为这两句话语出第五章。

以下是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对第五章的个人理解,供参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意译解:

天地绝无偏爱,对万物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圣人也绝无偏爱,对百姓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

天地之间,多么象一个风箱,虚静之时是一片安寂,鼓动起来是一场折腾,形容再多都讲不清其间的变化,不如就此打住最好。

可见,老子的书,其实很直白,非常好读,越读越来劲,5000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能否读懂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着非常带劲。


刘怯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初读此句,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把它理解为:“天地是不仁义的,他视万物为蝼蚁猪狗,圣人是不仁义的,他视百姓为蝼蚁猪狗”

后来通过了解学习《道德经》才发现错得有多么离谱。

这句话网上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便是

”天地是没有所谓的仁爱与不仁爱的,他看待万物都像是用草扎的小狗一样,圣人是没有所谓的仁爱与不仁爱的,他看待百姓就像是用草扎的小狗一样”

要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为帝王写的,老子通过天之道、圣人之道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让帝王明白为帝之道。

天地,圣人看似不仁,无爱,实则是大仁不仁,大爱不爱。他们是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好恶而干涉事物的发展。圣人不会因看谁顺眼而扶持他,不会因看谁不顺眼而灭掉他。人们种下的因必然会承受结出的果。这便是“道”,而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强加干涉。

所以后面老子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把天地之间的空隙,形容成一个大风箱,说它的内部空空无物,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并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人如果过多的自我炫耀,就会加速败亡,倒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空虚。这也是说给帝王听的。

风箱正因为中空,运转起来才会生生不息,世界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如果风箱中被塞进一些东西呢,有了人为的强加干涉,他是否还能运转不息呢,规律还会运转如意吗?

所以老子是要告诉帝王,对百姓真正的爱,并不一定是表象的爱。只有遵循可观的发展规律,不以私心强加干涉,才是长久之道。

老子曾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因为古时人们把鱼做成菜时,是不去头尾内脏的,整条鱼直接放入锅中,尽可能保持鱼的完整。

老子的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无为才是长久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由于他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

帝王之道也是如此,皇帝不自私,处处为百姓着想,深受百姓爱戴,则君民和睦,如此才是国家的长久之道。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就是以天之道,圣人之道劝告皇帝,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不以私心强加干涉,不以好恶来区分看待百姓,才能君民永结同心,国家长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