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六尺巷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典故重温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我必须收录

张英像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人民日报评价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

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

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

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汇集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