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該如何正確翻譯?

花生英


如何理解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此句的淵源在《易經》之“損”、“益”二卦

二、正解:既要學,又要損

三、反解:知識越多,智慧越少

一、此句的淵源在《易經》之“損”、“益”二卦

老子這句話,很多人解讀出不同的意思。如何才是接近老子本意?這就不能不提到《易經》

這句話裡的關鍵字:損益,就來源於《易經》,損和益是減法和加法。

損:就是給自己做減法,減去自己內心的慾望和雜念。所以損卦象詞說:“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益:就是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虛心學習自己不知道的學問。所以益卦象詞說:“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孔子讀《易》至損益二卦,憤然長嘆,認為損益二卦是王者興衰之道,其中孕育著利害禍福,不可不差。並告誡子夏持滿戒盈之道。

二、正解:既要學,又要損

試觀道家歷代祖師,哪個在未得明師之前不是下苦功參學的?

如許真君,呂洞賓,如白玉蟾,如陸西星,如劉一明,未訪得明師之前,都是遍覽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儒生。讀書不能解答疑問,於是放下萬卷書,行萬里路而遍訪明師。

所以“為學日益”,即是未得明師之前,須借聖賢經典引路,借假修真,以有為而入無為之門。

而訪到明師之後,得了口訣之後,就要向內做功夫,專注損人心,複道心,不再以多聞為目標,而以點亮內在智慧為志向。

上面是分開說,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為學為道同時,損之益之同時的。只不過以得師為分水嶺,有前後側重的不同罷了。

儒家也如此,儒家說“格物致知”,一是格心物而致良知,二是格萬物而窮天理。以及“先博後約”,從博學多聞到惟精惟一。也是這裡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意思。

三、反解:知識越多,智慧越少

反著解讀則是另一種合理的理解。

世上的聰明人很多,專門在心外求法。不修心煉性,不知格除內在的慾望雜念,而專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章詞藻為志向。這樣的人,學的越多,迷失的越遠,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

早知道,上面說的祖師們雖然也多聞也為學,但學的內容卻是“損”,所以先益而後損,以至於無為。

聰明人們則不是,學的越多,填的越滿,以至於自視甚高,沒法虛心,沒法聽的進良言,最後滿的溢出來,如同裝不住水的杯子傾倒摔碎在地上。

黃元吉祖師形容這種聰明和機巧非常精闢:“今人智謀日多,在人謂智慧,而道家目為邪火。何也?有思慮靈巧,即有營逐私心,得之喜,失之怒,怒為邪火,為身心大害”

再如六祖慧能,不識字,但來者讀任何佛經,六祖都對答如流,指點迷津。因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是知識與智慧的不同之處。

再如儒家《論語》中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也是同樣道理。真正的學,並非知識,也無關文字,而是心學和身行。有心有行,知行合一,即使不識字,不會講話,也是大有學問的有道之士。



儒釋道小火鍋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段話,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個人認為,對經典古籍的譯解,談不上誰比誰更準確,一百個人的心中,有一百個老子的形象,一百個人的頭腦,存有對《道德經》的一百種理解。因為即便站在文字般若的最高層級,都難免會將老子的思想智慧的本義,在信息傳遞的層面或多或少發生丟失,所以對老子原文的解讀,怎麼理解都對,但怎麼理解都仍有不足,這就需要多交流,多學習,多體悟,多求證。

以下是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一書中對老子第四十八章的理解,謹供參考。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意譯解

做學問得依靠知識的不斷積累,探究道(時空世界)則要不斷剔除常識性認知,當剔除到無可再剔除,並且認識"無為"及其功用之後,就能明白"無為而無不為"的運作機制及其重要性。

取得天下領袖的地位要靠不主動(無事)的方式去獲得,如果通過主動(有事)的方式謀取,說明其管理天下的能力仍不俱足。


劉怯之


樓主好!讀《道德經》是有方法的,亂讀易迷。推薦給您三法,將自問自答,不必問外人,因為該經的真義不能問外人,唯有問自己,才能明白。(1)該經的邏輯框架是“總分結構”,第一章為“總論”,其餘各章都是第一章的註解,故看不懂別章時,要在第一章找最根本的答案,這是讀該經的入門方法。(2)如果還沒看懂,則只在“道、無、有”三個字上領悟,因為這是該經的“文眼”,功夫到了,一定能靈犀一點,豁然開朗,通悟全經。(3)該經自始至終的每句話都有“隱顯”的兩個含義,只要沒看清這個特點,說啥都錯。前面朋友們的解釋雖好,卻都是字面的顯義,沒講清背後的隱義,故有缺漏。下面做個補充,供參考。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該段文字的機關在“有和無”的邏輯對比結構,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有無對比”關係;“無為而無不為”是“有無對比”關係;“常以無事,及其有事”是“有無對比”關係。所以,釋義時必須將“有與無”的對比性講出來,才能體現“道”的真義。

2、“學”不僅是“學習、治學、做學問”的顯義,暗指“悟道”。“為道”不僅是“順道而行”的顯義,暗指“證道”。“無為”不僅是“無求、無行”的顯義,暗指“無心”。“無不為”不僅是“皆行、遍行”的顯義,暗指“有心”。“無事”不僅是“無為”的同義詞,暗指“無念”。“有事”不僅是“有為”的同義詞,暗指“有念”。

3、全文在講無形的“道”怎樣含藏和制衡萬物的運行機制,即以“有”顯“無”,以“事”顯“理”,以“假”顯“真”,以“虛”顯“實”,以“矛盾兩極態”顯“中庸態”。

看懂這三層玄機,就明白此段真實義了。當然,若說到極處,這段文字是沒有意思的,非要說其義,暫且大致為:

“道”雖無形,但能含藏一切,生髮一切,故人悟“道”時,需先懂自己很久以來“迷惑於道”的先天不足,越悟越明,多多益善,以補缺失,是從“無”生“有”的道智。人證“道”時,需先懂自己與“道”本為一體,天然圓滿,密不可分,既無“道”可知,也無“道”可修,一念都是多餘,故時刻“放下心念”就叫“去愚和減損”,是在“無”知“有”的道智。人若把這種“少心、斷念”的功夫用到極點,到達“無心”之態,則做一切事都“無慾、無思、無想”,因這樣的“無我”之心合乎“道”,必被“道”暗助,而能克服一切困難,最終做什麼都圓滿,就叫“無所不為”------這是自育入“道”的方法。若論以“道”治理國家大事的方法,則是育人“入道”的方法,同理,還是國君(領導者)以“無私、無利、無求”的道智,做一切事。常這樣居於“無”之地,駕馭“有”之事,,純粹為公,永不為己,也必被“道”暗助,一定能使天下人心都統一到“道”上,人人知“道”、證“道”、在“道”、行“道”,自覺去遵守“道”而生存,天下自然就能太平,則君民一體,相安無事,“人、家、國”都常在“無為”的中庸態,最終都趨向永恆,這是最大的道智之用!


本然堂講席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以至於取天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的讀解:益,增加。損,減少。引申為少而精。道,規律。這裡指治國治天下的學問。無為,無事之先作為的簡寫,有為則是有事之後作為的簡寫。本章省略了"以至於取天下"六個字。加上這六個字,就與上下文聯繫緊密了。我的譯文:為學知識而讀書要日益增多,為研究治國治天下的學問而讀書要少而精。精益求精,以至於發現規律能做到無事之先作為。無事之先作為,以至於能夠取天下。取天下要做到萬無一失,及其有意外事故發生,則不能取天下。


朱清國1


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奇怪。

老子離我們太遠,又早就得道遠去了,也不能把他叫來問一下,到底是想說什麼。

但道家的思想我們總還是能知道的。那就是清靜無為。

以此為宗旨,我想那我們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了。

求學求知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多,追求大道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樣的解釋很明顯是不正確的。把“求學日益求道日損”想當然的按因果關係來理解,那就離老子的想法可就太遠了。

道家不是講的追求道麼?怎麼求道就一天比一天減少呢?這裡減少的又是什麼呢?難道是越追求道,道就越減少?

這不是矛盾的麼?

我覺得這句話其實是講如何求學,如何求道。也就是告訴了我們求學與求道所不同的辦法。“求學日益求道日損”其實更應該是“條件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就是說想表達的意思是“要想怎麼樣,就必須要怎麼樣”,要想“求學”,就必須要做到“日益”,要想“求道”,就必須做到“日損”。

求學求知要靠每天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學一點,明天再學一點,後天又學一點這是求學的方法,日積月累,自然知識就越來越多了。

那追求大道呢?當然不能像求學一樣,因為那樣就成了有為,而不是無為了。

求道和求學正好是相反的,不是去積累,而是學會捨棄,懂得丟掉。今天丟棄一點私心,明天丟棄一點雜念,萬事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看得透,就會越來越接近道。

大家覺得呢?


山東花和尚


做學問、學術、知識就要越學越多,但求道者就要把所學的知識、學問清空,倒空,越來越空、空空如也……然後就來到了無為的境地,無為,不是不做的意思,無為是指以無的境界做一切,以空的境界對待萬事萬物,就是不執著地無為。

我怎麼知道的呢?因為我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怎麼做到日損的呢?如何做到損之又損的呢?請來聽我分享!


吳振偉美麗生活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把握學識之妙運用察知隱藏著的未知智機致有卓越的成長進步,放棄對事物的認知和求真無疑不進即退,不自省即一退再退,固步自封即一無是處。

——日後的泰然安逸而需今日的不懈努力。

——縱有賦才而挾情緒辯思,終致學而懵知,自省不足認識缺陷才顯卓見真知。

(益與損之間的同時存在與切換)

深索一下老子思想的話機會發現意料不到的驚人收穫。

說說:《察人之不察》

網上文化交流倡導人們的思想行為不再按章取義於字面、不取死記硬套,不靠順手拈來墊用?該自省更新和破除這些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意識硬傷和形態弊端?

現在人們所接受的知識教化和話語技巧運用水評顯然趕不上時代發展速度。這方面最大的硬傷可能與人們一直沿用的“仿古式思維”習慣有關,第二硬傷與日常文化傳播有關。

(謹作文化交流)


55e4680


為學與為道不能分開看的。人生應該是為學中為道為道中為學人之道,補有餘而損不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即:專注某個領域(專業),全力以赴,每日都積極進取、能力增長【補有餘,為陽】;日常生活(為道,道是整全的)中,減少缺點、慾望【損不足,為陰】。術業有專攻,人不可能是全才,在某一方面做出貢獻就是成功。為學功成則有成就感,為道功成則有幸福感!


漢語的呼喚


這是一個學習到學會的過程。

為學日益:學習就是知識,技能的增加,此時是大腦知道了。

為道日損:大腦知道了並不等於學會,要把大腦知道的東西讓身體學會,這個過程叫損,而教會身體學會的過程是“為道”,因此才說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這樣的“為道”不能只做一次,要天天做。就如同學車要天天練習。

以至於無為:這樣的“損之又損”到什麼時候算成功了嗎?要到自己的身體可以自動做那些學到的動作而不在需要大腦介入指揮。這叫做“無為”。當這個學習過程做到了“無為”狀態時,可以說學會了。


李航解說老子


學習科學,知識與技能要每天都有新的累積,才能有進步,有所成就!道德經主要是講修道的至寶!修道需要一天天減損(準確講是要排除其干擾)自己的情感與慾望!情緒,感情與慾望是修行者最大的障礙!但減損慾望不是要作一個無情無義之人,只是要儘量不受其干擾!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外表和光同塵,內心如如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