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菊豆》改編自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與《紅高梁》改編自莫言小說一樣,張藝謀的這幾部作品,與中國的當代文學有著緊密的關係。他對於文學資源的利用,有著一個投資者的準確判斷力,同時在利用過程中,完全地不受小說本身的約束,使這些電影,都貼上了只此一家的張藝謀標籤。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比起《紅高梁》,《菊豆》是個更為成熟的作品,它更為“一以貫之”,沒有那種狂歡的酒神精神,有的是華麗的壓抑。在《紅高梁》中,那個得了麻瘋病的酒坊掌櫃早早就死去了,性在其中是舒展的、愉悅的,生殖也是被謳歌的。並且,十八里坡像是片獨立的樂土——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但到了《菊豆》,沒有性能力的楊金山卻凌侮了菊豆很長的一段時間,並且在癱瘓之後,甚至在死之後,對於菊豆還是個巨大的壓迫。天然的生殖必須在“傳宗接代”的教條下成為被強化的目標,也必須在“傷風敗俗”的戒令下成為被禁止的事件。在被扭曲的生殖文明中產生的楊天白,殺死了一個名義上的父親,又殺死了一個血緣上的父親。這真是一個慘烈的故事。《菊豆》的結局是一場大火,完全的絕望與毀滅。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這是個結構嚴整的作品,寓意井然,影像語言與作品的寓意相襯相成,它的美不像《紅高梁》在內容與形式的一致性中攜手推進,而是在一種矛盾中,傾軋著前行。但如果要說這個片子有什麼不足之處,恰恰又在於它過分“井然”。《紅高梁》是有裂隙和瑕疵的,但這些問題,倒是暴露出了另外的可能性;而《菊豆》極其嚴密,使它也變成了一個封閉性的作品,拼得十分完滿的七巧板。甚至,它顯得像是個總結性的作品,並且沉迷與欣賞這個完滿的總結,失去了局部的微妙與啟示性。幸而李保田是個很好的演員,鞏俐在這個電影裡的表演,也有了節奏與張力(她演的九兒也好,但不在於演技的好,而是天然的氣質準確,而《菊豆》中的表演,氣質與演技都發揮得到位),表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敘事本身的僵硬之處。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在東方美學與後殖民理論面前,《菊豆》曾經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作品。它可以用作後殖民理論的一個分析標本:如何為了滿足“他者”的目光,而塑造著自身的變形傳奇。電影中的“擋棺”那場民俗戲,不如《紅高梁》中的“顛轎”,能夠與情節、情緒相當完美地結合,排除不了以民俗來取悅於觀眾的嫌疑(當然比起《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徹底的偽民俗,還算有些依據),而“偷窺”的幾場戲,可以進行雙重的讀解。楊天青在草料房裡掏了一個小洞,來窺視菊豆洗澡,菊豆發現了之後,等著天青到草料房裡之後,才開始脫衣,並且面向著那個洞孔,轉過身去。——這是一出小小的合謀,當菊豆麵對著屏幕,光呈束狀打向她傷痕累累的裸露的肩頭時,不僅僅是楊天青在偷窺,觀眾也在體會著偷窺的快感。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而這種關係的微妙之處在於:菊豆作為被偷窺者,同時又是主動者,她瞭解偷窺者的光源來自何處,甚至瞭解偷窺者想偷窺的是什麼。她雙臂護胸流下眼淚——這是一個典型的弱者形象,但她是一個主動呈現的弱者,由於可以選擇呈現與呈現什麼,她又不是一個徹底的弱者。在影片中,菊豆比起楊天青來,要有勇氣得多。而這種關係,如果被套用在創作者與觀影者之間,也是十分有趣的。張藝謀作為導演,對於觀影對象有著考察與設定——國際電影節必然是他尋求認可的一個向度。電影節的評委,國外的觀眾,這些“他者”,想“偷窺”到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中國”?張藝謀按他的理解,給出了他的答案。如果不過高地從“愛國主義”的角度去譴責一部“展現了陰暗面”的電影的話,這種偷窺與呈現不妨視為一種遊戲,有著不同文化間的互相誤讀的喜劇性。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當然,如果把遊戲理解為完全無功利的,那未免過分天真,張藝謀的這個“謀”字倒是很體現他的風格,他的影片總像是一次謀劃,謀劃的目的甚至不難推斷。但是即便如此,《菊豆》這樣的影片,也還是有著獨立的美學意義,—一如果沒有這種美學意義,他的謀劃也就不可能實現了。《菊豆》最後得了幾個小電影節的獎項,沒有得到A級電影節的大獎。接下來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沿著前兩部電影的紅色調往下走,而更加走火入魔。如果說《菊豆》的主題是壓抑,《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主題就是封閉。但《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於人性的探討,遠不如《菊豆》來得自然和深入,這個片子沒有什麼思想深度可言,但卻在形式上,走向了一個極端。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一個老爺與四個太太居住在一個大院裡,每天晚上,老爺去哪間房裡睡,哪間房就可以點起紅燈籠,這個太太也可以享受到捶腳的待遇一一這是一個“中國”式的故事,但是實在“中國”得過分合乎“他者”的想像,而完全失去了真實的質感。《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一個純形式主義的作品,內容是為形式風格服務的。為了達成完全封閉的風格,不僅在時間上,用四季來劃分情節,夏秋冬春,形成一個輪迴的圓圈;而且在空間上,大量地採用對稱式構圖——人物被鎖定在四合院的對稱軸上,無法逃脫。這裡面的人物性格,當然都是平面的,大太太就是一個擺設,二太太善薩臉蠍子心,三太太勾搭上了醫生,丫頭雁兒一心想著能升為姨太太,無不符合一個多妻制下的家庭格局。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主角頌蓮是個女學生,但是也立刻就加入到爭寵的戰鬥中去,惟一使她與眾不同的,是讓她在院樓上發出一聲疑問:“在這個院子裡,人像什麼?”這句疑問使她比別人多了一分反省的能力,但在整部故事裡,她又不像是有這種反省能力的人,於是這句疑問像是畫外音一樣在大院裡迴盪,起著生硬的“點題作用”。比起《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其實是更讓人絕望的,《菊豆》裡起碼還有在縫隙裡生長舒展的性與愛,而在《大紅燈籠高高掛》裡,已經沒有一點愛。如果在從《紅高梁》開始的這三部電影中找一點連續性的話,會悲哀地發現:初始的生命力不斷地被壓抑、被封鎖,最後一步一步走向了徹底絕望的所在。——但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張藝謀的態度是什麼呢?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更加徹底的形式主義。並且在形式主義的快感中,放棄了思想與感情的深入與昇華。《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一個完全脫離了現實的作品,但是又不是一個有想像力的作品。它的特點,在於把最無想像力的格式化推演到盡頭,結果形成了格式的風格化。點燈——熄燈—封燈,這是徹底的偽民俗,是蘇童式的文人意淫,在電影中,這種意淫被一系列的道具、動作與畫面視覺化了。《菊豆》中的“偷窺”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變成了“觀賞”。老爺讓頌蓮拿起一盞燈,舉高點,頭抬起來。頌蓮被徹底地物化。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個被徹底物化的電影。它的形式意義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為了適應這種形式而侷限了感受力與思想性,而不是站在更高的思想層面,對這一主題進行更有批判、更具同情的敘事,也反映了張藝謀自身的侷限。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沉迷於形式主義快感,放棄思想昇華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個高度戲劇化的電影。電影開始時,畫外就先傳來了一陣鑼鼓點子,有些地方,還藉助了傳統戲劇中的程式套路(如“點燈”一直用幾個相同的動作),三姨太梅珊房間的佈置,也非常的表現主義。這種表現主義的風格,倒是非常有利於做一下把《大紅燈籠高高掛》搬上舞臺的嘗試,張藝謀後來把這個電影改編成了一個芭蕾舞劇,倒是非常符合他在中西文化形式之間兩面討巧的一貫立場(他導演的歌劇《圖蘭朵》亦是同一類型)。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昭榮說三農,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