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蒙心科普

葫蘆蒙心科普


什麼是蒙心?

蒙心這個詞彙的使用場景很窄,就只適用於蟲具領域,指的是蟋蟀葫蘆最上端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封住葫蘆的口,不讓鳴蟲逃跑,其次也承擔著裝飾、美化蟲具葫蘆的作用。

葫蘆蒙心科普


這裡要說一下,一般來說聽叫的蟈蟈葫蘆是不裝蒙心的,而多用瓢蓋。而早期外國藏家一味追求美感和價值感,要求給很多蟈蟈葫蘆裝上了高蒙心,殊不知是張冠李戴。


關於雕刻蒙心的材質,王世襄先生在《錦灰堆》裡回憶寫到,在他玩蟲的時代(民國),蒙心的用料一般多為椰子殼,也叫“檳榔瓢”。


葫蘆蒙心科普


裁切好的椰殼原料


葫蘆蒙心科普

椰殼雕刻的山水題材的蒙心

再高級的用象牙、玳瑁;極個別的用翡翠、瑪瑙等名貴材料雕刻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蒙心的價值與材料的稀有程度和製作難度相關。


葫蘆蒙心科普


蒙心就基本外形來說,可分為高蒙心、平蒙心、立體蒙心三種:

  • 平蒙心最常見,就是純平或稍向上凸起的圓形薄片;
葫蘆蒙心科普

平蒙心

  • 高蒙心內部中空,外觀呈圓柱形,一般高度和直徑相仿,頗像一個雕琢精細的小圓籠。高蒙心當中也高度只有直徑一半左右的,叫“半高”蒙心。一般高蒙心底部用屜封住;
葫蘆蒙心科普

  • 立體蒙心實際上就是一尊微型雕塑,在底座上雕出若干小孔藉以傳聲。老的立體蒙心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用料也很講究,幾乎全為象牙雕刻。


葫蘆蒙心科普


立體蒙心


葫蘆蒙心科普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清宮造辦處打造工藝品的一個宗旨,清代宮廷非常在乎美好的寓意,比如玉雕的小馬身上趴著小猴子,叫“馬上封侯”。鳴蟲葫蘆是清代興起的玩意兒,蒙心上的裝飾圖案也一定遵從這個宗旨的。


平蒙心常用的圖案有:“卐字不到頭”、“五福捧壽”、金錢眼、松鼠葡萄、乾枝梅、滿天星、山水等圖案,這些無一不是吉祥如意的物化標誌。有不少老平蒙心雖在工藝細膩程度上輸給今人,但是其中古拙的老味兒還是風采依舊的。

葫蘆蒙心科普

和合二仙

葫蘆蒙心科普

松鼠葡萄

葫蘆蒙心科普


陳向民|果熟來禽題材

高蒙心和立體蒙心的取材多為瑞獸、草蟲、魚藻、人物、小動物等圖案。其中最常見、最受推崇的是龍戲珠圖案,或一隻龍,或雙龍,或五龍;其次是松鶴、八仙等;再有就是瓜瓞綿綿,福祿萬代、穿枝過梗,二甲傳臚、“海八怪”等。這些題材往往佈局豐滿,可以說是受“乾隆工”繁複風格的影響。

葫蘆蒙心科普


二甲傳臚題材

葫蘆蒙心科普


福祿萬代題材

葫蘆蒙心科普


穿枝過梗題材

葫蘆蒙心科普


瓜瓞綿綿題材

有的蒙心還是帶“動”的。所謂“動" 是指圖案中的某些部分是可以活動的,輕輕晃動就會有沙沙作響。比如,松鶴題材裡的仙鶴往往都是活動的,“海八怪”裡的魚蝦蟹多半也是會動。如今,帶“動”的雕刻技巧已經不再是難事。

葫蘆蒙心科普


外形美,聲音美,美美與共

口、蓋、蒙心的選用都要注意與葫蘆體相配,首先要協調、合理。如葫蘆粗而矮,應選用較薄的口、蓋及平蒙心;若葫蘆較粗壯,則選用較厚實的口蓋;修長的葫蘆需要高蒙心,總之要做到上下比例勻稱,上下輕重協調,這樣觀賞起來才能產生美感,用起來也順手。

蒙心這個部分粘接在蓋的頂部,覆蓋住蓋子的甕肚,是鳴聲傳出的窗口。所以,蒙心無論用料如何、造型如何,都必須是鏤空的,這樣鳴蟲鳴叫的聲音才能儘可能少的被阻擋,進而儘量多的傳出來。

葫蘆蒙心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