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是姓趙嗎?

纖指十三玄_


秦始皇不姓趙,其祖先以秦為氏,為嬴姓秦氏。

男稱氏,女稱姓,國君無氏成國。

氏別尊卑:

先秦姓氏是不一樣的,氏是姓的分支,因為家族大了關係遠了,同一個姓顯示不出身份差距,所以出現了氏,貴族通常以封地、官職為氏,所以又有氏別尊卑的說法。

秦王趙氏是錯誤的

秦王趙氏,主要依據是秦趙共祖,《史記》和《趙正書》都持這樣觀點,但我認為並非事實。

①沒有秦國的史書或文物宣稱秦君為趙氏。

②趙氏或封趙城的時候,秦趙分家已歷五代,趙氏先祖不是秦君的祖先。

③趙正之說出自漢朝人之口,貶低前朝國君是跟常見的事。

④秦君先祖後來居上,在春秋早期成為諸侯,而此時趙君還是晉國大夫。

我說過,氏別尊卑,與現代人不同,古人的氏是經常變的,父子不同氏,甚至同一個人前後也氏也不同。

這種情況下,你已經是秦省長了,別人喊你趙縣長家的,你感覺如何?肯定認為這個人對你不敬吧?

將秦君稱為趙氏,這是一種蔑視,事關家族榮譽感,秦君是不可能以趙為氏的。

秦君先祖為秦氏,但成為諸侯後無氏

貴族一般以封地為氏,秦君先祖應為秦氏,戰國七雄的魏趙韓就是如此,齊楚例外。

齊是因為田氏篡奪了呂氏的齊國,奪位後沒有改國號,氏也不曾改,而呂氏呂尚的先祖被封在呂地,所以是呂氏,楚國熊氏是因為其先祖有跟熊的傳說有關。

對於戰國國君稱呼魏趙韓田的很多,在什麼很少見稱呼燕國國君是燕某某呢?

主要是因為國君無氏,因為國君已經是世界上最頂級的人了,不需要一個氏跟別人區分,而且用國來稱呼,比如秦王駟、魏王假、趙王雍。

而魏趙韓成為諸侯較晚,滅國較早,所以都後世習慣連氏帶名稱呼。

非子獲封秦地的時候,還不是諸侯,只是附庸,所以有氏,以封地為氏,可以稱之為秦非子。

秦非子曾孫升級為西陲大夫,到了玄孫才是諸侯,所以秦君先祖應該是秦氏,成為國君之後就無氏了。


長島男爵


周朝共計800年,分西周和東周。東周以三家分晉為界限,以前稱春秋,以後稱戰國。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威巨大,分封諸侯七十一國,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以拱衛宗周。

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又將子孫封為士大夫,各家子孫都有封地,一層一層分下去,都是嫡長子繼承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總的來說,諸侯國貴族不論誰當國王,都是一脈血緣。因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天下王室宗親大部分是周天子的血緣。

天下以周禮治國,諸侯國之間為兄弟之邦,發生戰爭起因也是一方諸侯不遵守周禮的緣故。戰爭的結果就是,戰敗的諸侯向周天子賠禮道歉,其他諸侯撤兵。這時的戰爭不以亡國為目的。只是維護周禮秩序的需要。

【周禮維護的分封制】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當時的天子周威烈王就是橡皮圖章,竟然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至此周禮秩序徹底消亡。中國進入戰國時期,由於沒有周禮的約束,諸侯混戰,滅國兼併。

當時春秋五霸經過三家分晉變成戰國七雄。當時分封七十二諸侯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到後期戰國七雄裡面韓國、燕國、魏國三家都是姬姓諸侯國,與周天子是血緣宗親。

其餘十九個諸侯國為異性諸侯國,在戰國七雄裡面,齊國開國祖先是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後被田家篡位;楚國是羋姓熊氏;趙國是嬴姓趙氏,秦國也是嬴姓趙氏。弄了半天,韓魏燕三國是一門子,秦趙兩國是一家子。

【三家分晉,周禮崩塌】

要搞清楚這個,先要分清「姓」與「氏」。遠古時期,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遵守同宗不婚,產生了「上古八大姓」中,分別為「姬、姜、姚、嬴、似、妘、媯、姞」,因百姓只知其母,故每個姓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同姓則同血緣,為同一個祖先。

但是隨著子孫繁衍,人口暴增,同姓的太多,就出現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按照《風俗通義·氏族篇》裡講:「蓋姓有八,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也就是說通行的人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即以自己官職、地方名稱、山川河流等給這個小部族取「氏」位號。

【周朝封國多為姬姓宗親】

魏國是周武王弟弟畢公的封國,燕國是周武王弟弟召公的封國,韓國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國,向上推一代,魏韓燕三國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和孫子。後面雖然同姓不同氏,但畢竟是一個祖宗。相反趙國和秦國則血緣關係更近,因為其同姓同氏,都為嬴姓趙氏。其實秦始皇史書上一直稱「趙政」,而並非電視劇中誤人子弟的「嬴政」。就像屈原姓羋,而以氏稱屈原;呂不韋姓姜,而以氏稱呂不韋。

【舜帝賜嬴姓】

秦國和趙國的同一個祖先叫伯益,是大禹治水時期的人物,是皋陶的兒子,舜帝的女婿,因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本來大禹死後位子是要禪讓給皋陶的,沒想到皋陶提前死了,所以就要傳給皋陶的兒子伯益,誰想還沒等伯益即位,大禹的兒子夏啟就把位子給搶了。等到「贏姓」後人在當天下之主的時候,已經是1800年後秦始皇的事了。

【伯益為嬴姓趙氏的先祖】

話說伯益的兒子叫大廉,他的後代一直是商朝大王的專職司機,到了商朝末年出了個牛逼的後代叫飛廉,飛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飛廉和長子惡來助紂為虐被周武王所殺。次子季勝人品優良,發揚祖先優良傳統為周天子當專職司機,到了重孫子造父這一代徹底翻身,造父被周天子封到趙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造父將老祖先季勝的哥哥惡來的後代,也就是自己的堂侄 大駱也接到趙城居住。從此這一系的子孫就以趙為氏,這就是趙氏的由來。

造父的子孫後來跑到晉國後來瓜分晉國建了趙國。造父向周天子推薦堂侄 大駱去鎮守西部邊陲,抵禦西戎,大駱的兒子非子因功被周天子封到秦城,建立了秦國。

簡單地說就是伯益的後代在商朝末年叫飛廉,飛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的後代建立秦國,季勝的後代建立趙國,因季勝重孫造父的緣故,全都為趙氏,也就是嬴姓趙氏。

【秦趙長平大戰,毫不手軟】

周朝共800年,800年前秦國和趙國還是一個老祖先飛廉,600年前兩國得了一個氏就是「趙氏」。要說秦國統一天下,消滅齊楚兩國雜姓諸侯可以理解,想取代周王室消滅韓魏燕三個姬姓諸侯國也能說的過去。那麼為何對同宗同源的趙國也要痛下殺手,毫不留情,長平一戰坑殺趙軍40萬,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從伯益得「嬴姓」以後,經過1800年的流傳,從造父得到「趙氏」開始到秦始皇時期業也過了600年。這時的血緣已經微乎其微。就像我們現在稱自己的姓,其實都是氏。當週朝三家分晉以後,周禮崩塌,戰爭不斷,,諸侯相互兼併,姓成了最沒有用的關係。秦國打趙國,不會因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時以「姓」為代表的血緣關係已經被以「氏」為代表的地緣關係所取代。在秦始皇的眼中,這不是贏氏之間的戰爭,而是雄踞三秦的秦國和佔據山西河北的趙國之間的戰爭。但是不管怎麼說,秦始皇依然是贏姓趙氏,秦始皇還是姓趙。


月夜羽夕


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先,但是秦始皇不姓趙。為什麼有秦始皇姓趙的疑問呢?因戰國初期,秦趙兩國形同水火,強國互派公子為人質,以求和平。秦始皇的父親贏異人作為秦國在趙國人質,並在趙國娶妻生子,其子便是秦始皇,出生在邯鄲,故名為趙政,後回秦國秦王舉行隆重成年禮,恢復贏政稱呼。


至於秦國和趙國同一祖先確定無疑!《史記.趙世家》開篇雲:趙氏之先,與秦共祖,同為贏姓。就是說秦趙同出一脈,共為一祖。其可追溯到的最早的祖先為女姓,名為女修,乃五帝之一顓頊帝女。相傳一天女修見一燕子生下一卵,便取而食之,不想竟因此產下一子,這便是秦趙共同的男性祖先大業。大業即古賢皋陶,世傳皋陶作邢,為刑律制定者和執行者的祖先,皋陶的兒子便是伯益,以玄鳥為圖騰,秦趙同稱贏姓,商朝是望族到飛廉有二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是秦國的始祖;季勝為趙國的祖先。惡來助紂為虐被周王貶到西部養馬戍邊,到贏非子又養馬有功,賜贏姓秦邑,後又到周平王時秦王戰功卓著,許秦王立國,這就是秦國的由來,秦滅,贏人大多姓秦,不一一敘述。


趙國以季勝為祖先,其孫造父追隨周穆王,為王千里架車,平定內亂,因此受封於趙邑,立為趙氏。

由此可見先有姓,後有氏,先秦時代姓氏分離,故有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分貴賤。


說文解字侃文化


一、秦始皇姓什麼?

1、秦始皇姓趙

秦始皇姓什麼?早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趙政!在先秦時期,男子都被稱氏,而對於秦始皇的簡介,便是嬴姓,趙氏。所以秦始皇是姓趙的。而對於為何秦始皇姓趙,而不是姓其他的。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秦始皇以趙城為榮,所以才姓趙的。

2、秦始皇為何姓趙

秦始皇姓什麼?秦始皇姓趙,那為什麼叫政呢?這和秦始皇的出生月份有關,其生於正月,本叫正。後來被寫作了政!至於秦始皇姓趙的原因,也有說是因為秦始皇生於趙國。因為在古代,很多人沒有本來的姓,所有出生在哪裡就姓什麼了。專家也有另外的說法,說趙姓跟嬴姓是同宗,所以也姓趙。

3、秦始皇姓趙的另一說法

秦始皇姓趙似乎已經是鐵打的事實了,可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因為秦始皇的身世問題,事情又重新扯到了秦始皇的母親趙太后身上。趙太后和呂不韋暗中幽會,偷偷的懷上孩子。後來嫁給了子楚,就說是子楚的孩子。其實,秦始皇可能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半旅



秦國跟趙國的祖先都是舜時期的朕虞(國土資源部部長)伯益。秦國和趙國都是伯益長子大廉的後代(趙國名將廉頗也是大廉的後代)在商朝末年,大廉有個後代叫飛廉的,是商紂王時的大臣,武王伐紂的時候,他剛好到北方出差去了,得知商朝滅亡之事後,就撞死了。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惡來(據說力大無窮,曹操曾經評價典韋為“古之惡來”),是秦國的先祖,武王伐紂時因為忠於商紂王一併被殺。惡來有一個弟弟叫季勝,因為贏姓在商代為望族,周朝統治者可能認為把贏姓直接處理了會引起商朝遺民的不滿,就著重捧季勝這一支。季勝的兒子孟增被周成王重用。



下面給大家數一下秦、趙兩國先祖的關係。孟增時期他的堂兄弟女防因為受周王朝打壓,過得不太如意。孟增的孫子造父是個老司機,車技嫻熟,給周穆王開車。周穆王是個驢友,有一次心血來潮,帶著造父就跟西王母約會去了。


東方的徐偃王聽說後就造反了,多虧大周車神造父“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急時趕回,平定了叛亂。造父因此被封在了趙城,列入了卿大夫的行列,他的族兄弟太幾也被賜了趙氏。太幾的孫子秦非子是個“養馬奇才”,因為替周孝王養馬得到了一塊封地,成為了周王朝的附庸,秦非子為造父侄孫。

那麼秦始皇嬴政姓趙嗎?答案是:不是,嬴政當然姓贏,但嬴政是趙氏。《史記》中共有四次提到嬴政和其先人為趙氏。

先秦的姓與氏是有很大區別的。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對此,你怎麼看?


《商周家族形態研究》

《史記》

《尚書》

《戰國策》

《資治通鑑》

《睡虎地秦墓竹簡》


文史辯論談


秦國跟趙國有共同的祖先,名為伯益,西周建立前,秦趙皆無,合稱為贏族。嬴族乃商朝望族,在對抗周武王的商軍中,嬴族最為出力。嬴族首領飛廉有二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是秦國祖先,季勝為趙國祖先,秦始皇為惡來第35代孫子。嬴族“助紂為虐”故被周王室從山東遷至甘肅,貶為養馬部族,替周王室養馬戍邊。

季勝的四世孫造父千里駕王車,助周穆王平定徐堰王之亂,因此受封於趙邑。造父有感於嬴族勢微,於是率本支遷趙邑,脫離嬴族核心,自立為趙氏,其後代侍奉晉國,終成三家分晉之勢,季勝的後代建立了趙國。嬴族核心因造父之功,受王室嘉獎,地位有所提升,故嬴族以趙氏為氏,事實上嬴族在夏朝之時就成立了徐國,徐氏比趙氏更加悠長。

周孝王時代,嬴非子養馬有功,抵禦西戎得力,周王室賜嬴族秦邑,祭祀嬴族先祖,待遇由附庸提升為大夫,號嬴秦。周平王時代,秦人勤王得力,護駕有功,王室允許秦人立國,領地為周室的關中故地,由是秦國建立 。秦國乃東周開國諸侯,春秋時代就立國了;趙國乃三家分晉的結果,故秦國比趙國早了一個時代,春秋時就了秦國,而趙國是戰國時代才有的。

秦趙雖同根同祖,但是五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就脫出五服之外,因此秦趙兩國並沒有深的交流。到戰國中後期,秦國西方大國,意在統一天下;趙國為東方六國之首,意在滅秦而統一天下,兩國勢同水火!秦始皇作為秦國在趙國的人質嬴異人之子,他出生在趙國邯鄲,故名為趙政。秦始皇歸國後,秦莊襄王為趙政舉行了隆重的成年禮,恢復姓名為嬴政。

戰國時代,姓氏有合併的趨勢,故秦趙同為嬴姓,但趙國為趙氏,秦國為嬴氏。先秦時代,姓氏分離,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嬴姓之下,共有十四氏,分別為: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奄氏、裘氏、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氏、嬴氏、白氏、秦氏。秦始皇以嬴為氏,故稱嬴政;趙國以趙為氏;秦亡以後,嬴氏大部分改為秦氏。


大秦鐵鷹劍士



《史記·秦始皇本紀》開篇有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先秦時代姓與氏是不同的。秦國嫡出是嬴姓。庶出是嬴姓趙氏。秦始皇與父親異人都屬於秦國的庶出別枝。父親名曰趙異人,秦始皇名曰趙政。庶出別枝的趙氏,在血統上只能做大夫,沒有資格繼承君主之位。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 呂不韋打通關係,讓趙異人拜見華陽夫人。為表示對母親的思念,痛哭流涕流,哭爹叫娘。因華陽夫人是楚人。異人改名為子楚。華陽夫人無子,晚年也不想孤獨終老。就認下了這個兒子。 秦昭襄王的名字從趙異人改為趙子楚。庶出的趙子楚認華陽夫人為嫡母后,又改名嬴子楚。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秦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此時,趙國把子楚的妻兒送還秦國。趙政這個庶出別枝,野雞變鳳凰。改名為嬴政。 趙政改名嬴政,從血統上,就有資格繼承大統。

秦王立一年,薨,諡為孝文王。太子子楚被立為秦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尊嫡母華陽為華陽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嬴政被立為太子。

故秦始皇既叫趙政,又叫嬴政(還叫呂政)。趙政是昔日庶出低賤之名,嬴政是今日嫡出高貴之名。


楊朱學派


其實古代尊貴的姓都帶有“女”字淵源。

秦國的君王一系一般正式稱呼都是“嬴姓趙氏名——”,如秦孝公就是“嬴趙渠梁”,秦始皇就是“嬴趙政”。

趙國的君王一系也一般正式稱呼也是“嬴姓趙氏名——”,如“紙上談兵”的趙括就是“嬴趙括”,“指鹿為馬”的趙高就是“嬴趙高”。

所以,秦國與趙國肯定是存在親緣關係的。

為什麼現在我們提到秦國王族之人一般就稱呼為“嬴姓名——”,提到趙國王族之人一般則稱呼為“趙氏名——”,原因應該有二:一是後世掌握話語權的儒家為尊者諱,認為秦國後來君臨天下,就佔據了“嬴姓”,趙國後來被滅了國,則佔據了“趙氏”;二是為了區別秦國與趙國,如果都用全稱實際上是極不方便的,如《趙氏孤兒》如果稱呼為《嬴姓孤兒》,就會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秦國的孤兒,還是趙國的孤兒。


河東來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我想題主想問的應該是秦始皇是否氏趙,那麼我也就按照秦始皇是否氏趙來解釋。

姓氏的由來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鑑外紀》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有區別的。

姓代表了一個家族的血脈,例如上古八大姓之姬姓。在西周之初分封的諸侯中,光是姬姓之國就達到53個。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們同出一脈,能夠更好的護衛王室(雖然後面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所謂的血緣關係已經不頂用了)。

氏則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因為氏的來源大抵分為國名,封地名(也有別的,例如以家中排名為氏的),這在當時是貴族才具備的。趙國的祖先就因為獲封趙地,便改為了趙氏,並以此為榮。可以看出,當時氏確實是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因此,先秦時期,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並且只有男子才能稱氏,女子只能稱姓。直到秦始皇統一以後,姓何氏的區別才慢慢消失。

趙國和秦國的祖宗起源

上面已經提到過,姓代表了一個家族的起源。趙國和秦國都是嬴姓,便代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嬴姓同姬姓一樣,都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帝舜時代,名叫大費,被帝舜賜姓嬴。這是秦、趙兩國姓的淵源,而它們氏的來源則要追溯到商末。

商末之時,有一個大將,名叫蜚廉。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一個叫季勝。惡來便是秦國先祖,因助紂為虐,被周武王殺死,秦國一脈由此沒落。而季勝則逃過一劫,他的後代造父還因為駕車有功被周穆王賞賜了趙城。

(秦國祖先)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史記·秦本紀》

這也是趙國國君氏的由來(以封地為氏),而秦國一脈也跟著沾光改名為趙氏。

秦始皇的氏

分析了秦國先祖的氏,再來說說秦始皇的氏。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史記·秦本紀》

非子(秦國開國先祖)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賞賜了秦地。按照當時的習慣,秦國王室的氏就應該為秦而非趙了。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史記·秦本紀》中後面的記載中,都是以秦為氏的,秦嬴,秦侯,秦仲皆如此。那麼,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了,秦始皇氏秦?

然而,《史記·秦始皇本紀》上的記載再一次打了我的臉。

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名政,氏趙。為何秦始皇會以趙為氏,而非秦。有人說是因為秦始皇出生在趙國,所以以趙為氏。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我更加傾向於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為了抹黑秦始皇。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史記·呂不韋列傳》

這段描述,漏洞百出,可行度極低,那麼司馬遷這麼嚴謹的人為什麼還會如此寫呢?這就要考慮到當時的朝代了——西漢。

歷朝歷代,為了宣揚自身的正統性,都會編造一些東西。例如秦滅周後,就宣揚了五德始終說,秦為水德,周為火德,故秦能滅周。

這裡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秦始皇並非秦氏子孫,那麼漢滅秦就說得通了。

結語

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是姓趙嗎?

秦國和趙國確實是同一個祖先,但是秦始皇並非氏趙,而是氏秦。如果真要問姓的話,那也是嬴姓,而非趙姓。


小云軒談史


【帝舜賜大費(伯益)為嬴姓,造父為周王封趙城為姓】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說,秦、趙兩國王室是同一個祖先,這個祖先就很久遠了。公元前2250年左右的時候,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女修嫁給了東華部族(以鳳鳥系列為圖騰)。女修在家織布的時候,飛來了玄鳥(燕子)下了一個鳥蛋,女修就把鳥蛋吃了,吃了以後就懷孕了。女修懷孕以後,就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長大以後娶了少典國(炎黃二帝的母族有嶠氏,炎帝的母親姓姜、黃帝的母親姓姬。)的女華為妻,生下了大費。

秦人、趙人祖先起源的傳說和商族起源的傳說非常相似,說明秦人、趙人祖先和商人的祖先,都是東華鳳鳥圖騰部族。帝顓頊百歲以後,帝顓頊的侄兒子名字叫俊,帝嚳剛出生的時候手寫著“俊”字,俊30歲被推舉為“帝”,稱帝嚳亦稱帝俊。帝嚳有個妃子叫簡狄,是有娀氏酋長的女兒,簡狄洗澡的時候,天上飛來了玄鳥下了一個蛋,簡狄就把鳥蛋吞吃了,吃了玄鳥蛋的簡狄就懷孕了,以後生下了兒子“契”,契長大以後被封為“商君”,契百年以後葬的地方就叫商丘,契就是商人的祖先。

大費長大以後,已經是帝舜時代,大約是公元前2150年左右。大費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帝舜就讓他輔佐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以後,帝舜就賜給玄圭(一種褐色的玉石)。大禹接受賞賜時對帝舜說:“治水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多虧了大費的輔佐。”帝舜就對大費說:“大費呀,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呀!賜給你一面黑飄帶的旗子,你的後代將來會繁榮昌盛的。”

帝舜又從自己的有虞氏部族中,挑選了一個姚姓、名字叫“玉女”的女子嫁給大費。大費協助帝舜調養訓練鳥獸,鳥獸被大費調教的很聽話,大費被人們稱為柏翳,帝舜賜柏翳為伯爵,大費就是伯益,帝舜賜給大費“嬴”姓。這個伯益輔佐大禹治水,走過華夏很多的地方,大禹即位為帝的時候,伯益又考察了很多地方,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上古地理、文化、歷史奇書《山海經》。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大費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後代繁衍為“鳥俗氏”;一個叫若木,後代繁衍為“費氏”。夏朝的時候,他們子孫有的在華夏,有的在邊疆地區(夷狄)。“費氏”的後代子孫中,有一個叫費昌的,在夏朝做官賜爵為伯,《竹書紀年》稱“費伯昌”,夏桀的時候,費伯昌離開夏邑投奔了商國,費昌給商湯當司機,在鳴條這個地方大敗了夏桀。

大廉(鳥俗氏)的後代中,有兩個名叫孟戲和中衍的人,他們二人都是“鳥身人言”。商朝的第八位“帝”太戊,對孟戲、中衍這樣的奇異之士非常好奇,他想讓孟戲、中衍駕馭馬車(當司機),但是又擔心會出什麼事情,就讓宮廷巫師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吉利”,帝太戊就讓他們當司機,並且給他們賞賜了女子做老婆。帝太戊之後,中衍的後代世襲其職,輔佐殷商,嬴姓越來越顯赫,逐漸地就成了諸侯了。

嬴姓的後裔子孫中有個叫中潏yu的人,史記集解稱為仲滑,被殷商派往西戎(甘肅)守衛邊疆。中潏(仲滑)生了蜚廉(又作飛廉),蜚廉生了惡來,父子二人都扶保殷商。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惡來扶保殷紂王有罪,被周軍給殺了。當時的時候,蜚廉被殷紂王派遣出使北方,等他回來的時候,惡來已經死了還沒有埋葬,蜚廉就在霍太山祭祀,得到了一口石頭棺材,就在霍太山把惡來給埋葬了。

趙氏是怎麼來的呢?根據《左傳》的記載,“大象朝”的時候,少皞帝摯登基的時候,鳳鳥從遠方飛來了,非常的祥瑞,少皞帝摯改革官制曆法,少皞帝以鳥名紀元,用鳥名做為大臣的官職,鳳鳥氏是掌管曆法的正官,玄鳥氏掌管曆法的季節的春秋(春分、秋分),伯趙氏掌管季節的夏冬(夏至、冬至)。鳳鳥就是鳳凰,華夏民族的吉祥鳥;玄鳥就是燕子,春天來、秋天走;伯趙氏鳥是一種小型的猛禽,夏至的時候開始鳴叫,冬至的時候就不叫了。

《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摰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晉·杜預注:「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

秦國王室的嬴姓和趙國王室的趙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分叉的呢?公元前1046年,惡來死了以後,蜚廉老來得子,生了一個小兒子季勝。惡來雖然死的早,但是惡來有個兒子叫“女防”,從此嬴姓和趙姓就開始分叉了。花開兩朵、各表一支:

季勝生了猛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賞識,在皋狼這個地方賜給他府宅。孟增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善於駕馭車馬,受到周穆王賞識,周穆王得到“驥”、“溫驪”、“驊騮”、“騄耳”四匹寶馬,組成了駟乘之車駕,由造父駕馭車馬西遊,就是傳說中的周穆王見西王母。周穆王出去的時間長了,徐堰王造反做亂,造父給周穆王駕馭車馬,一日狂奔千里回國,周穆王回來後迅速的平息了暴亂。造父為周穆王立了大功,周穆王把趙城分封給造父,造父這一族人從此就姓趙了。三家分晉的時候,趙氏分得趙國,並且得到周王室的承認。

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隴山六盤山東側),喜歡放牧養馬,精通六畜的繁殖技術。犬丘人把這個事情上奏給了周孝王,周孝王就詔非子到涇渭之間養馬,馬匹大量的繁殖。孝王想擢立非子為世子,可惜非子不是正妻所生。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正妻,生嫡子“子成”。申侯上奏孝王說:“想當初,我驪山之女嫁給西戎為妻,生下了中潏,因為和親的緣故,西戎歸附周王,確保了西部邊陲數百年和平穩定。而今,我大周又賜婚給大駱為妻,生了嫡子‘子成’,再次和大駱聯姻,西戎才服服帖帖,周王天下得以穩固,希望周王三思而行。”

孝王則說:“前朝帝舜之時,使用伯益為牧正,六畜繁衍昌盛,所以分給他們土地,賜姓為嬴姓。現在伯益的後裔子孫為朕養馬,朕分封土地為周室的附庸。”周孝王賜給非子秦地(甘肅天水),周王派人恢復嬴姓的宗祠,非子號稱為秦嬴,也不廢除申侯之女為大駱的正妻,穩定了西戎地區。秦非子恢復嬴姓並祭祀先祖,秦嬴生了秦仲,秦仲為西戎所殺。周王給與七千兵攻破西戎。前771年,周幽王因褒姒而廢太子,太子之母是申侯的胞妹,申侯就勾結犬戎(今寧夏)西戎(西羌),攻滅西周。第二年,秦侯護送平王東遷,賜岐周之地,則秦國崛起。

《史記•趙世家》:“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秦趙兩國王室,他們共同的祖先是帝舜的臣子“大費”,秦王室和趙王室的姓氏,在周武王伐紂時開始分叉。蜚廉的大兒子惡來的後代非子被周孝王賜回原姓嬴,稱為秦殷;蜚廉的小兒子季勝的後代造父,被周穆王賜城為趙姓。秦始皇姓嬴不姓趙,趙國祖先姓嬴後以國號為姓。秦朝末期,嬴姓大多改姓為殷,還有改為秦姓的。趙國滅亡後,改姓的人不多。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若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