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登基的那天,他的父亲说了一句什么话,一语成谶预言了清朝的灭亡?你怎么看?

俊俊谈服饰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相继去世。慈禧太后临死前,指定了皇位继承人,让3岁的小朋友溥仪登基为帝,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共同掌管朝政。每个新皇帝登基,都有一场盛大的登基大典,溥仪当然也不例外。


1908年12月2日,太和殿内,3岁的溥仪坐在龙椅上哇哇大哭,下面的文武大臣在向他参拜,高呼“万岁”!这天是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溥仪就乘坐轿子经过北京街道,轿子的旁边和身后是溥仪大批的侍卫人员,他们簇拥着溥仪走向太和殿。坐在轿子里的溥仪根本不懂他们这些人要将自己抬向哪里?去干什么?到处都是围观的百姓,但是没有一个人人跪地行礼,溥仪的贴身人员无不感到很尴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登基仪式的确与往不同。


皇宫门前的太监在凛冽的寒风下排着队不耐烦地等待溥仪的到来。登基大典也算隆重,皇宫内人人员聚集,鞭炮齐鸣,到处插满大清的黄龙旗。

坐在轿子里的溥仪瞪着一双惊恐的小眼睛看着登基仪式上来来往往巡警们,他们高呼着,斥责着来维持着登基秩序。溥仪在路上几次想哭都憋了回去。

溥仪终于被抬到太和殿门前,太和殿外的大臣们,正在焦急的等待新的皇帝。他们看到溥仪来啦!队伍立刻变得整齐起来,他们的表情也变得很严肃庄严,又加上天气的寒冷,使他们看起来面如枯槁。



据溥仪的回忆录记载,就在自己登基的当天,也就是登基大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祥之兆。当时年仅3岁的溥仪,坐在皇帝宝座上接受满朝文武百官的参拜,他们三跪九叩,高声呼喊“万岁”,面对下面黑压压的人群,气氛很压抑。3岁的溥仪又冷又怕,哭闹不止,喊着回家找妈妈。

摄政王载沣面对哭闹的溥仪,一时手足无措,载沣哄着溥仪说:“别闹,就要完了,要完了。”登基大典上,群臣听到这话面面相觑,都在下面议论纷纷。这个日子怎么能说马上要完了这么不吉利的话呢,载沣的这句话类似于谶语,预示了大清王朝的灭亡,果然不出三年大清完了。

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载沣无力应对清朝各种破败的局面,把军政大权拱手让给袁世凯,同时解散皇族内阁。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载沣闭门家居,第二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其实溥仪退位,清朝灭亡,并不是因为载沣的这一句话,而是袁世凯借助辛亥革命来逼迫溥仪退位,实现了自己的总统梦。袁世凯把皇帝逼下台,他后来想让自己以皇帝的身份上台,当了83天皇帝被声讨下去 。

(溥仪接受改造)

溥仪自述:

“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新中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全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小姐姐讲史


皇帝对于古人来说如真龙天子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坐在皇位上的统治者,对于九五之尊、龙袍加身的皇帝来说,也是一个孤傲的存在。溥仪不仅是一个亡国之君,也是一位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有开始就注定会有终结,封建王朝浩浩荡荡两千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终结这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因为溥仪这个末代皇帝的称谓,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人物。纵观溥仪的一生,可以说贯通中国的近代史,他的一生有很多的无奈和荒诞,而且从溥仪登基之日起,他就表现出了百般的不情愿,而在一旁看着自己儿子登基的溥仪的载沣,更是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语,当时众人听后都震惊不已,而且没想到这句话后来居然预告了大清王朝的结局。

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他也是上一任皇帝的侄儿,所以按照传统的帝制社会的规矩,慈禧刚开始选择的帝位继承人并非溥仪,而最后定下溥仪继承大统,其中掺杂着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首先慈禧太后考虑到,如果找一个皇室中已经成年的人来当皇帝,可能会再次上演光绪皇帝变法的那出戏,而且当时慈禧考虑到自己离世后,溥仪年纪尚小也无法执政,隆裕会接手朝政,这样权利也并未旁落,所以慈禧为了让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她认为溥仪就是上佳人选。

其次就是溥仪的生母和慈禧关系十分亲近,这个女子就是荣禄的女儿,因为慈禧喜欢这个小女孩,就一直将她带在身边,所以慈禧就成为了她的干妈。后来慈禧的这个养女生下了溥仪,因为关系比较亲厚,让慈禧对溥仪更加偏爱,有了这一层关系,也为溥仪登基埋下了伏笔。

光绪皇帝一生没有子嗣,因为没有继承人,所以才会让慈禧在选择接任皇帝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可是就在溥仪登基时,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却说了一句预言。当时溥仪在登基大典上一直在哭闹,而一旁的父亲就只得安抚儿子,还接连说了好几句“快完了”。虽然载沣只是无意之言,可是当场的人听后都感觉不妥,没想到后来大清的命运果然如同载沣这句话一样,在溥仪这一朝走向了终结。


历史课课代表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有意思,日航君这几天在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正好看到了这个梗,笑了好久,今日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传言中的故事

溥仪的父亲为醇亲王载沣,后来任摄政王。传言中,溥仪在登基之时,被钟鼓齐鸣的声音吓到了,因此放声大哭,怎么也止不住。他的父亲载沣安慰溥仪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下面的大臣听到后都面面相觑,这是干啥呢?怎么就“快完了”,是不是大清也“快完了”但是这根本止不住溥仪的啼哭,没办法,他的父亲只得拿了一个“皮老虎”哄溥仪,才让年幼的溥仪停止了哭泣。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而且也是真假混杂,看起来非常像是真事,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二、实际的情况

据溥仪说,那次登基大典因为是在“国丧”期间,因此丹殿大乐设而不奏,压根没响。溥仪因为早上早早起来,睡眠不足,加上那天天气又很冷,人们把他单独一人放在了又高又大的宝座上。又急又气的溥仪因此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候,他的父亲用手按住他,不让他乱动,溥仪因此更加大哭:“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把他父亲载沣急得是一头汗。而文武百官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礼,磕起头来没完没了,溥仪的哭叫声也越来越大。这时他的父亲跟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要回家了。”

大臣们一听,面面相觑,什么“快完了”?大清“快完了”?大清玩完了我们可都是“要回家了”。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好像都发现了什么不祥之兆。

三、看法

溥仪在很小的时候登基,按照中国古代说法可以叫做“主少国疑”,本来就是不祥之兆。并且当时革命党起义风起云涌,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一次起义,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而袁世凯在此时挟权自重,清政府对他无可奈何。此时清政府的人都觉得自己气数已尽,外有“反贼”,内有“奸臣”。因此可见清政府命数不长。果然,溥仪即位三年之后,清朝就灭亡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人类进入20世纪,民国开始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的时候,溥仪还在皇宫过着他原封不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19世纪遗留下的尘埃。他的继位就像他的退位一样,一切都操控在别人手中,从登基到退位,就像演了一场闹剧。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继位之前还上演了一场立储闹剧,光绪25年(1899年12月24日),慈禧发出一道懿旨将溥儁过继给穆宗为嗣,号“大阿哥”,并计划在庚子年,光绪26年,举行光绪皇帝禅位仪式,改年号为“保庆”,然而这事遭至了荣禄、庆亲王奕勖以及各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这事也就作罢了。

义和团起事后,大阿哥溥儁的父亲载漪认为义和团不是乱民,而义和团先后刺杀了德国驻华公使、攻击法国使馆等一系列行为,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此事令载漪父子成了祸首,被革去爵位,发配新疆,溥儁也因此被革去大阿哥的称号。

大阿哥的闹剧也就此收尾了,溥仪继位的正剧开始上演了。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临终前一天,慈禧发懿旨宣布,由溥仪继承皇位,其父亲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溥仪继位后,改年后为宣统,当时真正掌权的人是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据溥仪自己回忆,在登基大典上,他坐在龙椅上哭的撕心裂肺,在他旁边的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小声哄着:“别哭了,别哭了,马上就完了。旁边的文武百官一听这话大惊失色,怎么能说“马上就完了呢”,这是凶兆啊。

果然一语成谶,不到三年,清朝就真的完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成了清朝唯一可以抵抗革命力量的军队,结果袁世凯一边武力镇压南方革命,一边又和革命党人谈判。得到列强的支持,孙中山不得已辞职,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1912年2月1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逊位。

清室也受到优待,依旧保留着皇帝的尊号,以国君之礼待之,依旧住在宫中,逊位对于溥仪来讲,还是年龄太小了,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皇宫不过是一个可以任由他撒欢跑的的大房子,在这块小天地里,溥仪一直住到了民国13年(1924年),才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在这里溥仪渡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

尽管逊位,但是溥仪依旧保持着他的皇帝生活,虽然只是紫禁城的皇帝,但是他的排场依旧保持着皇家的尊贵。即使去一趟颐和园,也是几十辆汽车尾随,还有民国的警察沿途警戒、开道。吃饭时,也是按清朝的规矩,由几十名太监抬着桌子由御膳房到养心殿,这些排场时刻都在暗示着溥仪他的身份的尊贵,他是一切的统治和一切的人上人。


溥仪绝想不到,在他的登基大典了,他父亲安慰他的那句话,竟然成了他一生的桎梏,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他的清朝完了的命运。清朝的灭亡是时代潮流的趋势,溥仪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逆天而行,终究抵抗不住时代的车轮滚滚前去。


雨霁视角


一语成谶,自古传得神乎其神。未进入正题前,先理顺一下关系。

慈禧太后
,近半个世纪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创造了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一项记录,一个皇室旁支拥立了两位皇帝。不是她多么大公无私,恰恰相反,是为了她的私欲。为长期把持朝纲下的两步棋。

光绪、宣统二帝同出自醇亲王府。其中暗藏玄机。都是幼年强行带进宫中去的。

醇亲王是咸丰帝的七弟一一慈禧太后小叔子,其福晋又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光绪帝即是慈禧婆家亲侄子,又是娘家亲外甥。而宣统帝则是光绪二弟载沣的长子,是亲上加亲的关系。

慈禧去世的前一天毒死了光绪。迎来了三岁的溥仪一一就是宣统皇帝。



尽管大清气数己尽,但登基大典还是很讲派场的。面对黑呀呀跪在一地朝拜的大臣,被载沣跪拥在龙椅上的溥仪吓得哇哇大哭,直嚷:我不挨这,我不挨这,我要回家。

载沣哪见过这阵势,慌了神,没了主意,竟哄着说:快完啦,快完啦。

群臣听到,很是惊骇,退朝后纷纷议论:摄政王怎能说这种不吉利的话,这不是咒大清快完了吗?



果不其然,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大清寿终正寝。

但,快完了的这句话一直在流传。其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现在人们重提此事,权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晚亭与落霞同晖


溥仪被慈禧选为接班人的时候,年龄只有三岁,可以说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娃娃。

当然了溥仪即为当皇帝的时候,也只有三岁。

很不巧的,也是最为轰动的事件,是那时候光绪帝和慈禧都是在连续两天内死去的。一连两天,国家连着去世了两个国家重要领导人。

真是亘古未曾有的事,却载清朝发生了。

总之,慈禧意识到自己不行了,就让溥仪在自己去世后当皇帝,他的父亲载沣来当摄政王,代替小溥仪处理天下的朝政。

但是,到了溥仪登基的那一天,却发生了很多的变故。

毕竟皇帝登基是一件十分庄严的事情,在加上当时要登基的天子只有三岁。根本什么事都不懂。

三岁的溥仪哪里见过这么多人围观自己呀。文武百官又是三扣九拜,又是大胜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着实把溥仪吓了一大跳。

所以,在登基的那一天,溥仪一直是在大哭大闹中度过的。

这时,溥仪的父亲载沣也全程陪伴着他,为了宽慰溥仪,载沣说了一句话,一语成谶预言了大清王朝的灭亡。

那么载沣说的到底是什么话呢?

不是溥仪一直苦恼吗,载沣就对溥仪说,“快完了,快完了。你就不要哭了”,结果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

这不就是说的大清快完了吗?

然而事实上,载沣当时真的有说过“快完了”这句话吗?

我想这个还是需要推敲的,而且很多研究清史的专家,都认为溥仪不会说这样丧气的话。

要知道载沣一直都是皇亲国戚,他的家教是很严的,皇家的规矩也是很大的。若是生在皇家,稍微不注意,说错了话就会因此丢掉性命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生在皇家的人,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是三思后而行的。

载沣更需要这样了。

首先载沣为人本来就很小心,再加上他的哥哥是光绪帝,他的儿子是溥仪,也是皇帝。正是这种身份,最容易犯错,被人抓住把柄的。

所以,在溥仪登基的时候,“快完了”这样的话,绝对不会是出自载沣之口的。

而且关于这件事,清史专家还专门访问过后来的溥仪和他的姐姐。

尽管溥仪对这件事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他也是极力的否认,说他老爹载沣肯定是不会说这种不吉祥的话的。

溥仪的姐姐,也是说父亲的涵养很高,什么事吉祥话,什么不是吉祥话,他还是分的出的。

皇家的人,对于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都有严格的培训的。

所以,作为摄政王的大臣载沣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说实话大清的灭亡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所谓的载沣的一句“快完了”一语成谶。就真的让大清给说亡了。

再说了我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了,都是相信科学的人,对这个谶语当然也是不相信的了。

你说对吧?


史学达人


慈禧当初选择载湉继承皇位,除了载湉年幼便于控制外,还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载湉是咸丰帝亲弟弟奕譞的儿子,又是慈禧太后亲妹妹的儿子,无论从父系和母系来说,在同治病死后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载湉是最佳人选。



载湉虽然当了皇帝,但慈禧太后实际掌握大清权力。即使后来“归政”,实际上还是慈禧掌权。

慈禧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光绪帝做皇后。更是想牢牢控制住光绪。光绪后来希望借助维新派变法图来夺取实权,但戊戌变法又被慈禧镇压,光绪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郁郁而终。

光绪没有儿子,慈禧又选择年仅三岁的溥仪接班。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亲侄儿、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母亲瓜尔佳氏深得慈禧喜爱,原本载沣已经定亲,慈禧逼着他退婚娶瓜尔佳氏福晋。后来生了溥仪。



光绪死时,慈禧也已病重,于是她召集满洲亲贵重臣,决定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为帝。同时慈禧考虑到隆裕能力有限,又封溥仪的爸爸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溥仪登基那天,年仅3岁的溥仪坐在皇帝宝座上接受满朝文武参拜,殿外鞭炮锣鼓震天响, 3岁的溥仪吓得哇哇大哭,要从龙椅上下来。

载沣没有办法,只有不断的安慰这个小儿子。他一边把溥仪按在龙椅上,一边哄着:“快完了,马上完了”,好容易把登基大典给熬过去。 载沣安慰溥仪的话被下面的大臣们听到了,大家都感觉在这个日子说“快完了,马上完了”十分不吉利。



本来大清就是风雨飘摇了,这话不是预示大清要亡国吗? 虽然事后隆裕太后进行辟谣,说载沣当时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是大家听错了,这更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所有人都知道,此时的大清的腐朽没落,亡国不远矣,讨这种口彩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果然,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载沣也一语成谶,留下了这么个故事。

我的看法很简单,用伟人的话来说就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谁能阻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