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掌控晚清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在列强侵犯国土时,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与列强们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逐渐衰败的清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弥留之际才幡然醒悟,留下了三个遗愿。

一是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为了牵制载沣,并让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成为太后,这样至少可以掩盖自己的人生败笔。因为光绪是载沣的亲兄弟,而溥仪是载沣的孩子。一直与慈禧处在对立面正直壮年的光绪,在慈禧去世前一天突然暴毙而亡。一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光绪死之前从未将溥仪当作储君来培养,光绪驾崩之后直接继承了皇位,后人猜测光绪之死与慈禧关系甚大。

二是女性不得干涉朝政。女子缺乏远见,不够果断,患得患失。她执掌政权多年,发现女子在朝政上太过懦弱,容易屈服,没有远见。女子不曾经历战乱之苦,当战争来临时最容易选择逃避和诚服,也为自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感到羞愧与耻辱。

三是宦官不得干政。因为她听信了陪在身边的两个宦官的谗言才做了许多的误判。清朝入主中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宦官掌权导致外侵内乱。而伴随慈禧太后的两个官宦,一直在助长慈禧太后的权利和物质欲望,使得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最终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也成就了慈禧的千古骂名。


陆弃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慈禧太后执掌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着大清王朝,死前连下六道圣旨,并在自己死的时刻说出自己的遗言,却被人终生唾骂,这是为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随着光绪皇帝的绝后,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的年龄逐渐增大,在选择继承人上,慈禧太后和权臣们的想法却不一样,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立谁为帝,是关系到自己在朝廷中说话的分量。

但是,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后开始闹病,经过精心调理,好不容易好点的慈禧太后,自己七十四岁生日时候贪嘴,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加重了自己的病,一连三天没有参加任何政务事情,这时宫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病重,那皇位的继承人是迟早要选择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与权臣庆亲王奕勖却相互勾结,想要立奕勖的儿子载振为皇帝,这让慈禧太后知道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首先,慈禧太后把奕勖调走,然后让袁世凯亲信全部换防,换成忠心于清王朝的部队,然后开始召集权臣张之洞、世续共同商讨继承人之事,名义上的商讨,实际上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张之洞和世续反对慈禧太后的选择,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慈禧太后的想法,于是在一些其他条件上得到了一些允许之后,同意慈禧太后的最后选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圣旨:

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二、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载沣著在诸王之前。

这三道圣旨一下,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刚刚完成任务回京的奕勖,得知这一消息,才明白这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这个女人真是可怕,选择年仅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想要执掌大权的心依然不变。

醇亲王载沣也没有想到会天降这么大的好运,既要谢旨,前去拜见慈禧太后,又要去庆亲王奕勖府上前去讨好,以免发生冲突。而醇亲王府接到这个圣旨之后,也开始忙碌起来,正在吃奶的溥仪死活不想去皇宫,着实让一家人费尽周折。

一直折腾的溥仪终于住进皇宫,还没有睡醒的溥仪却被人吵醒,因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撒手人寰了,于是深感不适的慈禧太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来不及考虑,又连下三道圣旨:

一、立摄政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

二、宣布溥仪既为同治帝嗣子,又为光绪帝嗣子;

三、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这三道圣旨一下,正式确定了皇位人选,同时也正式确定载沣的职责,人们心中的所有悬念都落下了。

但是此时慈禧太后的身体状态却令人堪忧,本想继续统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却没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体状态急剧恶化,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做出一个决定,给摄政王载沣栓上一个“紧箍咒”,那就是:处理重大事件,必须由隆裕太后裁定。这是慈禧太后给自己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最后一份重要的权力,从而限制摄政王载沣。

中午时分,慈禧感觉不适,说出最后的遗言,那就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段耐人寻味的话,却成为慈禧太后被人唾骂的缘由。因为慈禧太后本身自己执掌清朝大权,却要后人以此为鉴,何德何能让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后给予隆裕太后的权力,更是打脸自己所说的妇人不得干政,再有慈禧太后所说的太监不得擅权,而李莲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赏识,更是破坏清朝规定的太监不得超过四品的规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所说的话,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脸的行为,着实让人唾骂和笑话。


历史文武君


慈禧真可谓一个“败家”的娘们儿,自己败家还不算,还立什么“遗嘱”继续败家,定然落得千古骂名。

1908年11月15日下午,慈禧太后病逝于$仪鸾殿,享年74岁。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将光绪帝用砒霜毒死,并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据记载,慈禧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她自知时日无多,便留下遗言,教育后人。

一、立3岁溥仪为帝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她慈禧的亲妹妹。

你看,溥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很近,跟光绪帝的关系也很近,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溥仪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溥仪那是“根红苗正”。这个老娘们儿光是担心大清朝灭亡得慢啊!

三岁的娃娃,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处理朝政了,那么慈禧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与当时的利益集团有关,光绪帝代表着支持新政,是“维新派”,而慈禧以及其身边的近臣则是“守旧派”。

在慈禧死后,如果光绪帝仍然为帝,那么必然会打击慈禧背后的“守旧派”,所以,光绪帝必须死,而在光绪帝死后,“守旧派”扶持年仅三岁的溥仪,便可仍然掌握权力。这样她才死得瞑目。




二、以后女子不得干政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大意很通俗易懂,就是今后女子不可干预政事,女子干政这种行为有违祖训,于理不合。

若说慈禧的第一个遗愿,是考虑到政治因素,情有可原,那这第二个遗愿则是“死”不要脸了。

她自己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能干预政事的女子,竟立这样的遗嘱,真是臭不要脸!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拥有的,却不想被他人染指。


三、以后不得重用太监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大意就是要特别注意防范太监,不许让太监专权,要以明朝末年太监专权一事为借鉴。

这也是慈禧“死”不要脸的行为之一,自己一手培养了大太监李莲英,并且重用他,临死时竟然说不许重要太监了。

慈禧真的是“头发长,见识短”,自以为有这三个遗愿,大清江山就永固了,可笑至极啊!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慈禧至今仍被人唾骂,这和那三个遗愿没什么关系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的独裁者,三大女强人之一。慈禧能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中以女儿之身,牢牢掌握李鸿章,曾国藩这种男人中的男人几十年使其不敢有二心,这是非常难得的。虽然慈禧政治手腕不错,但是骨气不咋的,每一次对外战争一有败像就开始赔款割地,真是不把国家当自己的。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不少,骂的最厉害的还是慈禧,这才是问题关键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 慈禧留下了什么遗愿呢?

慈禧的三个遗愿,即设立溥仪作为皇帝;未来,清国不能再让妇女做政治;宦官不得擅自行使权力。这三个遗愿本身没有大问题。但是从慈禧嘴巴里说出来,真的是够了,特别是第二条,慈禧本来就是不守规矩的人,说这种话真的是够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慈禧太后到死也不消停,除了将自己的坟墓建的无比奢华,将自己的谥号定的历史最长外,还不知廉耻的立了三个遗嘱……就差明目张胆的登基为帝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论怎样罪大恶极的人,在临死之际所说的遗言一般都是中肯善良的。慈禧即将离世时留下了什么样的遗愿令人至今唾骂呢?

1、立三岁的小娃娃当皇帝

听起来都有些搞笑,但是慈禧却是第二次干这样的事了。

第一次是1874年将自己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和自己小叔子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年仅三岁的儿子载湉拉进皇宫当了皇帝,也就是光绪帝。第二次也就是这次将自己的养女苏完瓜尔佳·幼兰和自己的重臣爱新觉罗·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立为了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溥仪也是醇亲王奕譞的孙子!

慈禧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并且年仅三岁的小宝宝当皇帝,一是利用皇帝年小啥都不懂来达到自己独揽朝政的目的;二是皇帝和自己有这么亲的血缘关系,就算到时翅膀硬了也不会让自己太难看。

光绪皇帝长大之后比较喜欢新事物,想搞个变法什么的,结果被慈禧直接软禁了十年之久,并且在临死的前一天还怕光绪翻盘,先把光绪搞死了。

至于临死前选择溥仪当皇帝,一是溥仪他爹一直是自己的心腹,也是未来的摄政王,小皇帝还不是听他爹的,都是自己人,放心!二是算来算去溥仪也是自己的孙子,怎么算也是自己的血统继续统治天下……



2、女子不可预闻国政

额,莫非是慈禧忘了自己的性别还是良心发现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慈禧此举也是一种自我维护的手段,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慈禧把清朝弄得乌烟瘴气,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可以说是毫无是处!但慈禧自己不这么认为啊,慈禧觉得自己劳力劳心的治理国家,又是打击叛逆分子,又是把洋人伺候舒服的,非常不容易!

慈禧在气若游丝之际说出这样的话基于两方面的目的:

一是表示女人搞政治太累了,看看自己一介弱女子为了大清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这不才70多岁就要离开了,女人一定要善待自己啊!

二是怕自己被超越,慈禧觉得自己和武则天基本是一个级别了,唯一差的就是自己没有当皇帝了。但是除了这点自己还真是哪儿哪儿都能和武则天比一比,什么男宠啊、吃喝拉撒啊、坟上不长草啊……怎么也是与武则天并列历史第一了。如果以后再有女子干政,搞不好就要超越老佛爷我了!

3、不得令太监擅权

这个更是有点讽刺了,慈禧当政时期手底下曾有两大太监都是干过干预朝政的大事。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先是与慈禧秘密谋划夺取了议政王亦訢的权利,又是挑拨同治皇帝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再是借同治大婚之际出宫搜刮财物,后是冒充钦差身份出宫到各地装逼!

李莲英是慈禧宠爱的另一个太监,因为慈禧的青睐,李莲英成为皇宫太监中最有权势的一个,光绪二十年,慈禧打破祖宗规矩将李莲英提拔为二品顶戴花翎!虽然李莲英一生小心谨慎,没有任何干预朝政的历史记录,但却收到了无数朝臣的猛烈抨击,所谓无风不起浪,天天跟慈禧腻歪在一起,总是有机会的!

慈禧或许觉得与明朝那会的东厂、西厂相比,自己只不过是信任两个太监而已,算不上太监干政!


慈禧的三个遗言说白了都是在自私的彪炳自己,维护自己!看似维护爱新觉罗正统,稳定清政府统治,避免天下大乱的遗言在世人眼里确实无耻、可笑至极!

除了立溥仪为帝的遗言,历史悄悄话觉得更像是慈禧觉得自己没啥可说的,但是又想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所以把历朝历代都秉承的“太监、女人不得干政”给背了一遍……


以史励人


慈禧临死前到底什么情况?

《清史稿》就短短的几句话:“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

所以,非要从这里找出三件事的话,那弥留之际的慈禧首先安排载沣为摄政王,然后让溥仪当皇帝,最后自己成了太皇太后——如果把这三件事当遗愿的话,那是属于正常安排,不至于遭到万人唾骂吧?慈禧遭骂的事儿多了去了。

更关键的是,“遗愿”应该指的是去世时没有完成的愿望——这三件已经完成的事情,也就算不得遗愿了。


那慈禧还有什么遗愿呢?只有求助万能的网络了,随便一搜“慈禧临死”,就出来了一大堆遗言、遗愿,其中最震撼的标题还说“震惊了整个大清王朝”……

什么样的遗言这么牛?看了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说慈禧去世的那天中午,吃着饭就忽然觉得头晕目眩。慈禧就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赶紧召开紧急会议,交代后事。

首先就是让载沣当摄政王,然后让军机大臣起草了遗诏,修改了一些措辞。紧接着,慈禧就对身边人说:“我毕生垂帘听政数次,不了解的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迫于时势不得不做出此决定。”

最后,临死的时候,慈禧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自我以后,任何女子不得干预国事,必须好好维护本朝家法,尤其是严防太监专权!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为鉴!”

慈禧的意思就是:自她以后,女子不能干政,太监不能专权!

你看吧,这话说的,多么清醒明智,多么让人感动,确实能震撼大清朝——但是,这么重要的话,为什么《清史稿》没有记载?这是光辉形象啊,百分之百的能为慈禧“洗白”啊!


所以,我们要追寻一下这个故事的出处了。

(慈禧和外国公使夫人)

感谢一位研究者查出了这个故事的出处,是来自英国军官埃德蒙·拜克豪斯。1873年出生的他是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帅哥,算是中国通吧。来到中国后经常陪同各国公使出入宫廷,有机会和慈禧接触。

埃德蒙自称是慈禧“最后一位情人”,在慈禧去世之后他就开始出书,专门写一些清宫的秘事,各种花里胡哨的隐私——不过,他写的内容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真正的研究者根本不信。

也就是说,埃德蒙本身就是个靠兜售清宫段子获得名利的人,属于一个外国“野史作者”,他一个人的毫无其他佐证的记录,能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只从正史上看,确实找不到慈禧留下的什么遗愿。而那些野史,没有什么佐证,张口就来,和谣言有什么区别?

看个乐就行,不用当真。若想研究历史,还是多查些史料最好。


七追风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暴毙,第二日慈禧也闭上了双眼死去了,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

不论是时任清朝礼部尚书的溥良后来的回忆,还是曾经为光绪诊治过的医生屈桂庭的回忆,无不将光绪离奇暴毙的矛头指向了慈禧。

2008年研究光绪皇帝死因的课题小组通过对光绪头发的化验,也得出了光绪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

慈禧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更是坐实了她毒害光绪之事,那么,她在临死之前做了什么,或者说她留下三个怎样的“遗愿”,竟然至今仍遭人唾骂呢?

慈禧的这三个所谓的“遗愿”,说起来也不能算是遗愿,实则是她为了自己死后能够安枕无忧所留下的后手。

1908年11月13日,慈禧突然发出了一道懿旨,宣布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慈禧一生贪权,为什么会任命载沣为摄政王?难道她真舍得交出权力?慈禧的心思可没这么简单。

当时她已经病重,说到底很多事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亲历亲为了,李鸿章和荣禄也先后死去,她得培养新的心腹,载沣无疑成为了她新物色出来的心腹人选。

因为载沣和他父亲奕譞一样听话,慈禧要的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能力出众的人才,她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心腹而已。

从载沣于1907年在军机处“实习”到1908年“转正”这件事,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是慈禧在背后倾力培养载沣,只是说实话,载沣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转正”军机大臣,对于载沣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

所以,载沣虽然在1908年接掌了清政府,但实际上不论是他的资历也好,还是他的经验也罢,实际上还统领不了整个清政府。

慈禧在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之后,又决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中教养”,让载沣赶紧送溥仪入宫。

如果说任命载沣为摄政王还没什么的话,那么她决定将溥仪留在宫中教养这件事便绝对能够震惊朝野了,因为这意味着溥仪将会成为光绪皇帝的接班人。

可是当时的光绪年仅37岁,可谓正值壮年,虽说常年体弱多病,可是在屈桂庭的治疗之下,光绪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已经有所好转了,慈禧为什么会这么突然地决定让溥仪当光绪的接班人?

先不说慈禧为什么抛开还没死的光绪钦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她一面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一面又钦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当然有她的用意。

慈禧自从戊戌政变之后便一直想废了光绪,奈何受到洋人的阻挠,只好作罢,这时候她又推出溥仪这张牌,为的是什么?

当时的溥仪3岁不到,倘若由他即位当皇帝的话,又有一个听话的摄政王载沣,哪怕慈禧精力不济,她也能通过载沣继续遥控朝政。

1908年11月14日,确定光绪皇帝驾崩了之后,慈禧正式发布懿旨确定由溥仪继位为嗣皇帝。

慈禧的权力欲在那一刻,可以说表露无遗,即便死到临头也不肯交出权力。

不过,不论是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也好,还是决定让溥仪继承皇位也罢,实则都是在为慈禧的第三个后手做铺垫。

慈禧的第三个后手是什么呢?是毒死光绪皇帝!

正如慈禧说给光绪听的那句“我不能先尔死”,慈禧确实不希望自己死在光绪的前头,换句话说便是慈禧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光绪仍然活着。

她之所以不希望光绪活着,是因为她自知自己对待光绪过于残忍,她不仅夺走了光绪的皇权,夺走了光绪的自由,还狠心地夺走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她害怕自己死后,让光绪夺回皇权的话会对她进行秋后算账。

光绪为了夺回皇权,在1898年的时候便已经在康梁等人的怂恿之下对慈禧动了杀念,这时候他又经历了被囚11年和珍妃沉井这两件事,对慈禧的怨恨恐怕已经难以消除了,真让他熬死了慈禧,夺回了皇权的话,他确实未必不会对死去的慈禧下手,掘坟鞭尸也未可知。

慈禧正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才在自己临死之前毒死光绪以绝后患。

慈禧临死前所干的三件事,最遭人唾骂的便是毒死光绪一事了,光绪虽然叫了她几十年“亲爸爸”,可终究难逃一死。

这个老妇人之心狠手辣和无情,由此也可见一斑。

倘若当时慈禧没有毒死光绪,光绪在慈禧死后重新接掌清政府的话,以光绪在戊戌年的表现来看,或许他还真能够开创出一个新局面。

只可惜,慈禧虽然执掌清王朝47载,可在她眼里什么都不如她自己重要,她是一个精致乃至于完美的利己主义者,将利己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慈禧绝不可能让光绪继续活下去,即便仅仅是为了她自己的身后事。


宁糊涂


慈禧死前留下了哪三个遗愿呢?

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她要立两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二、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三、更不得令太监擅权。

第一点是皇权交接,是大事,有慈禧正式的懿旨在,咱们随后再说;第二点、第三点并没有出现在慈禧弥留之际发布的懿旨中,只是她临终时嘴上说的。

原话据说是这么两句——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立溥仪,遭人唾骂,主要是因为慈禧此举太自私,选立新君,她只从自己掌控皇权以及死后不被翻案考虑,从没有真正考虑过江山社稷。

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当时,慈禧之所以要选立溥仪,最主要的一点是她认为自己不会马上死掉,立这样一个辈分合适的“奶娃”皇帝有利于她继续垂帘听政,操控皇权。

在民间百姓看来,慈禧掌控大清皇权几十年,从同治到光绪再到溥仪,都是被她玩于股掌的儿皇帝,而江山社稷在她这个贪恋皇权的老妇人手里却是每况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内乱,因此她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所以要唾骂她。

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这原本是慈禧临终前的忏悔,世人似乎也不买账,也要唾骂,这又是为哪般呢?

这里有民间不满情绪的宣泄,在老百姓看来,女人贪权干政本就是对朝纲的败坏,但慈禧这个老妇人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弄的江山社稷千疮百孔,无法收拾,更可恶的是到死还不承认自己是罪人,只说今后不允许这么干了,这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将死其言可憎。

另一让民间不满的是,慈禧这边刚说完女人不得干政,那边却要求摄政王载沣遇见重大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必须请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在老百姓看来,这样说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到头来还是要让她侄女继续垂帘听政,这未免也太可恶了,所以要唾骂。

不得令太监擅权,在民间老百姓看来,这也是慈禧的厚颜无耻之辞,自己宠幸安德海、李莲英,把恶事做完了,反过头来却说今后不能学我,如此只许州官点灯,不许百姓放火,怎能不唾骂。

有人说,慈禧临终时根本没有说过后面那两句话,这是史官为给慈禧贴金编造出来的。可问题是有这样贴金的吗,越贴越黑。

依本人的看法,慈禧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而且民间对她说的话也有误解。

立溥仪固然有慈禧私心的因素,但如果加上要给同治帝以及朝廷一个说法(昔日吴可读尸谏,慈禧答应再立新君一定不让同治绝嗣),除了溥仪,其实也没有更稳妥的选择。事实上,当慈禧提出选立溥仪时,朝中重臣如张之洞,也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为何不立长君?(溥仪他爹载沣)当慈禧说出不能让同治绝嗣后,张之洞这些重臣也都是理解、赞同的,暗中不赞同的都是想夺皇权的野心家,慈禧如果选立那几个野心家(如老恭亲王的孙子溥伟或者庆亲王的儿子载振),朝局可能更乱。

总之,不管慈禧当时怎么选,结果都不会比选溥仪好到哪里去,清廷到那阶段已经基本完了,皇座上安谁,结果都一样。

再说不得女人干政,慈禧的这一句忏悔并没有口是心非,在她的临终安排中,她的亲侄女隆裕不是垂帘听政的角色,而是摄政王载沣的辅助者,当载沣遇到的压力过大时,隆裕可以出面用皇太后的名义弹压一下。

至于不得令太监擅权,慈禧说这话真正的用意,不是忏悔,而是提醒。客观地说,在慈禧治下,安德海、李莲英之流距明朝时的太监专权离的很远,但苗头已经出来了,尤其之后又是溥仪、载沣这样的弱庸之主,弄不好是极有可能出现太监专权的,所以慈禧要郑重地警告一番,这是她政治敏锐成熟的表现。

说完民间的说法,不妨来看看慈禧死前朝廷正式发布的几道懿旨、上谕——

慈禧临终前,一口气口授了四道懿旨,并以嗣皇帝溥仪名义发布了一道上谕,这是她最后的安排:

第一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是最后拍板。)

第二道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这是立溥仪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三道懿旨:现时局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这是确定摄政王执政。)

第四道懿旨:现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为部院会议具奏。(这是给载沣执政预留空间。)

以嗣皇帝溥仪的名义发布的上谕:

朕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
遇有重大事件,有必要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仔细看这几道懿旨、上谕,慈禧既定下了框架,又给了载沣一定填充的空间。正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慈禧死后,载沣刚上台就立刻审定颁布了《摄政王礼节》十六条,除去将军国政事集于摄政王一身外,还有一条专门用来解释慈禧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凡重大事件有必要请皇太后懿旨者,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他人不得擅请擅传。”

这条规定意味着什么?不仅制约了宗亲权贵(别人不能向皇太后请示),而且也制约了隆裕太后——她不仅不能主动干政,而且即便是重大事项面请了她,她的决定要经过载沣的认可并传达出去才能生效,不经过载沣认可并传达出去则视为无效。

所以说,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异常清醒的,因此唾骂之外也应该有一些审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