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彌留之際,留下三個遺願,至今仍被人唾罵,到底是什麼遺願?

福垊


掌控晚清長達48年的慈禧太后,在列強侵犯國土時,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不惜與列強們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逐漸衰敗的清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彌留之際才幡然醒悟,留下了三個遺願。

一是立醇親王之子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為了牽制載灃,並讓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靜芬成為太后,這樣至少可以掩蓋自己的人生敗筆。因為光緒是載灃的親兄弟,而溥儀是載灃的孩子。一直與慈禧處在對立面正直壯年的光緒,在慈禧去世前一天突然暴斃而亡。一百年後,考古學家發現光緒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光緒死之前從未將溥儀當作儲君來培養,光緒駕崩之後直接繼承了皇位,後人猜測光緒之死與慈禧關係甚大。

二是女性不得干涉朝政。女子缺乏遠見,不夠果斷,患得患失。她執掌政權多年,發現女子在朝政上太過懦弱,容易屈服,沒有遠見。女子不曾經歷戰亂之苦,當戰爭來臨時最容易選擇逃避和誠服,也為自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感到羞愧與恥辱。

三是宦官不得干政。因為她聽信了陪在身邊的兩個宦官的讒言才做了許多的誤判。清朝入主中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宦官掌權導致外侵內亂。而伴隨慈禧太后的兩個官宦,一直在助長慈禧太后的權利和物質慾望,使得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最終淪為列強的殖民地,也成就了慈禧的千古罵名。


陸棄


慈禧太后在臨終前,立下了三道遺言。這三道遺言,要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遺言極其可恥,讓人聽完後咒罵不止!

1.立醇親王之子溥儀為帝。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光緒皇帝,其時正值壯年,可是卻暴斃身亡,百年後考古學家發現光緒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還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緒的“諡號”定了下來。“諡號”是皇帝死後由後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緒帝的“諡號”,可想而知光緒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劃的。而在當時大清的情況非常糟糕慈禧卻讓一個三歲的小孩當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遺言強調,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卻掌權朝政48年之久,這不是打自己臉嗎?

3.宦官不得干政,這條遺言更是令很多後人咒罵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兩個宦官伴隨著她,先是安德海,後是李蓮英。他們協助慈禧太后滿足權利和物質慾望,導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歷史自由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歲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盡頭。當日午後三點鐘,這位垂簾聽政、執掌大清最高權力 、統治中國長達47年的“老佛爺”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告別了她最眷戀的權力,而一命嗚呼。在她死去的頭一天,38歲的光緒皇帝“龍馭賓天”,慈禧太后聞訊面無表情,隨後又故伎重施,立年僅3歲的的溥儀為帝。或許這位深諳權謀、戀權如命的老婦人還在做著繼續操縱朝政的春秋大夢,卻沒有料到死神隨即降臨到她的頭上。

慈禧與光緒的死,僅一日之隔,因此有學者懷疑光緒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這仍被視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彌留之際,留下三條遺願,其中兩條大大出人意料

據英國人濮蘭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記》中說,光緒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傳來,慈禧太后面色如常,無悲無戚。彼時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體虛弱不堪。她召集軍機大臣載灃、奕劻、世續、鹿傳霖、袁世凱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時年25歲的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監國,宣佈立載灃年僅3歲的兒子溥儀為嗣皇帝,入承大統,並即日抱入宮中教養。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軍機章京擬好懿旨並當眾宣佈:“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當時在場的有光緒皇后(隆裕太后)、監國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等。

濮蘭德寫道,彼時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雖已至彌留時,但仍持續談話,思路清晰,態度安詳,和平日無異。讀完遺詔後,她向侍從們做永遠告別之語,聽者無不傷心落淚。之後她逐漸昏沉,大家都以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過來,作迴光返照狀。慈禧太后執掌清國大權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讓聽者無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說:“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說罷閉目而逝,時當下午三點。

慈禧太后權謀狠辣,手段陰毒,權勢慾望強烈,她牝雞司晨,成為彼時大清的實際掌權者,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

不料這位權欲勃發、生性強悍的“老佛爺” 臨死前卻留下“不能讓女人干預朝政”的遺言;她當朝時重用太監小德張、安德海、李蓮英,使其參預政事,勢焰熏天,臨終前卻叮囑“不得令太監擅權” ,以免重蹈晚明覆轍之言 。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鏡。這大概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

三個遺願,並非全是因循守舊之言

在此前的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間謠言甚多,太后見朝野訾議洶洶,言論激烈,大都與立憲有關,於是在這天下諭,宣佈九年立憲期限。欲效法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將(立憲)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佈欽定憲法,並頒佈召集議院之詔......總期國勢日臻鞏固,民生永保昇平,上慰宗廟社稷之靈,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將此通諭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臨終前留下的遺願不止三條,而是四條:(一):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皇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二):不得讓婦人參預國政;(三)嚴禁太監擅權干政;(四):預備立憲。

臨終前疑似良心發現,因何仍留下滾滾罵名?

慈禧臨終前留下的遺言,不乏明智之語,但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滾滾罵名,成為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呢?

縱觀晚清歷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階級內部最守舊、最頑固的勢力,是皇權意志的維護者以及極端體現者;銳意改革的光緒皇帝以及依附於他的開明官僚群體則是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較先進勢力。但由於“帝黨”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實力雄厚的“後黨”所壓制,所以它的進步性在還未完全充分發揮出來之前就被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勢力所扼殺。正因為如此,整個晚清朝廷的統治實質上是慈禧個人專權。由於這種專治靠血緣氏族制來維繫,便造成慈禧太后這樣一個頑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計較細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國方略,卻三度垂簾聽政,遂造成實際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弔詭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鎮壓戊戌變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內憂外患與積貧積弱,因而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即便臨死前疑似良心發現或幡然悔悟,仍然難逃歷史罪人的萬世罵名。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請勿搬運】


鐵馬冰河wu


慈禧太后執掌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著大清王朝,死前連下六道聖旨,並在自己死的時刻說出自己的遺言,卻被人終生唾罵,這是為何?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隨著光緒皇帝的絕後,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的年齡逐漸增大,在選擇繼承人上,慈禧太后和權臣們的想法卻不一樣,而對於慈禧太后來說,立誰為帝,是關係到自己在朝廷中說話的分量。

但是,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后開始鬧病,經過精心調理,好不容易好點的慈禧太后,自己七十四歲生日時候貪嘴,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從而加重了自己的病,一連三天沒有參加任何政務事情,這時宮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病重,那皇位的繼承人是遲早要選擇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凱與權臣慶親王奕勖卻相互勾結,想要立奕勖的兒子載振為皇帝,這讓慈禧太后知道之後,開始了自己的行動。

首先,慈禧太后把奕勖調走,然後讓袁世凱親信全部換防,換成忠心於清王朝的部隊,然後開始召集權臣張之洞、世續共同商討繼承人之事,名義上的商討,實際上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選擇。儘管張之洞和世續反對慈禧太后的選擇,但是卻沒有能力改變慈禧太后的想法,於是在一些其他條件上得到了一些允許之後,同意慈禧太后的最後選擇。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連下三道聖旨:

一、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二、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載灃著在諸王之前。

這三道聖旨一下,很多人心裡都清楚,剛剛完成任務回京的奕勖,得知這一消息,才明白這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這個女人真是可怕,選擇年僅三歲的孩子繼承皇位,想要執掌大權的心依然不變。

醇親王載灃也沒有想到會天降這麼大的好運,既要謝旨,前去拜見慈禧太后,又要去慶親王奕勖府上前去討好,以免發生衝突。而醇親王府接到這個聖旨之後,也開始忙碌起來,正在吃奶的溥儀死活不想去皇宮,著實讓一家人費盡周折。

一直折騰的溥儀終於住進皇宮,還沒有睡醒的溥儀卻被人吵醒,因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撒手人寰了,於是深感不適的慈禧太后,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來不及考慮,又連下三道聖旨:

一、立攝政王載灃之子為嗣皇帝;

二、宣佈溥儀既為同治帝嗣子,又為光緒帝嗣子;

三、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這三道聖旨一下,正式確定了皇位人選,同時也正式確定載灃的職責,人們心中的所有懸念都落下了。

但是此時慈禧太后的身體狀態卻令人堪憂,本想繼續統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卻沒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體狀態急劇惡化,這時候的慈禧太后做出一個決定,給攝政王載灃栓上一個“緊箍咒”,那就是:處理重大事件,必須由隆裕太后裁定。這是慈禧太后給自己侄女葉赫那拉氏的最後一份重要的權力,從而限制攝政王載灃。

中午時分,慈禧感覺不適,說出最後的遺言,那就是:“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這段耐人尋味的話,卻成為慈禧太后被人唾罵的緣由。因為慈禧太后本身自己執掌清朝大權,卻要後人以此為鑑,何德何能讓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后給予隆裕太后的權力,更是打臉自己所說的婦人不得干政,再有慈禧太后所說的太監不得擅權,而李蓮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為慈禧太后的賞識,更是破壞清朝規定的太監不得超過四品的規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所說的話,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臉的行為,著實讓人唾罵和笑話。


歷史文武君


慈禧真可謂一個“敗家”的娘們兒,自己敗家還不算,還立什麼“遺囑”繼續敗家,定然落得千古罵名。

1908年11月15日下午,慈禧太后病逝於$儀鸞殿,享年74歲。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將光緒帝用砒霜毒死,並立三歲的溥儀為帝。

據記載,慈禧在臨死當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狀態。太醫給她開了一個生津益氣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後稍微清醒。她自知時日無多,便留下遺言,教育後人。

一、立3歲溥儀為帝

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的老婆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養女,蘇完瓜爾佳氏父親又是慈禧的寵臣榮祿,而溥儀的祖母則是她慈禧的親妹妹。

你看,溥儀和慈禧太后的關係很近,跟光緒帝的關係也很近,而光緒皇帝又沒有兒子,所以溥儀是可以作為皇位繼承人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溥儀那是“根紅苗正”。這個老孃們兒光是擔心大清朝滅亡得慢啊!

三歲的娃娃,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說處理朝政了,那麼慈禧為什麼這麼做呢?

這與當時的利益集團有關,光緒帝代表著支持新政,是“維新派”,而慈禧以及其身邊的近臣則是“守舊派”。

在慈禧死後,如果光緒帝仍然為帝,那麼必然會打擊慈禧背後的“守舊派”,所以,光緒帝必須死,而在光緒帝死後,“守舊派”扶持年僅三歲的溥儀,便可仍然掌握權力。這樣她才死得瞑目。




二、以後女子不得干政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大意很通俗易懂,就是今後女子不可干預政事,女子干政這種行為有違祖訓,於理不合。

若說慈禧的第一個遺願,是考慮到政治因素,情有可原,那這第二個遺願則是“死”不要臉了。

她自己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能干預政事的女子,竟立這樣的遺囑,真是臭不要臉!不過也可以理解,因為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擁有的,卻不想被他人染指。


三、以後不得重用太監

“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大意就是要特別注意防範太監,不許讓太監專權,要以明朝末年太監專權一事為借鑑。

這也是慈禧“死”不要臉的行為之一,自己一手培養了大太監李蓮英,並且重用他,臨死時竟然說不許重要太監了。

慈禧真的是“頭髮長,見識短”,自以為有這三個遺願,大清江山就永固了,可笑至極啊!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慈禧至今仍被人唾罵,這和那三個遺願沒什麼關係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的獨裁者,三大女強人之一。慈禧能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中以女兒之身,牢牢掌握李鴻章,曾國藩這種男人中的男人幾十年使其不敢有二心,這是非常難得的。雖然慈禧政治手腕不錯,但是骨氣不咋的,每一次對外戰爭一有敗像就開始賠款割地,真是不把國家當自己的。中國歷史上的女強人不少,罵的最厲害的還是慈禧,這才是問題關鍵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麼, 慈禧留下了什麼遺願呢?

慈禧的三個遺願,即設立溥儀作為皇帝;未來,清國不能再讓婦女做政治;宦官不得擅自行使權力。這三個遺願本身沒有大問題。但是從慈禧嘴巴里說出來,真的是夠了,特別是第二條,慈禧本來就是不守規矩的人,說這種話真的是夠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慈禧太后到死也不消停,除了將自己的墳墓建的無比奢華,將自己的諡號定的歷史最長外,還不知廉恥的立了三個遺囑……就差明目張膽的登基為帝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論怎樣罪大惡極的人,在臨死之際所說的遺言一般都是中肯善良的。慈禧即將離世時留下了什麼樣的遺願令人至今唾罵呢?

1、立三歲的小娃娃當皇帝

聽起來都有些搞笑,但是慈禧卻是第二次幹這樣的事了。

第一次是1874年將自己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和自己小叔子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年僅三歲的兒子載湉拉進皇宮當了皇帝,也就是光緒帝。第二次也就是這次將自己的養女蘇完瓜爾佳·幼蘭和自己的重臣愛新覺羅·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立為了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溥儀也是醇親王奕譞的孫子!

慈禧選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並且年僅三歲的小寶寶當皇帝,一是利用皇帝年小啥都不懂來達到自己獨攬朝政的目的;二是皇帝和自己有這麼親的血緣關係,就算到時翅膀硬了也不會讓自己太難看。

光緒皇帝長大之後比較喜歡新事物,想搞個變法什麼的,結果被慈禧直接軟禁了十年之久,並且在臨死的前一天還怕光緒翻盤,先把光緒搞死了。

至於臨死前選擇溥儀當皇帝,一是溥儀他爹一直是自己的心腹,也是未來的攝政王,小皇帝還不是聽他爹的,都是自己人,放心!二是算來算去溥儀也是自己的孫子,怎麼算也是自己的血統繼續統治天下……



2、女子不可預聞國政

額,莫非是慈禧忘了自己的性別還是良心發現覺得自己太失敗了?

慈禧此舉也是一種自我維護的手段,雖然我們現在看來慈禧把清朝弄得烏煙瘴氣,又是割地又是賠款,可以說是毫無是處!但慈禧自己不這麼認為啊,慈禧覺得自己勞力勞心的治理國家,又是打擊叛逆分子,又是把洋人伺候舒服的,非常不容易!

慈禧在氣若游絲之際說出這樣的話基於兩方面的目的:

一是表示女人搞政治太累了,看看自己一介弱女子為了大清朝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這不才70多歲就要離開了,女人一定要善待自己啊!

二是怕自己被超越,慈禧覺得自己和武則天基本是一個級別了,唯一差的就是自己沒有當皇帝了。但是除了這點自己還真是哪兒哪兒都能和武則天比一比,什麼男寵啊、吃喝拉撒啊、墳上不長草啊……怎麼也是與武則天並列歷史第一了。如果以後再有女子干政,搞不好就要超越老佛爺我了!

3、不得令太監擅權

這個更是有點諷刺了,慈禧當政時期手底下曾有兩大太監都是幹過干預朝政的大事。

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先是與慈禧秘密謀劃奪取了議政王亦訢的權利,又是挑撥同治皇帝與慈禧之間的關係,再是借同治大婚之際出宮搜刮財物,後是冒充欽差身份出宮到各地裝逼!

李蓮英是慈禧寵愛的另一個太監,因為慈禧的青睞,李蓮英成為皇宮太監中最有權勢的一個,光緒二十年,慈禧打破祖宗規矩將李蓮英提拔為二品頂戴花翎!雖然李蓮英一生小心謹慎,沒有任何干預朝政的歷史記錄,但卻收到了無數朝臣的猛烈抨擊,所謂無風不起浪,天天跟慈禧膩歪在一起,總是有機會的!

慈禧或許覺得與明朝那會的東廠、西廠相比,自己只不過是信任兩個太監而已,算不上太監干政!


慈禧的三個遺言說白了都是在自私的彪炳自己,維護自己!看似維護愛新覺羅正統,穩定清政府統治,避免天下大亂的遺言在世人眼裡確實無恥、可笑至極!

除了立溥儀為帝的遺言,歷史悄悄話覺得更像是慈禧覺得自己沒啥可說的,但是又想在歷史上留下一筆,所以把歷朝歷代都秉承的“太監、女人不得干政”給背了一遍……


以史勵人


慈禧臨死前到底什麼情況?

《清史稿》就短短的幾句話:“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劇。壬申,太后命授醇親王載灃攝政王。癸酉,上崩於瀛臺。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

所以,非要從這裡找出三件事的話,那彌留之際的慈禧首先安排載灃為攝政王,然後讓溥儀當皇帝,最後自己成了太皇太后——如果把這三件事當遺願的話,那是屬於正常安排,不至於遭到萬人唾罵吧?慈禧遭罵的事兒多了去了。

更關鍵的是,“遺願”應該指的是去世時沒有完成的願望——這三件已經完成的事情,也就算不得遺願了。


那慈禧還有什麼遺願呢?只有求助萬能的網絡了,隨便一搜“慈禧臨死”,就出來了一大堆遺言、遺願,其中最震撼的標題還說“震驚了整個大清王朝”……

什麼樣的遺言這麼牛?看了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說慈禧去世的那天中午,吃著飯就忽然覺得頭暈目眩。慈禧就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趕緊召開緊急會議,交代後事。

首先就是讓載灃當攝政王,然後讓軍機大臣起草了遺詔,修改了一些措辭。緊接著,慈禧就對身邊人說:“我畢生垂簾聽政數次,不瞭解的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迫於時勢不得不做出此決定。”

最後,臨死的時候,慈禧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自我以後,任何女子不得干預國事,必須好好維護本朝家法,尤其是嚴防太監專權!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為鑑!”

慈禧的意思就是:自她以後,女子不能幹政,太監不能專權!

你看吧,這話說的,多麼清醒明智,多麼讓人感動,確實能震撼大清朝——但是,這麼重要的話,為什麼《清史稿》沒有記載?這是光輝形象啊,百分之百的能為慈禧“洗白”啊!


所以,我們要追尋一下這個故事的出處了。

(慈禧和外國公使夫人)

感謝一位研究者查出了這個故事的出處,是來自英國軍官埃德蒙·拜克豪斯。1873年出生的他是一位精通多種語言的帥哥,算是中國通吧。來到中國後經常陪同各國公使出入宮廷,有機會和慈禧接觸。

埃德蒙自稱是慈禧“最後一位情人”,在慈禧去世之後他就開始出書,專門寫一些清宮的秘事,各種花裡胡哨的隱私——不過,他寫的內容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真正的研究者根本不信。

也就是說,埃德蒙本身就是個靠兜售清宮段子獲得名利的人,屬於一個外國“野史作者”,他一個人的毫無其他佐證的記錄,能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只從正史上看,確實找不到慈禧留下的什麼遺願。而那些野史,沒有什麼佐證,張口就來,和謠言有什麼區別?

看個樂就行,不用當真。若想研究歷史,還是多查些史料最好。


七追風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突然暴斃,第二日慈禧也閉上了雙眼死去了,這當然不是一個巧合。

不論是時任清朝禮部尚書的溥良後來的回憶,還是曾經為光緒診治過的醫生屈桂庭的回憶,無不將光緒離奇暴斃的矛頭指向了慈禧。

2008年研究光緒皇帝死因的課題小組通過對光緒頭髮的化驗,也得出了光緒死於砒霜中毒的結論。

慈禧在臨死前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更是坐實了她毒害光緒之事,那麼,她在臨死之前做了什麼,或者說她留下三個怎樣的“遺願”,竟然至今仍遭人唾罵呢?

慈禧的這三個所謂的“遺願”,說起來也不能算是遺願,實則是她為了自己死後能夠安枕無憂所留下的後手。

1908年11月13日,慈禧突然發出了一道懿旨,宣佈任命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慈禧一生貪權,為什麼會任命載灃為攝政王?難道她真捨得交出權力?慈禧的心思可沒這麼簡單。

當時她已經病重,說到底很多事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親歷親為了,李鴻章和榮祿也先後死去,她得培養新的心腹,載灃無疑成為了她新物色出來的心腹人選。

因為載灃和他父親奕譞一樣聽話,慈禧要的實際上並不是什麼能力出眾的人才,她要的只是一個能夠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心腹而已。

從載灃於1907年在軍機處“實習”到1908年“轉正”這件事,但凡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看得出是慈禧在背後傾力培養載灃,只是說實話,載灃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轉正”軍機大臣,對於載灃而言無異於拔苗助長。

所以,載灃雖然在1908年接掌了清政府,但實際上不論是他的資歷也好,還是他的經驗也罷,實際上還統領不了整個清政府。

慈禧在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之後,又決定“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中教養”,讓載灃趕緊送溥儀入宮。

如果說任命載灃為攝政王還沒什麼的話,那麼她決定將溥儀留在宮中教養這件事便絕對能夠震驚朝野了,因為這意味著溥儀將會成為光緒皇帝的接班人。

可是當時的光緒年僅37歲,可謂正值壯年,雖說常年體弱多病,可是在屈桂庭的治療之下,光緒的病情已經得到了控制,並且已經有所好轉了,慈禧為什麼會這麼突然地決定讓溥儀當光緒的接班人?

先不說慈禧為什麼拋開還沒死的光緒欽定溥儀為皇位繼承人,她一面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一面又欽定溥儀為皇位繼承人,當然有她的用意。

慈禧自從戊戌政變之後便一直想廢了光緒,奈何受到洋人的阻撓,只好作罷,這時候她又推出溥儀這張牌,為的是什麼?

當時的溥儀3歲不到,倘若由他即位當皇帝的話,又有一個聽話的攝政王載灃,哪怕慈禧精力不濟,她也能通過載灃繼續遙控朝政。

1908年11月14日,確定光緒皇帝駕崩了之後,慈禧正式發佈懿旨確定由溥儀繼位為嗣皇帝。

慈禧的權力慾在那一刻,可以說表露無遺,即便死到臨頭也不肯交出權力。

不過,不論是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也好,還是決定讓溥儀繼承皇位也罷,實則都是在為慈禧的第三個後手做鋪墊。

慈禧的第三個後手是什麼呢?是毒死光緒皇帝!

正如慈禧說給光緒聽的那句“我不能先爾死”,慈禧確實不希望自己死在光緒的前頭,換句話說便是慈禧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後,光緒仍然活著。

她之所以不希望光緒活著,是因為她自知自己對待光緒過於殘忍,她不僅奪走了光緒的皇權,奪走了光緒的自由,還狠心地奪走了光緒最寵愛的珍妃,她害怕自己死後,讓光緒奪回皇權的話會對她進行秋後算賬。

光緒為了奪回皇權,在1898年的時候便已經在康梁等人的慫恿之下對慈禧動了殺念,這時候他又經歷了被囚11年和珍妃沉井這兩件事,對慈禧的怨恨恐怕已經難以消除了,真讓他熬死了慈禧,奪回了皇權的話,他確實未必不會對死去的慈禧下手,掘墳鞭屍也未可知。

慈禧正是出於防患於未然的目的,才在自己臨死之前毒死光緒以絕後患。

慈禧臨死前所幹的三件事,最遭人唾罵的便是毒死光緒一事了,光緒雖然叫了她幾十年“親爸爸”,可終究難逃一死。

這個老婦人之心狠手辣和無情,由此也可見一斑。

倘若當時慈禧沒有毒死光緒,光緒在慈禧死後重新接掌清政府的話,以光緒在戊戌年的表現來看,或許他還真能夠開創出一個新局面。

只可惜,慈禧雖然執掌清王朝47載,可在她眼裡什麼都不如她自己重要,她是一個精緻乃至於完美的利己主義者,將利己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慈禧絕不可能讓光緒繼續活下去,即便僅僅是為了她自己的身後事。


寧糊塗


慈禧死前留下了哪三個遺願呢?

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一、她要立兩三歲的溥儀為皇帝;二、今後大清不能再讓女人干政;三、更不得令太監擅權。

第一點是皇權交接,是大事,有慈禧正式的懿旨在,咱們隨後再說;第二點、第三點並沒有出現在慈禧彌留之際發佈的懿旨中,只是她臨終時嘴上說的。

原話據說是這麼兩句——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立溥儀,遭人唾罵,主要是因為慈禧此舉太自私,選立新君,她只從自己掌控皇權以及死後不被翻案考慮,從沒有真正考慮過江山社稷。

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在當時,慈禧之所以要選立溥儀,最主要的一點是她認為自己不會馬上死掉,立這樣一個輩分合適的“奶娃”皇帝有利於她繼續垂簾聽政,操控皇權。

在民間百姓看來,慈禧掌控大清皇權幾十年,從同治到光緒再到溥儀,都是被她玩於股掌的兒皇帝,而江山社稷在她這個貪戀皇權的老婦人手裡卻是每況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內亂,因此她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所以要唾罵她。

今後大清不能再讓女人干政,這原本是慈禧臨終前的懺悔,世人似乎也不買賬,也要唾罵,這又是為哪般呢?

這裡有民間不滿情緒的宣洩,在老百姓看來,女人貪權干政本就是對朝綱的敗壞,但慈禧這個老婦人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弄的江山社稷千瘡百孔,無法收拾,更可惡的是到死還不承認自己是罪人,只說今後不允許這麼幹了,這不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將死其言可憎。

另一讓民間不滿的是,慈禧這邊剛說完女人不得干政,那邊卻要求攝政王載灃遇見重大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必須請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的親侄女隆裕太后。在老百姓看來,這樣說是一套,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套,到頭來還是要讓她侄女繼續垂簾聽政,這未免也太可惡了,所以要唾罵。

不得令太監擅權,在民間老百姓看來,這也是慈禧的厚顏無恥之辭,自己寵幸安德海、李蓮英,把惡事做完了,反過頭來卻說今後不能學我,如此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怎能不唾罵。

有人說,慈禧臨終時根本沒有說過後面那兩句話,這是史官為給慈禧貼金編造出來的。可問題是有這樣貼金的嗎,越貼越黑。

依本人的看法,慈禧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而且民間對她說的話也有誤解。

立溥儀固然有慈禧私心的因素,但如果加上要給同治帝以及朝廷一個說法(昔日吳可讀尸諫,慈禧答應再立新君一定不讓同治絕嗣),除了溥儀,其實也沒有更穩妥的選擇。事實上,當慈禧提出選立溥儀時,朝中重臣如張之洞,也只是弱弱地問了一句,為何不立長君?(溥儀他爹載灃)當慈禧說出不能讓同治絕嗣後,張之洞這些重臣也都是理解、贊同的,暗中不贊同的都是想奪皇權的野心家,慈禧如果選立那幾個野心家(如老恭親王的孫子溥偉或者慶親王的兒子載振),朝局可能更亂。

總之,不管慈禧當時怎麼選,結果都不會比選溥儀好到哪裡去,清廷到那階段已經基本完了,皇座上安誰,結果都一樣。

再說不得女人干政,慈禧的這一句懺悔並沒有口是心非,在她的臨終安排中,她的親侄女隆裕不是垂簾聽政的角色,而是攝政王載灃的輔助者,當載灃遇到的壓力過大時,隆裕可以出面用皇太后的名義彈壓一下。

至於不得令太監擅權,慈禧說這話真正的用意,不是懺悔,而是提醒。客觀地說,在慈禧治下,安德海、李蓮英之流距明朝時的太監專權離的很遠,但苗頭已經出來了,尤其之後又是溥儀、載灃這樣的弱庸之主,弄不好是極有可能出現太監專權的,所以慈禧要鄭重地警告一番,這是她政治敏銳成熟的表現。

說完民間的說法,不妨來看看慈禧死前朝廷正式發佈的幾道懿旨、上諭——

慈禧臨終前,一口氣口授了四道懿旨,並以嗣皇帝溥儀名義發佈了一道上諭,這是她最後的安排:

第一道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這是最後拍板。)

第二道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這是立溥儀的一個重要理由。)

第三道懿旨:現時局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這是確定攝政王執政。)

第四道懿旨:現命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應行禮節,著內閣為部院會議具奏。(這是給載灃執政預留空間。)

以嗣皇帝溥儀的名義發佈的上諭:

朕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
遇有重大事件,有必要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仔細看這幾道懿旨、上諭,慈禧既定下了框架,又給了載灃一定填充的空間。正因為有這樣的安排,慈禧死後,載灃剛上臺就立刻審定頒佈了《攝政王禮節》十六條,除去將軍國政事集於攝政王一身外,還有一條專門用來解釋慈禧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凡重大事件有必要請皇太后懿旨者,由監國攝政王面請施行,他人不得擅請擅傳。”

這條規定意味著什麼?不僅制約了宗親權貴(別人不能向皇太后請示),而且也制約了隆裕太后——她不僅不能主動干政,而且即便是重大事項面請了她,她的決定要經過載灃的認可並傳達出去才能生效,不經過載灃認可並傳達出去則視為無效。

所以說,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是異常清醒的,因此唾罵之外也應該有一些審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