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落魄时,水镜推荐诸葛亮,为什么只字不提侄儿司马懿呢?你怎么看?

慕容鉴史


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一年,年轻的诸葛亮在隆中耕种,年轻的司马懿在温县装病。按现代电脑游戏《三国志》的设定来说,两人都是在野的状态,等待贤明君主前去访求徵召。从表面上看,司马徽、司马懿都姓司马,似乎年长的司马徽应该是司马懿的长辈。而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在当时广有名声,应该是有召到司马懿的可能的。但为什么司马徽他老人家就是没给求贤若渴的刘皇叔推荐后来历史证明是牛人一枚的司马懿呢?

这是因为:首先,无任何史料证明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司马懿是叔侄关系。其次,即便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司马懿,刘备不可能去找司马懿,而司马懿也不可能投靠刘备。

我是长史如歌,用心聆听岁月里流淌的旋律,深入感受历史中跳动的音符。

01

司马徽和司马懿并无记载于史的亲属关系

司马一姓源自多处,有西周担任管理军事的司马程伯休父一源,还有源自田姓、陈姓、姬姓、芈姓等多源,许多不同源流之间的司马氏并无血缘关系,也不同族同宗。司马懿是司隶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祖上是程伯休父一脉,西周担任司马的程伯休父因克平徐方(古徐国,在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其子孙以司马为姓氏,繁衍后世,司马懿的十二世祖为随项羽灭秦的殷王司马卬,父亲是京兆尹司马防。司马徽是颍川阳翟人,史书无明确记载司马徽一族出自何源。按照中国古代史书的记事传统,若两人有亲族关系,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上自会写明,至少也有其他史料为补证。虽然司马懿家族也出自颖川司马氏,但各史书均无记载司马徽与司马懿有何关系,司马懿族系内也无司马徽之名。两人应当没有亲属关系。


02

司马懿所在地位处司隶,正是曹操势力大后方,刘备不可能过去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年轻的司马懿正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老家装病躲避曹操的徵辟,据《晋书·宣帝纪》记载:

河内郡位于司隶,在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北部,属于曹魏势力的大后方。刘备刚刚千辛万苦逃过曹操追杀,又怎么可能为了招揽司马懿再跑回司隶自寻死路?况且,刘备此时所在的襄阳离司马懿家有一千多里,来回就是两千多里路,按当时的情况,刘皇叔这一年半载的净在跑路的途中了。

如果司马徽真的向刘备推荐了司马懿,只怕刘备心里会想:“你这糟老头子坏得很,莫不是曹操派来坑我的?”

更何况,大才诸葛亮、庞统就在襄阳近左,推荐这两个人可以就地取才,也用不着舍近求远。


03

司马懿不可能投向刘备

1.司马家族与曹操关系非同。司马懿父亲司马防是曹操的“伯乐”。

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引用《曹瞒传》的记载:“(曹操)为尚书右丞司马建公所举。”除司马防本人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外,司马防的儿子们也在曹操一方的人。与诸葛家的三个儿子分别在魏、蜀、吴三处任官不同,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全部在曹操属下任官封侯,与刘备一方有政治派别上的不同。有这层关系在,再加上建安十二年时,司马家当家老爷子司马防尚在,司马懿就不可能投向刘备。

2.刘备势力微弱,司马懿未必看得上眼。

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主要来自两大政治集团: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司马家即是汝颍集团之一。汝颍集团中的颍川人多出文臣谋士,分别依附过袁绍和曹操,而无论袁绍还是曹操,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两方都是政治强权,都有强大实力。袁绍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占地千里,实力最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义在握,才略过人。跟这两位“高富帅”相比,刘备刘皇叔显得就是草根一枚,还被曹操打得一路南逃,朝不保夕,自然入不了名门望族司马懿的法眼。


长史如歌评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智谋之士纷纷择主而栖。但真正的有识之士不会随意投主,而是经过权衡考量后的深思而行,盖因为出身微末的贤才要考虑在所投主人手下能否出人头地,而门阀望族的士人要承担家族的安危兴衰,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择主的不同,就在情理之中。

参考史料: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晋书·宣帝纪》

本文为长史如歌原创首发,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经长史如歌二次创作,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长史如歌


假设司马懿是司马徽的远房侄子,面对一个落魄户,干嘛要推荐侄子。一个三天两头创业,没一次成功的人过来跟我聊聊天,我会让侄子跟他干,鬼知道他明天能不能吃上饭啊。

推荐诸葛亮,那是顺水人情。大学毕业几年了还天天窝在家里种地没工作的学生,过来跟我说,老师能不能介绍份工作。我说,你亲戚的大公司正缺人,你不愿意靠亲戚关系,下次给你介绍个工作。看看你天天躺躺躺,真成卧龙了。恰巧创业失败的刘备经过,来来来,给你介绍个文员。

你咋把他介绍去干文员,还是个发不起工资的老板?

年轻人,出去吃点苦,锻炼锻炼嘛。

那你怎么不让你侄子去锻炼锻炼?

我能让自己侄子放着五险一金的公务员不干,跟着他去混世?


涂山大虾


水镜先生也就是司马徽,是司马懿的叔叔。至于说为什么像刘备推荐孔明而不推荐自己的侄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水镜先生事先问过司马懿,但司马懿不看好刘备,不愿意去,所以就顺便推荐了诸葛亮。

二、水镜先生个人不看好刘备,认为其势单力薄,司马懿跟了他也难助其成大事,万一兵败,侄儿恐怕也难以落到好下场。所以推荐了和自己非亲非故的诸葛亮。

三、水镜先生心系大汉,愿刘备成事,毕竟他是刘氏后裔名,正言顺,但又不大看好自己的侄儿,恐其误事,所以推荐了自己更加看好的诸葛亮。

四、水镜先生嫉妒孔明才学,同时非常不看好刘备,所以推荐孔明去,准备坑诸葛亮一把。

五、水镜先生倾佩诸葛亮才学,看到他隐居深山而不得志,起了恻隐之心,想帮他一把,所以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刚准备搞革命的刘备,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六、此时的水镜先生已洞察天下大势,认为天下三分的格局即将形成。曹操地处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且中原兵强马壮粮草无忧,占尽优势,而曹操本人又尽显枭雄本色,争霸天下的企图昭然若揭。东吴孙策地处吴越鱼米之乡,水师强悍,生活富足,且没有强烈的争霸之心。而刘备此时差不多还是孤家寡人,连根据地都没有,除了占了个大汉皇族后裔的名头,其简直是一穷二白。相比之下,水镜先生肯定更看好曹操,认为自己的侄子跟着曹操必将成就一番伟业,所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自己的侄子司马懿,当然要他跟着曹操。

七、水镜先生有染指天下的企图,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事的。同时看好曹操,准备让自己的侄子打入内部,以待时机成熟之时建立属于司马氏的政权。(虽然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历史证明司马氏确实取代了老曹家)

一两千年的时间已过去,王朝更替早已是过眼云烟,我们大部分的认知都来自于三国志和一本带着偏见的三国演义,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早已不那么重要,真相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双子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古代人的行为模式与现代人其实差别并不大。我们可以代入到现代考虑这个问题。

刘备公司让资深猎头水镜先生推荐高管。资深猎头水镜先生从他的人才库里调出来两份简历。一份司马懿,一份是孔明。浏览了一遍简历后,司马懿那一份立刻被束之高阁了。为啥?原因有三。

一,实力问题

水镜先生司马徽虽然交游广阔,实力也算可以。但是总归出身草莽,他本人从未为官。父辈不详,估计也不是什么大人物。虽然同姓司马,但是这个司马与那个司马,其实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勉强可以自称司马懿的族叔。司马懿礼貌点也会喊他一声。但实际上两人差着阶级呢。水镜先生的出身,决定了他结交人才的层次。像司马懿那种官二代,他是不够层次结交的。而且作为一个有点本事的穷亲戚,他也有自己的骄傲。肯定不会厚着脸皮去上门攀附的。所以虽然同是司马家的,还沾点亲戚。水镜先生却没有那个实力能做司马懿的这单生意。二,职位问题

军师虽然是高管,但是刘备公司属于初创公司。地盘小,实力差,前途不明。待遇肯定给不了很高。而且风险很多大。这种职位,只适合久困于下层,敢舍命赌一把的小年轻。司马懿这种在曹魏大公司人脉深厚的官二代,压根就不会考虑这种草台班子。这样的职位对诸葛亮来说是个机会,对司马懿来说,根本不屑一顾。即使水镜先生厚着脸皮来说项,估计也会被礼貌的送出。

三,立场问题

司马家在曹魏根深蒂固。立场决定了司马懿不可能另投他家。刘备公司虽小,但和曹魏毕竟属于竞争关系。出于家族立场考虑,司马懿也不会选择刘备。水镜先生是司马家的旁支,对这个情况也肯定是知晓的。所以他压根不会去触这个霉头。

综上所述,水镜先生资深猎头乃是人精。略一考虑他就很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职位。所以他压根就没提司马懿。


己亥元辰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东汉末年名士,精通各种兵法、道学,而且人脉颇广,是当时天下文人最尊重的人士之一。诸葛亮和庞统就是水镜先生推荐给刘备的,刘备在得到他们二人后的确是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最后成为三国强者之一。不过当时还有一位没出仕的人,他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其实也是一位大才,为什么水镜先生就没有推荐他呢?司马懿和诸葛亮究竟谁更适合刘备?

说到水镜先生,很多人都对他不熟悉,他其实就是道家代表人物,司马徽,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遁法、兵学等,他为人淡雅,学识渊博,是个淡泊名利的名士,他曾经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的人,很多人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推荐自己的侄子司马懿给刘备,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谋略家,自出生就聪明超于常人,是魏国重要的臣子,西晋奠基人。

就是这样一个谋略超于常人的人,还是司马徽的侄子,为何不被推荐是个未知数,但是司马懿确实是个更加合适的人选。刘备也是及其尊重水镜先生,水镜先生给他推荐的人选他都十分重视,他听了水镜先生的一句话,就去请了卧龙,卧龙凤雏是被司马徽认为得其一人得天下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异于常人,极其少有,诸葛亮作为卧龙,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请出。

为刘备出谋划策,为他夺取江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场极其具有影响力的赤壁之战令诸葛亮名声大震,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诸葛亮的存在,有很多人动过挖走他的念头,尤其是手下败将曹操。而凤雏是庞统,这两个人都是水镜先生亲手推荐给刘备的,庞统是个人才,办事效率极高,更是为刘备的事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他有自己非常大的性格缺陷,很嫉妒诸葛亮,总觉得自己的才华根本没有诸葛亮的用武之地。

他一直都因为骄傲自负,一时大意导致被斩杀,从此刘备的统一大业,也就宣告失败了。而虽然诸葛亮还在,但是左膀右臂缺一不可,虽说一山不容二虎,但是有时候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司马懿是王侯将相,而司马徽善于外交,一生有很多好友,而他更是与诸葛亮和庞交好,深知他们的优秀之处。

所以推荐给刘备,而司马懿从来就和司马徽有过近距离接触,也不是一个交际圈的人,也并不知道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司马懿的背后是非常强大的身世,所以就算推荐给了刘备,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司马懿在世人眼里都是非常有能力,过于常人,刚开始刘备的处境非常窘迫,并不能给人才大展拳脚的机会,其实司马懿更适合他,只不过各种原因错过了。


甲良生日记


司马徽是三国第一智者,诸葛亮和庞统是司马徽的学生,司马懿是司马徽的侄儿。

司马家族要得天下,必须精心策划。

首先,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给刘备,就是想给司马懿当陪练的。

没有诸葛亮,可能就没有司马懿的出头之日。

如果诸葛亮和庞统同时辅佐刘备,那刘备就能得天下。为了不让刘备得天下,还得给侄儿创造得天下的时机。所以,司马老儿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就可得天下。

这明显就是不支持刘备既得诸葛亮,还得庞统。就说得其一,言外之意不能得其二,就是怕诸葛亮庞统合伙打司马懿,侄儿不是对手。

诸葛亮司马懿棋逢对手,这样会给拖延时间给司马懿寻找机会。

刘备襄阳会后逃到南漳水镜庄都是套路,逃跑路线是徐庶指引的,徐庶又是司马徽的学生。徐庶先给刘备说蔡瑁起了杀心,必须逃跑。然后,又挑拨蔡瑁说刘备有私心,要谋取荆州襄阳。这样就一个拼命的跑,一个拼命的追!

至于庞统的死,是有人泄密了。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庞统的老师司马徽。把庞统带兵进攻路线告诉了益州守兵,然后又在拦截射杀庞统的山上写上“落凤坡”几个大字。




襄阳论语


司马懿是当时声名初显,曹操就想聘用他,可司马没答应,嫌官给的小,长远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就隐居起来了!水镜先生也不知道他哪去了!也或者根本不认识司马懿,故此,不可能向刘备推荐司马懿的。


静里水声1


刘备落魄时,水镜推荐诸葛亮,为啥只字不提侄儿司马懿呢?



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生于灵帝光和二年(179),比诸葛亮大两岁,父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司马懿排行老二。而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道学。称为“水镜先生”。说司马懿、司马徽是叔侄,可能以姓推测,道听途说,有点牵强。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所谓水镜推荐诸葛亮的时间,《三国志.先主传》:【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



这段所说的“曹公既破绍”,是指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退回黄河以北,这包括官渡大战之前,两场小预演,即《三国演义》中,关羽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因官渡之战前,刘备依附于袁绍,袁绍叫刘备联络汝南的刘辟、龚都,从曹操背后下手,就是乘袁绍、曹操在官渡相持,刘备带汝南兵马,袭击许都,配合袁绍正面战场。但刘辟、龚都是原黄巾余部,军纪差,行动迟缓,战斗力不强,待刘备集合部队,赶到穰山时,袁绍已经被打败。曹操的战时讯息很灵通,探听到刘备攻击后方消息,火速赶过来,截住了刘备。曹操、刘备穰山交锋,刘备先胜后败。老板袁绍已经跨了,刘备只好弃北投南,依附刘表。



刘表亲自在襄阳郊外,迎接刘备,并给补充兵力,派刘备屯扎新野,刘备驻军新野期间,为政清明,声望很高,深得民心,引起刘表疑虑,表面热情,实际防范刘备,但作为荆州背部屏障,防范夏侯惇、于禁,对刘表也有很大好处。这个时间约在官渡之战的次年,即建安六年(201)。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 刘备驻扎新野时,徐庶投奔刘备,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堪称卧龙,有大才。刘备对徐庶说,那你把他叫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上门请,要叫来是不行的。于是,刘备亲自去了三次,终于请来了诸葛亮。但这个时间,已经是刘备到新野几年以后,按《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经过,徐庶推荐约在建安十一年(206)刘备最后请到诸葛亮,是在次年,即建安十二年(207)这里就按提问说法,水镜推荐诸葛亮,时间约在(206-207)年。



在刘备刚投奔刘表的那年(201),司马懿经人介绍,已经在曹操刚占据的河内郡,加入了曹操集团的工作。刘备知道诸葛亮时,司马懿已经干事五六年了。就算司马懿是司马徽的侄子,水镜是超世脱俗之人,平时很少主动参与尘世之事,怎么好拆侄子的台呢?


流誉后


司马徽,身为颍川的名士,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却甘心做一名隐士,他自己的说法是,即便有功名在身,富贵在侧,如果不受到世人的尊敬,那还不如归隐呢。针对这个问题,南郡人庞统就曾跨越千山万水去见司马徽一面,两个人见面之后交谈了起来,司马徽和庞统两人相见恨晚,一聊就是几天几夜,成为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司马徽能够得到庞统的认可,一个是因为司马徽有真才实学, 他的学问让庞统极为钦佩;另一个是司马徽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说过谁的短处,更没得罪过任何人。这样一位司马徽,自然会得到无数人的钦佩,庞统自然也包含在内,更何况他们聊天之后,司马徽四处嚷嚷,庞统实在太厉害了,简直可以成为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了。司马徽本来就有知人之名,经过了司马徽的宣传,这庞统的身价蹭蹭上涨,庞统得到了司马徽的泰剧,自然他也不会说司马徽的坏话,如此一来,司马徽知人的名声更盛了。陈寿对司马徽的评价是“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司马徽虽然是一名隐士,但是却声名远播,成为了隐士中最有名望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徽的“隐”可能并不是我们理解传统意义的“隐”,他的“隐”更像是一种手段。

司马徽抬举了很多的名士,名士们出仕成名后又反过来抬举司马徽,这样的循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商业互捧。不管怎么样,司马徽的地位在各位霸主心中都很高,当时在荆州落难的刘备自然也希望能够结识这样一位超级人才“猎头”,如果能得到一位司马徽举荐的人才,说不定霸业可成。

刘备去找司马徽,希望能够得到一点指点,他的事业当时在低谷期,很迷茫的时候他问司马徽如何脱困,司马徽犹如指路明灯一样说了一句话,“你缺少一位能够为你出谋划策之人”。刘备一听,可不是咋的,他坐拥三国时期最强战力关羽和张飞,却屡屡受挫不得志,可不就是因为缺少一位军师嘛?这样的人才哪里才能找到呢?刘备把目光看向了司马徽,司马徽自然是内心得意,因为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他的手里就有了。

司马徽在这个时候推荐给了刘备两位人才,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诸葛亮是南阳隐士,一直以来“躬耕于南阳”,以诸葛亮的才华,如果想要出仕自然不会缺少机会,但是却未必能够得到重用,诸葛亮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能够得到一位可以重用他的明主,不必是一位强势的霸主,因为诸葛亮他可以带着这位明主起飞。诸葛亮这样的诉求,和他多年旧识的司马徽自然了然于胸,于是,司马徽遇到刘备时,他认为刘备是“匡扶汉室”的皇叔,也是诸葛亮一直以来希望得到的“明主”。至于庞统,是司马徽最新结识的人才,又千里来投奔他,有这样的好机会自然要留给庞统。

刘皇叔这一脉在当时是最正统的一脉,有着很好前途的潜力股,这样的优质的资源,司马徽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给刘备呢?我想这一定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野哥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司马徽和司马懿虽然都姓司马,但是通过他们族谱的查询,至少在十三代之内没啥交集,也就是说两位不是亲属。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司马这个姓氏的来源是程伯休父在周宣王时期官拜司马,由于军功卓著被此官职为氏,司马是“以官为氏”的由来,在根源上就并非出自一家,所以,即便追根溯源,这司马徽与司马懿恐怕都并非是亲属关系。既然不是亲属关系,两人又没有深交,司马徽自然不会举荐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不需要司马徽举荐。因为司马懿的家世显赫,他的老爹是京兆尹司马防,只要司马懿愿意,随时都能够出仕。除了背景强大之外,司马懿自身的本事也极强,对于司马懿的记载是“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试问,这样的一位少年才俊,又出身显贵,想出仕易如反掌。

第三、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给刘备,很可能是事先得到过诸葛亮和庞统的同意。因为这两位人才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家已有兄弟在曹魏和东吴任官,他投奔刘备除了匡扶汉室之外,也是最有雄心壮志的一位,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光耀诸葛家的门楣,而不是依靠亲戚关系谋求一官半职。至于庞统,他在东吴失意,自然希望能够在其他的地方获得成功,而他自然希望司马徽有这样机会的时候举荐自己。

司马徽身边的人才其实远远不止诸葛亮和庞统这二位,还有多位好友也都是人才,但是司马徽并未举荐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愿意跟随刘备出征。司马徽等人虽然是隐士,但是他们对天下大势了解的极为透彻,自然明白刘备虽然是英雄,想要真正一统天下却难如登天,与其把一生所学押宝在一个落难皇叔身上,还不如“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选择更好的依靠。

这样的想法,不单单是司马徽的朋友们的想法,司马徽自己也是如此,他断然拒绝了刘备的邀请,说他希望隐居。但是在后来曹操攻占荆州的时候,得到了司马徽,司马徽却没再选择继续做隐士,而是选择投奔了曹操,这一点足以证明,司马徽不是希望做隐士,只是不看好刘备,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的原因,因为这是诸葛亮和庞统自己的意愿,至于其他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压根就认为刘备不会有啥出息。

“荆州破,(司马徽)为曹操所得。”

司马徽的一次举荐,成就了诸葛亮、庞统,成就了刘备,也成就了他自己。不得不说的是,在刘备落魄的那些年,能够看好刘备,有信心扶持刘备成就一番大事的士人,恐怕也就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


野史日记


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古书我真没研究过,但是按照现代游戏《王者荣耀》我总结是怕刘备看不起司马懿。

司马懿核心是近身法术伤害,刘备正好又是近身战士,同时免除一部分法术伤害、控制。司马懿打刘备,正中刘备下怀,刘备二技能顶一下司马懿,司马懿基本就凉凉了。

所以我感觉不推荐司马懿,就是知道刘备看不起司马懿。英雄技能完克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到刘备身边。

历史学的不管好不好,游戏我是认真了解了刘备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希望对提问者有帮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