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镇的军队正面对决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周兴健


题目中问到的其实也就是天宝15年的哥舒翰兵败潼关,从而导致潼关及洛阳失守。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哥舒翰。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神将”之称。虽然有点夸张,但他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常胜将军在手握20万大军,又有着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惨败于安禄山叛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我认为导致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好大喜功,急功冒进。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唐玄宗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好大喜功。他在处理边关少数民族问题上,贪图边功,使得安禄山手握那么大的兵权。

还有就是潼关一役。潼关守将本是封常清,高仙芝两人。由于唐朝的兵力布置为外重内轻,导致叛军长驱直入,这二人不敌安禄山叛军,退守潼关。但这二人又遭宦官边令诚诬陷,被唐玄宗下旨斩首示众。此时唐玄宗便派出因中风半身不遂的哥舒翰镇守。哥舒翰主张死守潼关,叛军补给困难,胜利指日可待。


但是唐玄宗又听信杨国忠谏言,四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城迎战叛军。哥舒翰无奈出站,最后导致全军覆没!

第二个原因就是朝中大臣们勾心斗角,没有一心平乱。安史之乱唐军节节败退,难以抵挡安禄山叛军,一个是唐玄宗昏庸,还有一个就是朝中大臣们勾心斗角,内部不和。

先因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导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造反。接着又有大将封常清,高仙芝与宦官边令诚不和,以至于边令诚在唐玄宗面前诬告两人,导致两人被砍头。唐军损失两员大将。再一个就是哥舒翰与杨国忠不和。其实哥舒翰算是杨国忠一手提拔上来的,用来对付安禄山。但哥舒翰站稳脚跟之后,便密谋想杀害杨国忠。杨国忠得知,便再哥舒翰死守潼关时,再三提议唐玄宗下旨令哥舒翰出关迎战,最后结果就是哥舒翰全军覆没。由此可见,朝中里里外外都在勾心斗角,这场战争还如何取胜?


第三个原因就是哥舒翰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展示他的大将风范,说他枉为名将也不过分。

哥舒翰一代边关名将,所向披靡,但是在潼关战役中他的做法却有待商榷。我们来慢慢说道。第一,出关之时,他痛哭流涕,扰乱军心。身为20万大军的统帅,在迎敌之时应做的是激励将士,鼓舞士气,背水一战。但是他却痛哭出关,这不是在扰乱军心吗?大军士气不足,军心紊乱,必败无疑。

第二,战术作用不当,导致深陷敌阵,全军覆没。哥舒翰在出关之前,是清楚敌军的计谋的。敌军用4000羸弱之兵引诱,再以精兵围而歼之。为何出关后却带领大军直愣愣的往敌方陷阱中钻?这不是一代名将的做风!


第三,再兵败潼关时,哥舒翰选择缴械投降,名誉尽失。在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后,竟然跪在安禄山面前,喊安禄山“陛下”,还说只要安禄山饶他一命,他便帮助他劝降。

但是哥舒翰手下都很有骨气,誓死不降。安禄山觉得他无用便把他打入大牢。一年之后,安庆绪败兵撤退之时,将哥舒翰杀死。哥舒翰出卖尊严也只换来了一年的命。

当时的唐朝,有着这样昏庸的皇帝,这样奸诈的朝臣,这样苟活的大将,潼关一役,输的不冤!


夏目历史君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哥舒翰身体不好造成潼关守军内部矛盾严重,内部政治斗争因素造成的出兵时机不对,哥舒翰个人指挥失误。

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天下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控制在十大节度使手里。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河西节度使(兵力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剑南节度使(30900人)、朔方节度使(64700)、安西节度使(24000人)、北庭节度使(2万人)、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15400人)。

其中平卢节度使与范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与陇右节度使,两者经常兼镇(一人担任两个军镇的节度使),是全天下最重要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大的两个重兵集团。平卢、范阳被合称为东统,河西陇右被合称为西统。安禄山长期统领范阳平卢、哥舒翰长期统领河西陇右,当时被视为两个实力相当的军事集团首领。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安禄山)

天宝年间,各军镇已经有了自成体系的倾向,门户之见非常严重,不是和本镇关系密切的人当节度使很难完全掌握局面。连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时也遇到了严重问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不是本镇出身,威望远不如在其出身的河东和朔方。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地位,不仅来自于其长期担任两镇节度使,同时也因为二人都是从本镇一路升上来的,是本镇根基深厚。安禄山能长期担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除了唐玄宗过于崇信外,安禄山是本镇出身的节度使能稳定掌控军镇也有不小关系。安禄山叛乱前,哥舒翰因病在长安修养。

安禄山起兵叛乱时,同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对河东镇仅能控制一部分兵力,基本盘还是范阳和平卢。安禄山起兵造反前,派人劫持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使河东镇自己不能控制的大部分军力暂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造反后,内地长期和平人不习战,更无有战斗力的军队,进军非常快。边镇军队短期内来不及入援,唐朝廷临时仓促招募了十几万新军,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统领,自然毫无悬念的被击败,潼关以东包括东都洛阳短时间内被安禄山占领。

战线在潼关一带暂时稳定下来,边军陆续入援。剑南镇因为天宝年间征南诏,损失惨重,实力没有恢复。安西、北庭兵力有限并且太过于遥远,入援的主要是河西、陇右、朔方三镇。朔方军主力从山西入援,先稳定了山西局势,后从山西入河北,给安禄山后路造成很大威胁。

河西、陇右军则集结到关中,然后去防守潼关。当潼关大军汇集了河西、陇右军主力之后,前方统帅的选择就很有限了。从经历、资历、威望各方面因素考虑,最稳妥最合适的人选除河西陇右本地出身长期统军的哥舒翰外很难寻找了。虽然哥舒翰这时候有病在家不能理事,朝廷也不得不启用哥舒翰统领大军。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哥舒翰)

唯一可以代替哥舒翰的另一个选择,朝廷更加不可能选择,这个人叫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便宜堂兄(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在河西陇右系统任职数十年,担任过河西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时担任朔方节度使,不久被免职,由郭子仪接替朔方节度使。

朝廷为求稳妥不得不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统领潼关守军,也可以看出此时军事体制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即使没有安禄山的造反,也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大的军事改革才能避免严重危机的地步。

事后看,如果大唐朝廷选择其它资历威望不合适的人选,虽然冒险点,会面临指挥不畅可能会遭遇惨重失败,但也不会比选择哥舒翰更糟糕,但历史没有如果。

哥舒翰担任主帅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统帅责任,手下分为两派互不服气内斗激烈,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潼关守军同时还有封常清、高仙芝招募的新军残余,新军和河西陇右边军同样矛盾重重。河西、陇右军处在对抗强大的吐蕃帝国前线,长期与吐蕃作战,兵力战斗力不弱于范阳平卢,但特殊的形势严重了影响了战斗力。

同时,哥舒翰自己也涉入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可能个人也有政治野心),引起了后方朝廷与前方军事统帅的相互拆台。哥舒翰有下属劝其留一部分兵力守潼关率大军回长安诛杀杨国忠清君侧,哥舒翰有点心动,还没有发动这个谋划就泄露到杨国忠那里。杨国忠非常惊惧,招募了一只万余人的新军求自保。哥舒翰则上书要求这支调这支新军守潼关,唐玄宗答应后,哥舒翰则很快将杀掉其首领,清洗杨国忠的人。自此哥舒翰与杨国忠矛盾更深,哥舒翰不敢真去清君侧,也对重重得罪了杨国忠很不安,更加速了身体状况的恶化,完全不能履行统帅职责,潼关大军内部更加混乱。

杨国忠惧怕哥舒翰继续谋划清君侧,不断劝说唐玄宗让哥舒翰早日主动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唐玄宗一方面被杨国忠眩惑,另一方面也对哥舒翰手握朝廷能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长期在离长安不远的潼关有疑虑,同时此时叛军的情况看起来也不利,就不断的派人催促哥舒翰快点出兵。

这一系列事件中,哥舒翰表现出了极度低劣的政治手段。主动的清君侧是造反的代名词,哥舒翰看起来又不像真有和安禄山一样野心的样子,况且身体条件也不允许。去控制杨国忠惊惧之下组织的小规模新军,更是无任何好处只有坏处的糊涂做法,哥舒翰真想要清君侧,这只新军无任何威胁,杨国忠想对哥舒翰不利,这只新军也没啥作用。哥舒翰这么做,除了深度得罪杨国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更严重破坏了前方大军与后方朝廷的相互信任。

杨国忠同样没有宰相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际却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局至上,为私利而坏国事。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同样丧失了作为一个优秀君主的能力,判断力出了严重问题,不能处理好臣下关系。主动干涉前方统帅的作战方略,引发了严重后果。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李隆基)

哥舒翰出兵前,安禄山处境相当不好。潼关前线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朔方军进入河北和河北占领区的人民起义,叛军控制不了河北很多地方,洛阳与范阳的道路一度断绝,安禄山本人都一度都就是绝望了。如果潼关前线继续对峙,安禄山的处境会相当困难。

但即使潼关大军内部问题严重影响战斗力,大军与后方朝廷相互猜忌,都不至于导致哥舒翰在灵宝之战的惨败。种种不利因素,可能会导致作战不利,连续打几个败仗,损失很大,或者在与叛军主力进行的大决战中大败。而不是历史上哥舒翰的近20万大军被叛军两三万人的少量兵力打的基本全军覆灭。

哥舒翰本人指挥失当才是惨败的最重要直接原因。哥舒翰被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指挥的少量兵力诱敌,进入了山间的不利地形,叛军乘机利用有利地形从高处攻击唐军,又纵火焚烧草车制造烟雾,让唐军陷入混乱,最后精锐骑兵从后方夹击,唐军彻底崩溃。战场位于黄河边上,无数官军被赶入黄河丧命。杜甫后来有诗:“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哥舒翰的低劣指挥,同样与恶劣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关,一个完全履行不了职责的将军掌握着唐帝国最重要的大军,最终造成了悲剧。

灵宝之战后,安禄山叛军很快贡献潼关,紧接着占据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

河西、陇右军大部覆灭后,唐朝廷能掌握的最重要的一只军队,就是主力基本完好的朔方军。郭子仪再造唐室的地位,来自于他是此时的朔方军节度使。


仁勇校尉


通过题目可以得知,想问的是哥舒翰麾下唐军的灵宝之溃,以及随之而来导致的潼关,长安失守。

天宝15年,本来唐军的战略形势不算差,安史叛军占据的只不过是一条从河北到陕西附近的狭长地带,先锋在安庆绪指挥下,难以攻破潼关,漫长的后勤补给线随时可能被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切断,可以说形势危若累卵。哥舒翰虽然此时中风,行动不便,毕竟是玄宗倚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麾下兵力虽多,但大多是新近招募之兵,野战打不过精悍的安史叛军,只能依靠潼关天险坚守。

在这种形势下,安禄山使出诱敌之际,明令部将崔乾佑率领老弱屯驻在陕郡,并放出谣言,声称崔部“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巧妙地抓住了唐玄宗急于打一个胜仗,收复部分叛军占据地区的心理,于是急命哥舒翰从潼关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身经百战,老成持重,立刻上书坚决反对“贼兵远来,利在速战,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同样,朔方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也是保持这个意见,即官军坚守潼关,朔方军加速直捣叛军范阳老巢,釜底抽薪,使得叛军内部瓦解溃败。然而轻浮且刚愎自用的宰相杨国忠,却听不见去这些正确意见,满脑子宫斗思维的他,固执地认为哥舒翰也是想拥兵自重,还和太子李亨遥相呼应,而太子李亨与自己的不对付,是尽人皆知的。

当然,从经济角度考量,官军尽早收复陕,洛,也有极大的意义,毕竟唐帝国江南出产的粮食贡赋,是先聚集在扬州,再从扬州利用水运至开封以北,再经开封入黄河,转渭河入长安,而安史之乱后,漕运被切断,大量物质只能转道秦岭,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所以收复陕洛,也有重新打通帝国政治核心区域经济交通干线的考虑,只可惜,此时出兵,不但不能达到以上目标,最终还导致了首都长安的沦陷。

六月初,在玄宗的一再强令下,哥舒翰不得不率军出关,到了四日已经出关70里,进入灵宝附近的西原,崔乾佑在此扼守险要。谨慎的哥舒翰,一直等到8日,全部大军到达西原之后,才开始部署对叛军的攻击,虽然唐军声势浩大,号称20万,但真正有战斗力的是,王思礼率领的骑兵五万,李承光率领的十万步兵则是仓促成军,新兵为主。而且王李两人速来不合,也让哥舒翰很头疼。所以哥舒翰大军的基本布置是,精锐骑兵在前,步兵在后,王部骑兵若受挫,则步兵还可以稳定战线,以防崩溃,若王部骑兵初开得胜,则步兵还可以相机投入战场扩大战果。而叛军崔乾佑部,兵力比唐军单薄的多,但有安禄山留下的两支精锐部队,5000陌刀手和同罗精骑,同罗,是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生性彪悍,善于骑射,贞观2年归附唐朝时,仅精锐骑兵就能凑出三万。‘

由于史料所限,今天我们只能大致拼凑出灵宝之战的过程:崔乾佑战略的核心,就是诱敌深入,不惜以老弱数千人组成自己战阵的第一道防线,精悍的官军王思礼部骑兵首先发动攻击,在轻易突破叛军老弱的第一道防线后,冲击之势顿减,此时叛军五千陌刀手冲出,以手中“陌刀”这种两面开刃的长柄大刀砍杀官军坐骑,官军攻势被遏制,此时哥舒翰只能派出步兵援助,同时叛军精锐从战场东侧的函谷关旧道开始向南撤退。新近入伍,军纪不强的官军步兵以为战局已经呈压倒之势,纷纷涌入关道追击,结果遭遇了两面山上叛军弓矢和滚木礌石的攻击,死伤惨重,挤作一团,叛军的火矢还点燃了预先埋伏在谷地中的大量柴草,挡住了唐军前进的视野。此时,等待了许久的叛军同罗精骑投入了战斗,从侧后向唐军发动冲击。虽然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但此时前有堵塞,后有骑兵冲击,两侧还有占据高处的叛军弓矢和投掷武器的攻击,以新兵为主体的唐军逐渐溃散,兵将之间失去联系,各级军官也无法准确指挥麾下的部队,乱作一团,唐军的混乱变成了大溃败,他们扔下兵器和盔甲,拼命向西或向南逃跑,距离黄河河岸较近的,争先恐后想逃上停泊在岸边的物资运输船,日落后,一团混乱的唐军逃回了潼关,此时又一次悲剧发生了,潼关前本来有三道防御叛军进攻的深壕,慌乱的新兵们一拥而上,大量被挤下壕沟摔死,或者在混乱中践踏而死,三道壕沟被唐军官兵的尸体填满,也失去了防御性作用。

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哥舒翰狼狈地进入了潼关,一清点手下,只剩八千余人,数日后,崔乾佑大军抵达潼关之下,蕃将火拔归仁等,劫持了哥舒翰,献关向叛军投降。。。。


用户69792950182


在八年安史之乱里,哥舒翰大军惨遭安史叛军毁灭性打击的灵宝西原之战,堪称整个叛乱里的灾难性一仗。唐王朝不但失去了提前平叛的黄金机会,更是瞬间被开了大刀口,这以后中原几乎沦陷,藩镇豪强割据,一切都似大堤决口般无法阻挡。惨遭重击的大唐,一百多年都没恢复过来。

但号称大唐名将的哥舒翰,带领的传说中陇右河西的精锐,为什么会败到这般崩溃?首先一个原因,好比战争片里常说的一句台词:新兵蛋子打不过老兵油子。哥舒翰麾下这二十万大军,就是战斗素质有限的“新兵蛋子”。

虽说顶着“陇右军”“河西军”的头衔,但在这支唐军里,真正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之前洛阳战役里的残兵,就是一群新招募来且又被安史叛军打过的菜鸟兵。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这群人放在部队里,大战前就是标准的火药桶,单是每张嘴绘声绘色讲战败,就足以把军心折腾的乱七八糟。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长安周边招募的新兵。

如此一支鱼龙混杂的队伍,战场上稍有风吹草动,分分钟就容易土崩瓦解。但这事也并非绝对,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战将,摊上多烂的队伍,总能迅速覆雨翻云,转眼就把队伍打造成钢铁雄狮。比如与哥舒翰同时代的大唐战将李光弼,就是此中高手,硬是凭着强大带兵手腕,给大唐带出一支再造江山的铁血军团。那作为李光弼“前辈”的哥舒翰呢?

这就是唐军此次败的如此惨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主帅哥舒翰的个人能力问题。

在唐朝大诗人李白等人的深情讴歌下,大唐战将哥舒翰的无敌形象,至今依然光芒万丈。放在唐代战场上,多年来与强敌吐蕃打了一票恶仗,看上去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放在这次战斗里,他却有个大短板:哥舒翰是个将才,但打赢安史叛军,需要的是帅才。

哥舒翰此人,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带兵风格也无比严厉,一点小错就鞭打士兵。历次战场辉煌,也基本都是狠打硬冲的套路,论战略谋划能力,无论比起他昔日在陇右的老上司王忠嗣,还是在他之前镇守潼关的高仙芝,都是差距太远。

于是,以相关史料记载,自从哥舒翰火线就任后,这支之前已经被高仙芝带出模样的军团,就是各种折腾。由于当时哥舒翰已经中风瘫痪,所以日常军务基本放手,各级军官们更是画地为牢。安史叛军还没打来,部下王思礼和李承光就成天互掐,外加哥舒翰的带兵方式,还是一贯的简单粗暴,发现士兵们一点小错,就是能动手不抄抄,逮住就往狠了打。这一套带昔日亲兵有用,带这二十万菜鸟兵?当然是火上浇油,弄的全军怨声载道。

所以,在公元756年六月七日的灵宝西原之战开打前,被哥舒翰以简单粗暴方式管理的二十万唐军,其实已到了濒临分崩离析的时刻。外加哥舒翰打硬仗不惧,可情报战略方面的工作,做的却是十分粗线条,连安史叛军的兵力配置和战略意图,都没有完全掌握。惨败前的基本条件,这支部队差不多齐活了。

但即使这样,此时的哥舒翰,依然赢面狠打。瞧瞧756年的平叛战局就知道:在河北唐军的浴血反击下,北线的安史叛军正在节节败退,郭子仪李光弼的精锐正高歌猛进,朝着安史叛军的老窝范阳狠杀过去。就算哥舒翰这边出来打比较困难,只要唐军能够凭着人数优势和潼关天险,安住营盘守好,进退两难的安史叛军,基本就会在这一年灰飞烟灭。

换句话说,这场战争里的哥舒翰与麾下唐军,面对的就是中国足球常碰上的简单任务:打平就出线。虽说有很多毛病,但完成这个任务,还算不困难。

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却让这个简单任务,彻底变得乱七八糟:唐王朝的坑爹指挥。

自从安禄山扯旗造反后,唐玄宗的自尊心就遭到了深深打击,从此以后看武将就像防贼。外加他的实在亲戚兼宰相杨国忠,更是个志大才疏的坑货。此人玩弄权术得心应手,但行政办事却是严重昏聩。安禄山扯旗造反时,他就欢天喜地安慰唐玄宗,说没几天安禄山的部队就要哗变,结果被洛阳沦陷打脸。这时安史叛军兵临潼关,他竟又耳根子发软,连“潼关外安史叛军就剩四千人”的谣言都信,猴急着死催哥舒翰出战。

当然也有史料认为,杨国忠这么做,是因为妒忌哥舒翰的功劳,生怕哥舒翰立了功回来与他争宰相,所以故意下药叫他打输。可是潼关沦陷长安不保的严重性他都想不到?如果此事为实,那此人简直蠢且坏。

可比这“蠢且坏”更蠢的,却是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一代盛世的帝王,此时非但不复青年时的睿智,用人做事更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其实在洛阳失陷后,如果李隆基能够洞察局势,继续启用高仙芝,局面也不会崩坏。而在杀害高仙芝启用哥舒翰后,就连远在河北的郭子仪都苦口婆心劝,叫唐军不要轻易从潼关出兵,守住就是给前线时间。可急于平叛的他,却在杨国忠的鼓噪下,拍板做了最蠢决定:催促哥舒翰出战。

于是,后果也毫无意外,本就不能战的哥舒翰,带着一盘散沙的二十万大军,分分钟就撞进叛军的埋伏圈,最终悲惨全军覆没。然后潼关沦陷,洛阳沦陷,唐玄宗仓皇跑路,中原陷入一片浩劫。不作不死的唐王朝,以其弱智的高层指挥体系,亲手断送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们爱历史


在历史上所有战局的逆转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点。


安史之乱的败局关键性的节点在于潼关,而潼关一战的溃败更是让唐王朝在京畿之地的势力大为受挫。有唐一代,在军事方面的部署从来都是“外固内松”,大唐王朝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集结在了大唐疆域的外围,而真正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之地,军事防守力量却显得异常的薄弱。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安史之乱的整体行军路线: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一直带领十五万大军打到长安,一共有河北、山西、关中、河南、山东五地的力量可以进行防守。


而这五地的力量恰恰可以构造一个环形防御战线彻底拦截安禄山的大军。


可是唐王朝所构造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弊端正在此处,有唐一朝,几乎所有的中坚力量和强悍军队都布防在了边疆之地。以至于等到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时候,河北、山西、河南、山东之地的守军甚至都来不及防守,就被安禄山的大军疯狂横扫,几近无时间抵抗。


为何唐军没有时间抵抗安禄山的数十万大军,因为速度太快,这五地的唐军根本没有及时反映过来,安禄山已经即将打到洛阳了。


此时的唐军才开始真正的反应过来:


咦!安禄山这个小胖子反叛了!


面对安禄山的大军,刚刚反应过来的唐军只能在洛阳之地迅速构造了三道防线:




  • 三道防线:陈留、洛阳、陕州

  • 三路拦截大军:九原、太原、潞州


唐王朝的战略是希望利用三道防御性的战线将安禄山的大军拦截在洛阳之外,而从山西等地扑杀过来的三路大军强行切断安禄山行军大军和大本营范阳的联系。唐军的如此部署,势必会让安禄山掉头援救大本营,放弃攻打洛阳的打算。


但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


安禄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扑向了洛阳尘。


扑向洛阳之地的大军迅速击垮了唐军在洛阳之地的三道防线,高仙芝、封常青急令大军退守潼关,准备屯集全部的兵力扼守要地,拦截安禄山的大军。



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安禄山,急令崔乾佑拿下潼关,可是潼关之地乃是万里挑一的重关,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被安禄山拿下?



而在河北之地,郭子仪、李光弼带领大军在安禄山的后方疯狂的横扫。安禄山迫于被两线夹击的惨状,开始犹豫不决。如果河北之地真的被郭子仪、李光弼强行撕开一个缺口,那么自己的十五万大军就是瓮中之鳖,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但是此时帝王唐玄宗、宦官边令诚帮了安禄山的大忙。


宦官边令诚素来有高仙芝不和,借此机会开始肆意抨击这些武将。唐军从洛阳之地一退再退,对于唐玄宗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这对于泱泱大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暴怒之下的玄宗皇帝下令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青。


临阵战将,成为了唐玄宗逃离长安的前奏。


镇守潼关的两位唐将被斩杀之后,哥舒翰成为了潼关的统帅。


然而,这种关键的节点上,朝堂之上的矛盾都是能在合适的机会迸发。安禄山曾经起兵之时的口号是诛灭杨国忠,朝堂之上的杨国忠自然是战战兢兢。


哥舒翰在抵达潼关之后,守而不战,朝堂之上的杨国忠开始动了心思。如果安禄山无法攻下潼关,那他的人头个朝廷谈判怎么办?


到时候,谁来保护自己的这颗项上人头?


杨国忠开始怂恿唐玄宗,并且委婉劝诫玄宗皇帝,如今的军事力量都屯集在了潼关,哥舒翰反叛怎么办?扑杀到京城又该如何?


玄宗皇帝曾经那么相信安禄山,他不一样造反了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玄宗皇帝惴惴不安,思忖良久的玄宗皇帝下令哥舒翰出兵潼关,主动进攻安禄山的大军。哥舒翰带领大军在灵宝遇到埋伏,十八万大军因此溃逃,京畿之地的防御力量在瞬间被全部瓦解。


潼关丢失,长安之地守无可守,玄宗皇帝仓皇逃离长安。


-----最后说一下


其实安史之乱的战局恶化的并没有那么厉害,只不多唐玄宗作为帝王,他曾经所信赖的宠臣安禄山突然背叛,一定给与了他心理和情感上的双重打击。这一系列的打击才迫使他做出了临阵战将、强令出关的荒唐事。


时局能够决定战争的成败,也能够改变战局的转向。


在这场安史之乱,哥舒翰所统帅的大军并非陇右、河西的军队,更多是从京畿之地临时招募的士兵,他们之间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而在河北之地的郭子仪、李光弼所带领的军队才是真正的陇右、河西精锐军队。


历史总探长


哥舒翰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代名将,在抵御突厥入侵,保卫大唐边关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西部边民唱出的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对哥舒翰边关功绩的最好颂扬。

(哥舒翰剧照)

然而正是这样一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却在抵御安禄山叛军的时候,手握20万大军,又有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何竟然在和安禄山叛军交战的时候全军覆没,致使潼关失守,叛军长驱直入攻入都城长安呢?

第一,唐玄宗好大喜功,急功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之所以造成,除了唐玄宗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唐玄宗好大喜功。他在处理北方边关少数民族问题上,贪图边功,所以才会把那么大的兵权交给安禄山。

就比如让哥舒翰发动石堡城一战,在哥舒翰之前,多位将军都已经告诉唐玄宗。石堡城是突厥集全国之力来防守的一个地方,不容易打,打下来用处也不大。但是唐玄宗偏偏要打。结果哥舒翰损失了好几万人,耗时数月才拿下,可以说是惨胜。可唐玄宗不吸取教训,却认为这是他的巨大功劳。

(好大喜功的唐玄宗)

在潼关问题上也是。潼关的守将原本是封常清、高仙芝。由于唐玄宗在军队布置上实外虚内,这两员名将在洛阳打不赢安禄山,退到潼关坚守。如果这两员大将一直守在潼关,安禄山未必能前进一步。然而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诬告,杀了这两员大将,又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前往接替封常清和高仙芝。哥舒翰前往潼关后,继续执行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做法,坚守不出。但是,急功冒进的唐玄宗却强迫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大哭出击,最后造成全军覆没。

第二,大臣们用力于勾心斗角,而不是一心平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节节败退,除了唐玄宗昏庸以外,还在于朝臣们不和。

一是安禄山和杨国忠的矛盾不可调和,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造反。

二是大将封常清、高仙芝与宦官边令诚不和,边令诚诬告并让唐玄宗杀掉封常清和高仙芝。

三是哥舒翰统兵后,又因为与安禄山以及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不和,诬告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弟,但是,他其实并没有站在安禄山一边。在安史之乱之前,他就曾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不听。哥舒翰掌控权力以后,便伪造证据,最后让唐玄宗杀掉安思顺。

(杨国忠剧照)

四是哥舒翰和杨国忠不和。本来哥舒翰是杨国忠极力提拔起来,对付安禄山的。但是哥舒翰掌兵以后,便和部下密谋杀掉杨国忠。虽然说他这也许是正义的行为,但确实造成了将相不和。致使后来杨国忠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强令哥舒翰放弃坚守,轻率出击而最终全军覆没。

五是哥舒翰的两个部下不和。哥舒翰本来在领兵之前便已中风,无法处理日常事务,因此他把军事委托给了两个部下。其中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这两个人不和,经常互相抬杠,而有病的哥舒翰却无法化解他们的矛盾。


从上到下,都在勾心斗角,这战争还打得赢么?

第三,哥舒翰枉为名将,不能起带头作用。

哥舒翰在边关的时候,是常胜将军。但是在潼关,他的一系列做法实在值得商榷。

一是痛哭出关,扰乱军心。哥舒翰反对出关,提倡坚守。后来这个主意遭到唐玄宗和杨国忠的反对,只得出关。既然要出关,那就正对现实,激励将士,背水一战。可是他作为主将,却在这时候痛哭出关。你是主将,却这样做,不是在扰乱军心吗?军心都乱了,一开始就败了。

(安史之乱)

二是指挥不当,毫无战术。哥舒翰已经明白安禄山是用疲弱之兵把他引进埋伏圈,用精兵对他进行围歼。这是在他出关前就明白了的。既然如此,难道就没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战术安排吗?该怎么打?打不赢又该怎么撤退?所有这些他完全没有设计。简直就是把20万大军直接往安禄山的大口袋里赶了事。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将的做派吗?

三是被俘投降,名誉扫地。哥舒翰最后被安禄山俘虏以后,他竟然跪倒在他过去的敌人面前,称安禄山是“陛下”,向安禄山屈膝投降。而且还说,只要安禄山留他一条小命,他就帮安禄山劝说那些人投降。没想到,他手下的人都有骨气,坚决不肯投降。结果安禄山觉得他无用,本来封了他高官,给他拿掉,把他关进监狱。后来安庆绪逃跑的时候,又把他杀了。他如此斯文扫地,仅仅保了一年的命,最后还被杀掉。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臣,这样的大将,潼关之战,如何能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大家好,我就是不知道是哪年出生的,但知道自己是哪年咽气的哥舒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

大唐天宝十四年,跟我一向有仇的死胖子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话说这个安胖子貌似还真的有点本事,造反才一个月,就从范阳杀到了洛阳,把咱的皇帝老子气的跳脚,到处找人带兵去削死这个安胖子。

当时皇帝还没来找我,因为我中风了,半身不遂,既不能骑马,也不能行走,平时都是靠侍卫抬着才能出门。咱这身体状况,领兵打仗是不可能的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再领兵出征打仗了,除非皇帝他眼瞎。

好在皇帝眼没瞎,他找了一个合适的人。这人是谁呢?安西节度使封常清。

这个封常清是个能干人,他接替了在怛罗斯打了败仗的高仙芝后,立刻灭了大勃律,帮着老高把丢在怛罗斯的脸面挣回来了。皇帝听说后高兴呀,就让他回长安述职,准备给他一个大大的赏赐。于是老封就从三千里之外西域从长安赶,出发的时候还是大唐盛世呢,走到长安时就恰好遇到了安史之乱。

皇帝一看,这不巧了么?正找大将呢,天帝爸爸就给自己送来了一个大将。于是皇帝就与老封畅谈了关于平叛的事情,这个老封也是实诚人,说他去前线,指日灭贼!皇帝高兴呀,于是老封的职位就从安西节度使直接变成了范阳节度使,单人单骑前去洛阳招兵买马,迎战安胖子。

咱们在长安的人都觉得老封一去,安胖子必定会被打成屎胖子。毕竟咱们大唐服天下已有一百多年了,无人不服。而且在位的皇帝是公认的一代英主,安禄山那个小杂碎不过就是个小叛乱,要不了半年就可以扑灭。帝国歌舞升平照旧!

然而结果却是啪啪打脸啊!老封确实是个能干人,但是他数十年远在边塞,根本不知道咱们关内的情况。而且他这次来长安是述职的,手上没带兵。之前夸下海口,说安胖子落在他手上一定完。然而等到在洛阳跟安胖子打了一仗才知道,中央的农民兵是真特么弱,河北藩镇的职业兵是真特么的强。惹不起惹不起,赶紧跑吧,带着残兵败将就退回了潼关。

然而他这一跑,皇帝怒了。大骂你封常清不是能干人吗?怎么败的这么惨?于是老封就被贬成了庶民,白衣从军,在老高的帐下听命。然后皇帝又让老高去前线,让他出潼关迎敌!老高心想,我这几万杂兵哪里是安胖子对手?说什么也不去。这一下又把皇帝给惹怒了,说你跟封常清怕是要造反吧?然后就派了一个死太监过去,咔嚓两刀把老封和老高都给斩了。

斩了两个能干人后,皇帝懵逼了。暗自寻思自己是不是傻?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自己把大将斩了,谁来领兵退敌?于是皇帝左顾右盼,把目光定格在了我的身上。

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你说我一个半身不遂的瘸子,怎么领兵打仗?而且我平日里还很好色,身体虚的很。一大把年纪了,把这事交给我,不是让我去死?所以我坚决的推掉了皇帝的旨意,说什么都不去。

然而皇帝知道杨国忠跟我关系不错,就让他来说服我。后来我想了想,安胖子跟我一向合不来,若是让他得了天下,哪里还有我活命的机会?因此我就勉强接了这个任务,拖着一副半身不遂的身体就上路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要辟个谣。很多人都说我带的是二十万农民兵,不堪一击。其实我要说的是,我手上也是有精兵的。

我的二十万大军由四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我自带的兵马,有八万。

这八万兵马就是我从陇右、河西两镇调回的精兵;另外还有十一万就是杂兵了,都是老封和老高从洛阳带回的新兵蛋子;再另外,还有一万人是杜乾运刚训练的一万新兵,本来是杨国忠那个狗日的用来防我的,结果我把这一万多人缴械,强行收编入了我的部队。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军手潼关。——《新唐书》

也就是说啊,我手上有二十万人,其中精兵八万,新兵十二万。虽然新兵多精兵少,但不至于都是新兵。并且如果从账面上看,其实我是不怕安胖子的。

为什么呢?因为安胖子手上没多少人。他的一部分叛军主力在河北,由史思明统帅,正在被郭子仪和李光弼暴揍;安胖子自己带着几万人在洛阳,哪里都不去。为了殿后,他又在开封留了几万精兵,也是哪都不去。最后才是在我正面跟我硬刚的崔乾祐,其实他的手上根本没多少人。

说到这里,听故事的小伙伴可能要问了。既然崔乾祐那厮手上没多少人,那我干嘛还要怕他呢?

这里我只能说,身体不好,真不要逞强。我一到潼关,面对二十万大军的琐事,把我要累死了。于是我把处理日常军务的大权交给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岂料田良丘这厮懦弱不堪,不敢独断专行,他又把大权分包给马军都将王思礼和河西兵马使李承光,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这俩小子还互不服气,常常因事争执不下,不肯配合,致使我的军中号令不一。我的这二十万大军在这两个奇葩的玩意的领导之下,就算不是乌合之众也会变成乌合之众了。

另一方面,我跟崔乾祐一个占潼关,一个占函谷关。不管是我攻他,还是他来打我,进攻的一方都占不到便宜。而且我不想出兵的一个关键因素不是军事,而是政治。



你们后世的史书都在骂杨国忠,其实杨国忠这厮算个屁?劳资真正怕的是玄宗皇帝。因为他不发话,杨国忠这厮岂敢自练新兵驻军灞上来防我?所以玄宗对我不放心,我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似的。

我若是不出兵,手上捏着二十万大军,不仅杨国忠会怕我,连皇帝也会忌惮我。而我一旦出兵,不管打的好不好,最后肯定是削职罢官的下场,就跟郭子仪一样。搞不好玄宗再派个死太监来,咔嚓一刀也把我给斩了。

所以只要我不出兵,窝在潼关不出去,坐等老郭和小李在河北的战局。他们打赢了,我再出关秋草打兔子,然后咱们大家一起找皇帝去请赏。他们打输了也不要紧,因为我的地位只会更重要,皇帝更要倚重我。其实我不傻,我的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似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皇帝逼我出关,我一开始死扛着。后来扛不住了,就以哀兵姿态出关迎战。

说到这里,我再次辟个谣。很多小伙伴说我是明知不可胜而出兵,所以才哭。其实我想说的是,我是因为命运已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才哭的。

因为一旦出关,就意味着我离帝国中央政府越来越远了。皇帝那个老眼昏花的家伙,保不齐他又听了谁的话,要干出什么幺蛾子鸟事;并且崔乾佑那厮在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我若出关,必须一战结果了他,否则我就是第二个封常清和高仙芝。所以我的压力很大,嚎啕大哭也是正常的。

我率大军出潼关后,想回去是不可能的,不打赢安胖子,这辈子都回不去。所以我只能一直向前打,力图迅速击溃函谷关的几万叛军,越快越好!因为如果能迅速击溃函谷的叛军,我依然可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中。进一步,我可以大举向东,收割已成崩盘之势的叛军;退一步,我可以凭借函谷关继续守,继续用我手上的兵,要挟皇帝和杨国忠,让他们不敢动我

所以这就是我哭着喊着拒绝出战,但是出关之后却又盲目轻敌深入险地,导致二十万大军被崔乾佑包围在灵宝的原因。



后来二十万大军在崤函谷道上的灵宝中了叛军埋伏,瞬间有十九万人被歼灭,我自己带着八千残兵败将退回了潼关。

关于这场骇人听闻的大败仗,皇帝是要负责任的。因为他不怀疑我,让我举足为艰,我根本不会失心疯的疯狂进攻。但从这一点来说,我也是有责任的。

因为我从六月初四出潼关,初七到达灵宝一线与叛军相遇。我的探子告诉我,叛军在函谷一线的兵力非常有限,而且绝不是什么精锐。我从情理上分析,老郭和小李在河北把叛军的屎渣子都快打出来了,或许叛军主力真的回去援救了。基于此理分析,叛军主力可能真的不在函谷关一线。所以我干脆大旗一挥,直接把二十万大军送进了叛军早已设好的埋伏圈。

等到我军进入死亡坑谷后,其实我还有机会逃跑,多少还能带点人马回去。但是鉴于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下场,我不能丢下伏击圈中的大军不管,只能让后续部队也压上去,争取跟伏击圈中的我军来个内外夹攻,跟叛军赌运气,说不定能打赢了呢?

然而结果非常残酷,陷入埋伏圈中的我军根本杀不出来,不管怎么突围,都是近于徒劳的挣扎。而我率领的谷外军队又死活攻不进去。等攻到山穷水尽之时,伏击圈内的我军就开始束手就擒,等着被屠杀。等圈内的我军漏网之鱼惊恐的向圈外逃命时,恐怖的气氛瞬间也感染了伏击圈外的我军。于是大规模的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前军在惊恐的向后溃逃,后军也撒丫子跑路。面对此情此景,我是真的明白什么叫兵败如山倒了。



灵宝大败后,我想回长安请罪。因为我听说河西第二波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只要我平安回去了,并且皇帝不杀我,守住潼关继续跟叛军死磕还是有信心的。

岂不料我的部将火拔归仁是个二货,他居然欺负我腿脚不便,把我双腿绑住,整个人丢在马上,顺带着还把一票不想投降的部将都给一并绑了,想要把我们当作投名状送给安胖子。我当时那叫一个悔恨啊!早知道应该提早砍了火拔归仁这个大煞笔!然而此时悔也晚矣,命运已不在我手上。

后来火拔归仁把潼关送给叛军,把我送也送给了叛军。等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那个老糊涂居然不敢守长安,带着他的靓媳妇和大舅哥就往剑南逃命去了。我听此消息,大势已去。看来唐朝是没戏了。

好了不说了,我现在还在马上驮着呢。我已经打算向安胖子投降,凭我的资历,只要认错态度好一点,多磕几个响头,相信安胖子必不敢怠慢我。然后我再替安胖子招降几个自己以前的旧将,说不定在安胖子的大燕国还混一个三公地位,荣华富贵继续有。咱这种人,哪朝哪代都是爷!


Mer86


这个三千五百字的长回答,将跟您好好掰扯掰扯,唐朝的西北军为什么没打过东北军。您放心,老夫写的段子保证不会让你看得闷!

其实,从将领的角度上说,不光哥舒翰没打过,高仙芝、封常清也一样没打过安禄山。

如果单从将帅的用兵技巧分析,这三位都不比安禄山差,甚至要稳胜一筹。

哥舒翰不但有石堡城攻坚战,在苦拔海、积石军、新城等地,都曾追亡逐北大败吐蕃;

高仙芝则万里奔袭飞夺连云堡,攻破小勃律王城,俘虏其国王和吐蕃王后;

封常清也曾率军突袭大勃律

(今巴尔蒂斯坦),重挫吐蕃军队。

这些战例,都远比安禄山对付契丹要困难得多,但在安史之乱中,三人连败于安禄山之手,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三人所指挥的军卒都不是自己熟悉的老部下,做不到将帅一心。

封常清、高仙芝所带军士,都是在中原临时募集的散兵游勇、市井闲杂,打打太平拳还凑合,一旦拉到刀山血海的战场上,各个股栗不能束甲。

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单挑,封、高二人谁都没有打败安禄山的机会。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等到败退潼关后,哥舒翰的援兵也一样,虽然号称河陇精锐,但八万之众哪有可能全是河陇老兵?大多数不过依旧是长安游侠而已。

按照《唐大诏令集》上的记载,唐玄宗算是孤注一掷了,召命“其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将士,及守军郡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附行营。各委节度使统领,仍限今月二十日齐到。”

但首先,朔方军的主力肯定是没来,因为几乎同时,朔方军中最能打的几个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在河东北部

静边军大破叛军,斩将夺旗,坑杀七千余人。

而后,连克重镇马邑(山西朔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东入河北,准备直接北上抄了安禄山老巢范阳

而河西、拢右二地,幅员辽阔城镇众多,即便召命严令援救,又能抽得多少援军?

安史之乱中期,拥兵四万余人的安西、北庭,也不过遣李嗣业领五千人驰援。非是不想共赴国难,实在是无人可派。

要知道,河陇边军可都是举家住于边疆,吐蕃骑兵可不是那么良善的,随时随地都有犯边劫掠的可能。

因而哥舒翰掌控的潼关军就像一锅乱炖,哪个军镇兵都有点,再加上从洛阳来的败兵。如此复杂的军事系统,不是一员良将,很难将其捏合在一起。

而实际上,哥舒翰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横行青海夜带刀”的哥舒翰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 哥舒翰在入京面圣的路上,因洗澡突然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后闭门不出在家休养。

如果要是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领兵平叛哪有封常清的事儿,虽然封常清贵为

安西节度使、权知北庭都护,但和声望弥天的哥舒翰比起来尚远远不如。

玄宗所以启用病废在家的哥舒翰,不过是对封、高二人连战连败怒不可遏,已起了杀心。但手中实在无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慑诸军而已。

也正是因为,哥舒翰半身不遂,玄宗又让王思礼、李承光为副将,分别指挥马步两军。不成想,这哥俩还尿不到一个壶里,在哥舒翰军中撕逼的一包欢乐。

除此之外,唐玄宗这个猪队友,还加剧了哥舒翰军中的将帅离心。

前面我们说了,玄宗让哥舒翰抱病上阵,是因为无法忍耐高、封二人的连败。再加上监军边令诚在旁边煽风点火,打小报告说二人,“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这话的意思是诬陷二人,克扣了士卒的军饷粮赐。

圣旨到达潼关前线后,高仙芝悲愤的对边令诚说道:

“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

随后,他转头对身边的将士撕声说道:“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将士们齐声高呼:“枉!”

唐玄宗临阵杀将的做法,洛阳败兵本已稍稍安顿的军心再度动摇,也让本就不熟悉潼关地势的哥舒翰少了有力的臂助。


潼关唐军内部,各系统的军队互不隶属,最简单的上传下达都难以畅通,又何谈战场上的互相配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时值冬日,潼关守军穿不上冬衣,运输大队长唐玄宗倒是挺仗义,特意做了十万战袍派人慰劳军队。

按理说得了冬衣的将士应该欢声雷动,但搞笑的是冬衣到了潼关,连个主持发放的人都没有。直到潼关兵败,这些冬衣依旧在仓库里,白白便宜了安史叛军。

军队搞成这幅田地,别说是半瘫的哥舒翰,就是孙武复生也没戏。

本来军队将帅离心就够烂糟的了,唐庭君臣还玩起了群臣内斗。

这时候年过五寻的哥舒翰,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派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构陷安思顺谋反。导致,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都被处死,全家流放岭南荒芜之地。

这下不但来潼关助拳的朔方军不干了,就连杨国忠都有点背后冒冷气。

杨国忠心里合计,大敌当前哥舒翰都能寻机公报私仇,我跟他也关系不睦,这哥们现在手握重兵,万一来个逼宫,我的小命也悬乎。

他以长安空虚为名,撺掇唐玄宗再次募兵,给自己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又调动了一万人唐军驻扎在灞上,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老江湖哥舒翰当然洞悉了杨国忠的小心思,还别说他身边的马军统领王思礼真就劝过他:“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

但哥舒翰考虑要是这么弄的话,自己就成安禄山第二了,没有采纳。

现在,杨国忠跟他玩心眼,他马上见招拆招,上书玄宗以潼关兵备不足为由,夺了灞上军队的指挥权,将杜乾运召至大营,当场斩杀。

这下,唐朝最重要的将相之间,各自心怀鬼胎,哪有闲心管控平叛军事?

除了将无恒心,军无斗志外,战略上的失误也是败亡的重要原因。

封常清在败退途中就曾明言,“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

哥舒翰在面见玄宗时,也曾倍言潼关之重,不可轻易放弃天险出关野战,对此玄宗应该是点过头的。

随后,在长达半年的潼关攻防战中,哥舒翰也曾屡次上奏,“安禄山为逆,不得人心,宜持重相待,不出数月,贼势瓦解,一鼓可擒。”玄宗也没有表示反对,认可了他的战略战术。

但随着,朔方军连战连捷,眼看天下大势就要唐朝方向逆转。杨国忠就开始撺掇玄宗毕其功于一役,他声称自己派出的探子回报,潼关外叛将崔乾祐兵力不足四千人,又皆羸弱无备,宜急击勿失。

国家祸乱至此,玄宗也有点着急了,一日连遣三使,催促哥舒翰出关。

灵宝之战示意图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为了不给自己开追悼会,“恸哭出关”。

哭着出关迎敌,不代表一定要惨败,哥舒翰身为唐朝树碑立传的名将(临洮有哥舒记功碑,旧唐书有传),你把十几万唐军带入叛军的包围圈是几个意思?这就只能怪您自己蠢了!

当唐军行至西原(河南灵宝),误入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内,叛将崔乾祐前后夹击,唐军大乱自相践踏,被挤入黄河淹毙者无算。十几万出关者,只有八千余人逃回。

诗人杜甫在《潼关吏》写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哥舒翰这哥们膝盖一软,也投降了叛军,安禄山也没给他好脸,神气活现的对他说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这只斗败了的鸳鸯,只能垂头低言的说道:“肉眼不识陛下(此时安禄山已经称帝),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他还真给李光弼写信了,结果光弼回信道:“你丫怎么不去死?!”

一年后,安禄山被儿子干掉了,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连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在逃出洛阳前,将包括哥舒翰在内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尽数斩杀。

一代名将哥舒翰死得如此憋屈,好在唐朝还算够意思,追赠其为太尉,谥“武愍”。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首先我们来看这所谓的大军是什么样性质的军队。

这支大军从人数上看是非常吓人的,有二十几万,并且号称是陇右、河西镇的军队 。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基本上全是新兵,根本没有任何战斗经验。

新兵战斗意志薄弱,战术素养差。那么这样的军队能不能打仗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但只能打顺风仗。也就是说,把敌人打败时的追击战,或者是面对相对比弱的敌军时。二十万人杀出去,山呼海啸,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丝毫不敢抵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好可以提高新兵的自信心,提高新兵的战术素养。


俗话说,将在智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在历史上不缺少几千人打败十几万人的例子,精兵能撕开敌人的防线,打得让对手怀疑人生。精兵根本就不在意对手是哪一个,就象我们常说的:我要拿第一名,不管对手是谁,我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打败他。



安禄山的部队却是长期在边关与外敌作战的精兵,又处在士气正盛的时候。

安禄山一路上从河北杀到河南,又向陕西进发,被几十万人堵在了潼关。

纵观历史上的名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防守做进攻,至少要做到不败或者不大败的前提下,再去进攻,战争不能随便去冒险。

这支二十万的大军驻扎在潼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好长安的东大门,防止安禄山的部队进入陕西。

唐朝中央的大臣们,都只考虑到了兵力上的优势和战胜的结果,却没有想过一旦失败了会是什么结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时的天下局势,郭子仪李光弼的精锐正高歌猛进,朝着安史叛军的老窝范阳狠杀过去,安禄山的部队的后勤补给已断了。安禄山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要哥舒翰守住潼关不出战,胜利就只是时间的问题,安禄山的部队就会因为粮食补给的问题自乱阵脚。

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死守潼关,正好可以让这些新兵锤炼一下战术,积累经验。老兵都是拿 时间和战场经验堆积出来的,新兵有战斗经验没有速成之路。



我们一直讲,高收益高风险。高手会平衡收益和风险,贪婪的人只盯着收益看忘记了风险。

唐朝中央的那个大人们很不幸,就是这样的想的。

他们认为,二十万人出击,毕其功于一役,天下就太平了。

新兵数量越多,在战呈不利时就会出现更多的麻烦。新兵的心理防线很容易崩盘,自己人把自己人的防线给冲破,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这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是非常常见的。

在自己占优势的时候,尤其要防止狗急跳墙。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不犯错,慢慢打,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就是靠这一招,曾国藩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太急于求成反而把局势引向反面,结果潼关一战,哥舒翰战死,大军惨遭安史叛军毁灭性打击,向长安的门户对安禄山的部队大开。

就这样安禄山的部队本来因为粮道被断出现了大麻烦,这样关中的丰富物资又给了他们起死回生的机会,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又多打了好几年。


新知传习阁


哥舒翰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知,他是唐朝的一代名将,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一首颂扬他的古诗知晓,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其中之意我便不再细说了,可想而知的一点那便是哥舒翰绝对是当时很有才能的一位边关将领!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一代名将哥舒翰“抚膺恸哭”,引兵出关,在潼关与安禄山决战,兵败被俘,不久丧节身死,一世英名,尽毁于此!哥舒翰作为当时的一代名将,而且当时的潼关守军近20余万,为什么他会惨败于安禄山呢?下面我们就一探这背后的秘密!

时政混乱以注定败局

唐玄宗前期确实很有作为,但到后期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宠信奸臣杨国忠和安禄山,结果一个祸乱于朝内,一个反叛于朝外!自安禄山起兵以来,势如破竹,一路从河北打到潼关,可谓是势不可挡!面临如此困境,身为皇帝的玄宗竟还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之奸相杨国忠的蛊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荒唐事,其一,任命自己毫无战绩的儿子荣王李琬为天下兵马,其二,斩杀了当时能抵挡安禄山叛军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杀将之后意识到李琬并不能抵挡安禄山,于是启用哥舒翰!当时的唐朝政治,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

那时的哥舒翰早已不是安禄山的对手

哥舒翰之前确实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名将,但人不可能经久不衰,正所谓岁月不饶人。在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副元帅去抵挡安禄山之前,哥舒翰其实早已是一副病体之躯,瘫痪在床。怎么病的呢?腐败了!哥舒翰多年以来军功很多,官当大了,自然也开始图些享乐,经常豪饮酒,纵情声色,身体早已不似当年!玄宗任命他时,哥舒翰就早已知道自己抵挡不了安禄山,曾称病推脱,但在杨国忠的劝说之下,哥舒翰还是答应了这件事,当时的哥舒翰还是由士兵抬到前线去指挥作战的!这样的哥舒翰又怎会是安禄山的对手呢!


军中太乱,将军不和,士兵龙蛇混杂

当时哥舒翰虽为副元帅总管兵马,但大部分实权还是掌握在了当时他手下的两个将军手中,一个是管骑兵的王思礼,另一个是管步兵的李承光,但这两个主要将领却是死对头,一直有矛盾,所以步兵和骑兵难以配合。当时手下的士兵也是很乱,主要组成是原来高仙芝遗留下来的12万守军和京城拼凑的8万军士共计20万人,但乱就乱在这20万人并非一个整体,其中参杂了多个少数民族的军士,像奴,剌,颉,跌,沙陀,吐谷浑等,加之高仙芝遗留下来的军士多是伤残之兵,真可谓是龙蛇混杂。像这样一支兵源复杂的军队就必须靠严明的纪律才能管理,但当时病在床上的哥舒翰根本约束不了这样一支军队!


将相不和,玄宗强令出战,放弃防守策略

哥舒翰虽病卧在床,但毕竟还是一代名将,对时局还是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主动出击是不行,只能以守为攻。加之安禄山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以致被哥舒翰挡在潼关之外长达半年之久也未能攻破潼关!可惜这杨国忠又开始作乱了,他担心哥舒翰手握重兵对自己不利,于是屡次向玄宗进言,催促哥舒翰出战安禄山,加之安禄山当时内部确有矛盾,玄宗也认为哥舒翰应该出战,于是派使者强令其出战,哥舒翰本是不愿,然而使者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来,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放声恸哭,赴死出战。而这正是安禄山所盼望的,安禄山早已在潼关之外设下埋伏就等哥舒翰出来了!加之之前的军乱只因,以及并无充分准备就仓促出战,结果被安禄山大败,被俘敌营,丧节而亡!

唐朝也因此战失利,形势急转而下,潼关被破,玄宗西逃,再不复往日之辉煌!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