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写《锦瑟》,其意为何?

岐王男友


李商隐,就是林黛玉最不喜欢的那个“李义山”。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比较关心现实,喜欢放出一些政治论调。黛玉一向反对宝玉关心仕途经济,当然也就不会喜欢李商隐这类活在现实里的诗人。

李商隐的一生是清寒僚倒的一生,一辈子夹杂在牛李党争之中左右不是人。先是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章奏,后来被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看中嫁女儿妻之,从此以后李商隐成了牛党眼中的背恩之人,在牛党执政后被排挤到死。

李商隐的诗作中有一个类别就是言情诗,《锦瑟》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在后世广为传诵。这些看似言情的诗,用李商隐自己的解释是“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本有其事借以言情,楚雨含情俱有托。就《锦瑟》具体来说,一首悼亡之作。

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病故于武宗朝,之后在李商隐将近不惑之年时妻子王氏病故。《锦瑟》之首诗被认为是写给亡妻王氏的悼亡之作。不仅仅是悼亡妻子,可能更多的是悼亡自己逝去的时光。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岁月静好,但是在了解到诗人凄凉的晚景以及丧妻之痛后再读就会让人觉得格外揪心。苏轼的《江城子》痛在表面,李商隐的《锦瑟》痛在肺腑。

之后又七年,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病故了。


沅汰


李商隐算得上晚唐集大成的诗人,诗歌中既有屈子斑斓的咏物,也有韩愈的雄奇,还有李贺的幽艳,杜甫的忧伤,阮籍的哲思。而且他的诗虽然用典多,含义朦胧,但是读起来却流利清新。你有可能不知道他的用典,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但是并不影响你对他诗歌的朗读和喜欢。

其实也不至于看不懂,通读他所有的诗歌并了解他的写作方法,有助于大家在欣赏他的写作的时候来读懂他。

我们来看《锦瑟》。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只是随手取了第一句“锦瑟”文字为题,所以,大家抛开这是咏物诗的概念,抛开爱情诗的概念,因为这是最容易产生误会的两种理解方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这台华美的古琴,咋地这么多弦呢?诗人为什么会这么问?他是要寻求答案吗?显然不是,所以你管他多少弦呢,李商隐每次都说五十弦的。“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么多的弦啊,每一根都像逝去的青春年华。正因为逝去的年华太多,才会埋怨琴弦太多,时光啊,走得太快。那么是不是该接着感慨时光易逝,追忆年华中的闪光点了?一般的人会这样,但是李商隐写诗的套路从来不同,他选择了详细塑造这种感情的样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典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庄子早上一觉醒来,到底是迷幻于蝴蝶和自身的切换,还是悲伤时光的流走呢?年华易逝,人生渐老,庄子的梦醒后悲凉与虚幻,你能体会得到吗。“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也是用典,所谓杜鹃啼血,其实正是因为忽然醒来,发现年华已老,追悔莫及,无法挽回,内心滴血。什么事情导致这种心情呢?大多数人理解为爱情,也可以,无所谓。但是理解为时间之叹息也许格调更高。

那么像这种人生感叹是不是混得差的人才有啊?当然不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多漂亮,而且又有典故,至于什么典故,大家可以去翻其他回答,对理解整首诗的意义不大,你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读不懂还是很喜欢的一个原因。这两句其实写了两种境界,大家仔细对照看一下,不管你在哪,不管你什么时候,你都会陷入前面提到的华年易逝的情感中来。这两句其实是这个意思。“珠有泪”,“玉生烟”嘛。不管你的生活充满阳光,还是阴冷,悲凉和虚幻不会因为人生的际遇有任何区别。

再看千古名句——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待”是什么意思?可以等待?错了,其实是“何待”,不要等待啊。这种感情,不需要等到五十岁的时候才来追忆体会。不管你多大,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这种时空跨越的迷茫,不是任何人能改变的,这就是人生的悲剧所在。“只是”是“正是”的意思,“惘然”,就是华年易逝的那种惆怅之感。这种惆怅,其实是“当时”就注定了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写的是年华易逝的悲凉,但是写法和意思跟大家理解的可能有些不一样。我们举个爱情的例子来代入这首诗(你也可以代入别的情感),大概就是你和你爱人相遇的那一刻起,这种“惘然”就已经注定了,不需要等到临老失伴来追忆。也可能有希望大家珍惜眼前的意思在里面,只不过藏得非常深。李义山的诗,向来如此。

李商隐的诗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不过有些无题诗过于晦涩艰深,难于索引,这首《锦瑟》便是第一难懂之诗,历来解读无数,各有特色。

个人解读,聊作各位补充。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读李商隐的诗是一种享受,律工整而不生硬,读来一气呵成,但是李好用典故,也是典故用得最好的一位诗家,所以他的诗比较难懂,字都认识,句子也大致能明白,可连起来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感情了。《锦瑟》一诗相比还比较容易懂,表达的只有一种意思:对已故妻子的回忆与眷恋之情。没有第二种意思!

为什么说这首诗只有追忆亡妻这一种意思呢?题《锦瑟》两种意思:一,古人用锦瑟和鸣表示夫妻恩爱,懂了吧?二,锦瑟,我们知道锦瑟年华,也就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这里也就是李想起与妻子过去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还不行?那我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翻译:锦瑟无来由的变成了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想起那逝去的韶光。 瑟,二十五根弦,为什么变成了五十根?聪明的就知道了:弦断了!断弦,也就是妻子死去。无端,没来由的想起。那么,“思华年”就是妻子还在的那个时候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梦中化蝶,醒来时不知道自己是自己还是梦里的那只蝴蝶,望帝死后,魂化杜鹃日夜啼叫,至于口中带血。 妻子死后,我便觉得任何人都没有太大意义了,你说这人生是不是就是一场梦?表现了李清照的迷茫,魂无所依的状态。后一句也是个“老典故”,明白“至悲”就行了。表达了李商隐自妻子死后,伤心欲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下,鲛人哭泣,眼泪落下滴成了颗颗珍珠。蓝田天气渐暖,宝气氤氲,良玉生烟。这两个典故描绘的两个场景,前者写实,李商隐此时也似“鲛人泣珠”,后者写虚,妻子没死的时候那多么美好,温暖而快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与妻子锦瑟和鸣的情景自妻子死后,只能让我独自苦苦追忆了,可叹妻子还在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一片惘然。

这就是《锦瑟》的解析了。如有不同见解,欢迎指正提出。


何处兰溪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长夜迢迢,挑灯读锦瑟

字里行间满是无奈的凄凉与悲咽

刺得我

从心底发出一声悲鸣

天地无数有情事,世间满眼无奈人



锦绣年华里的华美

换来的却是辛酸与寒凉

还有苦涩

其中心之悲哀,亦可揣知



梦散了,爱断了

深入无人之境

苦旅,独舞

抬眼

哪里会有福地洞天

失即是得


農茶小罐潘星羽


《锦瑟》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读过,人教版语文高中教科书也收录过这首诗,不知道你们老师当时怎么解释的,我们今天来看看无题诗《锦瑟》。

李商隐的经历,简单说一下,他出生在中晚唐,幼年丧父并且出生贫寒,幸运的是年轻时候,遇到了赏识他的令狐楚,从此走上了仕途。该娶妻的年纪,他又见到了未来的老丈人王茂元,后来,果然就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然而,恩公令狐楚的儿子当宰相时候,并没有提拔李商隐,老丈人似乎也没有在仕途上帮助。这是为什么呢?中晚唐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牛李党争”牛党(牛僧孺)和李党(李德裕)两派在政坛争斗了四十多年,而我们李商隐恩公家是牛党的,老丈人是李党的,两边都不待见他。所以,他的诗歌里写“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就是用庄子和惠施的典故说别人把官位看的重猜忌我,排挤我,我把这些当做“腐烂的老鼠”。其实,中晚唐,当时没有了盛唐的那种气象。存在有宦官专权,吐蕃、回鹘等来犯,牛李党争,南衙北司之争(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藩镇野心膨胀等等问题,这种衰微的时代,个人经历的不顺遂,把失落的情绪浸润入他的心灵世界。

《锦瑟》这是一首无题诗,他的无题诗,一般认为是他不愿意明言生活遭遇和思想情感的诗作,包括无题诗歌十五首,和以首句两字为题目的“准无题”诗近30首。有人认为是他在写爱情,有人认为他诗歌有所寄托(比如个人经历)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本内容,题目是锦瑟,《周礼乐器图》:“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曰锦瑟”。这说明,锦瑟上面花纹图案就像丝织物的锦一样美丽,说明这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汉书郊祀志》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说明,锦瑟不仅仅好看,发出的声音也是哀婉动人的。这是不是有一种凄美的感觉呢?这就是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解释。

“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根弦和柱都寄托着作者的思念、追思,思念、回忆什么呢?过去美好的似水流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庄周化蝶”的典故。庄子原来是表达自己“齐物论”思想,但是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营造了迷茫凄婉的情思,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李商隐最擅长写梦,比如写过“残宵尤得梦依稀”,“只有襄王忆梦中”,“十年长梦采华芝”等等。

“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典故,大家都知道那句话“杜鹃啼血”,杜鹃据说是古蜀国君主杜宇化成的,他热爱自己的臣民,死后还化成了杜鹃,一个是庄子变成了蝴蝶翩跹,一个是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多么美好,梦幻的意向。这些意向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但是,情感色彩却是相近的。

“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明月浸润下鲛人的泪珠变成了珍珠,月光是朦胧的,泪水是哀伤的情绪的凝聚,珍珠则是美丽的。

“蓝田日暖玉生烟”根据《长安志》的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蓝田在古代盛产美玉,蓝田的山里雾霭缭绕,玉就在这种氛围里。蓝田玉也是美好的,烟雾缭绕的感觉又是一个迷幻的世界。

最后,没有了意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份情感与美好的经历,变成了回忆,但是,当时却给我带来了种种迷茫困惑。


李商隐的诗歌,我们再总体感受一下,“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暖玉生烟”、“沧海珠泪”等等。逻辑上没有明确联系,意象跳跃(时间场景不断跳跃,改变),诗歌境界朦胧,难以理解具体含义。说难以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具体寄托,说好懂这份情感很容易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不是一个个单一的意象,而是一组意象群,意象群共同表现同样的情感、色调、气息等。

有人认为这是悼亡诗,有人认为是写感慨自己身世,还有人说他爱上了两个宫女。台湾作家苏雪林就写过《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她的考证,个人认为跟小说一样,不大可信。种种说法,纵说纷纭。

根本不用问他的具体写的是什么,因为是抒发感情的诗歌,影响感情的因素有可能不止一个因素。只有明白李商隐把伤感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是一种华丽的凄美。这是他对于心灵世界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去探索。它的变化复杂奥妙,心情与物象融合,意象丰富,情感伤感。

可以说,李商隐是一个古典唯美主义者,又是一个“意识流”诗人,他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贡献是极大的。他的诗歌含蓄蕴藉,幽约细美。不愧是唐代诗歌的一大家。


半卷


李商隐的《锦瑟,诗旨隐晦,千百年来解者纷纷,,,。比较通行的有两种解说,一说是悼亡之作,一说是晚年追叙平生,感伤身世之凄凉。后一种说法比较符合诗歌形象。

这首诗除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外,其余六句都是以比兴象征手法抒情寄意。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因见瑟有五十根弦,而联想到自己年将半百,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无端,犹言平白无故地,表示对倏忽己到五十之年的吃惊心情,也含有年华易逝,虚度光阴的悲哀。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前一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说明自己的一生就象梦幻一般,遭遇坎坷,抱负成虚,回想起来感到怅然若失。后一句用杜宇失国身死,魂化杜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象杜宇通过杜鹃的啼呜声表达他的亡国之恨一样,自己的身世沉沦的痛楚也只能托之于哀思缠绵的诗歌了。前一句是说人生如梦,后一句是借诗抒怀。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前一回用鲛人滴泪成珠的故事,借沧海,月明,鲛珠泣泪的卷凉哀怨的形象寄寓自己政治失意的悲哀。形容自己象被弃于大海中的明珠,虽有才华却不能为世所用,后一句大意是美玉虽然埋在土中,其光辉却是掩盖不住的,,在阳光下它会发出缕缕烟辉,比喻自己虽然不为世用,然而文华词采却显露于世。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总结全诗,说明身世的种种不幸,不只是今天回想起来不胜惘然,就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也感到迷茫惆怅,表现了对身世不幸深深叹惋。

全诗借助用典,比兴,家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意蕴丰富,色彩浓郁又惝恍迷离的艺术境界,以清丽的语言,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凄婉的情思。


用户5829977386华阳5566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瑟上绘织如锦。瑟是一种乐器,传说古瑟有五十弦,到后代弦数不一,一般为二十五弦。这些基本无关主旨,作者只是借物咏情。多在于,对哪一种事物,感情更深、认知更多。

而且,诗的语言,不一定就写实。不少情况下,都是虚写。换言之,有很多种写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皆是意象性的手法。

这句的大意,随着年华不断地流逝。对青春年少时的一段往事,愈发地怀恋、思念了。这是人之常情,在年龄日益增长的过程中。对某些旧事,本就更为得纠结不清、更加得难以排遣。

从常理而言,岁月奔流而去,意味着更多的失去。直到呜呼哀哉,一无所有。因此,总想紧紧地抓住,一些过往的东西。恍若,可让人获益匪浅,能使日月回转倒流。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内篇·齐物论》有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望帝”,周末蜀国一个君主的称号。他名叫杜宇,相传死后魂魄化为了鸟,名杜鹃。

任何事物间,都是无数的联系,直接或间接的。不存在,几种、一种、或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也就说,思想、个性、喜好、习惯、感情等等,皆是以万千事物为基础的。它们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就好像,若完全抛开了各种事物。怎么谈情感,只是子虚乌有、空空如也了。因而,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通过一些事物来表现情结的。

看上去,主要在借助典故。实则,是以实情为根本和支柱的。就借典而言,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可以借用形式、现象、意义、内在,或者某一点、面、说法、性质,以及含沙射影、穿凿附会、反其道而用之等等。

如果一味死扣典故的意思,就有可能按图索骥、生搬硬套,以致曲解妄说、荒唐无稽。就好像,诗与所用的典。是两码事,不可能恒等。以其去理解诗,只是途径之一,而且是辅助的。关键要对整首诗,全面性、一体性地认知。否则,不弄成截趾适屦、郑人买履、指鹿为马、粤犬吠雪之类的?

庄周梦见蝴蝶,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蝴蝶也梦到了我?由于作者思之甚、念之切,那发生梦遇,是习常见惯、情理之中的。由此,就可能自问:她对我是否也这样?如果是肯定的,就请望帝将她的红豆之思、锦念之情,通过杜鹃予以传递。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月明珠”,古时有种传说,海里的蚌珠与月亮相感应。月满珠就圆,月亏珠就缺。“泪”,古代有‘鲛人泣珠’之传。鲛人,与人类同,但生活在海里。能织绢,哭泣时眼泪变成珠。‘蓝田’,山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

在此,作者通过借典,更深广、更全面地体现了思情。由颔联到颈联,在递进地表现。就手法,主要是挈领提纲。如《韩非子》所云:“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荀子》有云:“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这句,主要是提纲挈领的手法。不是只在明月夜,才情不自禁地泪流思恋。在任何夜晚,都可能泪垂思情。只不过在月明之时,更为得奔涌、更加得焦炙。但不管怎样,皆化做了飞烟。

运用了沧海、明月、珍珠、蓝田、暖日、美玉等,都在渲染、烘托、辉映情感。恰恰体现了,事物间的联系性、变化性。若孤立地去表现感情,不是单丝不线、独木不林;失水穷鱼,难以为继?因为,那是种自循环,也就是死循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封建社会,精神桎梏很深重。一系列的制度、宗法、礼教,严酷地压迫、摧残着人们的精神。

虽然与那个女子情投意合,但不等于凤凰于飞了。一些事情,不是他们所能决定。显然,那段情感是被扼杀了,未能比翼双飞、鸾凤和鸣。对此,可能随意地割舍、释怀吗?因而,在追忆,甚至与日俱增。

若主题是悼亡,那么谁死了?如果那个女子已经过世,又怎会有“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句?假若主旨是自伤,能挂着点边。就如有人所说,“诗有多重旨”。其实,人的思想本就森罗万象、错综复杂。作品,必然体现着多种的思情,不可能一般无二、纯一不杂。但高级作品,主体思想只会是一个,其它的都是次要的、辅助的。那种垃圾作品,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拉杂万言,不知所云。假如,此诗的中心是咏物。真的扯淡了,在咏什么物?

诗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同条共贯、浑然一体的。它们本身,及相互的联系、变化,皆在体现着同一主题。看上去繁芜、庞杂,但实则有条不紊、一以贯之。要整体性、一体性地解析,才能使主旨较为鲜明地显现出来。若是割裂性、孤立性地理解探究,不弄成了以管窥豹,坐井观天,甚至以汤止沸,披麻救火?


魔舞诗词


“人生年少虽藏志,不知美物多忧伤”是李公《锦瑟》人生感慨中心思想。

“无端”平朴自然,是没有边缘的意思,不是组合词后的“无端”无故。意指侧望瑟弦整齐排列看不到尽头的样子。代指年轻人精神焕发自信激昂的平常精神状态。

在这种满怀憧憬的正能量举措下的人生,却被现实的失落空虚击得粉碎。先由望帝化杜鹃鸟悲鸣,庄子不敢信任现实的疑幻疑真,进一步举例明珠得之不易——不得珠时但觉珍珠奇美如月明沧海的美境神奇,得珠实际是寻珠人艰难涉险血泪所获,一语双关,巧嵌神话典故。又举例蓝田玉人人喜爱,公候所贵。事实却是玉藏山涧险绝水飞青烟深处,玉是采玉之民以命涉险得来。

“蓝田日暖玉生烟”稍微有感觉的人都体味到玉生烟不是好事。这句以对比手法,形容蓝田产玉的地方阳光和煦,玉却在瀑布飞烟险处。

经过叙述少年从志而投入太深的经历,到理想与现实严重不符的实际,以珍珠美玉人人遐想却所获之途残酷举例,感叹人生美志难遂的苦,劝诫年轻人不要对未来期望太美好,投入太深。“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结尾,道出伤感之下,有这样深刻的“理想与现实有差距”的人生感悟,也不足自豪而惬意了。

详细解释请关注“水域旷人心”头条号,开卷有益。


盖世神算


这首诗很经典,也很朦胧,词意闪烁,意境迷离,欲言还隐,堪称古代朦胧诗的典范,看得略懂,却猜不透——唯美华丽,如梦如幻,探手触之无物,闭眼观之有境,若明若晦,若云若雾,诗词画外之意,只能意会。



古今解读版本很多,诗何所指,众说纷纭,但无非是怀念某人,或遭贬谪后对际遇的婉约表达,我更倾向于是一首有感而发的怀念之作,而且是一段挺深沉的情感。

我试着用简明的意思,猜测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哎呀,锦瑟啊,你怎么叮叮咚咚的乱响,勾起了我当年的回忆啊。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当年啊,那些美好的日子,我们曾迷迷糊糊的如同做梦般度过,然而啊,我们亦然历经了令人哀伤欲绝的生死离别啊。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如今,这一切啊,都已像是海上望月,山间看烟一样的情景,多么令人惆怅无奈,明明历历在目,却再也抓不住了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叹息,迷惘,遗憾啊!我们哪,当年怎么那么笨,居然要等光阴过去了,再去追忆,那时多么糊里糊涂,居然不懂好好把握珍惜。唉~


我估计,这就是一首怀念某某人的诗词。


神秘烙剑许建锋


沉默,可能是一个人最强烈的哭声;最近的路途,或许要最艰难的跋涉,最简单的文字,往往遗憾最晦涩的情愫。

李商隐站在河的彼岸,回望这一生的跌宕起伏,郑重的洒扫庭除、沐浴焚香、铺纸研磨,决心要为人生画上最后瑰丽的一笔。

本想字字都做浅显语,但一落笔、一泼墨,变成了一盘谁都解不开的谜棋。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走进这盘棋局,企图找到唯一的谜底,却一次次迷失在单个的棋子中,茫然叹息。偶有寻到些许蛛丝马迹的人。

便将《锦瑟》归结为:悼亡诗、咏物诗、感遇诗、怀人诗,云云。无人能否认这些支离破碎的解释,但它们同样无从得到印证。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唯有诗人自己拥有对此是的最终解释权,但他早已化为一缕幽,站在云端笑看众生,执迷不误地穿梭在棋局之中,沉醉不知归路,却一言不发。然而即便让他作出一番解释,或许他会像众人一般,叹一句”惘然“。

往事,只可追忆,怎会重来?人生,唯有体会,怎可解释?

对于此,王蒙曾做过大胆尝试,即将此诗的字、词、句,重新分解、拼接、组合、旋转,而后作成一首署名为自己的《锦瑟》:“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天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王蒙的《锦瑟》改变了李诗的结构,乍看牵强,却仍可吟读,且美感犹存,更让人惊艳的是,诗情诗境诗语竟大致保留了原貌。这不得不让把玩这盘棋局的王蒙赫然长叹:“这是一个陷阱。这是一种诱惑。这是锦瑟的魅力。只是中国古典扑克牌式的文学作品。这是中华诗词的奇迹。这是人类的智力活动、情感运动的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也是一种感觉,一种遐思,一种精神的梦游。这又是一种钻牛角尖的苦行。之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野狐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伟大作品经久不衰的美丽;一千人眼中亦有以前首《锦瑟》,这亦是经典艺术与生俱来的气魄。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理清迷途中的各条支路,只要从中穿过,染了一身花香,这便是与美丽触碰的属于当下的意义。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盐田玉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流浪的最后一程是童年的江南,但抵达此处无多久,即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柳仲郢便升任刑部尚书,罢去了盐铁转运使节的职务,李商隐铁推官乌纱帽也就戴不住了。

许是他已知天命,这一次他并没有回到长安,而是回到了老家郑州。虽然韦庄曾有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在故乡熟悉的山水中肝肠寸断,总会比流浪天涯幸福得多。

如同落叶静静的掉下来,落在树根旁,与随风飘逝布置何处去相比,始终是最为安详的一种结局。

唯有在生命就即将终结时,才能看透整部人生,李商隐坐在自家的庭院中,回望这一生走过的路。

山谷沟壑传来巨大的回声,江海溪流泛起滔天的浪潮,生命、爱情、仕途、追忆各自奏成华丽的乐章,交合在一起便是一部浩瀚的交响乐。

这部交响乐,不是贝多芬对于生命的怒吼,易不是莫扎特对内心激情的倾诉,而是仅仅由一把锦瑟弹奏出的不可言说的梦境。

《汉书·郊祀志》记载:“太低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股破为二十五弦。”不承想“五十弦”之“锦瑟”比之琴、筝,更是附着深情悲切的情绪。

鼓响这有着五十弦锦瑟的人,或许是垂垂老矣的李商隐,抑或是就临水照花镜的佳人,而无论是谁,那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往昔年华已逝,但锦瑟的繁复琴音,久久不散,唯有追忆不可言说。

他曾在江南度过温润如水的童年,曾在仙雾缭绕的道观里窃一缕香,曾着一声白衣坐在令狐楚宴会上,曾用一首诗换来一段无果的邂逅,曾在及第后娶了一位貌比罗敷的姑娘........

而后来呢,后来的故事,是在刀刃上的一次次行走,是与妻子的一场场别离,是在仕途上的一幕幕宦游。或许,他也不止这些,一定还有他不曾想的细节,比如在午后吟了一句未曾落笔的诗,但已经不重要了,记住与忘记的,都已成了一捧黄土,被风扬在了各个角落。

隔岸观火,很少能感同身受,站在往事之外,亦或难以分辨回忆中的情节。难怪庄周梦蝶醒来后,与蝴蝶分不清彼此。李商隐如今检点往昔,也如同做了一场梦,道不明哪是真实,哪是虚幻。

少年意气风发的时光不可追,而醒来他依旧是那个空有才情却无处纾解,以至于终生潦倒抱憾迟暮老人。

鲁迅对痛苦作出过这样的解释:“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诚然如是,于是望帝在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哭,直至口出鲜血,以抒发心中困苦抑或。李商隐则借着锦瑟繁弦,声声哭诉难言的哀伤。

李商隐这一生实在太短太平凡,概括起来,也无非是仕途蹭蹬、爱情多舛这八字。但是这一生又太长太繁复,五十弦的锦瑟都无法弹得历历分明。其实,也不必悲伤,那被风扬在各个角落的黄土,将会带着它的因缘,在另外一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嫩芽。

他认真地年轻过,也认真地老去。于是,他要以史诗般的激情,为这平凡又复杂的一生赋诗,不仅要写生命的长度,更要丈量出生命的厚度。

然而,他并没有作出堪与《荷马史诗》相比的鸿篇巨制作品,而是用七律的形式,仅仅写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情绪。千年过去,这份惆怅之感竟然没有消散,反而如烟似雾,笼罩在世人的心头。

或许,这份有追忆与怀念引起的惆怅,正是人类共有的经验。不知为何而愁,却觉得满目是愁,这愁本没有重量,不过是似暮霭的东西,但一齐聚压在诗人胸口,便成了一种沉甸甸的、无法排遣的沉重。

昼夜皆是如此。

在夜间,诗人看到的是沧浪之海,是明朗之月;在白天,诗人看到的玉田,是暖日。无论是昼是夜,也不管是地下还是天上,诗人摄入笔端的景致都似人间尤物,朦胧而极富美感。

戴叔伦曾有言:“诗家之景,如蓝天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话用戴叔伦这句论诗之语,似在言说自己毕生的诗歌创作,又似在倾诉才华横溢之中别有寂寞的情味。

在这一生中,诗人何尝又不是含泪的珍珠、生烟的美玉。太过美好,也太过凄凉,这矛盾双生体,藏匿在他又所得又有所失的爱情里,隐含在他丰腴饱满却终身不用的才华中,也浸没在他生命同在的悼念与相思里。

而这些造诣成了彼岸的落英,诗人唯有看着它们一片片飘下。他想要乘船渡河,拾起一片尚且不能。于是,他只得看着隔岸的落英缤纷的故园,缓缓道出有关人生的寓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年少时,只把珍贵作寻常,而当那些如风般的时光,那些锦瑟的年华,模糊成一团漫漶不清的雾霭时,才明白人生只此一次,精彩或是惨淡,都不可重来。

昨夜的星辰,永远照不亮今晚的夜空;昨天的太阳应不来今日的黎明。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懂。即便是懂得,也未必能立地成佛,立即从往事中抽出身来。

李商隐在如春蚕丝尽时,在蜡炬成灰时,终究是彻悟了生命的本质——“庄生晓梦”即人生似梦,“望帝春心”即人生如寄,“沧海月明”即人生如泪,“蓝天日暖”即人生如烟。一切皆是虚无缥缈,而他依旧寄身于滚滚红尘,追忆中怅惘,在怅惘中追忆。

每个人的一生,实则都是一个句号。这句号象征着生命的结束,意味着完整、圆满,甚至是下一个轮回的超越。而李商隐则用一首《锦瑟》,为他的人生画上一个逗号,至于下文是什么。

是惆怅的延续,还是明媚的转折,他不愿道明,后人也就无人知晓;又或者是一串省略号,那未说出口的言语,却是无声省有声。

一曲《锦瑟》唱毕,他人生的大幕徐徐拉合。千百年后,台上已不见了诗人,而台下却仍是红尘万丈,苍生渺渺。如若泉下有知一生至此,或许他已了无憾恨。

这世间的风波恶阻,打碎你我长相厮守的美梦。其实那个未完成的约定,我一直想去完成它。

我知道,能够执手相看不相厌的人不多。让我义无反顾深爱的人也不会多。

曾经你约定一起听雨。而今,你虽不在。我们约定不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