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操心有很多是自找苦吃,应适可而止,对此你怎么看?

农在天涯


这句话很有道理!现实中的很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恨不得包揽一切,这是很不合理的育子方式。

父母过于操心孩子,有以下弊端:一是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过于宠溺,导致孩子成为事事甩手的“巨婴”;二是由于时代发展,父母很多的操心可能并不一定科学合理,一旦落到实处,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三是父母操心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甚至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叛逆,正所谓好心办坏事。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要明白,你谁都不能时时、处处、事事地为孩子包揽一切,只有到位不越位,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才会越独立、越自强、越成功!


风雨无阻的陪伴


我同意这个观点,很多父母从小就对孩子不撒手,什么都包办代替,也不知道这些父母懂不懂孩子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也许有些父母明白道理,但一具体到自己的孩子就不管什么道理不道理,把孩子伺候好了心里就舒服。

我曾经帮助我妹妹替她照顾她女儿的孩子,我接替我妹妹照顾外甥女的孩子时,孩子马上三周岁了,每晚上睡觉之前必须要躺在他爸爸怀里,他爸爸拿着奶瓶喂他喝奶,大小便都由爸爸抱着支开两条小腿往小便盆拉尿,孩子的这些行为如果是一周岁左右还可以,可是孩子马上三周岁,用照顾一周岁孩子的方法来照顾三周岁的孩子,首先孩子的心理错位了,孩子的心理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如果继续错位下去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疾病,比如孩子上初中,高中,而孩子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小学或幼儿园,这是很危险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我亲历过,就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造成孩子心理没有随着年龄长大,当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时心理问题就出来了,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然,我看到我外甥女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时,趁他出差不在家的几天和我外甥女合作把孩子的毛病都改过来了,虽然孩子哭闹了两个晚上,但没关系,等几天后孩子爸爸回来时,孩子不再躺在爸爸怀里了,自己躺下拿奶瓶喝奶了,再过几天睡觉之前奶也不喝了,大小便更是自己坐便盆。

父母疼孩子一定要有度,孩子什么年龄自己能做什么事一定让孩子去做,过份的操心包办会害了孩子,从小锻炼孩子坚强的性格,自理的能力,孩子会受益一生。


我是山东养老大姨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就是一个为儿子的终身大事出力不讨好的老太婆。儿子已经30多了,单位不错,房子买好,也装修好了,就差一个媳妇了,可就是不找。开始他说单位没有女同事,我就拖亲戚找朋友的帮他介绍,可他就是找借口不见,这不,春节回来一说这事,还给我急,说我的想法跟不上时代了,可社会再发展也不能不结婚成家啊?他不成家,我老公不在了,以后我怎么有脸去天堂见他啊!





用户wang661377


为人父母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一定记清这句话。

这种退出包括2方面。一是生理上的退出,二是心理上的退出。

生理上,我们从小要教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理能力,父母就要懂退出,适时地退出,就是题主所说的“适可而止”,这个度太重要了。比如我妈,我儿子都那么大了,还要管我一天洗几次澡;我婆婆,只要早饭没有按她要求的时间吃,就要隔10秒钟催一遍,就怕你吃不饱吃不好,吃饭时还要站在旁边问,要不要再来碗粥?要不要再给你个鸡蛋?其实子女都是奔四的人了,最不应该操心的,就是这个自理能力。这种唠叨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让子女感到压力的厌烦,可不是出力不讨好吗!

其实孩子对父母,在生活上的依赖慢慢减少了,在心理上父母也应该随时调整。像前面说的操那种没有用的心,其实说白了,你没有跟上子女成长的步伐。孩子长大了,你的角色要从保姆型家长转型成战略合作型家长,把精力放在给引导孩子学业和事业成长、成功上,最不济也要转型成朋友式家长,你没那高阶的能力,就陪伴和鼓励,别控制别阻碍,能倾听能陪伴就很不容易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剥离,你要去除内心的控制欲,不要成天从一些没有意义的琐事上控制孩子,把人家当成一个独立有自己人格的个体,给予尊重和温暖。在精神上指引他而不是牵引他,当你指引了,人家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跟随,适可而止的做法就是去跟孩子探讨,友好地达成一致。(谁退让都不重要)

有人说了,孩子知道个啥,我吃的盐比他吃的米都多,听我的肯定没错。这话可能是没错,听你的是康庄大道,不会走弯路,但是千百年来的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德行:一个就是爱管,另一个从来不听。你想想年轻你听父母话吗?人啊,该走的弯路必需得走,该吃的亏必需得吃,该叛逆的青春期不叛逆,30岁也得找补回来。这都是有科学研究的。

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古人诚不欺我。道理你都懂,就是做不到啊,还是没看开。适可而止,题主这个词说的特别好,看不开的时候试着告诫自己适可而止,适时退出吧。


小嗷嗷


我很赞成这句话:父母对孩子的操心要适可而止。

父母需要操心的事情:

养育孩子不容易。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要操心很多事情:读书、健康和品行。不求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求成人。所以父母要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把好中考和高考关,对孩子的升学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许一个正确的决定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个时候整个村没有一个女孩子读过高中,男孩子也就只有两个大专生。我父母生了三个女儿才有一个儿子,经常被村里人笑话。我父亲霸气地回了一句:以后我的三个女儿都开小汽车回来。”意思是以后三个女儿都会很有出息。也是为了争这一口气,爸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小学毕业,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出“借读费”把我送到寄宿中学;初中毕业,我差两分考入区重点中学,我父母又一次出“借读费”把我送到重点高中。我的弟弟妹妹初中考不上好高中,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复读。当然在这个阶段家庭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不过我父母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现在他们的三个女儿一个做医生,两个做老师,为他们争足了面子。

所以说,在孩子成长阶段,父母还是要好好为孩子操心,培养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父母需要放手的事情:

当孩子像一棵小树,能茁壮成长的时候,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如大学学什么专业、在哪里工作、找什么对象、什么时候结婚生子等等,都只能提意见而不能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我一个亲戚的孩子毕业想到佛山工作,但是她想自己的女儿留在身边,硬是逼着她回到珠海,结果现在单位不景气,孩子七月份报道到现在都没有上班,没有收入,一直埋冤父母。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丁一,虽然考上清华大学,但是他的意愿是学地质,父母却强迫他选择金融专业,导致丁一一直不开心,刚上大学就要休学,最后抑郁跳楼身亡。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操心要把握好尺度,该管的时候要好好的管,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明儿ABC


父母对孩子操心是肯定的,但应该尽量放到心里,表面要尽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只要正确引导,才不会即操心又费力不讨好。

做父母的哪有不关心孩子,不为孩子操心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然就不是关系孩子,而是害了他,这绝对不会是做父母的本意吧?

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儿子从小到大学习特别优秀,朋友一家对他疼爱有加,除了学习,其它事处处都为他做好了准备,心操的不可为不细,到读高中时还要妈妈更穿衣服,正宗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考上了大学,到学校过集体生活时由于自理能力太差,居然得了营养不良,胸腔重度积液不得不休学,等他妈妈去学校接他时,看到给他带的奶粉和好多营养品根本没有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他病情好转,后面的几年大学生活都是在他妈妈的陪读下才完成,这不是太操心给自己找苦吃么?支持我的观点给我点个赞吧![比心][比心]谢谢大家![祈祷][祈祷][送心]


记录欧大姐的点滴生活


我同意。如果将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的操心,就可以先问问: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园丁要养好花草,要熟悉花草的习性。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可合适的度很重要。不能给喜干的植物总浇水,不能给喜阴的植物猛晒太阳。

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习性,操心过多,对孩子会形成如下不好的影响:

1.孩子的意识被父母吞噬了,不能表达自己,慢慢失去自己,养成了顺从听从不会拒绝的习性。——这样的孩子生命力会很弱,也容易在遇到(校园暴力,性侵害)时不懂也不敢拒绝。

2.孩子陷入惰性,失去主动思考和自我担责的能力。

因为思考了也没用,慢慢地就不思考了。因为什么事情有人操心有人管,自己就不用承担责任。——成年巨婴由此而来。

3.有些孩子会因此养成自私和索取的习惯。不参与生活,就不知生活的酸甜苦辣,会以为生活只有轻松,一旦生活不如其所愿,世界不会回应其过度索取,就只能惯性啃父母。

4.不利于良性亲子关系。父母牺牲太多,潜在系统不平衡。善良的孩子容易产生内疚心理,遇到挫折会感觉对不起父母,心理脆弱,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父母恰当操心,适当放手,才利于孩子成长。

所以,父母请不要对孩子操心过多。


做个女侠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位父母不疼孩?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与伦比、是真正的无私奉献!

个人认为对孩子的爱真要有个度,首先在孩子未成年前,应该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在成长和学业等方面,让孩子在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孩子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不要溺爱!

如果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独当一面,奋发一搏!该放手就放手!如若不然,孩子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个时候继续为孩子操心纯碎是自讨苦吃,应该适可而止!让孩子适应社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份子!奉劝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奋斗吧!





泰安方圆


不,在这件事上做儿女只能选择“适度接受”,而不应该要求父母“适度给予”:

这位提问者,我不知您是否已经结婚,已经为人父母?如果已经为人父母,我相信您自身对这一块应该深有体会: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总想把自己全部的爱,把自己所能创造的、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就像是母猫舔小猫,把小猫头上的毛都要舔秃了,可还在不停的舔。为孩子操心真的很累,但这是为娘的天性,不由人啊!想要“适可而止”,请恕“臣妾做不到”!

说要“适度”操心,适可而止,请问如何才算“合适”,该怎样把握这个“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做儿女的能多一些宽容,适度接受父母的“操心”,而不是要求其“适可而止”,因为等你长大,慢慢变老就会明白,还有父母替你操心,是人世间莫大的幸福!



瑶瑶情感社


你好,我是教育再遇。我很赞同对孩子的操心适可而止的看法。为什么父母要对孩子的事应该适可而止,我认为:

一、适可而止的帮助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

1、孩子学习时要适可而止的帮助学习

孩子做作业,学习,我们做父母的要懂得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应该在孩子一遇到错题就马上解决,而是让孩子完成了总体作业,在查错的时候再一一辅导孩子不懂或做错的题,这也是适可而止的帮助学习。

2、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自理能力是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帮孩子做完了事情,留给孩子的就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时间。我觉得孩子除了学习,还要学会生活自理,铺床叠被,穿衣做饭也要学会,父母适当的让孩子做家务,适可而止地帮孩子做一些生活方面的事情,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二、父母过多的替孩子完成本应该孩子做的事情,这样对孩子并不适当。

1、孩子缺少锻炼

父母做完了孩子应该做,能做的事情,孩子会缺少必要的锻炼,导致除了会学习之外,其余的缺少经历,是孩子的一段空白,对孩子反而不好。

2、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

孩子是会长大的,当然每个父母的心中都觉得孩子没有长大,可是事实上孩子需要长大,也要学会长大,在孩子上初中以后,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独立思考。

结语:父母对孩子的操心有很多是自找苦吃的,有些事并不需要父母操太多的心,应适可而止地帮助孩子就好,要培养好孩子自理能力,独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