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出發點是什麼?

鵬友程


家庭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目的,一定是基於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和平之洲


我覺得家庭教育的出發點是——“培養好的心性與正確的認知”。當然,作為21歲的我,這些都是沒有享受到的,因此可更加明晰可渴望大眾的家庭教育觀念中的缺位部分和不足。

我有一個親戚家,父輩的家庭經濟情況和我們是不相上下的,但在做人的思想,遇事的處理上兩家有著上三千下三千的差距。他們的家庭中典型的嚴格型父母,我的家庭典型的放任式,寵愛式父母。他們家庭的孩子,我們暫時稱她為小玲吧,我是小強。

小時候,我的上學之路,辣條,方便麵,零花錢,寵愛,————結果———— 中期養成了自私自利,嚴重偏向利益,性格封閉,自以為是,得理不饒人的性格,但————疲憊又汙濁的環境中,我也總算是有“與生俱來的自信”“時刻保持的冷靜”,以至於上大學在性格驅使下學習了法律。


小時候,小玲的上學之路,書本,成績,文字文藝,女性的含蓄與安靜,————結果————轉入市區上學,成績名列前茅,德智全面發展,在淑女和好學生的路上越走越順,————在教育資源很不好的這裡,成功地拿到了氣象第一學校的錄取通知與國家公務員氣象系統定向委培資格。


從小學,到初中,因為其的狹隘見識與自私的心態,因此也編制了不少誤會,直到自己開始重視心理感受,側重於精神習慣後,才發覺自己此前的愚昧無知,直到現在,我們兩家的經濟條件,他們家庭明顯好過我們,但從心底裡認為這是對的,畢竟從小到的大三觀正,學習努力,為人上進,也值得換來今天的生活。現在,我又開始酸對方家裡了,誒,羨慕他們家庭中自帶的感染力,羨慕他們寧少吃一口飯,要多看一眼書的認識。

因此,從我二十多年的成長教育軌跡中,我覺得,培養好的心性和對生活的正確認知,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確的認識世界與生活的趨勢,才有鬥志的風向標。如果再來一遍,我寧願忍受孤獨,收起我恬不知恥的自以為是,安靜當一個書呆子,那便是最適合,也合適的。


愛說事的小小李


個人而言,我覺得家庭教育的最初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十月懷胎,小心翼翼,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最開始的教育出發點也在提高!希望孩子一定要比自己優秀,希望他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也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時而迷茫,時而彷徨,我希望他們開心快樂,又想他們把所有經歷專注於學習,所以6歲的兒子時常問我“媽媽,我重要,還是學習重要,大人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嗎”有時候真的懷疑,這是他說的嗎?

所以現在的我儘可能的給他們製造機會,留有時間去享受他們的童年,我的教育出發點是希望他們成才,我更希望他們是活潑開朗,有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人!




Mandy乖乖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在過去,家庭教育通常被認為是由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對其子女或者晚輩所實施的教育;在現代社會,家庭教育不再是單純的長對幼,更多的,是父母長輩與子女晚輩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實踐的歸宿。

不同文化下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例如中國東方文化下的家庭教育,其出發點更多是以道德和智力的培養為其目的,在歷史的長流中,這兩者的地位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目前的中國,正在從重智輕德開始項德智兼備的方向去發展。優秀的家庭教育離不開一個國家的整體國民素質,這也是為什麼我國近年來一直強調素質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缺一不可。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我們開始的第一個課堂就是從家開始,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環境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家庭教育相較於學校教育的早期性和連續性更決定了父母教育的責任與義務的重要性。

所以在我看來,家庭教育的出發點,是教會我們的孩子成人,而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教會我們的孩子成才,合二為一,方能稱之為人才。


林zzZz


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就是:養子使作善也

把孩子培養成善良的人是父母的第一責任。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善有很多種,助人為樂、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熱愛祖國……

中國古人將善分為八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所有的善的生髮點始從一個字"孝"。白善孝為先。

因孝能順能敬能忠能廉。

所以,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就是把孩子培養成善良的人怎麼培養?從孝字出發!


行者-慧仁


家庭教育,聽到這個話題,真的心累。我看到更多的身邊的人,花很多的錢去報名培訓學習,因為自己的生的孩子,自己辛苦養大,卻不能和孩子正常溝通。還有家庭的孩子很叛逆,甚至和父母大打出手。


家庭教育,請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話題簡單化,抽絲剝繭,不要想的太複雜,從古至今有無數的大家大師,寫過無數的文章告訴後人,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本質就是“以身作則”“家和萬事興”。

作為父母,我看到經常有父母每天臉紅脖子粗,相互吵鬧,但是卻希望孩子性格溫順,努力學習,聽話照做。這怎麼可能?

絕大多數的教育問題,都是父母做人做事的影子所折射的問題,所以家庭教育不是父母需要多少文化知識,而是把家庭經營好,而經營好家庭的核心就是“包容”和“付出”。

夫妻恩愛的家庭,孩子一般都很好。即使是教授家庭,如果夫妻雙方不恩愛,孩子一般也性格怪癖。

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上行下效”。你做好一個父親該做的,母親該做的,還自己也就會做好孩子了。

你得學會讓孩子在旁邊觀察你的用心,努力,對待家庭,對待工作。

當然,家庭教育也需要方法,那就是“三次不搭理一次講道理一次批評教育”。簡單的說就是如果孩子叛逆5次,三次不搭理,一次批評教育,一次和他耐心講道理。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不要總是順著他。


核心的東西是“以身作則”“家和萬事興”。


我是HI木易子楊,聚焦財經和職場創業領域,想要學習自媒體營銷的朋友可以私信關注交流分享!


HI木易子楊


家庭教育的出發點,不如說是父母教育的問題!

今天我們這個社會與其說面臨孩子教育的問題,不如說面臨父母教育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說:“孩子長大了,不聽話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小孩子👶🏻年幼的時候沒有自己的,主張父母說什麼,孩子就聽從,所以我們就說孩子聽話。當孩子長到十三四歲,開始獨立思考了,尤其到了十七八歲,無論父母或者別人說什麼,都會獨立思考了!

現在的孩子得到信息的來源非常廣泛,比父母瞭解的還多,甚至有時還會把父母辯得啞口無言,但是他們的思想並不成熟,瞭解的信息很雜很亂,掌握的知識也是零星半爪,不夠透徹,所以很容易偏激,走極端,甚至有時候會和父母對抗。其實孩子小時候也不是聽話,長大了也不是不聽話,而是父母不瞭解孩子,不懂孩子的心理,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

但是現在做父母的都是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把孩子忽略了。甚至有時候做父母的連所謂的事業也沒有做成,或者有一小部分做成了,回過頭來看孩子,孩子的教育已經荒廢了。想要親情,親情也離他遠去了。這時候他才幡然醒悟自己忙於事業,對家庭照顧不夠,把孩子的教育忽略了,才對孩子生起愧疚之心。

其實,你追求事業成功,不就是想要得到幸福,享受天倫之樂嗎?結果你所謂的事業成功了,也沒有享受到幸福和天倫之樂。如果你能預見到這樣的結果,就會在做事業的同時,抽出一部分時間、精力照顧家庭。與家人、孩子相處、溝通,你就已經在享受天倫之樂了,而不是功成名就之後再回來享受天倫之樂。[憨笑]所以無論你的工作有多忙,家庭才是第一位的,只有把家庭經營好,工作效率高,事業才能水到渠成!同意的點個讚唄![玫瑰]








業精於勤99


我以為🏠家庭教育出發點的起點應該是孩子,圍繞孩子的潛質、愛好,結合社會的需求,來塑造孩子。在這過程中,需要培養孩子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需要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進行挫折教育,提高抗挫性。當然,家長需要多觀察孩子,和孩子去溝通交流,俯下身子,做任何決策,都要從孩子出發,站著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做到這些,好像很難,其實家長只要做決策時慢半拍,想一下孩子,形成以孩子為起點的思維習慣就可以啦。


思考的小米


我是一名資深中學語文教師、班主任,接觸太多的家庭和家長,對此問題的解答也許能給很多家長一點啟發。

家庭教育最近一年來首次由國家層面提出,且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併列,足見國家領導人對我國青少年一代教育問題的高度重視與深度思考。人之一生都要經歷並接受四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在這四方面教育中,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深遠深刻性、持久性和重塑性上。其中自我教育的一半幾乎都來源於家庭教育的影響。那麼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關注哪幾方面問題呢?我擇要從三方面略述。

一、要給子女良好的教養。良好的教養會使子女在未來的人生中收穫品味。教養是一個長期內化的過程,有遠見卓識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子女要懂得各種老規矩。老規矩不單在新時代不過時,且永遠都不會過時,除非中華民族綿延數千載的文化徹底廢毀。一個有良好教養的人,其內在品格也必定高於常人。良好的教養代代相傳,又不斷注入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色彩,活力與生機定會顯現在家族的盛久不衰上。良好的教養對子女的成長絕定是隻有萬益而無一害。這裡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欲要給子女良好的教養,做父母的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教養,要有做子女榜樣的資格和條件。

二、要培養子女良好的習慣。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從小培養子女各種良好習慣,對其健康成長的影響那將是深遠而持久的。現代年輕人突出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懶散隨性,究其根本乃是從小就未養成勤懇自持的好習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一定要從小給子女養成各種良好習慣。比如注意安全的習慣,講究衛生的習慣、文明有禮的習慣、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的習慣、自己的衣服自己疊的習慣、自己的被子自己整理的習慣,……等等。這些好習慣經過幾年一旦養成,你會發覺子女在不知不覺間就長大懂事了。一個懂事的孩子怎麼捨得讓父母為自己操太多的心呢?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子女都會盡量把自己安排的井井有條,回報給父母的盡是欣慰與滿足。

三、要豐富子女求知的心靈。小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什麼都感到新奇,求知慾強。總能搞壞各種玩具、東西,那是因為小孩子本能的靠觸感求解。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認識到青少年樂於通過參與實踐的方式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獲取體驗是一種正常。不正常的恰恰是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引導的方式方法有太多問題。為人父母,不能只管生而忽視養,什麼是養?養是一種關注與陪伴,通過關注子女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來窺探他(她)豐富的內心世界,陪伴他(她)走好點滴成長的每一個腳步。很多問題學生的出現,究其原因就是起初偏離軌道時未被父母及時察覺,等到發現問題時已嚴重到難以挽回的境地。養還是一種期待與澆灌,就像養花一樣,要見見陽光,澆澆水,換換土,施施肥,剪剪枝葉。做父母的要對自己有信心,對子女有信心,有信心通過耐心的培育使其健康茁壯成長。有時間、有機會、有條件的話,多帶子女走進大自然、人文景觀、各種場館等等,幫助子女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激發夢想,明辨是非。如能事先做做功課,邊遊玩邊給子女講解介紹,那是最好不過了。因此,為子女豐富心靈,做父母的首先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知曉生活、能感悟生活真諦的心靈,如此才能幫助子女更好的豐富一顆稚嫩而又充滿渴求的靈魂。

教育向來都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誰當是主角,這些年爭論不休。但不論如何,從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看,從人類生命的繁衍生息看,把子女培首先培養成一個有道德的人當是亙古不變的追求,學校、社會的教育力量不容忽視,但父母家長的責任與義務首當其衝。


正道通德


是讓小孩擁有在世界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無論是富養窮養,開闊視野還是用心學習。父母的出發點總是好的。但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父母本身所有的階級屬性和經濟狀況之下,一個月收入七八千的家庭,非要把女兒往白富美的條件上培養,那她獨立出家庭,假設自己掙不了那麼多錢只能依附於男人,這是否是好事呢?

所以我認為讓小孩獨立是最重要的,獨立生存,處理好自己的友情,愛情,事業等等本領,需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