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計劃:戰略陽謀的代表之作

我們對歐洲復興最為深切的關注就是,歐洲的復興對於維持那種美國的生活方式紮根於其中的文明至關重要......如果歐洲不能復興,那麼歐洲國家的人民就可能落入絕望哲學之中。

——杜魯門,1947年

應對危機:馬歇爾計劃誕生的現實需求

要想弄清楚“馬歇爾計劃”成功的原因,我們首先要梳理該計劃誕生的現實需求。

“馬歇爾計劃”的誕生有賴於兩個層面的現實需要:首先是戰略層面。早在二戰尚未結束之時,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就已經意識到蘇聯將在戰後崛起為歐亞大陸的主導性力量。在尚不明確蘇聯戰後意圖的情況下,尋找到一條與之打交道的有效方法就成了美國的當務之急。羅斯福總統病逝之後,倉促組建的杜魯門政府最開始希望依託國內政治經驗,通過“有取有求”的利益交換方式將蘇聯的外交政策引導到美國的戰後規劃上來。但是羅斯福時期的雅爾塔會議以及杜魯門參加的波茨坦會議的經驗教訓已經證明,這種衍生自美國國內政治經驗的方式無法奏效。杜魯門政府必須向更為廣泛的政策分析者們尋求破解之道。

喬治·凱南著名的“長電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的。其論點的核心,即“蘇聯行為的根源不是來自於對外界形勢的客觀分析,而是由其國內需要決定的”這一論斷徹底改變了美國政策制定者們對蘇聯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杜魯門政府得出了進一步的推論:

1、不會再努力去隱瞞與蘇聯人的分歧;

2、不會對蘇聯做出新的讓步;

3、美國將重建軍事力量,並積極考慮盟國的需要;

4、與蘇聯的談判將繼續,但只是為了展示美國的立場或揭露蘇聯的意圖。

與此同時,原本被美國視為維持西方在地中海和中東地區力量存在的關鍵夥伴英國,其國內慘淡的經濟狀況已經無法維持其對希臘和土耳其的親西方力量的支持,請求美國予以援助。杜魯門政府在上述思想的支撐下,欣然接過了大英帝國的“接力棒”。杜魯門總統在1947年3月12日宣佈“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正在抵抗武裝起來的少數派或外來壓力之徵服企圖的自由人民”。被後世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新戰略應運而生。

但是,“杜魯門主義”很快遭到了質疑與反對。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公開質詢杜魯門政府:杜魯門主義是隻適用於希臘和土耳其的有限需要,還是打算將這一原則應用到世界的其他地區中?這一質疑的邏輯在於,相當部分的美國人雖然承認戰後美國力量的首屈一指,但是即使這樣美國也沒有足夠的資源應對全世界的所有衝突。與此同時,共和黨所代表的的大部分美國民眾也不希望美國在戰後繼續承擔國外義務,他們希望“讓孩子們回家”。所以,從戰略層面上說,杜魯門政府必須在其全球戰略中,尋找到最優先事項,說服國人,以使美國的有限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第二是經濟層面。事實上,從1945年到馬歇爾計劃得以實施之前,美國一直在給予歐洲經濟援助。但是,傳統的貸款和補貼很快就失去了效果。1947年,歐洲經濟再次陷入衰退之中。因此,制定一個歐洲層面的整體復興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也即馬歇爾計劃)勢在必行。


馬歇爾計劃:戰略陽謀的代表之作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衝破阻力:歐洲復興計劃的實施

上述兩個層面的現實需求對於美國來說其實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美國對蘇強硬的新思路有賴於西歐國家維持抵制蘇聯影響力擴張的能力。但是,西歐國家每況愈下的經濟狀況成為蘇聯影響力擴張的“沃土”。在當時的情況下,蘇聯有兩條影響力擴張的渠道:第一是鼓勵意大利和法國的親蘇力量通過合法選舉的方式奪取權力;二是通過獲得蘇聯對德國的西方佔領區的話語權的方式。因此,杜魯門政府準確的將“復興歐洲”作為美國國際安全戰略的最優先目標。

但是,看似理所當然的歐洲復興計劃在實施的初期卻面臨著巨大阻力。來自蘇聯的反對自不必說,但最令美國頭疼的反對卻來自盟國法國。法國反對“歐洲復興計劃”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量:第一,戰後法國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工業發展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基礎是建立在擴大德國煤炭對法國的供應上。因此,法國強烈要求提高其對德國工業區和產煤區的話語權,甚至提出肢解德國的計劃。第二,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已經成為法國人心中巨大的傷痛,他們非常擔心德國會借歐洲復興計劃的東風重新崛起,將來再次威脅到法國的安全。由此可見,法國的核心關切就是美國如何對待德國。

“如何對待德國”恰恰也是馬歇爾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美國的考量同樣是兩個層面:首先,德國的煤炭和工業品是重建歐洲經濟的關鍵所在。其次,維持美國在歐洲大陸戰略存在的關鍵就是防止蘇聯控制德國西部的工業核心區。因此,復興歐洲就必須重建德國。

法國的擔憂不無道理,不過突破這一阻力的第一人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貝文提出建議,組建西歐聯盟,並敦促美國向西歐聯盟做出安全承諾,從而解決法國人的擔心。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路線在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之後,最終形成了“北約”。


馬歇爾計劃:戰略陽謀的代表之作

北約的成立離不開英國的堅持


安全戰略:馬歇爾計劃的立足點

“馬歇爾計劃”雖然是一個經濟援助計劃,但是它的根本立足點不在經濟,而在於戰略。這也是馬歇爾計劃被後世認為是改變大局的“偉大戰略”的原因。

正如文章開頭引言中杜魯門總統所說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目的是為了保衛美國的生活方式。從大歷史跨度的角度來看,保衛美國的生活方式始終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並非杜魯門政府的原創。不要忘記,最早移民北美大陸的人們就是為了躲避歐洲存在的迫害。19世紀初美國奉行的“門羅主義”和“孤立主義”本身也是為了防止歐洲列強向西半球擴張,從而將歐洲的思想強加於美國。

但是,隨著遠洋交通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地理保護已經不再奏效。“門羅主義”實際上的保護者大英帝國也日薄西山。美國驚訝而又理所當然的發現,戰後的美國直接暴露在東半球面前。而當時最有可能成為東半球主導者的國家就是蘇聯。因此,美國要保護自身安全就必須進一步擴大戰略縱深,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維持其在西歐、日本和中東地區的戰略存在。

一個戰略的成功,不僅需要明確自身的需要,還需要明確對方威脅的方式。誠然,時至今日,仍然有學者認為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是一種反應過度。但毫無疑問的是,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準確的判斷出蘇聯對美國的威脅不是軍事威脅,而是政治威脅。美國的情報工作雖然漏洞百出,但是他們準確的分析出斯大林出於國內統治的需要,不會冒險向西方發動進攻。1948年的捷克危機和第一次柏林危機足以證明,影響力的擴張才是蘇聯破解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方式。

“馬歇爾計劃”的成功就在於此。通過重建歐洲經濟體系、推動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並且將德國西部納入整體戰略之中。成功的恢復了西歐國家的信心,打擊了西歐國家內部的親蘇聯力量,同時將德國(西德)引導到美國的軌道上來,從而阻止了蘇德聯盟和德國重新走向復仇的夢魘。


馬歇爾計劃:戰略陽謀的代表之作

馬歇爾計劃宣傳畫之一


戰略陽謀:馬歇爾計劃成功的原因

不知道從何時起,“陽謀”這個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很快就成為讀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果將“陽謀”定義為與“陰謀”相對的謀劃的話,那麼馬歇爾計劃就是“陽謀”的典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從來都沒有脫離戰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這個大框架。正如上文論述的那樣,馬歇爾計劃即是應對歐洲經濟衰退的應急戰略,更是冷戰初期美國大戰略體系下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次,馬歇爾計劃是“目的-手段”相匹配的完美體現。戰略成功離不開有效地實施。在馬歇爾計劃提出之前,美國國內就已經擔心目的的擴大會消耗美國有限的資源。因此,馬歇爾計劃的提出是美國對自身有限資源的合理評估之下的產物。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該計劃也是美國通過經濟手段實施的“揚長避短”的有效戰略。

將馬歇爾計劃視為“陽謀”的代表,還在於它的公開性。該戰略的提出並沒有將東歐國家排除在外,在早期對歐洲復興計劃的討論中,是允許蘇聯參與的。這是它有別於“陰謀”的關鍵。但是馬歇爾計劃也存在一個“陷阱”。正是由於它的公開性,蘇聯非常擔心東歐國家也加入其中,從而脫離蘇聯的控制。捷克危機和第一次柏林危機就是蘇聯對該計劃的回應。雖然斯大林成功的控制住了東歐國家的離心傾向,但是也嚴重損害了蘇聯塑造的國際形象。蘇聯陣營的第一道裂痕出現了。

行文至此,我們已經分析了馬歇爾計劃成功的原因。不過,對該計劃的分析給筆者帶來最大的收穫在於它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有趣的視角:將戰略視為多組相互作用的力——需求與阻力、目的與手段、應急與長遠——每一組力都會形成一個均衡點,關鍵是如何將這些不同的均衡點引導到一起形成最終的合力。對“馬歇爾計劃”的解讀可以為我們提供這個問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