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中國多次錯失把握工業革命崛起為世界強國的機會,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則為中國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中國業已實施各種戰略大規模擁抱新工業革命,深刻改變未來面貌的新工業革命在中國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多位世界知名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將成為新技術創新的引領者。

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夏季達沃斯”上,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認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正展現出先驅者的姿態,中國憑藉能夠“打破物理、電子和生物界限”的最新前沿技術,正在領跑這場科技革命。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指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跟美國至少可以同步,很可能會比美國還先進,這樣的態勢意味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力佈局將完全不同於過去幾百年。過去幾百年工業革命都在西方,西方的生產力絕對領先。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東方的生產力有可能會領先於西方,至少會達到東西方平衡,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裡最至關重要的變化。

中國已經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前沿,“中國製造2025”這一具有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全面體現了中國引領新工業革命的核心理念,是中國力圖成為先進科技產業領導者的象徵,具有長遠意義。


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綱領,以此為基礎建立了“11個專項規劃為骨幹,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工業‘四基’發展目錄等綠皮書為補充,各地落實文件為支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面協同的政策體系”。

“中國製造2025” 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中國製造2025”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中國在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總體戰略,也是引領中國進入新科技時代的核心戰略,“向工業強國”轉型是這項規劃的目標。

“中國製造2025”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將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深化互聯網在製造領域的應用。在重點領域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通過互聯互通、雲計算等新技術,將生產設備與人之間聯結起來,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形成信息物理系統以相互協同,深刻改變製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


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未來,中國製造將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等特徵;產業組織方式上,將出現平臺化、扁平化的特點;商業模式上,將從廠商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個性化成為重要特徵。

“中國製造2025”以創新為驅動,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跨領域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促進製造業數字網絡化、智能化。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企業群體,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

在這個框架中,涵蓋著十個未來運用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的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天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以爭奪中國在高科技產業領域的全球話語權,這背後是中國力圖引領下一個科技文明時代的堅定歷史訴求。美國甚至認為該計劃有可能威脅其未來的技術霸主地位。

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要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5G網絡是支撐智能製造基礎;航空航天裝備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科技生產力的重要標誌,飛機被稱為“工業之花”,而航空發動機則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中國將加快大型飛機研製,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船舶工業是現代綜合性和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中國未來要大力發展深海探測,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是我國高端裝備製造領域自主創新程度最高、國際創新競爭力最強的行業之一。近年來,高速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將要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研發新一代綠色高速智能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這十個重點領域代表著未來新科技革命的方向,相關技術路線圖編制專家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中國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個領域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戰略諮詢委委員屈賢明說,這三大重要的產業能步入世界領先,是中國成為製造強國的一個重要表徵,意義重大。到2025年,大部分優先發展領域如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等,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處於世界第二、第三位置。


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總體來看,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建設、移動支付、物聯網、區塊鏈等方面已經具備世界一流的領導力。中國未來計劃實施更具世界引領性的原始創新,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與通信、未來新型智能高速交通裝備、航天航空等領域啟動實施新一輪重大專項。並且還將超前部署先進高智能基礎設施,如:可充電的自動化公路、中低空無人機通道,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的可感知程度,支持自動駕駛、無人機、5G、物聯網等。

除了原始創新能力和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擁有的海量數據遠超任何國家;中國擁有最強的超算能力;中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全鏈條,正在吸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中國具有科技創新的體制優勢等這些區別於其他發達國家的獨特優勢正助力中國加速佔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制高點。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傑認為“中國成為新科技革命最有希望的策源地之一”,進而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的根本變革。中國正在成為新範式發展基礎最好的國家。“到2050年左右,中國最有希望成為推動人類文明和發展進程的新科技中心。”


中國已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劉冬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