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不在苏德大战的时候御驾亲征?

男嘉宾一号


不好意思,肚子笑破了,希特勒御驾亲征?他的战斗力也只是一个中士而已,御驾亲征是代替隆美尔还是代替保卢斯?

说实在的,希特勒其实有与常公一样的毛病,总以为自己是战争天才,他不瞎指挥就不错了,还特喜欢赌博式的发令,真要御驾亲征,德军恐怕死的比历史上更惨,从巴巴罗萨到斯大林格勒,从西西里到诺曼底登陆,从阿登到巴拉顿湖,哪次没有元首在捣乱?

但是呢,如果放宽点概念,希特勒也不是没有“御驾亲征”。他曾经将办公地移驻到波兰境内的“狼穴”,以“直接督促和指挥前线各部队作战”。“狼穴”可以说就是为了希特勒御驾亲征而准备的地点,只是现代战争已经不需要像过去的战争那样,让总指挥亲临一线了。

希特勒的“狼穴”因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而修筑,1940年就开始建造,位处今波兰肯特申以东15公里的山林里(东普鲁士拉斯腾堡);作为前沿指挥机构,它拥有一系列的暗堡、地堡、碉堡和部队防线,层层设卡铁网环绕,防御的极为严密,在情报上也做到了绝密。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开始,苏德战争爆发后2天,坐卧不安的希特勒即跑到了拉斯腾堡的这处秘密指挥部办公,他称这是“欧洲少有的可以让我安心办公的地方”,并且给此地取名“狼穴”(Wolfsschanze),实际上整个被戒严的森林都被称为“狼穴”。

正是在这个“狼穴”,希特勒与手下的将领们策划了一起起对苏联的进攻和防御,希特勒本人非常喜欢狼穴,尽管这里的防御碉堡连窗户都没有,只有换气扇。(因为保密工作做的好,狼穴从未被盟军察觉,因此德军松懈下来后修筑了一些更舒适的木质房屋)

除了希特勒的元首总部外,还有戈林的空军、希姆莱的党卫军,以及被希特勒称为“俾斯麦第二”的冯·里宾特洛甫的外交部指挥总部,连国防军陆军的最高司令部都在这里,后来狼穴干脆成了纳粹德国的“第二政府驻地”。

可以说,在“狼穴”办公的希特勒,距离东线前沿的距离已经足够近,这里是苏德当年瓜分波兰的地点,也是苏联曾经“新国境线”的边缘,希特勒没有端坐柏林,跑到这里来,已经算御驾亲征了。

导致希特勒离开“狼穴”的事件应该不少人都熟悉,即1944年的720事件,史陶芬伯格上校携带了手提箱炸弹进入会议室,将之放到了希特勒身边,但这个手提箱被人无意拿到了会议桌外侧,没能炸死希特勒。这件事使得希特勒极为恐慌,也不再相信狼穴的安全,再加上苏军疯狂的反攻,最终希特勒于1944年11月20日放弃了狼穴,结束了自己“御驾亲征”的历史。

之后“狼穴”于1945年1月23日开始拆除,德军动用了8吨TNT进行爆破,但因为狼穴建造的过于“厚道”,直到1月25日撤退,他们也仅仅完成了表面的功能性破坏。苏军在1月27日占领了人去楼空的狼堡,之后也放弃了对该地的使用,狼穴周围遍布地雷,到1955年,54000枚地雷才基本被清除,后世这里被人当做了纪念史陶芬伯格刺杀希特勒的旅游景点。

不过呢,希特勒的“御驾亲征”简直令德军各前线部队头痛欲裂,将军们既要服从元首的命令,又要对抗那些明摆着的乱命。更矛盾的是,希特勒还因为电文被盟军监听,产生了对周围的不信任感,因此要求各部队只允许了解自身作战相关的情报,不准胡乱打听不属于自己作战范围的内容。这让将军们对战略大势一头雾水,一不小心还得面临盖世太保的审讯。

上图.世界名画《我们仨》

就这样,希特勒的“御驾亲征”随着第三帝国的溃败而结束了。话说,当年最后时刻元首仍坐在柏林地堡里发号施令到发飙,这算不算也是一次“亲征”呢?


王司徒军武百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希特勒从没有把自己真正当做军官。

一战期间,希特勒虽然获得了2枚铁十字勋章,但他只是下士,士官而已,不是军官。

所以,让希特勒实际指挥部队,哪怕一个营、一个团,他并没有这方面经验。

因为带兵这种东西含糊不得,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德国军校毕业生,无论成绩多么优秀,对不起,还得进入部队从见习少尉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

作为见习少尉,通常是副排长或者代理排长的职务,积累经验,一般需要1年时间转正。

战时会快一些,一般也就几个月,但见习少尉这个步骤是省略不了的。

随后,从少尉到中尉、上尉、少校,一点点往上走。

这样培养出来的军官,是可以直接带兵的。

不过,如果是希特勒这种人,就不能御驾亲征,因为他没带过兵。

没带过兵的人,根本不知道指挥应该是怎么样。

如果擅自带兵作战,就是当年土木堡明英宗的下场,胡闹一通,导致军队瓦解,自己被活捉。

所以,希特勒并不干涉具体的指挥,他只是在上面确定战略,具体的实施则是军人们的事情。

比如法兰西战役,开始德国将军们要求重复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强攻马奇诺防线。

但希特勒认为这一定会导致同样的下场,就是陷入持久战,最后导致德军崩溃。

所以,他要求将军们考虑曼施坦因的奇袭计划。

在希特勒反复推动下,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将军们,终于意识到曼施坦因计划的优势,最终采纳,制定了镰刀闪击计划,最终大胜。

然而,在苏德战争,希特勒开始干涉一些具体的战术变更。

比如莫斯科战役之前,希特勒强行命令必须合围基辅地区的70多万苏军。

结果,苏军几乎全军覆没,德军赢得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歼灭战,却导致莫斯科会战失去了战机。

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德军被迫后撤时,希特勒坚持必须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试图切断苏军和高加索油田的联络,夺取南方的经济区。


结果斯大林格勒并没有战胜,反而导致德军无法集中力量再去攻打莫斯科。

至于发动阿登反击战,也是希特勒的注意。他认为给予美军英军一次猛烈打击,就可以迫使他们私下和谈。

然而,此次抽调了25万德军,很多是用于北方对付苏军的主力,导致东线更是难以支持。


然而,希特勒并没有指挥过任何一次具体的战斗,只是在上面规划规划战略。


萨沙


德军应该庆幸的是,希特勒没有像题目中所说的那样来到前线御驾亲征,否则这些日耳曼勇士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希特勒和中国的蒋介石,以窒息性微操而闻名。明明自己的水平不高,就一个下士的水平,偏偏觉得自己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要对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指手画脚。

在德国的一系列失败的战役中,从斯大林格勒,到诺曼底登陆,再到阿登反击战,元首那无形的手无处不在,在元首近乎偏执的固执中,德军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机会,胜利从指缝中溜走。

这还是希特勒遥控指挥的结果,如果希特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我猜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所以没有到前线来一个御驾亲征过过瘾,是对于德国实力的自信。

在入侵苏联之前,德国的所谓的疆土面积已经非常广阔了,整个欧洲已经在容克大妈的机身下瑟瑟发抖,德国的领土已经和美国差不多大。

其次,在军事力量上,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不仅在部队的人数上碾压美军,而且在精锐程度上也是承平日久的美军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在德军闪击,法国取得成功之后,希特勒更是信心大增,德国实力如此之强劲,希特勒完全不用担心前线战事。

还有一点就是希特勒看不起苏联。苏联才刚刚结束的苏芬战争中,对芬兰的小米加步枪,打的落花流水,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充分暴露。在久经战争的德军钢甲洪流面前,苏军就像待宰的羔羊一样。

在战争初期,苏联军队的表现确实和希特勒预想的差不多,苏联人一泻千里,德军大踏步前进,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所以无需希特勒亲自指挥。

当然希特勒也不可能闲着,他也通过自己的微操把数百万德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使得苏德战场形势出现了逆转。然而在此情形之下,希特勒却更加离不开自己的老巢,原因就在于此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

在多个战场,德军都面临吃紧的情况,而且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国防军内部的反战情绪也日趋抬头,甚至有人组织针对希特勒的谋杀。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希特勒更是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地下工事里,继续默默微操,为盟军添砖加瓦。

随着希特勒一波又一波的微操,德军成功的从苏联转进,每次转进离自己的老家,德国本土越来越近。在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希特勒更是不得不坐镇柏林指挥作战,想要再去苏联御驾亲征已经不可能了,德军都已经被赶出苏联了,自然也就不需要人希特勒亲自上阵了。

所以在苏德战争中,希特勒为何不上阵御驾亲征一开始是没必要,后来则是走不开,直到希特勒这个恶魔的死亡。


历史评说


希特勒为什么不在苏德大战的时候御驾亲征?其原因有三:

其一,希特勒之所以苏德战争开始就根本没有打算御驾亲征,是基于德国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十分强大,不足以需要他亲自带兵亲征。苏德战争开始,1941年,德国出动五百余万兵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对苏联发起了攻击。之所以敢挑战苏联,是因为,当时德国整体实力已经远超过了美国。首先,大半个欧洲已经成为德国占领区。单从国土面积来看,德国和美国之间并不大。其次,在军事领域,德国完全可以碾压美国。当时,德国的陆、海、空三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队人数都超过了美国。一次出动五百余万人、上千架战机、坦克,就算美国也难做到。还有,当时德国本国加上占领区的人口总数也超过了美国。并且当时德国本国加上占领区的经济收入超过了千亿美元,而美国的经济收入声只有九百多亿美元。至于苏联比起美国来讲实力就差多了,所以,当时希特勒根本就没有把苏联放在眼里。

其二,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和保家卫国的能力和决心。战争初期,在德国的强大攻势面前,苏联抵抗不住,日败退千里,被俘官兵数十万,从当时的战争发展态势无需希特勒本人亲临苏德战场前线。

其三,苏德战争进入中期阶段,

以美英等同盟国从欧洲到非洲等广大战场都对德国进行反击作战,辽阔战场战事吃紧,希特勒根本无暇顾及,更不可能亲临苏德战争现场。

其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双方拉据紧张时刻,德国军队内部的反战情绪日趋激烈,并有不少军官参与了多起暗杀希特勒的反叛行动,岀于安全考虑,希特勒轻易不得外出,只能大部分时间躲在坚固的地堡下面,在这种情势下他根本没有能去苏德战场的可能性了。

最后,战争进入后期阶段,因美英和苏联俩战线已将战火烧到德国边境甚至德国本土,为确保德国本土安全,提高士气,加强军事指挥能力,希特勒更加没有亲自可能去苏德一线战场实地了。以上就是希特勒为什么不能在苏德大战的时候御驾亲征的根本原因。





老刘


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场,是二战中大型战役频发,投入军人人数最多,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场。

整个二战中,军人阵亡1800万人,其中苏联阵亡900万人,德军在苏联战场阵亡500万人,仅仅苏德战场,就占军人伤亡总数的75%。战争史上的大型会战,如基辅会战、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柏林战役,双方投入的军事力量都达到百万规模以上。尤其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投入200万人,苏军投入300万,最终德国人损失150万人,苏联人损失200万人,这种规模的战役可谓是空前绝后了。

德军在1942年7月份就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市区,从而开始了漫长的,近半年的街头巷战。双方在每一个街道、每一栋房屋、每一个房间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影片《兵临城下》,说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瓦西里跟着大部队渡河去斯大林格勒,在过河的途中,德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一旦炸中了船只,船上的士兵就基本全部被炸死。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批的船只渡过了伏尔加河。上岸后,他们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很多人都没有分到枪支就上了前线去冲锋。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后面的督战队在督战,一旦有人临阵逃跑就会被督战队枪毙。然而面对全副武装的德军,这些人冲上去基本都是送死的,在德军猛烈的火力下,冲上去的这群人很快就全部战死。瓦西里也是躺在死人堆里才躲过了一劫。可见斯大林格勒在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战况是有多么地惨烈。斯大林的那个著名的斯大林法案,将士兵当做消耗品,最终让苏联以惨重的人员伤亡取得了胜利。

在这样级别的战斗中,双方的士兵已经杀红了眼,彼此都对对方有着深仇大恨,所以战斗打起来就特别残酷惨烈。德军有一支部队杀害了苏联女英雄卓娅,后来斯大林坚决不允许这支部队投降,直到干净彻底地消灭了他们。

德国直到1944年开始执行全国动员,征召16、17岁的娃娃兵上战场,因为前线士兵的损耗触目惊心,德国的人力资源已经枯竭了。可是始终得不到补充的德军却发现对面的苏军越打越多,经过调查才发现,苏联在新解放区大力征召男性入伍。这个调查结果让德国当局大为恼火,随后就制定了德军的“焦土政策”。德国人在撤退后的土地上,带走一切能够带走的东西,所有平民都要被驱赶到德军控制的区域里。言下之意,那些不愿意迁移的老百姓,就将被德军处理掉。这就是苏联和德国的军人作战过程中丝毫不留余地的原因,因为血流的太多了,只能以一方彻底倒下乃至于灭亡才算结束。

战争打到这种状态,国家元首的御驾亲征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御驾亲征一般是皇帝为了激励士气或宣扬国威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在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士气。所谓“夫战,勇气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皇帝很难得到一线战况的信息,哪支部队英勇作战,哪支部队偷奸耍滑,都是要靠监军的奏章才能看到。因此出现了很多打了艰苦的仗,功劳却被别的部队给捞走的现象。如果皇帝亲临战场,就不会有人胆敢造假了。士兵们为了在皇帝眼前表现,无不奋勇当先,士气值自然会刷的极高,对于战事的胜利是有帮助的。如果战争打赢了,自然是皇帝英明神武,皇帝也由此刷到了威望值,这是一件好事。

可是战场是生死存亡之地,不仅有大胜的可能,同样还有大败的可能。己方会因为皇帝御驾亲征士气高涨,敌方也会因此而躁动异常——谁都想掳掠敌国皇帝来献功啊!所以历史上的御驾亲征,自然是有胜利的,不过也有很多是惨败的。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宋太宗的白沟河之战,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都是御驾亲征失败的例子。外国的御驾亲征失败的例子也有不少,如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御驾亲征摩洛哥阵亡,导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还有普法战争中,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虏,法军战败投降,直接造就了法国的劲敌德意志帝国的诞生。

所以,御驾亲征并不是解决战事胶着难下的必选项,选择了御驾亲征,还可能挂的更快,输的更彻底。

苏德战争爆发时,战争的形态已经与近代完全不同了。德意志参谋本部的建立,使得战争的图上作业得到了规范化,战场的信息传递也能够做到上通下达,皇帝御驾亲征能够解决的信息不畅的理由被排除了。苏德战场打成那个样子,希特勒来或者不来,都已经无法干预士气了。因为影响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士气自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更为关键的则是后勤物资。

希特勒离前线最近的一次是哈尔科夫战役之前,因为曼施坦因执意放弃哈尔科夫,希特勒前来说服他的元帅先生,从柏林狼穴亲自来到乌克兰西部的文尼察,与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将官们碰面,听取他们的战役汇报。希特勒听到了战场损失与补充的报告后,心情沉重,他喃喃地自语道:“我该到哪儿去给你补充援军呢?”后来希特勒勉强答应从中央集团军群里抽调几个师拨给曼施坦因。

结果,斯大林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方向上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克鲁格元帅损失惨重,不仅不能抽调兵力,还亲自飞回柏林要求补充兵力。曼施坦因得不到大本营的补充,最终有计划地放弃了哈尔科夫突出部。即使如此,曼施坦因也让苏联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得到了“防守大师”的称号。

战争发展到近代,已经是职业化军人的战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战神级别的政治家的业务水准,已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的需求了。况且现代御驾亲征的风险太高,一旦出了篓子,损失可就大了去了。君不见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意大利空军总司令巴尔博元帅,不都是在战场上被击落座驾而殒命的?


而知而行的历史



现代战争不是古代战争,古代战争御驾亲征的目的,一是鼓舞士气,让所有将士们都知道,皇帝陛下亲自来督战,可以尽情表现,当场立功受赏;

二是因为资讯不发达,皇帝御驾亲征,有利于应对战场变化,过早做出决断。而且御驾亲征,表明了皇帝对战争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各部协调,特别是后勤保障;

三是表明国家意志和决心,让对手知道,这是要灭你,早点投降或许可免一死。也让自己人知道,此战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

但是到了二战时期,虽然没有像今天这么先进,坐在指挥室就可以像亲临前线一样尽览天下事,不过也是可以随时掌握战场大势和动态的。古代御驾亲征的三大功效,希特勒坐在狼穴中一样可以全部完成。

鼓舞士气,有专门的心战部门(纳粹党组织)在进行,后勤保障状况、立功受奖、意志体现随时可以通过电话、无线电掌握。

所以御驾亲征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而且作为国家最高元首,原本就是被对方斩首的对象,如果还深入敌国腹地,以二战时期苏联的情报水平,恐怕希特勒进入苏联腹地后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斩首打击。

那恐怕最后就落得个乘兴而来,裹尸而归的悲哀下场。


谢金澎


题主的御驾亲征应该是包含了所有国家领导人,而不仅限于君王。

即使按照这个概念,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御驾亲征”,就是1871年普法战争。结果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自率领的大军被普军包围在色当要塞,被骗投降,直接宣告了法国的战败,由此可见“御驾亲征”的危险性。

投降被俘后的拿破仑三世(左)


而在拿破仑三世之前,喜欢御驾亲征的也就是拿破仑战争(1804-1815)时期那批帝王了,除了像元帅多过像皇帝的拿破仑长期御驾亲征外,普鲁士的国王、奥地利的皇帝、俄罗斯的沙皇、瑞典的国王等,都御驾亲征过。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被称为“三皇会战”,因为法国皇帝、奥地利皇帝、俄罗斯沙皇都御驾亲征

那么,为什么从1815-1871年的56年时间里,君王们不喜欢御驾亲征了呢?为什么从1871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御驾亲征的国家领导人了呢?

因为已经没必要了。过去玩御驾亲征,归根到底是由于通信手段限制,君王要知道前线的情况,最快也只能通过骑兵传递,时间太长,完全不可能实现临战指挥,更谈不上控制军队了。所以那些自以为军事指挥能力出色的君王,或者控制欲强的君王,就只能选择御驾亲征。

有线电报机,在普法战争时期已经非常成熟,连中国都已经开始采用

但随着通信手段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相继出现,前线军情传递到后方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已经完全用不着国家领导人亲临前线,他们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后方,控制和指挥军队贯彻其意志,而不需要像前辈那样冒着巨大的危险上前线。

无线电报比有线电报传输距离更广,更灵活

要知道御驾亲征本身就意味着君王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君王出现危险,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战局乃至国家的命运。例如亚历山大大帝在御驾亲征途中英年早逝,导致其帝国一分为三;明英宗御驾亲征瞎指挥导致明军主力全军覆灭,甚至差点造成明帝国的灭亡。

希特勒的“鹰巢”,他在这里指挥入侵奥地利、波兰和法国

希特勒在“狼穴”遇刺后的现场一片狼藉,戒备森严之处尚且如此,如果他御驾亲征,反对派就更容易暗杀他了


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既要面对盟国轰炸机的虎视眈眈,又要面对内部反对派的暗杀,所以他更多时候都是躲在更为安全的“狼穴”、“鹰巢”里,通过先进的通信网络遥控指挥,而不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去玩什么御驾亲征。而苏联的斯大林、英国的丘吉尔也同样如此,就连最喜欢越级指挥的蒋介石也没有玩御驾亲征,毕竟他坐镇指挥部就可以直接指挥到前线团一级单位,还御驾亲征个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