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为什么喜欢屠城?

秋天的红叶882


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常遇春。他是明朝的开国将军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前锋,他在元顺15年的时候,归附朱元璋。

要打仗的时候他就向朱元璋请求要当一个前锋,前锋都是冲在军队最前面的人,自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批人,按理来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上将军?

但是常遇春不同于常人,他是一个天生的前锋。常遇春当前锋打过很多仗,鲜有败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一个人可以抵得上十万的军队”因此,当时的人也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也是跟朱元璋一样的老百姓出身。小时候家里日子苦,等到他快成年的时候幡然醒悟,不希望自己也跟父辈一样,一辈子辛苦的在田地间工作,直到死亡

于是他就四处打工,然后凑足学费,请别人教他武功。但等到后来连学费都凑不齐了,于是只得做了土匪,但常遇春因为会武功,而且打起架来非常凶猛,很快就在土匪窝里当了一个小头领


但是常遇春也看出来了,这帮土匪只想着打家劫舍,欺负老百姓,满足自己的生活,而自己想做的是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他没多久便离开了这个土匪窝,。

离开土匪窝之后,他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打到这里了,而且还知道朱元璋跟自己一样是百姓出身,对待手下人非常好,于是才决定去投奔朱元璋。于是才有了我们凶名赫赫的常遇春。


关于常遇春图屠城的事其实一直不被大家接受,就连朱元璋当时也非常厌恶常遇春这样一个行为。在朱元璋说过他之后,常遇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还没有完全改掉屠城杀人的坏毛病。

特别是对于一些久攻不下的城池,等到攻下的那一天,就是城里面的人死亡的那一天,至于常遇春屠城的原因,史料记载不详,我们也无法得知,

小编在此推测仅作参考,勿喷。常遇春屠城杀人,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放过。对我们来说或许很难接受,但是对他自己来说却是他战争的一种风格

屠城杀人或许会给自己的军队带来很多恶名,但也是有非常大好处的,比如说,你这支凶名赫赫的军队,一旦来到了一个城池面前,甚至你都不用射一支箭出去,别人就会打开大门迎接你,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被你打败之后将面临屠城,于是便没有勇气去反抗。

两军打仗,讲的就是一个气势,这样一支经历着血与火洗礼的,凶名在外的军队在当时的战场上,自然是所向披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常遇春虽然杀人虽然屠城,但是朱元璋仍然在重用他的原因。


替鲸照顾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建议国家把常遇春等人直接认定为英烈。

如果再有说常遇春、朱元璋屠杀,但又拿不出历史证据的,一律定为诽谤英烈。

时至今日,那么多研究明史的专家绝对没有人敢说这种话。

对于所谓屠杀的问题,萨沙说过很多次了。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比如湖南地区、山东地区遭受过什么屠杀。

作为人口对比,以湖南地区为例,他的人口损失理应比陈友谅的主战场湖北、江西流域要少得多。

而湖北、江西地区,并没有大量的人口减少现象,那么湖南也就更不可能。

相关的人口考证的问题,国内很多专家写过,大家有兴趣自己看看论文。

所谓屠杀湖南,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至于明军在山东的军事行动,其实没有遭遇到太大阻拦。除了将普颜不花等少数将领率部抵抗以外,绝大部分元将都是开城投降,没有发生过战斗。

目前所有史料记载,看不到明军在山东进行过任何对民众的屠杀。

甚至包括清朝官修的《明史》,期间对明朝大肆污蔑,却也不敢说朱元璋屠杀过山洞、至于清代、民国时期地方志书也是毫无屠杀踪迹。

现代中外史学家编写的历史书籍,都无这方面的只言片语。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山东全境被明军攻占以后,朱元璋让中书省将安民告示张贴在各州县内,山东迅速解除了战争状态。

相反,山东巨量的人口减少,就是女真人、蒙古人在山东的残忍屠城造成的。

以青州为例,在金泰和7年1207年,青州每平方公里有15多户人口,但到了元朝建立初期,人口竟然锐减到每平方公里2.4户,还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女真人、蒙古人在山东境内曾经长期作战,他们以屠城为乐,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当时史料记载: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蒙古军统治山东后“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禾稼桑枣。将益都、济南二府的民户,全拨给蒙古贵族野苦为奴”,实行严酷的奴隶式管制。动辄屠戮全家、户灭九族。至元四年(1267年),元政权:“诏益都路签军万人”,将民间男丁尽收军营当兵,稍不听命便被屠杀《青州地名志·377页》。加之当时连年灾荒、瘟疫,致使山东人口大量减少,全省户数较金代初年减少百分之七十五,人口减少约百分之六十七。当时益都县南至沂山,西南至博山,西至金岭镇的湖田村,西北包括今整个临淄区,面积是现在的四倍多,但全县人口仅存两三万老弱病残,只相当今天一个小乡的人口。大量村庄墙倒屋漏,十室九空。广大地区土地荒芜,道路荒废,桥梁坍塌,成为“草莽弥望,狐兔出没”的无人区。

说来说去,竟然有人将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屠杀,变为明朝朱元璋、常遇春的屠杀,真是做绝了,真是敢说的。

金蒙对于山东的破坏性屠杀,直到明朝建立都没有恢复过来。

山东本来是人口大省,明初却成为农田荒芜,人烟稀少的穷省。

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甚至要向山东移民。

资料记载:据山西洪洞县史料,明朝洪武年间先后8次组织向外移民,永乐年间10次向外移民。《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洪武四年三月乙已,徙山西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六月,徙山西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据1990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显示:青州市1153个自然村中,明朝建村比例占百分之六十二。当然,这些新立之村,并非皆由山西移民所立,而还有今属河北省的枣强县、及浙江西部地区移民。这些移民到达山东后新建家园,辛勤耕耘,加之明朝政府轻徭薄赋、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山东省人口增加很快。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山东省户籍增至753894户,益都县的人口增加到十七八万。


挑拨民族矛盾、煽动民族仇恨是最下流的事情,奉劝发帖挑拨的人多积些阴德。


萨沙


文献中找不到常遇春屠城的确切记载,但从侧面的材料来看,他是有过类似的举动。与常遇春对照的是大将军徐达,朱元璋在御制的神道碑中,明确指出徐达“所至之处,攻城不屠”。这也说明,当时的许多将领都有过屠城、杀降的举动,包括常遇春,《明史》中就明确说过,长兴之战,常遇春“俘杀吴兵五千余人”。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常遇春的出身有关系。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最早跟着刘聚做强盗,占山为王,杀人抢掠,纯粹就是土匪。这一点和朱元璋、徐达等人还不太一样。土匪出身的常遇春,身上自然带有许多恶习,很难改变做事风格。所以有的文献中说他“所过之地,纵士卒剽掠”,也正因为他放纵部下胡来,大家有利可图,才愿意为他卖命,所以他能经常打胜仗,“故其兵特锐,有战辄胜,有攻必取”。

第二,屠城、杀降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抢夺财物。

元末的乱世,许多人走投无路,走上冒险之途。这些人在征战当中得到的奖赏、获得了财物,既无法寄回家乡,又没有稳定、可靠的地方存放,最放心的做法就是随身携带。所以古代打了胜仗的军队,大家的身上、马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包裹。

常遇春放纵部下杀降,就是要夺取这些财物,即使抢不到财宝,抢几件衣服,扒下一双布鞋也算是收获,毕竟,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些东西都很可贵。至于屠城,谋财的目的就更明显了,而且抢夺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战败的敌军,还包括了城中的士民。

第三,朱元璋的影响。

《明史》中说,至正二十五年初,常遇春带兵进攻赣州,守将熊天瑞顽强抵抗。朱元璋提醒常遇春,攻下城池之后不要滥杀,“苟得地,无民何益?”意思是说,如果你得到一座城池,把城里的人都杀光了,一座空城、死城有什么用呢?

常遇春围困赣州六个月,最后逼迫熊天瑞投降,而常遇春果然没有屠城,这让朱元璋很高兴,特别给以嘉奖。这些反过来也证明,常遇春是有屠城的毛病的,朱元璋也很清楚这一点。

屠城其实有一个很坏的后果,如果传扬出去,未来的守城者会丢掉幻想,抵抗到底。而此时,朱元璋派常遇春向岭南进军,必须建立好的名声,以减少未来的阻力。果然,此后常遇春顺利打下南雄、韶州、安陆、襄阳等地。

在这里,朱元璋的劝诫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些时候朱元璋又会鼓励他们做相反的事。比如,他在给徐达、常遇春的一道命令中,曾经要求他们把俘获的敌军中不堪使用的,“就军中暗地去除了”。

在另一道命令中,他又说:“当城破之日,将头目、军人一概杀了,倒无可论”。他又责怪徐达在攻下高邮之后,杀人太少。

所有这些,对常遇春和前线将士的行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于左


常遇春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一员名将,以勇猛善战出名,常常创造以奇兵突袭、以少胜多的奇迹,但常遇春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屠城、杀俘的习惯,朱元璋也曾明确表示反对他屠城、杀俘,但常遇春的这一习惯始终未改。

那么,常遇春为什么喜欢屠城呃?

影视剧中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战将,他率领军队攻城伐寨面对的是以蒙元军官为首的军队,常遇春攻克蒙元城池后最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率部队继续作战时,己经占领的后方城池不会有人重新组织队伍抄自已的后路使自已腹背受敌,常遇泰带领的部队在数量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能分出专人去做己占城市的安抚保卫工作和处理战俘的工作,所以常遇春采取一劳永逸的方法,那就是屠城、杀俘。当然,这些粗暴方法是多为后人遣责的。

屠城现象其实多见于蒙古成吉思汗征伐时期,蒙古大军每攻下一城,一律屠城,一方面震慑敌方,另一方面防止后患。明末北方重镇大同发生的“姜襄兵变”事件就能说明清军首领多尔衮为什么屠城。

大同城墙复建图

清顺治二年,大同总兵姜襄杀农民起义军官员降清。多尔衮率大军追剿李自成和“南明”势力南下,顺治五年,地处北方的大同总兵姜襄降而复叛,多尔衮亲率几十万大军围攻大同九个月之久无法攻克,在城内断粮的情况下,姜襄部将杀姜襄持其首级出降清军,多尔衮一怒之下,杀掉降将及其家属,又下令屠城,毁大同城墙削平五尺,一座北方军事重镇成为一片瓦砾的人间地狱。

其实常遇春屠城原因也有为避免降而复叛现象的因素。


风轻云淡51055


在元末明初,朱元璋手底下那两个将军最有名,大家叫得上名字的肯定就是徐达和常遇春,而且朱元璋也喜欢把这两个人混合起来使用。

当然提起常遇春,大家想起来就是那个人的暴脾气,常遇春是一员猛将,打仗的时候喜欢冲锋在前,身上受伤无数,最后有人甚至说它是因为受伤的时候被朱元璋下了一种慢性药材死的,传说归传说,但是常遇春因为做战,身上耒了满满一身的伤口,这是事实,当然更加让大家感觉比较毛骨悚然的就是常遇春这个人杀人太多。

常遇春攻打赣州的时候,朱元璋曾经明确的提醒过他,千万不要杀降兵,杀了降兵,以后我们很难占领岭南地区,在金兰拿下赣州以后,常遇春没有杀降兵,甚至得到了朱元璋的表扬。由此可见,常遇春杀降兵这件事情是当时朱元璋集团内部公认的事实,这点没得洗。

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常遇春这个人杀心这么重要,杀这么多人。

这可能和常遇春自己本身的经历有关,常遇春本身就是匪徒,匪徒是什么?就专门劫财害命的,第一次常遇春去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明确表示,老子不要你,你就一个土匪,我跟你合作什么长,医生就说我先帮你去打仗,打完仗赢了以后,你在考虑,到底要不要我。靠着这样一种作战方式,常遇春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进入了朱元璋集团内部。

对于常遇春来讲,他想讨好朱元璋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作战,就是杀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是去把敌人的首级送到朱元璋的面前,当然在这途中把别人黄金啊,或者是衣服啊,全部扒下来以后,然后送给朱元璋最好的事情,不然这些东西都是你抓过来的,那些降兵所拥有的,你如何让这帮降兵乖乖的闭嘴,把这些东西全部占为己有,杀了他们最简单,杀了没人跟你争了东西就归你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匪徒的习性,常遇春在朱元璋手底下当差不假,但是他还没有改掉自己匪徒的习性,所以这个毛病就一直待到他到棺材里为止。

所以朱元璋除了一直在劝她说千万不要杀降兵,有一次常遇春二话没说,把陈友谅3000降兵给杀了,陈友亮带着几十万大军直接呼啦过来找朱元璋复仇,朱元璋当时差点没背过气去。

对于这件事情,朱元璋内心当然清楚,他为什么在当了皇帝后,杀了那么多的淮西勋贵,开国名将,就是害怕这些人闹事儿,所以对于常遇春的这个毛病,朱元璋就是想办法能够劝就劝,不能劝我把徐达派给你。

这也就是为什么徐达的身边总会配备一个常遇春,常遇春的身边总待着一个徐达,徐达这个人跟常遇春相比,两个人,一个喜欢杀降兵,朱元璋劝他不要杀俘虏,一个不喜欢杀降兵,朱元璋劝他赶紧杀俘虏,就这俩对头。

正是这两个性格上面完全对称的人,率领着南方组建的朱元璋的士兵,从南京一路打到了北京将元兵赶进了大漠之中。

这是什么?这是性格上面的互补,在战场上面,性格上面的互补,对于一对战场老搭档来讲最重要。你比如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新登堡和登鲁道夫两个德国元帅之间的合作,兴登堡每天就负责睡觉,登陆,道夫每天就负责参谋,这样即便是在东线,德军面临的绝对劣势,德国人依旧能够把战局直接给扭转过来。

所以说君王之道,用人指导,如果自己选的人不对,最后导致整个战局崩溃,这怪不了别人,就怪你自己,你自己不会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