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會有親姐妹嫁一個男人,不彆扭嗎?

在古代歷史上,有很多親姐妹嫁給一個男人的例子,其中比較有名的有:

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帝;

漢成帝娶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倆;

南唐李後主娶了大周后和小周後姐妹倆。


歷史上為什麼會有親姐妹嫁一個男人,不彆扭嗎?

而這些例子,其實包含了古代姐妹同時嫁給一個男人的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同時存在,但妻妾有別——比如對於漢成帝來說,趙飛燕是正室(皇后),而趙合德則是妾室(嬪妃)。

第二種,則是續絃。比如李後主在大周后去世後,才娶得小周後。

當然,其實古代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姐妹同時做妾,都沒混上正室——其實在古代社會,這種情況佔據主流。

那麼,為什麼歷史上會有此類現象存在,並且,當事的女子不覺得彆扭嗎?

個人認為:

婚姻本質

雖然當下,很多人認為“愛情”不應該摻雜物質、世俗因素,因為“愛情”是聖潔的。但其實,“愛情”往往只存在於文學之中,在現實中,是很少遇見的。

現實的婚姻結合,往往是利益的結合,門當戶對、搭夥過日子,才是婚姻的主基調。並且,在古代,窮人家子弟結婚的難度,要遠遠高於當代。清朝小說《儒林外史》裡面就曾有過這樣的議論:納妾制度的存在,導致富人每納一個妾,就導致一個窮人找不到老婆。


歷史上為什麼會有親姐妹嫁一個男人,不彆扭嗎?

而導致很多女子寧願做妾,也不願給窮人當妻子的主因,就在於物質條件往往是決定婚姻的必要條件。

因此,即便是親姐妹,在考慮到可以嫁入富人家做妾,不用為三餐發愁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彆扭的感覺的。

身不由己

誠然,在當下有堅信真愛無敵的好女孩,在古代也存在這樣的女子。

不過在古代,婚姻這種事情,往往是女子本人不能自己做主的,女子嫁給誰,往往要看家裡人的意思。甚至有時候,家裡也決定不了女子會嫁給誰——比如在過去,有選擇將女兒送去抵債的。

因為古代女子有著太多的身不由己,因此,當正妻也好,做妾也罷,都只能受著。


歷史上為什麼會有親姐妹嫁一個男人,不彆扭嗎?

女權意識

此外,在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好封建統治秩序,為了鞏固夫權的地位。最大化弱化女子的能力——所謂弱化,主要集中在思想控制方面。比如古代士大夫時常鼓吹“女子無才便是德”,對士大夫來說,將女子洗腦的越蠢、越無知越好。而在士大夫的“努力”之下,大多數女子只知道任勞任怨、逆來順受,並將這視為“守婦道”,因此,沒有女權意識,更不會對姐妹嫁給一個人是否彆扭而產生想法。

萬幸,封建社會瓦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