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下一個合肥?

“西安為什麼不如合肥?”前兩天,與一位朋友聊天時,他被這個提問弄懵了,認為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理由是第三季度西安GDP排名全國第20位,而合肥排在24位。


西安,下一個合肥?

但是,這裡要說的並不是GDP總量,而是科研實力。在最新出版的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有10座中國城市上榜,合肥緊跟香港,列第27位,而高校實力位居國內前列的西安落選。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麼,西安有沒有趕超的機會?答案是事在人為,比如西安科學城建設的啟動。


西安,下一個合肥?


最近,某境外知名投資諮詢機構旗下的《中國簡報》發佈了一則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分析報告。列出了過去5年內中國發展最快的5座城市,分別是合肥、揚州、深圳、成都和南通。而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調查顯示,合肥緊隨上海和北京之後,成為對國外人才最具吸引力的第三大城市。


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中西部較為弱小的省會城市合肥,為何會變成一批“黑馬”,還成為繼京滬之後最吸引外國人的城市?


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實力以及科研產業化。


1970年,出於戰備考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北京遷到了合肥,雖然那時窮得叮噹響,但合肥仍然騰出最好的校舍來接納安置,此後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也隨之而來。因為中科大,合肥成為北京和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個重要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西安,下一個合肥?


進入21世紀,科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每個行業都被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攪得天翻地覆,一些新技術催生出的產業甚至能對國家搶佔國際性的戰略制高點發揮重大作用,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直到這時,合肥才驚奇地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握住的這張科研牌,竟然是一把“利器”!依託自身強大的科教優勢,合肥湧現出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量子通信、太陽能光伏等一批國內領先的高新產業。


除此之外,合肥還有一系列國家重點科學實驗室,比如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可不要小瞧這些實驗室和裝置,它們對高端人才有相當大吸引力。去年歸國的八位哈佛博士,沒有一位生於安徽或長於安徽,他們能最終來到合肥,看中的無非是科學島上的這些大科學裝置。


最近幾年,來自合肥科研的爆炸性新聞也不少,比如“墨子號”、光量子計算機等。


西安,下一個合肥?

科研成果成為產業,必須要有工業基礎。與西安一樣,合肥以前走的是科教路線,但由於科教高、工業低,二者難以對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產業兩張皮——科研成果難以本地轉化,要麼束之高閣,要麼遠走他鄉。


2005年起,合肥開始實施“工業立市”:確立以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件、生物醫藥、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為重點的工業體系,實現合肥工業質的提升。


依靠“創新驅動,工業立市”和“縫合科技、產業兩張皮,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合肥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黃金增長期,成為一匹不斷逆襲的“黑馬”。


從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間,合肥的經濟總量先後超越太原、南昌、昆明、石家莊、長春、福州、哈爾濱和西安8省會,成為中國城市格局的最大“攪局者”。


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2016年,合肥市工業總量位列全國省會第9,全部工業佔GDP比重達40.8%。2017年,合肥成功獲批 “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正式成為製造業“國家隊”成員。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示範城市也是西安一直夢寐以求的。


西安,下一個合肥?


大篇幅誇讚合肥,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月亮他鄉的圓,媳婦別人家好”,其實不然。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改革開放以來,從小漁村變成一線城市的深圳被我們廣為傳頌,靠科技和工業以小縣城身份崛起的合肥,同樣值得借鑑。


仔細分析對比發現,西安與當年的合肥有著相同的境遇。


西安科研實力雖強,但主要是國家層面科研,而在民用科研、企業科研方面實力相對較弱,科研轉化率較低。導致的結果便是,過去的數十年間,在西安本地研發出的一些科研成果由於沒有條件在本地實際生產成果和推向市場,無奈之下只得被東部地區買走專利為他人做了嫁衣,在比拼經濟的時代一直扮演著這種悲情的角色,被成都、重慶、鄭州等鄰居遠遠甩開,只能無奈地自我惆悵。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沉睡了多年的“西北龍頭”,在第三個戰略機遇期醒過來了,並且以振聾發聵的“十問”刮骨療毒,決心補齊最主要的短板、最核心的短板,對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的短板。


其中之一就是科研成果轉化問題,不能再讓“牆內開花牆外香,種樹的人乘不得陰涼”的故事繼續上演。


去年,在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前夕,西安推出“發展硬科技產業十條措施”,計劃投資200億元建設西安科學園。今年2月,陝西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


九個月後,也就是上週,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暨西安科學城項目建設在西安高新區剛剛託管的鄠邑區秦渡鎮啟動。西安科學城佔地總規劃約19平方公里。其中,中科院西安科學園作為科學城的核心板塊,規劃建設用地5平方公里。


具體的規劃,媒體報道已經很多了,這裡就不過多贅述。至於它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提高西安創新能力和空間輻射能力,使西安成為全國乃至“一帶一路”重要的創新極。而一個地方的原始創新會對這個地方的長期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合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當然,大批科研成果是否能最終落地形成產業,必須要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西安是全國軍事裝備最強的城市,軍工技術實力雄厚,尤其在航空航天、核、電子、船舶、兵器領域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在熱門的“硬科技”方面,有著集成電路(光電芯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智能製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八路軍”產業,而且,已進入爆發期。


從有關方面獲得的數據顯示,西安現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39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355家,300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工業投資增長31.4%,同比提高43.8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位,較上年同期前移了11位。


更可喜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了8.7%,而它與基礎科研有著直接聯繫。


另外,這兩年的西安打開了塵封已久的發展之門,吸引了大批產業落地,其中包括多家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第三季度能夠進入全國20強,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地開花。


無論是從出臺政策壯大實體經濟,還是承接東南沿海產業,在西安的身上都能看到當年合肥所走過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提出建設西部最大的科學城,未來將在這裡聚集1000家以上硬科技企業,打造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西安科學園+灃西新城勢必會產生1+1>2的效果,也就是說,大西安的資源吸附力會遠遠超過合肥。


記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西安市人大代表向國家建議,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從專家的角度來看,要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先這座城市的科技底子和基礎要比較雄厚,在人才和技術方面有優勢,同時,要有一定經濟基礎,再者,從區域上來看,要處於一定的核心及領導地位,具有將大型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


當下,西安已經具備三個條件中的兩項:科研優勢、區域核心地位,經濟亦正在迎頭趕上。未來,西安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進入製造業“國家隊”。


西安,下一個合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我們更加希望西安能超越合肥,讓“西三角”真正立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