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正史来观察董卓,一个东汉末年时期的权臣成长和灭亡

董卓此人,基本上大家都很熟悉,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就是一个肥胖的典型的奸臣。但是在历史上这都是董卓后期的面貌,准确来说是从公元189年到公元192年这4年间的董卓面貌。最为重要的是,从189年8月董卓进入洛阳控制朝政,到190年正月汉朝的关东地区兴起义军讨伐董卓为止。董卓控制朝政不到一年,最后董卓带着汉献帝西迁长安,最后在192年被吕布所杀。也就是董卓实际上只能够勉强算是一个权臣,这就和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符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在于很多人接受影视作品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于历史的误解,不参阅历史文献,那么历史永远在迷雾之中,所有的人都是脸谱化的人物,最后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本文就来讲一下董卓的历史。

通过正史来观察董卓,一个东汉末年时期的权臣成长和灭亡


董卓出生凉州的豪族,并且勇武过人。

谈到董卓必须要谈到凉州,凉州准确的官方叫法应该是凉州刺史部,下辖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涵盖现代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凉州在汉朝属于边境地区,居住者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凉州西南是羌人和氐人,东北则是北方的匈奴人,鲜卑人。作为少数民族,羌人,氐人,匈奴人,鲜卑人常常会劫掠凉州本土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羌人内迁至凉州,很大一部分汉化了,但是汉朝官吏的剥削使得羌人和汉人发生矛盾,最后塞外的羌人屡屡和东汉冲突,以至于酿成了汉羌百年战争。

由于冲突和战争,这就使得凉州人十分勇武善战。《后汉书》中有一段陈龟的上言皇帝的奏折,里面有一段文字对于凉州的描述:

西州边鄙,土地塉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

通过这句话的描述我们也知道凉州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社会,在凉州这块土地上,可耕种的面积太少,土地贫瘠,加之汉朝和羌人的百年战争更是使得百姓勇武善战,必然会诞生那些杰出的军事人才,在东汉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比如“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与段颎。后续的皇甫嵩,董卓等人也属于凉州武将的行列。所以“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也来源于此,董卓生活在这样的地区,自然精通骑射,在历史上董卓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董卓在汉桓帝末年被选为羽林郎,其中就是因为董卓的勇武,《三国志》记载: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卓能够臂力过人,能够带着两把弓,在骑马奔驰的时候左右开弓。这样的臂力放到今天,也是超越常人的。但是董卓的出生不高,父亲董君雅只担任过颍川轮氏县县尉,这虽然属于东汉的国家官员,但也是属于比较底层的官员。在经学横行的东汉,在上层当权的士族看来,董卓的出生是极其贫寒的,不过董卓能够担任郎官,说明家里是一个豪族。

通过正史来观察董卓,一个东汉末年时期的权臣成长和灭亡


董卓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崛起,最后掌握了一支自己的军队

精通骑射的人在战事频繁的凉州是极其受到欢迎的人才,加之董卓的地方豪族身份,很快董卓担任家乡陇西郡的郡吏,在担任郡吏期间,董卓率领军队大破前来劫掠的胡人,斩获千计,由此闻名。此后又在凉州担任凉州兵马掾,带着军队巡游塞外,《后汉书》称董卓“为羌胡所畏”。按照当时汉朝的惯例,汉朝朝廷会在凉州的陇西、天水、安定、北地四郡,并州的上郡、西河二郡挑选擅长骑射的良家子作为郎官,成为汉朝的中央禁军官兵。董卓出生良好,担任过郡吏和州吏,勇武过人自然是当时的不二人选,很快董卓来到了洛阳担任羽林郎。

当然郎官只是进入官场的第一步,董卓真正的崛起还是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延熹九年(166年),塞外的鲜卑人大举入塞,羌人在凉州叛乱,羌人和鲜卑想要联合进攻东汉。名将张奂受命讨伐鲜卑人,董卓在当时应该随军出征,第二年永康元年(167年),羌人进犯东汉西京长安所在的三辅地区,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前去抵御羌人,董卓和尹端大破羌人,斩杀羌人的首领,俘虏一万余人。张奂平定动乱之后回朝,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这个时候董卓做了一件事,仿佛历代名将所作的事情一样,他把九千匹缣全部分给自己手下的官吏和士兵。这样一来增加自己的名誉,二来收买人心。此后董卓升迁为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此后被免职。之后又官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年),董卓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但是作战不佳被免职,但是黄巾起义被镇压以后,凉州再次叛乱,羌人联合一些汉人以“讨伐宦官”为名,攻打关中,声势浩大。中平二年(185年),董卓再次被启用随军出征,但是政府军大败,只有董卓一路军队保全。中平五年(188年),凉州叛军重新攻入右扶风,围攻陈仓县城,汉朝启用名将皇甫嵩带着董卓攻打叛军,在中平六年(189年),皇甫嵩大破凉州叛军。但是这个时候,董卓的手中掌握了一支军队。

在长年的征战过程中,董卓逐渐拥有一批忠心于自己的部卒,尤其是在镇压凉州叛乱的过程中,发展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以凉州汉人和羌人为主,大约有五千人。通过后来的董卓手下的将领,诸如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李蒙,段煨等人也可以推测这是凉州汉人领导,以羌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当时的汉灵帝已经知道董卓的军事力量,据《三国志》记载:在中平六年(189年),汉朝升迁董卓为少府,意图夺取董卓的兵权,董卓辞去任命,上言朝廷:

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

这份文书里面的湟中义从,秦胡兵就是董卓军队的最好展示,凉州的湟中地区就有月氏胡的存在,是当年大月氏的的别种。秦指的是汉人,胡人就是羌人。很好的说明这支军队的模样。

董卓推辞之后,朝廷再次下诏让董卓担任并州牧,让他把军队交给当时的汉军统帅皇甫嵩,据《后汉书》记载董卓再次推辞:

“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

此后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前去并州担任并州牧,但是在半路上,董卓停靠在了河东郡。这也是因为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天下的战事汹涌,董卓就想驻扎在河东郡观看局势。

通过正史来观察董卓,一个东汉末年时期的权臣成长和灭亡


董卓从郡吏到权臣大约花费了二三十年,从权臣到被刺杀只用了四年。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洛阳的政局开始激烈的变化。汉灵帝留下的宦官蹇硕,董太后意图实现汉灵帝的遗命,立皇子刘协为帝。但是在何进和妹妹何太后压力下,中常侍张让,赵忠抛弃了小黄门蹇硕,蹇硕被杀。董太后在外朝的助力骠骑将军董重被何进的军队围住,最后自杀而死。董太后不久后被毒死。何进掌握了朝政,但是士人和宦官的仇恨摆在了何进面前。何进在袁绍的建议下,下令征募外兵胁迫何太后诛杀宦官。而当时驻扎在河东郡的董卓也是何进召集的外兵之一。而何太后不肯下诏诛杀宦官,于是在袁绍的怂恿下,何进私招董卓领兵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但是之后何进反悔,派谏议大夫种劭劝阻董卓进京。种劭在黾池见到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东郡去讨伐流亡的匈奴单于于夫罗,董卓不从,直接进入洛阳所在的河南尹,但是就在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城外时,被外派劳军的种劭怒斥责董卓,董卓被迫率军西撤至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就在这个时候,洛阳再次发生政变,何进被宦官们假传命令骗入皇宫杀害。何进的部下在袁绍,袁术兄弟的带领下攻打皇宫诛杀宦官。宦官带着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皇宫,之后在路上被董卓俘获。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另一支部队也在洛阳,那就是丁原所在的部队。但是董卓利用自己在并州期间和吕布的关系,利诱吕布杀死丁原,之后兼并了丁原的部队,而且何进手下的部队也都归降董卓,至此董卓成为洛阳城中军权的唯一拥有者。董卓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如何能够控制朝廷成为董卓的终极难题,最终董卓想到了一条路,那就是废立皇帝,以此掌握大权。这就是董卓的图谋。但是董卓的图谋实施的太过于急切,以至于吃相十分难看:

189年八月二十八日,董卓带着汉少帝和陈留王进洛阳城;

八月二十九日,董卓提出废汉少帝,立陈留王。袁绍反对,因此被迫逃出洛阳。

八月三十日,董卓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尚书卢植站出来抗辩,最后卢植被迫逃亡。

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

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杀身亡。

十一月一日,董卓自拜相国,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于是在190年正月,关东盟军成立攻打董卓,董卓被迫西迁,一代权臣就在掌权的四个月后逃到了长安,而汉朝也在他的安排下正式进入战乱。在三年后,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董卓被吕布刺杀,一代权臣落幕。

通过正史来观察董卓,一个东汉末年时期的权臣成长和灭亡


其实董卓此人的破坏性极大,真正看待东汉末年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汉灵帝时期,汉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镇压了黄巾起义,有很快击垮了凉州的叛军。但是在董卓当权的几个月之后,这个国家就四分五裂,进入了战火连天的时代,不由得让人感慨历史的发展。其实董卓的成功在于他的勇武,军事能力杰出,但是军事给不了他政治上任何的帮助,短短几天之内废立皇帝,毒杀太后,无怪乎天下人群起而讨之,此后变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祸首”,这也是董卓政治能力差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