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登上皇位的为何是只有六岁的福临?

潘灵聪


皇太极死后,因为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的继承人,当时的清朝也没有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因此谁能继位,由八旗王公来决定说白了,谁的占的八旗旗数多,谁的兵力多谁就是皇帝了。当时有资格有实力争夺皇位有四个势力。分别是多尔衮,代善,豪格,和孤儿寡母最没有实力的孝庄福临两母子啦,最没有实力福临最后确是当了皇帝,这一切都靠着孝庄高明的手段和政治谋略所取得的,孝庄是个很厉害的女人!

皇太极死后,孝庄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儿子不能继位当皇帝,他们母子二人不会有什么好渣场,也许连命都保不住啊!因此聪慧过人的孝庄运用高明的手段让自己的儿子继位。首先孝庄联合了当时的哲哲皇后,因为按照规定皇帝死后,皇后是主动拥有八旗中的两旗的,再说了,孝庄还是哲哲皇后的侄女呢,大家都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人,福临继位对蒙古和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孝庄和哲哲皇后结盟起来,为自己争的了两旗兵力的支持。但是那样还不够,然后孝庄拉拢了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拥有一旗,孝庄承诺让济尔哈朗当顾命大臣,济尔哈朗同意了这个交易,就是说孝庄拥有三旗兵力支持啦,可谓有了底气。而代善年龄大,不想争夺皇位,他手下有两旗兵力,再说了,孝庄也承诺让代善当顾命大臣,代善也就偏向于立福临为帝了。孝庄有五旗支持,可以说胜出的可能很大,但是不能说就无忧了,孝庄必须拉拢多尔衮,多尔衮手下的两旗兵力是最厉害的,多尔衮是福临继位的最大隐患,只要拉拢了多尔衮孤立了豪格,只有一旗的豪格做不了皇帝,福临做皇帝就安稳了。


多尔衮也想当皇帝,他自信以为自己实力最强,继位是最可能的,没想到被孝庄用高明的手段瓦解了。哲哲皇后和孝庄召见多尔衮,好声好气力劝多尔衮支持福临继位,同时也承诺让他当摄政王。在现实情况下,多尔衮无奈的接受了妥协,他也知道,硬来不一定他最后当皇帝,打起来,谁不能保证自己能赢,只能暂时妥协留待以后了。最终赵庄用自己的手段推福临上位,年仅6岁的福临就这样当了皇帝。

清朝进入北京后,多尔衮的势力迅速扩大,多尔衮打击政敌,朝堂中几乎大权在握了。这时孝庄运用以柔克刚的手段。不断给多尔衮加封号,甚至到了“皇父摄政王”的称号,因为皇父这个名字,有了孝庄下嫁给多尔衮的传闻,不管真假,孝庄运用以柔克刚的手段牵制了多尔衮篡位的野心,多尔衮最后39岁堕马死啦,死后孝庄封他为义皇帝!福临的皇位终于能保住了,成了胜利者。福临的确有福,因为他有一位手段厉害的母亲,正是孝庄的手段才能让福临做皇帝的!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政治交换而已。

皇太极突然死亡,没有提前确定继承人,就该满清王公大臣合议。

当时,两黄旗支持皇子,正蓝旗支持皇长子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其余三旗基本支持两黄旗的意见(不管是两黄旗,还是其余三旗,都不能直接支持某一皇子。特别是两黄旗的态度非常暧昧,只要皇子当继承人就可以。这样能保住两黄旗皇帝亲军的身份,确保既得利益。这也是豪格完全没有想清楚的地方)

正式开会时多铎设套,先公开推荐豪格。豪格当然只能先说几句客气话,谦虚说自己德才皆薄等。多铎马上接话,既然豪格认为自己德才不足,那末就推荐大贝勒代善。代善当然不敢在两大势力间做傀儡,说自己年老,不能接弟弟皇太极的皇位。

此时,两白旗公开推荐多尔衮,两白旗及正蓝旗坚决反对。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将军甚至拔剑怼两白旗,被驱逐出去了事。

局面僵持不下,多尔衮抛出补充意见,推荐

福临做继承人。如此,两黄旗支持皇子的意见得到满足,代善等三旗也满意,皇太极皇后哲哲无子,福临是侄女孝庄的儿子,又排除了博穆博果儿,也是极为满意。只豪格损失最大。

作为交换,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确定为辅政大臣,随后,多尔衮踢走济尔哈朗,晋升为摄政王,独领政权。


四川達州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皇太极死的很突然,来不及留下遗憾,自然也就没有法定的继承人。这个时候,皇位的候选人有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多尔衮自不用说,他是努尔哈赤和阿巴亥的儿子,和多铎为一母同胞兄弟。当时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因为多尔衮年纪尚小,而且没有显赫的战功所以不被大家所支持,即使他是努尔哈赤非常喜爱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多尔衮虽然嘴上没有多说什么,但其心中还是怨恨皇太极的,毕竟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逼迫多尔衮的母亲为父亲殉葬。 多年以来,多尔衮和弟弟豪格南征北战,为大清入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皇太极死时,多尔衮已经是战功累累,军工显赫了。所以这次,多尔衮是有资格竞争皇位的。



豪哥是皇太极的长子,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但却比多尔衮大三岁。豪哥此时最大的优势就是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朝中昔日追随皇太极的大臣们都是拥护豪格的。豪哥不仅有众多大臣的拥护,战功也是有的。所以在这次争夺皇位的战争中,豪格是志在必胜。



支持多尔衮的人和支持豪格的人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这样吵下去是没有结果的。这时候,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眼看两方争论下去是没有结果的,于是济尔哈朗提议推举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多尔衮自知在争夺皇位上也没有太大的胜算,不如来个顺水推舟,成全了福临。一来,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就算日后和自己一起辅政,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威胁。二来,福临年纪尚小利于控制。如此一来,虽然自己当不了皇帝,跟豪格相比,也算是赢了他。



也有传闻,多尔衮在皇太极还没死的时候就觊觎自己的嫂子孝庄。所以这次之所以把皇位让给福临也是看在孝庄的面子上。后来更是有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说。据说顺治曾叫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不知是真是假。


三七的历史书屋


不请自来,占位。

皇太极在其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基础上创建了清朝,明朝五行属土,清朝崇尚火德,由此可以看出皇太极的野心,奈何英年早逝,由其第六子福临继位年仅6岁,为什么是6岁的福临而不是已经成年的其余人呢?



话说刚开始的清朝还是像蒙古等少数民族一样实行联盟制,推举势力最大的人做首领,皇太极死后按照满人的规矩经过角逐一共有两位有资格成为皇帝,其一是皇太子的儿子豪格;其二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十四弟多尔衮,可是皇位恰恰与这两位无缘到底是为什么呢?

按照少数民族的传统兄终弟及也许合法的,而且多尔衮此人雄才大略,在和明朝的作战中勇猛无比战功赫赫,更是有兄弟多铎、阿济格掌两白旗,还有一众支持的人,一时间呼声很高。



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并且已经成年,手里握有镶蓝旗,皇太极死后原有的两黄旗又转投豪格旗下,在兵力上豪格也丝毫不弱于多尔衮。

俗话说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豪格明白这个道理,多尔衮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些不得不佩服清朝前朝的人还是非常有战略目光的。,在众人的调节下,多尔衮与豪格退出了皇位争夺,转而支持别的皇子继位,多尔衮支持6岁的福临,豪格支持两三岁的博果尔。

结果是豪格在政治上还是没有胜过多尔衮,棋差一招让多尔衮立了福临,有了从龙之功,进关后权倾朝野,甚至到最后豪格命丧黄泉。



追根究底福临能做皇帝基本上就是多尔衮与豪格的政治博弈,加上福临和博果尔都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生的孩子,这样也更利于满清借助蒙古人的力量。

一元复始,看历史,学历史,尊重历史……


一元复始


清太宗皇太极因突发疾病死去,后金(大清)的权利中心瞬间成了真空,八旗各方力量都在磨刀霍霍,大有火拼天下之势。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令人奇怪的是,论实力最弱,论能力最差的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居然胜出做了皇帝,他就是进入中原称帝,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顺治帝。


Δ顺治

为什么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其中原因何在?孤儿寡母的顺治和孝庄为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出呢?欲了解这一切,且听春秋君慢慢道来。

一、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阿巴亥。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异母弟。多尔衮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哥哥皇太极南征北战,在战斗中成长,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多尔衮逐渐锻炼成了一个军事家。

不过他的哥哥皇太极始终压制着自己。说实话,当年父亲努尔哈赤最喜欢自己,有心在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多尔衮,不过努尔哈赤没有写下诏书,只是口头对爱妃阿巴亥承诺的。

当父亲努尔哈赤被明朝红衣大炮重伤不治而亡后,皇太极和亲兄弟赐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夺得了皇位。那时多尔衮假装不知道杀害母亲的真相,敢怒不敢言,只有忍气吞声的服从皇太极的领导。

不过在和明朝作战过程中,兄弟俩配合还是比较默契的,多尔衮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多尔衮都有资格角逐皇位之争。



Δ多尔衮和孝庄

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是多尔衮的侄子,其实豪格比叔叔多尔衮还大3岁呢。同样在和明朝的战争中,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自然是父亲的左右手,他勇猛善战,尤其是力大无比,是一员猛将。

虽然皇太极活着时候没有立豪格为太子,但当时受汉族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影响,像代善等一些大臣都拥护豪格继位。豪格是皇太极的10个儿子中是最有能力和叔叔多尔衮争天下的对手。

三、多尔衮和豪格权利之争。

假如按照汉族皇位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办法,豪格无疑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者,但是当时的大清没有这种制度。这就造成了当时的混乱。

皇太极有16个兄弟,除了禇英早死外,其他兄弟都没有能力争权,这样一来,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支持多尔衮继位,而受汉族立嫡的影响,代善支持豪格接替父亲的权利,两黄旗也支持豪格,于是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然而,由于多尔衮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这样就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

豪格和多尔衮双方的拥护者纷纷拔刀相向,眼看一场流血事件就要发生。其实拥护者都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权利,自己主子一但上位,他们这些拥戴者就会有升迁的机会。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此时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多尔衮冷静思考后,觉得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折衷办法呢?多尔衮思考着。

多尔衮思索的时候,豪格也没闲着,他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让叔叔退后一步,这是与虎谋皮的事,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事,武力解决自己也没有绝对把握。 他也陷入了沉思。于是双方就僵持了下来。

两个强势的人相持不下,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这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权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苦思冥想一条妥善处理的办法。

在豪格与多尔衮准备鱼死网破的时候,朝中大臣拿出了一套第三个方案,既不是豪格继位,也不是多尔衮当权,一套令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事情是这样的,两黄旗大臣带剑上殿,对众人说,我们追随先帝出生入死,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肯挥剑自缢。

多尔衮知道,这些人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将军。说到做到,一但不从他们的意见,逼反大臣,大清这么多年得到的土地和现在局面,就会付水东流。多尔衮静听他们的方案。方案是这样的:

立先帝6岁的儿子福临继帝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二人摄政。两黄旗的大臣们考虑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有他出任第一摄政王,这样一来,朝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



Δ豪格

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王,这样以来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多尔衮不愧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很快同意了这个方案,多尔衮感觉自己权利没有被削弱,这不过是名义上的让步,权利还控制在自己手上,从后来的局势来看,多尔衮分析的没错,然而豪格却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


秉烛读春秋


当时的情况很复杂。

满清的政治制度比较落后,或者说比较先进,遇到点大事都是要摄政王大臣会议,坐一块开会决定。

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皇太极长子豪格有正黄镶黄两旗和正蓝镶蓝两旗的支持。

但是皇太极生前没立太子,多尔衮又是叔叔辈的。

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各退一步。让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


平阳侯


当时满清入关初期,南明尚未平定,皇太极暴毙而亡,按说应该立豪格,但是论军工社稷威望多尔衮更胜一筹。多尔衮和胞弟多铎有两白旗支持,后有镶红旗硕托加入,豪格两黄加两蓝旗支持,双方各有摩擦,两白旗实力是八旗中实力最高的,双方僵持不下,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个时候多尔滚提出:“不立我,论年纪,应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多尔衮和豪格两方持平,继续对下去,很有可能会兵戎相见。如此本就还在扩张状态,没有彻底稳定的大清,很有可能就此分崩离析。大贝勒杀子硕托以弱多尔衮,代善做出了牺牲,至此豪格和多尔衮不敢造次,在两方商议之下,大贝勒代善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从其他皇子中选出来一个,凭着子以母贵选定了九阿哥福临和十一阿哥博果尔,后因孝庄为人端庄大体,又得先帝赏识,家族蒙古科尔沁部,有有多尔衮立捧,立皇九子福临继位,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