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荖板逨枝阿爾卑斯_愺苺眛


《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此诗表达了诗人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这首诗里,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巴山秋夜,大雨倾盆。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一起回忆巴山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何时才能回去?我还无法确定归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了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会对你说起,今晚在巴山听着绵绵的夜雨,我的心是多么的想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第一次“巴山夜雨"是实写,巴山秋夜,大雨滂沱,池水涨满。此时此景,使身在异乡的李商隐倍感孤独。这淋漓不尽的秋雨,这盈盈的池水,都让诗人的心情难以平静,无法入眠,思念之情更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二次”巴山夜雨"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夫妻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对妻子倾诉着今晚巴山夜雨时的思念。这句不着一个“情”字,却觉得字字含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让人叹息的是这良辰美景,都只是诗人内心向往,期盼的情景。这时才能体会到第一句的那一声“未有期”,是有多少的心酸和无奈。


而更让人心痛的是有人考证,认为此诗作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而李商隐的妻子也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去世。在当时车马信件都慢的年代,很可能李商隐在遥想“共剪西窗烛”时,他的妻子已经过世了。那诗人第二次对"巴山夜雨"的虚写,在现实里再也没有落脚的机会。


那一声“君问归期 ...... 未有期” , 这时读来,更让人觉得多了一份沉重与心痛!


诗词散文世界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亦名巴岭,又名大巴山,在四川省东部,这里泛指四川东部地区。

这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九年(855),在东川节度史柳中郢幕府任职期间写的一首怀念妻子的小诗。诗以白描手法写出庞杂的感情与思绪。开头一句,用问答形式,问归期而末有期,含蓄地透露了远方妻子对自己的想念。第二句,眼前景,心头语,诗人此时独处异乡,此时巴山夜雨绵绵,令诗人思绪万千,如雨水盈盈般地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并末一直苦闷,而是想象与妻子重逢时的喜悦场景来自我安慰,后两句,诗人跨越现在的时空,想象着末来的场景,而未来所话之事又是今日之景,作者更深一层地期待有一天与妻子相见之时,剪烛共语西窗之际,再把今晚巴西山夜雨的情景,思绪万千的感受,向久别的妻子尽情的倾诉。诗人幻想的场景越是欢乐,就越反衬出他此时的满腹寂寞。回家之后能够与妻子共诉离情,而现在却只能独自观雨。仅仅回还往复,却是时空交错,悲喜交织,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纪昀曾说这首小诗,含蓄不露,却又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这话真是不错。


田明茂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蝴蝶1009


应是有意而为的。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景,诗人眼前的景。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幻境,在想象中能向妻子讲述巴山夜雨的时候一定就是和妻子相见,畅述相思之久,相思之苦的时候。当我们体会到同是巴山夜雨却有虚实之分时,相同的语句就不再有重复之感。


陕西汉中汉台区何汉强


两个“巴山夜雨”是强调思念如巴山夜雨浓密连绵不绝……是感情的自然迸发,浑然天成。“巴山夜雨巴山夜雨”这种方式是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比如岳飞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青莲榮芳


第一次巴山雨夜,指做客他乡思念妻子,写这首诗的时间和环境。

第二次巴山雨夜,指重逢日,向妻子诉说做客他乡,思念妻子的苦楚,思念如同巴山雨夜,连绵不绝。


我们的橱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中两个巴山夜雨,叙述了作者远离故土的思乡和别后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其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此诗不失为思乡念妻之佳作。


兀川野夫


他可能就是词穷了[我想静静]


用户93389279051


写诗最重要是情感表达。形式上不必拘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