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赏析李商隐唐诗《夜雨寄北》?

文学妙语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这首《夜雨寄北》想必大家早已烂熟于心,这首诗为思乡怀人之作,怀缅的是那年一起陪伴的人、一起走过的路、一起看过的风花雪月。诗意幽婉且哀思,透露着淡淡的孤独与愁绪。

在这里呢,就不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逐步解释主旨了,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在这儿就想和大家聊聊这首诗里的意象。众所皆知,诗词里的意象主要是诗人词人们用以抒发感情的载体,他们不会直接表达喜怒哀乐,而是以含蓄委婉的笔法写出,借以意象铺陈内心里的情绪抒发心中的情感。

在李商隐写的这首《夜雨寄北》里,诗人用了“夜雨、秋池、西窗、蜡烛”这些落寞苍凉的东西来烘托内心无可奈何的愁绪,以及羁旅漂泊之情。诗的时间原本就是在秋天,恰好又有秋池以及秋雨,以秋天的清冷哀寂这些象征“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欲说还休的伤感之情,可见诗人内心知道,他寂寥的心情也只有借秋日的物象表达。

所以,我认为意象让这首诗更加有味道也更加恰当,让读者透过意象去构造自己心中的巴山夜雨图,去渲染属于自己的独特情绪。当我们仔细咀嚼品味诗歌里的意象后,你会发现诗人要表达的情绪非常丰富,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把握以及领悟诗歌里的意境之美和诗人们要表达的心情。

《夜雨寄北》这首诗整体虽然哀凉孤独,但诗人仍旧怀揣着希望与美好去相信岁月,去相信孤独只是暂时的,雨过天晴后总会看见美好灿烂的太阳,甚至能够看见美丽的彩虹。

所以,这首诗虽然辞藻清淡、言简意赅,仔细品味后却能够读出虚实交融的意境以及淡淡的哀思和离愁,可见诗人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


安小念说情感


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恐怕是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最美的诗了,其情思,其意境,令人无限回味。下面我与众友一起品味。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先,我把它当成一首寄给妻子的诗读,在《唐人万首绝句》中,这首诗的题目是《夜雨寄内》。不过有人考证,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逝了,所以是写给朋友的。

但我还是更愿意把它当成寄给妻子的的诗读,这样读,诗中那种缠绵的情丝更让人百转千回。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的第一句,李商隐用了两「期」,第一个「期」,是妻子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的无奈。妻子的期盼越烈,诗人就越无奈。诗的开篇,就交待了诗人漂泊他乡,归期难定的无奈。

看着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只会更加无奈,所以诗人抬起头,望向窗外,窗外,是「巴山夜雨涨秋池」,雨,想必下得很大,巴山下的池子,已被秋水涨满。

「涨」这个词,明指池里的水不断上涨,实则暗喻诗人内心凄凉的情绪不断郁结。诗人用巴山夜雨营造一个凄苦的意境,再用一「涨」字将内心的情绪暗喻其中,诗意之美,无过此诗。

窗外的凄风苦雨,难释诗人内心的凄凉,所以,诗人将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穿过沉沉的夜雨,穿过时光与空间的阻隔,到达未来的某刻,到达妻子的身边。

何当共剪西窗烛。现实太无奈,太孤寂,所以他只好寄希望于幻想,他幻想,未来某刻,与妻子在西窗之下夜谈,那时一定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剪要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好秉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会谈什么呢?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一定会谈起这个夜晚,为什么?因为这个夜晚对诗人来说太难挨了,这个收到妻子来信的夜晚,对诗人来说,充满着无奈与孤寂。

全诗读完,给读者留下的最深映像的就是归期和这巴山夜雨,诗人李商隐重复使用「期」与「巴山夜雨」,恰好形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表现出了的情思缠绵不尽的意境之美。

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还在于诗中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4句诗一共28个字,却包含了此地与彼地,此时与未来,现实与幻想。

更妙的是,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诗人幻想未来彼地的情景,而在诗人幻想的未来彼地的情景之中,又反过来谈起此时此地现实中的情境。

在这样此地与彼地,此时与未来,现实与幻想的彼此回环交融之中,这28字呈现出巨大的容量,有情的读者,会被这28字所呈现出来的千百种人生况味所湮没。

答者:谢小楼

喜欢古诗词的朋友记得关注我,我们一起欣赏古诗词。


谢小楼



《夜雨寄北》,理解此诗,先从理解题目开始。“寄北”,是寄给谁?在这一点上,存在小争议。一说是寄给其妻子,一说是寄给其北方友人,因为从时间上推算,李写此诗时其妻子已经去世。但此诗又名《夜雨寄内》,内即内人,妻子的意思。从内容上看,我的理解,也是这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


本诗没有什么多华丽的词藻,用语平淡,内容简单,便于理解。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妻问什么时候归来,诗人答还没有定期啊。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却包含了妻对诗人的思念与殷切期待,以及诗人对未有归期的无奈与惆怅!

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思归又无定期,这种羁旅之愁,思妻之苦,如何解啊?一切愁情,都随着这茫茫夜雨涨满了水池!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的美好幻想与期待。我们何时才能相聚,西窗下秉烛夜谈?我一定好好说一下今之雨夜我对你的深深思念啊!诗人用这幻想的美好,来反衬自己此时雨夜的孤苦忧闷。同时,此时的孤闷,也正好衬托着相聚的美好。两者互为映衬。

全诗是这么的平实简单,却又情意深挚。胜不在文采出众,而是感情真挚动人。


零识店


越是打动人心的,越为平淡质朴。

若是下雪了,便是“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若是有雨,那一定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了。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很大的山脉,绵延500多公里,常用巴山代指巴渝地区。

何当:何时能够。

公元848年,李商隐滞留巴蜀,写下此首,遥寄北方的妻子,倾诉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啊?

又下雨了,池塘都涨满了秋水,我却不知道啥时能回去啊!

很质朴的诗意。

细品之下,内涵却丰富,故乡亲人的殷切期盼,自己羁绊异乡的无可奈何,归期未定的抑郁惆怅...恰如毎个在外的人,不自觉地有感而发。

因处四川盆地,大山环绕,秋夜多雨,巴山夜雨便是重庆最独特的景观,常常白日晴空万里,夜晚小雨淅沥,洗去了一天的浮尘,暑气,第二天又是 一个清新凉爽的早晨。

万籁俱寂时飘舞在巴山夜空的细雨,触动了无数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唤起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愁绪。

以细细密密的秋雨涨满秋天的池塘给人的感觉,来抒发羁旅的凄清孤寂。

一二句的巧妙在于一问一答,看似妻问夫答,寻常对话,实则自问自答,只不过以己之思揣他人之心,自我设想远方亲人殷切的期待来满足自己急于回家的渴望与憧憬,这样的假想无人不动容。

一二句是有联系的。

有家不能回,夜雨涨秋池,前者是不愿,无奈的,后者是不得不接受的,又是深秋,归期却遥遥,孤凉凄寒。

诗人有意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坐在西窗之下,两手相执,共剪烛花啊?

那时,我再来和你说说今晚巴山的夜雨有多么大!

这两句是重逢后的憧憬。

又是巴山夜雨,却已不是眼前的凄苦,而是日后相逢,共剪烛花,相谈甚欢的愉悦。

三四句妙在两个“巴山夜雨”,第二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写,以想象中的美好来凸显今日的孤独,一虚一实,一甜一苦,便是滋味更苦,慢嚼难咽。

“何当”值得推敲。

是诗人的渴望与憧憬遥遥无期却又执着不忍不舍放下的无可奈何,苦苦追问。

诗人的思绪在现实——想象——想象中的现实之间流动,回往往复,曲折缠绵,颇似意识流的手法。

想到杜甫的怀妻诗《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同样令人动容,杜甫的更为苦涩。

巴山夜雨融合了山的旷远,夜的宁静,雨的缠绵和相思的真切,意境渺远,清新隽永,别有风情,回味无穷。

俞陛云点评《夜雨寄北》说:“清空如话,一气循环,绝句中最为擅胜。诗本寄友,如闻娓娓清谈,深情弥见。”


一绿浮芳


笔者始终认为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被细细考究之后,总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读得越细致,就越想去了解诗歌蕴藏的故事。

李商隐现存诗歌590余首,《夜雨寄北》是192首七绝诗中笔者认为最应该细细品读的一首诗,根据数据显示他的七绝诗存量仅次于大诗人白居易。

那么它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寄友诗呢?它的创作背景又存在哪些让人探究的地方呢?它的文学之美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笔者将综合所学,对其一一分析,最终可以正确鉴赏《夜雨寄北》。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一、《夜雨寄北》为“寄妻”诗

学界对《夜雨寄北》具体是写给谁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寄托着对亡妻的思念,将其比作“跨时空对话”。二是认为这首诗其实是写给友人令狐绹的。

笔者经过分析,认同第一种说法,李商隐写下《夜雨寄北》其实是想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以下是我的论证:

(一)《夜雨寄北》写给友人的说法牵强

李商隐是晚唐的诗人,同大多数文人一样,执着于在仕途上施展抱负。根据《新唐书》记载“开成二年,令狐绹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可以得知李商隐能够考上进士,得到了令狐绹的帮助。另外李商隐写的诗中,大概有20首左右是写给令狐绹的,如《瞅别令狐补阙》、《梦令狐学士》等。这足以证明他俩的关系比较铁,不难发现李商隐给令狐绹作的诗都有明确指向,而《夜雨寄北》没有署上令狐绹的名字,这不符合封建礼制,所以说《夜雨寄北》写给友人过于牵强。

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君”字存在疑点,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君”是对男人的称呼,而不会对妻子称呼“君”。笔者认为李商隐写诗素来含蓄,经常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感情也比较隐晦,而《夜雨寄北》一反常态,全诗仿若自然而来一样,情真意切。因此如果说这首诗是写给友人,那么按照李商隐的风格,其情感的表达肯定如他的交际诗一样含蓄隐晦。并且唐朝也有用“君”指妻子的,比如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中的“半缘修道半缘君”。

(二)《夜雨寄北》更符合写给妻子

李商隐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部下做幕僚的时候,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段爱情与李商隐之前谈的几次对比,还是非常成功的,王氏美丽聪明,而且知晓诗文,使得李商隐很早就喜欢上了,因此结婚后相处很是幸福。而在李商隐三十八岁的时候(结婚十三年),王氏先一步离他而去,致使他后来再也未娶,可见王氏的离去对其造成很大的打击。

这首诗是作于王氏离世之后,这段时间他在巴蜀之地任职,在夜雨之中思念起妻子来。而且《万首唐人绝句》更是将其题做《夜雨寄内》,“北”指北方的人,亦可为妻子。

在“何当共剪西窗烛”里,“西窗”作为一种意象,很可能是诗人想起和妻子共同读书弹琴的地方,诗人自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在一起。妻子已去,实则诗人是借此表达内心的深深思念。

二、《夜雨寄北》创作背景探析

(一)《夜雨寄北》写于妻子去世之后

李商隐的仕途与杜甫有一些相似,他一心报国,却不幸卷入牛李党争,导致只担任过县尉、校书郎、幕僚等小官。由于仕途波折,在妻子在世的时候屡屡与她离别,往来于徐州、桂州等地,巴山巴水就经常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夜雨寄北》作于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妻子王氏已经去世,这个时候李商隐在剑南节度使账下担任幕僚,居住在巴蜀之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虽然有一对儿女,但是很可能在离开长安的时候托付给了妻兄,从其写的《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中可以看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起自己常年漂泊在外,未能常伴妻子身边,当下又孤单落魄,思念之情之深,恰逢巴山夜雨,他的心绪就全然喷发出来了。

(二)《夜雨寄北》写作地点

“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都提到了巴山,这里的巴山是指川北米仓山。现在我们所说的巴山是在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处,在唐朝将米仓山称作巴山。根据《四川通志-山川志》记载“巴山,在县北一百四十公里,小巴之南,为古巴国”,可以证明巴山在川陕两省的交界处,也就是李商隐入蜀时的地方。

有人说李商隐是在夜雨寺寄宿时写了这首诗,但是根据《合州志-建置》记载“夜雨寺,距城二十里,明时建”,可以知道夜雨寺是建于明代,并且明代学者曹学佺认为夜雨寺的名字是由《夜雨寄北而来》。所以李商隐借宿夜雨寺纯属杜撰。

三、《夜雨寄北》文学赏析

经过以上探析,可以知道《夜雨寄北》为一首写给亡妻的爱情诗,当雨水连绵,池水上涨,他看到亲友的来信,想起曾经在长安时和妻子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思念情切,于是在夜雨之中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细腻缠绵。运用衬托的手法,重复的手法(“期”与“妻”,“巴山夜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感情由浅入深地表达出来,诉说着离愁,思念。对诗人来说准确地表达了情感,对读者来说恰当地进入了情景。其艺术效果让人折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指妻子,“君问归期”是指妻子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未有期”是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此时诗人应该想到了之前和妻子的书信来往,同时由于妻子已经故去,借此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想念。此句也表达出诗人羁旅之苦,想回去却回不去的愁绪。

“巴山”是地名,“秋池”指秋天的池塘,此时夜晚巴山的雨已经使秋天的池塘涨满了水。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一问一答,停顿与转折交织,并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秋景来强化诗人内心的愁绪,使诗人的心境展现得更加清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是一种想象,对未来,也是对过去的想象。“何当”指什么时候,“西窗”是一种意象,一般是读书弹琴的地方,“剪烛”中的烛在古代指夫妻久别相会,或是指吉祥的意思。此时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更加强化出来了,以乐景写哀愁,虚实结合。

“却话”指回头说,诉说,诗人想倾诉在这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如愿。孤寂、愁苦、落寞的心情就像秋池的雨水一样上涨。

四、总结

《夜雨寄北》作为一首离愁题材的爱情诗歌,就像一曲音乐一样,曲折、深沉的感伤情绪,对故去妻子的怀念之深,让听者落泪。诗歌语言的质朴与自然,读来郎朗上口,易读也易理解。同时了解李商隐的状况后,更能从诗中读到他对现实的愤懑,对仕途曲折的苦愁。

好诗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背后的故事总是能勾起读者的探知欲,而其表达的感情总会让人随着诗人一同感伤。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会让人回味无穷。


NOTE:

欢迎关注“子华说文”,每日好书分享,好文共读。


书评菌


清人有一部《原诗》的著作,书中评论唐人七绝的时候,首推王昌龄和李白,但是李商隐的七绝也是“百代无其匹”,可见评价之高。

这首夜雨寄北就是李商隐七言绝句的代表作。

据人考证这首诗写于公元851年,但是他正赶往东川节度使处出任幕僚,但是大雨阻隔,他自能停留在巴山一带,而想起妻子给自己写的信,所以用这首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一种期待。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实际上是对妻子书信的一种回复,这一句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平常的回答,但是结合到李商隐的生平就可以知道有一种无奈。李商隐漂泊不定,自己也是身不由己,归期对于他来说也是缥缈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这几天来持续下雨,已经把秋池灌满。诗人客居异乡,为了仕途和生计四处奔走,思念却从未停止过。雨水连连,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可以想象诗人自己孤独一人望着窗外的冷雨。

何当共剪西窗烛。虽然此刻和妻子天各一方,但是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用未来的重逢安慰自己。想象着一起共剪西窗烛花,很简单的细节,显示出李商隐对妻子的绵绵情思。

却话巴山夜雨时。和妻子当面诉说,我此刻面对着凄凉雨夜的情思。

这首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也是朴实无华,而且更近似于口语,但是丰富的情感让这首诗经久不衰。


诗书君


秋雨绵绵,丈夫或妻子远行在异乡,伴着秋灯,更漏声重,你会想到那首诗,是不是就是李义山的《夜雨寄北》,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话语不由浮现在脑海中时,丈夫或妻子的身影会不会同时也在脑海中呈现?


《夜雨寄北》这首诗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思念自己的友人(有人说是妻子)所写下来的,但是从整首诗的情意绵绵来看,似乎是写给妻子的更加贴切。这首诗很有名,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全诗只有四句话,开头两句是一问一答,先问“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呀”,答曰“我也不清楚呀”,这句应该是诗人接到远方的书信后,回答信中妻子问归期的话,后来紧跟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我们巴山秋雨绵绵,连池塘里都涨满了水,这句话是给妻子说这里正是深秋季节,一到夜间,秋雨绵绵,池塘涨水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出,诗人独自在外,秋风瑟瑟,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烛光,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思念之情更甚。

全诗的第三句、第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二人团聚的美好想象。前两句的思念、愁苦在这里都变成了铺垫,虽然现在我们天各一方,各自苦闷,但是不久我就会回到故乡,我们就会团聚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一同剪剪烛花,窃窃私语,一起讲今天巴山夜雨时,我想念你的情景。

全诗语言朴素,但情真意切,感情热烈,毫不造作,从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我们看到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感情真挚的夫妻二人,全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所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杨柳风吹


李商隐此诗另有一题名《夜雨寄内》

也由此,此信写给谁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

一说李商隐写诗时,其妻亡故的消息未传至蜀地

一说李商隐写此诗时,其妻已亡故,所以不是写给其妻的,而是写给生活在北方的一位故人的。

从情感体验上来看,很容易让人相信这首诗歌是写给他的妻的子。

不像李商隐其它诗歌的意境朦胧,内涵多义,辞采华美的特点。

此诗语言浅白,不过结构的曲折跳宕,章法的回环往复,使诗歌从骨子里透出了一种妩媚摇曳之态。

君问归期未有期

首句用一个深情问答的形式开篇,即让人感受到彼此的牵挂与盼聚的情怀。

问得深切,答得无奈,缱绻不已。

在时间上便将过去与未来都囊括入内,君之问是过去,回答的却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在空间上也是君于北方问,而诗人在蜀地答,两处切换,造成望归与盼归的急迫心理感受。“未有期”三字,点出了作者对未来前程的不可预期与命运的不可所握。


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时空留在了现在时,但夜雨如注,涨满秋池的动态呈现。营造一种秋意寒凉的气氛,也衬托诗人羁旅蜀地的孤独寂寞与不得已。

时空虽然停在现在状态,但巴山夜雨引发的心境却不是当下环境所造成的,是过去时空的蹉磨,使沉潜于内心的积郁被眼前之秋池盈满的夜雨激发出来。

李商隐怀着凌云万丈才,希冀能实现政治理想,为此不惜十几年辗转各个幕府,等待机会,但遗憾的却是“一生襟抱未曾开”。

可想而知,在蜀地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对自己生活上的流落,处境的难堪,政治上受到的误解与十几年岁月的蹉跎,一池秋雨正是其内心凄苦的反映。因此写信时当是心潮起伏难平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

第三句突然做了一个转折,由对现实处境的忧虑忽而想到了对未来的设想,什么时候与君再聚。透着旑旎的场景,令人觉得如果是写给他妻子的书信了,则更让人觉得缠绵绯恻。

不过在古诗中剪烛西窗也有多用在友情上的情况,如宋代朱松有诗句:“故人剪烛西窗约,知复何时话此生”,说的实际上是他对与友人相约再聚的期待。

刘一止诗有“会须剪烛西窗语,莫怪长头酒事频”,说的也是与友人的相约。

此句时间上的特点已由上句的现在时转到了未来时,空间上也由巴山转到了北方君居之所。

此诗一句一个时空的转换,便绵绵的情思变得悠远绵长。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末句最为精妙。有关于剪烛话巴山的话题,就是此刻诗人读着君之信,执笔复书时,思绪已飞往了遥远的北方。身动之未有期,但无法阻止心动之不可待。

作者遥想中的相聚场景,情感复杂无端,在相聚的喜悦中,忽尔说起今日之巴山夜雨,温馨中夹杂着许多的辛酸与苦楚,无奈中又有着欣慰。

巴山夜雨,即是现在写信之时的场景,也是未来时空被说起的场景,但他日在君之所剪烛夜话时提起的巴山夜雨,在未来时空中却已是过去时了。

简言之,一句之中,打入了三重时空。想象曲折跳跃,展现出一个敏感多思的诗人形象。

作者以虚设的场面回应首句现实的期待,使诗歌形成了回环往复的结构,造成一种“水精如意玉连环”之玲珑剔透的深美效果。

无怪有论家评此诗"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翻从他日而话夜宵,不写而自深”。


茶香炖鱼


一场雨,一场夜雨;一封信,一封家信,成就了李商隐这首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问一答,一近一远,一虚一实。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但却匠心独具的对比赋予了这首诗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紧紧围绕秋季夜雨这种冷色调的意象而铺陈出一幕孤独凄清的画面,而剪烛西窗这种暖色调的画面却只能存在于不可预知的未来想象中,更增添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又题《夜雨寄内》,从文本本身推断,我以为这应该是一首写给妻子的诗。也有人考证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世,故认为是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但作这种解释,意境似乎要差许多。

秋雨无垠,夜色深沉。在这样的一个雨夜,多愁善感的诗人展读远方妻子的来信,思绪万千。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之间,两个“期”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不仅不觉得重复累赘,反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让人读后唇齿生香妙趣横生,有点那首歌中唱的那样:“你问我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知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在重复中见真章,一种遥遥无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上去很跳跃,直接写身边夜色中无边无际的秋雨,这涨满秋池夜雨还在下个不停,山水之间构成的这幅画面,就像国画大写意中的泼墨所表达的情绪一样,把诗人此刻思而不得归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愁绪至此跃然纸上弥漫在字里行间之中,浓得化不开,欲辨已忘言。

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此时诗人的把情绪抽离这当下凄清孤独的现实,遥想这未来的某一个日子,剪烛西窗,畅叙衷情,其乐融融,这种美妙的想象中的情景是唯一的温暖色调,似乎此刻诗人的心境由于这种美好的想象而活络开来,带有一种苦中求乐的自我安慰,“何当”二字呼应着首句的“未有期”,意味着这种刹那温存在缥缈不定中不知何时能够落地。

末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七个字中“巴山夜雨”四个字构成的意象大面积的重复,直接将上句中依稀温暖的情绪再次拉低,而且用“却话”这两个字加大了转折的力度,更将愁绪赋予了沉甸甸的重量感。回环往复,秋雨纷纷,执念深深,万变不离其宗,直接将全诗的整体格调定格在难以排遣孤独惆怅寂寥的情绪之中。

此岸与彼岸之间,现实与梦想之中,这巴山夜雨构成的湿漉漉的画面,成为一种最深的隐喻,将诗人那种“我的余生再也没有北方”的幻灭感和破碎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不忍卒读。


吃素的穿山甲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记得我第一次听说“巴山夜雨”,是看了同名的电影,那时我才十几岁,正是懵懵懂懂的少年,因为觉得这个词特别地有诗意,有山有雨,也就深深地记在心里了。

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归去,我实在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秋天的夜晚,秋雨它下个不停,把池水都涨满了。何时能够归去和你一起共同裁剪西屋里的红烛啊,到那时再来说说眼前这“巴山”的“夜雨”。这是一个丈夫对远方妻子的深情述说,诗的题目叫“寄北”,说明他的妻子应该是在北边,那里肯定不会像巴山这样多雨。而这雨偏偏又是下在夜里,而且是诗人或者正打算归去的时候。且更令人生厌的是这雨还下得很大,连池塘都涨满了。其实啊,这连绵不断的秋雨不正是诗人那无尽的思念吗?



诗人一生坎坷不得志,但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如这首《夜雨寄北》。我认为这首诗的妙就妙在两次出现“巴山夜雨”。第一次是说因为巴山的夜雨把秋池都涨满了,有种无奈的情绪;第二次说到巴山夜雨诗人是把它当作同爱妻见面以后聊天的话题,又满是憧憬和期待,还有一丝甜蜜。而我们写绝句一般最忌重复,可诗人却大胆突破禁忌,关键是还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