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五台县潭上村发现阎锡山的西汇别墅旧址,太宏伟了

西汇,坐落在河边村北,距离河边村十二里,原属五台县大建安村。这里南靠紫金山,北向滹沱河,东邻潭上村,西接瑶池村,三面环山,高低起伏,占地二百余亩。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大簸箕,走近一看,山脚下泉水淙淙流出,花香鱼跃,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在明朝末期我徐氏九世祖鸿鸣公每年秋冬出资在滹沱河上架设临时木桥,上铺木条、高粱杆与黄土,以便利车马行人。夏季洪水时期,雇有水手八人,助人渡河。旧《五台县志-徐鸿鸣》载有“后岁屡饥,辄出藏粟活众,滹沱河水涨,人艰于行。秋冬架木桥,春夏募水手八人送渡,乡人立碑颂之”等语,可为明证。后来秋冬所架设的临时木桥,很可能是由我村与对岸东冶镇合资办理的。至于那八个水手,都姓杨,是鸿鸣公出资从外乡雇来的农民,他把他们安顿在我村西北2里许临河的一座孤山东面,拨地若干亩以维持生活。河水涨时,则轮流去河边值班,护送来往行人平安渡河。

在民国初年,大建安村村长徐一经(五台徐氏十九世孙)率领村人在潭上背后的小孤山西头开山取石时,忽然开出一个水源旺盛的泉眼,于是凿山筑渠,东渠引水灌溉潭上东部旱地,西渠引水灌溉从小孤山至西面三里远的西山山底河南大片旱地。三百余年后,该地已发展为百余户的村庄,乡人叫做塘上,因村外有一水源旺盛的水塘之故。此塘之水使村中数百亩旱地全变成稻良田。村中男人,因住在河边,水性均好。一直到民国头几年,塘上仍属于大建安村(后改成潭上村)。

阎锡山有一次偶然到西汇观光,查看了潭上小孤山至西山之间的地区后,深感该地“真山真水好地方”,认为将该地区开辟为避暑山庄,大可享受一番。于是大约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开始不惜重金,采取因地制宜、将高就低,分别兴建的办法修建别墅。先就托其内弟徐玉峰(拐东喜五台徐氏二十世孙)、徐士珏(五台徐氏二十世孙)等经营此事。他们先购买了从南面坡地至临河水地二百余亩,水田主人多不愿卖田,但迫于阎的权势,不得不忍痛割爱,遂造成了怨声载道的恶劣影响。随后开始栽种榆柳、松柏、梨、杏、桃、苹果等类树木,开辟花坛,培育奇花异草;修建瓦房、亭台楼阁;种植水稻、蔬菜。阎又嘱其族孙电气专家阎树松负责安装了发电机。山庄初具规模之后,取名“西汇”。后来在1931年阎锡山从大连返回后,进一步修建,最后完成了全部工程。

山西省五台县潭上村发现阎锡山的西汇别墅旧址,太宏伟了


西汇别墅,著名的有七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有庙堂式的,有庭院式的,有近代洋式的,也有乡村茅屋式的,并有大小、长短、宽窄各异的花畦、菜园、鱼池、土坡路、石阶路。分别叫:“古式楼”、“秀卿楼”、“紫金楼”、“小杭州”、“地下室”、“年龄树”、“夜明珠”。另还有“鸽楼”、“工程处”、“卫兵处”等。风格各异,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别墅之代表。

“古式楼”,其为一水上建筑,四面环水,楼的四周围种有各种松柏花草,楼前假山喷泉,奇花异草,清凉幽静。楼的四周,圈着雕刻精致的白石栏杆,顺着白石台阶而上 行三十余级,即可登上雄伟壮丽的大楼,登楼凭栏,俯视可饱览胜景,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其脚下为一深约丈余、占地约2000米左右的天然水泉,相传阎相中此地建造别墅,此泉水亦为一因素。夏季清凉诱人,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为灌溉、饮用、沐浴之水源;冬季类雾缭绕,水温如一,溢出之水则自然流入滹沱河中。古式楼东面同一高岗相连,依高岗山势,呈阶梯状,建有十几间中欧合壁之窑洞,其全部由石头而建,门面全部精雕细琢而自成一体。壁厚达一米左右,冬暖夏凉,窑洞的南侧顺势挖有一花窑,别墅之花卉冬季均保存于此。

“秀卿楼”,阎锡山幼年丧母,陈秀卿为其继母,其视阎为己出,呵护有加。阎锡山对这位母亲也一直比较孝顺。故在西汇景区将此建筑以其继母命名曰“秀卿楼”,以示其孝敬。其飞檐翘角,栏杆林立,十栋、二十四柱、三十二脊,楼内设有铜鼎、铜台、铜鹤等精美供赏。专为阎锡山夫人徐竹青到此消遣燃香,拜佛诵经所备。阎夫人年年来此,岁岁朝楼拜佛,祈祷神灵。立在台前远望,层岩叠峰,拔地而起,高山瀑布,飞珠溅玉,令人心旷神怡。其同小杭州相衔接,鱼池中水由龙中吐出后,飞流直下,过桥而流入其楼前荷花畦中。后有诗叹曰:

“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汇山水胜天堂;

山山水水谁所有?山西全归阎锡山;

民众怨劳治山水,未享佳景大遗憾!”

抗战期间,阎安排其同自己妻儿到大后方四川避战祸,太原解放前送其同妻儿到上海居住,后随阎赴台,于1949年5月29日台湾病逝。1936年绥远抗战时,一向精于计算,爱财如命的阎锡山将其父生前所遗87万元巨款以其母的名义捐给,作为御侮之用,此举影响颇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