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扑火队员更好的生命保障,学起来!


如何给扑火队员更好的生命保障,学起来!


森林山火扑灭很难

预防有没有办法


天灾固然不可控

那人为决策、技术、指挥决策

是否已经做到最好


高精尖技术应用

是否还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能不能给扑火队员更好的生命保障

避免悲剧重演




中国民兵新媒体从今天(4月3日)起

将陆续推出《森林灭火教学片》

让大家了解掌握

在扑救森林火灾中的一些基本常识

↓↓↓


二、主要灭火装备器材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


目前,我们县乡一级配备最多的灭火装备主要有大型风力灭火机、高压细水雾灭火器、二号灭火工具、铁锹以及一些就便器材;人工开辟隔离带主要配备有油锯、割灌机、钉耙等。


大型风力灭火机,是灭火的主战装备,该装备净重9.8公斤,风速每秒90米,加满油可连续工作60分钟。具有背负舒适、操作简便、风力强劲的特点,工作时产生高速气流,吹散火焰,使可燃物周边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达到阻止燃烧的目的。它主要用于扑打荒山草坡火灾。


如何给扑火队员更好的生命保障,学起来!


其基本技术大体分为: “堵”、“断”、“移”三步。


“堵”:在扑打1.5米左右高度的火焰时,通常采取双机作业或多机配合,用1至2台靠前压制火焰上部,阻止火墙前移,避免烧伤灭火人员,同时为彻底断火创造条件,争取时间。


“断”:在火墙封堵成功后,其余风机迅速跟进,尽量靠近火焰根部,用强风切断可燃物和明火,达到灭火的目的。


“移”:当明火扑灭后,负责断火的风机顺势沿火线上移,压制下一段火焰上部,阻止火墙,负责堵火的风机顺势下移,对准火焰根部,实施断火,两组交替进行,直至完成所负责火段的歼灭工作。


根据火焰的高度,可采取灵活的编组方式:当火焰高度低于50厘米时,单机可直接展开作业;当火焰高度1米左右时,可采取双机编组作业;当火焰高度1.5米左右时,可采取三机或多机编组作业;当火焰高度高于2米时,一般不直接扑打,应撤离到安全地带,待火势减弱再集中力量穷追猛打,这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高压细水雾灭火器,净重14公斤,体积小,使用方便,每分钟喷水量16升,水雾射程8到10米,具有很好的穿透力。加满油可以工作一个半小时,直流喷射和雾化喷射两种方式可自由转换。


工作时,在水由液态变为汽态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使火源温度骤降,同时形成的水蒸气可使火源缺氧窒息,阻隔热辐射,达到防止火灾蔓延的目的。主要用于配合风力灭火机和清理、看守火场时,消灭树根、枝干余火。同时也可以直接对50cm以下的荒草、灌木火进行扑灭。缺点就是耗水量较大,需要一支专门的运水队伍进行保障。


二号灭火工具:是利用汽车轮胎里层剪成2-3cm的橡皮条,绑成像拖把一样的东西,耐磨耐用,携带方便。


如何给扑火队员更好的生命保障,学起来!

基本操作方法是:扑火队员站在火线一侧,轻举重打、一打一拖,快打慢抬、边打边进,直到扑灭为止。切忌直上直下或猛打猛落,以免使火星飞溅,扩大燃烧点。


铁锹,大家都熟悉,它也是常用的一种灭火工具。当燃烧的枯枝落叶层较厚、沟下独立丛火不便接近时,可用铁锹取土覆盖火焰,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而灭火。在土壤比较疏松、小面积火场的扑救中,这种办法是比较有效的。


这两种工具,在火势较弱时,可单人扑打、单独使用;在火势较强时,可多人同时扑打一点,边打边进,也可以配合风力灭火机、高压细水雾灭火器组合使用,提高效率。


人工开辟隔离带,主要使用油锯、割灌机和钉耙等工具。


油锯一般采用汽油发动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主要用于截断根茎较大的树木或小根茎的灌木。一般单人即可操作。

如何给扑火队员更好的生命保障,学起来!

割灌机又称割草机,采用汽油发动机,背负式。主要适于低矮灌木和草丛清理,节省人工作业时间。打草头可采取牛筋绳、锯片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方式搭配使用。根据开辟隔离带的宽度和长度,可以组织几人、十几人,甚至上百人同时展开。


再一个工具就是钉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当我们用割灌机作业后,这些割下来的杂草必须用钉耙把它们归拢打包,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果不归拢,它就会变成非常可怕的飞火隐患。这个工具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非常有用。


以上是《森林灭火教学片》的第二部分:主要灭火装备器材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之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基本战术技法,组织指挥及力量使用,安全灭火有效避险等方面给大家做一一介绍。敬请期待!

森林灭火教学片由《中国民兵》杂志社联合山西省五台县人武部联合制作

,对提供支持的五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管理局,广播电视台等相关单位部门深表谢意!

本教学片供省军区系统各单位、各平台免费使用,有需求单位短信告知。手机:17896005658(本号码只接收短信)。


客服电话:010-66720702

专属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民兵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