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輕奢飲食


1975年12月,1155枚寫滿文字的

秦代竹簡在孝感市雲夢縣火車站西側的一座秦墓中被發現。

這批還沒來得及命名的竹簡,一出土便引起了學界的轟動。除了因為它是我國考古學界第一批被正式發掘出土的秦簡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記載的內容可能會顛覆我們對秦代社會的部分傳統認知。

一、我們普遍認知的秦朝

秦朝,這個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前207年,存在僅14年的一個短命王朝。也是一個起於戰爭,終於戰爭的王朝,由嬴政一個個滅掉戰國的其餘六個國家建立,由陳勝、吳廣點燃起義之火最後被項羽和劉邦滅亡。

但這個王朝對中國以及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謂深遠。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但在傳統的認知裡面,一提到秦朝,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長平之戰”,想到了“焚書坑儒”。甚至民間傳說都是“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殘暴事情。

立法和司法混亂不堪,政權統治殘暴沒有人性。史學界之前甚至有“秦法粗鄙邪惡,官吏無良普遍貪贓枉法,或憑心情好壞和自己的好惡,胡亂判案,草菅人命,朝廷更是動輒株連九族,滿門抄斬”的說法。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秦朝,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殘暴”。也因為這個,秦始皇本人也成了歷史上“暴君”的代表。

<strong>

二、雲夢秦簡上記錄的真實秦朝

1975年,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先生在見到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之後,第一次見到它時,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為出土地是雲夢,當地有一個悠久的傳說,傳說該地埋葬著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李學勤先生據此傳說,取“臥虎藏龍”之典,為這批竹簡起了一個威風凜凜的名字——雲夢睡虎地秦簡。

這些秦簡的長度在24—29釐米之間,這個長度符合我們認知中的竹簡長度。

但寬度卻讓所有人意外不已:秦簡寬度竟然只有0.5—0.8釐米。在寬度相當於一次性筷子的竹簡上書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是古人卻可以行雲流水,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簡文為墨書秦隸,字跡清晰端秀,筆畫渾厚朴拙。有的簡兩面均有墨書文字,但大部分只書於篾黃上。竹簡用細繩分上、中、下三道編結,按順序編組成冊。

中國在沒有發明紙張以前,竹片是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雲夢睡虎地11號墓中出土的1155枚秦簡,近4萬字,為秦始皇時期人所手書。但反映的歷史長達100餘年,早到商鞅變法,晚到秦始皇三年。

雲夢秦簡記錄總共十八種內容裡面,法律文書是最多的,簡數共計612枚。根據出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秦律十八種》《封診式》《法律答問》《秦律雜抄》《效律》五個部分。

《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和《效律》以摘記秦代法律律文為主,應該是喜從秦律中摘錄的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封診式》則以記錄案例為主,這些案例具有典型性,不僅可以為官員判案提供參考,而且對秦律具有補充作用;而《法律答問》則是通過問答形式,對秦律中的一些條文、術語和律文意圖進行解釋,應該具有法律效力。

這些詳盡又完備的法律條文,直接顛覆了我們傳統觀念上對秦朝律法的認知。秦朝法律一點都不落後,一點都不粗鄙,甚至十分完備和先進!

雲夢秦簡中提到的秦法規多達30多種,內容涉及刑法、行政、經濟、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而且法律對人們日常生活行為規範幾乎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比如其中竟然有對如何處理盜採不盈一錢的桑葉、僅值一錢的系羊的繩索,以及倉庫有幾個老鼠洞如何論處之類的瑣碎問題。同時也有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司法解釋與法律有同樣效力),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另外,秦朝的法律一點都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殘酷而沒有人性,相反,立法的原則與精神體現出相當的合理性與寬刑主義。

比如其中的《法律問答》秦簡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甲盜錢以買絲,寄乙,乙受,弗知盜,乙論何也?毋論。”甲偷錢並買了絲線,寄存在乙處,乙接受了絲線,但不知道甲偷錢的事情,乙應該怎麼處置?答曰:不應論罪。

除此之外,

對自首採取的是減刑原則。對於犯罪以後“自出”(自首)的,予以減輕處罰。《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當為盜不當?自出,以亡論,其得,坐贓為盜。”攜帶借用的官物逃亡,如果是自首的,以逃亡論罪;被捕的,則計贓按盜竊論罪。自首可以減輕處罰。

原來,秦國的強大是有他的原因的。可能正是依託這詳盡而又完備的律法,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國,才出現能真正出現政風清廉,民風淳樸,治理高效,秩序井然,政通人和的局面。

荀子在他的著作《強國篇》裡面,對秦始皇的作為盛讚不已

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荀子-強國篇》

自身安逸卻治理得好,政令簡要卻詳盡,政事不繁雜卻有成效,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國類似這樣了啊。



《雲夢秦簡•法律答問》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荀子《強國篇》

<strong>


國史無雙


要說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這個不得不說明萬曆皇帝的定陵了。定陵的發掘是一個悲劇,但是就是在這一次發掘中,對於明代皇室殯葬的方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以往古代帝王陵墓的發掘中,死去的帝王都是整整齊齊仰臥平躺在棺槨之中,臉朝上,腿伸直,手放在身體兩側,基本上死去的人基本都是這樣被放置在棺槨之中的,但是萬曆皇帝在棺槨中的姿勢卻與眾不同,他不是仰臥平躺在棺槨之中,而是身體側臥的屈肢葬法,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斗七星”葬式。

實際上,這種屈肢葬法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悠久,可以說這算是秦國非常普遍的了,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解放以來在陝西和甘肅特別是在陝甘交界地區發掘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墓中,蜷曲的屈肢葬佔70%,直肢葬佔12%,葬式不清的佔18%,可見屈肢葬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普遍。

而對於為何採取這種屈肢葬的方法下葬,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1. 有的人認為這種葬法可以在墓內節省地方或節省人工,使屍體屈肢則所佔的墓壙便可以縮小。

2. 也有的認為屈肢是非常符合人在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態。

3. 還有的人認為這種姿勢最像胎兒在臺胞中的樣子,象徵著死後又回到他們所生的地胎裡面。

4. 還有屈肢葬是跽坐贓,屬於侍奉尊長之禮,因而在早期屈肢葬是奴隸葬式。

5. 而被判定這種姿態是被用繩索捆綁的,則代表阻止死者靈魂走出,向生人作祟。

不管以上五種解釋哪一種最符合當時採取屈肢葬的真正意義,但是大同小異的是,這種屈肢葬的墓葬方法都與“靈魂不死”的觀念有關,也許活著的人對於已經故去的人才用這種下葬的方法,希望故去的人在另外的一個世界裡能夠很好地活著,或者在另外一個世界中投胎等等,都是有非常明確的象徵意義的。

而這種屈肢葬一直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秦國非常流行,而在這之後,屈肢葬的方法就很少用了,大家採用的都是直肢葬的方法,仰臥平躺,規規矩矩,歷經幾千年的風雨,在明朝的萬曆皇帝時期,雖然對於定陵的發掘是失敗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跟不上,對於文物保護觀念意識不強,導致定陵出土的很多絲織品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後來定陵還遭遇了巨大的破壞。但是萬曆皇帝在棺槨中所呈現的姿態卻讓人記憶深刻,沒想到,流行在千年以前的屈肢葬法卻被萬曆皇帝所採用。通過觀察他的屍骨,整體呈現出類似於北斗七星式的狀態,而不是規規矩矩的仰臥平躺。

這又是為什麼呢?有的人提出,是在運送萬曆皇帝棺槨的過程中發生磕碰造成的,而且這有明確的史書記載的。《泰昌實錄》中記載:

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時僅抬槓軍夫多大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時,抬棺槨的木槓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

但是從考古發掘時萬曆皇帝屍骨所呈現的狀態來看,僅棺槨右邊一角曾墜地,是不可能將屍骨改變的如此狀態,最起碼他的右腿應該是直的,但是屍骨呈現的是右腿是彎曲的,所以,棺槨在抬移的過程中屍體應該有變化,但不至於此次大的變化。

而之所以呈現出北斗七星的狀態,實際上還是和北斗七星的寓意有關係的,據考證,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正北,北斗七星圍繞著它四季旋轉。如果把天比作一個漏斗,那紫微星就是這個漏斗的頂尖。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稱為紫薇下凡的命。

皇帝都自稱為天子,活著的時候要當皇帝,死後也要當天子,始終享受榮華富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



考古發現是我們現代人瞭解歷史很有效的一種方式,一些出土的物品,糾正了我們現代人的一些知識錯誤,而且還不在少數,下面就來具體看看哪些考古發現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1,唐朝那個缺失已久的年號

這個年號就是“永新“,此年號出現在唐穆宗李恆的統治時期,只是存活的時間非常短,也正是因為這樣,相關的記載少的可憐,甚至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記載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個年號的記載。

之所以會發現有這個年號的存在,是在一次發掘唐朝墓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趙姓女子的墳墓,其墓誌銘中出現了這個年號。

《趙氏夫人墓誌》:“夫人元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不起宿疾,終於淄川。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號為永新元年,以其年歲在戊戌二月十二日歸窆於長安縣昆明鄉魏村先妣段夫人塋。”

當時大家都很奇怪,因為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個年號,於是趕緊翻翻中國歷史紀年表,發現也沒有,很多唐代的史籍裡也都沒有出現過這個年號。

這位趙夫人是京城長安縣人士,年號這樣的大事總不至於弄錯,而且也完全沒有編造年號的必要,又根據唐代改元初期的《舊唐書》穆宗紀正有元和十五年“二月……丁丑御丹鳳樓大赦天下”之文,可以證實穆宗即位之初頒行過這一年號。

可見是我們後人遺漏了這一年號。

2,被顛覆的秦朝無頭盔說

我們接觸各種秦朝的歷史,都會發現有秦朝士兵沒有頭盔的說法,甚至很多的發掘也真的沒有發現秦朝有頭盔出現,很多學者也是這樣的看法。

終於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發掘打破了這一切。秦始皇陵陪葬坑有一處發掘出了大量的石制頭盔。

3,光緒皇帝是病死的嗎?

光緒的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個謎,大家怎麼說的都有,有的人還分析說光緒一直體弱多病,病死的很正常,也有的說他是為情而死,甚至《清史稿》中也記載,光緒是病死的。

1938 年深秋,光緒的崇陵地宮被盜,雖然損失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同時也為揭開光緒的死因提供了機會。

1980年,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示下, 相關部門對地宮進行了保護性清理工作。

2003年經與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專家初步研討之後, 在徵得河北省文物局和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同意, 將多根光緒帝的兩小縷頭髮送至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反應堆研究設計所29 室進行檢測。

檢測發現光緒的兩縷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砒霜。光緒的死就此大白於天下,這樣的結果不禁令人唏噓。

4,活環玉器的出現時間?

活環玉器呢,就是一種雕刻技藝很高的玉器,一個玉器連著另一個玉器,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的一個個連在一起的玉環,很難解開的那個,就是這一類的器物了。

一般史籍的記載和學者都認為這項技術到了清代才有,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打破了這一認知。

曾侯乙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環環相連的十六節龍鳳玉佩,一下子把活環玉器的工藝往前推了2000多年的時間。

5,好壞海昏侯劉賀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中記載,劉賀“既至,即位,行淫亂”;“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我們對於劉賀的認識也是一直如此,他是個昏庸無道的壞人,但是隨著海昏侯墓的出土,一切都被打破了。

在古代,人們都是視死如生的,一個人生前喜歡什麼,死後就會陪葬什麼,甚至很多東西都是墓主人生前的最愛。

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的畫像以及名言的屏風,這就說明劉賀是尊賢的,還出土了大量的竹簡,這就說明劉賀不是個不學無術的人,還出土了他的李夫人留給他的遺物,可見劉賀也是重情重義之人。

漢書中也出現過劉賀刻苦學習的記載。

這些證據雖然不能徹底的證明劉賀是個愛學習尊聖賢的好人,但是卻足以說明他不是個昏庸無道的人。

我是專注歷史領域的歷史試卷,歡迎大家關注~


土裡刨金


馬王堆出土的中醫藥文獻揭示,古人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中活的那麼粗糙,更比隔壁老大爺會養生。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祭祀禮器人物雕像,居然說明中國文化可能是外來文化。震驚世界的龐貝古城,不起眼的1435毫米並排石路,更與如今標準鐵軌,火箭航天器發射軌道出奇一致………

這些考古發現讓所有世人都顛覆了以前的認知!隨著一層層的面紗撥開。真相開始浮於水面。這些死人死物永遠是不會說謊的,讓我們揭開面紗去看一下那些神奇的考古發現。

馬王堆養生寶典

馬王堆挖掘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舉世震驚的文物,從棺槨到墓主不腐女屍,從精緻的完美無縫天衣到大量失傳古籍。甚至還有神奇的四重棺,寓意著飛天昇仙的傳奇。

大概挖掘出了十幾種中醫藥古籍。像《脈法》,《陰陽脈死侯》還有《養身法》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裡面所涉及的養生知識,和現代的養生學一樣,系統全面。還配有運動的知識和養生中藥配方。相比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古籍中的養生知識綜合起來便是三方面:養精,養氣,養神。與傳統的中醫所倡導的幾乎相同,而且做到做好這三方面,可壽同日月。

馬王堆出土的不腐女屍,3000年的辛追娭毑肉身不腐,這樣的保養技術用在死人身上,況且有如此好的效果,那麼用在活人身上更是無法想象。而這樣的養生技術在如今都算得上是非常高明,更何況是在3000多年前的漢朝。

三星堆

看夠了古人玄幻奇妙的求仙問道,視角一轉,不妨來看看祖國西南之地神秘的三星堆古國——我國罕見的神權國家遺蹟。

三星堆出土了各種各樣的的神像,禮器和祭品,還有眾多真人大小的銅像。

最大的立人像可能代表著國王或巫師酋長,加上那些正在祭祀位上的小人像,共同組成了一個巫祭統治集團,以不斷從事祭祀活動,來統治國家。

古語云:國之大事,祭與戎。但奇怪就在於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中沒有一件武器。即使有也只是禮儀用的,並不能用於實戰。


而且出土的青銅人像,並不像蒙古利亞人種(亞洲人),高高的鼻樑,深邃內凹的眼睛,還有一雙招風大耳。這證明了三星堆是神權國家的性質。

同時,也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多出了一種猜測,三星堆文明不排除是外源文化的可能。

試想,我們知道有新舊石器時期的部落,夏商周的奴隸制王朝,由秦開始至清朝結束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國外中東古代的政教合一國家。

三星堆一個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器,但依然保持神秘的祭祀,以祭祀來統治國家的神權國家,是不是顯得與中華悠久歷史進程中的演變,格格不入。

或者直接說根本就沒有這麼一環,中原文明進程中就沒有類似於三星堆文明,這樣神秘的神權國家,出土的青銅人面像也更像古印度雅利安人種。


古印度濃重的宗教信仰社會氛圍,也更像是會孕育出神權國家的地方。當前仍存在爭議,三星堆是外源文化還是巴蜀文化的分支,尚無定論。再進一步確定之時,倆者皆對或是倆者皆錯。

龐貝古城

厭倦了神神叨叨的馬王堆,三星堆,這些堆那些堆的。來看點實際的龐貝古城:

市井氣息濃重的並排石路,寬為1435毫米,剛好是古羅馬戰車兩馬齊驅的馬臀活動範圍。它(1435毫米)同時也是十六世紀德國哈慈礦山鋪有專運礦石的“石路”的寬長。

神奇且讓人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是,現代鐵路的標準軌距也是1435毫米,與火箭航天發射器軌道間距也不謀而合,是不是剛好這個數值適應這些呢?這並不一定。

有研究人員研究表明像1800毫米,1500毫米更適合,也更容易製造安裝,而不是看上去不倫不類的1435毫米。

古人的標準延續到了今天,看似神奇,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其實這只是一種經濟學現象。有個經濟學家根據這一現象總結出了一個經濟理論,名字就是路徑缺陷的依賴。感興趣可自行百度。


古人那些貌似一日千里,遨遊四海的荒誕想法行為,實際就是我們原本就有的,對自由,對探索的慾望與理想。如今的我們反而感到詫異,只不過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一瞬茫然失措罷了。


史之策


有很多,這裡試舉一例:曹操

大約是2009年吧,安陽發現了曹操墓地,經過考古發掘,確認了兩具曹操遺骸。據有關專家考證:一具叫曹阿瞞,是曹操小時候病死時留下的;一具叫曹孟德,是曹操老年時所留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軒然大波,原來歷史上的曹孟德和曹阿瞞是兩個人

當然,上面是開個玩笑,不過曹操墓地確認,確實解決了兩千年來曹操家世糾紛

在三國曆史上,曹操出身太監曹騰一脈,曹騰有子曹嵩,曹嵩生下曹操開創三國曹魏一脈。大家都知道太監不能生養,老曹不可能是太監親兒子,所以老曹血緣出身一直有爭論,而大部分人認為曹嵩出身夏侯家,畢竟曹魏勢力中夏侯家佔的比重很大,很受曹操器重

但經過曹操屍骸DNA比對發現

老曹和夏侯家真沒什麼關係,猜測是曹騰收養的曹嵩出自他自己的曹氏宗族。至於夏侯家為什麼受曹操器重,估計還得繼續考古……

也不知道用曹操小時候的那具對比,還是用曹操老年時候的那具


靈石蘊珠寶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一個名叫張光裕的教授,在文物販賣市場溜達,溜達著溜達著,看到了一批竹簡,就是這批竹簡,顛覆了許多中國人信了兩千多年的認知。


清華簡的發現

我們都知道,在紙張發明之前,我國的書都是以竹簡的形式保存的。如果這批竹簡是真的,那意味著很可能是一兩千年以前的古物。張光裕教授經過判斷、鑑別,得出了一個初步的結論:這批竹簡很可能是戰國時代傳下來的珍貴古籍。


後來,幾經波折,這批竹簡由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買下來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被命名為清華簡。清華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國家文物局等十多位高等學府、權威機構的專家共聚一堂,對這批竹簡進行了碳十四測年工作,最終得出結論:這批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時的產物。

其後,清華大學便對這批竹簡開始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顛覆了不少我們對先秦時代的歷史的認知,其中最大的顛覆,就是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的反駁。

烽火戲諸侯?假的!

烽火戲諸侯最早記載於《史記》,其實歷史上已有不少人懷疑其真實性。大致是說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調戲諸侯,最後導致犬戎攻城時無人來救,西周滅亡。後來西晉時出土了《汲冢竹書》,裡面記載與《史記》頗有出入,直到清華簡的面世,我們終於能理清西周滅亡與東周建立的始末了。

綜合《左傳》《汲冢竹書》與《清華簡》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結論:

一開始,周幽王娶申後為正妻,生王子姬宜臼,被立為太子。但後來周幽王另娶褒姒,褒姒為他生下了王子姬伯盤。周幽王喜新厭舊,十分寵愛褒姒,於是就打算廢除姬宜臼的太子之位,另立褒姒所生的王子姬伯盤。


幽王一開始娶的申後也是大有來頭的人,是申國的公主,姬宜臼害怕不但丟了太子之位,還被被幽王直接殺了,於是就逃到了申後的孃家申國。此時周幽王也害怕自己死後姬宜臼會殺回來和姬伯盤爭奪王位,索性來個斬草除根,帶兵殺向了申國。

申國國小力弱,得知幽王殺來,於是就聯合了盟國曾國,又勾結了犬戎,一起反撲,在申國、曾國、犬戎三股勢力的合力之下,周幽王不敵,與姬伯盤一起死於混戰中,西周也因此滅亡。

二王並立之局面

西周滅亡後,姬宜臼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陽,但周平王畢竟殺了父親周幽王,許多諸侯都不服他,以虢公為首的諸侯另外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周天子,是為周攜王。於是,就出現了同時存在周平王和周攜王的二王並立局面。


二王並立的局面一直持續了21年,後來晉國國君晉文侯站在了周平王這邊,帶兵殺了周攜王,這時候就只剩下了周平王,二王並立結束,我國才算正式進入了東周時期。

這段歷史,因為《史記》沒有記載,《左傳》也只有隻言片語,《汲冢竹書》有提及,但不甚明瞭,直到近幾年《清華簡》研究的發表,才終於讓我們釐清了真相。


(圖源網絡,侵刪)


臥聞海棠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在進行市紡織廠的基建時發現了三國時東吳名將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國時代似乎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但他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也算是東吳的的大人物了 。

經考古鑑定,朱然墓是迄當時為止長江中下游區域已發掘的300多座東吳墓葬中最能反映東吳最高統治集團墓葬特點的一座大墓。墓室雖早年被盜,但許多隨葬的精美漆器倖免劫難。在140餘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還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

<strong>

看上去是不是並沒有太厲害?

朱然墓中發掘的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文物卻不僅震動了中國考古界,並且震動了日本全國。

我們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視作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輿論一直以來都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卻發現了一對漆木屐,和當代木屐樣子差不多,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證明了木屐不是日本發明的,二十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在朱然墓發現了這種木屐後,日本方面還多次請求將其運到日本展覽,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國出土的木屐後,都紛紛表示詫異,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尷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這對木屐,就沒那麼容易,必須到中國來了。這對木屐在2002年,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國寶。


張明揚不說話


史記上記載,秦始皇本來想立扶蘇,然後趙高和李斯沙丘之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讓胡亥篡位,勒令扶蘇自盡。這段歷史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前段時間北大竹簡發現了《趙政書》裡面有石破天驚的發現:

昔者秦王趙正(政)出遊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秦始皇出遊得病之後,覺得自己不行了,讓手下眾臣推薦繼承人,結果李斯、馮去疾推薦胡亥,秦始皇同意了,於是胡亥就做了天子。

這實在非常的顛覆認知。雖然這個《趙政書》也是個孤證,需要進一步考究是文學性大一點呢,還是史學性大一點,但是其所言倒也不無道理。自古以來帝王出巡,太子或者跟著一起出行,或者坐鎮首都監國,但是無論如何也不太可能放到邊疆去領兵。所以扶蘇不太可能就是秦始皇內定的接班人。而秦始皇不帶其他的兒子專門帶胡亥,就算不說一定要立為太子,但是至少說明秦始皇對胡亥是有偏愛的。

即便如此,沙丘之謀還有一個最大的真實性的漏洞。那就是時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史記的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沙丘在邢臺廣宗縣,距離山東德州的平原縣,從地圖上看,大約相距150公里,按照古代皇帝巡遊的速度,這個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考慮到秦始皇當時正在生病,大概要四五天才能到。難道趙高,李斯就知道在平原得病的皇帝一定會掛掉,所以壓著詔書不發?如果皇帝真的恢復了過來,一旦問起,趙高豈不是滅門之罪?

當然這裡面我們可以摳字眼,說皇帝是在平原津生病,後來病很重了,臨要到沙丘了才發詔書,這麼解釋倒是可以。

但是即便如此,詔書內容又如何解釋了?『於喪會咸陽而葬』這七個字怎麼也看不出,秦始皇想要傳位給扶蘇的意思,頂多只是說自己不行了,讓扶蘇準備回去,在咸陽給他出殯。秦始皇的時代,沒有什麼柩前即位這一套,傳位不傳位總要有一個交代。

而秦始皇在什麼時候立的胡亥呢?根據《趙政書》,是在柏人。柏人和廣宗(沙丘)都在河北邢臺,但是兩者相距七八十公里,並且從平原津來的話……我們可以看地圖:

平原在山東在東邊,秦始皇發現自己病重就往回走,結果走到柏鄉縣的時候不行了,立胡亥,然後走到沙丘徹底掛掉了。這一路按照現在發達的交通,也有253公里,在秦朝只會更多,也就是說秦始皇從生病到死,也撐了十天左右,這十天裡面,趙高和胡亥想要徹底的掌握秦始皇,並不容易。

那麼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呢?結合趙政書和史記,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秦始皇想立的是胡亥,群臣想立的也是胡亥,但是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下詔給扶蘇,讓他到咸陽準備給自己出殯。但是在李斯和趙高看來,扶蘇手握三十萬大軍,又有蒙恬扶持,如果把皇帝病重的消息洩露出去,扶蘇又有長子的名分,難保不會先進了咸陽,加冕正位。那個時候扶蘇名分在手,就算胡亥手握始皇遺詔,也毫無辦法。

於是趙高和李斯扣住了通知扶蘇的詔書,密不發喪,火速奔往秦朝的中心咸陽,搶先登基稱帝。稱帝之後,矯詔處死了扶蘇這個定時炸彈。這樣一來,整個過程就非常符合常理了。

李斯和趙高為什麼能夠肆無忌憚?是因為人家本來就擁有大義的名分。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偷天換日之謀恐怕是莫須有,有的只是向扶蘇隱瞞秦始皇死訊,以期讓胡亥先入咸陽的計謀。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們普遍認為是真相,甚至很多還寫進了教科書。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過程中,一次次顛覆了這些認知!(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1、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幾乎人盡皆知。

指西周時期的周幽王,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點燃了示警的烽火臺,將急匆匆、浩浩蕩蕩趕來救駕的八方諸侯,給戲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彎了楊柳細腰。

後來犬戎真的來了,周幽王再點烽火沒人信了,諸侯以為周天子又在玩“過家家”,沒一人前來勤王救駕,犬戎大軍攻破周王都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在整理一批戰國竹簡時,該竹簡卻明確記載:周幽王因為主動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組成聯軍,打敗了周王,西周因而滅亡。而且竹簡上沒有關於“烽火戲諸侯”的任何記載。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有可能純屬一個烏龍。


2、上古“禪讓制”

司馬遷《史記》記載:中國上古時期,帝位傳承是“禪讓制”,即一個君主會將帝位禪讓給德行好的人。


堯和舜之間非親非故,因為舜的德行極好,而堯傳位舜,是為禪讓制,是一種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會,古人在讚美人時經常會說一句話:“足下有古君子之風”。

而後來,從戰國時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簡紀年》記載:舜是篡奪了堯的帝位。堯晚年喪失德行,舜反叛,把堯囚禁,為了得到帝位還把堯的兒子丹朱給流放了。


《竹簡紀年》原文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戰國時期的書簡,比後來的西漢司馬遷《史記》要早很多年,那個時代更接近上古時期。

何況竹簡刻字有限,頗為珍貴,比後來紙誕生後用紙寫字要費勁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為一代君王身份尊貴,不至於把“造假的竹簡”視為珍寶,連死也要帶進墓中。


3、孫臏和孫武是同一人

長期以來,歷史界曾普遍有一種認知傾向:認為孫臏和孫武可能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只是同書異名。


因為都說孫臏多麼厲害,可卻一直從未見過有孫臏的兵法著作流傳於世,所以認為孫臏並不存在,或者孫臏就是孫武。

直到1972年,臨沂銀雀山兩座漢墓的竹簡出土,居然同時驚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著作,證實了孫武和孫臏並非同一人,而是兩個人,兩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說,孫臏本來就是孫武的後裔啊,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簡出土以後,後來人們才弄清楚了二人關係。


4、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對抗

據《史記》記載: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張儀是蘇秦的師弟,兩人以“連橫、合縱”相對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學,以天下為棋盤,鬥智鬥勇,左右天下格局。(關注:峰子奇觀,後續更多趣歷史!)

戰國時期,各國互相攻伐,時友時敵,誰也不相信誰,各自打著對方領土的歪主意。

蘇秦主張“合縱之策”,即主張六國合縱,六國抱團則勢力遠遠大於秦,則可以從各個方向壓縮強秦的擴張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六國皆存。

而張儀則站在秦國一邊,主張“連橫之策”,即主張做強秦的盟友,受秦國保護,既能讓別國不敢再攻打你國,還可帶著盟友國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會跟著大。否則,秦老大揍你勿怪。

戰國七雄局勢圖


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


蘇秦的年輩比張儀要晚,張儀在秦國混到相國時,蘇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壇。而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時間,均在張儀死了之後。

既然張儀都死了,又何來兩人“合縱連橫”同場對抗一說呢?

暫時先講四個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們下期見!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下期不錯過,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觀


郭店楚簡老子的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郭店楚簡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郭店楚簡

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恰好的楚國文字寫的。這是我們迄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的《道德經》。我們不能確定老子真正的出生年代,但我們可以推斷下,按照很多史料的記載,孔子在世的時候,是親自拜會過老子的,孔子生辰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馬王堆漢墓帛書:公元前168年

郭店書簡: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3世紀初,戰國中期。

在這些《道德經》或曰《老子五千言》版本中,郭店書簡是最早的版本,其次是馬王堆帛書,我們撥開這些竹簡,打開這些帛書,我們看到的是大不一樣的《道德經》,和我們現在通行的抄本有絕大的區別。

所以我才說,《道德經》是我們錯讀了2400年的經典。

我們現代版的《道德經》是篡改過的,這裡邊不能不提一個人,這個人叫——河上公!

河上公,是歷史上真正的隱士,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是個傳奇人物,查不到確切的生辰紀年,但是他對老子五千言的譯註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基本是依照他的譯註弄出來的。

嚴格的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河上公譯註道德真經》(自己起的名字),根據我們現在看到的郭店書簡和馬王堆帛書這些真實的歷史文物,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認定,文物上所載的這五千言,才是老子真正給我們留下的真東西。

我看到了帛書版《道德經》,後來又接觸到了郭店書簡版的《道德經》,把他們與現代版的一比較問題凸顯。

軒轅凌霄想找個詞來形容我的心情,那就是“石破天驚”。我略有中國古文學的底蘊,古版的《道德經》與今版的比較起來,簡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很多困惑我很多年的東西有豁然貫通之感,這種不是思想,而是隱藏在體內的共振我可以感覺出來,古版的《道德經》或說《老子五千言》是個極度完美的體系,它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不管是郭店書簡還是馬王堆帛書,這些真實的歷史文物上所載的《老子五千言》,一定會上升比今天高得多的高度,指導人類的思想,這個人類當然不只是中國,老子在世界各個國家有無數的粉絲,他真實的思想一定會更加璀璨,一定會更加光耀世界。

軒轅凌霄

12.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