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什么要向苏联开战?

Mr.Yang


表面上看苏德战争的爆发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线作战的经历令德国记忆犹新,因此在二战初期德国是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的形式发起波兰战役,大约半个月后苏联以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名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地区。1940年5月腾出手来的德军以迅雷之势席卷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至此除英国和苏联外的整个欧洲几乎都处于德国的掌控之下,但毕竟此时英国仍在抵抗,按说在没结束与英国的战争状态前去招惹苏联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当时斯大林就是这么以为的,以致于当德军对苏联发起突袭时他仍坚持认为那些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是英国情报部门释放的烟雾弹,其目的在于将苏联拉进战争以缓解英国所面临的战略压力。然而事情最终并未按斯大林所预计的那样发展,那么德国为什么要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进攻苏联呢?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可谓蓄谋已久。在纳粹的种族理论中日耳曼人是应当统治全世界的优等种族,而斯拉夫人则是他们眼中的劣等民族,因此驱逐低劣的斯拉夫人,从而为日耳曼民族开拓广阔的东方生存空间是纳粹种族理论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之一。纳粹的思想体系不仅在种族理论上和苏联是对立的,在政治立场上法西斯主义同苏维埃制度也是对立的:纳粹的法西斯主义宣扬日耳曼民族天生优越,有权统治其他民族;而苏维埃意识形态则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破既定的国家阶级格局。在希特勒看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败亡就是因为当前线战事正酣时社会党人在国内闹革命的结果,因此他非常担心苏联的红色意识形态会渗透到德国,从而鼓动起德国的底层民众颠覆纳粹政权。由此可见德国进攻苏联的确是蓄谋已久,而苏联方面其实也对德国的企图心知肚明,只不过苏联方面坚持认为德国不会在结束与英国的战争之前进攻苏联。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国宁愿冒两线作战的风险也要迫不及待进攻苏联呢?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战局: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希腊等国都已沦陷,放眼整个欧洲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表面上看英国抵抗得异常艰辛,然而德国却迟迟无法实现登陆英国的计划,因为德国始终无法掌握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英国尽管正在走下坡路,可毕竟大英帝国的彻底解体得等到二战之后,相比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英国所能动用的战争资源丰富得多。英国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属地得到源源不断的兵力和战略物资补给。这时英德战争已成为决定欧洲未来命运的关键——很显然如果德国将英国拿下,那么将腾出手来毫无后顾之忧地入侵苏联,从而将整个欧洲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问题是这点不仅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看到了,苏联决策层同样看到了,那么苏联决策层会坐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德国决策层同样看到了这点,于是企图通过一场迅速的闪电战打消英国最后的希望,因为在德国看来苏联将极有可能被英国拉拢成为自己的又一个战略对手。同样实力正日渐壮大并开始图谋世界霸权的美国也不可能容忍德国独霸欧洲。美、苏只需要向英国暗示:自己不希望看到德国过分强大,那么英国就不会丧失抵抗意志。在这样的局面下德国认为:消灭苏联正是粉碎英国人抵抗意志的一种手段,况且一旦苏、美、英等国联起手来自己在战争潜力上的劣势将进一步拉大,而如果自己能拿下拥有充足资源储备的苏联无疑将使局势大为改观:巴库的油田、乌克兰的粮食都将成为供养德国战争机器的有力保证。

事实上即使德国不发动侵苏战争也未必能摆脱两线作战的格局:正如上文所说的苏联方面其实对德国的企图心知肚明,他们也知道一旦德国拿下了英国就会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苏联身上。尽管客观存在的历史现实是纳粹德国入侵了苏联,然而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随着纳粹德国的日益扩张实际上已然对苏联的国防安全在客观上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显然苏联方面不可能对此毫无准备。当纳粹德国在西线大举扩张之时苏联并没闲着:迫使芬兰割让土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占领波兰东部地区、对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苏联试图以此构筑一条与纳粹德国的战略缓冲区,然而苏联的一系列扩张行为已使德国感受到了威胁,同时苏联制订了旨在对德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的大雷雨计划。在德国看来即使自己不进攻苏联,苏联也迟早会主动进攻自己,那么与其如此不如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德国很早就在搜集关于苏联的各种情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决策层过于夸大自身优势,而对苏联方面的优势则视而不见:苏联的战略纵深、战争潜力都不是德国所能比拟的,但苏联客观上也存在劣势——尽管苏联在经历两个五年计划后已实现工业化目标,然而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主要基于规模效应,在生产技术上比起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仍是相对滞后的。同时苏联在此之前经历过严酷的国内政治运动,而德国人也巧妙抓住了这点——他们在1937年策划了针对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离间计,最终导致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在内的8名苏联红军高级指战员被冤杀。希特勒认为技术水平偏低且刚经历国内政治运动的苏联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而此时德国已占领除苏联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大陆,打开了进军苏联的地理通道。在这样的形势下希特勒认为进攻苏联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集结起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两个孪生兄弟,蜜月期渡过了二十年,互相都被世界各国孤立打压中,两个国家都在领土扩张中,两国执政者,都是大沙文主义者,都是种族主义,都是大独裁者,都想要想统一欧洲大陆。

欧洲两个强大的国家谁也不服谁,由亲密者变成了搏弈者,双方都在扩军备战,只是互相没有点破而己。

苏联比德国还早于1928~1939年就修建了明斯克防线,由北向南长达1200公里的防御性军事工程,要塞化,这些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时刻准备着,向西扩张作准备。

苏德之间互相支持对方,德国用机器设备及军事装备向苏联出口,而苏联向德国输出的是粮食棉花矿石,但两国都想领土扩张性,这是无法调和的。

当德国军事上狂扫西欧诸国后,向统一大欧洲迈进很大步法,只剩下了强大军事领居,但苏联对德国始终是一种军事威胁,一个拥有近五百多万军队的苏联,希特勒能放心吗?

当两国体制上相近,又都是军事强国,又是想扩张领土的野心,这是不可调和的,双方都在算计对方,互相伤害成为必然,这只是时间问题。

欧洲出现了两个军事力量的霸主,又都是具大的战争潜力的国家,又是地缘政治经济的竞争者,只是德国人错误的低估对手的组织能力,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三个月拿下苏联,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上是行不通。

苏联不光是军事力量强大,政党的基层组织能力非常强大,控制力远比英法强大,战争潜力巨大,国土面积巨大,战略纵深就强大,这点被德国高层忽略了。


随雨飘渺


德国为何进军苏联?从战后的结果来看觉得不应该,毕竟当时德国已经霸占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没必要死磕苏联,但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德国进攻苏联又是必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的惨痛教训!德国在一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就是长期处于东西两线作战,东线与俄罗斯,西线与英法,这种两线作战消耗德国大量精力与资源,一战后期,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折磨,决定率先解决东线,对沙皇发动猛烈攻击,大败沙皇,也导致沙皇俄国倒闭!而二战时,德国首先就要避免两线作战,先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稳住东线!集中全力攻打西线,一切也如计划进行,除了英国,西欧基本全部都被德国拿下!德国最后集中全力猛攻英国,然而,英国是强大的海上国家,德国海军力量比不过英国,只能空战,经过几个月大不列颠战争,英国扛住了德国的狂轰乱炸,德国也无法拿下英国,长期耗下去对德国不利,苏联在背后也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既然西线解决不了,只能先去解决东线!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攻击成为必然!

二、资源的需求。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需要大量石油、铁矿、粮食等来维持。德国经过西线近两年战争,国内资源已经严重不足,寻求资源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外高加索、乌克兰一带拥有丰富的石油、粮食资源,加上对苏作战本是必须要完成的战争计划,因此对苏作战也必须要进行,只不过超乎大家的意料,因为比大家想象的要提前很多!

三、极度自信。德军在西线的连连胜利造就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也让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本来需要更严密,更谨慎的作战计划被极度自信,狂妄自大冲毁,为了资源,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悍然发动对苏作战,预计三个月消灭苏联!如果不是过度自信,也不会如此轻易发动对苏作战!

以上几点综合判断,德国对苏作战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华哥谈国际


希特勒在1941年向苏联开战确实存在战略误判和警报错误,但是这并不是题目中的核心问题在此不再敖述,讨论两国开战的原因还要从更实际的“战略”角度出发,小编总结出一下观点:

1、苏联的强大让德国人如数针毡,对于德国人来说仅仅隔着波兰平原的苏联是最大的安全威胁。

德国在历史上就是四战之地,国土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安全,西线的莱茵区仅有莱茵河算是天堑,而且这里又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不可能将其作为前线长期作战,因此希特勒在击败法国之后将整个法国大西洋海岸作为占领区兼并,其目的就是扩大防御纵深保护莱茵工业区(包括鲁尔工业区在内的西部经济带);而东线的安全问题也没有随着瓜分波兰而好转,苏德瓜分波兰后德国仅仅占有了40%的面积,其东部的小麦,产油区都被苏联拿走了。希特勒占领波兰的经济目的一个也没有达到。

战略意义也随着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平原而变得竹篮打水。众所周知,希特勒进攻波兰是为了争取整个帝国东方的安全,德国人不会忘记在一战期间沙俄军队攻入东普鲁士的教训,而入侵波兰后德国仅仅拿到波兰首都周边的领土,两国划定“维斯瓦河上游、布格河”这条国界,并不足以保证德国的东部安全。上图可以看出两国军事分界线距离柏林并不远,它和一战时期的俄德边界一样曲折,仅有一河之隔也不足以建立坚固的筑垒地带。因此德国需要在英国人进行大规模反攻之前在东线建立安全的国界。如果当时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边界是“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山地,或许希特勒进攻苏联就不会这么迫切。

2、 难以自拔的战争泥潭,德国人意识到短时间内解决战争是不可能的,东方资源关乎到帝国存亡

由于英国还掌握着全世界绝大部分富饶的殖民地,兵力资源、自然资源、工业规模远在德国之上,因此丘吉尔坚持战斗的宣言还是让德国骑虎难下的,或许在海狮计划制定前期希特勒和它的幕僚还坚信英国很快就会被打倒,他们将会获得北海丰富的石油和英国巨大的工业规模。但是随着赫尔曼-戈林的空军损失3000多架飞机还没能搞定英国皇家空军,希特勒肯定开始考虑持久战的问题了。就像一战时期第二帝国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英法联军,继而掉头在东线大举进攻沙俄,希望解放东线的驻军并获得沙俄丰富的农业资源、工业原料支持西线的持久战一样。希特勒也有同样的考虑他说“只有获得乌克兰的小麦我们才不至于像一战那样被饥饿打败”,

千万不要以为获得法国和波兰的一部分之后德国就拥有足够的战争潜力对付英国,法国当时是农业国工业基础很有限,戴高乐在西线战役期间说:“法国每个月可以生产200辆坦克”,而整个马奇诺防线也耗时近10年才完工,可见法国能给与德国的工业帮助是非常有限的;法国的资源也很贫瘠尤其缺乏石油资源,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石油不足一直是困扰德国的噩梦,这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凸显。一战时期罗马尼亚一加入协约国阵营,德国就派出“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率领德、图、保三国联军攻占罗马尼亚,其目标就是普罗耶什第油田。而缺少石油并没有因为占领法国和波兰而得到解决,为了长时间持久战希特勒必须灭掉苏联。


兵器世界


按照现在的主流说法,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一步臭棋,不仅折戟斯大林格勒,还将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实属偷鸡不成蚀把米!

<strong>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只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从结果去倒推,这样并不客观。

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罗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一份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战争计划,名为《大雷雨计划》。

其是苏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争霸欧洲的战争计划,其主要矛头就是德国。该文件来。当时苏联方面计划在1941年的7月份进攻德国。而希特勒则是棋先一招,于6月22日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来看,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只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招数。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军队前期一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比等着苏联人准备好了打过来要靠谱得多。

当然,即使没有《大雷雨计划》,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根据战争情况解读:

1940年,德国集结4523架飞机,18大战斗群,6大航空编队,35艘军舰,将战火燃烧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史称“大不列颠之战”。

这场现役持续了一年时间,德国的空天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被英国皇家空军压着打的局面。

空战没有优势,海军便无法进行登录工作,德国吞并英国的计划毫无进展,正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际,苏联不断的骚扰德国后方的“石油仓库”罗马尼亚。

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战争需要石油,飞机、坦克、战舰都需要石油作为燃料去发动,而罗马尼亚是德国在二战时期首要的石油来源。

苏联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在德国与英国开战时,不断的骚扰德国的大后方,这让希特勒十分恼怒。

希特勒惧怕苏联会趁机偷袭罗马尼亚,抢占油田,到时候德国将腹背受敌。

“大不列颠现役”失败后,希特勒将战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苏联。

希特勒:“其他国都是人造革,只有苏联是真的皮!揍他!”

根据苏德的意识形态来解读


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不仅仇恨犹太人种,还仇恨分布在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的“斯拉夫人种”。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疯狂屠杀斯拉夫人,导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行为极度厌恶。

希特勒不仅憎恨“斯拉夫人”,还厌恶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存在着“种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苏联,或是苏联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杀我族人,我骚扰你油田,欺负你小弟(日),来呀,互相伤害呀!”


根据德国的军事战略来解读

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在纳粹会议上,介绍入侵苏联的好处时,是这样说的:

“一但将苏联打垮,我们就能获得西西伯利亚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英国的希望在于美国和苏联,只要将苏联打垮,就可以最大的减轻日本在关东地区的压力,一旦日本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将面临毁灭。”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非常明确,进攻苏联是拯救欧洲战场的一步活旗。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希特勒争霸欧洲的阻碍,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德国的国内情况来解读:

二战前期,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封锁,德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大部分购买自苏联。

在德英战争期间,苏联向德国提议,用科技来换取物资,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同意了苏联的要求。

此后,希特勒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德国在欧洲和美、英展开决战时,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断绝对德物资、原料供应为手段来打击德国的话,德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

因此,希特勒为了长久之计,决定出征苏联。

<strong>


白话历史君


德国进攻苏联不是仓促决定的,而是蓄谋已久的,首先两国意思形态不同,注定难成好基友,而且苏德联盟迅速瓜分波兰,也让希特勒看清苏联不会坐视德国强大,在德国人的计划里,德国首先向西迅速击败英法,在转头向东占领苏联,进而南下和日本意大利完成在中亚会师的目标,之所以要先打英法,是因为英法具备强大的战争潜力,战争动员时间短,强大的工业能力也会是德国进行战争的助力,而苏联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工业能力有限,战争动员时间长,这为德国两线作战提供了一个时间差,德国人预计击败英法后德军转头东进时苏联尚未完成战争准备,德国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苏联,然而在进攻英国战役上德军遭受挫折,无法短时间完成对英国的占领,而此时苏联的战争动员已在进行中,一旦苏联完成动员,德军很可能会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问题,所以德军在未完成细线作战的情况下,贸然掉头东进,进攻苏联,是想迅速击败苏联在回来慢慢收拾英法联军,苏联也可以提供大量的战争资源,可惜德国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最终还是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风筝很疯


德国当时已经征服了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其宿敌,一直雄踞欧洲的法国都已经被德国击败,而英国凭借着英吉利海峡苟延残喘,所以当时德国面对的形势是比较好的,这也是德国决定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

其实德国进攻苏联,是其很早之前就制定的战略目标,根据希特勒的目标,必须为其千年德意志帝国争取到足够的生存空间,而苏联由于广袤的面积和丰富的资源,不可避免的被列入希特勒的战略目标之一。而且希特勒非常反对共产主义,无法容忍共产主义,其把苏联视为一个必须解决的敌人,其不能容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这也是其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

而苏联本身的资源,土地等德国极为需要的,这能为希特勒和其纳粹德国的扩张充足动力,因此希特勒极为垂涎苏联。

而促使德国进攻苏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军队徒有其表,空有规模没有太强的战斗力。因为当时在苏芬战争中,苏联表现很差,付出惨痛的伤亡却无法击败芬兰这样的一个小国。当时的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部队作战能力很差,苏军损失了高达近百万人,却无法击败芬兰,这给当时的苏联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德国作为击败法国这个欧洲强者的新霸主,也理所应当的很是轻视德国。

此外,苏联当时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强国,其迟早会对德国构成严重威胁,所以与其坐视其发展壮大以后难以解决,还不如直接趁着德军刚刚击败法国等国直接将苏联解决掉,所以德国经过简单的准备之后,便开始向苏联进攻了。


用户5770541302


首先希特勒的目标是称霸世界,进攻苏联是迟早的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德国会在与英国交战正酣的时候突然掉转枪头进攻苏联。

纳粹德国实行的是法西斯独裁体制,国家的大决策主要是由元首说了算,元首指哪打哪。

德国元首希特勒是个急性子,做事恨不得早上播种下午就可以收获。急性子的人如果遇到一些挫折还有机会让自己沉静下来,学会坚持,要命的是二战前期德军的胜利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这种“立竿就想见影”的心理。

二战前期,德军的闪电战所向披靡,无往不胜,1天攻占丹麦,5天攻占荷兰,27天攻占波兰,39天攻占法国。欧洲西部平定后希特勒马上发动“海狮计划”,企图仅仅通过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方式迫使丘吉尔投降。希特勒大言不惭地说“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

在英国的上空炸了1年,英国人没有投降,德国的空军倒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希特勒开始焦虑了:法国39天就打下了,英国怎么就打了这么久。希特勒统治欧洲的愿望太急切了,所以跟英国才干了一年在他眼里就成了“久”战不胜。英国作为当时世界的带头大哥,而且还有英吉利海峡的天险作为屏障,希特勒没有去稳扎稳打徐徐推进,反而寄希望于几架飞机就让英国投降。

希特勒就像一个挖井的毛躁小伙子,才挖1米没有发现水源就换一个地方挖。西线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马上跑到东线去攻打苏联。

要命的是希特勒没有吸取西线失利的教训,又叫嚣着三个月灭亡苏联,把主力部队全部投入东线战场,企图速战速决。苏德战争的结果是希特勒非但没有灭亡苏联,反而被苏联所灭。

做人啊不要妄想一步登天,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古今中外,历史杂谈。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点击左上角的头像关注历史观!

每个人对历史都有不一样的解读,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评论区展示,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历史观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随着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味着全面爆发,英法立即向德国宣战而苏联则是暗兵不动,美国这是继续奉行孤岛主义。期间德国军队如日中天,占领法国、横扫西欧。英国被德国空军压制的抬不起头来,丘吉尔天天在防空洞开会,德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德国希特勒出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就是突然闪击苏联。在很多现代军迷和历史迷讨论,如果德国当时不闪击苏联的话,统一欧洲稳固战线。那么德国很有可能就胜利了难道真的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吗?其实不然,今天跟随小编来看一看当时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希特勒要闪击苏联。

首先其原因就是在希特勒没上台以前,就在相对应的东进政策,在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有相对应的解释,是咱们后期所了解的德意志生存空间,简单就是说如果德国要想生存就必须要东进。这时也不乏,希特勒飘的心理,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德国陆军从未战败过,只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受到小挫折(空军)但是,对德国的总体进程毫无影响。要导致了德国总体官兵心高气傲、骄傲自满,存在一定性的轻敌心里,认为苏联虽然地大物博,但也只是外强中干,苏芬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德国的总体实力完全超越苏联。

第二个原因就是苏联准备进攻德国,这个理论其实在原来是没有的,不过随着苏联的军事档案逐渐解密,当时的真相有水落石出,在次年,苏联斯大林签署了《大雷雨计划》简单内容就是当德国入侵法国时候,战略屏保估计认为法国是军事强国能抵御德国的强大进攻,苏联认为当德国陷入法国泥潭时候,趁其不备,攻入德国境内。随后在次年里也大量的苏联军队沉伏在苏德边境,而且此情报备德国知晓,随后的军事理论研讨会上(高层会议)认为,与其让苏联先进攻不如让自己先下手为强,反而对趁其不备发动进攻,让苏联损失殆尽,没准能让苏联投降。

最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军队虽然如日中天横扫欧洲,但是战争需要大量资源来扶持,如果没有资源,军队将会瘫痪,这是对德国是一个致命打击,趁着我资源没有被消耗完毕,率先发动攻击掠夺资源地。而苏联则是最好的目标,尤其是苏联的高加索石油产地,可以无限期供应德国战车前进,已达到彻底占领世界的目的。


鹏正


二战时德国为何要进攻苏联?偏执可能是希特勒最大的特点,他不仅观点偏执,性格也偏执,换个贬义的说法他就是个疯子。大商人、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性格也偏执的,过于偏执的人,如希特勒,将握太大的政权力可能带来的灾难。



希特勒的偏执对他在战争中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有极度狂热的种族主义的思想,导致德苏战争爆发后,他无法釆取更理性更实际的方法处理苏联被占区的问题,虽然这样做会有利德军。比如在对待东欧的犹太人态度方面,对待大量倒戈投降德军的俄罗斯人和其他各民族问题方面。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前期取得巨大的胜利,苏联由于防不胜防损失数百万军队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



欺大林本想攻打德国的,谁知道,希特勒比其早一步。而这一天对苏联人来说是惨痛的,而英国却大舒一口气,因为大量的德国战机被调往苏联战场,意味着大不列颠空战结束,英国取得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英国人感慨英国空军救了英国。

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英、德两国之外,包括英属成员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被纳粹德国占领的许多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



同属核心国的意大意,则派出空军军团与德国空军一起战斗。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英国空军能够战胜德军,靠的独家研制出的地对空雷达和各国的空军支援。


而德国大不列颠空战的失利也意味着德国失去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没英吉利海峡制空权和制海权,德国就无法英国本土的登陆作战,每次登陆作战必须拥有强大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这是登陆作战的基本保证。

当时的东线的苏联已经在前线布置了数百万军队,斯大林感觉德国迟早会进攻苏联,只他没想到德国会那么快进攻苏联,而德国则是先下手为强。

德国进攻苏联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德国周边只剩英国和苏联,其他要么是盟友,要么中立国西班牙、瑞士。在英吉利海峡失利,短期内很难拿下英国,德国只能将熊熊的战火烧向苏联。

德国用芬兰和苏联战争角度去测量苏联,当时芬兰和苏联战争,苏联损失近百万军队,而芬兰人口才三百多万人,苏联却是两亿人口的大国,外强中干,希特勒觉得打赢苏联完全没问题。

最重要的希特勒觉得英法不会给予苏联的援助,这样德军更加放肆入侵苏联,因为英法避免与德战争,英法背住捷克斯洛伐克签署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



然而希特勒万万没想到的是,苏联顽强抵抗,而英国和美国都对苏联进行援助,由于天时地利人苏联战胜德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