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敬佩李鴻章還是左宗棠,為什麼?

談文論史


今天是清明節,是祭祀祖先先人,敬仰偉大人物的日子。我有六位最喜歡的作古偉人,其中一位就是左宗棠。三年來我對左李介紹文章已經二百多篇,今天算是對二人的總結了。

(1)左李是一個戰壕卻方向不同的吵鬧的戰友,李做過的左都做過,左做過的李許多沒做過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改革派”,因此,談不上誰更先進誰更落後。可以說,李鴻章在“洋務派”中的軍事上向西方學習、洋務企業等左宗棠也都主張,只不過有些具體內容如鐵路等,左宗棠比李鴻章要“明確”晚一些,左宗棠在1880年以後,才逐漸認可應該大規模、快速修建鐵路等。李鴻章比左宗棠早十多年。

但左宗棠在國防上比李鴻章覺醒要早,正如1871年3月16日,李鴻章曾在給曾國藩的信中透露的,當左宗棠在同治四五年(1865年、1866年)就主張建造戰艦的時候,李鴻章還表示反對呢。由此,在這點上,李鴻章覺醒的速度要比左宗棠慢很多。

因此,二人在“改革點”上各有優缺點。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左宗棠“海陸並重”“購買與自造結合,自造為根本”的觀點,更全面更先進。拋開李鴻章在這些的個人權力鬥爭、個人利益不談,誰高誰低高低可見。

(2)左李因為性格不同,經歷不同,造成二人對待事物的態度大相徑庭,由此,呈現出:李鴻章的主體貢獻都是教訓!左宗棠除了“收復新疆”以外,卻有眾多貢獻

李鴻章的主體貢獻主要包括北洋海軍硬件的買買買、洋務企業的“倡導建立”等等,然而,這些最終都成為“教訓”,前者經過“甲午戰爭”成為廢鐵,後來的“海軍再造”與他關係不大;洋務企業在“晚清時期幾乎都是賠錢”,只有企業的管理者是賺錢的,投資者清政府並沒有因此實現目的——國力強盛。

左宗棠“收復新疆”乃是人生“第一功勞”,這個毋庸置疑。然而,因為功績太明顯,再加上世人只關注“表面的”忽略“更重要”的內容。所以,左宗棠其他貢獻被人忽略了。

例如,左宗棠對於“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福州船政局及其下屬的馬尾造船廠、電報局等都開創了中國近代工業、國防的許多先河,為了中國日後的“自主知識產權”積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福州船政學堂為例,直到20世紀50年代,該學堂培養的學員仍然為中國海軍做著非常重要的貢獻。僅憑這一點,他的貢獻小嗎?雖然,有些人看不起“本國的自主知識產權”但問題是沒有這些你的根基在哪裡?

左宗棠對陝甘大地並沒有按照極端民族主義所想的去做,而是按照國家平安、穩定去考慮。對教育科舉地推動,更促進西北文化提升;蘭州製造局、蘭州織呢局更提高了西北地區的工業化程度。

左宗棠對新疆的民生建設等都進行推動。

可以說,左宗棠、劉錦棠及其“楚系”是清朝對我國西北地區貢獻最大的群體,沒有他們就沒有整個大西北的今天。


坐古談今


大清朝的衰敗有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原因,其中軍事上幾次重大失敗及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才讓中國深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讓中國人蒙受了百年恥辱!

僅從軍事上而言,觀同期淮軍和湘軍的代表人物李鴻章和左宗棠對外作戰表現,李左之間的差距立馬就凸顯了。

清末對外作戰中,清朝取得了兩次重大的軍事勝利:一是左宗棠率領以劉錦堂部兩萬老湘軍為主力收復新疆,為祖國收復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軍王德榜率領的老湘軍二十一營在鎮南關配合馮子材取得的大捷,打敗了法國侵略者。這兩次大捷,皆體現了左宗棠為代表湘軍的拼死沙場不畏犧牲的血性。

再看淮軍,1875年淮軍劉銘傳部帶著幾萬人畏敵如虎,不敢入甘肅和新疆作戰。1884年淮軍潘鼎新部在面對法國兵時驚慌失措,倉皇而逃。中日甲午戰爭中,葉志超更是上演千里大潰逃醜劇。做為保家衛國的軍人,李鴻章代表的淮軍喪失了軍人的忠義和血性。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就是李鴻章與左宗棠的差距!


星雲9774


這樣的提問顯得多麼無知,不,你應了當今一個現象:洗白漢奷或歷史上的奷臣,而汙水忠臣和英雄。李左雖能同語,完全在於同屬一個時代,並都為滿清末期的重臣。但從二人從政經歷看,二人走的路即有相同的地方又在重大經歷中有著巨大的差別。二人同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作為曾國番的左右手,為滅太平天國為清廷立下不世之功,而後左與曾漸行漸遠,與曾在許多內外政策上存在矛盾,而李追隨曾並越發顯赫。左與李不同在對外政策,特別是西北平叛和収復新疆,李是主張放棄不毛之地與俄英,左則主張祖宗的家業不能丟,所以有抬棺進疆,這才有祖國今曰雄雞雞尾。如按李的主張,今日西北不知屬誰。再看李的做為,因善鑽營,官越升越大,為即討腐敗清廷的喜歡,又滿足列強的貪婪,一個個賣國條約大都與李有關。論人品,左介生前幹了多少大事,而左公身後無資產留給後人。而李在滿清時就有:天下瘦,李合肥。


手機用戶唯心


這個事情很難說,但總體來說,左宗棠應該高於李鴻章。左宗棠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注意,左宗棠打敗的是阿古柏,不是沙皇)但李鴻章卻說新疆是不毛之地 理應放棄。李鴻章之所以為人所詬病,是因為他主理外交,對外戰事無一勝績。換作左宗棠是否比李鴻章更好?可以說,處在地位的不同,是造成二人評價不同的首要原因。

左宗棠,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閩浙總督南洋通商事務大臣。仕途起步很晚,依靠曾國藩等人的舉薦,45歲才出仕。但50歲就擔任浙江巡撫,起步雖晚。但落點很高,左宗棠一生沒有被滿清猜忌,也沒有涉及洋務外交,未入中樞。基本上是督撫任職。一生完美。左宗棠最大功績收復新疆、梁啟超評價左宗棠是“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既是左宗棠的自勉,也是他的豪氣。左宗棠完全當當得起民族英雄四個字。收復了華夏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最富饒而廣袤疆場。千秋功業,萬世之功。左宗棠的最高職務是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在閩浙總督任上病逝,終年73歲。諡號文襄。


李鴻章,比左宗棠小十一歲。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諡號高於左宗棠)“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這是李鴻章當年的詩句。但對比李鴻章一生的作為則有些譏諷。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一生以曾國藩為楷模。但除了官職超過其師傅之外。其他方面均不如曾國藩。世人評論,曾國藩會做人,左宗棠會做事。李鴻章會做官。李鴻章一生成於“洋務運”同樣也敗於一生最大敗筆就是“洋務。雖然是地方疆臣。但卻把持中樞。可以說,李鴻章不是宰相,但卻實宰相之權。當時評價確實有些刻薄,但現在又有些拔高,李鴻章只是一個政策的執行者、處事過於權謀。把淮軍和北洋水師當作私家兵,沒左宗棠,新疆就被李鴻章賣了,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琉球拱手讓人。這些都必須由李鴻章承擔。


如果說左宗棠與曾國藩的不和是演戲的話,但左宗棠與李鴻章那是真不和。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軟弱異常反感和不滿。李鴻章對左宗棠也是十分厭惡。但左宗棠去世以後李鴻章書寫輓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可見李鴻章也是明白人。但必須承認和指出,左宗棠那個脾氣做不了李鴻章的位置。他不行。氣量不夠。左宗棠自視極高,性情豪邁略顯急躁,不適合搞外交辦國事。李鴻章老謀深算,韌性極高。如果李鴻章處於左宗棠的位置他也許做不到。二人的不同的位置。導致二人評價產生了巨大的差異。二人應該是同一類人,是晚清末代一群有能力的悲劇英雄,他們希望古老的國家現代化。而自身又接受傳統教育,悲劇與失敗必然便產生。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先說觀點:李鴻章

問題涉及到對歷史人物的觀點,縱觀二人的一生成就,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李是高於左二者對清朝,對國家都非常重要,但是非要選擇其中一個的話,我更敬佩李鴻章。二人雖同為晚清四大名臣,相比之下,左宗棠的軍事才能更加突出,而李鴻章的治國才能更勝一籌。對晚清而言,左如臂膀,李如心臟。

從歷史人物對二人的評價中佐證我的觀點

對左宗棠的評價

梁啟超: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

曾國藩: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

楊昌濬:用兵善於審機,堅忍耐勞,洞燭先幾

光緒帝:由舉人、兵部郎中帶兵剿賊,迭著戰功,蒙文宗顯皇帝特達之知,擢升卿寺。同治年間,剿平發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勳勞

對李鴻章的評價

梁啟超: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慈禧:再造玄黃之人

再比較二人的事蹟,看看二人的歷史貢獻

左宗棠的大事蹟主要有:

鎮壓太平天國,平定陝甘,收復新疆,興辦洋務主要是福州船政局,蘭州織呢局

李鴻章的大事蹟主要有

鎮壓太平天國、建立淮軍,創建北洋水師,興辦洋務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機器織布局,電報總局,簽訂條約包括: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1884年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同年《中法新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從上述事件中不難看出,左宗棠更加側重軍事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收復新疆一事,更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在東南海防和西北塞防之爭中,左宗棠強調二者並重,並且力排眾議,出兵收復新疆,平定西北,在看待這一問題上,李鴻章更多的是考慮到清廷羸弱,國力有限,不能二者同時兼顧,再加上清廷在鴉片戰爭中吃盡了海軍的苦頭,所以才主張加強海防,這是他丟卒保車之舉,而左宗棠則是站在國家統一,民族利益的角度出發,其制定的收復新疆的策略也是緩進急戰,“急戰”,就是考慮國庫空虛,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一個是現實主義者,一個是理性主義者,這也是左能和李一教高下的最大的砝碼之一,拋開此事,左的歷史功績就稍顯不足。洋務運動中雖然也創建了福州船政局,但是因為調任,不足一年轉而由沈葆楨接手

反觀李鴻章:在軍事上,建立了新式的陸軍---淮軍;建立了近代化的海軍---北洋艦隊,雖然在甲午戰爭中,艦隊全軍覆沒,但是也為中國埋下了建立強大的近代化中國海軍的種子,在內政上,尤其是洋務運動中,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企業和民用企業,使得中國有了良好的工業體系,說到外交,雖然簽訂的都是屈辱條約,但是弱國無外交,數次條約都是由李鴻章簽訂的,這也足以看出他在清廷和洋人心目中的地位。

被李鴻章圈粉詩

高中時每每看到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就對他恨的牙癢癢,心裡暗罵賣國賊,但是隨著對人物認識的深入,尤其是對歷史的瞭解,越來越佩服這位不容易的大清支柱,尤其是在讀了他的《入都》以後,直接圈粉,對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在浮於表面。入都節選。

入都

丈夫隻手把吳鉤

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慾封侯

讀完此詩豪邁之情油然而生,有如此胸襟和氣魄的人又如何能心甘情願做賣國之賊呢?必然是有他說不出的苦衷啊。


歷史與讀書


謝謝!

當然是左宗棠。我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是這樣想的。

原因如下:

一,先說個人品德。

左宗棠可以說是一心為國,幾無私心雜念,甚至捐出自己的養廉銀來充軍餉。死後沒有給子孫留下多少財產。能做到這點,於晚清,於今天,能有幾人?可以說,左宗棠無論做到哪個位子上,都是審時度勢足智多謀勇往直前戰功赫赫的指揮官。這由其性格和能力所決定。

李鴻章中後期玩弄權術,廣開財路,或明或暗,損公肥私的事情很多。在洋務運動和軍械購買及簽訂條約方面,都有為個人和家族聚財的嫌疑。為了個人派系,其用人唯親唯鄉黨,把國家投入巨資的北洋水師搞的一塌糊塗,戰爭來臨時,只能幻想英俄調停,進退失據,被動挨打,最後給國家民族造成塌天災禍。可以說,李鴻章辦多大的事情,就捅多大的簍子,製造多大的災難。這也是由於其性格和能力造成的。人,只要心術不正,又能力超強,就是禍國殃民的佼佼者!

我們評價李鴻章,只看到他的甲午戰爭之敗,其實,他更大的隱形災難,就是他私心雜念過重,過度追逐名利權勢,一切以家族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造成晚清官場腐敗成風,讓庸者上,智者遠,小人親,君子疏。令官場和軍隊歪風邪氣滋生。有人說慈禧太后是根源,但是,毫不猶豫的說,李鴻章身為漢臣首輔,中堂大人,他的惡劣榜樣和推波助瀾,直接導致國家機器烏七八糟,釀成甲午戰爭之敗。

二,能力方面,二人都是能人,都是出類拔萃。業績方面,大家都有目共睹,不再細說。歷史影響方面,相信大家自有公論。

三,反駁幾個說法:

1,弱國無外交。現在的人們老是說這句話。這話沒有錯,可是你深處想想,弱國是誰造成的?中日幾乎同時被迫變革,日本維新打敗了中國的洋務運動,為什麼?中國為什麼就被日本超越了呢?中國打不過西洋,有情可原,為什麼會敗在往日的小弟跟班日本人手裡?是老百姓不行嗎?還不是統治者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一切只是流於形式,不敢接受徹底的國家制度變革,從而令國內矛盾積累惡化,最後陷入僵局。所以說,一句弱國無外交,就是不負責任的推託話!只要有這句話存在,國家永遠都是失敗者!

2,幾千年未有之變局。這也是推託話,無恥之說!為什麼都是遇到變局,日本變得強大,晚清就變得羸弱?還不是統治者的問題?

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更無恥!典型的推卸責任,卻又自以為是,固步自封。身居高位,有這種思想,等死嗎?只能說是誤國誤民!

4,裱糊匠之說。最無恥透頂!幾十年傾盡國家財力物力人力,平日裡你李鴻章以淮軍和北洋水師為依靠,擁兵自重,上欺下壓,得意洋洋,戰爭來臨卻畏縮不前,失敗了用一句裱糊匠來推託責任,可憐我死去的將士和百姓!

5,伊藤博文,俾斯麥,李鴻章合稱三大偉人之說。可氣可悲可恨之說!前二人領導國家走向復興昌盛,使弱小變得強大。李鴻章的成就呢?令國家一敗塗地,家族財源滾滾,還有人說他是三大偉人之一,真的是自甘落後被人宰割的說法!

四,我們回首往事,翻閱歷史,為的是總結經驗教訓,以史為鏡。今天,中國的內在環境都很複雜,民族振興的道路還很艱鉅,希望中國少出李鴻章,多出左宗棠這樣的人,這樣,中國才會快速崛起!


才辰日月


左宗棠本是一介文人,一不小心登上了政壇,成為一個為政而活的文人。

戎馬倥間,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詞,優國優民之情真華感人。如果他和其它官員一樣只是拿著棒祿魚肉百姓,或者換另外一種安逸的生活,那麼中國歷史就會少了一個民族英雄,今天我們可能會站在歷史的彼岸嘆息祖國的河山殘缺。一個民族成員的人格既反映了這個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風貌,也直接影響到這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既是破碎的山河成就了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是左宗棠用一生的付出創造了一段輝煌的歷史。第一次靜京會試時,才二十二歲的左宗棠就開始打量西北,關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墾。左宗棠注重經世致用卻不嫻熟八股,可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擔當起了匡復社稷主權的重任。左宗棠的歷史存在,深地透視出民族之魂。左宗堂精神和人格,典型又真切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精髓。可以說,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傳統文人的精神典範。至今,我們依舊深情地呼喚左宗棠,呼喚他忠烈的品格。

左宗棠是一個孤獨的人,有一點“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味道。

他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看得太遠,以致在大眾中顯得稍微不合時宜;他走得太快,所以在環顧四周時卻發現空無一人,沒有人能夠跟上他的步伐;他有時又想得太深,冥思苦想之至,旁人以企及。比如,左宗棠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阻止國破家亡的悲劇發生,他想要抗爭,但別人並未有這種心態。雖然這個國家已病入膏肓,昔日巍峨的皇宮開始搖搖欲墜,四面微微寒涼抖起,皇上也沒有強健的心態,但他依舊試圖振作,朝中的大臣卻是七嘴八舌,爭權奪利滿足自欲。左宗棠內心在想,這國家不是滿族人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是我中華民族的。無論這個民族的苦難是何等的深重,國家的處境是何等的困窘,他覺得自己的心只能屬於這個國家和民族,因為,血管裡流淌的是這個民族的熱血現在既然國家由滿人統治,那麼保衛朝廷就是保衛自己的國家。正是懷著這種心態,左宗棠才會接受湖南巡撫張亮基的邀請,決定出山輔政,入巡撫衙門主幕戎機。

收復新疆是左宗棠長久以來的一個心願,當年和林則徐一夜長談,林則徐曾特地把新疆等地的重要資料託付於他。

所以收復新疆後,左宗棠專門到福建林則徐祠去拜謁,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

收復了新疆自然是一件大事,但如何在收復後保持局勢穩固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是個極大的考驗。左宗棠建議以新疆建省,實行切實有效的管理。在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後,時任新疆巡撫的劉錦堂制定了具體的建省方案。

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時,一路行軍,一路築橋修路,並沿途種植楊柳。不到幾年的時間,從蘭州到肅州,從河西到哈密,從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只要是湘軍到達過的地方都有植道楊柳,除戈壁外,到處連綿不斷。人們為了感謝左宗棠,專門稱其為“左公柳”。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74歲的左宗棠停止了最後的呼吸,死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他的死意味著大清王朝最後的頂樑柱倒下了。收到喪折後,慈禧太后的心情也異常複雜,“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話語似乎還在耳畔,但左宗棠已經走了。

在這個奮起抗爭、抵禦外侮的時代,左宗棠成了中流砥柱,曾經擁有“二等格靖侯、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一等輕騎都尉、賞穿黃馬褂、兩江總督、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等七個頭銜的左宗棠,這個風光了大半生的男人,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當年法國攻佔臺灣島時,他們的軍艦在東海耀武揚威,左宗棠與他們擺開決戰的架式,發出“渡海殺賊”的動員令。法國人吃過左宗棠的大虧,知道他是雄獅。一旦一群羊由一頭獅子領導,個個都成了獅子,而一群獅子被一頭羊領著,則個個成了羊。左宗棠一死,中國便成了群龍無首的狀態了。左宗棠一死,法國人鬆了一口氣。
當年英國領事在上海租界豎有“華人與狗,不許入內”的牌子,左宗棠發現後,下令侍衛將其立即搗毀並沒收公園,誰犯錯就逮捕誰。左宗棠端坐在八人抬的綠暱大轎中,身穿黃馬褂,頭戴寶石頂戴,三眼花翎,手執鵝扇,面容飽滿,威嚴無比。只要他進入租界,租界當局都會馬上換上中國龍旗,外國兵警執鞭清道。左宗棠一死,他們就不需要再這麼恭謹有加了。左宗棠一死,英國人也能大口喘氣了。左宗棠之死讓俄國人繃緊的心終於鬆了下來,想當年,左宗棠把他們從新疆一一趕走,收回曾被他們侵佔的伊犁地區;想當年,左宗棠用兵車運著棺木,將肅州行營前移幾百公里到哈密,“壯士長歌,不復以出塞為苦”,這氣勢就是做好了與俄軍決一死戰的準備。左宗棠一死,中國的骨頭就沒那麼硬了,他們也不用再害怕了。

當然左宗棠之死也讓一箇中國人鬆了一口氣,那就是李鴻章。

一個月前,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他卻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條約,成為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聞。左宗棠諷刺說“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一時全國輿論沸騰,群情激憤,弄得李鴻章狼狽不堪。李鴻章自然十分惱怒,覺得這個湘人不懂人情世故,於是拿左宗棠的下屬開刀,殺雞給猴看。如今左宗棠死了,湘軍主戰派的旗幟倒了,躲在京城的李鴻章再也不用有所顧忌了,可以放肆地弓著腰在世界列強面前周旋。

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在民族危亡之機拍案而起,挺身而出,雖然明知道會觸犯一些人的私利,但他誓死吶喊,保家衛國。

在中國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像左宗棠一樣所向披靡,鐵腕收復大片國土?張騫溝通西域,蘇武威武不屈,班超投筆從戎,史可法慷慨殉國…他們留下了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故事,有仰天長嘯的悲壯,亦有可歌可泣的精神,引來後人無限敬仰和唏噓之感,但又有誰比得過左宗棠給後人收復了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人馳騁的廣袤疆場呢?於是有人定論:左宗棠乃千古一人。


天天開心歷史


要提到左宗棠自然說他的封疆大史的身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雖說他位高權重,處於朝廷重位,但是生活中的他並不是一個很嚴肅的人,他的幽默細胞也是絲毫不缺的,他經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每次打了勝仗,他總會這麼覺得自己就如同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甚至自稱“老亮”或者“今亮”。很多人把他記在心中,正是因為他這響亮的名號。彷彿他就是當今的諸葛亮,如此霸氣的名號可以看出左宗棠是很自信的人。

自信的左宗棠竟然也曾經有怯場的時候,有一次左宗棠帶領軍隊去江西打仗,要說這一次領軍是十分特別的,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帶領軍隊,所以說十分的謹慎又小心。既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但又害怕自己做錯,相信每一個領導第一次領軍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擔憂。那一次敵軍慢慢的逼近了,左宗棠格外的慎重,遲遲不肯與敵軍展開戰爭,害怕因為這個決定導致戰爭的失敗,但是敵軍逼得太緊,他沒有辦法了,屬下再三請求他出兵,他喃喃自語了半天,這才下令展開戰爭。

或許正是這第一場戰爭給他的強大的心理作用,直到最後他臨死前還在批評慈禧向法軍投降,也許每一名好的軍人,對於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會主動的請求投降,而是戰鬥到底,儘管內心充滿著膽怯,充滿著猶豫,但他依舊選擇了開戰,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左宗棠凡事親力親為,知道戰場上的苦,從來都是勤儉節約,和戰士們一同睡覺一同吃飯,即使宴請客人也不過是幾片白肉一盆雞湯罷了。但是自從他擔任下甘總督後,他就一改往日的節儉,樣樣都講究排場,給人送禮也毫不含糊,其實這樣也實屬正常,絲毫不能改變他五百年來第一偉人的稱號。

左宗棠曾經說過“自奉寧過於儉,待人寧過於厚,一切均從簡省,斷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意思就是說做人要勤儉節約,萬萬不可浪費,曾經窮過苦過的人才知道財富是多麼的珍貴,才越發懂得珍惜。

他真的是一個為祖國疆土做出過很多奉獻的人,如果沒有他,我國的新疆領土或許不完整,包括當時在西方國家左宗棠也是非常的有名。清末時期李鴻章簽訂了喪國的條約,這讓左宗棠的勝仗一下子變成了敗仗,跌落到了谷底之中,雖然他也知道國家的無能,不過更多的還是無可奈何。


歷史雲頂


當然是左宗棠,只說一件事,收復新疆。

這件事的重大意義,怎麼吹都不為過。

在1867年(同治六年),阿古柏成立“哲德沙爾汗國”,自立為汗之後,他已經佔領了全部南疆和大半個北疆,新疆實際上已不在大清手中。

這還只是表面,背後的博弈是侵略成性的沙俄早已對新疆的虎視眈眈,還有英國在其中的攪和,1871年,急不可待的沙俄甚至已經出兵強佔了伊犁,建立了侵佔全疆的橋頭堡。隨後沙俄又同阿古柏政權建交,目的昭然欲揭,進一步蠶食新疆只是時間問題,就如同它在數百年內所不斷擴張一樣。同時英國也始終覬覦南疆地區,多次派人進入南疆活動,並在1874年同阿古柏建交,取得了諸多特權。

阿古柏只是芥廯之疾,沙俄和英國才是最大的隱患,特別是沙俄,沙俄的擴張史,就是一部侵略史,如果被它形成了對新疆地區的實際控制,再想奪回來,可謂難比登天。

在清廷方面,此時剛剛撲滅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起義,國力大損,急需休養生息,所以對新疆問題,形成了兩派意見,即是海防和塞防。左宗棠是塞防的倡導者,他與丁寶楨等人認識到沙俄才是清廷的心腹大患,力主對新疆用兵。

最終,清廷做出了讓步,提出了海塞兼營。左宗棠得以統籌全局,出征新疆。


戰鬥的過程,就不細說了,阿古柏確實是紙老虎,左宗棠率軍於1876年7月開始進攻,打到1877年12月,戰爭已經結束,消滅了阿古柏政權,收復了新疆大部分地區,阿古柏退入沙俄,伊犁未通過戰爭收復,最後通過外交手段得以收復。

假設一下,如果左宗棠沒有出兵新疆,阿古柏只是個庸才,沒有能力在新疆建立牢固的統治,必將被沙俄和英國滲透和控制,如果被它們得逞,以清政府的實力,基本沒有可能再通過武力收復新疆,直到清朝滅亡,北洋軍閥和民國政府恐怕也沒有這個實力,長此以往,丟失新疆恐怕是板上釘釘的事,唇亡齒寒,西藏問題也會隨之浮出水面,這樣的局面,今天的我們簡直無法想象,惡劣到了不能再惡劣的地步。

所以,不管左宗棠其他方面如何,僅就收復新疆這一項功業,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李鴻章,當然也是清末名臣,就當時來說,也是國家棟梁,但在新疆這件事上,他的眼光就比較短視。李鴻章是海防派的核心,當然海防也同樣重要,但就北洋艦隊的悲慘結局來說,雖然原因複雜,但這個鍋李鴻章也有責任。


小院之觀


個人感覺是李鴻章,李鴻章執政時期,國家更加腐敗,他代表滿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成了滿清的替罪羊,他和他的老師曾國藩一樣,愚忠於滿清,後來梁啟超找到他,說可以支持他做民國總統,李鴻章回答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我們這一代人做的事情就只能這麼多了,剩下的是你們下一代的事情。應該說李鴻章在滿清最後時刻依然想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為國家盡忠,他的難是左宗棠那個時代不能比的。這就像一個病人在接受化療時期和生命的最後一天所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如果化療時期仍然有樂觀的想法,那麼在明知即將死去的時候,應該是在交代後事,在即將死去的最後一天人是最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