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為何當場哭到吐血?

史學達人


李鴻章,安徽人,晚清名臣。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和執行者之一,是晚清淮軍及北洋水師的最早創始人及最高統帥;在電視《走向共和》當中,當八國聯軍打進京城,慈禧帶著光緒逃跑,留下了處理後事的李鴻章獨擋一面。結果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9個月後,便在北京城病逝。當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當場崩潰。這是為什麼?下面聽聽有書君的幾點分析:

1.從國家角度出發,他是晚清最後一根稻草

晚清時期,社會動盪,大清幾乎已經病入膏肓。李鴻章作為晚清的重臣,想要保住大清王朝,在當時以退為進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於是,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通過賣國的方式獲得了列強的支持,並且平息了太平天國運動,以犧牲小利為大清王朝獲得了續命的機會。

其次,他派遣學員到日本學習建立了北洋水師,淮軍,他以夷制夷的手段將其高明的外交手段更是展露無遺。在晚清,他當數洋務第一人!如果不是李鴻章,恐怕大清早就被取而代之。

2.英雄斷臂的悲哀

李鴻章自上位以後,可謂是慈禧的左膀右臂,幾十年來任勞任怨地為慈禧分憂解難。不管是在面對國內的危機,還是西方列強的侵略,他都挺身而出,站在第一線。

成了慈禧名副其實的代言人,也為她背了不少的黑鍋,並且簽了多份喪權辱國的條約。以至於慈禧對他也是極為的依賴,所以,當她突然聽到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就好像英雄斷臂一樣的難過。

3.出於政治目的,安撫群臣

李鴻章也算是元老級大臣,曾經為了慈禧擔下“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的罵名,更為其擋下了敵人的子彈,數次將困境中的慈禧轉危為安。

對於李鴻章的鞠躬盡瘁,很多人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慈禧自然也是。這樣的晚清重臣死了,慈禧自然要傷心一番,越是情真意切,越能說明她對臣下的愛惜,同時也藉此收買更多的人心。

綜上幾點,慈禧太后之所以會在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崩潰,一是她對大清未來的擔憂,二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沒了,最後她也想借此收買更多的人心為大清續命。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先還原一下標題的這個場景是出自於某瓣評分相當高的歷史劇《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戲份,走向共和這個劇可以說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一場大戲,當時還原的場景是這樣的:在當時的時局下,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跑路了,留下了處理後事幫慈禧擦屁股的李鴻章,在萬難的環境下,李中堂與慶親王代表清廷簽了《辛丑條約》,這才把戰事穩定了下來,而慈禧終於結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當慈禧帶著小傀儡光緒做火車到達直隸的保定府站時候,慈禧還饒有興致的下車檢閱新軍將領袁世凱的新式西洋樂隊,正在這載歌載舞之時,一個太監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著一份萬急的電報,當慈禧拿著電報在車廂內看完的時候,臉色大變,精神恍惚,腿腳不穩,只見兩行熱淚從雙目噴湧而出,這個時候李蓮英帶袁世凱進來覲見,慈禧已然失神,過了好一陣才和袁世凱一字一頓的說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熱淚演繹,正史上應該是極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幾點原因與各位聊聊

這第一點,於人情,一個身邊的老朋友,經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訴你他死了,你再也見不到了,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心靜如水,難免會唏噓,這第二點,李中堂號稱是大清的裱糊匠,於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幾十年,可以說清末的這些國際大事,李中堂都參與其中,興洋務,辦實業,辦海軍,興新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慈禧分憂了極大部分,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撐,大清早掛了,這樣盡心盡力的輔佐,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是友情大於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

這第三點,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心裡有最柔軟的那部分,一個能為她背鍋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實屬罕見,那些皇族王爺們更是欺上瞞下,都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做著打算,能貪一兩是一兩,而李鴻章則忠心耿耿的背鍋擋箭,來了洋人,我談,合約我籤,就算是談判也是李鴻章一人頂上,能做到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數。

慈禧心中認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難找一個這樣的人為她支撐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傷心備至。所以慈禧的崩潰是內心的真實反映也不足為奇了。


老豬的碎碎念


再怎麼說慈禧也還是個人,同樣有喜怒哀樂,奕訢和她勾心鬥角一輩子,死後慈禧不也是哭得稀里嘩啦的麼,至於是哭奕訢-這個忠於滿清,多次擋她財路的人,還是哭那終將逝去的青春那就不好說了,奕訢對於她來說也是人生中一份重要的記憶。李鴻章也是如此,慈禧到底是哭一個“忠臣良將”呢,還是為失去一個頂級背鍋俠而痛苦呢,恐怕兼而有之。

奕詝跑掉,知道用奕訢“擋子彈”,完全不顧弟弟死活。慈禧闖禍,榮祿抗命逃去保定,於蓮池書院避禍,慈禧知道讓李鴻章堵槍眼和洋人和談,這夫妻倆都喜歡把他人扔進不知死活的局裡,可見所謂的悲痛,即便有,也不會太多,吐血就更不會了,即便吐了估計也是學奕詝喝鹿血喝嗆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和榮祿一起逃命的崇綺,家裡被八國聯軍糟蹋的一個活人都沒有了,自己也在悲痛中自盡,可見當時列強的喪心病狂,李鴻章去了不會死?不好說,可以說慈禧當時是把李鴻章豁出去了,完全就是頂雷,他的死活,對慈禧來說是無所謂的。

光緒二十七年,公曆1901年11月7日的黎明時分,賢良寺鐘聲傳來,料想不久人世提前穿好壽衣的李鴻章去世,終年78歲(虛歲79),鮮血已經快要吐盡,話也說不出來,有人說他當時放不下江山社稷,有人說他放不下一家老小,反正臨終時就一直睜著眼睛不願閉上,周馥就跟邊兒苦勸:您還有啥放不下的事兒,不忍離去呢?您經手而沒有完結的事兒,我們去辦,您就放心去吧。李鴻章聽到這話,強睜雙眼張嘴卻無法發聲,淚流滿面,最終帶著遺憾鬱鬱而終。

為何說他鬱鬱而終呢?

①從發病到死亡,三年左右的時間裡,當時北京的買賣生意大多關張避禍,所以李鴻章的藥可著全北京也抓不齊,從這點來說李鴻章心裡不會不憋屈的,從小民的狀態就能看到國家的興衰。

②自己的病嚴重的什麼程度,李鴻章自然心中有數,但要命的是列強們也有數,這就麻煩了,在李鴻章臨死這幾年,列強出於對其生命的“擔憂”,活活把他往死裡逼,說是探病其實那是順帶著的事,主要目的還是想趁著李鴻章沒死,馬上簽字畫押出讓利益,李鴻章心裡有氣可也不敢言語,所以就想出了讓列強狗咬狗的一招,都想要利益是吧,但是你們的要求有重疊部分咋整呢?所以你們先咬,有了勝負再來我這兒“探病”。

李鴻章死的時候,慈禧正美滋滋的走在回京路上,心情不錯的她不忘給李鴻章發了一道聖旨安撫,說李鴻章為國操勞積勞成疾,賞你假期十天安心養病,現在大局已定,我是要賞你的,並且對你另寄厚望。甭問,肯定還是背黑鍋的事唄。

病重的李鴻章是再也背不動這黑鍋了,撒手而去後,滿朝悲痛,慈禧的態度?“震悼痛惜”而已,絕不至影響迴鑾的上佳心情,哭哭也就算了,不過死後待遇還是蠻對得起李鴻章的,但逝者已矣,大清國祚也沒剩下幾年,虛名何益,還不是和李鴻章的鉅額資產一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在李鴻章去世的時候,很多政敵都老淚縱橫,也不知道是真悲痛還是高興壞了,反正人都死了,也就沒人再喋喋不休的彈劾李鴻章了,所以慈禧對李鴻章的嘉獎也沒人提出什麼異議。

李鴻章受到什麼“殊榮”呢?太傅、一等肅毅侯,諡文忠,北京及全國多地為他建祠,政績交國史館記錄在案,並特准李經述侯爵襲承。


古今通史


李鴻章是慈禧的老情人,老情人去世當然是要傷心的。

話說1898年9月,《紐約時報》消息:9月22日上午,中國的慈禧太后與一位最有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舉行了結婚儀式。隨後,他們將乘火車到天津,然後坐船到旅順度蜜月。



在國內,慈禧與李鴻章有染的消息傳得是沸沸揚揚。咸豐駕崩時,慈禧才二十六歲,年輕守寡,耐不住寂寞,李鴻章便成了她的情人。

這是真的嗎?不清楚。不過既然傳得有鼻子有眼,或許是真的吧。慈禧是太后,大清的實際掌權人,破壞她名聲的話不能隨便說,被查出來是要殺頭的。國內不敢說到國外說唄,於是就有了上面的那條消息。

無風不起浪,社會上怎麼就沒有傳出慈禧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有染,如果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關係不好,不可能有這樣的消息。



看看李鴻章和慈禧好到什麼程度:

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曾國藩的湘軍裁撤了,李鴻章的淮軍不但沒裁還增強了,部分被裁的湘軍進了李鴻章的淮軍。

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她想回鸞得有人和外國人談判,賣國也得有人商量好再賣,不然外國人不買,非要嚴懲主犯怎麼辦?慈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鴻章。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李鴻章是反對的,他帶頭弄了個東南互保。而且談判,簽訂賣國條約,那是要捱罵的,她怎麼能保證李鴻章一定能幫她擺平外國人?兩人關係好嘛!

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堅決不同意與日本開戰的。仗打敗了,慈禧又派李鴻章去談判,去籤賣國條約,去捱罵,去替慈禧背黑鍋。以李鴻章的聰明怎麼可能讓自己留下歷史的罵名,不就是和慈禧關係好嘛!



一路分析下來,似乎李鴻章和慈禧真有點不正常男女關係。捕風作影,八卦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慈禧和李鴻章一個在深宮,一個在外朝,根本不太可能有男女關係。不過李鴻章和慈禧情感上靠得近這是不可否認的。

他們是狼和狽的關係,在賣國這件事上,他們狼狽為奸,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並不白背,換取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失,保住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時也保住了慈禧的榮華富貴。

李鴻章有能力背黑鍋,而且心甘情願替慈禧背黑鍋,這樣的人滿大清朝除了李鴻章找不到第二個人。李鴻章死了,以後再需要賣國的時候,她去找誰啊?再遇到這樣的坎自己能過得去嗎?想想對自己幫助極大的李鴻章,再想想未卜的前程,她怎能不崩潰!

我是豫有得,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豫有得


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之所以吐出血來,那是因為大清失去頂樑柱。他在時,清廷尚有威望,畢竟真正像他那樣有靈魂、有擔當的人,在中國已經不多了。

當時的中國飢寒交迫,思想相當落後。真正有靈魂、有擔當的人除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馮子才、左寶貴、鄧世昌外,再沒有其他人。儘管當時的清政府相當腐敗沒落無能,在捍衛國家權益時,立場堅定、強硬。

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浪潮中,李鴻章代表中國以最大限度減少領土損失,只割一點土地其餘賠款,在他的硬撐下極大的保全了疆土。

甲午戰爭中,日本提出無理要求被李鴻章嚴厲提出抗議,並呵斥伊藤博文的行為。儘管最後簽訂《馬關條約》,日方也不敢越界做出格的事,以免點燃火藥桶。

儘管當時的大清國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般的強國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當時的意大利也是西方列強中的強國,傲慢無禮,被慈禧呵斥,最後乖乖的道歉。

雖然大清國內動盪不安,李鴻章憑自己的智慧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叛亂,鞏固了國家安全。外交上與列強針鋒相對,被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他眼光明銳,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開展洋務運動。並總結經驗:“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儘管最後洋務運動的成果,在甲午戰爭中泡湯了。李鴻章作為一名外交家,絲毫沒有妥協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做出了讓步,最後遭到國內民眾的謾罵。1901年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李鴻章走完他的傳奇一生,享年79歲!

李鴻章走後,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國家危難當頭,真正能站出來譴責西方殖民的外交家,除李鴻章外沒有其他人。

這正如日本人所說: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白貓視天下


於公,國家失去了肱骨之城,於私,慈禧失去了最信賴的人,兩人主臣40年,慈禧無論於公於私,失聲痛哭也是人之常情。

於公

李鴻章被西方成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的宰相,首席外交大臣,李鴻章巔峰時期也差不多,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常委),直隸總督(相當於京津冀三省市的軍政最高長官),北洋通商大臣(相當於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等集合),又手握國家最精銳,裝備最精良的海陸軍,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遠高於軍機處首席大臣。

後來甲午戰敗,雖然被罷黜不少官職,但是依然保留著文華殿大學士的職務,後來依然是封疆大吏兩廣總督。最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清廷恢復了李鴻章一切官職。

雖然李鴻章對外一直主張妥協政策讓人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認,李鴻章對清王朝作用很大,慈禧雖然權謀手段比較高明,但是對政治、經濟、洋務、軍事是一竅不通,全靠李鴻章的支持,可以說,沒有李鴻章就沒有人為慈禧保駕護航。

李鴻章去世了,相當於斷了慈禧雙臂,慈禧對於未來估計是一抹黑,能不哭嗎?

於私

李鴻章是慈禧專權的堅決擁護者,清末實力派大臣眾多,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沈葆楨等等等,但是慈禧唯獨最信任李鴻章,因為慈禧的心意,李鴻章沒有不懂的,舉個例子,左宗棠是清末不遜於李鴻章的人物,但是地位一直沒有李鴻章高,就是因為左宗棠辦事過於強硬,與慈禧的心意不太符合。

而李鴻章就不同了,對慈禧的主張不僅堅決支持,還幫助慈禧對抗反對派,後來與八國聯軍談判,八國聯軍堅持一定要懲治以慈禧為首的百餘名滿貴漢臣,李鴻章據理力爭,最終保下了慈禧太后,這份忠心,慈禧能不懂嗎?

李鴻章去世了,慈禧身邊還有這樣的人嗎?沒有了,慈禧能不哭嗎?


曹老師xixi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值得留下濃墨重彩(不管你是否喜歡他)的人物,他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 )之一,洋務運動的倡導者與領導者,締造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在當時,西方人把中國的大清重臣李鴻章、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德國首相俾斯麥放在一起,美譽為“當世三傑”!




上世紀初,晚清帝國已積重難返,早處風雨飄搖之中了,如一位千瘡百孔的病者拖著病入膏肓的身軀,在作垂死掙扎;生死危亡之際,曾經目空一切的滿清統治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開始啟用李鴻章等等漢族大臣,


甲午戰爭以中方失敗而告終,耄耋之年的李鴻章親赴日本,他忍辱負重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期間遭到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分子的刺殺,子彈射傷臉頰,他以此據理力爭,日方迫不得已減少了是1億白銀的賠償,伊藤博文認為李鴻章是大清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連強盜都佩服的人是有份量的。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惶惶不可終日,攜帶光緒落荒而逃,又留身患重疾的李鴻章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與列強討價還價,李鴻章深知這是趟渾水,最終仍舊無法逃避賠款割地的結局,但他把自己的命運早交給了大清帝國,縱使是為慈禧太后背鍋,此時打掉牙也要吞盡肚裡,他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完全在意料之中,拉鋸式的談判進行到最後,又形成了喪權辱國的一紙條約!之後,國人,尤其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一群讀書人,對他的指責、詛咒、謾罵聲鋪天蓋地、不絕如縷,儘管預測了有此結局,但風燭殘年的李鴻章的病體仍經受不住“漢奸、賣國賊”的“桂冠”之重,於內疚、羞愧、悲憤之中一命嗚呼了。


離世之前,即1901年11月,李鴻章自知大限將至,就以上奏摺的方式給慈禧寫了一封信,主要內容是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態,自己為大清所做的工作所處狀態,似乎言公事,其實在表忠心,體現了自己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工作精神,再表示個人行將就木,以後不能為慈禧分憂囯事了,最後,語重心長地給慈禧留下了些許建議,寫完後便命人為自己穿上了壽衣,

1901年11月7日去世。

慈禧為何當場崩潰?

1.她知道李鴻章駕鶴西去後,再也沒有哪條忠誠的走狗來替自己背黑鍋了,李鴻章生前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是自己的授權完成的,而李鴻章被罵的狗血噴頭,揹負了千古罪名,他依然委屈求全、逆來順受,任何時候都沒出賣自己,臨行前還替自己設想,並留下建議,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了,為此心生惋惜。

2.李鴻章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等方面功不可磨,為慈禧解決了很多實際、煩心事物;他的外交手段高明而巧妙,折服了眾人,他是晚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能力超群,慈禧念及君臣之情,黯然神傷。



3.慈禧看了李鴻章奏摺後,又將滿朝文武大臣在腦子裡過了一遍,這些人平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爭名奪利是英雄,欺上瞞下是精英,誰能與文武雙全的李鴻章相比?什麼榮祿、什麼奕欣,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平日所思所慮無關國計民生,將來,再有國難,我靠誰,這位孤寂的老婦人,對未來充滿憂慮,引發了強烈的“國難思良將”的情懷,最後嚎啕至崩潰狀態!


希望星晨58298869


慈禧一生見證了太多的亡故,咸豐、同治、恭親王、曾國藩等等,要說誰的亡故讓慈禧最悲痛,那大概要算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是在慈禧迴鑾途中驟然病逝的,因為八國聯軍入侵,兩宮西狩,兩宮迴鑾是皇家的恥辱,所以慈禧一逃一回的具體形跡,官方史書上並無詳細的記載,大多是泛泛而談,目前所知最為詳盡的記載,當屬吳永所著的《庚子西狩叢談》。

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傳來時,慈禧剛到滎陽。這裡有一個細節值得說一說,未到滎陽前,因為不通電報,慈禧與京城聯繫只能通過探馬六百里加急,滎陽為了迎駕,剛連接了與省城開封的電報線,結果慈禧接到的第一封急電便是關於李鴻章的噩耗。

一個人死後,各方的態度最能反映此人的歷史成色,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就詳細記載了慈禧一行初聞李鴻章病逝時的情景,這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記錄——

“旋得京師來電:合肥相國,已於今日午刻逝世。得此噩耗,兀如片石壓入心坎中,覺得眼前百卉,立時皆呈慘色。聞兩宮並震悼失次,隨扈人員,乃至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恃者。至此等關鍵,乃始知大臣元老為國家安危之分量。想此時中外朝野,必同抱有此種感想;即平時極力詆譭之人,至此亦不能不為之扼腕?公道所在,殆不可以人力為也!公之隆勳偉績,自表表在人耳目。晚年因中日一役,未免為輿論所集矢。然自此番再起,全國人士,皆知扶危定傾,拯此大難,畢竟非公莫屬,漸覺譽多而毀少。黃花晚節,重見芬香,此亦公之返照也。”

至於慈禧的的悲痛,得知李鴻章病危的時候,她就一邊流涕,一邊憂慮自語:“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擔。”

可以說,李鴻章病逝之時,有兩點是世人公認的,扶危定傾,非公莫屬;鞠躬盡瘁,公亦不負。

<strong>而要說到李鴻章對於慈禧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兩人究竟是怎樣的君臣關係?

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朝堂上,兩人之間一直存在著惺惺相惜的默契,並在長達三十餘年的時間裡相互信任,互相支持,最讓慈禧難以釋懷的是,李鴻章一生都是忠於慈禧,維護慈禧,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為慈禧背黑鍋的。

就近而言,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與奕劻與英美日俄等十一國列強就庚子事變進行和談時,因為有李鴻章的據理力爭,列強才勉強同意對在義和團事件中應負主要責任的慈禧不再追究,並保證在“懲辦禍首”的條款中不提及她的名字。

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李鴻章不是極力維護,而是借和談煽陰風點闇火,慈禧這輩子恐怕再難回到京城,更別提重新執掌朝政。

這種患難下的忠心有多重要,慈禧怎能不知,正如她所言,大局未定,一旦失去李鴻章這樣的“定海神針”,怎麼收拾應付殘局,慈禧是真的沒底,所以當她聽聞李鴻章病故後,她的悲痛不是逢場作戲,而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再朝前說,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在頑固派的蠱惑慫恿下,喪失理智地向十一國宣戰,最終將大清王朝這座紙糊的屋子捅破。

據說,正在兩廣總督任上的李鴻章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罕見地捶胸頓首,痛哭流涕。當來自北京的電報要求南方各省北上勤王時,李鴻章雖然違抗聖旨,支持了“東南互保”,但從本質上講,此時的李鴻章只有苦心,沒有反心。

在避免東南免遭戰火蹂躪的同時,李鴻章內心雖不情願再次為清廷背黑鍋,但因為對慈禧的忠心,對清廷的忠心,他最終還是毅然北上,最後一次擔起了匡扶社稷的重任。

都說李鴻章是個拼命做官,一生追求富貴權勢之人,但此時他的生命已經步入倒計時,再追求這些對他而言已經沒有意義,如果抱著明哲保身的心態,他是可以甩掉這次黑鍋的。

因此,說此時的李鴻章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臣操守,那是客觀的。

所以說,李鴻章病故後,慈禧的悲痛還包含著一份深沉的敬重。

說實話,為清廷最後效命的李鴻章的確讓人尊重。

正是在他的遊說、拖延下,列強要求的賠款額才從10億兩降到4.5億兩,雖然最終的數字帶有明顯的侮辱性質,但李鴻章的努力是毋容置疑的。

更讓慈禧以及世人動容的是,李鴻章這次背黑鍋悲慟到了極點。簽完字回家的路上,他就開始大口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痛定思痛,心有不甘的李鴻章在病榻上給朝廷上了最後一道奏摺,內中盡是泣血忠言——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1901年11月7日午時,病入膏肓的李鴻章撒手人寰,享年78歲。

再說慈禧的悲痛,從某種意義上講,說她和李鴻章是政治伴侶亦不為過。

因為這種政治上的親密關係,西方列強一度真的認為李鴻章與慈禧是情侶。

1898年10月20日,大名鼎鼎的美國《紐約時報》就曾刊登過這樣一則政治新聞——“李鴻章結婚了嗎?”

其中的內容雖然荒誕,但荒誕的本身卻極具象徵意義:“中國年輕的皇帝陷入了極度的沮喪與憤怒之中,因為他的母親、中國的皇太后,於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結婚了,她在一個名叫新發的小廟中嫁給了中國最具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隨後,這對新婚的老夫婦乘火車前往天津度蜜月,為了防止他人追隨,他們還將沿途經過的鐵路均予拆除------這對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妻,他們將在旅順港口度過一段幸福時光,據說,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尷尬,也是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榮祿的憤怒,儘管皇太后曾經兩次懷上過榮祿的孩子,但最終,這位風韻猶存的皇太后成了李鴻章的個人收藏品------”

兩年後,當八國聯軍攻入京城,聯軍統帥瓦德西還拿出這份報紙盛氣凌人地向李鴻章交涉,要求後者交出慈禧太后。

可見在西方列強眼中,慈禧雖然是“君”,但李鴻章卻是保護她的“臣”。

如今李鴻章病故,慈禧怎能不傷心落淚。


黑句本


只要是大清國遇到事了就是找李鴻章總能處理妥當,甲午戰爭,大清敗了,李鴻章出使日本,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八國聯軍侵華,要把慈禧作為禍首,李鴻章全力周旋,文武大臣死了數百,慈禧卻沒有在戰犯名單上。綜上所述,李鴻章總能力挽狂瀾,且忠心耿耿,這比張之洞和朝堂上那些只會傻大空話的腐敗貪官強太多,實為東方脾斯麥,唯一可與列強一爭高下之人!


李鴻章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在前幾十年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十分容易理解,那麼多賣國條約,又是賠款又是割地全是你李鴻章簽訂的,一個詞:賣國賊。但隨著我們看待歷史的角度越加客觀,對李鴻章的史料更多的解密,對李鴻章的評價就開始更加客觀和立體。或者當時西方人對他的說法更加全面。

在慈禧太后得知李鴻章去世而情緒崩潰也是意料之中的。李中堂號稱是大清的裱糊匠,於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幾十年,可以說清末的這些國際大事,李中堂都參與其中,興洋務,辦實業,辦海軍,興新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慈禧分憂了極大部分,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撐,大清早掛了,這樣盡心盡力的輔佐,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是友情大於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其實慈禧和李鴻章的關係比較的默契,慈禧不光光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傷感,他們之間已經凌駕於主僕之上。 他們一同攜手,經歷了風風雨雨,面對突然失去李鴻章,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一般,慈禧太后比較痛惜。可見李鴻章在慈禧太后心中地位。不是所有人都能替代李鴻章,慈禧失去了可以支撐晚清大局的人,李鴻章對國家也是比較忠心的。當時慈禧太后心裡更是五味雜陳。


大老二爺


電視劇《走向共和》有這麼一組鏡頭,李鴻章和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把慈禧太后從罪魁禍首的名單上去除,慈禧終於能和光緒從西安風光回京了。

到達保定車站,袁世凱隆重歡迎,軍樂隊高唱“凱歌”,接受慈禧的檢閱,漂泊一年多的慈禧心情大好,對西洋樂器充滿好奇,突然有一人大叫太后、太后,不顧禮儀撲到慈禧面前,遞上一封電報。

滿臉歡喜的慈禧拿到電報,還沒有看完,就臉色大變,踉踉蹌蹌的向火車上走去,幾欲摔倒,幸虧一根柱子扶著,進入車廂,兩行清淚不斷留下,不停抽泣,一會兒,袁世凱登上火車面見太后,李蓮英叫了兩聲,慈禧才反應過來,慢慢轉頭,一字一頓朝袁世凱說:李中堂過世了......

這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電視劇,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

梁啟超著的《李鴻章傳》中寫到“遂瞑焉長逝,享年七十八歲。行在政府得電報,深宮震悼。”光緒皇帝奉慈禧懿旨發上諭,“遽聞溘逝,震悼良深”。

從中可以看出,朝廷對於李鴻章的死是沒有心理準備,慈禧崩潰倒不至於,當年她痛失老公、獨子,也沒有見到她崩潰,但是傷心流淚是肯定的。

“太后及帝哭失聲,輟朝”,隨行人員“無不擁顧錯愕,驟失倚恃者”。

有一句話道出了她的傷心之處”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這才是她的心裡話,由此也可以看出李鴻章對於大清的重要程度,在慈禧心中的地位。

對於李鴻章的死,朝廷給予的諡號是”文忠公“,這樣的表彰是很高的,整個大清國276年只有9個人獲得”文忠“的諡號,也算是對李鴻章一生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的準確評價了。

縱觀慈禧和李鴻章幾十年的主僕關係,慈禧為他痛哭流淚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鴻章能力出眾。在晚清諸多漢臣中,李鴻章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他人情練達、講究實際、足智多謀,和慈禧之間有較多的共同語言,李鴻章是”自強運動“的骨幹力量和馬前卒,他提倡西學、送留學生出國、組建新軍、北洋水師、創辦洋炮局、擴建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並先後創辦一大批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個行業,經營方式上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對於促進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晚清諸多官員中少有的具有戰略眼光和開拓意識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出如此成就,與慈禧的支持分不開,其實,慈禧一直是自強運動的領導者,她清楚的知道,李鴻章的這些舉措是為晚清續命,而不是斷了清朝的命。李鴻章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慈禧的接近,贏得了她的好感,兩人之間在以後的歲月中建立了信任和不解之緣。

李鴻章忠心耿耿。慈禧和李鴻章有很多共同點,兩個人都屬羊,李鴻章比慈禧大一輪,慈禧很欣賞李鴻章,在她眼裡,諾大一個朝廷,大多數都是迂腐無用的書生,真正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並忠心耿耿的,首屈一指還是李鴻章。這個人很聰明,一點就通,因此,慈禧對李鴻章很信任,李鴻章醫生遭遇很多次危機,他的對手收集證據、羅織罪名,一直想要置他於死地,關鍵時刻,保護他的都是慈禧。所以,李鴻章對慈禧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他對慈禧還有報恩的一面。

對朝廷,李鴻章私下裡也發過牢騷,說過怪話,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頭腦清醒,堅定的支持朝廷,他晚年經手簽訂了30多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被人們視為漢奸,但是,軍人在戰場上失去的東西,別指望外交官在談判桌上拿回來,洋人要打慈禧的臉,只不過李鴻章把臉伸過去了。

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縱觀滿朝文武,哪個不是欺上瞞下,自打小算盤,能貪一兩是一兩,唯有李鴻章忠心耿耿的背鍋擋箭,洋人來了,我談,合約來了,我籤,能爭一分是一分,能省一點是一點,大清國能為慈禧做到這個地步的,恐怕只有李鴻章一人了,作為女人,她心中也有最柔軟的部分,一個為她背鍋到死的人,一個老部下、老戰友、老朋友去世了,從此再沒有人為她分擔憂愁,當她的擋箭牌了,她的傷心和流淚,應該是真的。

李鴻章屍骨無存

1903年,去世16個月後,李鴻章遺體運回家鄉合肥,葬在東鄉夏小郢(今大興集),和夫人趙小蓮葬在一起,這裡距離老家磨店只有10公里,宋朝名相包拯也葬在這裡,在他心中也希望能像包拯一樣青史留名,但歷史遠非他能想象的到。

1958年,大鍊鋼鐵,李鴻章的墓被挖開,據說,打開棺木的時候,這位晚清重臣身穿黃袍馬褂,屍骨未腐,面色安詳。

狂熱的人們用繩子拴著李鴻章和他妻子的屍體,掛在拖拉機後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而現在的李鴻章享堂是2004年落成的,除了一些老舊石碑外,都是新作的”古董“,圍牆外則是鋼鐵廠,這樣的命運安排,也算是對大辦洋務鍊鋼鐵的李鴻章的一點安慰吧。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