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她她她被感情骗了丶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总会有一些人旧情难忘,这从私德上来说,并非大逆不道。不过,在皇帝和龙袍被时代所抛弃之后,仍然死抱着忠君御民的想法,那就是思想愚昧而不能与时俱进了。张勋对清朝念念不忘,既有对前清的忠心,也有对权力的欲求,宁可开历史倒车而呵护这种信仰者,也算世间少有。

张勋,江西奉新人,原名张和,字少轩,后改名张勋。张勋幼孤,1884年,他在长沙加入清朝军队,曾参加中法战争,初为广西提督参将,后随四川提督驻奉天。1895年,归入袁世凯部,任陆军管带,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因功升任总兵。1901年调至北京,担任御前侍卫,多次扈卫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溥仪继位后,曾任江南提督,驻守南京。

从清朝皇室对张勋的信任,以及他数十年对清朝的尽忠护卫,也能理解张勋对清朝和清朝皇室的那种感情,这其实并不要虚假的做作,多年的说话、做事、思考、行动,已经将他的忠贞规范成了一种自然,他不忠于清朝,反而很不习惯。所以,就有了后来无数荒唐的行为,和悲剧的结局。

辛亥革命胜利后,张勋仍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兼任两江总督,受命镇守南京。为了表达对清朝不变的忠心,张勋和部众,人人脑后保留着一条辫子,张勋因此被人称为“辫帅”,他的部队被称为“辫子军”。在光复之际,绝大多数男人都剪掉了辫子,没有辫子成了常态,张勋和他部下脑后的辫子,便成了当时一道异样的风景,也是旧时代的最后一点回光返照。

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张勋驻兖州,依然宣誓效忠清室,辫子仍然是他部队头脑上的风景。二次革命爆发,他奉袁世凯命,率部开赴南京,镇压反袁军队,南京城被攻破后,仇恨辛亥革命的张勋,曾下令军队“三天不点名”,纵兵奸淫抢掠,不但抢掠中国人,还抢掠了日本人,结果酿成“南京交涉案”,日本人将军舰开到了南京,袁世凯便将张勋解职,转任长江巡阅使,驻扎徐州。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勋率军拥护,受封为一等公爵,不过,他的内心还对清朝念念不忘。当袁世凯在帝制的道路上一去不返、终于一命呜呼后,张勋乘北京政府黎元洪与段祺瑞矛盾重重的机会,开始蓄积各方力量,孤注一掷,准备复辟清朝了。

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着蓝袍、黄马褂、顶戴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等人进宫,请废帝溥仪复辟。溥仪当天发布“即位诏”,宣布临朝摄政,张勋通电各省,宣布复辟,史称“丁巳复辟”。

然而,无论什么人,一旦开上了历史倒车,必然车毁人亡。果然,仅仅12天后,段祺瑞的“讨逆军”就开进了北京,仅当了12天皇帝的溥仪又只得退位,张勋逃往荷兰使馆,清末最荒唐的复辟闹剧,就这样拉下了帷幕。


帝国的脸谱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大部分清朝旧臣都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了民国的官员,唯独张勋一直对清王朝忠心耿耿,始终把复兴清王朝当作了自己的目标。


张勋之所以对清朝忠心耿耿,一方面是因为张勋曾经受过慈禧太后等人的恩惠,另一方面是因为张勋本身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

张勋年幼的时候是一个孤儿,一直到了30岁才开始投军报国。参军后张勋的作战勇猛,很快就在军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军官。

袁世凯刚刚组建北洋新军的时候,张勋担任新军工程营管带,后来一路升至总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身边没有多少部队保护,袁世凯派遣张勋带领部队从西安一路护送慈禧太后返回京城,张勋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被授予了“巴图鲁”的称号。

慈禧太后回到京城后,张勋担任清朝御前护卫,经常跟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行。后来慈禧太后提拔张勋担任云南提督,张勋不愿意离开朝廷,没有前去赴任之后。慈禧太后又改任张勋为甘肃提督,张勋仍然没有赴任。


张勋之所以拒绝担任地方大员,主要就是因为张勋对清朝忠心耿耿,不愿意离开皇帝和太后的身边。在慈禧的一路关照下,张勋的仕途非常顺畅,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驻守在南京地区。 辛亥革命爆发后,很多地方官员都纷纷响应革命,唯独张勋带领部队负隅顽抗。

在清朝皇室退位后,张勋宁死不肯剪下辫子,由于张勋对待士兵非常好,张勋手下士兵数万人纷纷效仿张勋,没有一个人剪下辫子,张勋的定武军也被人们称之为“辫子军”。

其实以张勋手中的兵力,完全能够在民国初年成为一个大军阀。然而张勋一直秉承忠君爱国的思想,始终把复兴清王朝当作最重要的事情。 袁世凯掌权时期,张勋率领辫子军驻扎在徐州,为了能够完成复辟,张勋拉拢了7个省的地方大员同谋。然而这些地方大员都不是真心支持清王朝复辟,他们之所以同张勋建立同盟关系,不过是看着张勋兵强马壮,想要谋求利益而已。


段祺瑞和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后,张勋拉拢13个省的地方大员组成复辟同盟,并且亲自带领5000辫子军入京调停,支持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在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出后,段祺瑞立刻组织了“讨逆军”攻打张勋,最终张勋的辫子军被讨逆军击败,张勋被迫逃到了外国使馆,从此下野不问政事。后来民国的一些官僚又想要邀请张勋出山做官,张勋知道复辟无望,拒绝了这些人的邀请。在退出政坛后,张勋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张勋用这些家产帮助江西地区搞了很多建设。

在张勋去世的时候,很多江西百姓都自发的为张勋送别,北洋政府的要员几乎都参加了张勋的葬礼,末代皇帝溥仪给了张勋最高级别的谥号,就连孙中山也给张勋送了挽联。虽然张勋是一个迂腐不化的人,但是张勋忠君爱国的作风打动了民国时期的大部分人。


夏目历史君


张勋,人称“辫帅”,也被视为在清朝被推倒后对满清最有感情的军阀。

1917年6月,张勋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打着“调停”的旗号,突率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北京。

他到了北京后,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见见溥仪。

他一见到溥仪,轰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说:“臣张勋跪请圣安......”

溥仪对他的态度感到满意,心里很爽,宫里的人总说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权却用在太监和宫女身上,此时手握实权的张勋向他下跪磕头,又自称为“臣”,总算让他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

所以,溥仪高兴地给张勋赐了座。

对于溥仪和张勋的见面,帝师陈宝琛早已面授机宜,所以此时不过11岁的溥仪倒也能勉强应对得了张勋。

张勋聊着聊着便忍不住拍起了溥仪的马屁:“皇上真是天亶聪明!”

溥仪也很吃这套,不过他也谨记陈宝琛的教诲,所以谦逊地说:“我差的很远,我年轻,知道的是挺少。”

张勋一听,溥仪说的倒也没错,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这紫禁城中,知道的确实不多,可嘴上还是得好好恭维:“本朝圣祖仁皇帝也是冲龄践祚,六岁登极呀!”

溥仪被这个马屁拍的晕乎乎的,不过,康熙终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说:“我怎么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过了半个月,张勋又入宫觐见溥仪,溥仪原以为他又来请安了,可是陈宝琛却说万事俱备,张勋是“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

溥仪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却也明白了“复位听政”这四个字的意思。

张勋见了溥仪,激动地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容,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庆,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溥仪依照陈宝琛所说的“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对张勋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对于溥仪的婉拒,张勋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夸起了溥仪,又将康熙6岁当皇帝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了“劝进”。

溥仪心想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便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溥仪嘴上虽然说着勉为其难,可实际上心中已经乐开了花,皇帝呀,终于能够当一个“真皇帝”了!

于是,便有了“丁巳复辟”这戏剧性一幕,这一幕仅仅维持了12天,溥仪便又被从皇位上赶了下来。

这一幕,也是张勋一生中最为精彩,也最为滑稽可笑的一幕。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过花甲,却仍然想着恢复清朝的统治?

张勋生于1854年,他小时候很皮很皮,皮的将他的继母气得投水自尽,她得对这个便宜儿子有多失望,有多恼怒,才会投水自尽呀!

他继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领养了,偏偏没有一个人愿意领养调皮捣蛋、气死继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只“流浪的狗”。

后来,他15岁时经人介绍去给一个许姓人家放牛,从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许家少爷许希甫。

他能够读书写字、娶妻、投军,统统离不了许希甫的帮助。

张勋的发迹始于投军,在他26岁,许希甫让自己的伯父将他推荐到南昌府当了一个旗牌兵。可是他这个旗牌兵熬了两年多也没熬出头,于是,许希甫又让自己的父亲将他推荐给了湖南巡抚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让张勋当了把总。

后来,张勋又在许希甫的帮助下被调到了广西,为什么要将他调到广西?时值中法战争,只有上了战场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

从此,张勋一路高升,1895年时被袁世凯任命为先锋官,奉命驻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升迁铺好了路。

1911年,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军权,不可谓不风光。

这时候又赶上了辛亥革命,苏州经过了一番观望后,响应了革命,宣布了独立,这时候南京城里的清政府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过,张勋的一顿威胁却砸了过来:“今天我和你们同朝为官,明天你们要是投降的话,我便将你们视为贼寇!”

即便北洋系的开山鼻祖袁世凯已经迫使溥仪退位,又当上了总统,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屡屡向袁请辞,只不过袁世凯没让他走。

后来,袁世凯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丁巳复辟”。

他对清朝的忠确实让人很惊诧,不过却也不难理解,张勋曾经不过是许家一奴仆,可是,却屡屡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让他从一个被无数人厌弃的“调皮小孩”成为了一个手握实权的军政高官,他放不下这份恩情。

张勋也确实是一个记恩的人,他在崛起后常想用高官厚禄去报答许希甫,只不过许希甫实在过于淡泊,所以没有接受而已。

所以,在张勋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尽办法也要恢复清朝曾经的荣光。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的野心,主少国疑,他又有复辟首功,只要复辟成功,清朝国柄自然会落到他的手里。

但是终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历史的车轮,凡是试图让历史车轮逆行的人终将被这个车轮碾碎。

张勋即是如此,一场草草收场的“丁巳复辟”便让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勋到死也还拖着一条“猪尾巴”,他的头上有一条辫子,他的心里也有一条辫子,这两条“辫子”紧紧勒住了他的一生。


宁糊涂


张勋演出复辟这出戏,看似是对清朝念念不忘,实际却是他恋旧情怀的终极体现罢了。

自始至终,推动张勋复辟帝制的,从来只是他的恋旧情结罢了。

“情怀”与“情结”表面上是一回事,实际却有本质区别。“情怀”只是一种情绪,而“情结”则是一种情感。情绪多是暂时的,自然它也有可变性,可情结却多是不可逆的,换言之:情结更像是走火入魔的情怀。

张勋的恋旧情结,便是他念旧情怀的极致体现,熟悉张勋和近代史的会知道:张勋的恋旧,几乎到了让人怀疑其是否精神分裂的程度。

张勋恋旧情结的第一次被凸显,是在他发迹之后。

庚子国难,慈禧携光绪西逃。当时驻守在保定的张勋听闻此消息,奉命(袁世凯的命令)由保定飞驰磁州护驾。此时的慈禧如惊弓之鸟,对于来兵不敢轻易相信,于是张勋下马卸甲只身觐见太后,以赢得太后的信任。

此举立马赢得太后好感,随即慈禧命他护甲西行。这是张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太皇和后帝,幸运的是,张勋的忠诚赢得了太后的赞赏,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1902年春,慈禧和光绪率领朝臣前往东陵祭祖,袁世凯指定要求张勋随行。当年8月,张勋便被任命为建昌镇总兵,而这个官职乃是正二品,是清朝给予汉人能够获得的最高武职。

短短数年的时间,张勋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张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也会有这样的命运!

“恋旧情结”严重的张勋发迹之后,甚是惦念家乡父老。

寻常人即便恋旧,通常也只是在发迹之后给家乡捐点钱一类。可张勋的做法却远远超出了“寻常任”的范围。

根据相关佐证,张勋发迹后对自己的父老乡亲分外照顾,以至当地老百姓还唱出了“有困难找勋爷”的歌谣。

当时,张勋但凡听到家乡赤田村的老乡有困难,不等他们开口,张勋便竭尽全力帮衬之。即使是母猪得了瘟病死了这种事,张勋也要亲自派人前往慰问一番。

张勋对家乡人的照顾覆盖到了方方面面,在他最为看重的教育上更是如此。当时的张勋资助了很多在北京上学的江西籍大学生,他还规定:他们上学期间的一切吃喝度用,全部由他包揽。

可以说,发迹后张勋对待家乡人,活脱脱就是一个菩萨的模样。

之所以到如此地步,自然与他的恋旧情结分不开。

相比对家乡人的态度,张勋对清朝的恋旧,才是他恋旧情结的最终极体现。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驾崩,张勋率本部官兵护送灵柩前往东陵安葬。此时的大清国早已大厦将倾,满清皇室对于大部分汉人都不再信任。护送灵柩这样的任务交给一个汉人来执行,足见清廷对张勋的忠心的信任。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袁世凯赚取革命果实,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亡国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臣之礼也结束了。

还没来得及报答朝廷,帝后死了,大清亡了,北京城的主人也换了,这让张勋心里很不是滋味。而逼迫皇帝退位的,正是张勋的“贵人”袁世凯,张勋既不是袁的对手,也不想和他作对,只好拒绝与袁世凯合作,并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袁公之知不可负,君臣之义不能忘。袁公之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乎?”

张勋此信,在指责袁世凯“违背君臣之义”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席话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张勋恋旧情结的支撑。

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有恋旧情结的张勋及其部下脑后始终拖着一条辫子,誓死捍卫大清国的最后一个象征,每天都活在皇朝旧梦里,期待它能死灰复燃。

1913年,袁世凯根据《清帝退位诏书》以及优待条件,要求隆裕太后以及宣统皇帝移居颐和园。

皇帝退位,就不再适合在皇宫居住。袁世凯要求他们搬出紫禁城,固然合理合法,此举却遭到前清遗老的强烈反对。彼时的张勋,正在为无处报恩而苦恼,袁世凯驱逐“皇帝”,恰恰为他提供了一个对清朝皇室表示忠心的机会。

由于张勋的支持,袁世凯只能同意皇帝继续待在紫禁城。这场闹剧虽不欢而散,可是,此时,张勋却从中看到一个信号:全国人心皆思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你心里有什么,便能看到什么。一个小气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人的小气,严重点,他们甚至能在任何人身上找到“小气”的证据,从而证明:每个人都是小气的。

心里有恋旧情结的张勋自然也更容易看到寻常人“恋旧”,百年后回过头看当时张勋对全国人民恋旧的判断,不难看出,这里边很大程度上,是与他自己的恋旧情结正相关。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勋多少是因为自己恋旧而“觉得”“以为”全国人民都恋旧。

这种误判的结果,通常是致命的。

张勋在这种误判中想当然地以为:全国人民和他一样,都想回到那个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

加之,当时的徐州会议上,张勋召集的北洋军阀各系代表皆怂恿张勋复辟。于是,在各路军阀阴奉阳违(表面上赞成张勋的建议,实则心怀鬼胎)下,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又急于向逊帝效忠的张勋,在别人的恭维和忽悠下,认为此时已经水到渠成,携军北上。

民国初年,皇帝虽然没了,统治老百姓的依旧是前清的官员。革命,对于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只是把皇帝换成了总统。因为转型期间的动荡,老百姓的日子似乎还不如大清,一时间国内民众竟然“无不怀念我大清”。

这种信号,无疑更加让张勋看到了“为主尽忠”的希望。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不久,远在徐州、恋旧情结被无限煽动的张勋听到这样一则传闻:

“帝制非不可为,百姓要的却是旧主;袁世凯失败,就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年。”

言外之意,只要逊帝溥仪能再度登极,复辟大业可成矣!张勋拖着辫子强忍这么多年的讥讽,不就是为了听到这句话吗?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半月后的7月1日,张勋复辟帝制。

然而,这场因误判而起的倒行逆施最终在持续12天后便在各方声讨下被迫停止了。

1917年7月21日,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孙中山在给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封电报里,如是评价张勋: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孙中山)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国父毕竟是国父,短短数语便将张勋剖析得淋漓尽致。孙中山认为,张勋做出愚忠大清之举背后,是他恋主(恋旧)情结的体现,因此孙中山对张勋是:“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说来,张勋此人虽曾让时代的车轮逆转,但他终究不是个坏人,他只是做了坏事罢了。做了坏事和坏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安有坏心,这点看,恋旧的张勋必不是坏人。

抛开败绩,张勋一生恪尽职守,对上唯忠唯诚,对下尽责尽义。对待乡里的养育之恩如此,对待大清的知遇之恩更甚。

真真可以说:“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记者李满


  

  张勋,人称“辫帅”,也被视为在清朝被推倒后对满清最有感情的军阀。

  

  1917年6月,张勋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打着“调停”的旗号,突率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北京。他到了北京后,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见见溥仪。他一见到溥仪,轰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说:“臣张勋跪请圣安......”溥仪对他的态度感到满意,心里很爽,宫里的人总说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权却用在太监和宫女身上,此时手握实权的张勋向他下跪磕头,又自称为“臣”,总算让他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所以,溥仪高兴地给张勋赐了座。对于溥仪和张勋的见面,帝师陈宝琛早已面授机宜,所以此时不过11岁的溥仪倒也能勉强应对得了张勋。张勋聊着聊着便忍不住拍起了溥仪的马屁:“皇上真是天亶聪明!”溥仪也很吃这套,不过他也谨记陈宝琛的教诲,所以谦逊地说:“我差的很远,我年轻,知道的是挺少。”张勋一听,溥仪说的倒也没错,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这紫禁城中,知道的确实不多,可嘴上还是得好好恭维:“本朝圣祖仁皇帝也是冲龄践祚,六岁登极呀!”溥仪被这个马屁拍的晕乎乎的,不过,康熙终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说:“我怎么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过了半个月,张勋又入宫觐见溥仪,溥仪原以为他又来请安了,可是陈宝琛却说万事俱备,张勋是“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溥仪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却也明白了“复位听政”这四个字的意思。张勋见了溥仪,激动地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容,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庆,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依照陈宝琛所说的“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对张勋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对于溥仪的婉拒,张勋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夸起了溥仪,又将康熙6岁当皇帝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了“劝进”。溥仪心想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便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溥仪嘴上虽然说着勉为其难,可实际上心中已经乐开了花,皇帝呀,终于能够当一个“真皇帝”了!于是,便有了“丁巳复辟”这戏剧性一幕,这一幕仅仅维持了12天,溥仪便又被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这一幕,也是张勋一生中最为精彩,也最为滑稽可笑的一幕。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过花甲,却仍然想着恢复清朝的统治?

  

  张勋生于1854年,他小时候很皮很皮,皮的将他的继母气得投水自尽,她得对这个便宜儿子有多失望,有多恼怒,才会投水自尽呀!他继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领养了,偏偏没有一个人愿意领养调皮捣蛋、气死继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只“流浪的狗”。后来,他15岁时经人介绍去给一个许姓人家放牛,从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许家少爷许希甫。他能够读书写字、娶妻、投军,统统离不了许希甫的帮助。张勋的发迹始于投军,在他26岁,许希甫让自己的伯父将他推荐到南昌府当了一个旗牌兵。可是他这个旗牌兵熬了两年多也没熬出头,于是,许希甫又让自己的父亲将他推荐给了湖南巡抚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让张勋当了把总。后来,张勋又在许希甫的帮助下被调到了广西,为什么要将他调到广西?时值中法战争,只有上了战场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从此,张勋一路高升,1895年时被袁世凯任命为先锋官,奉命驻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升迁铺好了路。

  

  1911年,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军权,不可谓不风光。这时候又赶上了辛亥革命,苏州经过了一番观望后,响应了革命,宣布了独立,这时候南京城里的清政府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过,张勋的一顿威胁却砸了过来:“今天我和你们同朝为官,明天你们要是投降的话,我便将你们视为贼寇!”即便北洋系的开山鼻祖袁世凯已经迫使溥仪退位,又当上了总统,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屡屡向袁请辞,只不过袁世凯没让他走。后来,袁世凯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丁巳复辟”。他对清朝的忠确实让人很惊诧,不过却也不难理解,张勋曾经不过是许家一奴仆,可是,却屡屡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让他从一个被无数人厌弃的“调皮小孩”成为了一个手握实权的军政高官,他放不下这份恩情。张勋也确实是一个记恩的人,他在崛起后常想用高官厚禄去报答许希甫,只不过许希甫实在过于淡泊,所以没有接受而已。所以,在张勋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尽办法也要恢复清朝曾经的荣光。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的野心,主少国疑,他又有复辟首功,只要复辟成功,清朝国柄自然会落到他的手里。

  

  但是终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历史的车轮,凡是试图让历史车轮逆行的人终将被这个车轮碾碎。张勋即是如此,一场草草收场的“丁巳复辟”便让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张勋到死也还拖着一条“猪尾巴”,他的头上有一条辫子,他的心里也有一条辫子,这两条“辫子”紧紧勒住了他的一生。


龙帅林vlog


在1912年清朝灭亡后,众人纷纷拍手叫好,开始期待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但有一个人却无比怀念清朝,甚至要求自己的部下仍保留清朝的发型,这个人就是人称“辩帅”的北洋军阀张勋。


张勋不仅保留清朝陋习,还是那些谋划复辟者中的核心人物。


张勋支持溥仪复辟,为其提供大量财力支持。在1917念,张勋秘密约见溥仪,他与部下身着清朝官服,并对溥仪毕恭毕敬的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张勋还发电报给中国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史称“张勋复辟”,而次日就被皖系军阀段祺瑞击败溃逃。

虽然“张勋复辟”失败,但其对清朝的忠心和留念可见一斑,为什么张勋对清朝如此念念不忘呢?


原因有二。


其一,个人成长经历以及清朝对他的积极影响


幼年张勋是个苦命孩子,出生于江西的普通农民家庭,父母早亡,雪上加霜,张勋为了活下去,投兵入伍。从这起,清朝对张勋人生的影响慢慢展开,清朝军队给了张勋展现自己的机会,自小吃苦的张勋,在军队中敢想敢做,吃苦耐劳,冲锋在前。

很快受到清军上司的提拔,并成为大将军袁世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在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无奈跑路,张勋忠心护卫左右。慈禧太后也因此十分欣赏张勋,大力提拔张勋,张勋也升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张勋也为报赏识之恩,皇恩浩荡,自然是对清朝忠心耿耿,在辛亥革命中就是张勋的定武军冲锋在前的抵扛。所以就张勋个人经历,是清朝给了他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自然对清朝念念不忘。


其二,个人利益的需求


在清朝灭亡后,革命派,大部分北洋军阀等,都满足了自己的利益。而张勋做为清朝的左膀右臂,失去了其自己的价值,地位也因大清的灭亡而一落千丈。在旧有的大清体制中,张勋无疑是这条大清食物链的上层。他在这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即实现了他的理想报负,也满足了他的利益要求。而辛亥革命,大清灭亡,打破了他的舒适圈。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皇帝不复存在,封建等级制度土崩瓦解。张勋无疑是这场革命浪潮中最不适宜者。他习惯于旧有的皇帝,旧有的等级制度,自己旧有的巨大利益。所以也因此对清朝念念不忘。

有人评价张勋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忠臣,也不无道理。


是清朝给了幼年艰苦的张勋风光的前程,也是清朝给了张勋改变自己的机会和巨大利益。张勋作为一个老臣,一个忠臣,虽然是开历史倒车,复辟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仍让人唏嘘。他活在旧制度的梦里,不愿醒来,最后在郁郁寡欢,病终于天津,追随着他念念不忘的大清一起去了。


历史总探长


清朝灭亡以后,很多人嘴上忠君爱国,念念不忘。但大概只有张勋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大清朝,对皇室的忠心耿耿。<strong>

这个人对自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无论我们今天怎么看他,但在他眼里,皇帝比天大……

这或许是另一种耿直吧,只不过这种耿直或者叫忠心,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最终必然失败。

张勋最出名的事情就是他被称为辫帅,曾帮助溥仪复辟,但很快成为了一场失败的闹剧。

很多人说他是为了权力,但如果了解这个人生平,才会知道他其实是傻忠而已。

生平耿直唯忠义

张勋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家庭出身,不像近代的很多军阀都是所谓的儒将,他斗大的字不识,却出奇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形象。

很符合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说法。

他自小父母双亡,虽然是孤儿,但却早早就养成了坦率直白,敢作敢当,仗义相助的性格,就是俗话说的爽快人,直肠子。

后来在1884年在长沙入伍,随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后来在广西提督苏元春的麾下,因为有勇有谋,作战勇敢,每战必身先士卒,而且对待同胞都非常好,不仅赢得了上司的赏识,而且在士兵之间也很有人缘,这也就成为了他后来成就一方势力的基础。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他跟随四川提督宋庆调住奉天,后来成为了袁世凯的麾下,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也就是营长级别。

因为性格直爽,颇受袁世凯看重,被任命为行营中军,大概就是保护袁世凯安全的警卫官,也在逐渐的相处中被袁世凯视为心腹之一,后来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之后,随其往山东镇压义和团,因功被升至总兵。

受慈禧赏识更加忠诚

张勋和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结缘,是在1901年之后,他因为保护慈禧光绪有功,被调入北京任宿卫端门御前护卫,担任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侍卫官。<strong>

对于张勋这样一个穷苦人家出生的人来说,从来都没想过能够见到太后和皇上的真容,能近距离为皇室尽忠,这让他无比激动,也更加忠心耿耿。

所以当时袁世凯要派人去护驾的时候,张勋立马就自告奋勇,这样一个斗大字不识的人,把忠孝仁义看得很重。

他记得戏文里唱的舍孝作忠,认为能够保护皇家就是最大的忠,天地君亲师,自古相通,他也把这种忠看作是孝的延续。

由于它是一个孤儿,没有机会为父母尽孝,所以有尽忠的机会,他更愿意去把握,在保护慈禧光绪的时候,他始终小心谨慎,唯恐出了一点纰漏。<strong>

张勋也正因为如此忠心,才更加得到了慈禧的看重,把他提拔为御前侍卫。

要知道御前侍卫这种官职,虽然官位并不怎么大,但属于保护皇家安全的最核心人物,一般都是挑选满族里面最忠心耿耿,最能力突出的人担任。

著名的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就因为是满族人,而且因为是当时的大臣,明珠的儿子才被康熙任命为御前侍卫。

所以也可见,张勋的忠心能够被慈禧认可的地步,他是有多么尽心尽力了。

被提携之后的张勋,倍加感觉皇恩浩荡,这就形成了一个效应,慈禧对张勋越提携,张勋越感激涕零,他也就变得愿为皇室肝脑涂地……

那也就让我们逐渐明白,为什么后来他对退位的清朝皇帝,对覆灭的大清王朝,有着如此之深的感情。

慈禧光绪死后,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第六是一省的军事长官,武昌起义之后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兼属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留辫复辟

1911年,清朝开始逐步开放发型,取消强制剃发留辫的传统。

但是张勋这个一根筋,要求自己的麾下定武军,绝不剃头,人称辫帅,这不是他最后的尽忠,只是一个缩影和象征。

张勋始终是一个坚定的保皇党,即便是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他也不让自己的部下剪辫,静待时机等候为皇室恢复江山的机会。<strong>

一直等到袁世凯生死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斗,拉拢他进京调解,他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人以调解之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然后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

但是当时共和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是一个稍微有点脑子的军阀,如果他是一个只为了自己利益着想的军阀,绝不可能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率着几千人马就敢进京复辟,无异于向北洋军阀全面开战。

稍微有一点点政治思维就知道必将失败。即便如此,他还是做了,虽然只搞了十几天,也能看出来此人对大清朝竭心尽力的忠心了。

是最终被段祺瑞毫无旋念的给击败,被迫逃窜,也是必然。

矢志不移

所以由此也看出张勋并不是一个脑子里有太多太多权谋思想的军阀,不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军阀,可能正是因为没有太多的知识和文化,只因为小时候听了太多细纹里的忠孝仁义,忠君爱国,就一竿子到底成为了自己人生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

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这确实确实很符合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说法。

最后他被抓之后,在北洋政府的特赦下,以实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重新获得自由,当时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授予他全国林肯督办的官衔,但他仍旧认为自己是大清王朝的遗老,最终也没有就职。

1923年他去世,当时还在紫禁城里的前朝宣统皇帝,感念其人忠义,给他的谥号是忠武,这是清朝武官中最高的谥号了。<strong>

可见最后的退位的清朝皇室也认可张勋的忠心耿耿。

总结

张勋并不是一个道德完美的人,甚至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人,还是一个残杀无辜的刽子手,曾经在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之力到江宁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

甚至称为屠夫也不为过。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明知道大清王朝已经是被历史遗弃的一方,他明知道如果好好做一个军阀,他能够获取更多的个人私利,说不定还能够参与到最高层的政治决断。<strong>

但他却偏偏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一心要光复清室,光复他心中的正统,不由得也令人尊敬。

这就很让人感觉,张勋这一生,令人尊敬是因为没文化但忠义十足,最后明知失败,也要坚决的要去复辟,因为没文化。

或许在张勋的心中,他更像是那个恢复汉室没能成功的诸葛亮吧,也许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应该是他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戏文吧。


韦庄谈史


张勋是满清的孤臣,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怪人,他的一生,都对清王朝忠心耿耿,这倒也不妄清王朝对其的一番栽培和提拔。

在其蛰居天津的时候,他的朋友就劝他说已经是民国了,可以把辫子剪掉了,但张勋却回答说:“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张勋为何对清朝念念不忘,以至于被后世称作是“辫帅”呢?个人认为还是与张勋的出生和经历有很大关系!

张勋原名张和,江西奉新县人,1884年,在其近30岁的时候,张勋在长沙参军,并在不久后随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后因战功,在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1895年后在袁世凯手下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行营中军,并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调至北京,任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并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1909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可见,张勋的一生,其地位的一步步提升,其实与清王朝的提拔是分不开的,且张勋曾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保镖,算是接触到了当时中国的权力中心。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对某个朝代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人,如南宋的文天祥,张勋对清王朝同样是这样的忠心。

但又可以将张勋的忠心看做是愚忠,孙中山就评价张勋到:“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张勋想要在名义上拥护溥仪,而将溥仪当做自己手中的傀儡,以达到挟诸侯以号令天下的目的。

1917年,张勋率军进入北京,拥立溥仪登基复辟,但如此作为,无异于历史的倒退,因此,张勋此举,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1917年7月12日,皖系军阀的段祺瑞组成“讨逆军”将张勋击败,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

至此,这一复辟闹剧,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Mr这史香


在晚清的多如牛毛的大小军阀中,张勋是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

不管革命已经多年,他始终坚持不剪掉脑后的辫子。不仅自己不剪,他统领的军队也不能剪,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辫子军。

我们可以把张勋说成是“守护晚清的一只忠诚的狗”,丝毫没有恶意。

相反,我更想强调的是“忠诚”二字。

再者,就忠诚度而言,狗从来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赖的朋友。

1、他的忠诚,深深感动了慈禧

与晚清诸多军阀一样,张勋早年是一个放牛的孤儿,穷困无路才投了军。

最早的参战经历是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在最有名的镇南关—谅山战役中,表现勇猛,一战成名升为参将,完成了从农民娃到小军官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之后的发展轨迹,基本上就是标准的一个穷孩子努力向上爬的典型性范例。幼时出身贫寒者,大抵会格外珍惜机会,也比较容易感恩记德,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确实是一种财富。

从越南的中法战场回来,张勋投入袁世凯帐下,袁世凯当山东巡抚时,曾血腥镇压过当地的义和团,张勋在此期间,心狠手辣,杀人无数,深得袁世凯赏识,升为总兵——从基层军官上升到了中高级领导干部阶层。

1900年,慈禧盲目相信义和团向外国宣战,引起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一路向西逃亡至西安,在事态平息后慈禧与光绪再从西安返回北京。张勋受袁世凯派遣,为迎驾回京的慈禧和光绪护驾。

当时正值1901年的冬天,某夜天降大雪,天冻地寒,慈禧半夜醒来,意外地看到张勋亲自为她站岗值班。这老太太一下子就感动的不得了,在当时那种流亡的情况下,人心最容易被打劫。

自此以后,慈禧就认了张勋,回京后把颐和园护军统领一职给了他。要知道自清开国以来,这种近距离护卫皇室的官职,一向只有满人才能担任。

张勋在此期间,与慈禧身边最宠爱的太监马宾廷结为兄弟。从中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情商极高,非常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

2、东北剿匪,谁也管不着的大老粗

张勋后来派到东北任职,后来当过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对他极为赏识,让他做防营统领,负责东三省的剿匪,张勋以匪攻匪,挑逗土匪们相互打,很快提升为提督,御赐黄马褂。按照满清的武将序列,这基本上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张勋在东北混的风生水起时,张作霖还只是个小土匪,认张勋作老大哥。后来张勋落势了,张作霖对他还是毕恭毕敬,毕竟江湖地位在那里放着呢。

一时间,张勋在东北无人敢管,他眼里也只认徐世昌,后来徐世昌要调离东北,朝廷也没下他的调令,但他不管,徐世昌走,他跟着就离开了东北。就这样,也没人敢问罪他。可见他当时混的有多好!

清廷待他不薄,他对清廷也是一片赤诚,1908年慈禧和光绪接连死去,张勋伏地恸哭,据说两次都哭至泣血。绝对是真感情!

3、血战南京,誓死对抗革命

1910年,张勋来南京任职,先是统帅江防各营,补任江南提督后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各地纷纷反清起义,张勋驻守的南京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张勋愣是靠着手头的一万多兵,对抗新军的三万余人,坚决不肯反清——他的清廷的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

起义军于10月4日从雨花台发起进攻。张勋的命令就是,往死里打,抓住俘虏、就地正法。

张勋曾用这样的话激励部下:众为兄弟,你们帮俺老张一把,我死也甘心。倘若得胜,许你们奸掠三天,俺老张要是背盟,就是王八蛋!

但大势所趋,非一人能当。最后张勋还是没能抵抗得住攻势,偷偷渡江过了浦口,逃回到了徐州。从此徐州就成为辫子军的根据地。张勋后来的复辟,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4、复辟帝制,他想要的只是报恩

在复辟之前,张勋的兵力在当时属于三流,但最后搞复辟的,为什么偏偏是他?

首先是因为他憨、直、忠。毕竟当时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明摆着死路一条,那些怂恿他复辟的人,其实都只是想借复辟来重新分配一下利益。但张勋不管这些,他只认一个理儿,清廷厚待过他,他就誓死要报这份恩情,至于后果是什么,他不管,他要的只是心安。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忠,让他在以义气行事的江湖中,特别有威望有地位。从他后来的遭遇来看,不仅其他大小军阀认他这个大哥,就连外国人都欣赏他这份忠诚。

1917年6月14日,应时任总统黎元洪所邀,张勋带了5000名辫子军就进京了。没错,就只有5000人! 这种胆量与莽撞,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

6月30号晚上,张勋在江西会馆,特意请了梅兰芳来唱戏,这边戏还正在唱着,那边张勋已经带人进了宫,恳请小皇帝出来,准备复辟了。

人生如戏,再严肃重大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场戏。

第二天,京城的五色旗已经开始都换成了龙旗,小皇帝溥仪在懵懂之中就坐在了龙椅之上。

我们后人如今看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甚至不妨加上一句“逆历史潮流”之类的评价。

但对张勋来说,他想做的事已经做成了。他报了清廷的恩,他一生最绚烂的时刻,就此绽放,也就此即将谢幕。

然而,那又如何?

5、寓居天冿,60岁后生了12个孩子

复辟失败后,张勋躲进了荷兰使馆。事实上,也没有人真正想把他当个罪人来对待,张勋的家人旧部、家地财产,包括他名下的各种生意,丝毫没有受到半点影响。

罪不及家人,这差不多是北洋军阀间一直默守的一个规矩,因为世道太乱了,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沦落到什么地步,所以,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行走江湖,放他人一马,就是给自己留一后路。

张勋在荷兰使馆里一直待到1918年10月,当徐世昌出任总统后,给他下了特赦令,也算是对张勋当年在东北紧紧跟随他的一份回报。

1920年,张勋为了避开直皖奉军阀纷争,移居天津。在这里,他安详地走完了传奇一生的最后几步。

张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60岁之前,他亡命于各种战场厮杀搏斗,只育了一子一女;60岁之后,他开始专心在床上苦战勤作,到他70岁死之前,已经有了9男5女。没错,从60岁起到70岁死,他造了12个孩子!

床上的战斗力,绝对不输战场。张勋,真男人。

6、张勋葬礼,称过帝的袁世凯都比不上

我特别想介绍一下张勋的葬礼,不只是因为这场葬礼实在过太豪华、排场太大,更因为当时人们对死者的评价,竟然是那么一致的肯定与褒奖!

张勋老家在江西奉新,他的灵柩从天津一路运来,路上足足走了一个半月,所到之外,各界军政名流均前来接迎,吊唁之人络绎不绝。

殡列队伍长达十里,共有二十余个队列组成,分别有:丝绸做的童男女、松柏扎的幡宝塔、军旗、念经的和尚尼姑、满汉乐队、西洋乐队、全副銮驾、黑战马一队、白战马一队…………然后是长达两里的各类名流挽联。

最后,还有500辆车,分别陈列着清廷赐与张勋的所有珍奇宝物。

请你想象一下吧:在1923年8月的中国,从天津到江西,这样一支队伍,前面抬着个棺椁,整整走了一个半月……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不管是效忠清廷者,还是坚决革命者;也不管是当初赞同复辟者,还是随后反对复辟者;都出奇无一离外地对这位逝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褒奖。

已经离开紫金城的溥仪,给了张勋“忠武”的谥号。

我相信,这一定是张勋最最想要的两个字,也是对他一生忠于清廷最恰当的褒奖与描述。

而据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回忆:他幼时在一个小庙里玩,曾见有道士供奉着一个“张忠武公勋长生福禄之位”的牌位。

在我看来,这个小小的牌位,比小皇帝溥仪所赐的“忠武”二字,更为难得,却也更让后人费解。


风谈天下


清朝覆灭后,除了那些大清的遗老遗少对它念念不忘外,有一个北洋小军阀也在此列。

当时,为了表示与清廷决裂,大家都剪掉了脑袋后边垂着的那条耻辱的辫子。可此人为了表达对清朝的留恋和忠诚,不仅自己不剪辫子,还严令自己的部下都不准剪辫子。于是,他手下的军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人戏称其为“辫子军”。后来,这个小军阀登峰造极,居然瞅准一个时机,上演了“复辟”的戏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滑稽丑陋的一笔。

这个小军阀,就是张勋。

张勋对清朝的感情为何如此“深厚”呢?这份感情,要从他和慈禧的关系说起。

庚子国变后,慈禧西逃。后来,李鸿章奉命在京城搞定一切,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决定打道回府。当时,派去护送慈禧回京的,正是袁世凯的部下张勋。此时,张勋的职务是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统领,相当于现在的团长。

张勋这个人头脑很活络,而且也有钻营的手段。在护送慈禧的路上,他尽心尽力,把慈禧伺候得很舒服。慈禧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而且,为了让李莲英在慈禧面前替自己美言,他竟然放低身段,给李莲英递上了门生帖子。很快,他和李莲英和打得火热。

有了慈禧的好印象,再加上李莲英从中撮合,张勋的仕途行情一路看涨。

平安护送慈禧到达京城后,慈禧不但让张勋带军留在皇宫,继续担任护卫工作,而且还给了他一个“提督”的官位。

这让张勋感激不尽,于是更加卖力。

为了防止护卫的士兵偷懒,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张勋每晚都亲自巡逻。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里,对张勋的忠诚负责十分欣赏。

慈禧是个非常会笼络人心的女主。她看到张勋巡逻时,有时会把张勋叫到身边聊一会儿,嘘寒问暖。这让张勋更加感激了。而且,慈禧和张勋貌似聊得很投缘。据当时的卫士后来回忆,慈禧还会和张勋开玩笑。比如,看到张勋巡逻时,慈禧会故意大声和身边的宫女说:张勋来了,快把咱们的小狗看好,小心让他偷了。

慈禧为何故意大声说呢?自然是想让张勋听到这个玩笑话。张勋听到了吗?连卫士都能听到,张勋自然不会听不到。

张勋听到平日里威严的老佛爷说给自己的玩笑话后,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不难猜测吧?

所以说,小编认为,张勋之所以对大清念念不忘,与慈禧对他的“恩宠”关系重大。否则,作为一个靠着袁世凯的提拔而上位的大老粗,他应该和其他的北洋将领一样,只对老袁忠诚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