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大營到底駐紮了多少野戰軍隊,雍正皇帝為什麼能贏?

我愛你871123


豐臺大營有多少兵馬,並不是雍正勝利的必要因素。據說當時豐臺大營的人馬在兩萬多人,這些兵馬是正規的八旗軍,擁有比較強大的戰鬥力。所以誰擁有了這裡的兵權,對當時的紫禁城來說,誰就能說得上話。那麼雍正多次勝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老十三臨危受命,出獄接管豐臺大營。

這是雍正登基前一天的事情,這個時候的康熙危在旦夕,準備自己的後世。可是紫禁城的未來真的可以靠康熙嘴巴動一動就可以安排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豐臺大營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關鍵所在。因為豐臺大營的兩萬多人馬,完全可以控制整個紫禁城。這個時候八爺黨和雍正都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八爺黨提前買通了當時豐臺大營的主將。而雍正手裡的王牌是十三爺,十三爺帶兵的時候,有不少豐臺大營的偏將都是他的舊部,所以他前往豐臺大營接管這裡的兵權,就方便的多。當然了,兵權並不是那麼好接管的,為此不得不做出一些犧牲流血的事情。那些終於八爺黨的人,基本上在那個晚上都被十三爺給清除掉了。十三爺的成功,讓剛剛接到繼位任命的雍正多了一份保障,從而使得他獲得了成功。

第二,隆科多宣佈九門兵馬效忠雍正。

很多人忽略了雍正的舅舅,也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在奪嫡之路上,隆科多可謂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人,因為他掌管著九門,也就掌管著北京城內幾乎所有的官兵。這個時候大局完全就掌控在他手裡,然而他不敢去賭,他跟八爺關係是不錯的,但是他怕忤逆了康熙以後,康熙還留下了後招。所以在佟國維的建議下,康熙選定了誰,那隆科多就把寶全都押在這個人身上。當天晚上,康熙選中了雍正,所以隆科多也就順理成章地宣佈誓死效忠雍正。當隆科多拿出了傳位詔書,宣佈雍正為繼承人的時候,八爺黨們終於知道,自己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所以說隆科多才是雍正登基最重要的那個人。

第三,豐臺大營的人馬是掣肘老十四的最後一道防線。

老十四在西北打仗,手裡握有十萬雄兵。當時的雍正為了掣肘老十四,所以將年羹堯推舉為陝甘總督,以此來控制西北大軍的糧草問題。這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不過如果老十四發起瘋來,非要帶著人馬殺回北京城的話,那麼豐臺大營的兩萬多人,可就是雍正的最後一道防線了。這是非常驚險的一幕,不過雍正也是在賭,他認為老十四還不至於什麼都不顧及,結果他賭贏了。

第四,八王議政陰謀揭露之前,雍正早就控制了豐臺大營。

八爺黨的勢力在雍正登基以後,依舊十分猖狂。他們到最後使出了八王議政的招數,幾乎打的雍正措手不及。他們利用四位關外的旗主王爺,讓他們帶著人馬接管豐臺大營的軍務,並且利用了雍正的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在當天晚上看似已經接管了大營的軍務,其實雍正早就發現了他們的陰謀。北京的安危,完全都系在豐臺大營身上,所以接管軍務這種事情,雍正沒理由不知道。

所以雍正明面上不說,到了第二天關鍵時刻,他便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不僅重新拿到了豐臺大營的軍權,而且將八王議政的鬼把戲徹底擊碎,從而將八爺黨的力量,全部清除。這個時候的豐臺大營再次成為了雍正致勝的法寶。所以說,豐臺大營有多少人馬,跟雍正獲勝是沒有必然關係的,一切都需要人謀才行。

<strong>


江湖小曉生


雍正能贏,最重要的並不是掌握了豐臺大營,而是掌握了九門提督。掌握豐臺大營,只是最後一步。

康熙末年,京師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三股:大內侍衛、九門提督屬下的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豐臺大營。

至於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提到的所謂西山銳健營,那是乾隆登基後才有的,不可能出現在康熙末年。

這三股力量,各有偏重,但互相牽制,共同保衛紫禁城的安全。

其中,大內侍衛1000多人,直接負責警衛皇宮。人數雖少,但個個都是高手。

大內侍衛一般都非常忠誠,很少出現反戈一擊的情況,誰當皇帝,他們就聽誰的。所以,雍正登基後,大內侍衛自然被他掌握。

九門提督隆科多,手中握有30000多兵馬,而且駐紮在京城內外,守衛著進出京城的九道城門。隆科多一聲令下,就可以切斷京城內外的聯繫。所以,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隆科多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雍正收服了隆科多,就基本控制了局面。即便豐臺大營與雍正為敵,短時間內也難以攻入京城。外地勤王的軍隊一到,豐臺大營受到內外夾擊,只有束手就擒。

當然,最好的局面就是把豐臺大營也控制在自己手裡,因為豐臺大營畢竟也有28000左右的人馬,而且戰鬥力非常彪悍。

等到掌控了豐臺大營,雍正就把京城內外的三股軍事力量全部握在自己手中了。可以說,此時,他的皇位基本已經穩了。


趣談國史


公元1722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去世,當年69歲。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後,雍正皇帝在暢春園繼位,雍正皇帝就是著名的老四胤禛。其實雍正皇帝繼位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的,其最大的對手就是陰險的老八胤祀。在兩個人的爭鬥中,軍權是重頭戲,而豐臺大營的軍隊更是重點。那麼,豐臺大營到了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老八胤祀會輸得一敗塗地呢?

清朝京城的防務分為三層,最核心的是皇宮和暢春園裡的侍衛部隊,京師內有八旗步軍營和豐臺大營,郊區駐紮了豐臺大營。皇宮裡的侍衛部隊兵力不多,只有2000多人,但是隻服從領侍衛內大臣的命令。真是巧的很,老四胤禛當時兼任領侍衛內大臣,所以皇宮的侍衛部隊始終在自己的手裡。但侍衛部隊的兵力太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這也是最急迫的。因此,老四胤禛還需要強有力的幫手,那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

按照清朝的規定,九門提督負責京城內的防務,九門提督能夠調動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八旗步軍營的兵力有2萬餘人,類似於現在的武警部隊。而巡捕五營有1萬多人,類似於現在的治安部隊。也就是說,九門提督能夠調動超過3萬軍隊。當時,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都在拉攏隆科多。隆科多經過認真考慮之後,加入了老四胤禛集團。在雍正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對隆科多和年羹堯加官進爵,這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部門,那就是駐紮在郊區的豐臺大營。現在的豐臺區已經屬於市區,但在清朝,那會的豐臺還屬於郊區。豐臺大營駐紮了清朝精銳的野戰部隊,屬於清朝的機動作戰力量,各個兵種十分齊全。起初,豐臺大營接受老八胤祀的遙控指揮。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如果無法控制豐臺大營,老八仍有翻盤的機會。在這個時候,關鍵人物老十三胤祥出馬了,胤祥在軍營中摸爬滾打了很久,很多將領都是他的屬下。

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巨大的影響力,成功的接管了豐臺大營的軍隊。這回就麻煩了,雍正皇帝掌握了京城內外的三層軍隊,總兵力有6萬多人。而老八胤祀輸得乾乾淨淨,當時能夠調動的只有200多人的王府侍衛,根本什麼都幹不了。對於雍正皇帝登基的問題,一直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法認為雍正皇帝是篡位登基的。我們做一個假設,哪怕康熙皇帝真的傳位給雍正皇帝,如果沒有軍隊的支持,雍正根本不是老八的對手。

老十三胤祥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雍正皇帝加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在清朝的爵位中,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至於年羹堯,當時坐鎮西北地區,由於老十四胤禵虎視眈眈,手下擁有20多萬軍隊,對雍正皇帝的威脅太大。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雍正皇帝命令年羹堯採取措施。年羹堯首先命令西北地區全面戒嚴,同時切斷了西征大軍的糧道。關於老十四和雍正之間的博弈,小編以後和大家慢慢講


向陽願景


豐臺大營是清朝重要的野戰機動力量,包括步兵、騎兵、火器營等多個兵種,主要職責就是拱衛京師,負責京師的防禦問題,康熙時期總人數約為兩萬人。

康熙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們圍繞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其實主要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勝利的關鍵在於誰能得到軍隊的支持,而雍正完全掌握了京師周圍的部隊,依靠自己手中軍隊的支持,強行壓下了八爺黨反對的聲音,強勢登上了帝位。



那麼當時雍正手裡有哪些軍隊力量使得八爺黨失去抵抗的心思呢?

第一個就是豐臺大營,當時的豐臺大營原本被八爺黨的人控制,但是等到老十三胤祥出現後,情況就發生了改變,豐臺大營一般的將領都出自老十三的身邊,所以老十三對豐臺大營的控制力非常強,這就導致老八胤祀失去了重要的外援。




第二個就是京師的內衛部隊,包括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由九門提督隆科多節制,總兵力有三萬之多。當時雙方都在爭取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多方權衡之後,加上又是雍正的舅舅,最終倒向了雍正,老八又失去了一層支持。



第三就是皇宮的警衛部隊,也就是俗稱的大內侍衛,這個人數比較少,大約只有1000人,但是卻是皇宮裡唯一的武裝力量,也是最快可以處理衝突的力量,很不幸,這支力量也是雍正掌握的,因為雍正兼任領侍衛大臣。

這樣看下來,雍正掌握了京師周圍的野戰部隊、內衛部隊和警衛部隊,這裡面沒有一個是八爺黨的,八爺黨雖然在朝中的力量很強,但是沒有軍隊的支持,也沒有能力跟雍正對抗,只能看著雍正登基。


歷史伶俜者


豐臺大營是清朝時期衛戍京城的重要精銳力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豐臺大營提督統轄,直接效忠於皇帝。

豐臺大營,因駐紮在北京城外西南部豐臺而得名,由精銳的八旗軍隊組成,是拱衛清朝時期京畿重地的重要軍事力量。

由於豐臺大營的重要性,對於豐臺大營的管理和統帥也是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而豐臺大營也是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在士兵的統御和管理上也較其他的兵營嚴格很多。

至於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兵馬,歷史上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豐臺大營共駐紮著12個營的軍隊,每營約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種說法是說豐臺駐紮著4萬人左右的兵力;還有一種說法是豐臺大營駐紮著軍隊數量是在2—3萬人之間。這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而豐臺大營的兵力構成上也包括了步兵、騎兵,還有火器部隊,戰鬥力強悍。

至於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描述的與豐臺大營平行的西山健銳營,在雍正時期並不存在,真實的西山健銳營是在乾隆朝中期才建立的,並且存續的時間非常短,其準確的稱法應該是香山健銳營。


雍正能夠勝出登基皇位,靠的並不是豐臺大營,而是隆科多和他的步軍統領衙門。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在雍正的奪嫡之夜,正是依靠著十三爺胤祥拿著康熙的金牌令箭趕到了豐臺大營,除掉了依附於八爺黨的豐臺大營統帥成文運,奪下了豐臺大營兵權,這才有了率兵進宮勤王,確保雍正登基的一幕。

而這段劇情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出入有很多:


首先,康熙去世前三天,就已經安排雍正去天壇祭天了,所以康熙去世的時候,雍正並不在身邊;

其次,十三爺胤祥那個時候並不在宗人府被關著,而是與其他阿哥們一起,守在康熙身前聽候康熙的安排,而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只有隆科多了;

再次,康熙去世後,隆科多隨即關閉九門和封鎖紫禁城,並實行了全面戒嚴,換句話說,十三爺就是想去豐臺大營也是去不了的,因為他連紫禁城都出不去。


十三爺對於雍正登上皇位的貢獻在於,在雍正繼位後,十三爺胤祥下跪磕頭,擁立新君,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對於雍正登基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實際上是隆科多。

當時的隆科多是步軍統領衙門都統兼九門提督,這個職務相當於北京衛戍區司令和北京公安局局長,既要負責整個北京城和皇宮的防衛,也要負責整個北京城的治安,還要管理著全北京的九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

步軍統領衙門下轄軍隊數量保持在3萬人左右,當時全在隆科多手裡,與豐臺大營的兵力不相上下,不同與豐臺大營是純粹的野戰部隊,步軍統領衙門下的兵力更適用於城防和治安,並且更靠近皇宮。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都與隆科多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一,前文中提到,隆科多是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在康熙去世前唯一守在康熙身邊的外臣,因而他非常清楚康熙臨終的安排;

其二,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後,馬上下令關閉九門,並且在北京實施戒嚴長達七天的時間,在此期間唯一能出入紫禁城內順利出入的人只有隆科多了;

其三,康熙去世前曾急召雍正趕回暢春園,但是從康熙去世前後,到雍正到場,前前後後經歷了十個多小時,在這期間雍正能夠接觸的人也只有隆科多。

所以,在康熙死後,隆科多是宣讀的遺詔還是宣讀的遺命,雍正與隆科多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事情,現在也已經不得而知,因而也留下了最大的謎團。

而此時的豐臺大營,很有可能因為隆科多對於北京城的突然戒嚴,而完全不知道康熙去世的消息。並且,雍正繼位後已是名分確定,豐臺大營上下必然也是根據制度,集體忠誠並且效命於新皇帝雍正,也不需要安排誰去奪取兵權,因為皇帝的身份就是統御豐臺大營的直接憑證。


豐臺大營的精銳力量和北京城中步軍統領衙門的軍隊,成為了十四阿哥胤禵不敢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康熙晚年,雍正登基最大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就是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那個時候還是叫做胤禎,後面為了避諱改稱為允禵。

此時的十四阿哥帶著十萬大軍正在西北平叛,即便十四阿哥對於雍正登基極為不滿,想要帶著著大軍回京奪位。但是胤禵想要以這樣的方式奪取皇位,就必須要面對三個最大的問題:

第一,雍正已然登基,皇帝的名分已經確定,他手下的這些將士中,是否願意同他一起殺回北京;

第二,此時西北大軍的軍需糧草供應全部有賴於陝甘總督年羹堯,而年羹堯是雍正的人,還是雍正的大舅子,成為十四爺大軍行動最大的掣肘;

第三,即便西北大軍這十萬人能夠連滾帶爬殺到北京城下,也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時間,此時的軍隊早已是疲憊不堪,而且要面對豐臺大營和步軍統領衙門,以及各地勤王軍隊的反撲,是全無勝算。

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儘管手中握有十萬大軍,但是十四阿哥依舊不敢輕舉妄動,並且被雍正非常順利的調回了北京,奪下了兵權。


雍親王府


豐臺大營可能駐紮了幾萬人。對此歷史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是駐紮了六千餘人;第二種說法是駐紮了四萬人;第三種說法是駐紮了六萬人。總之是眾說紛紜。

雍正皇帝能贏,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豐臺大營是一國之君的最後自衛底牌。

清兵入關以後,豐臺大營作為京師的防衛力量之一,如果遇到突發的緊急情況,也是可以臨時增加兵力的,因此我們無法一口咬定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人。豐臺大營是由一國之君直接任命,直接調配的。

第二個方面,豐臺大營人數不一定特別多,但一定是一支功能全面的軍隊。豐臺大營兵力構成上也應該是豐富的,包含了騎兵、步兵、火器營等,這樣才能夠滿足臨時的各種需求,才能達到隨機應變保護京師的作用。如果兵力單一,是很容易被外敵找到弱點逐個攻破的。

第三個方面,豐臺大營的兵權是奪嫡的關鍵。雍正奪嫡的時候,正是因為他們拿到了金牌令箭,趕到了豐臺大營,除去了八爺黨,奪下了豐臺大營的兵權,這才可以保證雍正的順利登基,不然如今的歷史,可能是八爺黨獲勝了。所以,豐臺大營也是雍正奪嫡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

綜上所述,雍正帝能贏,並不僅僅是歷史偶然,雍正帝其人也是非常驍勇善戰的,因此才能獲得大家的支持。豐臺大營相當於雍正的一張王牌,幫助他順利地完成了權力的更迭,避免了引發一些動盪。


廣東阿俊


豐臺大營其實子虛烏有,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一定對豐臺大營印象很深。

話說在康熙彌留之際,康熙的幾個兒子各懷鬼胎,跑到暢春園康熙寢宮外面跪著。

當時,雍正已經與隆科多等人結成了同盟,為了防止出現變故,於是命人急忙去放出被軟禁了十年的十三爺胤祥,然後前去豐臺大營(北京南邊),靠個人的魅力和聲望將豐臺大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後來雍正爭取到皇位,增加了至關重要的籌碼。

受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清朝時期北京的豐臺大營,是非常重要的軍事機構。

但是,在歷史上,其實根本沒有豐臺大營這個軍事機構,這完全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裡面杜撰的。

豐臺大營雖不存在,但是清朝把北京的防禦重心放到了南邊

那麼,二月河為何會杜撰豐臺大營呢?

雖然豐臺大營子虛烏有,但是,二月河杜撰這個機構確實有依據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一一道來。

先來講解一下清朝住宅在北京周圍的軍事機構,也就是八旗軍隊。

說起八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這是清朝最基本的軍事單位,清朝打敗李自成的軍隊,明朝的軍隊,主要靠的就是八旗,當然,八旗又分為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

等到清朝定鼎北京之後,清朝統治者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當時清朝八旗軍只有三十萬,如何用三十萬人去控制整個中國的土地呢?於是,在什麼地方駐紮多少八旗軍,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其中,拱衛京師的八旗,擔當的任務又是重中之重。

當時,清朝統治者是如何拱衛京師呢?

早在順治朝,就有人提出防守北京的重點不在北方,而是南方:

畿南諸君北拱神京、難控運河,西當晉雲之衝,山寇不時跳梁,東連齊魯之界,盜賊出沒無常。至津門尤屬水陸交衝之區,是在在皆為要害,處處須用將兵。

後來,到了順治四年(1647年),京畿地區老百姓由於受不了清朝頒佈的逃人法,發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規模遍及河北省的靜海、滄州等地,甚至直逼北京。

起義被鎮壓之後,兵部尚書洪承疇提出了“國門之外,大盜公行,備防不可不周,應於良鄉、通州、海子、昌平四面俱選拔滿洲官兵巡緝,分汛責成”。由此,清朝確定了要重點防守北京南部的戰略。

當時,對於北京的防衛,主要分為兩層,順義、昌平、三河、良鄉、寶坻、固安、採育、東安等地為第一層,也就是內層,這些地方,每一旗駐紮一處。

第二層,則延展到了霸州、玉田、灤州、雄縣、滄州、保定、太原、德州等地,彼此互為表裡,有的地方是由一旗助駐守,有個地方則是兩旗。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清朝根本就沒有在豐臺地區駐紮軍隊。

豐臺只短暫出現過一支軍隊,只有141人

當時,清朝認為最重要的軍隊駐紮地是良鄉,由於這裡是繁華之地,又連接東南十三省,進入北京的人都必須由此經過。此外,這裡又有很多八旗的土地,因此是必須要全力鎮守的。

唯一與豐臺有關的駐紮軍隊,是在康熙時期。那個時候,在豐臺地區設立了非常少的駐軍,設把總一名,馬兵141人。不過,這些軍隊歸屬於綠營,與八旗毫無關係。而且,這些人馬也不可能對雍正繼位有半點作用。

雍正繼位,主要仰仗的軍事力量是步軍統領衙門

那麼,我們最後再來說一下,歷史上雍正多嫡,真正依靠了什麼軍隊?

其實是他的舅舅隆科多。隆科多並非雍正的親舅舅,而是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擢為步軍統領,取代了臺資胤礽的手下託合齊的職位。等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出任理藩院尚書,但是仍舊監管步軍統領事務。

步軍統領又稱作九門提督,負責首都北京的治安防務。

康熙之所以把這個職務給到隆科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雍正的信任。

等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處在彌留之際的時候,雍正還在南郊代康熙祭祀。於是,康熙命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是阿哥、十三阿哥以及隆科多來到御塌之前交代後事。

根據雍正自己後來的說法,康熙欽定了雍正為繼位者。隨後,由隆科多親自護送雍正回到大內,次日繼位。

由此可見,雍正順利繼位,並非是依靠豐臺大營,而是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


兮兮說事兒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是非常重要的武裝力量。按照劇中雍正皇帝的話說,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兵力加在一起,是步軍統領衙門的好幾倍。劇中雍正登基,雍正剷除八爺黨,倚靠的武力支持都來自於這兩個大營。因此這兩個大營在電視劇中的存在感,是非常高的。

然而電視劇中的這兩個大營,其實都是虛構的,雍正時期並不存在這兩個大營。


關於西山銳健營的名字,需要說明一下。很多人指正“銳健營”錯了,應該叫“健銳營”。我也知道“銳健營”是錯的,但是在電視劇中,確實是叫“西山銳健營”(見上圖)。所以這應該是電視劇的一個錯誤,下面就統一稱之為健銳營。

歷史上的健銳營,是八旗禁衛軍的一支特種部隊,始建於乾隆十四年,部隊前身是乾隆皇帝為了鎮壓大小金川之亂,專門在北京臨時設立的雲梯部隊,士兵均出自前鋒營與護軍營,且全部都是八旗兵。

後來金川之亂平定,這支臨時設立的雲梯部隊被認為是平亂獲勝的關鍵,廣受讚譽(關鍵都是八旗兵,很給滿州人長臉),因此乾隆皇帝也就特別嘉獎,後來還頒佈詔書,把這支臨時的雲梯部隊改編為健銳營,大營駐紮地設在香山腳下。於是這支臨時部隊就變成了有編制的正式部隊,並一直保留到了清末才解散。

綜上所述,西山銳鍵營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是名字不對;第二是時間不對,雍正時期還沒有這支部隊;第三是兵馬並不多,這個大營屬於精英部隊,不會有很多的兵力。

再說豐臺大營。這個大營的名字很響亮,也是很多“雍劇”粉絲很愛提及的一個大營。然而這個大營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完全就是子虛烏有的大營。

雖然百度百科中有『豐臺大營』的詞條,並且還有一些內容介紹。但是,百度百科的這個詞條是錯誤的。

理由有三:

第一,在電視劇中,豐臺大營被描述為京營八旗的駐地(八王議政時提到過,提督都是上三旗子弟)。如果是京營八旗,那麼問題就簡單了。因為清史有明確的記載,京營八旗的駐地是在北京內城,也就是現在北京二環內,全國房價最貴的區域,不可能在城外的豐臺。


第二,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皇帝沒有安全感,對軍權非常看重。當時北京的防護與治安,是以紫禁城為中心,所有兵馬全部圍繞紫禁城,逐層向外部署。也就是說,北京的清軍主力,全部都在皇帝的身邊,並以皇帝為中心部署。這就不可能在離皇帝很遠的豐臺另外再設一個大營。否則這個大營要是造反了,皇帝就完蛋了。

第三,清軍在北京城外確實有兵馬,但是駐紮在城外的兵馬番號是:火器營、圓明園護衛營和雲梯健銳營,統稱“八旗外三營”。其中健銳營是乾隆時期設立,圓明園護衛營是雍正三年設立。康熙時期,其實只有一個火器營設在城外。

綜上所述,歷史上並不存在豐臺大營,這是可以肯定的。電視劇中的豐臺大營,不僅不符合常理,而且在清史資料中,也找不到任何的文獻記載。


既然沒有豐臺大營,雍正時期也沒有西山銳建營。那麼問題就來了,雍正皇帝是怎麼控制朝廷,削除八爺一黨,成功登基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史料中寫的很清楚。

康熙帝駕崩前夕,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與雍正達成結盟關係。在雍正的授意下,隆科多令九門官兵封鎖北京城。城內所有的人,一律不準與城外進行聯絡。八爺黨在城內被隆科多的兵監視,沒有機會向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通報信息。等到雍正登基後,奪嫡大局已定,那些反對雍正的人,也就只能向他磕頭了。

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對隆科多非常的器重。不僅在登基後立刻重用,並且還特許他可以以“舅舅”自居,這個皇恩簡直高的有點離譜了。

從當年在留下的一些奏摺來看,隆科多以舅舅自居,雍正給他極大的恩寵,坊間傳聞是因為隆科多幫助雍正上位,看來還是很有依據的。



雍正登基之後,手握實權,全國的兵馬都向他一個人效忠。自此,反對他的人,也就只能等死了。

等到雍正把老九、老八先後整死,老十四軟禁後,雍正又把目光對準隆科多,最終把隆科多也幽禁致死。

隆科多在罷官之前,他當時雖然還領著九門提督一職,手裡擁有兩萬人馬。但是雍正讓他去死,他依然沒有反抗的能力。因為步軍統領衙門的那點兵馬跟雍正當時手握的兵馬相比,完全就是渣渣。

根據當時的軍制,雍正手握七大營,分別是: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步軍營、虎槍營、善撲營。這些加起來總計四萬多人,且都是特種兵,虐步軍統領衙門的兩萬多“半軍半警”的渣渣,簡直不要太簡單。

總的來說,根據清朝的軍制,雍正時期還沒有健銳營這個單位,整個清朝歷史也不存在豐臺大營這個編制。理由有三點,一是八旗軍駐紮在城內,而不是豐臺;二是豐臺大規模駐軍不符合常理;三是史料中並沒有豐臺大營的相關記載。

因此《雍正王朝》劇中的豐臺大營,其實只是一個虛構的單位。雍正時期,皇帝的兵權主要還是來自步軍統領衙門,以及北京城內和城郊的七個大營: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步軍營、虎槍營、善撲營。誰要是掌握了這七個大營,那就等於掌握了京師的兵權。


Mer86


康熙末年在“九子奪嫡”的戰爭中,四皇子胤禛集團和八皇子集團都想爭奪豐臺大營的指揮權,可見豐臺大營的兵力可不容小覷,那麼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軍隊呢?

康熙年間的豐臺大營主要是供衛國都安全的野戰隊,大多是八旗子弟,是當時北京衛戍非常重要的部隊之一。最高的長官為提督,提督是各省綠營最高的長官,官職是從一品,而且還掌管一到兩個省的軍事大權,權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軍區司令。豐臺大營駐紮了12營軍隊,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4萬多人,雖然豐臺大營的駐軍不是特別多,但是戰鬥力非常強大。

每個朝代,在首都的周圍都會部署一些戰鬥力強大的部隊,不僅可以保護國都的安全,防止出現叛亂,而且還可以增援前線。由於部隊駐紮在國都的周圍,一般人沒有權利調動豐臺大營的軍隊。

雍正即位前取得豐臺大營與京師軍區的控制權

康熙五十年隆科多被授為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就是駐紮在國都北京的武官,負責國都的治安和防備工作,後來又升任吏部尚書,其實九門提督的官銜就是國都北京的軍區司令。但是九門提督是沒有權利調動豐臺大營的野戰隊,換而言之,隆科多的部隊相當於內衛軍,而豐臺大營的部隊屬於野戰隊,一個在內一個在外。

在封建社會里誰的手裡有兵,誰就掌握了權利。但是封建社會的兵權是分裂的,守西北的掌管西北的兵權,守西南的掌握西南的兵權。當時隆科多管轄的範圍其實是最敏感的,京城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心臟,如果發生什麼變化,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危,而京城兵權的掌握者,有毀掉一個國家的能力,所以康熙把這個心臟的保護者交給自己的小舅子隆科多來擔任。

九門提督一職一般都是用非常信任的人來擔任,慈禧太后也是把九門提督的職位讓親信瓜爾佳·榮祿擔任,讓她吃了顆定心丸,不然以慈禧當時的狀況,換了別人早起兵造反了。瓜爾佳·榮祿是慈禧身邊的一條走狗,破壞戊戌變法的幕後真正黑手。

四皇子胤禛極力想拉攏隆科多,目的是為了掌握京城的控制權。但是豐臺大營卻很難掌控,四皇子胤禛想盡一切辦法,最後通過十三爺穩住了豐臺大營的提督,因為十三爺曾經在豐臺大營擔任過武官,因此四皇子胤禛便得到了豐臺大營的控制權。後來豐臺大營成了雍正奪嫡強大的後盾。

康熙末年在“九子奪嫡”的爭鬥中,四皇子在內掌握了隆科多的內衛隊,在外還有豐臺大營的野戰隊,他的勝算可想而知了。雍正登基後給隆科多很多賞賜,給了他太子太保之官銜,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剛登記的前幾年,內有九門提督隆科多為他穩固地位,成功打壓八爺黨,八爺黨若要起兵造反,必須得先搞定九門提督隆科多,但是還是非常困難的,當時整個京城數隆科多兵最多。

雍正在外還有豐臺的野戰隊,即便是十四皇子從西北領了十萬大軍過來,也難以取勝。後來到了乾隆年間,由於豐臺大營吃空餉嚴重,乾隆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單獨組建了“西山銳健營”。


小龍談歷史


公元1722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去世,當年69歲。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後,雍正皇帝在暢春園繼位,雍正皇帝就是著名的老四胤禛。其實雍正皇帝繼位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的,其最大的對手就是陰險的老八胤祀。在兩個人的爭鬥中,軍權是重頭戲,而豐臺大營的軍隊更是重點。那麼,豐臺大營到了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老八胤祀會輸得一敗塗地呢? 清朝京城的防務分為三層,最核心的是皇宮和暢春園裡的侍衛部隊,京師內有八旗步軍營和豐臺大營,郊區駐紮了豐臺大營。皇宮裡的侍衛部隊兵力不多,只有2000多人,但是隻服從領侍衛內大臣的命令。真是巧的很,老四胤禛當時兼任領侍衛內大臣,所以皇宮的侍衛部隊始終在自己的手裡。但侍衛部隊的兵力太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這也是最急迫的。因此,老四胤禛還需要強有力的幫手,那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 按照清朝的規定,九門提督負責京城內的防務,九門提督能夠調動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八旗步軍營的兵力有2萬餘人,類似於現在的武警部隊。而巡捕五營有1萬多人,類似於現在的治安部隊。也就是說,九門提督能夠調動超過3萬軍隊。當時,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都在拉攏隆科多。隆科多經過認真考慮之後,加入了老四胤禛集團。在雍正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對隆科多和年羹堯加官進爵,這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部門,那就是駐紮在郊區的豐臺大營。現在的豐臺區已經屬於市區,但在清朝,那會的豐臺還屬於郊區。豐臺大營駐紮了清朝精銳的野戰部隊,屬於清朝的機動作戰力量,各個兵種十分齊全。起初,豐臺大營接受老八胤祀的遙控指揮。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如果無法控制豐臺大營,老八仍有翻盤的機會。在這個時候,關鍵人物老十三胤祥出馬了,胤祥在軍營中摸爬滾打了很久,很多將領都是他的屬下。 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巨大的影響力,成功的接管了豐臺大營的軍隊。這回就麻煩了,雍正皇帝掌握了京城內外的三層軍隊,總兵力有6萬多人。而老八胤祀輸得乾乾淨淨,當時能夠調動的只有200多人的王府侍衛,根本什麼都幹不了。對於雍正皇帝登基的問題,一直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法認為雍正皇帝是篡位登基的。我們做一個假設,哪怕康熙皇帝真的傳位給雍正皇帝,如果沒有軍隊的支持,雍正根本不是老八的對手。 老十三胤祥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雍正皇帝加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在清朝的爵位中,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至於年羹堯,當時坐鎮西北地區,由於老十四胤禵虎視眈眈,手下擁有20多萬軍隊,對雍正皇帝的威脅太大。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雍正皇帝命令年羹堯採取措施。年羹堯首先命令西北地區全面戒嚴,同時切斷了西征大軍的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