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大营到底驻扎了多少野战军队,雍正皇帝为什么能赢?

我爱你871123


丰台大营有多少兵马,并不是雍正胜利的必要因素。据说当时丰台大营的人马在两万多人,这些兵马是正规的八旗军,拥有比较强大的战斗力。所以谁拥有了这里的兵权,对当时的紫禁城来说,谁就能说得上话。那么雍正多次胜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老十三临危受命,出狱接管丰台大营。

这是雍正登基前一天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康熙危在旦夕,准备自己的后世。可是紫禁城的未来真的可以靠康熙嘴巴动一动就可以安排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丰台大营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关键所在。因为丰台大营的两万多人马,完全可以控制整个紫禁城。这个时候八爷党和雍正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八爷党提前买通了当时丰台大营的主将。而雍正手里的王牌是十三爷,十三爷带兵的时候,有不少丰台大营的偏将都是他的旧部,所以他前往丰台大营接管这里的兵权,就方便的多。当然了,兵权并不是那么好接管的,为此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流血的事情。那些终于八爷党的人,基本上在那个晚上都被十三爷给清除掉了。十三爷的成功,让刚刚接到继位任命的雍正多了一份保障,从而使得他获得了成功。

第二,隆科多宣布九门兵马效忠雍正。

很多人忽略了雍正的舅舅,也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在夺嫡之路上,隆科多可谓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人,因为他掌管着九门,也就掌管着北京城内几乎所有的官兵。这个时候大局完全就掌控在他手里,然而他不敢去赌,他跟八爷关系是不错的,但是他怕忤逆了康熙以后,康熙还留下了后招。所以在佟国维的建议下,康熙选定了谁,那隆科多就把宝全都押在这个人身上。当天晚上,康熙选中了雍正,所以隆科多也就顺理成章地宣布誓死效忠雍正。当隆科多拿出了传位诏书,宣布雍正为继承人的时候,八爷党们终于知道,自己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所以说隆科多才是雍正登基最重要的那个人。

第三,丰台大营的人马是掣肘老十四的最后一道防线。

老十四在西北打仗,手里握有十万雄兵。当时的雍正为了掣肘老十四,所以将年羹尧推举为陕甘总督,以此来控制西北大军的粮草问题。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不过如果老十四发起疯来,非要带着人马杀回北京城的话,那么丰台大营的两万多人,可就是雍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这是非常惊险的一幕,不过雍正也是在赌,他认为老十四还不至于什么都不顾及,结果他赌赢了。

第四,八王议政阴谋揭露之前,雍正早就控制了丰台大营。

八爷党的势力在雍正登基以后,依旧十分猖狂。他们到最后使出了八王议政的招数,几乎打的雍正措手不及。他们利用四位关外的旗主王爷,让他们带着人马接管丰台大营的军务,并且利用了雍正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在当天晚上看似已经接管了大营的军务,其实雍正早就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北京的安危,完全都系在丰台大营身上,所以接管军务这种事情,雍正没理由不知道。

所以雍正明面上不说,到了第二天关键时刻,他便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不仅重新拿到了丰台大营的军权,而且将八王议政的鬼把戏彻底击碎,从而将八爷党的力量,全部清除。这个时候的丰台大营再次成为了雍正致胜的法宝。所以说,丰台大营有多少人马,跟雍正获胜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一切都需要人谋才行。

<strong>


江湖小晓生


雍正能赢,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了丰台大营,而是掌握了九门提督。掌握丰台大营,只是最后一步。

康熙末年,京师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股:大内侍卫、九门提督属下的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丰台大营。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提到的所谓西山锐健营,那是乾隆登基后才有的,不可能出现在康熙末年。

这三股力量,各有偏重,但互相牵制,共同保卫紫禁城的安全。

其中,大内侍卫1000多人,直接负责警卫皇宫。人数虽少,但个个都是高手。

大内侍卫一般都非常忠诚,很少出现反戈一击的情况,谁当皇帝,他们就听谁的。所以,雍正登基后,大内侍卫自然被他掌握。

九门提督隆科多,手中握有30000多兵马,而且驻扎在京城内外,守卫着进出京城的九道城门。隆科多一声令下,就可以切断京城内外的联系。所以,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隆科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雍正收服了隆科多,就基本控制了局面。即便丰台大营与雍正为敌,短时间内也难以攻入京城。外地勤王的军队一到,丰台大营受到内外夹击,只有束手就擒。

当然,最好的局面就是把丰台大营也控制在自己手里,因为丰台大营毕竟也有28000左右的人马,而且战斗力非常彪悍。

等到掌控了丰台大营,雍正就把京城内外的三股军事力量全部握在自己手中了。可以说,此时,他的皇位基本已经稳了。


趣谈国史


公元1722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去世,当年69岁。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在畅春园继位,雍正皇帝就是著名的老四胤禛。其实雍正皇帝继位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其最大的对手就是阴险的老八胤祀。在两个人的争斗中,军权是重头戏,而丰台大营的军队更是重点。那么,丰台大营到了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老八胤祀会输得一败涂地呢?

清朝京城的防务分为三层,最核心的是皇宫和畅春园里的侍卫部队,京师内有八旗步军营和丰台大营,郊区驻扎了丰台大营。皇宫里的侍卫部队兵力不多,只有2000多人,但是只服从领侍卫内大臣的命令。真是巧的很,老四胤禛当时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所以皇宫的侍卫部队始终在自己的手里。但侍卫部队的兵力太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也是最急迫的。因此,老四胤禛还需要强有力的帮手,那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按照清朝的规定,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的防务,九门提督能够调动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八旗步军营的兵力有2万余人,类似于现在的武警部队。而巡捕五营有1万多人,类似于现在的治安部队。也就是说,九门提督能够调动超过3万军队。当时,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都在拉拢隆科多。隆科多经过认真考虑之后,加入了老四胤禛集团。在雍正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对隆科多和年羹尧加官进爵,这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那就是驻扎在郊区的丰台大营。现在的丰台区已经属于市区,但在清朝,那会的丰台还属于郊区。丰台大营驻扎了清朝精锐的野战部队,属于清朝的机动作战力量,各个兵种十分齐全。起初,丰台大营接受老八胤祀的遥控指挥。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如果无法控制丰台大营,老八仍有翻盘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关键人物老十三胤祥出马了,胤祥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了很久,很多将领都是他的属下。

胤祥利用自己在军队中巨大的影响力,成功的接管了丰台大营的军队。这回就麻烦了,雍正皇帝掌握了京城内外的三层军队,总兵力有6万多人。而老八胤祀输得干干净净,当时能够调动的只有200多人的王府侍卫,根本什么都干不了。对于雍正皇帝登基的问题,一直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法认为雍正皇帝是篡位登基的。我们做一个假设,哪怕康熙皇帝真的传位给雍正皇帝,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雍正根本不是老八的对手。

老十三胤祥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皇帝加封胤祥为铁帽子王,在清朝的爵位中,只有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至于年羹尧,当时坐镇西北地区,由于老十四胤禵虎视眈眈,手下拥有20多万军队,对雍正皇帝的威胁太大。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雍正皇帝命令年羹尧采取措施。年羹尧首先命令西北地区全面戒严,同时切断了西征大军的粮道。关于老十四和雍正之间的博弈,小编以后和大家慢慢讲


向阳愿景


丰台大营是清朝重要的野战机动力量,包括步兵、骑兵、火器营等多个兵种,主要职责就是拱卫京师,负责京师的防御问题,康熙时期总人数约为两万人。

康熙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们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实主要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胜利的关键在于谁能得到军队的支持,而雍正完全掌握了京师周围的部队,依靠自己手中军队的支持,强行压下了八爷党反对的声音,强势登上了帝位。



那么当时雍正手里有哪些军队力量使得八爷党失去抵抗的心思呢?

第一个就是丰台大营,当时的丰台大营原本被八爷党的人控制,但是等到老十三胤祥出现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丰台大营一般的将领都出自老十三的身边,所以老十三对丰台大营的控制力非常强,这就导致老八胤祀失去了重要的外援。




第二个就是京师的内卫部队,包括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由九门提督隆科多节制,总兵力有三万之多。当时双方都在争取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多方权衡之后,加上又是雍正的舅舅,最终倒向了雍正,老八又失去了一层支持。



第三就是皇宫的警卫部队,也就是俗称的大内侍卫,这个人数比较少,大约只有1000人,但是却是皇宫里唯一的武装力量,也是最快可以处理冲突的力量,很不幸,这支力量也是雍正掌握的,因为雍正兼任领侍卫大臣。

这样看下来,雍正掌握了京师周围的野战部队、内卫部队和警卫部队,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八爷党的,八爷党虽然在朝中的力量很强,但是没有军队的支持,也没有能力跟雍正对抗,只能看着雍正登基。


历史伶俜者


丰台大营是清朝时期卫戍京城的重要精锐力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丰台大营提督统辖,直接效忠于皇帝。

丰台大营,因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部丰台而得名,由精锐的八旗军队组成,是拱卫清朝时期京畿重地的重要军事力量。

由于丰台大营的重要性,对于丰台大营的管理和统帅也是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而丰台大营也是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在士兵的统御和管理上也较其他的兵营严格很多。

至于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兵马,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丰台大营共驻扎着12个营的军队,每营约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种说法是说丰台驻扎着4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有一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军队数量是在2—3万人之间。这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而丰台大营的兵力构成上也包括了步兵、骑兵,还有火器部队,战斗力强悍。

至于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描述的与丰台大营平行的西山健锐营,在雍正时期并不存在,真实的西山健锐营是在乾隆朝中期才建立的,并且存续的时间非常短,其准确的称法应该是香山健锐营。


雍正能够胜出登基皇位,靠的并不是丰台大营,而是隆科多和他的步军统领衙门。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在雍正的夺嫡之夜,正是依靠着十三爷胤祥拿着康熙的金牌令箭赶到了丰台大营,除掉了依附于八爷党的丰台大营统帅成文运,夺下了丰台大营兵权,这才有了率兵进宫勤王,确保雍正登基的一幕。

而这段剧情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出入有很多:


首先,康熙去世前三天,就已经安排雍正去天坛祭天了,所以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并不在身边;

其次,十三爷胤祥那个时候并不在宗人府被关着,而是与其他阿哥们一起,守在康熙身前听候康熙的安排,而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只有隆科多了;

再次,康熙去世后,隆科多随即关闭九门和封锁紫禁城,并实行了全面戒严,换句话说,十三爷就是想去丰台大营也是去不了的,因为他连紫禁城都出不去。


十三爷对于雍正登上皇位的贡献在于,在雍正继位后,十三爷胤祥下跪磕头,拥立新君,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对于雍正登基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实际上是隆科多。

当时的隆科多是步军统领衙门都统兼九门提督,这个职务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和北京公安局局长,既要负责整个北京城和皇宫的防卫,也要负责整个北京城的治安,还要管理着全北京的九座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步军统领衙门下辖军队数量保持在3万人左右,当时全在隆科多手里,与丰台大营的兵力不相上下,不同与丰台大营是纯粹的野战部队,步军统领衙门下的兵力更适用于城防和治安,并且更靠近皇宫。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诏夺位”,都与隆科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一,前文中提到,隆科多是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在康熙去世前唯一守在康熙身边的外臣,因而他非常清楚康熙临终的安排;

其二,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后,马上下令关闭九门,并且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天的时间,在此期间唯一能出入紫禁城内顺利出入的人只有隆科多了;

其三,康熙去世前曾急召雍正赶回畅春园,但是从康熙去世前后,到雍正到场,前前后后经历了十个多小时,在这期间雍正能够接触的人也只有隆科多。

所以,在康熙死后,隆科多是宣读的遗诏还是宣读的遗命,雍正与隆科多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现在也已经不得而知,因而也留下了最大的谜团。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很有可能因为隆科多对于北京城的突然戒严,而完全不知道康熙去世的消息。并且,雍正继位后已是名分确定,丰台大营上下必然也是根据制度,集体忠诚并且效命于新皇帝雍正,也不需要安排谁去夺取兵权,因为皇帝的身份就是统御丰台大营的直接凭证。


丰台大营的精锐力量和北京城中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成为了十四阿哥胤禵不敢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康熙晚年,雍正登基最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就是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那个时候还是叫做胤祯,后面为了避讳改称为允禵。

此时的十四阿哥带着十万大军正在西北平叛,即便十四阿哥对于雍正登基极为不满,想要带着着大军回京夺位。但是胤禵想要以这样的方式夺取皇位,就必须要面对三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雍正已然登基,皇帝的名分已经确定,他手下的这些将士中,是否愿意同他一起杀回北京;

第二,此时西北大军的军需粮草供应全部有赖于陕甘总督年羹尧,而年羹尧是雍正的人,还是雍正的大舅子,成为十四爷大军行动最大的掣肘;

第三,即便西北大军这十万人能够连滚带爬杀到北京城下,也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时间,此时的军队早已是疲惫不堪,而且要面对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以及各地勤王军队的反扑,是全无胜算。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尽管手中握有十万大军,但是十四阿哥依旧不敢轻举妄动,并且被雍正非常顺利的调回了北京,夺下了兵权。


雍亲王府


丰台大营可能驻扎了几万人。对此历史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驻扎了六千余人;第二种说法是驻扎了四万人;第三种说法是驻扎了六万人。总之是众说纷纭。

雍正皇帝能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丰台大营是一国之君的最后自卫底牌。

清兵入关以后,丰台大营作为京师的防卫力量之一,如果遇到突发的紧急情况,也是可以临时增加兵力的,因此我们无法一口咬定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丰台大营是由一国之君直接任命,直接调配的。

第二个方面,丰台大营人数不一定特别多,但一定是一支功能全面的军队。丰台大营兵力构成上也应该是丰富的,包含了骑兵、步兵、火器营等,这样才能够满足临时的各种需求,才能达到随机应变保护京师的作用。如果兵力单一,是很容易被外敌找到弱点逐个攻破的。

第三个方面,丰台大营的兵权是夺嫡的关键。雍正夺嫡的时候,正是因为他们拿到了金牌令箭,赶到了丰台大营,除去了八爷党,夺下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这才可以保证雍正的顺利登基,不然如今的历史,可能是八爷党获胜了。所以,丰台大营也是雍正夺嫡当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综上所述,雍正帝能赢,并不仅仅是历史偶然,雍正帝其人也是非常骁勇善战的,因此才能获得大家的支持。丰台大营相当于雍正的一张王牌,帮助他顺利地完成了权力的更迭,避免了引发一些动荡。


广东阿俊


丰台大营其实子虚乌有,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一定对丰台大营印象很深。

话说在康熙弥留之际,康熙的几个儿子各怀鬼胎,跑到畅春园康熙寝宫外面跪着。

当时,雍正已经与隆科多等人结成了同盟,为了防止出现变故,于是命人急忙去放出被软禁了十年的十三爷胤祥,然后前去丰台大营(北京南边),靠个人的魅力和声望将丰台大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后来雍正争取到皇位,增加了至关重要的筹码。

受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清朝时期北京的丰台大营,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机构。

但是,在历史上,其实根本没有丰台大营这个军事机构,这完全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说《雍正皇帝》里面杜撰的。

丰台大营虽不存在,但是清朝把北京的防御重心放到了南边

那么,二月河为何会杜撰丰台大营呢?

虽然丰台大营子虚乌有,但是,二月河杜撰这个机构确实有依据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妨一一道来。

先来讲解一下清朝住宅在北京周围的军事机构,也就是八旗军队。

说起八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是清朝最基本的军事单位,清朝打败李自成的军队,明朝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八旗,当然,八旗又分为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

等到清朝定鼎北京之后,清朝统治者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当时清朝八旗军只有三十万,如何用三十万人去控制整个中国的土地呢?于是,在什么地方驻扎多少八旗军,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中,拱卫京师的八旗,担当的任务又是重中之重。

当时,清朝统治者是如何拱卫京师呢?

早在顺治朝,就有人提出防守北京的重点不在北方,而是南方:

畿南诸君北拱神京、难控运河,西当晋云之冲,山寇不时跳梁,东连齐鲁之界,盗贼出没无常。至津门尤属水陆交冲之区,是在在皆为要害,处处须用将兵。

后来,到了顺治四年(1647年),京畿地区老百姓由于受不了清朝颁布的逃人法,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规模遍及河北省的静海、沧州等地,甚至直逼北京。

起义被镇压之后,兵部尚书洪承畴提出了“国门之外,大盗公行,备防不可不周,应于良乡、通州、海子、昌平四面俱选拔满洲官兵巡缉,分汛责成”。由此,清朝确定了要重点防守北京南部的战略。

当时,对于北京的防卫,主要分为两层,顺义、昌平、三河、良乡、宝坻、固安、采育、东安等地为第一层,也就是内层,这些地方,每一旗驻扎一处。

第二层,则延展到了霸州、玉田、滦州、雄县、沧州、保定、太原、德州等地,彼此互为表里,有的地方是由一旗助驻守,有个地方则是两旗。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清朝根本就没有在丰台地区驻扎军队。

丰台只短暂出现过一支军队,只有141人

当时,清朝认为最重要的军队驻扎地是良乡,由于这里是繁华之地,又连接东南十三省,进入北京的人都必须由此经过。此外,这里又有很多八旗的土地,因此是必须要全力镇守的。

唯一与丰台有关的驻扎军队,是在康熙时期。那个时候,在丰台地区设立了非常少的驻军,设把总一名,马兵141人。不过,这些军队归属于绿营,与八旗毫无关系。而且,这些人马也不可能对雍正继位有半点作用。

雍正继位,主要仰仗的军事力量是步军统领衙门

那么,我们最后再来说一下,历史上雍正多嫡,真正依靠了什么军队?

其实是他的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并非雍正的亲舅舅,而是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擢为步军统领,取代了台资胤礽的手下托合齐的职位。等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出任理藩院尚书,但是仍旧监管步军统领事务。

步军统领又称作九门提督,负责首都北京的治安防务。

康熙之所以把这个职务给到隆科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雍正的信任。

等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处在弥留之际的时候,雍正还在南郊代康熙祭祀。于是,康熙命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是阿哥、十三阿哥以及隆科多来到御塌之前交代后事。

根据雍正自己后来的说法,康熙钦定了雍正为继位者。随后,由隆科多亲自护送雍正回到大内,次日继位。

由此可见,雍正顺利继位,并非是依靠丰台大营,而是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


兮兮说事儿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按照剧中雍正皇帝的话说,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兵力加在一起,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好几倍。剧中雍正登基,雍正铲除八爷党,倚靠的武力支持都来自于这两个大营。因此这两个大营在电视剧中的存在感,是非常高的。

然而电视剧中的这两个大营,其实都是虚构的,雍正时期并不存在这两个大营。


关于西山锐健营的名字,需要说明一下。很多人指正“锐健营”错了,应该叫“健锐营”。我也知道“锐健营”是错的,但是在电视剧中,确实是叫“西山锐健营”(见上图)。所以这应该是电视剧的一个错误,下面就统一称之为健锐营。

历史上的健锐营,是八旗禁卫军的一支特种部队,始建于乾隆十四年,部队前身是乾隆皇帝为了镇压大小金川之乱,专门在北京临时设立的云梯部队,士兵均出自前锋营与护军营,且全部都是八旗兵。

后来金川之乱平定,这支临时设立的云梯部队被认为是平乱获胜的关键,广受赞誉(关键都是八旗兵,很给满州人长脸),因此乾隆皇帝也就特别嘉奖,后来还颁布诏书,把这支临时的云梯部队改编为健锐营,大营驻扎地设在香山脚下。于是这支临时部队就变成了有编制的正式部队,并一直保留到了清末才解散。

综上所述,西山锐键营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名字不对;第二是时间不对,雍正时期还没有这支部队;第三是兵马并不多,这个大营属于精英部队,不会有很多的兵力。

再说丰台大营。这个大营的名字很响亮,也是很多“雍剧”粉丝很爱提及的一个大营。然而这个大营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完全就是子虚乌有的大营。

虽然百度百科中有『丰台大营』的词条,并且还有一些内容介绍。但是,百度百科的这个词条是错误的。

理由有三:

第一,在电视剧中,丰台大营被描述为京营八旗的驻地(八王议政时提到过,提督都是上三旗子弟)。如果是京营八旗,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因为清史有明确的记载,京营八旗的驻地是在北京内城,也就是现在北京二环内,全国房价最贵的区域,不可能在城外的丰台。


第二,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皇帝没有安全感,对军权非常看重。当时北京的防护与治安,是以紫禁城为中心,所有兵马全部围绕紫禁城,逐层向外部署。也就是说,北京的清军主力,全部都在皇帝的身边,并以皇帝为中心部署。这就不可能在离皇帝很远的丰台另外再设一个大营。否则这个大营要是造反了,皇帝就完蛋了。

第三,清军在北京城外确实有兵马,但是驻扎在城外的兵马番号是:火器营、圆明园护卫营和云梯健锐营,统称“八旗外三营”。其中健锐营是乾隆时期设立,圆明园护卫营是雍正三年设立。康熙时期,其实只有一个火器营设在城外。

综上所述,历史上并不存在丰台大营,这是可以肯定的。电视剧中的丰台大营,不仅不符合常理,而且在清史资料中,也找不到任何的文献记载。


既然没有丰台大营,雍正时期也没有西山锐建营。那么问题就来了,雍正皇帝是怎么控制朝廷,削除八爷一党,成功登基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史料中写的很清楚。

康熙帝驾崩前夕,时任九门提督隆科多与雍正达成结盟关系。在雍正的授意下,隆科多令九门官兵封锁北京城。城内所有的人,一律不准与城外进行联络。八爷党在城内被隆科多的兵监视,没有机会向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通报信息。等到雍正登基后,夺嫡大局已定,那些反对雍正的人,也就只能向他磕头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对隆科多非常的器重。不仅在登基后立刻重用,并且还特许他可以以“舅舅”自居,这个皇恩简直高的有点离谱了。

从当年在留下的一些奏折来看,隆科多以舅舅自居,雍正给他极大的恩宠,坊间传闻是因为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看来还是很有依据的。



雍正登基之后,手握实权,全国的兵马都向他一个人效忠。自此,反对他的人,也就只能等死了。

等到雍正把老九、老八先后整死,老十四软禁后,雍正又把目光对准隆科多,最终把隆科多也幽禁致死。

隆科多在罢官之前,他当时虽然还领着九门提督一职,手里拥有两万人马。但是雍正让他去死,他依然没有反抗的能力。因为步军统领衙门的那点兵马跟雍正当时手握的兵马相比,完全就是渣渣。

根据当时的军制,雍正手握七大营,分别是: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步军营、虎枪营、善扑营。这些加起来总计四万多人,且都是特种兵,虐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多“半军半警”的渣渣,简直不要太简单。

总的来说,根据清朝的军制,雍正时期还没有健锐营这个单位,整个清朝历史也不存在丰台大营这个编制。理由有三点,一是八旗军驻扎在城内,而不是丰台;二是丰台大规模驻军不符合常理;三是史料中并没有丰台大营的相关记载。

因此《雍正王朝》剧中的丰台大营,其实只是一个虚构的单位。雍正时期,皇帝的兵权主要还是来自步军统领衙门,以及北京城内和城郊的七个大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步军营、虎枪营、善扑营。谁要是掌握了这七个大营,那就等于掌握了京师的兵权。


Mer86


康熙末年在“九子夺嫡”的战争中,四皇子胤禛集团和八皇子集团都想争夺丰台大营的指挥权,可见丰台大营的兵力可不容小觑,那么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康熙年间的丰台大营主要是供卫国都安全的野战队,大多是八旗子弟,是当时北京卫戍非常重要的部队之一。最高的长官为提督,提督是各省绿营最高的长官,官职是从一品,而且还掌管一到两个省的军事大权,权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军区司令。丰台大营驻扎了12营军队,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4万多人,虽然丰台大营的驻军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非常强大。

每个朝代,在首都的周围都会部署一些战斗力强大的部队,不仅可以保护国都的安全,防止出现叛乱,而且还可以增援前线。由于部队驻扎在国都的周围,一般人没有权利调动丰台大营的军队。

雍正即位前取得丰台大营与京师军区的控制权

康熙五十年隆科多被授为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就是驻扎在国都北京的武官,负责国都的治安和防备工作,后来又升任吏部尚书,其实九门提督的官衔就是国都北京的军区司令。但是九门提督是没有权利调动丰台大营的野战队,换而言之,隆科多的部队相当于内卫军,而丰台大营的部队属于野战队,一个在内一个在外。

在封建社会里谁的手里有兵,谁就掌握了权利。但是封建社会的兵权是分裂的,守西北的掌管西北的兵权,守西南的掌握西南的兵权。当时隆科多管辖的范围其实是最敏感的,京城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心脏,如果发生什么变化,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危,而京城兵权的掌握者,有毁掉一个国家的能力,所以康熙把这个心脏的保护者交给自己的小舅子隆科多来担任。

九门提督一职一般都是用非常信任的人来担任,慈禧太后也是把九门提督的职位让亲信瓜尔佳·荣禄担任,让她吃了颗定心丸,不然以慈禧当时的状况,换了别人早起兵造反了。瓜尔佳·荣禄是慈禧身边的一条走狗,破坏戊戌变法的幕后真正黑手。

四皇子胤禛极力想拉拢隆科多,目的是为了掌握京城的控制权。但是丰台大营却很难掌控,四皇子胤禛想尽一切办法,最后通过十三爷稳住了丰台大营的提督,因为十三爷曾经在丰台大营担任过武官,因此四皇子胤禛便得到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后来丰台大营成了雍正夺嫡强大的后盾。

康熙末年在“九子夺嫡”的争斗中,四皇子在内掌握了隆科多的内卫队,在外还有丰台大营的野战队,他的胜算可想而知了。雍正登基后给隆科多很多赏赐,给了他太子太保之官衔,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刚登记的前几年,内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为他稳固地位,成功打压八爷党,八爷党若要起兵造反,必须得先搞定九门提督隆科多,但是还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整个京城数隆科多兵最多。

雍正在外还有丰台的野战队,即便是十四皇子从西北领了十万大军过来,也难以取胜。后来到了乾隆年间,由于丰台大营吃空饷严重,乾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单独组建了“西山锐健营”。


小龙谈历史


公元1722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去世,当年69岁。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在畅春园继位,雍正皇帝就是著名的老四胤禛。其实雍正皇帝继位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其最大的对手就是阴险的老八胤祀。在两个人的争斗中,军权是重头戏,而丰台大营的军队更是重点。那么,丰台大营到了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老八胤祀会输得一败涂地呢? 清朝京城的防务分为三层,最核心的是皇宫和畅春园里的侍卫部队,京师内有八旗步军营和丰台大营,郊区驻扎了丰台大营。皇宫里的侍卫部队兵力不多,只有2000多人,但是只服从领侍卫内大臣的命令。真是巧的很,老四胤禛当时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所以皇宫的侍卫部队始终在自己的手里。但侍卫部队的兵力太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也是最急迫的。因此,老四胤禛还需要强有力的帮手,那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按照清朝的规定,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的防务,九门提督能够调动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八旗步军营的兵力有2万余人,类似于现在的武警部队。而巡捕五营有1万多人,类似于现在的治安部队。也就是说,九门提督能够调动超过3万军队。当时,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都在拉拢隆科多。隆科多经过认真考虑之后,加入了老四胤禛集团。在雍正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对隆科多和年羹尧加官进爵,这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那就是驻扎在郊区的丰台大营。现在的丰台区已经属于市区,但在清朝,那会的丰台还属于郊区。丰台大营驻扎了清朝精锐的野战部队,属于清朝的机动作战力量,各个兵种十分齐全。起初,丰台大营接受老八胤祀的遥控指挥。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如果无法控制丰台大营,老八仍有翻盘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关键人物老十三胤祥出马了,胤祥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了很久,很多将领都是他的属下。 胤祥利用自己在军队中巨大的影响力,成功的接管了丰台大营的军队。这回就麻烦了,雍正皇帝掌握了京城内外的三层军队,总兵力有6万多人。而老八胤祀输得干干净净,当时能够调动的只有200多人的王府侍卫,根本什么都干不了。对于雍正皇帝登基的问题,一直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法认为雍正皇帝是篡位登基的。我们做一个假设,哪怕康熙皇帝真的传位给雍正皇帝,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雍正根本不是老八的对手。 老十三胤祥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皇帝加封胤祥为铁帽子王,在清朝的爵位中,只有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至于年羹尧,当时坐镇西北地区,由于老十四胤禵虎视眈眈,手下拥有20多万军队,对雍正皇帝的威胁太大。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雍正皇帝命令年羹尧采取措施。年羹尧首先命令西北地区全面戒严,同时切断了西征大军的粮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