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事情真相是什么样?

无根树花正孤


《大明风华》里有这样一幕剧情:朱棣去诏狱见杨士奇,问他:“大位传给谁好?”杨士奇想都不想就回答:“太子”。朱棣一听愣了一下,再问:“为何?”杨士奇挺直了身板,说道:“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此话的典故

杨士奇这句话的意思是:传位除了要看继位者的资质之外,还得看其后代的资质,古代雄父庸儿而导致国家由盛转衰的情况多了去了。所以皇帝传位,除了看儿子还得看孙子,至少可保大明三代兴旺。

不过历史上这话不是杨士奇说的,而是内阁首辅兼大学士兼太子党冲锋队队长的解缙所说,人家不但聪明绝顶,话也不多,仅仅是“好圣孙”三个字就打消了朱棣废长立幼的想法: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当然这话的原版也不是解缙,要追本溯源的话,这应该算是三国魏武帝曹操首创,这个“好圣孙”嘛,自然就是指他的好孙子、后来的魏明帝曹叡了:

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

那朱棣真的因为这句“好圣孙”,才确定了朱高炽继位吗?

古代传位是每个皇帝最头疼的事,传得好就可保帝国百年兴旺,传得不好可能直接就断送了帝国前途,历史的教训告诉朱棣:选储君要谨慎、谨慎,再谨慎。不能凭借一时冲动而定。

看孙子而传位给儿子,这成功的案例有,比如曹操,可不成功的案例也有,比如司马炎,而且这成功的案例也不能说有多成功。因为司马家掌权就是曹叡时期开始的,到后面更是直接把曹魏改名成司马晋了。

至于司马炎就更惨了,他看中孙子司马遹的才能而传位给脑袋有点不灵活的儿子司马衷,其结果就是八王之乱、祸起萧墙、五胡乱华、中原陆沉。不但看中的司马遹死于非命,连晋朝也被钉入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受人鄙视的王朝。



这样成功的几率不大,失败就直接扑街的“好圣孙”制度,雄才大略的朱棣又怎么可能会用呢?朱棣传位给朱高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 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
朱棣偏爱的次子朱高煦却因“言动轻佻”而被朱元璋厌恶,朱棣不可能公开去违背父亲朱元璋的意愿。

  • 朱高炽得到了大明文官的拥护

这些同习一个学系的文官,在朱元璋时期他们寄希望于太子朱标,朱标死后寄希望于朱允炆,结果来了个同样残暴的朱棣,赶走了朱允炆。现在朱棣时期,好不容易盼到了仁爱厚德的朱高炽,怎么可能再让朱棣换成一个性情凶悍的朱高煦,文官是誓死保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解缙以死进谏,不惜被冤枉说“离间父子关系”罪犯,被打入死牢,直到最后被暗杀,都始终坚定地站在太子一边;朱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金忠,他是武将集团中地位最高(兵部尚书),也是集团里唯一一个支持太子的人,他和朱棣共事三十年,陪伴了朱棣自燕王——靖难——永乐三个时期,是朱棣最信任和看重的人。

金忠同时也是坚定不移的太子支持者,先进言立朱高炽为太子,再进言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多次力保太子,保护太子免受汉王朱高煦的谋害,有这样的人在,朱棣是不愿动、也不敢动朱高炽的。

  • 朱棣深知大明需要朱高炽,而不是朱高煦
朱棣在位期间,复通西域、造船下西洋、五征蒙古、南定交趾、修《永乐大典》、修筑紫禁城,这每一项动辄钱粮都以亿算,除了他有着经营有到的理财部门之外,更多的是“瘦下肥上”和“吃朱元璋时期的老本”而造就的“永乐盛世”。《大明风华》中,关于出兵蒙古一事,任凭朱棣、朱高煦拍桌子要求出兵,可掌管国家钱库的太子只是一个劲地说“没钱”,这事实就是:当时的大明是真的没钱了。

朱棣未尝不知道这一点,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朱棣平定了外患,这内忧就只能交给后来人了。如果立了朱高煦为后,毫无疑问他将继承朱棣好战对外的方针,其结果就是穷兵黩武,把大明给掏空了去打战,重蹈隋炀帝的覆辙,而只有监国有道、理财得当的朱高炽,才能有力地控制帝国扩张的脚步,实行战略全面内缩,变平天下为治天下,保证大明帝国数代之延续。


  • 所以朱棣并不会因为解缙或是杨士奇那句“好圣孙”就把皇位传给朱高炽,而是在他心里早就已经决定了:只要朱高炽能活过自己,这皇位就非他莫属,不做第二人选。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好圣孙,这是解缙对朱瞻基的评价,也是解缙对朱高炽的推举。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而是对英果类他的朱高煦非常中意,朱棣心里默认的继承人是朱高煦。但按照当时封建社会的礼教来说,立长不立幼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如果打破了这个规律,就是对墨守成规的文官们的侮辱。

永乐三年,朱棣召见解缙商议太子人选,朱棣想立朱高煦,但解缙力主朱高炽,这也使得解缙卷入政治纷争而不自知,对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当时的解缙只用三个字便敲定了未来皇位归属问题,这三个字便是:好圣孙!

《明史·解缙传》记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好圣孙”这件事表明了解缙作为一个文人,维护了他所认为的千古不变的真理:立长不立幼,明朝的文官们不仅仅是硬骨头,而且都是直人,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解缙(图片来源:网络)

这件事更突出了朱瞻基的能力,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朱瞻基才六岁,就能让解缙如此看好,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朱瞻基想推举朱高炽,扔出朱瞻基的。

解缙的眼光确实毒辣,后期朱高炽和朱瞻基登上皇位后,的确都是好皇帝。要知道,仁和宣这两个称号可不是那么容易都能得到的。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联必删。


我是野谈杂论,一个喜好历史的乡野村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关注我,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知识。


野谈杂论


好圣孙,可以保大明三代盛世,这是目前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中的一句话,也是当时朱棣在皇位继承人方面犹豫不决的时候,问当时的大学士杨士奇,杨士奇这样回答他的。

在历史上,朱棣在成功的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烘的江山之后,在继承人方面确实也一度犹豫不决。因为嫡长子朱高炽非常的肥胖,并且唯唯诺诺,所以朱棣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嫡长子,他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朱高煦非常的勇武,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朱棣本身也是通过战争才得来的天下,并且也认为朱高煦非常像自己,所以一度有了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打算。

不过朱棣最终也没有立汉王,因为汉王朱高煦本身在朱元璋时代就不怎么为朱元璋所喜爱,而且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所定,朱棣一时之间还不敢轻易的废掉朱高炽的世子之位。而朱棣犹豫不决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第一才子解缙,一句话让朱棣最终解除了心中的顾虑。因为解缙指出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才是最适合的人选,就因为朱瞻基的存在,所以朱棣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朱瞻基是朱棣的长孙,并且朱棣认为朱瞻基非常的像自己,在他出生之后就对他非常的关爱,在他的教育还有各方面都亲自过问。而汉王朱高煦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之外,事实上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一无是处,朱棣后来也看出来汉王朱高煦实在不是个当皇帝的料。而朱高炽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在处理政事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而他的儿子朱瞻基正是朱棣最为中意的人选,所以最终朱棣在立了朱高炽为皇太子之后,还特意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事实上也就是隔代指定皇位继承人。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这里的好圣孙应该指的是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三代。那么为什么说可以保证三代盛世呢?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期间五征大漠、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明朝初期的“永乐盛世”,可以说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但是他毕竟是通过政变手段夺取了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继承人的皇位,这一个污点是怎么也避不开的,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那么后世的皇家子弟如果都效仿朱棣来个清君侧,那么明朝将永无宁日。

所以朱棣在登基称帝的第二年就敕封朱高炽为太子,就是为了向世人宣告,明朝以后只会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不允许其他人挑战中央权威,并且为了巩固这一制度,朱棣还在永乐九年敕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把第三代皇位继承人都定好了,直接从政治角度杜绝了其他皇室成员叛乱所需的大义名分。

第二个就是太子朱高炽了,朱棣为了国家安定而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不是单单从政治角度考虑,更关键的因素是朱高炽本身就具有守成之君的品质。

朱高炽随父起兵时留守北平,期间吸引了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围攻,让朱棣从容的游走外围扩大实力,并且在朱棣南征北战之时负责后勤供应,在朱棣五征大漠期间留守监国,和朝臣配合将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得到了大部分文臣的认可和拥护,这种情况之下朱棣就不需要像朱元璋那样屠杀开国功臣杜绝后患了,直接立朱高炽为太子就能起到扶植文臣抗衡靖难系武将勋贵势力,可以平衡朝堂不至于一家独大,这样就不会发生诛杀武将勋贵自损国力的事。

第三就是太孙朱瞻基了,太子朱高炽已经有能力治理国家,那么第三代的朱瞻基只要不跳脱胡来,完全能把盛世延续下去,只要保持中央稳定,还有他爷爷朱棣给予的大义名分,再加上朱高炽权利平稳交接,各地藩王面对的将是无懈可击的中央政权,即便是爆发政变也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无将可用,而且有了文臣武将相互制衡,自己只要监督就可以从容的调兵遣将消灭叛乱。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好圣孙只要不学胡亥杨广那样乱政,就能保持大明三代盛世


我是隔壁小王


哈哈哈,这篇文章就是我写的。所有问题我来回答吧!

在明宣宗时期,一改其爷爷朱棣对外征战的策略,开始与民生息。发展农业经济,减免赋税,政治开明,明朝国力迅速恢复。明宣宗也被称为明朝历史上继朱元璋,朱棣之后最有作为的皇帝。但这个被朱棣称为“好圣孙”的皇帝却没能保大明三世无忧。相反 他的个别政策还差点让明朝灭亡。

1,让太监读书,宦官开始专权

太监在明朝初期完全就是一个服务类的职业,根本没出现过专权现象。历史上第一个专权太监就是英宗时期的王振。英宗的父亲也就是宣宗,宣宗当时为了制约大臣,开始让太监读书识字,让其具有了制约大臣的基本能力。一些有文化的太监甚至比大臣还有能力。这些识字的太监慢慢的参与到了政事上来,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2,战略防御政策

宣宗时期,明朝对外采取战略防御状态。几乎不在对外用兵,同时将漠北的多个卫所向内地迁移。这给蒙古草原部落重新崛起的时间。瓦剌部落就是在此时机崛起的。当时的瓦剌部落进攻草原亲明的阿鲁台部。阿鲁台部多次向明求援,但宣宗不出兵,导致阿鲁台部灭亡,瓦剌部落成为草原霸主,在英宗时期制作了土木堡之变。

3,越南永久脱离中国

越南在古代是中国的一部分,明朱棣时期,越南随多有叛乱,但由于明朝镇压,越南依旧属于中国。宣宗时期,为了减少军队开支,决定从越南撤军,让越南自立门户。

4,总结

明宣宗确实是个好皇帝,他治理的明朝国富民强,但其终究缺少政治远见,其治国方策为后世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登哥读历史


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是指明成祖朱棣长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在朱棣选择太子的时候,他有过选二儿子朱高煦的想法,因为朱高煦非常像他,骁勇善战,几次救他于危难之中。但长子朱高炽除了肥胖、行走困难,不能跨马征战外,其他方面都很突出。朱高炽曾用一万人对五十万人,守住了朱棣的老巢北京城,而且他为人忠厚,具有治理才干,深孚众望。最关键的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而朱高煦没有这样的儿子。所以,在大臣们提出立长子朱高炽是规矩,而且好圣孙朱瞻基可保大明三代盛世后,朱棣不再犹豫了,立朱高炽皇为太子,后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形成了传承系列。事实也证明,朱棣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在朱棣时代,他东征西讨,派人下西洋,开疆拓土,让周边臣服,彰显了大明国威。同时,他坚定地传位给朱高炽,压制住蠢蠢欲动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三儿子赵王朱高燧,保证了皇权的顺利交接。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施行仁政,优待自己的两个弟弟,维护安定的大局,赦免了靖难之役中处罚的建文帝臣子和家属,不再轻启战端,让国家休养生息。尽管朱高炽当皇帝只有十个月,但他确立了明朝发展经济、惠及百姓的国策,为儿子朱瞻基接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宣宗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更具文才武略,他登基伊始就平定了自己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后,他依靠“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等重臣,纳谏如流,大量任用像于谦这样的贤能官员,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且,他还亲自带兵征战,数次打败了骚扰边境的蒙古人。由明仁宗朱高炽到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形成了“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朱瞻基只当了10年皇帝,36岁就英年早逝了。他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国运下行。这充分说明,一个朝代的兴衰,是与掌舵人皇帝密切相关的。朱棣选择正确了,朱瞻基只有一个嫡传儿子朱祁镇,他没有太多选择。恰恰朱祁镇是和平年代长大的,没有像朱瞻基那样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而且他还宠信太监,没有经受住战争的考验,当了蒙古人的俘虏,让自己的祖宗蒙羞。


澜石记


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由于甚有威望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为了避免出现皇子为皇位兄弟相残的情况,朱元璋决定由朱允炆继承自己的九五之位。朱元璋另外还害怕朱允炆赢弱的性格无法震慑群臣,加上开国功臣目无法度,如此之下朱元璋无奈处死了很多功臣。

后来朱允炆成为帝王之后急于削藩致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在登基为帝之后可以说同样把明朝推向了一个盛世,可是晚年朱棣在继承人上犯了难,因为其长子朱高炽性格有点赢弱,朱棣一直想把皇位传于自己而次子朱高熙,因为朱高熙在性格上活生生的就是另一个自己。

此时的明朝上下可以说分成了两个派系,文官支持朱高炽,因为朱高炽的性格颇有大儒之风,此时的明朝需要的是文治而非武功。武将们则支持朱高熙,因为朱高熙与朱棣差不多深深的折服众多武将,面对这等局面朱棣想起了大明才子解缙,马不停蹄的召解缙上殿商议此事。解缙在了解事情原委之后,同样是为了明朝社稷的稳定劝解朱棣还是有嫡立嫡,显然解缙还是支持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的,朱棣心里是喜欢次子朱高熙,解缙显然也猜出了朱棣内心的想法,随即说出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一言,这样才让朱棣下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也许很多人会感到疑惑,这个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盛世指的是什么,是谁有如此力量让朱棣改变了内心的想法?

这里的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朱瞻基从小就深受朱棣喜爱,因为朱瞻基从小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与其父朱高炽截然不同,朱高炽文弱属于儒生之类的性格,朱瞻基同样是另一个朱棣,甚至还要强于朱棣次子朱高熙。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朱棣内心虽然是想立次子朱高熙为太子的,奈何局势不允许朱棣立次子而不立长子。当时文官已经成为了一股势力,武官已经无法压制文官,文官支持朱高炽朱棣也要根据当时的形式来决断。

另外,当时的明朝已经属于安定时期,对内对外已经很少发生战事,百姓需要的是安定祥和,加上朱棣之前对外作战已经知道了战争所带来的不利因素。立朱高熙为太子的话明朝势必还是和自己在位时期一样对外征战不断,这样不利于一个王朝的稳定,甚至可以让明朝穷兵黩武一蹶不振,所以说当时的明朝不需要朱棣一样的朱高熙,而是文治为主的朱高炽。

通过以上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好圣孙可以保明朝三朝盛世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解缙给朱棣的一个台阶,让朱高熙不在因此与朱棣产生隔阂,在朱棣心里下一位帝王必定是朱高炽。

朱瞻基登基之后虽然成就了仁宣之治,可也让明朝留下不小的祸端,比如朱瞻基为了压制文官集团采用让宦官读书写字,至此明朝进入了宦官专权的时代。总之朱瞻基功大与过,在其统治之下明朝呈现出一片繁荣之象,国内百姓更是国泰民安,只不过朱瞻基的一些失策也为明朝之后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豫北老崔


有些可惜,仅两代盛世,而且仁宗在位太短,宣宗后一代不光没盛世还奇耻大辱!


大草莓小泡泡


“好圣孙”这句话不是杨士奇说的,而是解缙说的。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太子的人选问题,在当时朱棣已经有意向立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坚持自己的主张,使得朱棣十分不快,为了劝说朱棣改变心意,解缙提了一句“好圣孙”。
就是这一句话,稳定了朱高炽的地位。
所谓好圣孙,指的自然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棣孙子朱瞻基。
当然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了解历史,也只能是从现有的历史记录来看。
没有谁能预料到一个帝王在他登基前,是否能带领这个王朝走向全盛。
因此大明风华中,杨士奇所谓“好圣孙,大明可以兴三代”的说法,基本上都是无稽之谈。
历史上,解缙因为这一句话,彻底被打入了太子一党,遭到了朱高煦的对付,最终在冰天雪地里面被冻死,享年47岁。
事实上帝王在世,最忌讳提太子的话题,毕竟太子的身份十分敏感,朱棣可以问,但是大臣们却不能说,这事儿基本上是大家公认的,除了有一些不开眼的愣头青提(这些人基本上也被皇帝杀了),没有人敢直接给建议。
朱高炽的地位之所以稳固,和三个原因关系很大。
第一、朱棣本身是造反起家,因此十分看重传承关系,虽然他一直想要抹掉自己是篡位的记载,但始终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因此他不愿意让后人知道,他自己谋朝篡位不说,甚至自己还废长立幼,出于这样的心思,只要朱高炽一天还在,太子之位一天就不会换掉。
第二、朱高炽的世子身份,是朱元璋亲自定的,尤其是朱高炽的仁厚作风,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反观朱高煦,因为时常行不法,朱元璋不喜欢这个孙子,朱元璋本身生前的态度,是朱高炽地位稳固的原因之一。
第三、朱高炽的行政能力很高,这一点从朱棣五次北伐说起,基本上后方没有太大的事情,让朱棣操心,甚至军前的粮草供应,调度工作有理有条,促使朱棣下定决心。
所谓“好圣孙”,不过是在朱棣心头锦上添花而已,事实上所谓大明可以兴旺三代,后来基本上没有实现。
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个皇帝加起来在位仅10年,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朱祁镇上台以后,一场土木堡之变,几乎将这十年的家底都败光了,所谓兴旺三代,不过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